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93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22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垃圾短信利益链
垃圾短信利益链
电脑失写症
电脑失写症
互联网治理关键问题
互联网治理关键问题
封杀维基揭秘
封杀维基揭秘
国际互联网治理
国际互联网治理
网络依赖症
网络依赖症
网络政治空间
网络政治空间
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
网络暴民
网络暴民
中国网络管理四大怪象
中国网络管理四大怪象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电子邮件的危害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电子邮件危害健康?专家称其为“电子骚扰”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年,荷兰和俄罗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电子邮件和其它通讯设备对现代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

  荷兰心理学教授弗雷德·基斯塔称,这些每日必来的“电子骚扰”比人们想像得更糟糕,它们不断地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既使出于工作需要也会导致心理疲劳和其它问题。

  在实验阶段,70名志愿者在接到电子邮件或电话时,心跳速度比正常工作者提高了4次/分钟,这种累积的效应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果。

  心理学家建议,经常使用电子邮件和其它通讯设备的工作者,应该定期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紊乱状态。

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危害胜过大麻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脑超载导致智商下降

(图)电子邮件的得与失电子邮件的得与失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离不开电子邮件和短信了。很多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总是想不断查阅自己是不是又有新邮件和新短信,然后再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予回复。但一项最新的英国研究却发现,人们离不开电子邮件和短信的代价却是自己智商的减退。因为电子邮件和短信对智商的损害甚至比吸食大麻还要厉害。

    智商杀手

    受惠普公司委托,英国模范—环亚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公布了一项针对电邮和短信与智商关系研究的结果。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格伦·威尔逊领导的研究小组全天监控了1000名职员的智商变化。结果发现,那些忙于敲打计算机或手机键盘的人的智商下降了10分,相当于一晚上没睡觉损失的智商值,并且高于大麻吸食者损失的智商值——4分。而男子在调查中显示下降的智商值比女子更为显著。

    研究认为,“信息狂”现象转移了职员的注意力,降低了生产力。由于大脑承载了超负荷的信息量,最终导致人智商下降。威尔逊指出,现代信息文化会导致人智力的永久性下降。

    普遍现象

    研究发现,逾6成受访者表示对电邮和短信已经成瘾。

    半数职员能在一小时内回复自己的电子邮件。这种连续不断的打扰最终会降低人们的生产力,还会使人们感到疲倦甚至昏昏欲睡。

    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即使下班甚至休假时,也不忘时刻检查自己手机上的短信。而有五分之一的人会放弃正在交谈的对象,转而去回复自己的短信。9成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同事在开会时回短信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3成人则认为这一行为不仅能接受,还是工作勤奋和高效的象征。

    威尔逊指出,人们深陷于电邮和短信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发现,如果不加以控制,沉迷于查阅短信的习惯,最终会通过降低人智商的方式来损害其工作成绩。”

    如何解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多任务时代。但研究结果却揭示出,人类的大脑其实很难同时应对多项任务,如果坚持这样做,还会降低其工作效率。

    威尔逊建议,公司应该鼓励员工采取一种更平衡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杜绝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控制我们。”

    实际上,目前很多公司已经禁止其员工忙于电子邮件,因为他们认为,员工大脑内信息量的超载会给公司带来每年数百万美元的损失。(新华网特稿 作者 李雯)  

电子邮件的危害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们曾以为电子邮件将使生活更加轻松。但如今它已经变成检察官的头号武器,成为起诉公司的一种最有把握的方法。电子邮件是怎样变成电子证据的?──为什么这种解决办法常常比问题本身还要糟糕?

这是一份大多数人连看也不看便删除的那种电子邮件。平淡无奇的标题写著:“电子邮件内容培训即将于 10 月份举办”。而其中的讯息则再平常不过了。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正在命令其 5 万多名雇员参加各种再教育营。美林公司总裁奥尼尔(Stanley O'Neal)和董事长科曼斯基(David Komansky)写道:“每个雇员都迫切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和适当地使用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和其他电子沟通形式就像任何其它书面通讯一样,接到传票也要提供。”他们建议,在发电子邮件之前,“要问一问自己:如果这一讯息出现在某份报纸的头版,我会感觉怎么样?”

问得好!而且奥尼尔和科曼斯基很可能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某位深思熟虑的美林公司职员曾迅速封杀过发给路透社(或从事新闻服务的其他人)的电子邮件,否则通过这种机构,邮件会登上《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报》和《休斯顿记事报》的版面和 CNN 的晚间商业谈话节目“Lou Dobbs Moneyline”。如果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得出两条教训:(1)电子邮件在公司董事会中正引起很现实的、越来越大的恐惧;(2)这种恐惧对阻止电子通讯趋向摆脱控制无济于事。

的确,2002 年是“公司丑闻年”。但是,如果把发生的一切都归因于贪得无厌、沆瀣一气的经理人和不怀好意、鬼鬼祟祟的会计师,也的确不公平。是的,公司老板们提出他们的抗辩时,都能列出一个帮凶:电子邮件。对于检察官来说,它已经成为极好的证据──或者说,可能是一种比证据更好的武器。在 DNA 检测中,留在犯罪现场的一根头发就能使案情翻转,我们不妨把电子邮件看作公司的 DNA 证据。理论上,你是可以通过解释而说明它是无关的,但在尝试这样做时,祝你走运。

用于指控的电子邮件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有些律师已经习惯于称之为“证据邮件”。加里 马蒂亚森(Garry Mathiason)所在的律师事务所 Littler Mendelson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替公司辩护,他说:“我想,如今我们处理的案件中,已经没有不包含某种电子邮件成分的”。有谁知道还有哪个国家会因书写方式而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在电子邮件文体写作中,曾有过像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 金(Stephen King)那样的人物──美林公司前分析师亨利 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他的作品如此多产,令人云山雾罩。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前分析师格鲁伯曼(Jack Grubman)则喜欢一种较简练的文风──据报道,他是无线电子邮件装置使用者(BlackBerry man)──因为他后来主张的东西总是他先前的虚构冥想。但尽管文风不同,两人的电子邮件都有一种共同的阴谋:抬高股票的评级,以取悦投资银行客户。要不是这种电子文件线索,有谁会想到美国最大的经纪公司会同意将 15 亿美元移交清算?这种瘟疫并不限于华尔街金融机构。

像被人遗忘的地雷一样,涉及安然 (Enron)、世通(WorldCom)、Qwest、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和泰科(Tyco)等公司的不幸电子邮件去年不时发生爆炸。甚至还有针对电子邮件的破坏性电子邮件,正如那位警告同事“闭嘴!删掉这份电子邮件”的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银行家遇到的情况一样。但是,即使这种看似明显的纠正措施,也有其本身的危险。12 月份,由于未能按证券监管要求保存电子讯息,华尔街 5 家大经纪公司被迫支付 825 万美元的罚款。而且,人们不会忘记安达信公司(Arthur Andersen)的情况,该公司销毁与安然公司有关的往来电子邮件,导致其刑事罪名成立,并最终导致这家会计公司发生内爆。尽管这种惩罚的力度并不多见,但罚款的情况并不少见:对那些不能按法庭要求移交旧电子邮件的公司,法官正越来越多地施以罚款。

所以,借用一种古老的说法,这种情况归结起来就是:公司有了电子邮件没法活,而没了电子邮件肯定没法活。正如我们所看到,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看来无法逃避的法律负担──至少是一条通向公开蒙羞的快车道。但是,它又是电话出现以来最重要的商业技术。它使距离遥远的办公室得以沟通,使任何地方的雇员都能够一起工作,由此看,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使我们从电话通话客套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给了我们一种毫不费力地传输长篇文件的方式,甚至于不像传真那样在线路繁忙时要等待信号。对于这种技术到底已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多大作用,如果你还心存疑问,那么只要问一问以下这个问题就知道了:你每天要查看多少次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既被视为救星也被视为威胁,怎样调和这两种看法呢?下面我们将向你说明,要找到答案是不容易的。事实上,这也许是当今美国公司面对的最令人畏惧、具有高度风险的难题之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像很多公司现在正在尝试的那样,强行用一种技术性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一个行为学上的问题,看来注定要失败。毕竟,电子邮件并没有让布洛杰特写他所写的东西,它只不过是很好地记录了他所写的东西。

对此,我们好像并非从未接到过警告。只不过在四年前,由于无休止的不恰当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曾在反垄断案审判中受到痛斥。例如,在一份电子邮件中,比尔 盖茨问:“搞垮网景公司(Netscape),我们要付给你多少钱?”在此事发生的十年前,一份早期形式的电子邮件为 1987 年的“伊朗─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事件”调查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提出的指控中,有很多碰巧由诺思(Oliver North)已经删去的电子邮件构成。或者说,人们认为他这样做过。15 年后的今天,说“删除”并不意味著已经删除,这一点听起来已经很明显了。说“小心你写的东西”,听起来有点婆婆妈了。我们已经懂得这一点。但那两条教训仍不够深刻。

那么,到底电子邮件中的什么东西使它像能证明真相的电子血清呢? 几年前,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试验。他们让志愿者坐在一间隔开的密室里,回答一系列个人问题。接受试验者说话时对著麦克风,并告知他们,说过的话将被录下来。接受试验的人当中,有一半在密室里面对著一面大镜子。另一半则没有镜子。研究人员发现,不面对镜子的接受试验者明显地更愿意说话,而且更有可能说出泄密性的事情。电子邮件本质上是一种孤独的沟通方式,可能传给人们那种与没有镜子的场合同样的感觉。也许这说明了我们在电子通讯中有愿意坦白的倾向。在《电子邮件入门:书面英语如何演变并走向何方》 (Alphabet to E-Mail: How Written English Evolved and Where It's Heading)一书中,语言学家巴伦(Naomi Baron)提到,经过 25 年的研究,已经揭示出“与填写纸面调查问卷或通过面对面访谈填写问卷相比,如果使用电脑填写同样的问卷,人们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时要更准确、更充分。当涉及的信息对个人来说很敏感时,这种差异尤其明显。”

对于管理部门和提供忠告的专栏作家来说,这是个大好消息,但站在公司的立场上看,这是一场噩梦。普华永道公司(PWC)网络犯罪防治和应对小组高级经理埃伦莱希(Jay Ehrenreich)说,“公司确实正在与此搏斗”。对于创业者来说,人们正被淹没在电子文件工作中。电子邮件易于使用,意味著我们发出和收到的文件比以往都要多。正如 Cohasset Associates 公司的文件管理咨询顾问威廉斯(Bob Williams)指出,字处理和电子邮件的兴起,已经导致秘书──负责文件存档和清除的人员──逐渐消失。如果典型的中层管理人员按储存电子邮件的方式将纸面文件存档,他的办公室将堆满一摞摞 5 英尺高、用羊皮纸和白塑料带捆绑的文件。难道这奇怪吗?令人困扰的电子邮件是不停地蹦出来的。很多公司管理人员已经得出结论,认为解决这种混乱的最 佳办法是大规模清除。比方说,如果你的企业不是一家经纪公司或医疗保健公司(二者对必须在多长时间内保存记录均有特殊规定),只要你按某项正式政策规定的条件来做,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时候清除垃圾邮件。因此,公司如今正在清扫其电子橱柜,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每隔 30 天到每隔 90 天从它们的服务器中将所有电子邮件讯息清除一次。另一些公司则限制个人的储存容量。例如,波音公司限制其职员的内部邮箱不得超过 15 兆字节。如果超过这一限额,系统将不允许他们发送电子邮件。从理论上说,雇员将明智地清除已经无用的讯息。 清除还有其他益处──使公司服务器能够腾出更大的空间,用于更具生产意义的用途。但作为一种避免诉讼的手段,用汤姆 坎贝尔(Tom Campbell)朴实的话来说,清除是“死马当活马医”。坎贝尔是提供网络高端电子邮件服务的公司 Kobo.biz 的创始人。清除并没有删除储存在雇员硬盘中的讯息;并没有消掉人们已经打印并另行存档的讯息;而且并没有除掉已经向公司之外的人发送或转发的讯息。换句话说,电子邮件中,有极高的比例将逃过大多数清除。更根本的是,企业难道想留下法律的尾巴来逗商业的探犬吗?你想扔掉多少文件,以便避免未 来的诉讼?即将出版的《电子邮件规则》(E-Mail Rules)一书作者之一、咨询顾问兼律师卡恩(Randolph Kahn)说,“清除整个电子邮件系统的内容,有可能把那些保护公司商业和法律利益所必须的、对业务很重要的记录也处理掉”。

而且,不管你相信与否,电子邮件确实可以在诉讼中挽救公司。Littler Mendelson 公司的律师马蒂亚森说,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电子邮件证据既可能帮助公司,也可能损害公司。他以最近进行的一次调解为例子,在这次调解中,一家公司因为一名男经理人被指控对一名女雇员实行性骚扰而受到起诉。马蒂亚森检索了这位妇女发给那个所谓骚扰者的耸人听闻的电子邮件附件,使她声称自己是受害者的说法失去根据。马蒂亚森说,“这些附件如此下流和让人恶心,我们的一位法律助手根本连看也不看,我也不能责怪此人。我们在调解中把这些展示出来,索赔要求从 100 万美元降到了 1 万美元。”

但是,不管它们是好是坏,电子邮件基本上是可以残存下来的。它们极难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例如,即使已经将电子邮件清除出服务器,它们仍可以在公司的备份磁带中继续存留。而且,尽管从备份磁带中检索文档既困难又昂贵,但这并没有使公司摆脱危境:法院预期,你不管用什么办法,总能重新获得这些邮件。让我们考察一下最近涉及通用汽车承兑公司(GMAC)子公司 Residential Funding Corp.(RFC)的一起案件。在一起合同违约讼案中,RFC 曾从 DeGeorge Financial 公司获得 9,600 万美元的陪审赔偿。就是说,直到纽约联邦上诉法院介入为止。其中的关键是 RFC 不能在审判中交出旧电子邮件。法官说,RFC 曾雇佣一家先进的电子发掘公司来从备份磁带中恢复这些信息,而这种努力失败了,但这一事实并不能成为借口。这家受理上诉的法院发现,即使一家公司不能提供电子邮件是由于忽略而不是恶意造 成的,它也会遭到惩罚。此案被退回一审法院,并在 12 月份通过向 DeGeorge 公司支付数目不详的款项而得到解决。如果说清除不是答案,那么监视电子邮件是不是一种解救办法呢?最近,根据哥伦布一家研究和咨询商 ePolicy Institute 的数字,有 47% 的公司采取这种做法。对所有这种监视的奥维尔式风格,人们没有什么规避方法,尽管它可能在公司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某种荒谬逻辑而发生变化:甚至监视者也被监视。让我们看一看那家很大的公司,它在其解雇一些 IT 职员期间,作为一项预防措施,买进了普华永道公司的埃伦莱希。咨询顾问们浏览那些很快就要走人的 IT 雇员的硬盘,希望避免可能发生的怠工。他们发现的是,一位 IT 职员曾悄悄地窥探一名高层经理人的电子邮箱,并检索出一些顶级黄色电子邮件。他不是向上级报告,而是欢天喜地地与其技术同伴分享这种材料。即便监视者做了假定他们要做的事情,他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投入到阻挡明显含有性内容的邮件和垃圾邮件──而不是从我们当中搜索出布洛杰特和格鲁伯曼这种人。电子产品制造商 Brother Industries 公司的高级网络工程师鲁德罗(Adam Ludlow)估计,垃圾和诲淫邮件截击软件每天挡住了到达 Brother 公司美国服务器的 7,000 封到 2 万封电子邮件。他说,“软件程序 MAIL-sweeper 可能每天挡住 2,000 封带有`Viagra'(万艾可)一词的电子邮件。”

这种软件还对走向另一方向的东西进行过滤,过滤带有令人不愉快语言的讯息。鲁德罗说,“我不让任何亵渎的语言侥幸漏网”。他编写了该软件的程序,Brother 公司从一家称为 Clearswift 的公司购进了这种软件,不仅是为了搜索淫秽用语,而且是为了找出某些技术语言。后者防止雇员向任何未列入许可目录的电子邮件地址发送比方说新产品设计这样的东西。电子邮件监控既令人印象深刻又令人寒心──而还只是在初级阶段。根据 IDC 的数字,2001 年各公司在针对内容的电子邮件监视方面花费了 1.39 亿美元,相比之下,为防病毒软件而支付的费用为 16.7 亿美元。IDC 预测,到 2006 年,电子邮件监视软件销售将成长为 6.62 亿美元的市场。

销售监视软件的公司说,他们最近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Clearswift 公司 [其 2,000 家美国客户中,包括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Bank of America、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和通用电气公司(GE)] 负责世界性公司开发业务的副总裁奥沙利文(Ivan O'Sullivan)说:“从提出技术建议书请求的情况来看,我从没见过什么时候像 2002 年最后三个月那么热切和繁忙。”奥沙利文说,尤其是华尔街金融机构希望加强它们的监视。过去,它们在讯息发送或交付之后才利用软件来识别可疑讯息。他说,现在“更多的人想对金融空间中的讯息进行预先审查,而不是事后才查看”。在预审中,讯息被通过电子手段秘密拦截,然后进行“检疫”,直到由一位比方说遵守规则情况监督员这样的人阅读。只有经过这位监督员的许可,讯息才会传达预定的接收人。其次,根据奥沙利文的看法,鉴于投资银行过去大多数情况下监视的是发向公司外部的电子邮件,它们现在希望也监视公司内部的通讯。(还需要我们指出不光彩的华尔街电子邮件都是公司内部邮件吗?)

有了软件就能过得更好,对吧?也许吧。但还有很多可能带来危险的话,人们不用亮红灯词汇或词汇组合也能说出来。让我们考察一下两种说法:“这是对一家很重要的客户的通融”和“从银行业的观点看这家公司对我们很重要”。这两句引文均来自美林公司收集的电子邮件。考虑到美林公司受到抬高股票评级以取悦投资银行客户的指控的背景,这些说法是极其可恶的。

但是,如果对每一份提到为客户通融的邮件都发出警报,各家公司将需要大批的审查员来梳理由此而产生的大量“可疑”讯息。甚至明显具有煽动性的用语(如布洛杰特对某种股票是“炸药桶”的评估),也只有在这种说法具有足够的共通性时才能被包含到编程目录中。正如奥沙利文所承认,“最终,我们都不能代替良好的管理。我们是那些希望遵守规则的机构可以用来帮助自己遵守规则的工具。”

过分的监视事实上会给跨国公司造成令人吃惊的风险,而《财富》500 强企业大多数是跨国公司。雇员隐私保护法律在欧洲要比美国严格得多。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三名经理现在正面临在西班牙度过一段 监狱时光的问题,因为他们做了某些美国公司日常经常做的事情:检查一位雇员的电子邮件。几位微软西班牙雇员自愿向一家公司网站提交个人资料,该网站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位于华盛顿州雷蒙德的微软总部人力资源部门,此后,微软遭到罚款。

近些年来,电子邮件咨询顾问异口同声的说法是“制定一种政策”。从理论上说,通过制定书面的电子邮件规则(大约有五分之四的美国公司已经这样做),公司可以避开承担责任。“但是,雇主没有承担起责任的地方是,只有 24% 的雇主进行过某种培训。因此,如果你不培训你的雇员,你不能指望他们懂得做什么和不做什么。”ePolicy Institute 的弗林(Nancy Flynn)这样说。

像波音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长期以来就已经开办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使用培训班,这些培训班集中强调常识性的规则和忠告(偶尔也有离奇的命令:英特尔公司的政策禁止连锁邮件)。波音公司甚至要求参加一年一度的复习课程。

培训也许是最佳的激励因素──至少在涉及简单的概念时是如此,如:不使用冒犯性语言等。但当讯息的核心是“不要说任何愚蠢的事情”时,我们到底怎样培训人们呢?当然,电子邮件归根到底是一种记录媒介。尽管从来没有任何公司认同这种观点,但 你能从不只一位首席执行官那里得到这种感受。我不在乎你怎么行动──只是不要写下来。而这,当然不是一种电子邮件问题。既然有些商界人士似乎渴望回到所有交往都没有记录的世界,我们就值得回忆一下这种正好相反的情形确实存在的那个时代。据《美国的呼唤:1940 年前的电话社会史》(America Calling: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elephone to 1940)一书,在电话出现的最初日子里,有些商人确实抵制过这种新技术,因为他们不能想象能在没有永久性书面记录的情况下做买卖和谈判。

确实,电话的历史为正与电子邮件较劲的公司管理人员提供了教训。尽管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电子邮件,但它广泛使用还不到十年。我们还是没有把它摸透。通过比较可知,电话的使用达到完全自然而然花了数十年时间。在近半个世纪里,贝尔旗下的公司对社会普遍使用电话的想法不屑一顾;它们只为商业和公用的目的而营销电话。

像电话一样,偶尔也有人认为,电子邮件应对那些并不一定是它造成(不过确实加速了)的长期性变化负责,如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越来越重叠、书写语言类似口头语言的趋势等长期性变化。这两种情况都助长了人们书写不合礼节、文体松散的电子邮件的倾向。这里还应加上最新的技术发展,如 BlackBerry 个人数字助理的普及,既促进了家庭和工作融合的趋势,又加剧了人们以电子方式快速书写的程度。过去,雇员自己进行构思并向秘书口授函件,接著秘书可能一个小时后拿回来给你检查,而现在,在这种场合,管理人员可能用手指敲出只有一两行字的电子邮件,同时站在球场边看他女儿的足球赛。尽管电子邮件使用的时间很短,但它后面已经有发展更快的技术紧追不舍,这种技术可能还要更危险。即时讯息服务(IM)在美国公司界正迅速兴起;根据 ComScore Media Metrix 的数字,在上班的互联网使用者当中,有 45% 左右目前已经可以利用消费用 IM,如美国在线(AOL)、微软网络(MSN)和雅虎(Yahoo)提供的这种服务。这种系统总的来说很少留下电子踪迹,除非用户有意采取措施保存讯息。但是,出于与公司监视、阻挡和保存电子邮件讯息同样的理由,公司可能最终对 IM 也做同样的事情。

巴伦认为,在青少年和大学生当中,IM 发挥著电子邮件对年龄稍大人群发挥的作用:它是随便的,用“口头”的风格书写。她说,学生会保存电子邮件,用于与父母和教授的正式通讯。因此,我们的电子邮件问题也许会消失──但是将被某种 IM 问题所取代。未来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的保罗 萨福(Paul Saffo)说,“到我们将电子邮件的全部范围都固定下来的时候,重要的沟通将是 IM。没有人知道对此该做些什么。”(作者:尼古拉斯•瓦查维尔(Nicholas Varchaver),译者:水刃)

病毒邮件已成为电子邮件的首要危害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2008年一季度中国反垃圾邮件调查结果显示,商业广告类是侵扰用户的垃圾邮件的主要来源;在用户最讨厌的垃圾邮件中,病毒型垃圾邮件以27.61%的占有率居首位。 在商业广告类垃圾邮件中,“病毒”“欺骗、诈骗”“代开发票”分别占前三位。随着病毒类垃圾邮件的泛滥,该类垃圾邮件最为用户厌恶,可见,病毒型垃圾邮件的危害和讨厌程度正在成为影响互联网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

  由于垃圾邮件对用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引起用户对垃圾邮件的强烈反感,用户收到垃圾邮件一般都采取删除或者不看,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要是浪费时间、病毒二次传播者、影响心情、甚至是上当受骗等危害。

  垃圾邮件的危害无处不在,用户到底该如何防范呢?调查显示1/3的用户认为应加强技术平台的建设,其次是主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不少大、中型企业都选择自建企业邮局系统,在防范垃圾邮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务成本,效果也不尽如意。由于邮局的稳定性对维护人员技术及经验要求较高,诸多中小企业普遍向邮局服务商寻求解决方案,目前国内有大量企业邮局服务提供商,垃圾邮件防范做得比较好的服务商还是比较少。据了解上海本土优秀邮局服务商有如上海新线、上海热线、上海古树、上海网域等企业,在防垃圾邮件上做得不错,大多能达到90%以上的过滤率,这基本达到了国际领先防垃圾邮件水平。

  全球垃圾邮件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其传播的途径也很广泛,主要通过黑客控制的垃圾邮件、有漏洞的服务器、僵尸网络。可见真正要从垃圾邮件的源头和传播途径上治理垃圾邮件是非常艰巨的。随着全球及中国相关部门的重视,相信垃圾邮件在最近几年内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垃圾电子邮件的定义及危害编辑本段回目录

    垃圾电子邮件是指用户未主动请求或同意接收的电子刊物、电子广告和电子宣传品等电子邮件,一般没有明确发信人、发信地址、退信方式的电子邮件,或含有虚假信息源、发信地址、路由信息或收信人不存在。

    垃圾电子邮件是世界公认的一大互联网公害。对电子邮件用户来说,垃圾电子邮件违背用户意愿反复、强行投递,数量大,严重干扰了用户的正常通信;对电子邮件服务单位来说,垃圾电子邮件占用、浪费了大量网络资源,严重的造成服务中断,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行;对社会来说,大量的反动、淫秽色情、赌博以及诈骗等有害信息利用垃圾电子邮件传播,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也妨害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危害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