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03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7-2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013年最震惊的11大商业故事
2013年最震惊的11大商业故事
盘点知名企业的15道奇葩面试题
盘点知名企业的15道奇葩面试题
盘点知名企业的15道奇葩面试题
盘点知名企业的15道奇葩面试题
2013美国最佳最差职业排行榜
2013美国最佳最差职业排行榜
2013年全球十大消费趋势
2013年全球十大消费趋势
盘点2012全球丑闻
盘点2012全球丑闻
世界末日的十大失败预言
世界末日的十大失败预言
《时代》2012年度十大道歉
《时代》2012年度十大道歉
《时代》2012年度十大观点
《时代》2012年度十大观点
鲜为人知的20个地球秘密
鲜为人知的20个地球秘密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100位帝王传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100位帝王传

1、秦始皇赢政——千古第一帝:千古兴亡事,几页故书中。帝王的故事从秦始皇开始,他所缔造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同时也是最短命的帝国。秦始皇翦灭六国、统一天下,正式称帝不过12年。但是,秦帝国却让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统治。一个能影响历史的人,固然是个了不起的人,而这个人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大。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然而历史不能忘记,这个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其惊世之举,早已印在历史的尘封中。
2、秦二世胡亥——弑兄篡位的昏君:“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在胡亥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其实,早在秦始皇末年的时候,就已经给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由于秦始皇的残暴政策,百姓民不聊生。但是,篡位称帝的胡亥并没有因此而做什么改变,而是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秦始皇的暴政还有“源”可溯的话,那么,胡亥就是完全的胡作非为,这个极端自我、残暴享乐的昏君,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便被赵高所杀。由此,人们不得不发生这样的浩叹:“秦人不衰,而后人衰之。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汉高祖刘邦——从混迹市井到一代帝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刘邦文不过人,武不能战,却利用秦末动乱的“大风起”的机遇,赢得了“威加海内”的荣耀,成为历史的弄潮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布衣皇帝。汉族与汉字的名字由来,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都与刘邦密不可分,而大汉帝国却是由一个被人们评价为“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是他这种将将之术,才是刘邦取胜之关键。


4、汉文帝刘恒——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刘恒虽出身帝王之家,但因其母而略显卑微。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避免了被吕后残害的命运。也许是少时为人所忽视,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一鸣惊人。他是个恭俭的皇帝,为政清明,励精图治,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宽容待人,谦恭于己,几乎没有其他皇帝所有的骄奢。其统治期间,可以说是百姓之幸。


5、汉景帝刘启——清明有为的皇帝:刘启算是一个比较有福气的皇帝,接手了一个太平盛世。他在位期间也是基本上承袭了文帝的治国方略,继续发扬着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保持政治的清明和政局的稳定,削藩减租,轻刑安边,使西汉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有了世人所熟知的文景之治。同时,刘启的另一面可能鲜为人知:他年少的时候是典型的王公贵族形象,纨绔子弟的做派,直到后来因为误会打死了吴王刘濞的独生子才有所收敛。为此,有人完全从另一面评价了刘启,认为他心胸狭隘——因为杀了曾经反对立他为太子的名臣周亚夫;认为他昏庸——因为他杀了名臣晁错……但是归根结底,他所采用的政策还是于民有利的,这就已经足够了。


6、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于一身:汉武帝刘彻有多半生都在做皇帝,在有关皇帝的评价中,他多被后人所称道。他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他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连续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他派张骞打通了“丝绸之路”,将西汉推向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也有人说他是一如隋炀帝一样的败家皇帝,只是没有亡国而已。其实这样的评价实在是有些偏颇,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和境界也不相同。如果当时的儒家思想,能给统治阶级带来稳定,或许他就没有理由不去用。皇帝并不是人人能做,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手指尚有长短,我们又何须过于苛求。


7、汉宣帝刘询——营造汉室中兴的皇帝:虽然刘询是生在皇族宗室,但却并不比一般的百姓幸运多少。他刚出生五个月就因祖父谋反而连坐入狱,一直到5岁的时候才出来。后来也一直是长在民间,有着比较坎坷的经历,这可能也是他更懂得民间疾苦的原因。在汉宣帝统治期间,他亲躬万机,励精图治,采取了整顿吏治、平理冤狱、轻摇薄赋、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吏称其职,民安其业”,这个长在民间的皇帝为西汉的中兴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8、汉元帝刘爽——独尊儒学的最佳实践者:平民百姓犯一个错误,可能并没什么大不了。可是皇帝犯了错误就不一样,它甚至可以因一个简单的错误,亡了一个朝代,灭了一个国家。宣帝一世英明,却在立太子中犯了踌躇。虽然他知道太子的诸多缺点,甚至有“乱我家者必太子也”的感叹。但最终因念许皇后的患难之情,所以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刘爽。结果还真应了皇帝的这句话,这刘爽果然把宣帝留下的大好江山给败落了。刘爽喜欢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他这里得到了最为完整的贯彻实施。因为崇尚儒学,所以他任用了一些人才;同时又因在儒学的圈子里感到了沉重,所以他也信任奸佞。这个刘爽是典型的迂腐儒生,他可能终其一生也没能明白为什么崇尚儒学,却把好好一个国家弄得乱七八糟。


9、汉成帝刘骛——谦恭有余而豪爽不足:汉成帝刘骛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他还创立了延续千年之久的三公制度。他少时雅好学术,精通儒学经典。按理说这应该是个清明的皇帝,盛世的明君。可是,他的另一面却让人不敢恭维,他沉迷酒色、奢靡无度,好端端的一个汉家王朝却让外戚王氏专权,后来王莽代汉而立,就是从他这里开始建立的根基。在他统治期间,也做过一些值得称道的事,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政绩平平,虽然雷声大,但雨点小,最终没能给衰落的王朝一点复苏的迹象,却让西汉政权一点点旁落。


10、汉衰帝刘欣——断袖之癖的皇帝:汉衰帝刘欣可能不足为世人所熟知,但说起断袖之癖,恐怕世人皆知。他就是历史上惟一一个明目张胆搞同性恋的皇帝。从性格来看,他非常守儒家礼法,汉成帝就是着重了他这一点,才把他立为太子的。他即位后,也曾设计削夺王氏的权力,并试图一振西汉曾经的辉煌,只是无奈西汉已成大厦将倾之势。再加上他独宠董贤,将其一家人几乎都封了官,甚至还想传位给他。这就更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而且这董贤又没有一点才能,除了在刘欣面前娇媚作态,别无其他长处,最后甚至把大权交给了后来篡位自立的王莽,可见衰帝之衰了。


11、汉平帝刘衍——王莽手中的玩偶:汉平帝刘衍倒是很幸运,九岁就当上了皇帝。不过他这皇帝当的只是个样子,属于当家却做不了主的。从即位到死亡,他一直都是控制在王莽手中的玩偶。他能做一皇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是刘氏宗室而已。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王莽控制他,他一个小孩子也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出来。面对如同垂死老人的西汉王朝,刘衍不可能变出什么灵丹妙药,来拯救垂死挣扎的西汉王朝。他的人生注定就是被人摆布的一生,他没有能力选择,更没有能力去抗争。


12、新帝王莽——一生真伪谁不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封建士大夫对王莽评价的代表作。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王莽辅政期间的救灾安民、褒善显功等政绩,我们还是应该肯定的。尽管王莽改制失败了,且走了一条空想社会主义的道路。可是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这种精神及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都是可以引以为鉴的。王莽虽然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之中,但他的本意是想改变自下而上状况,拯救社会的危机,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只不过在做事的方法方面有些欠妥,另外时机也不是很成熟,于是王莽成了西汉的“替罪羊”。


13、汉光武帝刘秀——以柔治国治天下:刘秀虽然是皇族出身,但其实只是个姓氏和血统上的关系,他本身就是一介平民,喜欢农耕。他可能是所有的皇帝中学历最高的一个,在称帝之前,他已经是太学生了。他不是刚猛的人,但善于韬光养晦,“秀才造反”,在群雄并起之乱世,竟能兴复汉室,一统江山,开创“光武中兴”之局面,实是难得。他一生从善如流,注重吏治,释放奴婢,压制地方豪强,平徭简赋,关注民间疾苦,为东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所谓能绍前业日光,克定祸乱日武,光武帝谥号给刘秀那是再恬当不过了。


14、汉明帝刘庄——缔造明章之治:“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这句话用在刘庄及其母身上,倒是很合适。刘庄凭借母亲的地位,赢得了皇帝之位。他自己也知道这皇帝之位来路不正,所以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了一味退让的政策。等到自己羽翼丰满了,才开始对异己势力进行打击。在他统治期间,虽说也没什么特殊贡献,但是他也做到了吏治比较清明,政局相对稳定:对外基本上消除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应该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15、汉和帝刘肇——平庸走完皇帝之路:东汉的皇帝有作为者甚少,国力也是从和帝刘肇开始,一代不如一代。和帝刘肇是个平庸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也就是打败匈奴算是一件大事,不过那还是窦太后的杰作。他的所有精力几乎都是用于整顿后宫。好事没做什么,却给后世添了很多麻烦,他提拔生母梁氏家族,使得东汉势力最大、危害最多的一个外戚集团有了发展的空间。另外,他借宦官的势力打跨了“窦氏集团”,这本是一件好事,却让宦官擅权打开了序幕。这位平庸的皇帝开创的这两个先河,将东汉王朝从此推向了坟墓。


16、汉桓帝刘志——一生操纵于小人之手:按照传统规则,在外为王候者,一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这条规则却在东汉屡屡被破。外戚和宦官成了东汉后期的主宰,像在野党和执政党两者之间无休止的斗争。这样的结果就是当朝皇帝基本没什么地位,甚至连皇帝由谁来做,也是当权者说了算。刘志的皇位便是得益于外戚梁氏。不过他也因此当了13年的傀儡皇帝,在终于铲除了外戚势力后,宦官又开始挟持刘志,东汉王朝出了狼窝又进了虎穴。如此朝政紊乱,小人当权,东汉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刘志开始增税卖官,严重破坏了吏治,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让东汉王朝走向越来越黑暗的深渊。


17、汉灵帝刘宏——一世无成的皇帝:东汉未年的几个皇帝,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他们在那个位置上坐着,只是证明汉室还姓刘而已。至于具体的权力,则都是在权臣或者宦官手里。贵为封建九五之尊的皇帝,却悲哀地做了别人手中的傀儡。如果说恒帝还对被压制有一点心怀不满的话,那么灵帝可就是一个十分容易满足的人,他是极尽吃喝玩乐的能事,中国古代几百个皇帝可能没有一个人比他精通此道。作为一个成年的皇帝,应该多少能做出点政绩来,而这灵帝还真让史官们省了心,他居然一点政绩都没有。也许是皇帝之位本来来得侥幸,来得意外,所以他从来不曾珍惜,也不曾想要做点什么,来对得起“皇帝”这一称谓,灵帝就像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想法活的,所以他玩得极疯狂,把东汉的江山也玩得一塌糊涂。如果说前几个皇帝还能用“江河日下”来形容的话,那么到他这里就只能叫做“病入膏肓”了。


18、汉少帝刘辨——短暂而悲哀的帝王生涯:做了皇帝却主宰不了自己的生命,甚至不能为自己做一次主,这真是少帝刘辨的悲哀。因为灵帝在位时,朝权一直握在宦官的手里,所以到他这里,也只能是个延续而已。不过后来清剿“黄巾”起义时,皇后的哥哥何进等人,又拥有了重兵,其结果一是使得刘辨能登上帝位;二是让外戚又有了资本来与宦官一决高下。刘辨也成了再一次宦官与外戚斗争的牺牲品。他做皇帝仅仅一年时间,却经历了被劫持的危难,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最终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19、汉献帝刘协——一辈子的傀儡帝王:如果说做皇帝也是一种悲哀的话,那么刘协肯定是体会最深切的一个。他所接手的王朝,本来已经陷入了末路之中,并不是因为他想做这个皇帝,或是因为他没有经营好这个王朝,才让东汉走入了消亡。他在几十年的皇帝生涯中,几乎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皇帝,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饱受了屈辱和辛酸。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得不到,而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做不了主,那才是一种真切的无可奈何。


20、魏文帝曹丕——笑傲三国之雄才:“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兼备。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励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中如此评价曹丕。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并不在少数,但是在两方面都很有成就的并不多,而曹丕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生戎马生涯,著书论文,且能争雄三国,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21、魏元帝曹奂——被迫禅位的皇帝:在曹丕夺了汉家天下的46年后,司马氏依法炮制开国皇帝曹丕的方法,逼魏元帝曹奂举行一个禅让仪式,自己当上了皇帝,美其名曰为汉室复仇。时光不再,而历史的故事竟然跨越了半个世纪,然后重新上演。而曹奂的角色与南帝是何其相似!在曹奂在位期间,他就是一个令人摆布的棋子,也许终其一生,他能做主的就是禅让给司马炎。但这肯定也不是他所愿意做的。作为末代皇帝,他不可能在司马氏的重权下有所作为。即使那时曹魏灭了蜀汉,可那也仅仅是发生在他在位期间的事而已。


22、蜀昭烈帝刘备——卖草鞋的帝王:刘备其实真没多大本事,他既没有曹操的政治家谋略,也没有孙权割据江东的栖身之地。他能从一介布衣,一个卖草鞋的皇室远亲,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最后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不能说他没有一点方法。用现代的话说:刘备肯定对人性很有研究。他善于用人,善于抓住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他所有的成就并不是靠自己取得的,而都是用他人的谋略以及他人的施行得来的。他能做的仅仅就是用一点策略而已。但是就这一点策略就让他与众不同!刘备善哭,哭得谋臣诸葛亮;哭得荆、益之地;甚至哭得诸葛亮终其一生为蜀汉天下殚精竭虑,扶着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以哭得天下,甚至是延续蜀汉天下。他利用了人性的善良和诸葛亮的忠贞。他不仅会哭,而且还有市井无赖的习气。赖得下邳之地以栖身,赖得荆州以发展。不过他这“哭”和“赖”倒还都管用,只是到了“义气”这里,似乎不怎么起作用了。刘备虽因义气而得张飞、关羽两员猛将,但也是为了给这两人报仇,而放弃了立国方针,结果不仅让蜀汉大伤元气,也让自己抑郁而死。成长在市井的刘备,终不知道治国是要为利益,而不是为义气的。


23、蜀汉后主刘禅——素丝无常,任人染之:自从禹把帝王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后,这种世袭制就一直延续了下来。这其中,有人用武力夺取政权,有人用阴谋掌控帝王。然而,这种延续中,究竟埋没了多少人才,引起了多少厮杀,添写了几多战乱,流离了多少百姓?这一定是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所没想过的问题吧!“扶不起来的阿斗”是人们对这个无能的皇帝所给予的评价。一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沿用着这个词。可是,或者很少想到:他到底愿意不愿意做皇帝?从襁褓中,他就因为军阀混战而到处逃亡,那些金戈铁马,那些尔虞我诈,会不会成为他一直躲避政治的原因?他从不操心政务,一切交给大臣来管理,他是不是从这份简单的逃避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24、吴大帝孙权——有谋占江东:在《三国演义》中,侧重点偏重于诸葛亮、曹操,而对这个作为皇帝的孙权,笔墨似乎少了些。其实,孙权在三国鼎立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他是三国中吴国的创立者,聪明的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转战斗大江南北,参与平定江东,并在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构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他北拒曹操、西抗刘备,他能够忍辱负重,以柔克刚。只是,称帝后他开始刚愎自用,猜疑成性,宠信奸臣,让这个在自己手中强大起来的东吴又衰落下去。


25、吴末帝孙皓——嗜杀亡国的暴君:如果说残忍也是一种性格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很可怕。而如果这个人还是皇帝的话,那么这一定是个可怕的朝代。“老幼饥寒,家户菜色”,这个细致的描写里面,写上了多少作为百姓的悲哀!王朝兴盛时,百姓苦;王朝衰败时,百姓更苦。在封建帝王时代,多少百姓跟着这个残暴的皇帝,走完了那个苦不堪言的年代。


26、晋武帝司马炎——笑傲三国终归晋:“晋武之初立,正郊庙,行通丧,封宗室,罢禁锢,立谏官,征废逸,禁谶纬,增吏俸,崇宽弘雅正之治术,故民藉以安;内乱外逼,国已糜烂,而人心犹系之。然其所用者……皆寡廉鲜耻贪冒骄奢之鄙夫;是以强宗妒后互乱,而氐、羯乘之以猖狂。小人浊乱,国无与立,非但王衍辈清谈误之也。”这是清王夫之给予司马炎的评价,可谓寥寥数语,概其平生。这个善始却不能善终的皇帝,将中国的分裂归为一统,却又因自己的奢侈荒淫,导致了在其死后不久政权又重新陷入了分裂。


27、晋惠帝司马衷——白痴也能当皇帝:比起“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司马衷的“名望”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衷从小愚笨,朝野皆知。然而,武帝以一己之私,置国家、万民于不顾,执意立白痴儿子为皇太子。司马衷即位后,根本没有能力理政。皇室争权,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不少人饿死在荒野。当他听了大臣们的上奏后,竟感奇怪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的皇帝!居然也是皇帝!“傻皇帝”从政,决非司马衷本人的过错,这是封建特权运作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司马衷的悲哀,也是天下百姓的悲哀!


28、晋元帝司马睿——苟且偷安的皇帝:史称司马睿“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他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历来的开国皇帝都有一套治理天下的本事,而他却没有。因为他的开国皇帝之位不过是地方权臣支持拥立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争取得来的。任何一个时代恐怕没有从一开国就被权臣控制的,而东晋就是,并一直延续到灭亡。他在江南的一隅之地苛且偷生,眼看着北伐的天时与人和的机会白白远去。但是,并不是你不去侵犯别人,别人也就不侵犯你,在那个胜者为王的年代,只有去闯才能前进。他的苛且偷生并不能阻挡别人的脚步。权臣的势力发展,终于让他成了一个作为皇帝却要看人脸色行事的无能君王。


29、晋废帝司马奕——被废掉的皇帝:如果一个人用隐忍来度完一生,那么这个人就是儒弱的。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用来隐忍,那么这个人无疑是悲哀的。这样的人如果再是个皇帝,不如说是在做着一个标志、一个象征。而真正的掌权者却是能将他抬上轰下的桓温。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每天为自己是不是能看见明天的太阳,而感到无比担心。然而,即使他没有任何错误,权臣的利益也不会让他将这样的日子沿袭下去。他还是被废掉。这样的生命不悲哀吗?如果他想站起来反抗,那么他去哪里寻找力量?


30、晋孝武帝司马曜——命丧后妃之手的帝王:按说司马曜是很幸运的,他是司马昱绝嗣多年后,才有的一个儿子。又是皇亲宗室,所以他所享受到的宠爱和富贵,并非一般所能比的。他父亲在最后的岁月做了一次皇帝,而他则顺利地成了皇位继承人——幸运;权臣桓温本以为自己能当上皇帝,愤怒之余率大军来袭的时候,却忽然病死,司马曜没费一点力气就灭了纵横几朝的权臣——幸运;他当了皇帝后,又有谢安、谢晋等良臣——幸运!可是他却将这样的大好机会白白浪费掉!如果他肯努力的话,或许做个东晋的中兴之主也说不定。可这位皇帝却偏安于“老底之道”,11岁时父亲去世竟然说“哀至则哭,何常有之!”居然不落一滴泪。他偏重于无为,不过这无为可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之意,而是坚决不作为!干脆躲进后宫成一统,任他朝廷风雨中!这位很有个性的皇帝死法也很特别,居然是妃子担心失宠而将其杀掉的!可见其一生之与众不同。


31、后赵高祖石勒——从奴隶到帝王的蜕变:贵族——商贩——奴隶——平民——将军——皇帝,后赵高祖石勒就是走的这样一个历程。既然人生经过这样的角色转变,那么他的人生阅历一定非常的丰富。能从这样一个个的或悲惨或顺利的角色中蜕变出来,证明石勒是个有勇气、有理想和有毅力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平静地接受大起大落,能够不为某个角色而沉迷,那么,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人物。比如,石勒就成了这样一个帝王。石勒仅以十八骑而成其大业,能与其相比者真是不多。而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还能在文治上有所建树,本已难得。十六国帝王数个,能出其右者,也只有前秦王符坚而已。


32、前秦宣昭帝符坚——东方拿破仑: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人,被人们称为一世英明的符坚,一样因为好大喜功而生生地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和前秦的无限江山。有人说命运是公平的,当你拥有这个的时候,你就同时失去了那个。在每一次选择中,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所做付出代价!符坚雄心勃勃,立志统一全国,他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统一了中国北方,他出身部落首长,却没有蛮族作派;他任人惟贤,堪称一代明君。但是,淝水之战却成了他人生永远的遗憾!甚至还来不及后悔,便已命丧黄泉。


33、宋武帝刘裕——时势所造的英雄:命运会给每个人设一条门槛,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而已。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含金带银的来到人世,也不是贫寒出身就不能出人头地。时逢战乱、出身寒微、父母早逝,这就是当初刘裕所面临的生存境遇。然而,正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刘裕一步步摆脱了困境缠绕着的网,一步步走向了象征着绝对权威的龙庭。


34、齐高帝萧道成——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萧氏的先祖为西汉相国萧何,萧道成是萧何的第24代孙。所以他的父亲萧承之算是刘宋的外戚亲属。因父亲的关系,萧道成也由此走上了通往帝位的坎坷之路。凭借准确的判断力,他选择了本来属于弱势的明帝。后来又凭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指挥才能平定了战乱,反而使他成为执掌朝廷政权的权臣,为自己通往皇帝之路又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称帝后,敢于祛除弊政,恪尽节俭。能容人、善用人,是个不错的皇帝。一般而言,人们对篡权的皇帝一般都抱以大逆之看法。但是如果一个新的皇帝能比那个残暴的皇帝有能力、有眼光,能让百姓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那么这个皇帝就应该值得肯定。


35、梁武帝萧衍——舍身佛寺的第一君王:“灵海自己极,沧海去无边。蜃蛤生异气,闼婆郁中天。青城接丹霄,金楼带紫烟。皆从望见起,非是物理然。因彼凡俗喻,此中玄又玄。”此诗便是萧衍所做。这个擅长诗文的帝王,曾经是“八友”之一。在中国的帝王史上,不乏文人雅士,但作为开国君王,实属罕见。中国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而“以佛化治国”,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个人正是萧何。“时采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后人的评价,见证着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


36、陈武帝陈霸先——陈朝开国皇帝:一个通晓战争,善于权术的人,在南北朝时期是非常走运的。天下混乱,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只要有这两方面的能力,至少就可以混个一官半职。而那些能抓住机遇,赶上时机、运气再好点的人,就可以当个重臣、皇帝的。手握政权、拥兵废立的事,在这个时期简直就是此起彼伏。而陈霸先正是在这乱世走出来的皇帝。他能征善战,并且通过这些而得到重用,然后执掌朝政,最后自立。他走了这一时期很多皇帝都走过的路。在这频繁的改朝换代中,能者上、庸者下,然而在这不断的更迭中,百姓不得不承受战乱!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7、陈后主陈叔宝——多情文士,荒唐帝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这句著名诗句中的“后庭花”,就是来源于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魏征说:“古人有言,亡国之君,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陈后主就是一位“文化精英”,富有才华的亡国之君。陈后主作为陈朝的最高统治者,以其地位和权力倡导文学艺术,提携才秀之士,使陈朝无论在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然而作为一国之君,其能力实在是比一般人不足。


38、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勇猛并残忍的喋血者:如果说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开创一个新的王朝,那历史上真的找不到几个人。而如果这个开国皇帝又仅仅16岁的话,那么可能就只有拓跋珪一人做到了。他自幼失国,跟着母亲寄人篱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格局。拓跋珪领兵消灭了后燕,并收复了被燕国所占的土地。他注重发展农业、改革体制,将拓跋珪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这其中他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他也犯着猜忌的毛病,乱杀无辜,结果被亲子所杀。


39、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能征善战的一代豪杰:拓跋焘少年英武,十几岁就开始带兵东征,西讨,使北魏统一了分裂多年的北方政权。他是北魏皇帝中,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他兴办学校、开馆授经,提高了鲜卑族官员的汉化水平,并接受中原汉族的封建统治思想,修订律法、整顿吏治,用了20年的时间拟定391条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北魏的政权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0、北魏孝文帝元宏——一个锐意改革的先行者: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时势,锐意进取,做出的一系列促进文化的改革,一直被世人广为称颂。他是鲜卑族,但却认定了本族文化的缺陷,命令全族汉化,自己首先改姓为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民族融合。孝文帝南迁、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与太和年间颁行的均田制、新的租调制、三长制等是孝文帝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核心,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同时推动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使少数民族迅速摆脱了奴隶社会的统治,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1、北魏宣武帝元恪——功过参半的皇帝:北魏在元恪统治时期国势达到了顶峰,他趁南朝政治昏暴之时,大举进攻南朝,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延续了父亲的汉化改革,巩固了元宏的汉化成果,扩建洛阳,使之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踌躇满志,渴望做出一番成绩,但是他姑息污官,宠信外戚,最后将北魏又推向了深渊。在其统治后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虽然他采取了一定的办法来镇压,这也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使他过早病逝。

42、隋文帝杨坚——乱世走出的明君:隋文帝以外戚身份专权,逼迫外孙宇文阐让位,取代北周,建立起大隋。和每个开国的皇帝一样,隋文帝用非常的手段取得了政权。有人说他狠毒,有人说隋朝没有一个皇帝得到善终就是他应得的报应。但是,评价皇帝,我们不能仅仅用普通的道德观点来衡量这些,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必有其进步的一面。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社会更迭来看,杨坚能登上龙庭,都是一种必然。况且,他勤俭自律,善待百姓,能在街上给百姓让路,能只娶一个独孤皇后,这是一般的皇帝所无法做到的。至于残暴,作为一个政权的统治者,他完全有必要或者有理由维护自己的地位,这在所有的皇帝中是几乎都存在的现象。总体来说,他还是个优秀的明君。


43、隋炀帝杨广——千古唾弃的君王:杨广的父亲杨坚,北征突厥,南平陈国,结束了从东汉灭亡以来长达四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在他当政的二十几年中,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他儿子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却是一个荒淫无度,统治残暴,堪与胡亥齐名的昏君。他恃才傲物,但却缺少高尚的灵魂,所以,他用“聪明”的狠辣手段,在短短的十数年间,就断送了自己的王朝。可谓善恶到头终有恨,当宇文化及的长中勒在他脖颈的那一刻,他是否为自己的所做感到过一点后悔?他是否会对明天的阳光有些许留恋?然而,往事已矣.

44、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君主:纵观唐高祖李渊的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显赫的人物,在当时也是如此。李渊7岁就当了唐国公,此后平步青云,最终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老练沉稳及他一些手腕,都是当时和他争天下的很多人所不及的。李渊也很有才智,虽然唐初政局未稳,但是他照样开疆拓土,修明改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相信他会有更大的作为,无奈的却是玄武门之变,让李渊深刻地明白了作为皇帝的悲哀。原来人们可以为了权力不顾一切的,就如同当初自己的种种。李渊本可以光芒照人,但更加耀眼的则是他的儿子李世民。有子若此,李渊不知是该高兴,还是叹息……

45、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圣主,一代朝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因此而成为一代明君。他一直被尊奉为“真命天子”,是因为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有着远见卓识;有果敢狠辣之心;有容忍纳贤之德;有知人善用之术。这样的人放在如今,也会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人,而作为皇帝的他,这样的德行也可以说是万民之福。他励精图治,重用贤才,善于纳谏,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提倡学术文化,创造了历史上少见的盛世现象。


46、唐高宗李治——强光之下的黯淡:提起高宗李治,可能略微了解历史的人,都很熟悉他。但是他所为人所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昏庸,或是自己贤能,而是他找了父亲的妃子做了自己的皇后,这个皇后又自立为帝——武则天。在唐朝建立政权后,因为在李渊、李世民以及武则天的掩映下,李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他所做出的功绩也不为人所知,甚至有点成绩也被归到了武则天的名下。他为人淳朴、善良、重情,或许正是他表露出了人性中太多的善,才会被世人认为软弱。如果他是个普通人,他一定是个好人。然而遗憾的是:他是皇帝,他需要有作为皇帝所必须的政治素养与干政权谋。


47、唐中宗李显——被妻儿毒杀的皇权殉葬者:李显的整个人生都是悲哀的。因为他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做着别人手中的棋子。从他出生到死亡,命运就被捏在两个女人手里。在母亲武则天的光环掩映之下,基本没有他自主的机会;终于自由了,又被操纵在韦后与女儿手里,甚至被害了性命。虽然他两次称帝,虽然他做了几年的皇帝,但是,真正自己说了算的事,可谓屈指可数。他在吃了自己最爱的妻儿送来的膳食而遭毒死的时候,不知道他可曾想过:称不称帝到底哪个更幸运?


48、唐睿宗李旦——夹缝中的艰难行走:李旦和哥哥李显一样,都是两度做了皇帝的君王。而且他们的经历也都差不多,都是第一次受制于他们的母亲武则天。只是后来他是夹在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之间。所以,他这前后两次登基都没有感觉到作为帝王的尊严。严酷的宫延斗争,让他觉得很厌倦,于是后来自己甘愿退居为太上皇,将帝位传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去潜心钻研文字训诂以及书法,逃离了政治斗争,又把帝位给了自己比较能干的儿子,这大概也是他一生做出的最好选择。


49、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千古一女皇:她以不同的身份主持了初唐半个世纪的政局,其影响可堪与任何一个颇有成就的帝王相媲美。在其当权时期,生产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疆土开拓,这都是她所做出的业绩。可以说,无论是在人才储备还是经济整合方面,都应该承认在开元盛世里,有着武则天不可磨灭的功劳。在那个男权时代,作为一个女人要想坐到皇帝的位置,不可能一直的循规蹈矩、温柔善良,她是做过一些超平“女人”角色以外的事,但是,如果不如此的话,那么也不会有武周圣神皇帝的称呼。如果男人都有追逐权力的欲望,那么女人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李世民杀兄逼父,却能被人理解?为什么武则天做了些“残忍”的事,就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无字碑”上,有人评价说她认为自己功劳大,无以表述;有人认为她的意思是任人评说。其实,任何评说或者都是正确的,也或许都是错误的,她在用沉默抗议!


50、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的开创与葬送者:唐玄宗是个半明半昏的皇帝,他曾拨乱反正,救大唐于危难,开创了“开元盛世”,却也在这中间滋生出骄奢的恶性。他重用的奸佞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长期执掌朝纲;他生产奢侈放荡,纳儿媳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朝不上朝,夜不罢宴,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从“开元盛世”到“天宝之乱”,唐玄宗走了一条由盛而衰的道路,在一些人的眼中,他就是个可悲的皇帝,因为开元盛世是承蒙了祖宗的先绩,很有些借了大树乘把凉的意思,而到后来的安史之乱以及宠幸杨贵妃等等都是他错庸的表现。站在历史的后来而评论先期,除却个人的偏好,我们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开元时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还是值得肯定的。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会变的,当一个人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有点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走过的一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51、唐肃宗李亨——戡乱有为,治国无方:如果长期压抑在一种气氛中,大家想换个环境也是很自然的事。唐玄宗就是把皇帝当得太久了,才让人觉得厌倦,再加上他执政后期也是不务正事,朝纲混乱,宦官、外戚擅自专权,百官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者此起彼伏。在这个时期,能有人站出来,带领官兵镇压起义,保证唐王朝的正常运行,他就是被人所拥护的皇帝。肃宗李亨就是在这样的时候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在玄宗南逃的时候留了下来,带领官兵收复了长安,给了唐朝军民一个象征和希望。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别人物,事实上他也只是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然而,做了皇帝的他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相反倒是在专权的宦官与皇后那里受了很多窝囊气。这样做皇帝的体会如何,只有他能品味着个中滋味吧。


52、唐德宗李适——一半清醒一半醉:有时候皇帝为后人所熟悉,并不是因为这个皇帝怎么样,或者仅仅是那时期出了几个有名的人、或者出了几件有名的事,德宗李适为人所知,则是在他当权的时候,实施了著名的两税法。德宗是个有理想的人,但同时又是个行动上的小人。归根到底是因为自己没有毅力,本来自己想得好好的,但是一遇到别人的反对,就没有勇气坚持下去,结果一个本来很有出路的改革半途而废,倒是他所实施的让宦官掌握禁军的制度被坚持了下来,结果却成了宦官左右政权的祸患。


53、唐宪宗李纯——创造中兴的“小太宗”:唐王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现象已经非常严重,或者是长期相对安宁的生活,让各地割据势力也大有发展趋势,而且朝廷长期不怎么用兵,这些人也渐渐地不害怕朝廷的武力威胁。李纯即位后,一改前期对潘镇的妥协政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朝所没有的胜利,藩镇割据在他在位期间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然而,他在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同时,又把军权交给了宦官,致使宦官又开始作乱,甚至还掌握了后期朝政的大部分权力,就连这个亲手将宦官权力做大的皇上也未能幸免于宦官的屠刀。


54、唐武宗李炎——晚唐少有的清明皇帝:唐朝从中期开始,就有国力日衰的迹象。或许一个朝代维持了太久,让这些皇子皇孙们生活得过于优越,所以皇帝的能力也是每况愈下,是一个不如一个。到了武宗这里,能做到网罗贤能之士,革除弊习,打击宦官、外挡边患、内平藩镇的皇帝还真不在多数。虽然武宗并不是个能干的人,但他敢于纳谏,听取能人的意见,就是他的聪明之处。


55、唐僖宗李儇——不知“愁”滋味中死去的皇帝:李儇从小长在深宫,不谙世事,父亲的昏聩无能,让这个小皇子也是无所建树。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正确的指引,让这个皇帝虽然拥有着无上的权力,却不能发出最有用的威力。他有着很高的天分,骑射、算术、音乐等,都是精通得有如专业,然而他这份天分,却没有一点用于治理朝政上,李儇把所有的权力都下放给了宦官田令孜,然而这个宦官是除了贪污腐败、独擅专权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李儇也注定了就是个悲哀的皇帝。


56、唐哀帝李祝——无可奈何花落去:李祝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生不逢时,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他却偏偏生于没落的时代,他小小的年纪,却尝不到半点人生的快乐,他被军阀和权臣拥立为帝,实际上就成了他们任意摆布的一颗棋子。在三年的皇帝生涯中,没有一点实权。他不过是朱温为了篡位的需要而推上台的应景人物。他坐看父母被杀,兄弟遭戮;却无能为力。他在百般屈辱中过着压抑的日子。他无法抗争;他只能用自己鲜红的血,祭奠曾经辉煌的王朝,用自己的血来:为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57、后梁太祖李温——两面三刀面三刀将,淫乱无耻君:“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很有力度的质问,让后来人感受到了希望之所在。朱温出身草莽,有一种极端的冒险精神。毛泽东曾经评价他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就是凭了这狡猾的心计,他才一步步走上了帝王的位置。他先是在黄巢起义军中当上将领,后来起义要失败的时候又卖主求荣,投降朝廷,不久又杀唐帝自立,建立梁朝。他嗜杀成性,荒淫无比。然而上天毕竟是公平的,这个恶魔皇帝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


58、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亡国的帝王:李存勖是个很有心计的皇帝,他先是于内忧,等到实力增强后又解外患,统一了北方。但在他将国都迁到洛阳后,却志骄意满,终日沉湎于郊游声乐之中。李存勖非常宠信伶人,他们可以随时出入宫廷,还将其不知是真是假的见闻讲给李存勖,李存勖皆信之。因此,有些伶人也就得以干预朝政,气焰薰天,将相大臣也怕他们几分。李存勖听信伶官谗言,杀戮功臣,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59、后晋高祖石敬瑭——甘当“儿皇帝”:能建立一个新政权的皇帝,归根到底是有些手段的。石敬瑭应该也算是其中一个,他在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时,便以骁勇善战闻名。所以才得到了重用。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又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30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使中原门户大开,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遂民心尽失。因此,他为人们所提起的时候,基本上是为人所不齿的。


60、后汉高祖刘知远——壮志未酬,空怀剑气:在五代十国那个藩镇割据的时期,各地拥兵自立的此起彼伏。刘知远正是在这战乱中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权术获得了统治地位。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唐朝后期藩镇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人民内受着封建军阀的残暴统治,外受着契丹不断的侵扰。生在其时,当为不幸之至。但是,就是这一乱局,却给了很多人爬上来的机会。比如刘知远等人。可能因为他在位时间很短、也没什么过于大的成绩,倒是因为战争引发了无数的灾难,所以历史学家们对他多持反面态度。不过,在当时对于某一个人,如果想给社会带来安宁的话,那真是太难了。不过他努力遏制契丹的南侵,对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


61、后周世宗柴荣——为他人做嫁衣的英明君主:宗室皇族,一直是封建帝王制的传统沿袭首选。一般都是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再怎么也得找个同姓的接替自己。而这后周太祖郭威却是个例外,他把帝位传给了内侄柴荣。不过柴荣也的确能让郭威感到欣慰,在柴荣的管理下,后周的国力日增,他彻底打破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格局,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因为早逝而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但其所作所为,却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不过,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么这宋朝的建立与否将是另一回事。柴荣是历史上很出色的一个皇帝,他一生如果有遗憾的话,那么他应该后悔把军权交给了赵匡胤吧。


62、南唐后主李煜——浅吟低唱的亡国之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作为皇帝的李煜,无疑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词人,他的确是才华横溢,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成就最高、对宋词影响最大的一位。多少年来,人们不曾看到他在政权上的无能,而是看见了他失国失家的痛楚。是的,他本来也不想当皇帝,但是历史却偏偏将他推上了这样一个舞台,做了一场浑浑噩噩的演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国主的李煜,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也压根想不到“干戈”会让他成为俘虏。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称臣叩拜,一旦自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被俘后表示乐不思蜀,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而李煜却念念不忘他的家国、山河、宫殿,却因此而招致杀身之祸。

63、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唐朝未年以来,藩镇割据的现象一直延续着,当大梁正式成为一个国号的时候,中国开始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烽火连天,篡夺皇位的剧目频繁上演。在53年间,共出现了14位帝王。这个时候,赵匡胤从历史中走了出来,结束了民不聊生的日子。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或许是一位宽容仁慈的皇帝,因为他没有屠戮功臣,而是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他是一位出色而有成就的政治家,因为他实施了开明、进步的政策,然而,同时他也是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或许他可能认为从此天下少战,但一策略却给北宋留下了软弱的祸根。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其经世之道,在所有的皇帝里,他算比较成功的一个。


64、宋太宗赵光义——重文轻武的皇帝:无论“烛影斧声”是不是真事,赵光义都比赵匡胤要残忍得多。至少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死、赵廷美的死都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在他得到皇位后,他很快扫除了被自己视为威胁的赵匡胤的儿子和自己的弟弟,在其死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子嗣,整个北宋的皇帝后来就没有了太祖子孙的关系,可见其自私程度。他是五代以来武功不怎么样的皇帝之一,但却偏偏刚愎自用,凡有大战事一定要他来指挥,结果不仅耽误了作战良机,还束缚了将士们的手脚,后来一味求和的姿态,更是宋后期皇帝偏安一隅而不思进取的直接原因。不过他作为皇帝也还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是在文治上还做得不错。


65、宋神宗赵顼——厉行变革的皇帝:赵顼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也是一个很悲哀的皇帝。他一改太祖以孝为治国之本的策略,力排众议,任用王安石实施了改革。使北宋的中期国力有了些许恢复,但遗憾的是,他的改革也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宣布终结,哲宗即位后,代理朝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将赵顼的改革全盘否定;使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宣布告终。在神宗即位的时候,宋朝已经积弊颇深,而且武力也相当软弱,也是赵顼一反唯唯诺诺的外交策略,打了两次胜仗,挽回了一点宋朝的尊严,他是宋朝少有的能够创新的皇帝之一。他继位之后,不治宫室,励精图治,希望有所作为。而且,这位皇帝的心地相当善良、宽厚,确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而英明的君主。


66、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艺术的帝王:“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可能在徽宗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验。作为皇帝,他昏庸无能,但作为艺术家,他实在是当之无愧。据说他降生之前,他的父亲宋神宗看过南唐后主李煜画像,神宗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十分欣赏,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而且,史书曾很细致地描绘说,在他出生时,宋神宗还梦见李煜前来谒见。于是,有后人推断:宋徽宗赵佶是李煜的再世。而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确实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他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才华横溢。不同的是,在诗词曲赋上,赵佶略输文采;在书法绘画上,李煜则稍逊风骚;比如在治理国家上,他们同样弱智,同样昏庸,同样的贪图享乐;再比如他们都是亡国之君。我们在综观历史的时候,总能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67、宋钦宗赵恒——北宋的亡国之君:赵桓是个窝囊得不能再窝囊的皇帝。生活在皇宫里本来就是个比较郁闷的地方,当了太子后,还要战战兢兢地生活。本来想安稳地等着日后做上皇帝,改变上半生的际遇,不料这种希望也被金国的大军浇灭了。金军压境的时候,徽宗仓促地将黄袍加在了他身上,将亡国帝王的名称加在了他头上。在即位的一年时间里,赵桓是在金军的转困下,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够可怜的,他在金国做俘虏的时间比在宋朝还要长。他能叫做“重昏候”,可见赵恒是在怎样的耻辱中生活!至于他是否对金兵只知一味求和,昏庸亡国等;或许这也是他所无法选择的吧。即便他不昏庸,即便他不求和,面对强大得多的金国,他还能怎么样?历史的更迭更多的时候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如果把北宋的亡国之错都放在他一个人身上,那么历史会有欠公平。


68、南宋高宗赵构——万世为人所不耻的皇帝:赵构是比较幸运的,在金人押解皇室北上的时候,惟独让他成了漏网之鱼,“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靖康二年,赵构重建赵权宋政权,史称南宋。但是,高宗这个“中兴之主”之词对他实在是个赞誉,父兄被掳的奇耻大辱却无法激起他对金人的仇恨,国恨家仇,非但没有让他有点抗击之心,却因曾经见识过“金人”的强大,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甚至是怕到了胜也求和、败也求和的地步。一个堂堂的皇帝,却在给金伯表章中,称自己为“康王”!可见其被奴役的劣根性!“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连自己的臣子都不如,却因害怕其功高盖主,怕打赢了迎回自己的父兄而让皇位不保,从而残忍地谋害忠臣!正如岳飞临死时在莫须有的罪状上留下的那两行字一样: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人们之所以记住他,并不因为他是个皇帝,而是因为他卖国求荣、残害忠良!


69、南宋恭帝赵丝——从南宋皇帝到合尊法宝: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莫过于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生在帝王之家,在许多人看来这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享受着常人想都想不到的荣华富贵,然而,生在一个没落的王朝,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实在也是一种不能选择的悲哀。从皇帝到囚徒,再从囚徒到和尚,有多少人有能力承受这种角色的转变,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种不能选择的命运?在我们时常对一些人发出羡慕的目光时,我们可曾想过别人的无奈?清灯古佛下,这位曾经的帝王究竟领悟了什么?


70、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戈铁马战平生:“战地征衣似铁,马前流矢如蝗。饮血狂刀乱影,鼙鼓声中塞外寒。夜风正飒然。震落长空星月,撼他山岭虎狼。渴饮金瓯都已缺,沙场晨晖凄复凉。可怜几将还?”阿保机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拼搏的一生。他在战争中出生、称汗、建立帝国,并在战争归途中死亡。他骁勇威猛,尤其善骑射,在统一了契丹八部后,建立了大辽帝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皇帝,武功超常本也在预料之中;但他能在文治上有一定的成就,是其让人刮目之处。阿保机启用汉人朝延徽等,改革习俗;并参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促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契丹封建化进程,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71、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英明睿智的金开国皇帝: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一定是个不成功的人;而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也注定会是个失败的民族。贫穷和落后,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上的差别,但这个人或者这个民族不一定是失败的。阿骨打就是从不愿给辽国人“跳舞”开始,举起了民族尊严的旗帜,他不怕担当“破坏大辽和女真友好关系”的罪名,不怕大辽国可能采取的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击,不怕本部落民众的误解与非议,甚至不怕其他酋长的趁机出卖与陷害,毅然决然地对辽国皇帝说“不”!阿骨打正是用这种“傲气”赢得了女真人对他的尊重,并逐步统一邻近部落,扩充了实力,连续发动反辽战争,并最终灭掉了大辽。


72、金世宗完颜雍——金国的中兴之主:力图改革的政治家金世宗完颜雍对“金朝”中期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在金世宗初登大堂之时,大金江山风雨飘摇。他先从北平起义,然后南与宋以胜成和,保住了大金社稷,足见其经邦之才。在治国方面,完颜雍也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勤于政事、恤民重农、给域内各族人民创造了个有利生存的环境。他把金国建成了一个基本上是封建制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对于中国北部边疆的稳定与统一、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内安百姓,外和邻敌”这一治国之策更是显示了他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73、西夏景宗李元吴——雄才大略的西夏国主:李元昊有着非凡的气度,他做了爷爷和父亲想做却没敢做的事——建制称帝,向大宋发兵。他在几年之内,让西夏与宋、辽形成鼎足之势。他有着雄才大略,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也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他是个复杂的人物,更是个勇敢的人物。

74、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真英雄:“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具有蒙古民族残忍好杀的特点,也具有英雄们所不容易集于一身的各种优点。铁木真心胸开阔,气度恢弘,对朦胧不明的情况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和严厉的警察手段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这段话摘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觉得这是对成吉思汗最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一代天骄”,除了弯弓射大雕,他还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版图横跨欧亚的帝国,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真正的风流人物!


75、元太宗窝阔台——英雄嗜酒半功罪:“窝阔台将继承我的汗位,因为他的旨意坚定卓越,他的识见颖敏优越。凭借他灵验的劝告和良好的见解,军队和人民的管辖以及帝国边界的保卫将得以实现。因此,我指定他为我的继承人,把帝国的钥匙放在他的英勇才智的手中。”成吉思汗的英明得到了一半的诠释,窝阔台果然是诸子中最明智者。他具有与父亲一样的判别能力和稳重,但却没有继承其父亲的统治能力和政治远见。他是一位生性随和、无忧无虑的酒徒,待人非常宽厚和慷慨,他利用他的绝对权威,按自己的方式饮酒取乐。他活的倒是人生之自在!政务的荒废似乎从来没有让他放在心上。


76、元世祖忽必烈——称雄欧亚的元大帝: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是在蒙古族不断扩张中长大的王子,所以他能征善战,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接触汉族文化,融合汉族文化,利用汉族文化来巩固自己的力量,并治理元朝的政权。他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唐朝以来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的长期统一。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77、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优柔寡断失天下:元朝中期以后,皇位之争一直是宫廷层出不穷的战争。妥懽帖睦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着皇帝之争的牺牲品——被流放;即位之初又受制于权臣——做傀儡。直到自己亲政。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只是沾了皇族血统的光,他没有一个作为政治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才干。他既不可能解决元朝中期以来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又不可能跳出宫廷斗争和内讧的怪圈,消除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最后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78、明太祖朱元璋——从寺庙走出的开国帝王:平民刘邦做成帝王后,给了身后无数平民一个美丽的梦想。是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声质问,让后来的人们更有了勇气向腐朽的统治者发出冲击。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他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所做的错事也是一直被人口诛笔伐。人无完人,在其在位的30年时间里,我们还是看到了他励精图治的变革,他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前进所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做到像他那样文致太平,武定祸乱的君王实在是不多,而明太祖兼而有之。


79、明成祖朱棣——能屈能伸的皇帝:在历代帝王中,朱棣属于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也是方圆之道运用得最灵活的一个皇帝。作为王子,他能在需要的时候装疯卖傻;能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是个马上天予,他以武功而扬名,用武力夺皇位,因善战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夺来的,然而他能励精图治,广纳贤才,致力于把一个大明王朝推向繁荣鼎盛的巅峰,给天下百姓带来幸福,不失一代明君,这就足以让世人景仰,因而不论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朱棣始终是一个好皇帝。


80、明宣宗朱瞻基——能文能武的太平天子:当年明成祖曾经预言朱瞻基会是个“太平天子”,此语果然没错。虽然宣宗在位仅有10年时间,但他是个守成之君,再加上前面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明朝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恢复和发展,到了宣宗统治的时期已是国泰民安,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他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被载入史册,将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黄金时期。另外,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谐也很深,诗文很有文采。不过,他在武略中的能力,要远远逊于文治。宣宗一直在对外交往上都是不好武功好安宁,实行安抚的政策,力主和议,使百姓有了稳定发展的环境。宣宗还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使社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时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是明王朝财力最雄厚的时期。商品生产程度也有了提高,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商路增辟,国内外贸易等都有所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农民起义也很少。宣宗任人得当,吏治较为清明,是皇帝中较有成就的一位。


81、明英宗朱祁镇——命运多舛的皇帝:朱祁镇的一生大起大落,极富戏剧色彩。他年少的时候很幸运,不到两个月就被立为太子,9岁登基。不过他的这份幸运并没有一直陪伴他,在“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瓦刺所俘。他的人生际遇也因此而进入了另一面,帝王被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耻辱,对人生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多了几分理解,所以也做了些可传后世之事。比如释放建文帝的儿子,废除殉葬制度,《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变化,永远不是一个人所能主宰的。


82、明孝宗朱祐堂——明朝中兴之令主:朱祐堂即位后,“更新庶政,言路大开”,肃清朝政,恭俭爱民,力挽危澜,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为明代迎来了个难得的和平时期,他也因此而跻身于历史上中兴帝王的行列,被誉为“中兴之令主”。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令天下所有人都能幸福,但最少他应该让自己的决策少些错误,能任人惟贤、驭人有术,这样如果不是在积重难返之时,基本上都能做个不错的皇帝。


83、明世宗朱厚恩——先清后浊的皇帝:能由坏变好的皇帝不多,但是由好变坏的皇帝却是不胜枚举。或许是骄傲,或许是满足,或许是由于成绩迷失了曾经的方向,许多先期为政清明的皇帝,到了后来却糊涂了起来。世宗也是如此,他在即位初期诛杀宦官汪直,节用宽民,提拔了正直官员,任用贤明的臣子,吏治一时清明。但在其执政晚期却荒淫无度,吏治腐败,迷恋道教,重用奸臣严嵩。导致期间多次爆发农民起义,边患四起,使明朝妁国力逐渐走了下坡路。


84、明神宗朱翊钧——消极怠政的皇帝: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于其年幼不能处理朝政,便由两宫皇太后辅政,采用张居正的改革,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整顿朝纲、发展经济和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张居正去世后,他谋略利用自己无上的权威去摆脱张居正的阴影,摆脱理学纲常的束缚,可是他只能摧毁张居正及其势力,却无法走出张居正对他潜移默化教育所构筑的“无形的网”的束缚,无法走出元辅的阴影,竟三十年不上朝,荒废朝政,并广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处搜索珠宝,以勘矿开矿为名,广搜民财,过着骄奢淫逸的荒诞生活,导致民愤纷起,怨声载道。他放纵的是肉体和灵魂,最终毁掉的是大明朝的基业。


85、明光宗朱常洛——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皇宫中的不幸不比常人,常人的不幸充其量不过是贫困、少爱、孤苦,而作为皇室成员的不幸却没有如此地简单,在这个象征着无限权威的宫廷里,到处都是竞争、厮杀和无情。在光宗短暂的39岁生命里,他几乎没有过上几天幸福的日子,20岁之前,因为母亲的地位低微而得不到父亲的疼爱,终于当上了皇太子之后,又不得不过那些战战兢兢的日子,幸福的大门刚刚打开,他终于登上了皇位,一个月后,厄运又悄然来临,一个千古疑案——“红丸案”,成了光宗生命的终结。


86、明熹宗朱由校——帝王中的出色的木工程师:中国的历朝皇帝中,有许多有特殊才能之人,有好赋诗论文的、有好丹青画卷的、有喜好戏剧文艺的等等。明熹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喜欢木工、土木建筑,据说,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而且他有时候还亲自动手,并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如果单单让他做这个专业,他一定是个难得的人才,但除此之外,他还有更重要的角色,他还是皇帝——一个要主宰朝廷、家国百姓的君王,如果将之弃之不顾,那么国将如何?


87、明熹宗朱由校——帝王中的出色的木工程师:中国的历朝皇帝中,有许多有特殊才能之人,有好赋诗论文的、有好丹青画卷的、有喜好戏剧文艺的等等。明熹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喜欢木工、土木建筑,据说,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而且他有时候还亲自动手,并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如果单单让他做这个专业,他一定是个难得的人才,但除此之外,他还有更重要的角色,他还是皇帝——一个要主宰朝廷、家国百姓的君王,如果将之弃之不顾,那么国将如何?


88、崇祯帝朱由俭——煤山上的亡魂:如果可以抱怨的话,那么崇祯帝朱由检肯定认为自己生不逢时。他是个勤政的皇帝,但一样不能挽救大厦之将倾。因为他是明朝末代皇帝,所以在他身上也一直有着颇多争议。他处置阉党、整理朝纲,却又信任内臣、不分青白杀戮文臣武将;他殚精竭虑,使尽全部智慧,力图挽狂澜于即倒;他搜刮民财、恪尽节俭,却依然无法填平战争的无底洞。在中国两百余年的封建帝王中,他应该不是特别无能的皇帝,但是因为历史的积淀,他不得不掩面而绝于世。历史的更迭,总有人要充当这个角色,他只不过是一个牺牲品而已。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大汗:努尔哈赤是个智慧而有为的皇帝,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力挫群雄,完成了几百年来未能完成的统一女真各部落的伟大事业,成为“奉承天命抚育列国革命汗”。他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为后来的清王朝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用不断胜利的战争,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英雄领袖。


90、清太宗皇太极——非比寻常的文治武功:世间有很多天然的巧合,“皇太极”这个名字竟与汉族皇帝的继承人“皇太子”的读音非常相似。或许皇太极刚一出生,就注定了他必须是一统天下的清王朝皇帝。而现实中的皇太极也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明君,他博览群书,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发展经济,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1、清顺治福临——承前启后的皇帝:有清朝初期执政的皇帝中,顺治帝可能是其中最不出色的一个。这并不是因为他一点能力也没有,也不是他昏庸败政。让他显得有些暗淡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执政时间短;二是他前后的几位皇帝,也确实都非常出色;三是因为他后期宠信佛教,甚至对他是死还是出家为僧的质疑,反倒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忽略了对他执政能力的关注。而实际上,虽然他独自掌握朝权的时间不长,但他文韬武略,革故鼎新,重用汉官,稳固了清朝统治,为康熙王朝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他的历史功绩依然是我们所不该忽视的。


92、清康熙玄烨——励精图治的圣明君王:“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的贡献。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这是毛泽东的评价。除去近代史上的几十年;清朝在中国的历史上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年代,尤其是圣祖玄烨——康熙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伴随他61年的政治生涯载入史册的,是他显赫的文治武功。除鰲拜、平三藩、统一台湾、稳定西藏,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他立志治理黄河水患、减轻赋税、实行科举、提倡满汉平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93、清雍正胤镇——严猛治国的皇帝:他是个让人充满疑窦的皇帝,从他的继位到他的死亡都流传着各种版本。至于真实的情况,我们也许只能保持在猜测之中。但是这一切似乎也不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看到他在位期间的成绩就已经足够。该谁做皇帝,那只是封建帝王制的一种传承,或者那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那个时期能够做好皇帝,便是朝中之幸,百姓之幸!在雍正在位的13年间,他的政绩还是足以证明:这个皇帝没有白当,同时他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4、清乾隆弘历——鼎盛名帝:或许是乾隆帝离我们更近一些,或者是那个时代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所以我们对他的印象似乎更深刻一些。无论是从电视上或是图书中,我们看到的关于乾隆的宣传大多都是正面的,是个有着文治武功而又风流倜傥的皇帝。可是,在乾隆时代,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英国工业革命、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法国大革命等都在这个世界上上演着。这三件大事正在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但是公元1793年,当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还自豪地说“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乾隆皇帝在中国的皇帝中,的确是个比较英明的人,但他却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千古第一全人”的迷梦之中。虽然我们不能对一个帝王有着太多的苛刻,但是中国之所以在清末期落后于世界,难道与中国这些自大的皇帝没有关系吗?


95、清嘉庆禺琰——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禺琰开始亲政,亲政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时大奸臣和坤,将和坤的金银财宝等价值连城的物品全部归属自己所有。嘉庆帝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的势头。虽然嘉庆皇帝是一个不错的君王,勤政爱民,但他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许这是嘉庆帝最为无柰的感慨,他并不是没有努力,而是所有的努力都变成徒劳。嘉庆帝始终找不到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一个奋发图强的出口,而且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国家,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解决的,所以,他也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但这并不是他的错,这是历史要前进须经历的必须阶段,嘉庆帝只不过是被推上历史前沿的一个人物而已。嘉庆帝时期,官吏贪污,政治更加腐败,执政时革除积弊,努力振兴清王朝,但仍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衰弱的局面,自此,清朝国势日非。


96、清道光旻宁——残阳空照:和他的父亲一样,道光也是个勤政图治的皇帝,登基后,雄心勃勃的道光,也曾效仿其先辈,勤力朝政,意图振兴祖业,但是却不能明察秋毫,为人优柔寡断,又是一个平庸之人,所以导致清朝国势更加衰弱。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但却“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难以定夺。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历来排斥外国以天朝自居的清朝皇帝,却不知英国的究竟何在。在道光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对外侵略的正确认识,再加上他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茫然无所措,毫无方略,徒叹奈何。他只能在自恨自愧与自责中,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他执政以来,事必躬亲,但却了无成就,面对先祖的章章业绩,他也只能留下无奈的声声叹息。


97、清咸丰奕贮——志高才疏,纵情有色:咸丰即位时,朝政十分腐败,清朝病入膏肓,他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颇思除弊求治,企图重振纲纪,尽管他宵衣肝食,日理万机,局面还是越来越坏。其在位期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进一步丧失了主权,大清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面对腐败的清王朝,他无可奈何走上了纵情声色,逃避现实的道路。

98、清同治载淳——无所作为,淫病而终:同治帝少年即位,在位期间,西方列强来入侵,而太平天国已被消灭,清室亦兴办洋务,颇有奋发图强之心,此段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但他本人却十分无能,看戏、享乐、不好读书,是有名的“浪荡天子”。亲政后依然没有任何作为,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不过他这种情况也是有原因的,在慈禧太后的大权倾轧下,即便他想有所作为,又能如何?


99、清光绪载湉——变法维新,不做亡国之君:不可否认,清朝的大部分皇帝还是进取的,无论是盛世也好衰世也罢,清朝的皇帝都想着奋发图强。虽然光绪即位后,清朝的政局已经相当难以为继,但是光绪帝亲政后,依然立志图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战败后光绪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自此他意识到变法革新的必要性,为了“不做亡国之君”,推行了百日维新运动。


100、清宣统溥仪——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位仅仅三年,而且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但是作为中国的末代皇帝,他引起了太多的关注,中国的历史在他之后,翻开了新的一页。溥仪在位期间,由其父载沣任摄政王,载沣曾在政治上罢免袁世凯,成立皇族内阁,继续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经济上,通过买办盛宣怀大借外债,以挽救清王朝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但终究挽救不了清王朝覆灭的命运。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此后,溥仪在张勋导演的复辟活动中又当了13天的短命皇帝,抗日战争期间溥仪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满州国皇帝,抗战胜利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移送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他通过学习和改造,完成了从皇帝到公民的转变。从皇帝到囚犯,再到普通公民,再到政协委员,他的一生经历可谓多变,他能以平常的心境看待,并能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他的境界应该是非同一般的。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中国100位帝王传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