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454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09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Snapchat
Snapchat
周六早餐主食
周六早餐主食
天使眼
天使眼
短视频分享应用Viddy
短视频分享应用Viddy
闪购网站Gilt
闪购网站Gilt
推荐引擎Nara
推荐引擎Nara
商旅网站Kayak
商旅网站Kayak
Wikivoyage
Wikivoyage
Aircell
Aircell
Changemakrs
Changemakrs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录

[显示全部]

Slashdot.org简单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Slashdot.org创办于1997年,是一个著名的科技新闻网站。它的稿件都是由读者投稿,编辑审核后发表。但是,真正有趣的部分却是它的读者留言。

(图)创始人马尔达创始人马尔达

通常情况下,它的每条新闻有几百条读者留言,多的可以达到上千条,甚至几千条。留言比新闻本身提供更多的信息,许多人都是为了看留言而访问Slashdot.org。

但是,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网上最多的就是垃圾留言。为了保证网站质量,必须从上千条留言中,找到最有价值的发言,将那些垃圾留言过滤掉。这就成Slashdot站长面对的最大问题。事实上,现在Slashdot的留言过滤系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我感兴趣的,就是Slashdot.org如何做到这一点。

1. 人工过滤

所有留言采用人工打分的方法进行过滤。5分为最佳留言,-1分为垃圾留言。

2. 匿名用户留言默认分为0分,注册用户为1分。

3. 评分员(moderator)有权为每条留言打分。

打分的方法采用分配形容词,所有可用的形容词分别为normal(一般发言)、offtopic(与主题无关)、flamebait(挑拨)、troll(没有价值)、redundant(废话)、insightful(启发性)、interesting(有趣)、informative(提供有用信息)、funny(搞笑)、overrated(评价过高)和 underrated(评价过低)。

所有正面的形容词为+1分,所有负面的形容词为-1分。

4. 评分员由系统从活跃的注册用户中随机抽取。

每一次,系统会分配给抽中的评分员5分,每评一次就减少1分,换句话说,评分员最多只能给5条留言打分。打分的有效期为3天,过期未使用的分数自动作废。

5. 经常被打高分的留言用户,道德值(karma)会提高;经常得到低分的留言用户,道德值会下降。

道德值高的用户,留言时会自动+1分;道德值低的用户,留言时默认为-1分,系统将自动将其发言过滤。

6. 系统还会随机抽取注册用户,请其对评分员的评分进行二次评估,判断评分是否公正。

经常被认为不公正的评分员,其道德值会下降。

7. 系统默认全文显示3分及3分以上的留言,2分的留言只显示标题。

但是,用户可以自己设置显示的“门槛”(Threshold)。

8. 所有在显示门槛之上的留言,按照得分高低降序排列。

得分高的留言就是最有价值的留言,会出现在最前列。

==================

上面8点就是Slashdot.org留言过滤系统的基本设计。看上去非常强壮,实际效果也很好,最有价值的留言确实都显示了出来。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系统建立在大量用户参与的基础上,小网站没法用,不具有推广价值。

Slashdot:技术怪才的新闻网站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0年04月21日 09:00 道琼斯

  你关心CSS吗?Gnome呢?还有GPL?这是一个提供“技术怪才的新闻”的网站Slashdot所热衷谈论的话题。一旦你明白聚集Slashdot周围的人群到底在谈论什么,你也许会一样充满热情地加入进去。

  Slashdot是你从来没有访问过的最重要的网站,它是流传网上的重大话题的预警系统。它的同道者极为有限,只有你能够将技术怪才的语言翻译成英语才算是合格的读者。让我在这里先解开文章开头的谜团,CSS指的是用于DVD 播放器的版权保护系统;Gnome是一种类似于Windows、专用于Linux电脑的桌面系统;GPL是推动“公开代码”软件运动蓬勃发展的软件授权。

(图)网页截屏网页截屏

  CSS系统专为阻遏DVD盗版而创设。然而好几个月以前,黑客们攻破CSS编码,引发了一场版权保护之争。S lashdot从一开始就忠实地记录了事件的前因后果。“网上文化有著外人难以察觉的微妙之处,许多人无法领会,”2 3岁的创始人罗伯.马尔达(Rob Malda)说。

  进入Slashdot(www.slashdot.org) ,你看到一页有著12个左右的短新闻。风格狂野随意。其中一些新闻由Slashdot内部的12名员工自己撰写,更多的则是网站数万名读者自己踊跃投稿缩编而成的,这些读者为了取得第一个通知Slashdot某项最新事态发展的荣誉,争先恐后地向网站发稿。

  浏览Slashdot所谈论的话题,你可以对技术怪才们的个性有更深的体认。从轻松一面讲,Slashdot 的读者对日本式卡通和电子世界惊栗片《The Matrix》很感兴趣。从严肃的方面讲,他们疯狂地著迷于一些最酷的科技,Linux软件,以及有关知识产权和网上立法等话题。

  Slashdot迷们一般对电子空间的立法持反对态度。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行使其一键式购物系统的专利惹恼了Slashdot迷们,对像Napster这样的网上音乐系统进行围剿的企图同样令他们气不打一处。这样的态度主要反映了读者对Linux操作系统的热爱,Linux是微软的DOS和Windows软件的竞争对手,以公开代码形式免费提供给用户。这些铁杆的程序员喜欢一头扎进某些事情中,将其肢解,把玩良久,加以改进。任何阻碍这种方式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恶的。

  Slashdot读者的个性特征是可以理解的,正是这种个性时刻推动著网络的发展,以及新经济的发展。对于在 Slashdot的那些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Slashdot的总部只是一个黄色的单元房,坐落于西南密歇根一个名为荷兰(Holland)的小镇,员工就住在附近的其他单元房内。最近的一个早晨,Slashdot的这个单元房就像是技术怪才们的天堂。公司成员们埋头于外形美观的工作站和小型索尼手提电脑前,一个机器狗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员工们给房间覆盖了无线网络,使所有电脑都不用电缆而连接上网。咖啡壶、《星球大战》海报和一个专用的MP3音乐文件服务器播出动听的音乐,服务器收集了900张唱片。

  Slashdot起源于马尔达先生三年前自己的个人网站。马尔达先生就出生在小镇荷兰,他在网络还没有真正兴起的时候就沉湎于电脑,喜欢登录老式电脑公告板系统。高中毕业后,他在当地的霍普学院(Hope College)进修电脑科学和艺术。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网站开发公司工作,并且在个人网站上刊登自己对Linux编程的想法。他的网站发展很快,不久以后,马尔达先生将少年时一块在公告板系统闲逛的好友杰夫.贝茨(Jeff Bates)拖进来做了合夥人。

  随著Slashdot的扩张,他们增加了付费广告,聘用了校园内的其他朋友。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去年6月,马尔达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以150万美元预付现金出售了Slashdot,买主是为公开代码程序师服务的网站出版商A ndover.Net,后者许诺将支付更多的现金,日后还将提供股票。去年12月Andover.Net公开上市,现在,马尔达先生已经开著耀眼的蓝色宝马出没于荷兰小镇。

Slashdot的游戏规则编辑本段回目录

     游戏规则,小至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个游戏,一个用户产品,大至一个社区,一个城邦,一个国家,规则(制度)永远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为常说人生如戏嘛,我更愿意把这种制度的东西称之为游戏规则。因为社会游戏规则的变革,导致我们看到社会的变革。我们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有两种东西在演变,一是生产力的演变,一是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的演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理解一个社会中的规则的核心出发点。

     对于一个博客产品来讲,这里的生产力是怎么样的呢?生产关系如何呢?经济基础如何呢?上层建筑如何呢?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向现实社会学习,以一个持续发展的眼光来仔细的审查下博客社区发展的来龙去脉。

     博客社区里有游戏规则吗?我想是没有的,或者说我们有的那些游戏规则很不公平、很不公开、很不公正,很不可持续发展,很简单,很粗暴,很不合理。由此导致,只有在生产关系(游戏规则)之上才能稳固发展的文化、只有依托与某种制度和措施才能壮大的文化无从流行起来,零星自发形成的一些文化,由于没有一个游戏规则的存在,这种文化无法稳固,无法多样化,无法持续发展。

     在游戏规则方面,国外有很多优秀的站点,Youtube,Google的Pagerank,国内百度贴吧、知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各种网络游戏更是擅长此道,另外还有三个网站的游戏规则也被众多人研究较多并且与博客社区与更多相通之处,分别是:Slashsot的管理驱动新闻模式/Digg用户驱动新闻模式/IMDB的打分规则。让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这篇文章只说Slashdot的。(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Slashdot.org是一个美国站点,在Digg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以极高的用户参与度著称。在一篇文档中,该站点的创始人描述了站点评论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加入评价机制之前

(图)创始人马尔达创始人马尔达

  最初Slashdot是个小站点。每天只有几十条帖子,情况良好。我们是无名之辈,无需去做评价。后来不一样了。每天都在增加更多用户,评论数量也在增加。这时,很多用户开始滥用系统。作者只能删除讨厌的评论。用户日渐增长,我们发现很难维持内容质量——军力实在太悬殊了。

  手工挑选

  所以,我挑选一些人来帮忙。25人左右,很少。他们被授权给评论加分或减分。这些“勇敢灵魂”的基本功用是清除垃圾、“首发”和硝烟诱饵(煽风点火、引发激烈论战的言论)。还要找出精华的内容,放到外面。

  系统工作正常,但Slashdot持续成长,显然25个人已经无法处理每天数千的帖子。需要更多人。

  400个幸运儿

  然后我们只能继续找人。按照之前25人的方式,又找了400人。这400人发表过高质量评论。很快其中几十人就因为滥用权利而被撤职,但多数人安定下来。

  这时,我开始试验如何限制评分者滥用权力。25个人很容易监控,但如何监控400人就是大问题了。我知道有一天自己会控制得更少,因为我打算让更多人来管理站点。评分者能用的分数从几百下降到几十。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史。最初是独裁政治(站点运营者自己管理),后来过渡到郡县制(多个版主管理)。我们也看到,多达400人的版主队伍,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良好效果。原因何在?

  归根结底,论坛需要一套评价体系来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对帖子的评价,对用户的评价,对评价的评价。这套评价体系应该是基于“用户自治”,但又不可依赖固定的一个/一些用户。借鉴陪审团制度,Slashdot创造了这样的评价体系。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最为有效、最为先进的评价体系。设想一下,一篇帖子可能有上千回帖,而且用户在缺省状态下只会看到质量较高的回帖。类似“up”、“顶”、“gz”这样的回帖,或者更为恶劣的回帖,甚至无需由所谓“版主”去删除——它们依然存在,但却基本没有人会看得到。要做到这一点,原理很简单:对每篇帖子进行打分,用户可以设定自己只看几分以上的帖子,于是分数较低的帖子自然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说起来简单,但“打分”本身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监督,就会出现滥用权力等种种不良现象。另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说法是:过度民主比不民主还要糟糕。谁打分?怎么打分?这是个问题。还是让我们来看看Slashdot.org的做法吧。(以下内容摘自Slashdot.org在线FAQ文档。)

-----------------------------------------

  我的评论会被删除吗?

  不会。我们相信Slashdot中的讨论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你不能改变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只能试图去进一步阐释或澄清。也就是说,你不能删除自己贴上去的评论,只能回复并试图说清楚事情。

  简而言之,点击“提交”之前,应再三考虑,后悔药是没有的。

  看起来评论质量在下降,你们有办法解决吗?

  我们拥有一个评价体系。

  Slashdot用户数量与日俱增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捣乱者也增加了。只要有一小撮人捣乱,就会制造大量噪音。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把这些噪音平息到最小音量(详情见后)。

  评分看起来很严格。必须这样做吗?

  答:对。如你所见,Slashdot上有大量评论,每天数千条,每个月数万条。在任一时刻,数据库需要处理超过50,000条评论。一篇文章可能有上千条回复——面对现实:并非所有评论都是高质量的。实际上,有些评论很糟糕,另外一些则是精华。

    评价体系旨在从信息流中筛选精华与垃圾。它尽可能地请网站读者负此重任。

  目标是每位读者应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级别阅读Slashdot。没耐心的可以只读原文;有些人只想读得分最高的评论;有些人不想看到匿名评论;还有些人希望不漏过一个字,从“首发”评论一直到垃圾评论。我们创造的系统能实现这些愿望。至少,它努力去实现......

  评价体系的目标:

  •提倡高质量内容,抑制低质量内容。

  •让Slashdot满足尽可能多人的“可读性”要求。

  •无需耗费单个评分者过多时间。

  •不允许单个评分者成为“恐怖大王”。

  总体上,我们认为评价体系工作得很好,但常有人不这么认为。不同意见源自多个方面,有人看到评分互相抵触,有人看到某条评论得分完全错误......还有捣乱者搞出一条跑题评论,以为系统被攻破了。

  当然系统是有漏洞!它的运作原理是让各色各样的人志愿花时间来作贡献。有些人自私而具破坏性,另外一些人工作努力有效。我认为全部工作加起来,是绝好的。

  把阅读阈值设定为3,注意看评论质量。你阅读的不再是毫无管理的讨论,而是来自许多聪明人的有益观点。我确实为此着迷。

  谁是评分者?

  这也许是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谁会被允许评分。一方面,很多人说“每个人”,但我并没选择这种方式,因为隐患极大。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规则,判断谁适合评分。

  •登录用户

  如果系统不保持跟踪,就不能运作起来,所以你必须登录。很遗憾你处于被怀疑的局面,但系统需要某种程度的责任制。

  •活跃读者

  脚本追踪每个登录用户的阅读行为。系统挑选达到一定平均阅读量的读者。首页不计入阅读量。不断刷新页面的不会被挑选,偶尔访问的也不会被挑选。

  •长期读者

  系统拒绝选取最新的几千名读者,防止利用马甲获得评分权,更重要的是新手必须先花上几个月时间成为社区一员和了解系统,方有机会得到评分权。

  •自愿参与

  如果不想参与评分,请把自己的状态设置为Unwilling。

  •参与度高的读者。

  系统追踪你的“因果值(karma)”。如果karma评定为Positive,Good或Excellent,意味着你的评论好多于坏,适合做评分人员。这能清除垃圾账号。

  结果就是得到一个装满适合的评分人员的“池子”。大约30分钟一次,系统检查已发评论的数量,向池中用户发放相应适当数量的“令牌”。

  当某个用户得到一定数量的“令牌”时,就成为评分者。要得到评分权,你需要持续保持良好记录。系统运作机制是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不能滥用权利,以及只有积极用户才能成为评分者。

  评价体制如何工作?

  评分者得到评分权后,会拥有一定数量的可用点数。每次打分耗费一个点。当点数用完后,评分权力自动失去。

  在评分时,只需要在每条评论旁边的下拉列表中做选择(选择项包括Flamebait——“硝烟诱饵”或Informative——“言之有物”这样的直观评价)。贬义词降低评论得分,褒义词则增加评论得分(均为一个点)。所有评论的得分均在-1到5之间。登录用户的评论初始得分为1,匿名用户的评论初始得分为0。

  评分者不能对自己参与的讨论打分。目的是为了防止滥用权力,这种做法有争议,但我坚持如此。

  未被使用的评分点数三天后失效。你失去评分权,回到“池”中,等待某天再次被选中。

  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选择好的内容,而非打击差的内容上。评分的真实目的是筛沙出金,让人们阅读。不要推荐个人化内容,不要被自己的观点所左右。努力做到公正无私。不同意其观点,不是给评论打低分的理由;同样,同意其观点,也不是给评论打高分的理由。

(图)Slashdot传奇Slashdot传奇

  编辑参与评分吗?

  编辑拥有无限的评分点,而且也会去使用它们。

  来自编辑的评分大概占总评分量的3%。根据MetaModeration统计,编辑评分公证性不低于非编辑评分,而且更高。原始数据是95.1%的非编辑正面评分是公正的,94.7%的编辑正面评分是公正的;79.1%的非编辑负面评分是公正的,83.6%的编辑负面评分是公正的。

  什么是阅读阈值?

  所谓“阈值”,即对于某个具体用户,评论在被显示出来需要达到的评分等级。评论得分从-1到5不等,所以也可以在此范围内设置阈值。例如,如果你设定阈值为2,则只有得分为2或2以上的评论会被显示。设定阈值为-1,所有评论都会显示。0是几乎所有评论,1过滤掉大多数匿名评论,如此等等。阈值设定越高,能看到的评论越少,但(理论上)得到的内容质量会更高。

  什么是“因果值(karma)”?

  因果值(Karma)代表你的评论的得分记录。Karma被设定为以下等级:Terrible,Bad,Neutral,Positive,Good和Excellent。评论被打高分,则karma值上升,反之亦然。

  其他因素也被计入karma。上传一篇文章并获得通过可以获得karma。同样,作为打分者的表现也会导致karma值的变化。这个体制鼓励人们成为好的评分者,防止“坏人”进入评分者队列。

  Karma可以无限积累吗?

  不能。Excellent是最高的Karma值,这样可以防止因为积攒了过高的分数而导致不会被评分所影响。Karma限制对每个账号都起作用。

  我继续努力,但无法得到更多Karma,这不公平。

  Karma被用来把危险用户从“池”中清走,同时也是给贡献度高的用户的一种奖励。Karma不是IQ,不是××(不雅未译),不是个人价值体现,也不是电子游戏得分。它并不判断你是否是Slashdot的合格读者。它不能治愈癌症,也不会在2012年当骷髅军反攻地球时在飞往火星的秘密飞船上为你争取一席之地。当用户发言、评分、和对评分本身进行评价时,karma值都会变动。不要被它所困扰,它不过是数据库中的一个数字罢了。

  Karma的好处是什么?

  Karma被用来决定谁有评分权。极度恶劣的karma值通常表示该用户在讨论区中一向都在张贴垃圾。

  其次,拥有良好karma值的用户,会被授予额外的奖励,有时这种奖励能增加你的Karma评级。登录用户发表评论初始值一般是1,但如果你karma值比较高,则初始值可能是2。基本上这是对表现良好的参与者的奖励,也是对“坏家伙”的惩罚。低karma登录用户发表评论,初始值可能不是1。特别差的用户发评论初始值会变成-1。

  Karma:最低是什么?

  最低的karma评分是“Terrible”。

  Karma值很低时,评论初始得分会是-1,评分者们鲜有可能看到你的言论,所以你很难再丢分。

  每次我使用+1奖励时,就会得低分,karma值降低!

  作为良好表现用户,你获得奖励:比别人更“大声”地说话。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你也要承担责任——有效地使用奖励。讲话越大声,越有可能被打低分,除非你的言论让评分者们认为足够好。这就是评分体制的要点:不能让人积累karma值,然后胡说八道。

  为什么评分者只能得到5个评分点数,而不能对5篇文章的所有评论打分?

  好问题!评分者们常常抱怨可用点数太少,而需要打分的评论又那么多。如果一个好评分者能够对一篇文章的所有评论打分,绝对是个大进步。

  问题是,一个坏评分者可能滥用权力,在同样这5篇文章中肆意乱来。限制评分点数为5,每个评分者的破坏性也受到限制。我宁肯看到一百个未被打分的评论,也不愿意看到一百个被胡乱打分的评论。

  评分下拉框中的选项意思是什么?

  •Normal——缺省值。通常无需选择这个选项。

  •Offtopic(跑题)——评论和原文无关。

  •Flamebait(硝烟诱饵)——如果一条评论的全部目的就是挑起战火,它就是Flamebait。

  •Troll——Troll类似于Flamebait。Troll目的在于引起愤怒或迷惑的后续评论。一条Troll评论可能有意混淆黑白,让别的读者来作“纠正”。这种行为纯属浪费别人的时间。

  •Redundant(冗余)——Redundant不增加新信息,只是重复别人的观点。例如,一些用户从别处剪贴内容到某个讨论,就是Redundant。

  •Insightful(有见地)——有见地的帖子启人思维,给出新想法。

  •Interesting(有意思)。

  •Informative(言之有物)——添加新信息的评论。

  •Funny

  •Overrated(被高估)——由于某些原因,评论得分过高。

  •Underrated(被低估)——打分过低。

  好了,上面的文档已经足以让我们了解Slashdot评价体系的要点,重申一下,那就是:对帖子(内容)的评价,对用户的评价,以及对评价的评价。打分者来自评价较高的用户,打分结果既影响对帖子的评价、对作者的评价,也会影响对打分者本人的评价。通过这套评价体系,好的用户和好的内容被成功地筛选出来。

你被Slashdot了吗? 编辑本段回目录

出处:华尔街日报 | 2005-4-14

一天早上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被Slashdot的意思:访问我的网络日志的人数从平常的每小时300人猛然增加到近9,000人。

(图)马尔达马尔达

  在过去的几周里,我遭遇Boingboing,被Slashdot,然后又Spurl了,但我都熬了过来。内行人都明白我所说的是一种尖端的个人上网经历。问题是,外行人听到这些话时可能是一头雾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未来我们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

  我先给外行人做些解释:Boing Boing(boingboing.net)、Slashdot(slashdot.org,取自网址中用到的斜杠(Slash)和点(dot)之意)以及Spurl(spurl.net)都是一些网站的名字。这些网站大同小异,主要都是跟踪互联网的各类网页,并在网站上贴出有趣的网站链接,供读者点击接入。

  成千上万的读者在同一时间访问你的网站能让你一夜成名,这可是件不错的事情。不过这也意味著突然增加的流量会让你的服务器不堪重负,这就好像是你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出售旧冰箱的广告,上千人一下子都跑到你家门口要求看看冰箱,最好再来上一杯茶。目前有一个专用名词描述这种现象:Slashdot效应。

  如果你觉得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很无趣,我会举双手赞成。其实一开始我自己对此也没有任何概念,直到有一天它发生在了我的身上。几周前,我写了一篇有关钥匙串(keychain) USB驱动器软件的文章,我把这些软件信息贴在了我的网络日志(blog)上(loosewireblog.com)。一天早上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被Slashdot的意思:访问我的网络日志的人数从平常的每小时300人猛然增加到近9,000人。幸运的是,为我提供网络日志服务的公司还能从容处理这种流量暴增的情况,并且访客们也都很有礼貌,他们写下了一些有用的留言,没有给我的网络日志造成任何破坏。不过,这一事件也让我意识到了今天的网络世界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就像这样,读者们依赖类似Slashdot和Boing Boing的网站寻找那些有趣的东西,因为多数读者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找。这些网站也由此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因为网络上的内容越多,人们就越需要这种经过过滤的信息,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些像在报纸出现的早期阶段的情形,试想如果对消息不加遴选,报纸会成什么样子?

  这些网站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实际上Slashdot已存在8年的时间,而Slashdot效应也有一定的年头,《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上月甚至暗示其影响已经开始减弱。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不过并不是因为Slashdot的用户正在减少,它仍是各种新奇网站的首要集散地,其影响力减弱主要是受到网络迅速膨胀的威胁,特别是网络日志的出现--即所谓的“网络日志空间”(blogosphere)。亨宁(Jeff Henning)经营著一家网络调查公司Perseus Development,他在2003年末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超过400万的网络日志,而今年年初时这一数字达到了近2,000万。虽然其中绝大多数网络日志很快就被弃用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日志越来越受到欢迎。去年8月份,仅一家网络日志托管公司TypePad的日访问量就超过了Slashdot。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网络日志--以及整个互联网--正在朝著将信息从边缘地带转移到中心位置的方向发展。

  让我们再回到我的例子,Slashdot把一大批用户引到了我的网络日志中,但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人在此做过多的停留。在经历了5个小时访问量骤增的情况后,访客的数量又回落到了每小时2,000人的水平。10小时后,访客数量更下降至3位数。与此相比,Boing Boing用户访问我的网站的情形有所不同。当我的一篇文章出现在Boing Boing之后,许多Boing Boing用户开始涌向我的网站,不过流量较Slashdot的温和许多,并且流量增长的状况持续了一段较长的时间,直到现在还时有增加。HP Labs Information Dynamics Group的研究员阿达尔(Eytan Adar)在比较这两种情况时表示,Boing Boing有一批忠实的读者,贴出来的一个网站往往会引起深入的讨论。它的反应可能较Slashdot缓慢,同时也没有那么激烈。换句话说,是Slashdot读者给那些有更大兴趣的人让路了。

  可能你还会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精选的信息,但预计以后我们所说的内行人和外行人的差距会逐渐缩小。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遭遇Boingboing,被Slashdot和Spurl的就是你的主页或是网络日志,到时候我一定也去凑热闹。

走向开放的这场革命不可阻挡 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今,Slashdot绝对是Linux狂热者或Geek不可不到的网站。每日都有最新的Hacker/Geek/Nerd的消息,又可以方便让大家响应讨论,作为网上最重要的Geek/Nerd聚脚地,有不少著名的Hacker如AlanCox都是其常客。Slashdot与开放源代码运动(或者说自由软件运动)的崛起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深入了解Slashdot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开放源代码的如火如荼的势头,在这里你会明白这场革命不可阻挡。

类似的网站也在迅速发展之中,Freshmeat(http://freshmeat.net/)是Slashdot以外,另一个Linux爱好者不可不到的网站。和Slashdot相似,它每日24小时提供不少有Linux的最新消息,但主要集中在各Linux软件版本的推出。更重要的是, freshmeat在报导各软件推出或更新过程中,架构了一中型的Linux软件数据库,方便大家寻找需要的软件,亦可以在数据库中加入自己对该软件的评鉴。另一个《Linux每周新闻》(LWN)为定期报导Linux新闻的网站,每逢周四都会更新资料。其报导内容包括各有关Linux的文章、安全问题、 Kernel新闻、各Distributions及Port动态,软件开发、Free/Open-Source软件等。虽因每周才更新一次,很多消息往往给Slashdot及Freshmeat等捷足先登,得报导亦相对更详尽。但是,这些网站与Slashdot相比,都望尘莫及。

既然是自由软件的大本营,微软和盖茨自然是这里共同的“靶子”。在罗勃.马尔达眼中,Windows就是地球上最差劲的操作系统。1999年时,他就说道:我设计网站的全套家伙,都是Unix工具。我有一台Linux机器,目前正承担着Slashdot所有的服务。它一天之内要承受65,000个页面的访问量——都是通过最耗资源的CGI来访问的。我们上次重新启动机器是30天以前的事情了。我们的广告服务器已经有60天没有重启了。在过去,我必须管理一台NT服务器,它过不几天就得重启一下。天啊,真高兴我不必再做那样的工作了。我对NT的经验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微软SQL Server速度最慢,这是我见过的最臃肿的SQL服务器,并且极不稳定。谁也承受不起用这个软件构建大规模网站所需要的昂贵硬件。运行NT的人们不见得同意这个观点。他们指出,NT系统的规模调整方法与Unix系统不同。另外,扩展到大规模的网站时,不仅需要正确的构件,还需要一些专用技术。

随着,网站越来越有影响,Slashdot也成为微软的眼中钉,除了一批微软拥戴者将Slashdot当作捍卫微软的战场外。微软也动用各种力量,想杀杀Slashdot的锋芒,双方的斗争趋于白热化。最热闹的就是2000年5月,微软动用起法律大棒,针对Slashdot网站讨论区的言论,认为网站侵权而寄出存证信函。双方争斗的起因是Slashdot网站上对Windows 2000中一项安全措施的讨论。

5月初,微软的律师要求Slashdot网站删除这些讨论信息,因为这些信息中包含了来自微软网站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是受版权法保护的; Slashdot网站拒绝了微软方面的要求,并指责微软试图阻碍言论自由。Slashdot不但刊登这封信函内容,来引起玩家们的不平之鸣,而且刊登内容为“微软凭什么对支持开放原始码内容提出智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强硬响应。此后不久,Slashdot网站就遭到了类似2000年2月份使雅虎和eBay 等网站瘫痪的“拒绝服务”攻击。

Slashdot网站上有关Windows2000中一项安全措施的讨论,涉及一个名为“Kerberos”的技术。该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科学家开发,旨在通过对密码进行加密处理,以使网络更为安全。这位科学家公布了Kerberos技术的源代码,允许所有感兴趣的人免费使用。但是,微软却决定把这种技术集成到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并增加了自己的功能。Slashdot网站上的讨论认为,微软没有公布有关技术细节,违反了通用的源代码开放许可协议,并要求微软公布自己对Kerberos技术进行修改后的源代码。经过数周的公开讨论之后,微软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Windows 2000 Kerberos技术的源代码,但是,微软同时表示,该技术属于“微软的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

别无选择的宿命:推向商业化之路

1999年8月,第一大Linux厂商Red Hat终于公开上市,而且上市当天股价就翻了两番。消息让全世界喜爱Linux的人们为之欢呼,其他的从事Linux业务的公司也跃跃欲试,比如销售预装 Linux服务器的VA公司也准备很快投入华尔街的怀抱。Red Hat上市到底是Linux自由的终结者还是大发展的新契机?这个问题引发了Linux社区的巨大争论。罗勃.马尔达也忍不住站出来,“这是一个大恐慌!”他说道:“对持股人负责的公司跟原来那个对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Linux团体负责的公司有着太大的不同。”

但是,理想永远需要面对现实,罗勃.马尔达的Slashdot也不例外。1999年6月,Slashdot被Andover.Net收购,马尔达本人也成为正式员工。一年之后,Andover.net被VA Linux系统公司(后改名VA软件公司)收购,那是一个泡沫横飞的时刻,当时收购价格为9.75亿美元。VA的股价将近250美元一股,而到2002 年,股价跌倒了75美分。不过,不管风雨变换,罗勃.马尔达的工作倒是从来没有变化,就是一心一意维护网站。他虽然无法大发其财,但是也已经丰衣足食。

市场是残酷的。2001年10月28日,Slashdot发布公告,宣称要在2002年年初实行收费的无广告网站访问计划来增加收入。 Slashdot的父公司VA也在挣扎着求生存,在2001年6月份停止了硬件业务,现在专注于专有软件的开发。收费是一个巨大的举措,用户反应极为激烈。罗勃.马尔达在致读者的信件中说,“简单的靠出售那些Banner广告来赚钱,并不能让我们生存下去,我也不希望有这样的改变,但是, Slashdot已经有四岁了,我希望四年以后他还能在这里”。最后,同情者还是占了上风。

2002年,盈利的压力迫使网站纷纷举起收费的大旗,包括英国《金融时报》的网络版FT.com、雅虎的个人主页服务网站——虚拟城市网站 GeoCities等都加入收费阵营,Slashdot也不能免俗了。2001年12月,《纽约时报》推出每周6.7美元的收费版,但只吸引2600人注册阅读。Slashdot的收费标准是每1000页5美元。根据这一标准,82%的用户每年支付的费用将不超过20美元。网页浏览量相对较高的网民每月大约要支付5美元,只有大约3%的用户每月支付的费用可能会超过5美元。此外,Slashdot特别推出了一款不在网页中添加广告的收费浏览服务,只要用户按照规定缴纳费用,就可以免受那些烦人的广告侵扰。

马尔达与他的爱情结晶

技术领域最浪漫的爱情故事

虽然马尔达今年才26岁,但他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电脑天才和黑客聚集的社区的主编和创始人。这个网站1997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以技术为核心的人们的信息集散地。由于访问量的巨大,在Slashdot首页上出现的链接都会导致被链接的那个网站的访问量爆炸性上升,造成对方服务器的瘫痪。这个有趣的现象足以说明Slashdot对互联网的交通指挥般的影响力。

而就在这样一个每秒钟都有上万双眼睛注视着的地方,马尔达居然别出心裁,把它用作自己求婚的地方。

在2002年情人节那天,马尔达破天荒地发布了自己的求婚信,当时正是“爱虫”病毒在网上肆虐的时候。当上千万的网民正为自己邮箱中挥之不去的“爱”烦恼时,马尔达却给自己的恋人凯瑟琳一个超级惊喜。

这封公开信中写道:“凯瑟琳,我决定,此时此地,在25万陌生人的面前,以这种最让人尴尬的方式来表达我对你的爱,尽管这已经远远超过这里的寥寥数语能够传达的。我们已经在一起有好多年了,在这期间我始终清楚地知道,我愿意和你共度余生。我已经说了足够多的废话了,你愿意嫁给我吗?”

在Slashdot上马尔达拥有太多的朋友了。“新闻”发出去之后几分钟就已经有近千封回帖了。有人调侃地问,“结婚后,马尔达会不会成为凯瑟琳的专利产品?凯瑟琳会不会成为马尔达的‘开放源代码’?”

不过大部分人都在表示支持和祝福,并拼命为马尔达说好话:“凯瑟琳,你要知道他肯定是真心爱你的,因为他甚至检查了这篇帖子有没有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

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马尔达非常紧张,每隔20秒钟就检查一次邮箱,这个技术高手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邮箱是否出了问题。

15分钟后,马尔达终于收到了答复,标题是“YES”,正文是“傻瓜,你让我哭了。”

在求婚的5个小时后,该帖子留言冲破1200条,马尔达表示,留言数量没有打破记录,但是也算比较高的,可以进入一段时期的排行榜。有人说,这大概是技术迷中最浪费的求婚了,马尔达说,“我真的不知道别的还有什么可替代的办法,我就知道这个方式。”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Slashdot 马尔达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Slashdot.org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