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7250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2-1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
约翰·佩里·巴洛
约翰·佩里·巴洛
泰德·纳尔逊
泰德·纳尔逊
霍华德·莱茵戈德
霍华德·莱茵戈德
克里斯·安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斯图尔特·布兰德
斯图尔特·布兰德
汪丁丁
汪丁丁
段永朝
段永朝
胡泳
胡泳
郭良
郭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霍华德·莱茵戈德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标准市民 霍华德·莱茵戈德 Howard Rheingold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永远比时代前进十年。他顽固, 不怕得罪人,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这些特点造就了一位诚实的标准市民。

□全球电子链接(Whole Earth'Lectronic Link)成员之一,自 1985 年系统创办时就加入该组织,所以一直参加各种网络发展实验,网络被他视 为虚拟社会的一个主要现象。
□著有《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 1993)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1991),作品相当有趣且具说服力。为《全球评论》(The Whole Earth Review)与《千年全球目录》(Millennium WholeEarth Catalog) 的编辑,以及“明天”杂志的专栏作家。

Rheingold was born to Geraldine and Nathan Rheingold in Phoenix, Arizona. He attended Reed College in Portland, Oregon, from 1964 to 1968. His senior thesis was entitled "What Life Can Compare with This?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I Watch the Flowers Bloom, the Leaves Fall, the Seasons Come and Go."

A lifelong fascination with mind altering and its methods led Rheingold to the 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 and Xerox PARC. There he worked on and wrote about the earliest personal computers. This led to his writing Tools for Thought in 1985, a history of the people behind the personal computer. Around that time he first logged on to The WELL - an influential early online community. He explored the experience in his seminal book, The Virtual Community.

In 1991, Rheingold wrote Virtual Reality: Exploring the Brave New Technologies of Artificial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e Worlds from Cyberspace to Teledildonics.

After a stint editing the Whole Earth Review, Rheingold served as editor in chief of the Millennium Whole Earth Catalog. Shortly thereafter, he was hired on as founding executive editor of HotWired, one of the first commercial content web sites published in 1994 by Wired magazine. Rheingold left HotWired and soon founded Electric Minds in 1996 to chronicl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ommunity online. Despite accolades, the site was sold and scaled back in 1997.

In 1998, he created his next virtual community, Brainstorms, a private successful webconferencing community for knowledgeable, intellectual, civil, and future-thinking adul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of 2009, Brainstorms was in its eleventh year.

In 2002, Rheingold published Smart Mob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technology to augment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Shortly thereafte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Rheingold launched an effort to develop a broad-based literacy of cooperation.

As of 2008, Rheingold was teaching courses at U.C. Berkeley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Rheingold lives in Mill Valley, California, with his wife Judy and daughter Mamie.

目录

[显示全部]

主要著作一揽编辑本段回目录

Talking Tech: A conversational Guid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Howard Levine (1982)
Higher Creativity with Willis Harman (1984)

(图)著作著作

Tools for Thought: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Mind-Expanding Technology (free in HTML form) (1985)
Out of the Inner Circle with Bill Landreth (1985)
They Have a Word for It: A Lighthearted Lexicon of Untranslatable Words & Phrases (1988)
The Cognitive Connection: Thought and Language in Man and Machine with Howard Levine (1987)
Excursions to the Far Side of the Mind (1988)
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 with Stephen LaBerge (1990)
Virtual Reality (1991)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ree in HTML form) (1993) ISBN 0201608707
Millennium Whole Earth Catalog: Access to Tools and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995)
The Heart of the WELL (1998)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2000 reprint with some new material) ISBN 0262681218

Rheingold, Howard (2002).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Basic Books.

Rheingold, Howard (2012). 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 The MIT Press. ISBN 0-262-01745-8.

Rheingold, Howard (1947-)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于virtual community的著名人物,作家、编辑、评论家、虚拟社区建设者。最出名的著作: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1993),最早将互联网视为值得加以普遍和学术的关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书。

这本书主要基于他在WELL这个bbs里的经验,描绘了“前netscape时代”的网络中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并探讨了USENET新闻组中的社区构成和MUD里的认同表现等,以及提出一些理论框架:社会契约理论、互惠理论、礼物经济等。

本书最重要贡献在于给online communities的定义。他认为 “virtual communities are social aggregations that emerge from the Net when enough people carry on … public discussions long enough, with sufficient human feeling, to form web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yberspace.” 这有两个关键,一是virtual community是基于普遍和共享兴趣的而非基于地理接近性的社会网络;二是它体现了人类行为的理想状态,互联网的平凡用户们将一个曾一度是军国主义色彩的计算机网络转化为一个在线的公共领域,或者是Rheingold所说的”an electronic agora”。

1994年Rheingold帮助创建了网络杂志Hotwired,并成为wired杂志在线版。随后他退出创建了虚拟社区Electric Minds,这里就是Kasparov和Deep Blue II进行国际象棋比赛之处。这个社区失败后他又创建了Brainstorms,办了咨询公司。

霍华德·莱茵戈德自己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有两个层面,大部分人仅注意第一层面,就是因特网络上的主群组。 现在不需要懂得古老的电脑代码,只要看着图像界面,箭头指到要去的地方, 用鼠标点一下,你就可以进入罗浮宫游览,或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取得所要的 资料,界面的突破让非电脑高手也可以使用因特网络。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网络的第二个层面,出版发表的能力才是其真正力量所在。每个月 20美元就可以从商业服务器得到这项服务,用桌上型电脑和低价位的数字摄像 机,就可以把文件和图画放在一起,简单地格式化之后,用调制解调器把它 们送上网络,全世界的人就都可以得到这份资料。因为生产制造和经销所需 工具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改变了过去电脑网络仅少数人能够使用的情形, 就像历史上印刷术使教会精英之外的大众也有识字的能力。

要是网络上没有那么多有趣的信息,当然就不会有人喜欢上网络了。事实上,万维网发展的前两年,几乎所有人都是因为喜欢才免费把信息放到网 络上的。“业余人士”听来声名狼藉,但大部分具影响力的媒体一开始都是 人们由于兴趣免费提供的。如果成千成百的人不继续创造个人网站,如果我 们看到的都是迪斯尼、ABC、Sony 和澳洲报业巨子默多克版本的世界,网络 就会变成一个相当贫瘠的媒体,和电视一样影响力大,内容却没什么好的东 西可说。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出版商投注资金于知识财产和各项工具,使知识财产化为可以传播散布 的形式,这当中需要有森林、纸张、印刷机等工具。现今电子传播的发展, 使出版商和大型娱乐事业集团转而将金钱投注于内容上,但真正发挥影响力 的是言谈(discourse)。每一本书都有其阅读群体,他们很可能阅读某作家 写的每一本书,或是有关相同主题的每一本书,并且加以思考,如果他们能 够相互联系,就可以谈论彼此的想法。未来不再是把内容卖给被动的消费者, 而是创造一个环境,让消费者能够采取主动、彼此交谈,对作家、读者和出 版商而言,由大众世界转变为位元世界,重要的不是内容这样冰冷的东西, 而是连续不断的话语流。

另一项事实是,只要按几个按键就可以复制任何电子形式的东西,再也没有人能以抄写或复制图像维生。你只要在网络上放个有趣的东西,别人就 可以由他们的网址和你的网址相连建立通信渠道,你能够拥有的不再是财 产,而是让使用者迫不急待造访的名声。这名声是因为你能够维持良好的信 息而获得,每天都得要花工夫培养,而且是不断累积的,比喻成订杂志比说 成是买书来得恰当。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关于网络,常被问起的经济问题是:我们能够和庞大的观众维持稳定的 关系,并说服他们付费吗?也许网络提供的复制信息和连接服务最终将摧毁 所有和知识产权有关的业务,除非我们能找出另一种方式付酬劳给创作者。 著作权的观念已经被淘汰,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方式拥有知识产权, 我们只能拥有明日的知识产权。

  过去的知识产权以电影或书籍的形式出现,今日则是因特网络上连续不 断的话语流,当中仍然有一些技巧对两者都适用。你可以偏激地说,与人相 谈甚欢的技巧和莎士比亚、汤姆·沃尔夫等人的智慧不可相提并论,谈话技 巧不过是低俗喜剧演员的本领,是电视的延伸,而言谈不过就是娱乐的一种 形式。这么说虽然有些过火,但也并非完全不正确。然而,在一流的思想家 和作家之中,仍然有人不怕直接面对读者和评论家,即席在电脑会议或网络 聊天中交谈,这是一项不同的技术。写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得仔细考虑遣词 用字,就像创作雕像要注重每一个部分是否完美。交谈就不一样了,你必须 独立思考,而且话一说出就像打好了字一样,无法修正,你和听众间也没有 传统作者所拥有的隔阂,每个听众和读者都可以指出你的错误,对你的假设 提出挑战。

很多记者和作家都害怕推倒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墙,这其实是非理性的。

就记者来说,《纽约时报》或《时代》周刊的编辑,不应该受到所报导的产 业游说影响,但诚实正直的记者为什么不能在论坛上发表个人意见和他人争 辩,同时在以记者身分报道时仍维持一定的客观性呢?这项技术需要有能力 认知自己记者的身分,以及它所代表的职业道德和责任,而其他时刻可以就 自己写的文章和别人讨论。这并非笑闹喜剧,这就是言谈。在言谈的形式中 会有明星和艺人,就像书报杂志一样。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因为我整天都一个人坐在电脑前,过去也曾独坐打字机前多年,我需要和其他人联系。大约 10 年前,有人告诉我可以借着调制解调器把电脑接上电 话,参加在线交谈,当时布兰德、凯利等人,刚创立“全球电子链接”。我 立刻就爱上了网络,不只因为可以和有趣的人们联系,而且让我得以练习沟 通技巧。

  在网上书写就像是表演艺术,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和其他人在网上进行 有趣的书面谈话,最后终于一件重要的事发生了:不仅是我个人和少数知识 分子,而是全人类有了一个新的沟通模式。如同早先出现的媒体,网络亦将 改造人类文明。我写了一本书《虚拟社区》向大家说明这项变化,尤其是对 科技不甚了解的人。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就在我四处游说,向业界、传播公司和各国政府宣扬我的理念时,一件 有趣的事发生了。我开始觉得信息传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楚,因为 我个人的思考和文章向来无关政治,所以出现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很惊 讶。由事实可以看出,今日世界霸权并不在于毁灭性的武器,而是影响人们 理念看法的能力,你如果想推翻一个政权,不需要攻打军队,应该攻下电视、 广播台。我有能力把电脑接上电话网络发表声明,甚至把警察在我家窗外打人的录像带载上网络,邀请众人在我的电子布告栏谈论这件事,根本上就是 权力的转换。

  1990 年年中,我们处处可以听到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废话,大家不谈权 力转换对民主可能产生的影响、社区中需要援助的人,也不谈加拿大萨斯卡 切温省的学校里,小孩子现在可以透过网络检索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或 者讨论照顾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医护人员、寻求援助和寻求社会保障的残障人 士。我们每天听到仍是有关 500 个频道的陈词滥调,迪斯尼买下了 ABC,大 型娱乐公司提供下载录像带的服务,人们不必再走 200 公尺的路程去录像带 出租店。我虽然不能说这是弥天大谎,但是绝大部分人从大众传媒得到的信 息,都是有关这项新媒体的错误认识,忽略其深度,见到的只是表面而已。 对于虚拟世界生活的批评正大行其道,重点是我们要了解将自然世界换 为光灿夺目的电子世界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虚拟世界的限制和缺点。虚拟 世界创造了美好的景象,但当中缺乏一些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然而,有人批 评说,坐在电脑前参与全世界网上交谈的人生活不真实。我认为这种话太肤 浅,首先,一个人无权评断另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真实,况且世界上有数百万 人整天被动地接收电视里的信息,和使用电子邮件与地球彼端通信的人相 比,你能说这些独坐瞪着真空管的人生活得更真实吗?对许多人来说,网络其实是他们突破目前虚拟世界的一种方法。

我利用电脑过我想要的生活。天气好的时候,我可以带着电脑到户外去,《虚拟现实》和《虚拟社区》就是在我的花园里写出来的。过了 20 年在小房 间里工作的日子,能赤脚到草地上、梅子树下工作,让我觉得无比舒畅。电 脑与电子通信让我可以多花点时间在非虚拟的世界里。经过一周在虚拟世界 里工作,瞪着电脑屏幕,身上累积了许多电子。每周至少一次,我不和电脑 接触,而亲近植物。

Howard Rheingold:群体合作新时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我来到这里,是希望能邀请大家和我一道,加入探索者的行列,去探索人类集体行动背后的机理。

我们通常的看法是生物进化即战争,唯有强者可以生存。商业操作、国家的统治,也唯有依靠消灭他者才可能取得成功。而所谓政治,就是一方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 选票。但是,我认为,我们今天已经能够看到一种新的“叙事”(narrative)正在隐隐的生成。在多个不同的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合作 (cooperation)、协作(collective action)、复杂的相互依赖性(complex interdependency)这些特征正在浮现,而以往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则正在慢慢的让位于前述的新特征。

在我撰写《智慧的乌合之众》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沟通(communication)、媒体(media)与协作(collective action)三者间的关系。而当我的书写好以后,我发现,人群间的沟通、媒体以及人群间的社会行为,三者在历史上是共同演化的。人类在步入农业社会之前的很长时间就已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在游牧时期,人们通过打猎和拾果子,开始时人们只需找到能填铇肚子的食物就行了。而历史发展到某一个时期,人们开始集体捕杀大型动物。我们还不懂他们那时是怎么进行合作的,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要想捕获大型动物,比如乳齿象,人们只能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一种新的财富也由此生成,猎人家里积聚了他们自己吃不下的蛋白质。由此我们想到一个问题:那些吃得到乳齿象肉的人家是怎么和捕猎者达成协议的?我们今天还不能知晓其中的细节,但是非常肯定,必然有某种手势语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了。

而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第一次迈向文明。那时候出现了第一批泥砖构造的城市,以及第一批帝国。而正是这些帝国的领袖们雇佣了大量的农奴来看管麦子、羊群、水源和酒。同时帝国的领袖们也学会了在瓦砾上雕刻图案,来记录别人欠他们的租税。

在那不久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文字。可是这一强大的工具在数千年的时光里都仅仅被牢牢的掌握在贵族的手里,帝国发生的大事即通过文字得以流传下来。

又过了很多年,另一种有助于人们相互间实现沟通的技术被发明了,那就是印刷术。于是几十年间,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读书识字变得有文化、有教养。而识字的人多了,在知识、宗教以及政治等诸多领域,新的人群协作行为也开始出现。

科学界发生了革命、宗教界也掀起改革浪潮、宪政民主由幻想变成了现实。不是印刷术本身创造了这一切,而是印刷术给人们带来了识字的可能,识字的人多了,人们就有可能进行更多的协作。新的协作也带来了新的财富。

商业行为本身的历史渊源是很久的,可以说它和古驿道一样的悠久。但是支撑起我们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则仅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股份合作公司、共同承担的责任保险、复式簿记等合作方式的出现铺就了资本主义的金光大道。

而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种新的革新性的技术,它就是互联网。在这个多对多(many to many)的时代,每一台电脑都可以成为印刷机、广播站、社区或市场。

而计算机行业的进化还在不断的加速。不久后,我们就有望看得到一种更彻底的进化,我们将看得到大街上人们都把超级计算机穿在身上,所有的计算机都以极高的速度相连,到那时候,我们今天最快的宽带都会显得相形见绌。

而现今的关于人群合作的研究大多关注“社交困境”的问题。今天我只讲其中两个:囚徒困境以及公共品悲剧。由于Kevin Kelly跟我说今晚的观众大都理解囚徒困境的意思。我就简单的谈谈吧,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找Kevin Kelly。

囚徒困境实际上起源于博弈论当中的一个数学矩阵:参与比赛的双方是不可能相互信任的。每一次不安全的交易都是囚徒困境的体现。一位顾客和一位卖主在没有信任的情况下是不会进行交易的。谁也不想先吃亏。但是这么一来谁也得不到好处。而假如他们能够实现互信的话,就能把囚徒困境转化为保险游戏( insurance game),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走到下一步。

20年前,Robert Axelrod把囚徒困境放到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思考:要是我们是生物进化的产品,那么我们的先祖在生存竞争中就应当是非常强悍的,那合作又从何谈起?于是他设计出一套计算机模拟的程序,让参加者选择自己的策略。有一项非常简单的法则在第一轮的较量中获胜,人们知道了这个事实后再来参加第二次角逐,发现这一法则在第二轮比赛中还是大获全胜。此即人们说的:一报还一报。

另一个不甚为世人所知的理论是最后通谍游戏(ultimatum game)。有两个参与游戏的人,他们之前从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也不认识对方,他们也不会第二次玩这个游戏。两人被安置于不同的房间。我们给游戏者A一百美金,然后让他提出在两人之间划分这笔钱的方案。游戏者B要么接受A的划分方案,这样大家都能拿到钱,游戏结束;要么拒绝A的划分方案,两人都得不到报酬,游戏结束。

新经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会告诉你:有钱送到你手里,你不去拿(那钱可能仅仅是一美金,而对方则拿到九十九美金),那是非理性的。可是我们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做了大量实验。结果显示,除非对方提出一个跟50/50的划分比较接近的方案,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拒绝对方提出的方案。尽管他们都是第一次玩这样的游戏,但是他们似乎凭直觉知道唯有提出一个接近50/50的划分才有可能被对方接受。

最近有人类学家把这样的游戏带到一些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去到了居住在亚马逊森林里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居民、中亚游牧民族,以及其他十余个不同文化的部落 里。所有这些民族对于何为公平的看法差异巨大。这表明,在我们的人类社会里并不存在一种天然的关于公平——现代社会经济交易之基石——存在一致的看法。不 同的社会背景会对我们关于公平的看法发生影响,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事实。

另一个关于社会困境的解说就是“公共品悲剧”。Garrett Hardin在1960年代的时候就演绎过这样一个例子:要是有一个公共牧场,每一位放牧者都会把最多的牲畜赶到那里,最终将会因为过度放牧而导致资源匮乏。Garrett联系到人口过度增长的事实,指出任何一种公共的资源,只要没有外加的监管,都会不可避免的遭受毁坏。

1990年,一位叫Eleanor Ostrom的政治科学家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人类是否总是会破坏公共品?为了寻找答案,这位科学家着手发掘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

她察看了数千个人们共用水源、森林以及渔业资源的个案,发现确实存在很多的人们任意破坏公共品的例子。但她也发现了在很多的个案里,人们成功的逃脱了囚徒 困境。事实上,公共品危机是一种多角色的囚徒困境。她同时指出,只有当人们心里觉得自己是囚徒的时候,才会遇到囚徒困境。

事实上,人们会通过建立某种有利于集体合作的机制来走出此困境。此外,她还发现,所有那些成功的机制都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缺乏这些设计原则的机制则无法起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来具体的谈谈。在生物学里头,共生、群体选择以及进化心理学是几个颇具争议的理论,不过,生物界存在合作的机制则显然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从细胞到整个生物圈都是如此。

另外,我们今天关于个体作为独立的经济人的观念正在遭到挑战。理性的个体利益不总是占上风的因素。事实是,对于群体里的欺诈者,人们会采取惩罚的措施,哪怕这样会给他们自身带来一定的损失。

我刚才一直在讲在以往的日子里,新的沟通方式以及新媒体是如何创造出新的经济模式。我们知道商业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为,市场也是历史悠久,但市场经济则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而社会主义则是对此的一种回应。可是,在此之后将会有怎样的经济模式出现?

适才James Surowiecki提到Yochai Benkler关于开源的论述,并提到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人对人的生产模式( peer-to-peer production)。在此,我想指出,我们今天也许正在走进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咱们先看看这些企业:[幻灯片上看到丰田、惠普、太阳微电子、IBM、索尼、亚马逊、eBay、Lily、Innocentive等公司的logo]。 IBM, HP, Sun等企业是IT界的龙头企业,它们正在着力于把自己的软件“开源”出去,把一些自己的专利放到公共领地上去了。Eli Lilly是一家实力很强的制药企业,也创造出一个为公众解决医药难题的资源库。

而丰田则不再把零件供应商当作是单独的商业伙伴,而是把它们当作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为它们提供培训,使他们生产出更优质的零部件,虽然他们也知道其竞争对手也会从这些零部件厂商进货。以上提到的多家企业没有一家是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而这么做。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某种程度的分享其实也会为自身带来好处。

开源软件社区向我们证明了像Linux和Mozilla这样的世界一流的软件的编写可以不需要某种官僚架构或市场利益的驱动。

Google通过AdSense这个工具,在为无数的博客用户带来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更大的价值。亚马逊则通过开放API,为无数家亚马逊在线书店的开设提供了可能。所有这些企业不是出于利他的心理而作出上述的行为的,他们这么做,在为他人带来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带来了价值。

EBay成功的解决了企图困境,它通过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把囚徒困境变成了“保险游戏”:游戏的双方不再因为相互的猜疑而止步不前,而是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展示自己的诚信度,从而使得合作成为可能。

维基百科依靠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编写出全球最大的免费的百科全书,有150万个条目,涵盖200多种语言,而这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

ThinkCycle 这个网站则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发布他们遇到的问题,全世界设计领域的学生都能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那上面还能找到海啸救济相关的方法。那是一种相当简单的方法,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会懂得应用,它可以使霍乱患者重新获得水的给养。

BitTorrent则把每一台下载的机子变成一个上传的结点,越是多人使用BT,整个系统就越有效率。

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把他们闲置的计算资源贡献出来,他们把自己的机子连接到互联网上,形成一种超级计算机,为帮助医学家解开蛋白质叠合的难题提供帮助。还有的人把自己的计算机连到网上,成为超级计算机的一部分,Folding@Home 就是这么一个项目,科学家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能够找到外星生物。

我想我们知道的还远远不够,甚至我们连最基本的法则是什么也还没搞清楚。但我想,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了。

我也没有时间一一对此加以演绎。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自私的行为,但是所有这些自私的行为加起来却成为了别的东西。在萨尔瓦多,内战的双方决定妥协,他们的行为就很明显的避免了囚徒困境。

在美国、菲律宾、肯尼亚,以及全球各地,市民开始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自发的组织政治抗议以及为选举人拉票。

一个类似于阿波罗登月那样的合作项目是否有可能?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跨领域的合作来研究人类合作的问题?

我相信这样的研究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我认为我们应当描画出与此相关的领域的地图,使得跨领域对话成为可能。不过,我的意思不是理解了人类的合作行为本身会使我们变得更完美。

有些时候,人们也会通过合作来干坏事。要提醒大家的是,几百年前,人们看到亲人因病死去,他们会认为那是罪孽或邪恶的幽灵的入侵所致。

笛卡尔说,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思考的方式,因为那时新的科学技术使得新的思考成为可能。生物学告诉人们是微生物导致了人们生病,于是人们很快找到了治病的良方,无数的病人不再遭受痛苦的煎熬。

那么,假如我们对于合作的秘密知道得更多,人类是不是会从某种什么就煎熬中获得解脱,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财富?我认为这样的研究不会自然出现,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因此,在此我诚挚邀请大家与我一道加入探索者的行列,共同开启这一合作的项目。谢谢大家。

大家说霍华德·莱茵戈德 编辑本段回目录

侦察员/斯图尔特·布兰德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全球电子链接”之所以成为一个社区,是因为它有构成社区所须的梁柱,尤其是莱茵戈德。很少人注意到莱茵戈德写的《思想工具》,这本书称 得上是谈论早期应用电脑科学历史最好的一本著作。

情人/戴夫·瓦伊纳
莱茵戈德可能是网络界少数真正诚实的人之一。

哲人/保罗·沙弗
  莱茵戈德是电脑空间的第一位市民。他因为感兴趣跨入这一行,直到今 天仍不断求新求变。就像从前西部片里开疆拓土的英雄一样,人们聚集起来 之后,他又继续向前,翻山越岭寻找下一片疆土。

牛虻/约翰·德沃夏克 莱茵戈德知道如何写出受欢迎的畅销书,他应该继续以此为生。

催化剂/琳达·斯通
  莱茵戈德将艺术、60 年代的怀囚气息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入他在网上为社 区所做的工作中,他具备无比的勇气和胆识。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作家/约翰·马尔科夫
莱茵戈德很了不起,但我担心他可能服用了过量的迷幻药。他迅速离开热线公司的事值得赞许,我想这展现了他的优点。

先知/大卫·邦内尔
  莱茵戈德扮演了一个极正面的角色,让外界不再感到数字王国强大的威 胁力。他称得上是我们的杰出大使之一。

北美土狼/约翰·佩里·巴洛
  莱茵戈德对我有极大影响。我其实对科技没多大的兴趣,只想为社区找 个新的环境。莱茵戈德在“全球电子链接”中创造了乐迷对摇滚乐团“死之 华”热衷不渝似的文化氛围,他让我看到一个社区的新气象。在电脑空间里, 他是我村子内的长辈。

电脑空间分析师/谢里·特尔克
  霍华德·莱茵戈德能见别人所未见,他知道如何向大家说明其重要性以 及为什么该注意这个趋势。

布洛克曼说霍华德·莱茵戈德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我认识霍华德·莱茵戈德已经有 15 年的时间了。他从一个谦虚寡言、心 思细密的专职作家兼编辑,变为今日永远比时代前进 10 年的闪耀之星,由他 从头到脚的打扮,抢眼的手工制皮鞋,配合电影“金刚”宣传广告的彩色套 装,不难看出他已经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发言人、沟通专家、名人、 演讲家、作家、思想家、智者和发觉人类沟通新媒体之潜力的先知。

早在 1991 年,因为我在通信刊物《边缘》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莱茵戈德和我就谈过有关电子连接网络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全球电子链接”(The Well)的概念。他是“全球电子链接”文化形态的创始者之一,曾主持“全 球电子链接”上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场会议,在诸多创造“全球电子链接”文 化与制度的主持人中,莱茵戈德的表现最为出色。

当时我的态度不如莱茵戈德积极,我承认“全球电子链接”相当重要,但问题亦不少:品质不佳的 UNIX 系统使用者界面、不自然的人工会话礼节、 缺少过滤——你不想见的人随时都可能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电 话号码不受保护,没有答录机,没有办公室过滤电话和邮件。然而,从另一 个角度来看,任何人都看得出“全球电子链接”潜藏的生机活力。

法国思想家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复印和无限》(Xerox and Infinity)书中,有对“虚拟人”(virtual man)的一段描写:“在电脑前 无法行动,透过屏幕做爱,以电子讯息授课,变成痉挛性麻痹患者,甚至脑 部发育不全,这就是效率的代价。就像有人认为,眼镜或隐形眼镜有一天可 能会从弥补缺陷的工具变为必需品,而人这种生物也就失去了凝视的能力。 所以,人工智慧和辅助科技也可能会从辅助变成必须,可怕的是到时人这种 生物就再也不会思考了。”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对我写的那篇社论,莱茵戈德的回应是,“全球电子链接”的使用者已 经提出新的科技辅助式社会契约,拥有科技本身做不到的功能。我们在康乃 狄克州华盛顿市谈话的时候,他还提出下列看法(时间早于大众普遍使用万 维网 5 年):

一、“全球电子链接”是沟通的过滤器,也是信息的过滤器。 二、传播革命将为个人带来大量的信息和沟通资源,以及建立新社会群体的能力。

  三、“全球电子链接”、因特网络,以及全球各地相连接的网络用户, 将成长至上千万人。主要的网点和部分区域网络将升级为光纤信道,多位元 传输速率将促成多媒体会议、视频电子邮件与其他高密度信息交流的发展。 四、似乎有两大趋势在反向发展中:第一,全世界有愈来愈多的人得以 和拥有共同兴趣的伙伴接触;第二,对隐私权的威胁日增,先进科技可以监 视通信,所以有人建立“排外社区”,透过智能卡或类似的装置指明哪些是 不得进入社区的人,即使有权使用先进通信设备的人,也可能发现,自己的设计居然以极微妙的方式损害自己利益。 五、创造过滤器的前提,是要先理清什么是相关的信息。 从以上的文字,你可能会认为莱茵戈德是科技的领导者。其实不然,他和本书中其他“数字英雄”不同。莱茵戈德也许是惟一的“异类”,他关心 自家花园的程度远超过对电脑和调制解调器的热爱,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工作 站。

  莱茵戈德一直认为自己是作家, 1984 年他于著作《思想工具》一书中, 畅谈对信息革命的看法至今仍是有关现代科技的最佳论述之一,他在书中说 道: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毛毛虫要蜕变为蝴蝶之前,须经历独特的生理变化,古代观察家就指 出,人类接纳新知的过程和蛹蜕变为蝴蝶的变化极为相似。事实上,希腊文 中,蝴蝶和灵魂都被称为‘psyche’。”“毛毛虫把自己用丝包裹起来之后,生理上就产生巨大的变化,成虫细胞和正常毛毛虫的细胞几乎完全不同,很快地这些成虫细胞就开始影响附近 的其他细胞,成虫细胞在蛹身体里的每一个部分制造菌群。毛毛虫的细胞随 之开始死亡,新生的菌群连接起来形成了蝴蝶的身体构造。”

“就在某一刻,过去在地面爬行的毛毛虫,经细胞蜕变之后重新组合,从蛹中飞升而起,成了春天空中五彩缤纷的蝴蝶。” “未来人类和电脑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正面的、积极的,可能可以说,信息文化正处于成虫细胞的阶段——8 岁小孩的未来梦想可能成真。”

  “如果原始人类的头脑和猿脑之间的差异是由使用石器引起的,那当原 始人类不断使用工具,进化、发展后,就使得人脑有能力创造圣经故事、蒙 娜丽莎画像、赋格曲等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同样,如果个人电脑一开始是 为了辅助计算发射飞弹的数据,那当人类拥有低成本、功能强大的电脑和自 行组织传送的网络之后,就等于对任何中央集权的科技暴政有强大的防卫能 力。”

  “永远比时代前进 10 年”的莱茵戈德,说自己是个“硬脖子的犹太人”。 他顽固,不怕得罪别人,有时反而害了自己。这些特点造就了一个诚实的模 范人物。

    霍华德·莱茵戈德是“标准市民”。

《Smart Mobs》:互联网革命就是全新的社会动员模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当然是网络文化最敏感的预言家之一,他非凡的“嗅觉”已经经过实践数十年的检验。当然,他的高明不在于天马行空,也不在于为遥远的下一代而预言。而是非常注意把握时机,在一场革命即将崛起的前夜,给你准备好系统完整的理念、口号和路线。80年代中期,他觉察到个人电脑(PC)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于是他写出了《思想的工具》。90年代初期,在互联网爆发之前,他就意识到网络社区将大大改变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于是在互联网进入大众之前就出手《虚拟社区》(并且发明了“虚拟社区”这个全新的词汇)。预测的最高境界主要看他把握的时机,这一点,他无疑是高手。那幺,2002年他出版的新作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这一次,他也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全新的概念——“Smart Mobs”,描绘了一个全新的趋势。Mobs的概念有很多来历,首先它是“多弹头轰炸系统”的缩略语,也有“暴民”的含义。同时,Mobs是澳大利亚对成群袋鼠的称谓,它们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以草、灌木、小树叶为食,它们用敏锐的鼻子、耳朵和眼睛来逃避敌人,这些敌人包括野狗、巨蟒、掠食的巨鸟、还有最可怕的人类。这个词汇经过莱茵戈德的演绎,指的是全球数字化趋势下新兴浮现的一个全新群族,含义是“一群会用网络、手机等,互相沟通、串联并参与特定族群活动并做出实际行动的人”。这些人出没在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奥斯陆、堪萨斯城、西雅图到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台北等全球各大都市,他们原本躲藏在电脑后面彼此之间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到家俱店里坐沙发、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闯进同一家书店寻找同一本书、在酒店的大堂内装睡、在百货公司前大喊“新年快乐”……然后又迅速散去。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台湾地区有人译之为“聪明行动帮”。也有人音译和意译为“摩客”,或者“快闪暴走族”。《纽约时报》说,快闪暴走族热潮是“网络演化出新社会关系的具体展现”。莱茵戈德认为,利用好这种社会关系并且驾驭这种社会运动,很可能是下一代科技的杀手级应用,是一个全新的商机所在,即将引发全球新一波消费文化革命。不但使著名IT企业为之倾倒,就是万事卡、耐克等传统企业也开始乖乖向他们的消费行为靠拢。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当通信技术和电脑技术融合之后,人与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巨大的释放。于是,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他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细致地为这个已经在世界各地露出苗头的新兴时尚描绘出细致、清晰的线路图,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受《商业周刊》的专访中,他指出,对于陷入疲软的IT产业来说,下一次高科技的突破靠的是“社会运动”,而不是“产品”。这场革命靠的是已有产品的大量普及,从“快闪暴走族”的热潮中可以看出,由电脑、网络、手机及越来越多可以随机检测的芯片装置构成的多重连网,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沟通模式。“这个基础建设让人类可以进行以往不可能的沟通。下一个移动通讯的杀手级应用不会是硬件,也不会是软件,而是社会行为的改变。最深远的改变会来自能让人类关系、组织、群体、市场运作的基础建设改变。”即使政府、企业、组织在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中,有着更大的操控能力,但是个人也越来越有能力做出与组织抗衡的动作。“摩客”们像蚂蚁群一样在无组织、无领袖的状态下,由集体意识做了一连串有意义的抉择。除了好玩之外,更已经带动大规模的社会、政治革命。

如果你是商人和企业家,你想知道未来互联网的走向,想明了未来年轻一族社会习性和消费习惯,那么,你就不能仅仅沉迷于炫目的科技本身,而应该开始深入理解科技造成的社会变革。你就需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下这本新书。否则,等不了几年,他预言的新趋势就会气势汹汹扑面而来,让你一时毫无思想准备,错失很多机会。如果你是年轻人,孩子的父母,社会学家等,“聪明摩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建设性意义,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力量。

莱茵戈德是个“硬脖子的犹太人”。 《未来英雄》一书给他的评语是:“永远比时代超前10年。他顽固,不怕得罪人,有时反而害了自己。这些特点造就了一位诚实的标准市民”。莱茵戈德坦承新社会不会“完美”。“我想要学会跟未来科技相处,就必须学会做它的主人,而不光是被动的‘消费者’,要主动去影响如何规范这些科技运用的政策与规定,”莱茵戈德承认自己带着美国拓荒时代的信仰:“我们不信任远在天边的大组织(不管是政府或教会)可以决定我活着的意义,或应该享有什么权利。我们对手边的工具、知识及自由更有信心。”

(图)Howard RheingoldHoward Rheingold

著名未来学家保罗·萨弗说:“莱茵戈德是电脑空间的第一位市民。他因为感兴趣跨入这一行。直到今天仍在不断求新求变。就像从前西部片里开拓疆域的英雄一样,人们聚集起来以后,他又继续向前,翻山越岭,寻找下一片疆土。”作为“电脑空间第一位市民”,你肯定想当然地认为,这家伙肯定是一个沉迷于网络空间的人。其实不然,与任何一位有名的“网络精英”相比,他都只能归于特别的“异类”。因为,他关心自家花园的程度远超过对电脑和调制解调器的热爱,他关心自己网站上的作品远不如对他自己的工艺品的热爱,整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才是他的工作站。“我利用电脑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天好的时候,我可以带着电脑到户外去,《虚拟现实》和《虚拟社区》就是在我的花园里写出来的。过了20年在小房间里工作的日子,能赤脚到草地上、梅子树下工作,让我觉得无比舒畅。电脑与电子通信让我可以多花点时间在非虚拟的世界里。经过一周在虚拟时间里工作,瞪着电脑屏幕,身上积累了太多的电子。每周至少一次,我不和电脑接触,而亲近植物。”

《聪明摩客:下一次社会革命》是最近2年高科技领域内最具原创思想的书籍,它超越了技术和产业,在社会学层面把握住高科技革命未来的游戏规则,堪称是正在掀起的“无线革命”的第一声号角。现在本书还没有中文版,急功近利的国内出版社还没有这样的敏锐感去感知他的思想。不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登录他的网站,虽然没有像他的前几本书一样全文发布,但是相关的介绍、内容节选、专访和评论,以及他的最新文章,都可以一览无遗:http://www.smartmobs.com/。。(作者:方兴东,作者简介:博客中国创办人之一,有“网络旗手”、“博客教父”之称)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标签: Howard Rheingold 霍华德·莱茵戈德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Rheingold,霍华德·瑞格德,瑞恩高德,莱茵高德,霍华德·瑞恩高德,莱恩格尔德,霍华德·莱恩格尔德,霍华德·莱茵高德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