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585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6-05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汤姆·惠勒
汤姆·惠勒
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
沃尔特·莫斯伯格
沃尔特·莫斯伯格
理查德·沃尔曼
理查德·沃尔曼
理查德·沃曼
理查德·沃曼
艾米·韦伯
艾米·韦伯
杰夫·迪恩
杰夫·迪恩
迈克·罗杰斯
迈克·罗杰斯
纳德·霍普尔
纳德·霍普尔
法迪·切哈德
法迪·切哈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数字英雄”概念来自英文词汇“Digerati”。也译为未来英雄、数字精英、数字专家、数字文人等等。就是指计算机领域或者互联网领域的精英人士(elite)。

目录

digerati的中文翻译编辑本段回目录

digerati
名词 n.

由 digital (数位的, 数字的) 和 literati (知识分子) 拼缀而成, 数位精英 (即电脑知识分子),电脑奇才

Digerati
名词 n.

1.【电脑】数字文学

数字专家Digerati指互联网上的一类人,他们可以大概类比成“文人”。这类人对与数字化革命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相当的了解和较丰富的知识;在更特定情况下,它是指了解Internet 和网上联机活动的一类人。另见Guru、Techie、Wizard。

词汇来历和内涵编辑本段回目录

Famous computer scientists, tech magazine writers and well-known bloggers are included among the digerati.

The word is used in several related but different ways. It can mean:

Opinion leaders who, through their writings, promoted a vis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as a transformational element in society;
People regarded as celebrities within the Silicon Valley computer subculture,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dot-com boom years;
Anyone regarded as influential within the digital technology community.

The first mention of the word Digerati on USENET occurred in 1992, and referred to an article by George Gilder in Upside magazine. Some sources say that the term was coined by New York Times editor Tim Race in a 1992 New York Times article[1]. In Race's words:

Actually the first use of "digerati" was in a Jan. 29, 1992 New York Times article, "Pools of Memory, Waves of Dispute", by John Markoff, into which I edited the term. The article was about a controversy engendered by a George Gilder article that had recently appeared in Upside magazine. In a March 1, 1992 "On Language" column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William Safire noted the coinage and gave me the honor of defining it, which we did like so:
Digerati, n.pl. -- people highly skilled in the processing and manipul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wealthy or scholarly techno-geeks.

Digerati 《未来英雄》编辑本段回目录

  信息与传播革命并未因电脑网络的出现而告一段落。相反的,这场革命 才刚刚浮现。我们其实不十分了解,网际网络和相关科技的来临意味着什么? 将把人类塑造成什么样子?我们引介这本书,便是因为我们担心自己会成为 未来文明的野蛮人。本书所呈现的思维,你可以不赞成或不喜欢但你必须了 解——这群精英及他们的想法势必影响我们。本书原书名,也是本书的关键 词“Digerati”,可能很多人乍看都觉得不解。作者约翰·布洛克曼告诉我 们,其实它是由“digital”和(数字)和“literati”(知识精英)二词合 铸而成的。此外,作者依照他们各自在产业界所扮演的角色,为每个人取了 绰号。从他们的绰号亦可一窥每位电脑精英的个人特质。

(图)《未来英雄》《未来英雄》

致读者

  1995 年 8 月至 1996 年 4 月,我把自己和 36 位电脑精英的谈话过程用摄 像机拍摄下来,谈话内容就收在本书里。我有两个目的:一,写一本书;二, 以这些谈话为基础,在网络上建一个网络精英网站。
  本书不是概论式报告,也不是新闻学作品,而是文化的口述。本书展示 了一个新群体的现况,介绍他们的想法,也让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
  有 3 位精英,慨然允诺与我谈话,最后却基于时势的考虑,而没有把他 们列入本书。我在本书的访问工作未展开时就先与这 3 位谈,但整理初稿的6 个月里,我们所谈的东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他们 3 位做的事很重要,也 值得认识。这 3 位分别是:格雷格•克拉克(Greg Clark),新科技集团(New TechnologyGroup)暨新闻企业(News Corporation)的总经理,别号“物理 学家”(Physicist);斯图尔特•麦克布赖德(Stewart McBride),“联 合数字艺术工作者”(United Digital Artists)的董事长兼创意执行主管, 别号“名家”(Maestro);杰里•米哈尔斯基(JerryMichalski),《发表1.0》的执行主编,别号“朝圣者”(Pilgrim)。 这份未来英雄的名单,出自我主观的看法,也反映我个人的喜好,并非面面俱到。同样的书名,极可能出现好几种截然不同的名单。我知道我漏了若干显要人物;其实我邀过他们。 本书介绍的是“第一代”数字英雄,他们带领我们到达现在的景况却未必是继续推动发展、带我们到达下一个高原的人。网络上孕育着一批新的厉害角色。
  书中 1/3 的人与我合作过:有些人的作品交由我的著作与软件代理公司 “布洛克曼”(Brockman,Inc.)代理,有些则是公司的客户。其他 2/3 是 朋友。本书虽由 Hard Wired 公司出版,我个人却与《连线》(Wired)杂志 没有关联(最多只不过订了他们的杂志)。此外,本书并非认可(赞同)“连 线文化”( wiredculture),亦非对之提出评论。
我因系本书编者,故得把书中受访者口述的内容转成文字。每位受访人皆看过我所做的记录,有人甚至自己校改过,但本书各章并不代表受访者本 人的写作——欲读他们的著作,请阅读他们的文章或书。我想,读者感兴趣 的应不是我的演绎,而是他们的意见,所以书中避开了我自己的角色和问题。 最后一点,各受访者针对其他人所发表的意见,乃个人对该人物原持有的看 法,而非就该人物在本书中所记录的谈话而发。

序 言

(图)John Markoff最早使用John Markoff最早使用

数字时代的内容

  1995 年 1 月,我邀请了某个大型合并(convergence)媒体出版部门的 主事者共进午餐,商谈出书计划。他则提出另一个企划。他母公司的董事会 前不久会见各部门负责人,要求把所有资产都数字化。我这位客人的任务相 当骇人:他得把几千本已出版的书全部数字化。
  他说:“我有办法让主体的工作在印度、菲律宾完成。但是,待文件都 数字化了,我该拿那些信息内容怎么办?约翰,你工作中来往的人很多是提 供内容的,也许你有些看法,告诉我该如何让这些纸上资产重新发挥作用。”
主体工作?重新发挥作用?提供内容的人?纸上资产?
  10 年前,1983 年吧,我在我的著作权代理公司的商标上,加了一个电脑 磁盘的图样,并且对外公布,我们转型为一家“著作与软件代理商”。由于 我在个人电脑市场爆满的时候立刻转移阵地,故得以与开发软件的公司、电 脑书的作者和后斯制作人员合作,代理他们的产品,成绩颇佳。
  有了这个工作经验,加上我对传播相关课题的思考,所以心生警觉,大 事即将发生。我可不打算坐在场边,看着事情走过。
于是我展开一连串自称“未来英雄餐会”(digerati dinners)的约会,去旧金山,去圣•马特奥(San Mateo),去洛杉矶,去凤凰城;然后去西班 牙巴塞罗纳那,去伦敦;回美国西雅图、帕拉•奥托(Paol Alto);再飞欧 洲,去夏纳,回纽约,转米兰;加拿大蒙特利尔;巴黎、那帕谷(NaPa Valley), 以及慕尼黑。
我好奇的问题包括“数字时代的信息内容是什么”、“新的语言和新的描述事物的方法对于新的理解方式有多重要”,以及“一般人茫然不知的态 度造成何种妨碍”。
斯图尔特•布兰德,“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链接)”系统的创始人,曾在《GBN 图书俱乐部通讯》(GBN Book Club Newsletter)上撰文指出:“比特就是比特,不是事物。当经济形态改变, 从传送事物变成传送比特,它就难以辨认了。价值的本质及其流动也随着转 移。做生意的环境骤变不说,连生意本身的功能也产生形变。但这些改变究 竟朝何方向去呢?”
电脑业界重要通信刊物《发表 1.0》(Release1.0)的发行人——埃瑟•戴森,在 1994 年 12 月发表的《网络上的知识产权》一文中,直陈:“未来的 电子商业和电子信息内容世界不是大多数拥有知识产权的人所期待的世界; 他们签下合约,并不是为了要这样一个世界;他们保护知识产权也不是为了 要留给这样的世界。”仓库里上万本“纸上资产”,在电子信息经济形态里 不算资产。信息内容并非是放在仓库里,或摆在书架上的东西。
信息内容是事物的情况,事物前后状况的关联。 “信息是一种活动。”约翰•佩里•巴洛如是说。巴洛在《连线》杂志上登了文章《创意经济:数字时代版权与专利之重新思考——你所认识的知 识产权观念全部错了》,文中谓:“信息一词是动词,不是名词。去除了信 息的包容物后,信息显然就不成其为一个东西。事实上,信息是心灵之间, 或与物体之间,或与其他信息之间互动时所产生的那个东西。”

  巴洛也是“电子前线基金会”(The Electronic FrontierFoundation) 的创办人之一。他使用中古时代的方式来描述当今新的数字形式:故事一代 传一代,没有定版,无所谓正式授权。所以,“数字式的信息不受外在包装 的限制,故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巴洛认为,过去做法强调原作者的重要性, 日后则将逐渐看淡。在此新环境中,巴洛说:“信息是一种关系;意义具有 价值,而且在每项关系里是独特的。”
  “新媒体”的特征是“可计费的互动”取代了文本(text)。巴洛说: “大家转向网络,渐渐从生产信息的地方直接取得信息,而且是未经主流媒 体筛选的信息,接着他们便会尝试自行发展同样的互动能力以探索真实。过 去,真实须凭着经验才能得到。另外,现场立即与这些来自远处的‘耳目’ 接触,要警戒也容易得多,不像存放在商店里的‘电子束’,所含信息轻易 就可以复制。”

(图)John Brockman发扬光大John Brockman发扬光大

  戴森概括说明了隐含在这个新秩序之下的商业现状,据她预测,“以信 息内容为基础的价值,来自服务(比特的转换,而非比特本身);来自经挑 选的内容;来自其他人的同在;来自品质的保障——能提供有关比特之源头 及其未来流向的可靠信息。简言之,知识的处理和服务将增值,而知识性的 资产本身贬值”。
戴森提出一个激进的看法:“信息内容(含软件)可当作广告,介绍诸如内容组件的支援、扩充、过滤、组合、重整或训练等等,或者内容可成为 已付费之关系的副产品。提供信息内容者的最佳对策,乃是善加利用这种情 况,知识产权免费奉送,转而卖服务和关系。内容提供者面临的难题在于分 辨何者该收钱,何者可赠送,而如何决定,又需视其他提供内容的人怎么做, 消费者期待什么。这不是个道德上的决定,只是个商业策略。”
在她的架构中,最下游的使用者也许能免费取用网络上的作品:“创作者收取的费用,可能不来自观看者、读者、听者,而来自把创作者作品当作 广告来用的公司。广告商面临的挑战不是别人付不付钱,而是要确定所欲传 达的广告信息与内容紧密结合。创意探子、顾问、创意包装等代理商的智力 活动将会大有用途,而且收获丰硕。”
价值在活动中。人类全部知识的总和,不是数量惊人的数据,也不是塞满了书籍的庞大图书馆。信息即过程。数目、数量、说明,再也没有价值了。 价值就在活动中。内容不再是名词;内容是情境,是活动。内容是人际 关系,是社区。构成互动元件中可任人取用的文字与图像不是内容;内容是 互动性的品质。内容是动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特网上的价值,将来自 服务、经挑选的内容、其他人的参与,以及品质的保证。简言之,知识的处 理和服务将增值,知识性的资产本身贬值。内容就是信息,而信息的价值就在活动中。
一年后,1996 年 2 月,在纽约市杰维兹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因特网研讨 会。主讲的四位人士,据称(虽有争议)是塑造因特网未来的灵魂人物: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他表示支持并计划拓宽这项发展中的 新科技,借此统一微软桌上应用软件与“微软探索者”(Microsoft Explorer, 微软专用的万维网浏览器),让微软使用者能与万维网互动。
  网景公司董事长吉姆•克拉克(Jim Clark),描绘出一个由电话和通讯 科技促成的新通信纪元。
“美国在线”网络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凯斯,不同意过去的“内容至上”说法。他认为战场不只在内容上,情境和社区也是一决高低之处。 太阳公司执行官斯科特•麦克尼里认为,因特网恰好说明了他向来的见解:网络即电脑,网络即商机。
  埃迪•柯里博士(Dr.Eddie Currie,推动个人电脑革命的先辈之一)是 这么说的:“如果电脑革命、电脑科技、因特网等真有什么不易获知的道理, 乃是没有人知道它们将朝何方向发展,驱策它们的力量为何,又将造成何种 局面。”
  这段话的另一层含义,也许表示我们已经抓到了一头电子兽的尾巴,但 是它太巨大了,我们竟无从想像它究竟多大,将会造成什么影响。目前各种 研究方向只不过各显示巨兽的某一面;但所有研究一致认为:它是下一桩大 事。
  然而下一桩大事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哪种语汇来描述它?谁在驱动 它?谁能让它现身显形?它如何改变我们的文化和我们自身?以下正是本书 借着与当今“电脑精英”(cyberelite)面对面,欲探讨的一部分问题。
  本书所称的“数字英雄”(digerati),指的是某位电脑精英;我无意 视书中诸位数字英雄为电脑精英的化身,但我认为,他们是现今电脑界众多 杰出人士的代表。这群代表人物中,有的是行动派,有的是理论派,有的是 创作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他们自己也不喜欢,但他们都对新兴的、以因 特网和万维网为中心的传播革命有绝大影响力。书中诸位恰好全是美国人, 但他们的行动足以造成全球性的冲击。
斯图尔特•布兰德说:“精英是创意与执行的工厂。精英让事情发生,推动文化与文明。精英通常有自己的专长,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形成一个‘能 者阶级’(meritocracy),相互激励求精。他们追求地位,但不见得是在一 般人约定俗成的范畴内,而是在他们从事的领域里。他们接受新人,视新人 的表现决定其可否加入。5 年后,他们可能已经称不上精英了。”
未来英雄向别人“传福音”,大力推动新科技,与人接触,适应力强。
他们喜欢与同业互通信息,以逼迫自己成为同行里的顶尖高手,也把自己最 新的想法告知别人。他们允许别人优秀;惟有优秀的人,他们才愿与之讨论 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听取意见,以评估新点子可不可行。他们把自己问自 己的问题,拿来互相询问;这是此电脑精英群体有所作为的部分原因。
这些人身上,常见到属于个人的权威,但一般并不来自他的职权。数字英雄们密切注意彼此的动态,尽管并非个个都与其他每一个人联系,但以多 种方式建立了关系,而和我保持私人情谊,经由我与其他人有或深或浅的交 情。
  新的通信科技改变了事物的领域。大型企业发现整个公司都变了。变化 最剧烈的是同因特网有关的公司和软件公司,而且成为真正值得重视的公 司。凡是不理睬这些变化的人或企业,将可能被挤至不起眼的角落。
  近年来,许多绝顶聪明的人才进入电脑业,从事硬件、软件、因特网、 合并媒体方面的工作,而最前缘的任务,即是开发新的电脑通信方法,例如 万维网。
  电脑精英对于人类的沟通方式提出新看法。通信既是文明的基础;故本 书谈的不是电脑,不是科技,不是数字产物,本书谈的是我们的文化与我们 自身。本书提供新的比喻来描述我们的心灵、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世界, 以及周围所有我们晓得的事物。推动这场电子革命的,正是本书介绍的诸位数字英雄(加上其他未列入书中的电脑传播界杰出人士),以及他们的新看 法和新概念。
  今日世界中,科技的进程一日千里,其速度之快为人类历史迄今所仅见。 由于“改变”的本质急速变化,20 世纪遂竟以不确定(我们都须承受)为标 志。欲了解我们是谁,我们朝哪儿去等问题的人,本书提供的看法和信息不 可不读。我们提出的模式和比喻不断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和我们所知的事物 正在急剧变迁。这本书描写了一群改造文化和文明的人。
  我向大家介绍未来英雄;他们自行介绍自己。他们并非在新领域,他们 就是新领域。

约翰•布洛克曼于纽约市

引 言

  “爱情跨媒体动态环境”(Love Intermedia KineticEnvironment)是 约翰•布洛克曼的叫法,带着些许玩笑成分,但显示了跨媒体动态环境确是 当红宠儿,在各热门场所:一个经验,一桩事件,一个环境,一个嗡嗡响的 电子世界中。
——《纽约时报》

  跨媒体动态环境?那是什么东西?一种以 Java 语言写的小应用程序? 一个微软新技术研究部门开发的新式操作系统平台?一种四维的虚拟现实模 型语言文件格式?
  不尽然。那时候是 1966 年 9 月 4 日,我坐在纽约长岛公园某处的椅子上, 读着《纽约时报》文艺休闲版醒目位置上描写我的文章。边读边想,这文章 会不会让我在林肯中心“纽约电影节”的工作受影响。我在那儿负责“新形 态电影”,那时 25 岁。
  周围环境里,新的、刺激的点子和表达手法,已由一些活动、舞蹈、地 下电影、前卫剧场中,致力于实验的创作者身上露出端倪。跨媒体,通常包 括没有剧本,有时即兴的戏剧活动,在活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
担任这份工作之前,我是在 “电影人剧院”( Film - Makers ’Cinematheque)负责筹备一个电影节活动,拓宽电影表现形式。1965 年,“电 影人剧院”是地下电影的大本营。我签下了 30 项表演合同,表演人皆为世界 一流的舞者、诗人、剧场人员、音乐家。我不限制演出内容,任他们自由发 挥,惟一要求是必须与电影有关。
最后成果便是“拓宽电影节”,吸引了主流媒体的注意。一年内,《生活》周刊报道了两次;《时代》周刊介绍了若干作品。我采用“跨媒体”当 商标,打响了品牌。不少艺术圈里的传奇人物对这一类演出感兴趣。那时期 我与若干人物合作过,包括:视觉艺术家莱斯•莱文(Les Levine)、克雷•奥 尔登伯格(ClasesOldenburg)、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urg)、安迪•沃 霍尔(Aady Warhol)、罗伯特•惠特曼(Robert Whitman);活动艺术家(Kinetic artist)夏洛特•穆尔曼(Charlotte Moorman)、白南准(Nam June Paik); 即兴表演艺术家(Happening artist)艾伦•卡卜洛(Allan Kaprow)、卡 洛利•施尼曼(CaroleeSchneemann);舞蹈家特里西娅•布朗(Tricia Brown); 电影制片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斯坦•范德比克(StanVanderbeek)、 埃德•埃姆斯威勒(Ed Emshwiller)、库查兄弟(Kuchar);前卫舞蹈家 肯•杜威(Ken Dewey);诗人格尔德•斯特恩(Gerd Stern)和“我们公司”(USCO)一群人;音乐家有拉蒙特•杨(Lamonte Young)和特里•赖利(Terry Riley);借沃霍尔之助,也与“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合作。 诗人格尔德•斯特恩,电影节期间我认识的艺术家之一,曾几次与马歇 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合作,把麦克卢汉的演讲与“我们”的 跨媒体表演结合起来。格尔德一头乱发,一副络腮胡须,而麦克卢汉这位多 伦多来的教授,全套西装。两人对比鲜明,然而合作无间。经由格尔德等人引介,麦克卢汉的想法逐渐为艺术界所知,几年后成为主流。 格尔德介绍我认识了麦克卢汉的伙伴,人类学家埃德蒙•卡彭特(EdmundCarpenter),接着 1967 年,卡彭特带我去福德姆大学(Fordham U.)见麦

克卢汉、卡尔金神父(Father JohnCulkin),以及颇受传播理论学界欢迎的 几位人士。在座多位认为,我们(表演)已超过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 理论,并且说,我们让意识现出形状了。
  麦克卢汉提了一段话,我很兴奋: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科学家克 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与沃伦•韦弗(Warren Weaver)两人,写 了一本书《传播的数学理论》(The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书开头这么说:“‘传播’(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本书中的含义很广; 凡是某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均称传播。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的 流传当然包括在内,同时包括音乐、图像艺术、戏剧、芭蕾;事实上涵盖人 类所有行为。”
  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也有类似看法。平日,他每周召集一次 餐会,找来一群年轻的创作者、诗人、作家等,谈论他自己的看法,当然也 试一试他的洋菇食谱味道如何。我有幸参与了那些餐会,一同讨论媒介、传 播、艺术、音乐、哲学,以及麦克卢汉与威纳(Norbert Wiener)的理论。 麦克卢汉说,人类发明电子科技以后,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心灵——便 从身体内部向外在世界延伸了。凯奇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推测“只有一个心 灵存在,一个我们全体共同拥有的心灵”。凯奇认为,我们必须突破一己的、 个人的心灵框架,必须明白外在事物发生的根本变动,心灵已社会化了。凯 奇说:“一旦我们改变认知,世界即随之改变。”心灵本是人力促成的外在 延伸,现在变成了我们的环境本身,在凯奇口中,此乃“集体意识”;若能 建成“全球性的公用事业网”,我们便能窥见集体意识。
此外,我受到建筑设计师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未来学家麦克黑尔(John McHale)、文化人类学者霍尔(EdwardT.Hall)等人启发,开始 猛读信息理论、控制论(Cybernetics)和系统理论。
这段时间,我成为第一位“麦克卢汉派”的顾问暨制作,很快便生意红火;通用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都是我的客户。 我把这些看法综合起来,写了第一本书《作者为已故的约翰•布洛克曼》
(By the Late John Brockman),把信息理论——即传播的数学理论——视为讨论人类所有经验时的基本模式。其后多年,我一直延续一个中心思想: 新科技等于新的认知。
新科技等于新的认知。所谓真实乃是一个人造的过程。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对世界与自身的理解,乃是我们对科技的认知所产生的模式,而科技是 我们当作产品来生产的东西。
  人类造出工具,然后依工具的形象塑造自我。17 世纪钟表发明后,语言 中便出现了有机械含意的比喻:“心脏如同一只泵。”20 世纪中叶,自控式 工程装置问世,控制论式的比喻也出来了:“人脑如电脑。”这概念初提时 很难接受,现在却已是过时的比喻。
  有人根本无法接受这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破坏了习惯思维的构造,混 淆了主体与客体,并促成个体的自我“反创造”(decreate)。正如英国人 类学家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所云,个体的心灵处在一个由模式、秩序、 共鸣所构成的世界,是某个大的有序系统的子系统。心灵固存于这个较大的 有序系统的各路径所携带的信息中;心灵也固存于传递信息的路径中。
  再次启动我们精神世界的钥匙正是“信息”。在贝特森提出的解说中, “信息”指的是规范与控制,而不是意义、想法或数据。他向我解释:“信息是一种能够造成不同的不同。”落在你身后的雨点不含信息;滴在你鼻尖 的雨点则含信息。信息是一种“效果”的度量方式。控制系统正是利用了信 息,才保持了运动的连续性。
  我以上述观点为基础,思考当前的传播革命。依据牛顿物理学,局部(比 整体)才是重要的;那么,我们所处的宇宙便无穷尽地与它自身互动,而连 接各个局部的模式才是举足轻重的。但这样会有麻烦:让某个系统描述它自 己,怎么可能不产生呈螺旋状的循环反射?
  答案何在?没有人知道,也找不到。对语言的平面所作的描述,也就是 承载了我们所作的描述的那个平面。语言转成行为,一场舞,一出戏,一首 歌。
  有了因特网和万维网,我们为自我创造出新的延伸;恰似 180 年前出版 的《科学怪人》书中,法兰根斯坦博士(Dr.Frankenstein)把自己的创造物 拼接出来。只不过我们的创造物不具人形,不借着增生的躯体来占据空间, 于时间中移动。我们所创造的,是一头突然冒出的电子兽,体形奇大无比, 我们竟只能揣度它的性质与体积。
那电子兽是我们自己吗? 霍尔曾告诉我,人类重大的、有意义的发明,往往看起来不像什么大发明,而似乎是自然生成的。他认为,最重要的发明不是懂得用火,不是印刷术,不是电力出现,不是认识了 DNA 结构,而是——说话。 为了说明他的论点,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群史前穴居人正在交谈。 第一个人说:“你知不知道,我们在说话呢!” 好一会儿沉默,其他人狐疑地望着他。 “什么叫说话?”第二个人问。 “就是我们现在正做着的事,我们正在说话。” 第三个人接话:“你疯啦?我没听说过这东西。” 第一个人又说:“我没疯,你才疯了。我们是在说话。”
说话被认为是天生而自然的事,一直到有那么一个人喊出“我们在说话”,才使得“说话”变成看得见了,而这是一个演化过程中意义重大的时 刻。
现在,有一个新发明出现了,它是集体意识的代码。我称它为“分布式网络智能” DNI(distributed networked intelligence)。DNI 是我们大 家共同拥有的精神。DNI 是我们的集体意识与自身互动而生的永久振动;DNI 使得人的生存更具有丰富饱满的含义。
我是网络。我是万维网。 我是信息内容(content)。 非关电脑,却与人类传播有关。
“我们正在说话。”

  国际网络正在带来—场传播革命,由于传播乃是文明的基础,因而这个 惊天动地的变化其实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革命。经过这场革命,在很快 就要来临的未来,我们可能会成为新人类。
然则谁在推动这场革命?谁在塑造未来?谁是“未来英雄”? 书中介绍的数字与信息世界的精英们对这场刚刚浮现的传播革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他们正在营造的,并不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信息空间,更不 是科幻世界。那是新的日常世界、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那是新的现实、 新的真实。
他们置身新现实的边境。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也将瞻望到新世界。 他们的名字,有些是你熟悉的,有些可能是你陌生的: 斯图尔特•艾尔索普/实用论者 Stewart Alsop(The Pragmatist) 约翰•佩里•巴洛/北美土狼 John Perry Barlow(The Coyote) 斯图尔特•布兰德/侦察员 Stewart brand(The Scout) 大卫•邦内尔/先知 David Bunnel(The Seer)道格•卡尔斯顿/沉思者 Doug Carlston(The thinker) 丹尼丝•卡鲁索/理想主义者 Denise Caruso(The ldealist) 史蒂夫•凯斯/政治家 Steve Case(The Statesman) 约翰•德沃夏克/牛虻 John C.Dvorak(The Gadfly) 埃瑟•戴森/模式识别高手 Esther Dyson(The Pattern-Recognizer) 比尔•盖茨/软件开发大师 Bill Gates(The sofeware Developer) 大卫•加伦特/保守党人 David Gelernter(The Conservative) 迈克•戈德温/辩护人 Mike Godwin(The Defender) 丹尼尔•希利斯/天才小子 W.Daniel Hillis(The Genius) 大卫•约翰逊/法官大人 David R.Johnson(The Judge) 布鲁斯特•卡尔/搜索者 Brewster Kahle(The Searcher) 凯文•凯利/圣人 Kevin Kelly(The Saint)
杰伦•拉尼尔/神童 Jaron Lanier(The Prodigy)特德•莱昂西斯/市场专家 Ted Leonsis(The marketer) 约翰•马尔科夫/作家 John Markoff(The Scribe) 约翰•麦克雷/力 John McCrea(The Force) 斯科特•麦克尼里/竞争者 Scott McNealy(The Competitor) 简•梅特卡夫/出版人 Jane Metcalfe(The publisher) 奇普•帕伦特/网络大师 Kip Parent(The Webmaster) 霍华德•莱茵戈德/标准市民 Howard Rheingold(The Citizen) 路易斯•罗塞托/海盗 Louis Rossetto(The Buccaneer) 保罗•沙弗/哲人 Paul Saffo(The Oracle)鲍勃•斯坦/激进分子 Bob Stein(The Radical) 克利夫•斯托尔/怀疑论者 Cliff Stoll(The Skeptic) 琳达•斯通/催化剂 Linda Stone(The Catalyst) 卢•塔克/传教士 Lew Tucker(The Evangelist)谢里•特尔克/电脑空间分析师 Sherry Turkle(The Cyberanalyst) 戴夫•瓦伊纳/情人 Dave Winer(The Lover)理查德•沃尔曼/制作人 Richard Saul Wurman(The Impresario)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数字英雄 Digerati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Digerati,数字英雄,网络精英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