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32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06
明天
明天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世界感光材料发展年表
世界感光材料发展年表
世界摄影首事年表
世界摄影首事年表
中国农业科技年谱
中国农业科技年谱
经济危机年谱
经济危机年谱
中国皇帝年谱
中国皇帝年谱
大气科学年谱
大气科学年谱
建筑学年谱
建筑学年谱
水文学年谱
水文学年谱
机械年谱
机械年谱
地学年谱
地学年谱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公元元年以前

   [数 学]

  据中国战国时尸佼著《尸子》记载:“古者,陲(注: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相当于在公元前2500年前,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的概念。

  公元前21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有了乘法表,其中使用着六十进位制的算法。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已有基于十进制的记数法,将乘法简化为加法的算术、分数计算法。并已有三角形及圆的面积、正方角锥体、锥台体积的度量法等。

  中国殷代甲骨文卜辞记录已有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是三万。

  公元前约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二个变数的一次和二次方程,已经知道“勾股定理”。

  公元前6世纪,发展了初等几何学(古希腊 泰勒斯)。

  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宇宙的组织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引起了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公元前6世纪,印度人求出=1.4142156。

  公元前462年左右,意大利的埃利亚学派指出了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理(古希腊 巴门尼德、芝诺等)。

  公元前5世纪,研究了以直线及圆弧形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指出相似弓形的面积与其弦的平方成正比(古希腊丘斯的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4世纪,把比例论推广到不可通约量上,发现了“穷竭法”(古希腊 欧多克斯)。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学派用“原子法”计算面积和体积,一个线段、一个面积或一个体积被设想为由很多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

  公元前4世纪,建立了亚里士多德学派,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等)。

  公元前4世纪末,提出圆锥曲线,得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最古老的解法(古希腊 密内凯莫)。

  公元前3世纪,《几何学原本》十三卷发表,把以前有的和他本人的发现系统化了,成为古希腊数学的代表作(古希腊 欧几里得)。

  公元前3世纪,研究了曲线图形和曲面体所围成的面积、体积;研究了抛物面、双曲面、椭圆面,讨论了圆柱、圆锥和半球之关系,还研究了螺线(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3世纪,筹算是当时中国的主要计算方法。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发表了八本《圆锥曲线学》,是一部最早的关于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论著(古希腊 阿波罗尼)。

  约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发表。其中阐述了“盖天说”和四分历法,使用分数算法和开方法等。

  公元前1世纪,《大戴礼》记载,中国古代有象征吉祥的河图洛书纵横图,即为“九宫算”,这被认为是现代“组合数学’最古老的发现。

 

  [天文学]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12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11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7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6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 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 默冬)。

  公元前5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 欧多克斯)。

  公元前5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 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5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 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 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 石申)。

  公元前4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 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 司马迁等)。

  公元前2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 希帕克)。

  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 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1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中国 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物理学]

  公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轻物体;发现磁石吸铁。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派)。

  公元前480一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子学派)。

  公元前480一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派)。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学派已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公元前350年左右,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世纪,实验发现斜面、杠杆、滑轮的规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3世纪,发明举水的螺旋,至今仍见用于埃及(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司南”大约是古人用来识别南北的器械(或为指南车,或为磁石指南勺)。《论衡》叙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动指南,它是后来指南针发明的先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记载用漏壶(刻漏)计时,水钟使用更早。

  公元前2世纪,发明水钟、水风琴、压缩空气抛弹机(用于战争)(埃及 悌西比阿斯)。

  公元前1世纪,最先记载过磁铁石的排斥作用和铁屑实验(罗马 卢克莱修)。

  公元前31年,中国西汉时创用平向水轮,通过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用于炼铁炉的鼓风。

 

  [化 学]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7000一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期已有陶窑及手制、模制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为铜,石并用时代,铜器由天然红铜锤锻而成。

  约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公元前4000一前3000年,埃及人已熟悉酒、醋的制法,冶金术、陶器制造及颜料染色等。

  公元前约3000年,埃及人已用金银作饰物。

  公元前约2500年,埃及人已用砂和苏打制取玻璃。

  据《尚书·洪范篇》,中国夏朝已有五行学说。

  据《左传》,中国夏朝已开始铸铜。

  公元前约2000年,埃及人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公元前约2000年,埃及已有镀金、包金、镶金的各种器件及刺绣用的金丝。

  公元前约2000年,埃及已用古铜做兵器、镜、瓶等物。

  公元前约2000年,希伯来人已会酿制葡萄酒。

  公元前1700年前,埃及人已会制珐琅。

  公元前约1500年,埃及人已发现汞。

  公元前1200年前,中国殷朝已能合理使用金、铜、锡、铅四种金属。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并出现镀锡的铜器。

  公元前1200年前,中国殷朝已有釉陶。

  公元前约1000年,埃及人已用石灰鞣革。

  据《周礼·天官》,公元前1000一前600年,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劳动人民已掌握丝帛的各色染法。

  据《史记·货殖列传》,中国周朝制盐业已相当发达,百官中设有“盐人”,专管制盐之事。

  公元前约800年,中国周代《易经》上有关于石油的记载。

  公元前6世纪,提出万物之源是气的主张(古希腊阿那克西门尼)。

  公元前6至5世纪,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年的《墨子·经下》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及物质变化的“五行无常胜”的观点(中国 墨子)。

  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已广泛流通,除饼金是黄金外,其余都是青铜。

  公元前4世纪,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故可以互相变换(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世纪,提出朴素的原子说,认为万物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4至前3世纪,中国战国时《周礼·考工记》中,载有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该书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最早的一部著作。 ,

  公元前4至前3世纪,中国战国的《庄子·外物篇》等书中,有“木与木相摩则然”、“钻木取火”等语,记载了古人燧木取火的方法。

  据《左传》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已会铸铁。从出土文物可以肯定,公元前5至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掌握冶炼生铁的技术,早于欧洲1500年。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中国战国时,《庄子》一书中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公元前3世纪,中国秦始皇令方士献仙人不死之药,炼丹术开始萌芽。

  据《汉书》,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已有关于纸的记载,当时纸为丝质纤维纸及麻质纤维纸,多为宫廷所用。

  公元前2世纪,中国《史记》中载有西汉武帝时关于李少君的炼丹术。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武帝时,桓宽著《盐铁论》中,记载了盐,铁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及炼制技术。汉初冶铁、制盐、铸钱已成三大行业。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刘安招宾客方士著《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白青(即硫酸铜)得铁则化为铜”,这是金属置换反应的早期发现。

  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出现用含锌矿石炼制铜合金。

  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汉书·地理志》已载有石油的早期使用。煤也已开始使用。

 

  [生物学]

  传说公元前2800年前,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先对内脏作解剖处理。

  据《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国夏朝已有关于动物习性的记载。

  据河南安阳殷墓出土的蚕绢,表明在公元前12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已经驯养家蚕,利用蚕丝织成丝绢。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周朝《诗经》上记有植物名称一百余种,动物名称二百多种。

  据《周礼》,中国周朝时,已把生物分为动、植物二大类,并将动植物各分为五类。

  公元前640年,古希腊人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生命来源于水,并依赖于水。

  公元前7至6世纪,古希庸人间那克西曼德提出生命起源于泥泽之说。

  公元前6世纪,进行人体解剖,指出脑是思想和感觉器官 (古希腊 阿尔克梅翁)。

  公元前5世纪,医学力图摆脱迷信,重视自然疗法。古希腊人柯斯的希波克拉底研究了病危时的情态,提出四体液说。

  公元前5世纪,提出四元素理论(火、气、水、土),认为它们的结合和分离是爱和憎所引起。发现了耳蜗。指出皮肤可进行呼吸。首次提出血液流出流进说,并认为心脏是中心 (古希腊 恩培多克勒)。

  公元前384~前322年,提出“隐得来希”的生机论。发表《动物自然史》《动物结构学》、《动物发生学》、《论灵魂》等书。记载了五百多种动物(古希腊 亚里土多德)。 .

  公元前372,发表《植物志》、《植物起源》等书,标志植物学的创始。提出理性位于脑的观点。(古希腊 狄奥弗拉斯图)

  据《山海经》,中国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战国时代,以有近百种药物的记载。

  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战国时代的《扁鹊难经》有人体解剖、人体生理、病理、疗法等记载,还提及气血循环理论。

  公元前4世纪,中国战国时代的《内经》已有气血循环等生理现象的记载和尸体解剖的知识。

  公元前258一前257年,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最早的研究(古希腊 埃拉西斯特拉托)。

  公元前3世纪,进行人体解剖,改良解剖技术与用语(古希腊 希罗费罗)。

  公元前3世纪,中国《尔雅》注释了诗经中的草木虫鱼鸟兽之名。

  公元前2世纪,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相对立,将原子论应用于医学(罗马 阿斯克勒必阿德)。

  公元前1世纪,前汉后期的《汜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旱地农业耕作知识和多种农作物的丰产技术(中国 汜胜之)。

 

  [地 学]

  据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帝尧时代,中国凿井取水,这是古人掌握地下水知识的传说。

  在中国最早的编年史书《竹书纪年》中载有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

  据中国殷代(公元前1217年)甲骨文,已有说明天气现象 (雨、雪、雹、霾、雷、霓、雾等)和降水强弱的记载。

  公元前6世纪,提出地球球形说(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中国战国时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十八卷,记录成文,其中已提到潮汐与月亮的关系。

  公元前3世纪,《禹贡》问世,为中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并记载了中国各地土壤的特征。

  公元前3至前2世纪,《地理学》三卷是欧洲最早的通论地理专著,记有测算黄赤交角、地球大小和应用经纬网制地图(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

  据《逸周书》,记有最早的中国战国时的物候,将全年分为七十二候,逐候记有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的特点。

  公元前2至前1世纪,《史记》的《河渠书》为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著作,《朝鲜列传》、《大宛列传》为我国最早的涉及外国的地理著作(中国 司马迁)。

  公元前138~前126年,中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2世纪~公元后6世纪,逐步开辟从中国渭水出发的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即有名的丝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应用木炭重量变化和琴弦伸缩来测量空气的湿度。

科技年谱[化学](公元元年-公元1500)

 一世纪,《博物学》共37卷问世,末5卷讲述了当时的化学(罗马 普利尼)。

  二世纪时,中国东汉末已掌握制瓷的技术,品种主要是青瓷。

  二世纪,中国西汉以后已采用热处理法变白口铸铁为可锻铸铁,解决了铁器脆硬易折的问题。

  据《东规汉记》,二世纪,中国东汉时期,已用树皮、破布、渔网等物
来造纸(如蔡伦等)。造纸开始成为独立的行业。

  二世纪,东汉末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著作,涉及汞、铅、金、硫等的化学变化及性质,并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的重要性(中国 魏伯阳)。

  三世纪,出现“点金术”,蒸馏、挥发,溶解等已成为熟悉的操作(古希腊 佐西马斯)。

  三、四世纪,中国东汉三国时张揖著《广雅》一书中有鋈即白铜(铜锌镍的合金)的记载。

  三,四世纪,晋朝的《抱朴子·内外篇》在“金丹”、“仙药”,“黄白”三卷中涉及药物几十种。发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金属的取代作用,并掌握了如升华等操作技术(中国葛洪)。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的炼丹士,已用炉甘石即碳酸锌矿石及铜炼得黄铜。

  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发明冶炼灌钢的方法,这是一种半液体状态的炼钢方法和热处理技术,到六世纪,被綦毋怀文推广使用。

  六,七世纪,中国隋唐时代出现了以高温度烧成的真瓷,质坚、细致、半透明,和近代瓷器相似,是我国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八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

  八世纪,点金术获得发展,认为金属皆由硫及汞两元素组成,以两元素论作为点金术的理论基础(阿拉伯 格伯)。

  八世纪,学会制硫酸、硝酸、王水、碱和氯化铵等,为溶解贵金属提供了溶剂(阿拉伯 格伯)。

  八世纪,酒精已获应用。

  据《道藏,真元妙道要略》,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的炼丹士发现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化学史上三大发明之一。

  九世纪,中国瓷器传入埃及。

  十世纪左右,中国宋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胆水(胆矾溶液)浸铜法,并用于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技术的起源。

  1086—1093年,宋代《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当时的化学工艺,第一次使用石油这一名称(中国 沈括)。

  十一世纪,中国宋初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一书中,有火药用作武器的最早确实记载。

  十二世纪,阿拉伯和希腊出现“智者石”之说,认为“智者石”可使贱金属变为贵金属。

  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火药传入伊斯兰教国家。

  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瓷器传入欧洲。

  十三世纪,认识到空气为燃烧所必需的物质(英国 罗杰·培根)。

  1250年,以雄黄和皂制出化学元素砷(德国马格纳斯)。

  中国明代已大量生产金属锌(当时称倭铅),早于西方四个世纪。

  1450年,发现化学元素锑(德国 索尔德)。

  十五世纪,提出金属的“三原素”说,认为金属是由硫、汞、盐三原素所组成,而硫指颜色,硬度,亲和力,可燃性;汞指光泽,蒸发性,熔解性,延展性,盐指凝固性,耐火性等(德国 瓦伦泰恩)。

天文年谱(二) 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2008-06-16 20:01:54)标签:天文 大事记 公元前 公元后   分类:天文年谱

◇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

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贾逵)。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张衡)。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托勒密)。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古希腊托勒密)。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杨伟)。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虞喜)。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姜岌)。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祖冲之)。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张子信)。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傅仁钧)。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南宫说)。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僧一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阿尔·巴塔尼)。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

国 沈括)。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苏颂)。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中国苏颂)。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黄裳)。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纳西莱汀·图西)。

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郭守敬)。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兀鲁·伯)。

公元1501年 ~ 1700年

 

[数学]

  1545年,卡尔达诺在《大法》中发表了非尔洛求三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的公式(意大利 卡尔达诺、非尔洛)。

  1550~1572年,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意大利 邦别利)。

  1591年左右,在《美妙的代数》中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德国 韦达)。

  1596~1613年,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德国 奥脱、皮提斯库斯)。

  1614年,制定了对数(英国 耐普尔)。

  1615年,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德国 刻卜勒)。

  1635年,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意大利 卡瓦列利)。

  1637年,出版《几何学》,制定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法国 笛卡尔)。

  1638年,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法国 费尔玛)。

  1638年,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意大利 伽里略)。

  1639年,发行《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法国 德沙格)。

  1641年,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帕斯卡定理”(法国 帕斯卡)。

  1649年,制成帕斯卡计算器,它是近代计算机的先驱(法国 帕斯卡)。

  1654年,研究了概率论的基础(法国 帕斯卡、费尔玛)。

  1655年,出版《无穷算术》一书,第一次把代数学扩展到分析学(英国 瓦里斯)。

  1657年,发表关于概率论的早期论文《论机会游戏的演算》(荷兰 惠更斯)。

  1658年,出版《摆线通论》,对“摆线”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法国 帕斯卡)。

  1665~1676年,牛顿(1665~1666年)先于莱布尼茨 (1673~1676年)制定了微积分,莱布尼茨(1684~1686年)早于牛顿(1704~1736年)发表微积分(英国 牛顿,德国 莱布尼茨)。

  1669年,发明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雷夫逊方法(英国牛顿、雷夫逊)。

  1670年,提出“费尔玛大定理”。(法国 费尔玛)。

  1673年,发表《摆动的时钟》,其中研究了平面曲线的渐屈线和渐伸线(荷兰 惠更斯)。

  1684年,发表关于微分法的著作《关于极大极小以及切线的新方法》(德国 莱布尼茨)。

  1686年,发表了关于积分法的著作(德国 莱布尼茨)。

  1691年,出版《微分学初步》,促进了微积分在物理学和力学上的应用及研究(瑞士 约·贝努利)。

  1696年,发明求不定式极限的“洛比达法则”(法国 洛比达)。

  1697年,解决了一些变分问题,发现最速下降线和测地线(瑞士 约·贝努利)。

 

  [天文学]

  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波兰 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 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 第谷·布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 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 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 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 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 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 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 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 伽里略)。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 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 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 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 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的卫星(荷兰 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 惠更斯)。

  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 卡西尼)。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 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 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 卡西尼)。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 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 卡西尼)。

  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 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 哈雷)。

 

  [物理学]

  1583年,用自身的脉搏作时间单位,发现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做自由落体的科学实验,发现落体加速度与重量无关,否定了亚里土多德关于降落加速度决定于重量的臆断,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发现投射物的运行路线是抛物线(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认识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但不能超过(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用凸物镜和凹目镜创造第一个复显微镜(荷兰

  詹森)。

  1593年,发明空气温度计,由于受大气压影响尚不够准确(意大利 伽利略)。

  1600年,《磁铁》出版,用铁磁体来说明地球的磁现象,认识到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英国 吉尔伯特)。

  1605年,发现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比利时 斯台文)。

  1610~1650年,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旋涡假说,认为宇宙充满“以太”。把热看作一种运动形式,与莱布尼茨争论运动的功效问题近五十年。(法国 笛卡儿)。

  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荷兰 斯涅耳)。

  1628年,用两块凸透镜制成复显微镜,是近代显微镜的原型(德国 衰纳)。

  1629年,发现同电相斥现象(意大利 卡毕奥)。

  1629~1639年,提出光线传播的最小时间原理(法国费尔玛)。

  1634年,认识到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提出弦的振动频率和弦长的关系(意大利 伽利略)。

  1636年,首次测量振动频率和空气传声速度,发现振弦的倍频音,提出早期的音乐和乐器理论(法国 默森)。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说,并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 (法国 笛卡儿)。

  1638年,提出一种无所不在的“以太”假说,拒绝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释,坚持认为力只能通过物质粒子和与之紧邻的粒子相接触来传播,把热和光看成是“以太”中瞬时传播的压力(法国 笛卡儿)。

  1643年,发明水银气压计(意大利 托里拆利、维维安尼)。

  1640~1690年,观察到气压对沸腾和凝结的影响(英国波义耳)。

  1650年左右,创制摩擦起电机,发现地磁场能使铁屑磁化(德国 格里凯)。

  1650年,发明空气泵,用以获得真空,从而证实了空气的存在(德国 格里凯)。

  1653年,发现对静止液体的任一部分所加的压强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帕斯卡定律(法国 帕斯卡)。

  1654年,证实抽去空气的空间不能传播声音(德国 格里凯)。

  1654年,进行了用十六匹马拉开组成抽空球器的两个半球,直接证明大气压巨大压强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 格里凯)。

  1656年,发明摆钟(荷兰 惠更斯)。

  1660年,用光束做实验,发现杆、小孔、栅等引起的影放宽并呈现彩色带的现象,取名“衍射”(意大利 格里马第)。

  1666年,从刻卜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现代天文学(英国 牛顿)。

  1666年,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英国 牛顿)。

  1667年,指出笛卡儿光学说不能解释颜色,提出光是“以太”的纵向振动,振动频率决定光色(英国 胡克)。

  1668年,发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远镜(英国 牛顿)。

  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丹麦 巴塞林那斯)。

  1672年,研究光色来源,和胡克展开争论,认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绝“以太”说,认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以太”相互作用而产生波(英国 牛顿)。

  1676年,发现形变和应力之间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 (英国 胡克)。

  1676年,根据木星的卫星被木星周期性的掩食现象的观测,推算出了光在太空中传播的速度(丹麦 雷默)。

  1678年,向巴黎学院提出《光论》,假定光是纵向波动,推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双折射现象(荷兰 惠更斯)。

  1686年,《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出版,是流体力学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法国 马里奥特)。

  1687年,推导出流体传声速度决定于压缩性和密度的关系(英国 牛顿)。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次阐述牛顿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英国 牛顿)。

  1695年,把力分为死力和活力两种,死力与静力完全相同,认为力乘路程等于活力的增加(德国 莱布尼茨)。

 

  [化 学]

  十六世纪,化学从金丹时期逐步进入制药时期,中国以明代(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西方以瑞士的帕拉塞尔苏斯为代表,毒剂已用作药物。

  十六世纪,辨认出胃汁中有酸,胆汁中有碱,水玻璃中有矽石,发现碳酸气不助燃,认识到火是极热气体之外形等(其著作于1648年出版)(比利时 范·赫尔蒙脱)。

  1556年,发表《冶金学》一书,细载冶炼金、银、铜、汞、钢等方法(德国 阿格里科拉)。

  十六世纪,汞齐冶金法在墨西哥获得使用。

  十六世纪下半期,掌握将磁釉固着于陶器上的技术(法国 帕利西)。

  十六世纪,靛蓝、胭脂虫等染料从东印度输入欧洲。

  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 卡斯卡里奥罗)。

  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 西尔维斯)。

  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

  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 宋应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 波义耳)。

  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 波义耳)。

  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 布兰德)。

  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 斯悌诺)。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 柏策)。

  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 迈约)。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 莱墨瑞)。

  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 肯刻尔)。

 

  [生物学]

  1543年,比利时人韦萨利的《人体机构》一书,批判了盖仑的解剖学。

  1555年,首次将鸟类骨骼和人体骨骼作了比较,由此开创比较解剖学(法国 贝朗)。

  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是科学上的重要典籍(中国 李时珍)。

  1596年,明代《闽中海错疏》中有海中无脊椎动物的记载 (中国 屠本睃)。

  十七世纪,明朝《农政全书》中,指出植物应天时而种植的重要性(中国 徐光启)。

  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发现血液循环(英国 哈维)。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康熙几暇格物论》,内有早已灭绝的古代毛象的记载(中国 爱新觉罗·玄烨)。

  1660~1678年,研究燃烧和呼吸对于空气的影响(英国 波义耳)。

  1665年,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首次提出细胞的概念(英国 胡克)。

  1675~1683年,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轮虫、滴虫和细菌 (荷兰 列文虎克)。

  1688年,清朝的《花镜》中指出植物随气温而变异,并记有植物嫁接法(中国 陈昊)。

  1694年,在欧洲第一次证实植物是有性别的(德国 卡默拉留斯)。

 

  [地 学]

  1519年9月~1522年9月完成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葡萄牙 麦哲伦率领的探险队)。

  1564年,《吴江考》中有科学的关于水位的记载(中国 沈启)。

  1564年,增补朱思本舆地图,成为《广舆图》二卷,将单张地图改为地图册,为清初所绘地图的基础(中国 罗洪先)。

  1569年,创立麦卡托投影法,并于1595年出版《地图册》 (荷兰 麦卡托)。

  1570年,用摆式风力计测量风力(意大利 丹蒂)。

  1576年,发现地球磁力的倾角(英国 诺曼)。

  1640年,明朝《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论及石灰岩岩溶地形的著作(中国 徐霞客)。

  1648年,发现气压随高度变化(法国 帕斯卡)。

  1653年,意大利北部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1677年,清朝时提出“测水法”,并主张“束水攻沙”,发表《河防摘要》(中国 陈潢)。

  1686年,用气压计说明测高公式、贸易风、季节风(英国 哈雷)。

  1687年,提出引潮力的学说,首先得出关于海水对引潮力反应的理论(英国 牛顿)。

  1687年,提出台风为旋转风暴的理论(英国 丹皮尔)。

  1695年,《广阳杂记》中提出方舆之书应探求“天地之故” (中国 刘献廷)。

 

公元1701年 ~ 1750年

 

  [数 学]

  1704年,发表《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法》(英国 牛顿)。

  1711年,发表《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英国 牛顿)。

  1713年,出版概率论的第一本著作《猜度术》(瑞士 雅·贝努利)。

  1715年,发表《增量方法及其他》(英国 布·泰勒)。

  1731年,出版《关于双重曲率的曲线的研究》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的最初尝试(法国 克雷洛)。

  1733年,发现正态概率曲线(英国 德·勒哈佛尔)。

  1734年,贝克莱发表《分析学者》,副标题是《致不信神的数学家》,攻击牛顿的《流数法》,引起所谓第二次数学危机(英国 贝克莱)。

  1736年,发表《流数法和无穷级数》(英国 牛顿)。

  1736年,出版《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的质点动力学的第一本著作(瑞士 欧拉)。

  1742年,引进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法(英国 马克劳林)。

  1744年,导出了变分法的欧拉方程,发现某些极小曲面(瑞士 欧拉)。

  1747年,由弦振动的研究而开创偏微分方程论(法国 达朗贝尔等)。

  1748年,出版了系统研究分析数学的《无穷分析概要》是欧拉的主要著作之一(瑞士 欧拉)。

 

  [天文学]

  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 哈雷)。

  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 弗兰斯提德)。

  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 哈雷)。

  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 哈雷)。

  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 (英国 布拉德雷)。

  1729年,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法国 布盖)。

  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 布丰)。

  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 布拉德雷)。

  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 达朗贝尔)。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 赖脱)。

 

  [物理学]

  1701年,提出物体冷却速度正比于温差(英国 牛顿)。

  1704年,《光学》一书出版。随着天文学、力学和光学的出现,物理学在十八世纪开始成为科学(英国 牛顿)。

  1705年,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英国 纽可门)。

  1709年,首次创立温标,即后来的华氏温标(德国 华仑海特)。

  1724年,提出“传递的运动”即活力守恒观念,认为当它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功的能力并没有失掉,不过变成其他形式了(瑞士 约·贝努利)。

  1728年,根据光行差求算出光速(英国 布拉德雷)。

  1731年,发现导电体和电绝缘体的差别(英国 格雷)。

  1734年,明确电荷仅有两种,异电相吸,同电相斥(法国 杜菲)。

  1738年,发现流线速度和压力间关系的流线运动方程(瑞士 丹·贝努利)。

  1740年,用摆测出万有引力常数(法国 布盖)。

  1742年,《枪炮术原理》一书出版,成为后来研究枪炮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英国 罗宾斯)。

  1742年,创制百分温标,即后来的摄氏温标(瑞典 摄尔西斯)。

  1743年,用变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顿力学的普适数学形式,即后人所称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瑞士 欧拉)。

  1745年,各自发现蓄电池的最早形式——莱顿瓶(荷兰 马森布罗克,德国 克莱斯特)。

  1747年,提出天然运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国 莫泊丢)。

  1750年,发现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 米歇尔)。

 

  [化 学]

  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 斯塔尔)。

  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作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 乔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 波伊哈佛)。

  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 布兰特)。

  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 罗巴克)。

  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 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 诺莱特)。

 

  [生物学]

  1713年,开展了胃液消化作用的研究(法国 罗默)。

  1727年,出版《植物静力学》,1733年出版《动物静力学》,将力学实验法导入生理学(英国 哈尔斯)。

  1742年,中国清代出版《授时通考》,是有关农业,园艺及工业的重要著作,内有栽培植物的考证。

  1742年,清代《巨田编》,有人工选择的记载(中国 帅念祖)。

 

  [地 学]

  1728年,航行白令海峡,确认亚美二洲不相连接(俄国、白令)。

  1747年,开始矿物的系统记载,刊行《矿物学》(瑞典 沃勒里乌斯)。

 

公元1751年 ~ 1760年

  [数 学]

  1755—1774年,出版《微分学》和《积分学》三卷。书中包括微分方程论和一些特殊的函数(瑞士 欧拉)。

  1760—1761年,系统地研究了变分法及其在力学上的应用(法国 拉格朗日)。

  [天文学]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 拉·卡伊、拉朗德)。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 欧拉)。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德国 康德)。

  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 约·迈耶尔)。

  175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问世,提出星云的凝聚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假说(德国 康德)。

  1760年,提出光度学的基本原则,开始诞生“光度学”(法国 布盖)。

  [物理学]

  1752年,得到暴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美国 本·富兰克林)。

  1756年,提出比热概念,发现熔化、沸腾的“潜热”,形成量热学的基础(英国 约·布莱克)。

  [化 学]

  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 乔弗理)。

  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 约·布莱克)。

  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 兰伯特)。

  [生物学]

  1753年,提出植物碳素营养的概念(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53年,发表《自然系统》,确定双名命名法(瑞典 林奈)。

  1757—1766年,出版《人体生理学纲要》,奠立近代生理学,提出应激性学说(瑞士 冯·哈勒)。

  1759年,出版《发生的理论》,创立胚胎发育的后成学说(俄籍德国人 沃尔弗)。

 

公元1761年 ~ 1770年

  [数 学]

  1767年,发现分离代数方程实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法国 拉格朗日)。

  1770—1771年,把置换群用于代数方程式求解,这是群论的开始(法国 拉格朗日)。

  [天文学]

  1761年,提出无穷等级的宇宙结构,用以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德国 兰伯特)。

  1767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开始出版航海历书。

  [物理学]

  1767年,根据富兰克林证明带电导体里面静电力不存在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 普列斯特列)。

  1768年,近代蒸汽机出现(英国 瓦特)。

  1769年,制成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法国 柯格诺特)。

  [化 学]

  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 卡文迪许)。

  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 席勒)。

  [生物学]

  1765年,否定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并在1768年,首次以蝾螈为材料,进行了动物的再生实验(意大利 斯巴兰让尼)。

  [地 学]

  1763年,出版《论地层》,书中涉及地表受内外营力作用的思想(俄国 罗蒙诺索夫)。

  1768年,最早绘成表示地磁倾角的地图(德国 威尔开)。

 

公元1771年 ~ 1780年

  [数 学]

  1772年,给出三体问题最初的特解(法国 拉格朗日)。

  [天文学]

  1772年,发表行星排列距离的定则(德国 波德)。

  [物理学]

  1771年,发表《用弹性流体试图解释电》(英国 卡文迪许)。

  1775年,发明起电盘(意大利 伏打)。

  1777年,引出重力势函数概念(法国 拉格朗日)。

  1780年,偶然发现火花放电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缩(意大利 伽伐尼)。

  [化 学]

  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 丹·卢瑟福)。

  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 鲁埃尔)。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 席勒)。

  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 拉瓦锡)。

  [生物学]

  1771年,首次观察到老鼠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钟罩内可延长生命,发现植物呼出氧气的现象(英国 普利斯特利)。

  1775年,发表《人类的先天差异》,建立人类学(德国 布鲁门巴哈)。

  1775年,根据头颅、面形,分人类为五大类型,开创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德国 布鲁门巴哈)。

  1779年,发表(1773年发现)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日光下才能净化空气(荷兰 英根·浩斯)。

  1780年,发明切片机,提供了显微观察生物组织的技术条件(美国 埃·亚当斯等)。

  [地 学]

  1769—1774年,进行三次大洋洲探测,发现新西兰南、北岛,澳洲东岸和新喀利多尼亚群岛。1773年,第一次进入南极圈,到达的最南点为71度10分(英国 科克)。

  1775年,开始对矿物外部特征进行研究,后提出按外部特征的矿物分类法(德国 亚·维尔纳)。

  1775年,提出潮汐动力学说(法国 拉普拉斯)。

  1777年,提出山脉形成的隆起说(俄国 帕拉斯)。

 

公元1781年 ~ 1790年

  [数 学]

  1788年,出版《解析力学》,把新发展的解析法应用于质点、刚体力学(法国 拉格朗日)。

  [天文学]

  1781年,发现天王星(英国 弗·赫歇尔)。

  1781年,刊布第一个星云表(法国 梅西耶)。

  1782年,编制第一个双星表(英国 弗·赫歇尔)。

  1782年,测定大陵五变星的光变周期,认为光变原因是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它运转而周期地遮掩它造成的。同时还发现两颗新变星(英国 古德利克)。

  1783年,发现太阳系整体在空间的运动,并首次定出向点和速度,证实太阳也有自行(英国 弗·赫歇尔)。

  1785年,用统计方法研究恒星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等,得到第一个银河系结构的图形,产生了恒星天文学(英国 弗·赫歇尔)。

  1787年,从力学分析提出太阳系稳定性理论(法国 拉格朗日)。

  1787年,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王卫三,卫四和第一个行星状星云(英国 弗·赫歇尔)。

  1789年,发现土星的两个卫星——土卫一和土卫二(英国 弗·赫歇尔)。

  [物理学]

  1782年,发明热空气气球(法国 蒙高飞兄弟)。

  1783年,首次使用氢气作气球飞行(法国 雅·查理)。

  1785年,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国库仑)。

  [化 学]

  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 埃尔米)。

  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 赖欣斯坦)。

  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 拉瓦锡等)。

  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 德尔休埃尔兄弟)。

  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 拉瓦锡)。

  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 拉瓦锡)。

  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 豪伊)。

  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 (法国 雅·查理)。

  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 伯叟莱)。

  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 路布兰)。

  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 克拉普罗兹)。

  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 拉瓦锡)。

  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 拉瓦锡)。

  [生物学]

  1782年,确定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交换现象及其作用(瑞士 辛尼比涅)。

  1784年,发现人类中腭骨,证明人在生物学上属于哺乳动物(德国 歌德)。

  1787—1838年,进行了植物体有机物代谢和运转的研究(英国 奈特)。

  1790年,描述了植物器官的变态现象(德国 歌德)。

  [地 学]

  1783年,发明毛发湿度表(瑞士 霍·索修尔)。

 

公元1791年 ~ 1800年

  [数学]

  1794年,出版流传很广的初等几何学课本《几何学概要》 (法国 勒让德尔)。

  1794年,从研究测量误差,提出最小二乘法,于1809年发表(德国 高斯)。

  1797年,发表《解析函数论》,不用极限的概念而用代数方法建立微分学(法国 拉格朗日)。

  1799年,创立画法几何学,在工程技术中应用颇多(法国 蒙日)。

  1799年,证明了代数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实系数代数方程必有根(德国 高斯)。

  [天文学]

  1796年,《宇宙体系解说》一书出版,提出有力学和物理学上依据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法国 拉普拉斯)。

  1797年,提出计算彗星轨道的新方法(德国 奥耳勃斯)。

  1799年,《天体力学》一书出版,建立了行星运动的摄动理论和行星的形状理论(法国 拉普拉斯)。

  1800年,首次发现太阳光谱中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英国 弗·赫歇尔)。

  [物理学]

  1798年,从钻造炮筒发出巨量的热而环境没有发生冷却的现象出发,认为能够连续不断产生出来的热,不可能是物质,反对热素说,主张热之唯动说(英国 本·汤普森)。

  1798年,用扭秤法测定万有引力强度,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比例常数,从而算出地球的质量(英国 卡文迪许)。

  1800年,使用固体推动剂,制造火箭弹,后被用于战争(英国 康格揣夫)。

  [化 学]

  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 格累高尔)。

  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 约·李希特)。

  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 伏打)。

  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 福克林)。

  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 福克林)。

  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 福克林)。

  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 伯叟莱)。

  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 李特)。

  1800年,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 威·尼科尔逊)。

  [生物学]

  十八世纪末,创立组织学(体素学)(法国 毕夏)。

  [地 学]

  1791年,提出按矿物的化学组成对矿物进行分类(俄国 谢维尔金内)。

  1791年,创立岩石起源的水成学派(德国 亚·维尔纳)。

  1795年,《地球的理论》问世,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成论,反对当时的地质学中流行的水成论(英国 哈顿)。

 

公元1801年

  [数 学]

  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德国 高斯)。

  [天文学]

  发现第一个小行星“谷神星”(意大利 皮亚齐)。

  [物理学]

  观察到太阳光谱中的暗线,错认为是单纯颜色的分界线(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光波的干涉概念,用以解释牛顿的彩色光环以及衍射现象,第一次近似测定光波波长。提出视觉理论,认为人眼网膜有三种神经纤维分别对红、黄、蓝三色敏感(英国 托·杨)。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 哈契脱)。

  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 戴维)。

  [生物学]

  1801~1805年,发表《比较解剖学》讲义(法国 居维叶)。

 

公元1802年

  [天文学]

  发现双星有互相绕转的周期运动(英国 弗·赫歇尔)。

  [物理学]

  《声学》出版,总结对弦、杆、板振动的实验研究,发现弦、杆的纵振动和扭转振动,测定声在各种气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德国 舒拉德尼)。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 爱克伯格)。

  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 盖·吕萨克)。

 

公元1803年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 克拉普罗兹,瑞典 希辛格、柏齐力阿斯)。

  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 威·亨利)。

 

公元1804年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 坦能脱)。

  [生物学]

  1749~1804年,发表《自然史》共44卷,提出物种是变化的观点,并注意到器官退化等现象(法国 布丰)。

  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碳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推翻过去认为来自土壤的看法,从纯水长大的植物证明植物中的无机物是来自土壤(法国 尼·索修尔)。

  [地 学]

  发现地磁的强度从极地到赤道逐渐递减的规律(德国 洪保德)。

 

公元1805年

  [化 学]

  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 格罗杜斯)。

 

公元1806年

  [化 学]

  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 普鲁斯脱)。

  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齐力阿斯)。

  [地 学]

  发现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规律(德国 洪保德)。

  确立蒲福风级标准,国际上沿用至今(英国 蒲福)。

 

公元1807年

  [物理学]

  首次把活力叫作能量(英国 托·杨)。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 戴维)。

  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 道尔顿)。

  提出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 道尔顿)。

 

公元1808年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 戴维等)。

  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 戴维,法国 盖·吕萨克、泰那尔德)。

  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 戴维)。

  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 道尔顿)。

  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 盖·吕萨克,德国 洪保德)。

 

公元1809年

  [数 学]

  出版了微分几何学的第一本书《分析在几何学上的应用》(法国,蒙日)。

  [天文学]

  《天体按照圆锥曲线运动理论》一书出版,提出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德国 高斯)。

  [物理学]

  发现在两炭棒间大电流放电发出弧形强光,后被用作强光源(英国 戴维)。

  发现双折射的两束光线的相对强度和晶体的位置有关,从而发现光的偏振现象,并认识到这与惠更斯的纵波理论不合(法国 马吕斯)。

  [化 学]

  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 哈尔)。

  [生物学]

  《动物哲学》一书发表,提出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物不变论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法国 拉马克)。

 

公元1810年

  [物理学]

  创制回旋器(德国 博能堡格)。

  [化 学]

  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公元1811年

  [物理学]

  发现反射光呈全偏振时,反射、折射两方向成直角,反射角的正切等于折射率(苏格兰 布儒斯特)。

  发现偏振光通过晶体时产生的丰富彩色现象。后人据此发明用偏振光观测透明体中弹性应变的技术(法国 阿拉戈)。

  把引力势理论移植到静电学中,建立了计算电势的方程(法国 普阿松)。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 库尔特瓦)。

  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 阿伏伽德罗)。

 

公元1812年

  [数 学]

  分析概率论》一书出版,是近代概率论的先驱(法国 拉普拉斯)。

  [化 学]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地 学]

  提出地壳变动的灾变说(激变说),认为生物的变化是上帝多次创世的结果(法国 居维叶)。

 

公元1815年

  [天文学]

  创用直光管、三棱镜、望远镜组成的分光镜,从此产生“天文分光学”,并发现太阳光谱中的黑吸收线(德国 夫琅和费)。

  [物理学]

  提出光衍射的带构造理论,把干涉概念和惠更斯的波迹原理结合起来(法国 菲涅耳)。

  [化 学]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地 学]

  《英国地质图》出版,首次制成地层学的地质图(英国 史密斯)。

 

公元1816年

  [数 学]

  发现非欧几何,但未发表(德国·高斯)。

  [物理学]

  发现玻璃变形会产生光的双折射现象,为光测弹性学的开端(英国 布儒斯特)。

 

公元1817年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地 学]

  提出等值线的概念,制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德国 洪保德)。

 

公元1818年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公元1819年

  [物理学]

  发现电流可使磁针偏转的磁效应,因而反过来又发现磁铁能使电流偏转,开始揭示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丹麦 奥斯忒)。

  发现常温下,固体的比热按每克原子计算时,都约为每度六卡。这一结果后来得到分子运动论的解释(法国 杜隆、阿·珀替)。

  证实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不能干涉,从而肯定了光波的横向振动理论,并建立晶体光学(法国 菲涅耳、阿拉戈)。

  [化 学]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生物学]

  发表《自然分类学基本原理》一书,提出在生物学中采用自然分类法(瑞土 德·堪多)。

 

公元1820年

  [物理学]

  发明电流计(德国 许外格)。

  [化学]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地 学]

  制成气压图,是天气图的开始(德国 勃兰戴斯)。

 

公元1821年

  [数 学]

  《分析教程》出版,用极限严格地定义了函数的连续、导数和积分,研究了无穷级数的收敛性等(法国 柯西)。

  [物理学]

  发表气体分子运动论(英国 赫拉帕斯)。

  发现温差电偶现象,即温差电效应(俄国 塞贝克)。

  [地 学]

  第一次在南极圈内发现陆地(南极大陆边缘的岛屿)命名为彼得一世岛与亚历山大一世岛(俄国 别林斯高晋)。

 

公元1822年

  [数 学]

  系统研究几何图形在投影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建立了射影几何学(法国 彭色列)。

  研究热传导问题,发明用傅立叶级数求解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大影响(法国 傅立叶)。

  [物理学]

  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法国 阿拉戈、盖·吕萨克)。

  发现方向相同的两平行电流相吸,反之相斥。提出“电动力学’中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定律。用分子电流解释物体的磁性,为把电和磁归结为同一作用奠定基础(法国 安培)。

  从实验结果归纳出直线电流元的磁力定律(法国 比奥、萨伐尔)。

  创用光栅,用以研究光的衍射现象(德国 夫琅和费)。

  推得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即纳维尔—史托克斯方程(法国 纳维尔)。

  [化 学]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地 学]

  在地图投影中采用等角法(德国 高斯)。

 

公元1823年

  [天文学]

  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光度佯谬”(德国 奥尔勃斯)。

  [化 学]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公元1824年

  [数 学]

  证明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不可能性(挪威 阿贝尔)。

  [物理学]

  提出热机的循环和可逆的概念,认识到实际热机的效率不可能大于理想可逆热机,理想效率与工质无关,与冷热源的温度有关,热在高温向低温传递时作功等,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萌芽。并据此设想高压缩型自燃热机(法国 卡诺)。

  [化 学]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公元1825年

  [数 学]

  发明关于复变函数的柯西积分定理,并用来求物理数学上常用的一些定积分值(法国 柯西)。

  [化 学]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公元1826年

  [数 学]

  发现连续函数级数之和并非连续函数(挪威 阿贝尔)。

  改变欧几理得几何学中的平行公理,提出非欧几何学的理论(俄国 罗巴切夫斯基,匈牙利 波约)。

  [物理学]

  修改牛顿声速公式,等温压缩系数换为绝热压缩系数,消除理论和实验的差异(法国 拉普拉斯)。

  实验发现导线中电流和电势差之间的正比关系,即欧姆定律;证明导线电阻正比于其长度,反比于其截面积(德国 欧姆)。

  观察到液体中的悬浮微粒作无规则的起伏运动即所谓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证(英国 罗·布朗)。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公元1827年

  [数 学]

  1827~1829年,确立了椭圆积分与椭圆函数的理论,在物理、力学中都有应用(德国 雅可比,挪威 阿贝尔,法国 勒阿德尔)。

  建立微分几何中关于曲面的系统理论(德国 高斯)。

  出版《重心演算》,第一次引进齐次坐标(德国 梅比武斯)。

  [化 学]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公元1828年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生物学]

  发表《动物的发育》一书,创立著名的“冯·贝尔法则”,提出胚层学说(俄籍德国人 冯·贝尔)。

 

公元1829年

  [化 学]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吕萨克)。

 

公元1830年

  [数 学]

  给出一个连续而没有导数的所谓“病态”函数的例子(捷克 波尔查诺)。

  在代数方程可否用根式求解的研究中建立群论(法国 伽罗华)。

  [物理学]

  利用温差电效应,发明温差电堆,用以测量热辐射能量(意大利 诺比利)。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生物学]

  清代发表《医林改错》,在观察尸体的基础上,对古代的人体解剖图作了更正(中国 王清任)。

  《动物哲学的原则》出版,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异直接影响动物器官的变异(法国 圣提雷尔)。

  [地 学]

  1830~1832年,出版《地质学原理》一书,提出地质进化的均变说。(英国 赖尔)。

 

公元1831年

  [数 学]

  发现解析函数的幂级数收敛定理(法国 柯西)。

  建立了复数的代数学,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破除了复数的神秘性(德国 高斯)。

  [物理学]

  各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英国 法拉第,美国 约·亨利)。

  [化 学]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菲利普斯)。

  [生物学]

  首先发现细胞核(英国 罗·布朗)。

  1831~1836年,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军舰作环球考察旅行,对他后来建立生物进化论有很大意义(英国 查·达尔文)。

  [地 学]

  发现北磁极,即地磁北极(英国 詹·罗斯)。

  第一次看见南极大陆,环绕南极大陆航行一周,完成了重要的地理发现(英国 皮斯库)。

 

公元1832年

  [物理学]

  用永久磁铁创制发电机(法国 皮克希)。

 

公元1833年

  [天文学]

  1833~1847年,发现了3,347对双星和825个星云(英国 约·赫歇尔)。

  [物理学]

  提出天然运动的变分原理(英国 哈密顿)。

  发明电报(德国 威·韦伯、高斯)。

  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即所谓楞次定律(德国 楞次)。

  [化 学]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生物学]

  发表《人体生理学》,系统地总结与叙述了当时人体生理学的成就,并对神经和感官的功能提出了“特殊能量学说”(德国 约·缪勒)。

 

公元1834年

  [物理学]

  发现温差电效应的逆效应,用电流产生温差,后楞次用此效应使水结冰(法国 珀耳悌)。

  在热辐射红外线的反射、折射,吸收诸实验中发现红外线本质上和光类似(意大利 梅伦尼)。

  提出热的可逆循环过程,并以解析形式表达卡诺循环,用来近似地说明蒸汽机的性能(法国 克拉珀龙)。

  提出动力学的普适方程,即哈密顿正则方程(英国 哈密顿)。

  [化 学]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公元1835年

  [数 学]

  提出确定代数方程式实根位置的方法(法国 斯特姆)。

  [物理学]

  推出地球转动造成的正比于并垂直于速度的偏向加速度,即科里奥利力(法国 科里奥利)。

  根据波动理论解释光通过光栅的衍射现象(德国 薛沃德)。

  [化 学]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齐力阿斯)。

  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 斯塔斯)。

  [生物学]

  1835~1839年,记载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德国 冯·摩尔)。

 

公元1836年

  [数 学]

  证明解析系数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法国 柯西)。

  证明具有已知周长的一切封闭曲线中包围最大面积的图形一定是圆(瑞士 史坦纳)。

  [化 学]

  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 丹尼尔)。

 

公元1837年

  [数 学]

  第一次给出了三角级数的一个收敛性定理(德国 狄利克莱)。

  [天文学]

  利用游丝测微计精密测量双星的位置,并发现许多新双星(俄国 瓦·斯特鲁维)。

  首次测量了太阳的辐射热量(法国 普耶,英国 约·赫歇尔)。

  [化 学]

  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 劳伦脱)。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 李比希)。

  [地 学]

  开始地球椭圆体的计算(德国 贝塞尔)。

 

公元1838年

  [天文学]

  1838~1839年,初次测定恒星的周年视差,为地球公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德国 贝塞尔,俄国 瓦·斯特鲁维,英国 亨德森)。

  [物理学]

  推出关于多体体系运动状态分布变化的普适定理,后成为统计力学的基础之一(法国 刘维叶)。

  [生物学]

  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即植物、动物均有细胞组成的细胞理论(德国 施莱登、许旺)。

 

公元1839年

  [化 学]

  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为米勒指数(英国 沃·米勒)。

  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美国 古德伊尔)。

  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 莫桑得尔)。

  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 热拉尔)。

  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 埃·贝克勒尔)。

 

公元1840年

  [数 学]

  把解析函数用于数论,并且引入了“狄利克莱”级数(德国 狄利克莱)。

  [化 学]

  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完全失败(法国 杜马)。

  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 盖斯)。

  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 桑拜恩)。

  [生物学]

  提出表征头型特征的指数,并对各种头型进行命名(瑞典 辣齐乌斯)。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按实物绘图,为我国十九世纪主要的植物著作(中国 吴其浚)。

  [地 学]

  提出地球历史上有冰期存在的观点(瑞土 阿加西斯)。

 公元1841年

  [数 学]

  建立了行列式的系统理论(德国 雅可比)。

  [化 学]

  提得纯铀(德国 佩利戈特)。

  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 本生)。

  [生物学]

  发现农作物中碳、氢、氧、氮含量总大于肥料中这些元素的含量,豆科植物含氮更大于肥料;而作物中无机盐含量总小于肥料中含量,从而认识到作物和肥料之间的一定关系(法国 鲍辛高儿特)。

 

公元1842年

  [物理学]

  发现热功当量,建立起热效应中的能量守恒原理进而论证这是宇宙普适的一条原理(德国 迈尔)。

  推知光源走向观测者时收到的光振动频率增大,离开时频率减小的多普勒效应。后在天体观察方面得到证实(奥地 多普勒)。

  [化 学]

  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 齐宁)。

  [地 学]

  首次印制标有等温线与等压线的天气图(美国 卢米斯)。

 

公元1843年

  [天文学]

  发现太阳黑子数以约11年为周期的变化(德国 施瓦布)。

  [物理学]

  发明电桥,用以精确测量电阻(英国 惠斯通)。

  创用冰桶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英国 法拉第)。

  测量证明,伽伐尼电池的电流使导线发出的热量等于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英国 焦耳)。

  [化 学]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 劳伦脱)。

  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 莫桑得尔)。

  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 柯普)。

 

公元1844年

  [数 学]

  研究多个变元的代数系统,首次提出多维空间的概念(德国 格拉斯曼)。

  [天文学]

  发现观测变星的亮度等级法,促使变星研究迅速发展(德国 阿格兰德尔)。

  根据天狼星和南河三运动的不规则变化,预见它们都有暗伴星(德国 贝塞尔)。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 克劳斯)。

 

公元1845年

  [天文学]

  首次拍摄到可供研究日面活动的太阳照片(法国 斐索,傅科)。

  根据天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预测到有一个新行星存在(英国 约·亚当斯,法国 勒维烈)。

  [物理学]

  发现固体和液体在磁场中的旋光性,即强磁场使透明体中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效应(英国 法拉第)。

  1843~1845年,分别用机械功,电能和气体压缩能的转测定热功当量,以实验支持能量守恒原理(英国 焦耳)。

  推得滞流方程及流体中作慢速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曳力正比于物体的速度(英国 斯托克斯)。

  发展气体分子运动论,指出赫拉帕斯分子运动论的基本错误(英国 华特斯顿)。

  [地 学]

  1845~1862年,出版《宇宙》五卷,从直接观察的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揭示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沉重的打击了僵化的自然观,开创了自然地理学(德国 洪保德)。

 

公元1846年

  [数 学]

  提出求实对称矩阵特征值的雅可比方法(德国 雅克比)。

  [天文学]

  根据行星轨道摄动理论计算的预示,发现海王星,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德国 加勒)。

  发现海王星的第一个卫星——海王卫一(英国 拉塞耳)。

  [物理学]

  认为两电荷之间的力不但和距离有关,也和其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有关,而电流就是运动着的电荷所组成(德国 威·韦伯)。

  认识到抗磁性的普遍性和顺磁性的特殊性(英国 法拉第)。

  证实并延伸梅伦尼关于热辐射的工作;通过衍射、干涉,偏振诸现象的实验,证明红外辐射和可见光的区别仅在于红外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长(德国 诺布劳赫)。

  [化 学]

  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 劳伦特等)。

  [地 学]

  提出准平原是海蚀的结果的观点(苏格兰 安·雷姆赛)。

 

公元1847年

  [数 学]

  创立了布尔代数,对后来的电子计算机设计有重要应用(英国 布尔)。

  [天文学]

  1847~1877年,考虑各大行星间的相互摄动,重编大行星运动表,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超差现象(法国 勒维烈)。

  [物理学]

  提出力学中的“位能”和“势能”概念,给出万有引力场、静力学、电场和磁场的位能表示。明确能量守恒原理的普适意义(德国 赫尔姆霍茨)。

  发现细管道中流体的粘滞流动定律(法国 泊肃叶)。

  [化 学]

  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 索勃莱洛)。

 

公元1848年

  [数 学]

  研究各种数域中的因子分解问题,引进了理想数(德国 库莫尔)。

  发现函数极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致收敛,但未能严格表述(英国 斯托克斯)。

  [天文学]

  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七(美国 邦德)。

  [物理学]

  用卡诺循环确立绝对温标。并提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的观点(英国 汤姆生)。

  [化 学]

  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 布雷维斯)。

  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的、生物学的、化学的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 沃尔茨,德国 奥·霍夫曼)。

 

公元1849年

  [天文学]

  提出卫星的稳定性理论,因此证明土星的光环不是一个连续固体,而是由无数小质点组成的(法国 罗什)。

  [物理学]

  用转动齿轮,首次实验测定光的传播速度(法国 斐索)。

  [化 学]

  制得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 弗兰克兰特)。

 

公元1850年

  [数 学]

  给出了“黎曼积分”的定义,提出函数可积的概念(德国 黎曼)。

  [天文学]

  发现一些星云具有旋涡结构(英国 威·罗斯)。

  [物理学]

  创制稀薄气体放电用玻璃管,呈现放电发光(德国 盖斯勒)。

  试图通过实验建立重力(万有引力)和电之间的关系,但无所得(英国 法拉第)。

  利用旋转镜,证实不同媒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折射率成反比(法国 傅科)。

  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并表述为:热量不能从一个较冷的物体自行传递到一个较热的物体(德国 克劳胥斯)。

  [化 学]

  用旋光计研究了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酸催化下的转化,得出转化速度的数学表示式,并指出其他同类型反应的方程形似也相同,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法国 威尔汉密)。

  制得醚,认为醚、醇、酯、酸都属于水的类型,提出复合类型论,从而证明水的最简化学式。开始用“中间物”的概念来解释硫酸在从醇制醚过程中的作用,它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观念(英国 威廉逊)。

  1850~1852年,提出元素分类的公差说,从有机同系物的思想出发,认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在化合量上具有近于确定的公差(德国 佩坦柯费,法国 杜马)。

  [生物学]

  1850~1855年,发现肝脏有合成肝糖的功能,并分离出肝糖(法国 贝尔纳)。

 

公元1851年

  [数 学]

  提出共形映照的原理,在力学、工程技术中应用颇多,但未给出证明(德国 黎曼)。

  [天文学]

  发现天王星的两个卫星——天王卫一和天王卫二(英国 拉塞耳)。

  发现地磁和磁暴有同太阳黑子数变化完全相对应的11年周期变化(德国 拉芒特,英国 萨比恩)。

  [物理学]

  总结热力学第二定律为:通过无生命物质的作用,不可能把物质的任何部分冷到它周围最冷客体的温度以下,以产主机械效应(英国 汤姆生)。

  用单摆振动面的转动,证明地球在旋转(法国 傅科)。

  提出气体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相关的扩散定律(英国 格累姆)。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 拜特洛)。

 

公元1852年

  [天文学]

  编制波恩星表(德国 阿格兰德尔)。

  [物理学]

  用回转器证明地球在旋转,提出回转罗盘的设想(法国 傅科)。

  发现气体受压通过狭窄注口后膨胀引起的冷却效应,称为焦汤效应(英国 焦耳、汤姆生)。

  发现能发萤光的液体、固体所发萤光恒比激发光波长为长(英国 斯托克斯)。

  [化 学]

  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奠定基础(德国 比尔)。

  [地 学]

  提出地壳的冷缩说(收缩说),认为地球由炽热状态逐渐冷却而成。由于冷却收缩,使地壳发生运动(法国 博蒙特)。

 

公元1853年

  [物理学]

  第一次用玻璃管作低气压放电实验(法国 马松)。

  计算电容器放电的振荡特征(英国 汤姆生)。

  [化 学]

  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 热拉尔)。

  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端(英国 弗兰克兰特)。

  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 希托夫)。

 

公元1854年

  [数 学]

  建立更广泛的一类非欧几何学——黎曼几何学,并提出多维拓扑流形的概念(德国 黎曼)。

  开始建立函数逼近论,利用初等函数来逼近复杂的函数。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函数逼近论有很大的发展(俄国 契比雪夫)。

  [天文学]

  提出太阳能源的引力收缩假说,认为太阳因自身的引力作用而逐渐收缩,位能转化为热能,维持了它向外辐射的能量 (俄国 赫尔姆霍兹)。

  [物理学]

  发明潜水电报(海底电报),并提出其信号的传递衰减理论(英国 汤姆生)。

  [化 学]

  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碘量分析法(德国 本生)。

 

公元1855年

  [生物学]

  结合症状观察病人的肾上腺皮质,开始了临床内分泌学的研究(英国 阿迪生)。

  认识到除豆科植物外,所有植物需要的肥料中应含氮,从而发现了自然界氮的循环。化肥已获广泛应用(英国 劳维斯)。

  [地 学]

  提出第一个地壳均衡说(英国 埃里)。

 

公元1856年

  [数 学]

  确立极限理论中的一致收敛性的概念(德国 维尔斯特拉斯)。

  [物理学]

  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法拉第电磁场的力线概念(英国 詹·麦克斯韦)。

  提出气体分子在相继碰撞时刻之间作直线运动的假说(德国 克雷尼希)。

  [化 学]

  从煤焦油中获得第一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 珀金)。

 

公元1857年

  [数 学]

  详细地讨论了黎曼面,把多值函数看成黎曼面上的单值函数(德国 黎曼)。

  [天文学]

  第一次成功拍出恒星的照片,开始了恒星照相术(美国 邦德)。

  1857~1859年,首次拍到细节清晰的月球照相(英国 德拉吕)。

  建立天体的光度和星等之间的基本关系式(英国 泡格森)。

  [物理学]

  发明自激电磁铁型发电机(英国 惠斯通)。

  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认为耳蜗有一系列调谐共振子(耳底膜的横纤维),从而实现按声波频谱的共振(德国 赫尔姆霍茨)。

  证明沿导线传播的电信号传播速度等于电流的静电单位和电磁单位之比值,并等于光速,认为这个相合并非偶然,这是光理论和电磁理论统一的先兆(德国 基尔霍夫)。

  提出理想气体的定义(德国 克劳修斯)。

  [化 学]

  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 克劳修斯)。

  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 凯库勒)。

  [生物学]

  在德国杜赛尔道夫附近发现古人尼安德脱人的化石(德国 富洛特)。

  证明乳酸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法国 巴斯德)。

  [地 学]

  创立“贝尔定律”,提出河谷发育的不对称原理(俄籍德国人 冯·贝尔)。

  制作北大西洋最初的海图(美国 马·莫里)。

  欧洲开始经纬度测定。

  提出侵蚀基面的概念,认为海平面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基准面(美国 约·鲍威尔)。

 

公元1858年

  [天文学]

  从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转动,发现太阳不是固体般自旋,而是象流体那样在作“较差自旋”(英国 卡林顿)。

  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纬度分布的周期变化(德国 斯波勒尔,英国 卡林顿)。

  [物理学]

  改进低压放电管,后人称之为盖斯勒管(德国 盖斯勒)。

  从流体动力学原理推出理想液体的涡旋运动定律,即涡旋强度守恒定理(德国 赫尔姆霍茨)。

  在低压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德国·普吕克)。

  [化 学]

  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 古柏,德国 凯库勒)。

  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 坎尼柴罗)。

  [生物学]

  创立细胞病理学理论(德国 魏尔啸)。

  分别提出“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物种进化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实现的(英国 查·达尔文、华莱士)。

  [地 学]

  开始进行岩石的显微镜研究(英国 索比)。

 

公元1859年

  [天文学]

  发现太阳上的耀斑,耀斑出现的同时发生地磁扰动、磁暴、极光等现象(英国 卡林顿)。

  发明光度计,经改进使用至今(德国 泽尔纳)。

  [物理学]

  发现水星近日点绕太阳进动速度和牛顿力学的估计每百年差四十秒(法国 勒维烈)。

  证明黑体辐射的性质只由温度决定,而与物体质料无关(德国 基尔霍夫)。

  [化 学]

  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 (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生物学]

  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英国 查·达尔文)。

  发现血管运动神经(法国 贝尔纳)。

  [地 学]

  在收缩说的基础上提出地槽学说(美国 詹·霍尔)。

 

公元1860年

  [物理学]

  推出平衡态气体分子速度的分布律,以及提出气体粘滞性的分子理论,估算出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英国 詹·麦克斯韦)。

  [地 学]

  创立风与气压梯度关系的巴罗特定律(荷兰 布依斯·巴罗特)。

 

公元1861年

  [天文学]

  刊布了包含226颗亮星的第一个光度星表(德国 泽尔纳)。

  [化 学]

  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 布特列洛夫)。

  1859~1861年,利用分光镜发现化学元素铷和铯(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发现化学元素铊(英国 克鲁克斯)。

  提出制造纯碱的氨碱法(比利时 索尔维)。

  [生物学]

  发现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原生质学说(德国 舒尔兹)。

  发现大脑皮层上的语言区,并创制了多种人体测量仪器(法国 布洛卡)。

 

公元1862年

  [天文学]

  根据贝塞耳的预测,发现了天狼星的暗伴星。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也适用于研究太阳系外的天体运动(美国 阿·克拉克)。

  [物理学]

  提出近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法国 德罗夏)。

  提出位移电流概念,用以完成电流的闭合性(英国 詹·麦克斯韦)。

  [化 学]

  进行液体扩散的研究,提出胶体概念,区别了溶液和胶体之间的不同。开始了胶体化学的研究(英国 格累姆)。

  [生物学]

  发现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个可见产物。并发表《植物实验生物学手册》,在植物生理学的发展中引起了重要影响(德国 萨克斯)。

 

公元1863年

  [天文学]

  1863~1864年,由恒星和星云的光谱分析,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而证实天体在化学上的同一性(意大利 赛奇,英国 哈金斯)。

  编制第一个基本星表AGK(德国 奥魏尔斯主持,国际合作)。

  [物理学]

  提出乐音谐和理论(德国 赫尔姆霍茨)。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铟(德国 赖赫、希·李希特)。

  制得第一个偶氮染料(德国 格里斯)。

  提出元素的螺旋图形分类法,按原子量排列,相似性质的元素能有规则地重现(法国 坎柯图)。

  [生物学]

  出版《大脑反射》,认为一切意识活动都是神经的反射活动(俄国 谢切诺夫)。

  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明确论证了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观点(英国 托·赫胥黎)。

 

公元1864年

  [天文学]

  用分光镜研究星云,揭示了它们的气体结构,并发现行星状星云所发出的两条特殊的绿色谱线。(英国 哈根斯)。

  [化 学]

  提出化学元素的八音律分类法。指出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第八个元素重复第一个元素的性质(英国 纽兰兹)。

  [生物学]

  用实验批判了反科学的生命“自然发生说”,提出机械的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生源论”。确立消毒灭菌方法,对医疗卫生、轻工业生产具有很大价值(法国 巴斯德)。

 

公元1865年

  [天文学]

  用光谱分析法,发现一些亮星含有钠、铁、钙、镁、铋等元素(英国 哈根斯)。

  [物理学]

  从电磁理论中,推断电磁波的存在,并断定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英国 詹·麦克斯韦)。

  提出熵即“转变含量”的概念和自发转变的熵增加原理,用以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提出“世界的能量恒定不变,世界的熵趋于极大值”,由此得出宇宙“热寂论”(德国 克劳修斯)。

  [化 学]

  人工合成第一个热塑性塑料赛璐珞(德国 派克儿)。

 

公元1866年

  [天文学]

  1866~1881年,从彗星光谱发现彗星含有碳氢化合物,并证实彗星不只是反射太阳光,本身也发光。又从流星的气体光谱与彗星相似,说明两种天体有联系(英国 哈根斯)。

  [化 学]

  设计了本生灯,利用灯焰的不同部分来检定许多矿物的组分(德国 本生)。

  [生物学]

  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一文,提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 (奥地利 孟德尔)。

  发表重演论,又叫生物发生律,为生物进化提供有力证据 (德国 海克尔)。

 

公元1867年

  [物理学]

  发明自馈发电机(德国 西门于)。

  [化 学]

  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 凯库勒)。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挪威 古德贝克、伐格)。

  发明安全的烈性炸药——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瑞典 诺贝尔)。

 

公元1868年

  [数 学]

  在解析几何中引进一些新概念,提出可以用直线、平面等作为基本空间元素(德国 普吕克)。

  [天文学]

  发现太阳中层大气—色球层,并发现太阳上的氦元素,以后在地球上也发现氦(英国 洛基尔)。

  使用分光镜,第一次在不是日食时候观测到日珥(法国 詹森)。

  提出第一个恒星光谱的目视光谱分类法,把恒星分为白色星、黄色星、橙色星和红色、暗红色星四类(意大利 赛奇)。

  第一次测定恒星的视向速度(英国 哈金斯)。

  [物理学]

  提出用弹性切应力的弛豫过程解释气体粘滞性的理论(英国 詹·麦克斯韦)。

  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分布率,提出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定律(奥地利 波尔茨曼)。

  [化 学]

  从煤焦油中首次人工合成香料——香豆素(英国 珀金)。

  [生物学)

  在法国发现旧石器时代化石智人——克罗马努人(法国铁路工人发现,由拉特德检定)。

 

公元1869年

  [天文学]

  刊布太阳光谱里一千条谱线的波长,并用新单位埃表示(瑞典 埃格斯特朗)。

  [物理学]

  发现阴极射线的主要性质(德国 希托夫)。

  研究液化二氧化碳时,发现临界温度现象,为相图上的气—液分相的临界点(英国 安德鲁斯)。

  [化 学]

  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指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有周期性的变化,并预见了周期表中空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周期律成为物质结构科学的重要基础(俄国 门捷列夫)。

  从煤焦油人工合成第一个天然染料——茜素(德国 格雷贝、利伯曼)。

  从原子体积和原子量的关系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德国 尤·迈耶尔)。

  用燃烧弹卡计广泛研究了有机物的燃烧,证实化学热效应恒定定律。并提出用反应热来测量化学亲和力的假说。对气体爆炸反应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法国 拜特洛)。

  应用卡诺原理建立最大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首次把热力学用于化学(德国 霍斯特曼)。

  [生物学]

  从绷带浓血中分离出去氧核糖核酸即DNA(瑞士 米歇)。

  研究了胰脏的结构,发现了无管腺体——胰岛(德国 朗格汉斯)。

  [地 学]

  绘制全球等压线图(英国 巴肯)。

 

公元1870年

  [数 学]

  发现李群,并用以讨论微分方程的求积问题(挪威 李)。

  给出了群论的公理结构,是后来研究抽象群的出发点(德国 克朗尼格)。

  [天文学]

  发现太阳的闪光光谱和日冕所发出的一条特殊的绿色谱线,曾以为是一种新元素“氮”,后到1941年才被证实是铁、镍、钙的禁线(美国 查·杨)。

  [物理学]

  首次提出激震波面层前后的绝热突变条件(英国 兰金)。

  [化 学]

  从乙炔、乙醇、乙酸等简单物质通过热管首次制得苯、苯酚、萘等,在实验室人工合成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拜特洛)。

 

公元1871年

  [天文学]

  由太阳东西两边光谱线的位移,测定太阳的自转的速度(德国 沃格耳)。

  [物理学]

  提出通过控制个别粒子的运动,有可能实现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假想实验(英国 麦克斯韦)。

  [化 学]

  提出一种气体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许多有机物的分子量,在高温条件下测定了许多无机物的气体密度,证明汞、镉气体是单原子,卤素在高温下也是单原子等(德国 威·迈耶尔)。

  发现转化酶,转化蔗糖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发现卵磷脂(德国 霍普·赛勒)。

  开始生产使用照相底片(英国 斯万)。

  [生物学]

  发表《人类原始及类择》一书,以大量材料进一步论证人来源于猿,并提出性选择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英国 查·达尔文)。

  出版《人体测量学》一书,为人体测量法开辟新道路(比利时 格特勒)。

  [地 学]

  提出关于在密度和海流不连续面上的波浪和涟波的理论(英国 汤姆生)。

 

公元1872年

  [数 学]

  数学分析的“算术化”,即以有理数的集合来定义实数(德国 戴特金、康托尔、维尔斯特拉斯)。

  发表“爱尔朗根计划”,把每一种几何学都看成是一种特殊变换群的不变量(德国 克莱茵)。

  [物理学]

  提出H定理,用以证明气体趋于平衡分布,从而提出熵的统计几率解释,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基础(奥地 波尔茨曼)。

  [化 学]

  从石炭酸和甲醛合成第一个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美籍比利时人 巴克兰特)。

  [生物学]

  提出氧化是发生在组织中而不是在血液中的概念(德国 浦弗留格)。

 

公元1873年

  [数 学]

  证明了e是超越数(法国 埃尔米特)。

  [物理学]

  发现(晶体)硒在光照射下电阻减小的光导电效应,即内光电效应,随后德国人西门子用此制成光导电管(英国 施密斯)。

  《电和磁》问世,完成了经典电磁理论基础(英国 詹·麦克斯韦)。

  [地 学]

  发展了“地槽”理论,使其具有更加固定的形式(美国 丹纳)。

 

公元1874年

  [天文学]

  发现到4等为止的亮星集中在与银道成17度交角的大园上(美国 古尔德)。

  [物理学]

  提出显微镜理论,明确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德国 阿贝)。

  [化 学]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由于碳的四个价键上取代基不同,导致了光学异构体,并预计了异构体的数目,也指出双键的存在将引起顺反异构,这是立体化学的开端(荷兰 范霍夫,法国 勒贝尔)。

  [生物学]

  出版《我们的身体形式》一书。该书就人体胚胎的形态变化提出机械的解释(德国 海斯)。

  [地 学]

  绘制北半球的天气图(丹麦 霍夫迈尔)。

 

公元1875年

  [物理学]

  发现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置于强电场中呈现双折射的电光效应,后被用于快速光闸,称克尔盒(苏格兰 克尔)。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镓(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用铂石棉催化制造硫酸,为硫酸接触法的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德国 文克勒)。

  发现有机反应中烯烃和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则(俄国 马尔柯夫尼可夫)。

  [生物学]

  首次描述了细胞里的染色体(德国 斯脱劳伯格)。

  证明受精作用是精、卵的胞核的结合(德国 赫脱维奇)。

  发现了脑中的微电流,成为生物物理研究脑的基础,并引起了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美国 卡顿)。

  [地 学]

  发表《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从收缩说的观点说明褶皱山脉的形成(奥地利 修斯)。

 

公元1876年

  [数 学]

  《解析函数论》发行,把复变函数论建立在幂级数的基础上(德国 维尔斯特拉斯)。

  [天文学]

  提出小行星带空隙区和土星光环狭缝形成的动力学理论(美国 刻克伍德)。

  [物理学]

  根据德罗夏原理,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被广泛采用(德国 奥托)。

  提出气体分子输运过程的积分微分方程(奥地利 波尔茨曼)。

  发明留声机,是实用录音技术的开始(美国 爱迪生)。

  [化 学]

  提出染色物质的生色基团理论,指出不饱和原子团是生色基,而有些基团如羟基则是辅色基(德国 威特)。

  引入热力学位(即化学位)的概念。热力开始广泛应用于化学,为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化学平衡提供了根据(美国 吉布斯)。

  提出盐溶液的电导可以从加和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活动性来推算(德国 柯劳许)。

  [地 学]

  将地槽分为正地槽与准地槽(德国 斯蒂尔)。

 

公元1877年

  [天文学]

  提出火星表面上有“人工运河”的看法(意大利 斯基帕雷利)。

  发现火星的两个小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美国 阿·霍尔)。

  发现(晶体)硒和金属接触处在光照射下产生电动势的光生伏打效应,后美国人弗里兹于1883年用此制成光伏打电池(英国 沃·亚当斯)。

  《声的理论》出版,基本上完成声音的数学理论(英国 瑞利)。

  [化 学]

  发现异双丁烯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的反应,开始认识到互变异构现象的存在(俄国 布特列洛夫)。

  发现在强酸性金属卤化物催化下脂肪烃、芳香烃的烷基化反应,也可制备芳香酮(法国 费莱德尔,美国 克雷夫兹)。

  [生物学]

  发表《日光杀菌的研究》,是放射微生物学的萌芽(英国 唐斯、布伦特)。

  [地 学]

  提出第一个大陆漂移说(俄国 贝汉诺夫)。

  提出大气环流理论(美国 费雷尔)。

 

公元1878年

  [天文学]

  根据太阳辐射的斥力作用,建立彗星形状的理论,把彗尾分成三种类型(俄国 勃列基兴)。

  [化 学]

  提出确定多相体系平衡条件的相律(美国 吉布斯)。

  发现化学元素镱(瑞士 马利纳克)。

  [生物学]

  发表《关于创伤传染病病因的研究》,提出各种传染病均由一定病原菌引起(德国 柯赫)。

  [地 学]

  从收缩说出发探讨褶皱形成的力学原理(瑞士 海姆)。

 

公元1879年

  [天文学]

  建立潮汐摩擦理论,由此提出月球起源的学说,认为地球因受太阳的起潮力作用,其中一部分物质被拉出而形成月球(英国 乔·达尔文)。

  应用黑体的辐射与温度间的经验公式,求得太阳表面温度为摄氏六千度(奥地利 斯忒藩)。

  开始使用偏振光度计,编制4,260颗恒星的实测星等的大光度星表(美国 爱·皮克林)。

  [物理学]

  发现通电流的金属中,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效应(美国 爱·霍尔)。

  发现黑体辐射率与绝对温度的经验律(奥地利 斯忒藩)。

  以实验说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为电子的发现奠定基础(英国 克鲁克斯)。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钐(法国 布瓦培德朗)。

  发现化学元素钪(瑞典 拉·尼尔逊)。

  发现化学元素铥和钬(瑞典 克利夫)。

  提出毛细电渗现象是由液体界面形成双电层引起的假说 (德国 赫尔姆霍茨)。

  [地 学]

  按温度指标首次进行气候分类(德国 苏潘)。

 

公元1880年

  [天文学]

  提出变星分类法(美国 爱·皮克林)。

  [物理学]

  研究晶体的对称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法国 居里兄弟)。

  发明白炽电灯泡(美国 爱迪生)。

  利用焦耳—汤姆森的狭口膨胀效应,发展了气体液化的技术(德国 林德)。

  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介质的分子论,推出折射率和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荷兰 罗伦兹)。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钆(瑞士 马利纳克)。

 

公元1881年

  [数 学]

  1881~1884年,制定了向量分析(美国 吉布斯)。

  1881~1886年,连续发表《微分方程所确定的积分曲线》的论文,开创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法国 彭加勒)。

  [天文学]

  用电阻热辐射计精确测定在地表热辐射的太阳常数值,开始了太阳辐射的研究(美国 兰格莱)。

  第一次摄到彗星的照片(法国 詹森,美国 德拉帕尔)。

  [物理学]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推出电介质球微粒密度起伏的光散定律,用以解释天空呈蓝色,天光呈偏振等大气中光现象(英国 瑞利)。

  首次拍摄到子弹引起的压缩激震波锥面的照片,推得锥角和超声速倍数的关系(奥地利 马赫)。

  各自提出有基本单位的电荷存在,斯通尼名之为电子(德国 黎凯、赫尔姆霍茨,英国 斯通尼)。

  [化 学]

  提出实在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荷兰 范德瓦尔)。

  [生物学]

  采用病原菌毒素的接种法防治一些疾病,开创了医学上的免疫学(法国 巴斯德)。

 

公元1882年

  [数 学]

  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德国 林德曼)。

  制定运算微积,是求解某些微分方程的一种简便方法,工程上常有应用(英国 亥维赛)。

  [天文学]

  观测证实水星近日点的长期进动有超差,并精确测算出其数据。(美国 纽康)。

  首次人工合成靛蓝(德国 约·拜耳)。

  提出稀溶液的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定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引起的冰点下降反比于它们的分子量,提供了测定不挥发、可溶性物质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国 拉乌尔)。

  [地 学]

  1882~1883年为“第一届国际极年”,研究南北极的气象、地磁、极光等。参加国有美、英及欧洲一些国家。

  设置北极海观测所(挪威 霍恩等)。

  《人文地理学》出版,书中按自然地理要素来论述地理环境决定论(德国 拉采尔)。

  首次绘制世界年雨量分布图(美国 卢米斯)。

 

公元1883年

  [数 学]

  建立集合论,发展了超穷基数的理论(德国 康托尔)。

  [物理学]

  《力学科学》出版,反对牛顿力学中时空、质量等绝对观念,主张从相对关系上来理解这些概念(奥地利 马赫)。

  发现在真空玻璃泡中可从金属板极通电流到热灯丝极,但反之不能。这可以说是热电发射现象的第一次发现,实质上也是二极真空管整流作用的最早发现(美国 爱迪生)。

  提出从层流到湍流的无量纲比数,把理论流体力学和工程水力学接连起来(英国 奥·雷诺)。

  [化 学]

  制得锰钢,经淬火变得超硬,用于粉碎岩石、金属切削及钢轨,正式引入“合金钢”一词(英国 哈德费尔德)。

  [生物学]

  第一次报告染色体的遗传连续性原理,及在性细胞形成时染色体出现减数现象(比利时 范贝纳登)。

 

公元1884年

  [数 学]

  《数论的基础》出版,是数理逻辑中量词理论的发端(德国 弗莱格)。

  [物理学]

  理论上证明黑体表面辐射率定律(奥地利 波耳茨曼)。

  [化 学]

  提出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平衡变动原理(法国 勒夏忒列)。

  [生物学]

  1884~1885年,证实细胞核是遗传的基础(德国 赫脱维奇、斯特劳伯格、克里克尔、魏斯曼)。

  确定日光是提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并证明在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过程中叶绿素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说明整个生物界的能量主要来自日光(俄国 季米里亚捷夫)。

  [地 学]

  根据气温与降水二要素,并联系重要指示植物进行气候分类,后被广泛应用(德国 寇本)。

 

公元1885年

  [天文学]

  1885~1886年,建立恒星的光谱分类法(美国 爱·皮克林、安·莫里)。

  [物理学]

  1885~1890年,相继制成并使用三轮及四轮汽油内燃机汽车(德国 本茨)。

  发现氢原子光谱的14条谱线的波长可用一个式子表示,后人称之为巴尔默公式(瑞士 巴尔默)。

  全面提出激震波波面层前后的绝热的突变条件(法国 休冈诺)。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钕和镨。利用氧化钍、氧化铈制得白热灯罩芯(奥地利 威斯巴克)。

  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论,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和理想气体的分子相对应,解释了稀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并推得用电极电位来求化学平衡的公式(荷兰 范霍夫)。

  1885~1890年,完成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奠定了经典结晶化学的基础(俄国 弗德洛夫)。

  发现电位与汞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与电解质不显示电位差,后被用作滴汞电位计(德国 赫姆霍尔茨)。

  [地 学]

  《地球之面貌》问世,根据收缩说对整地球表面的构造作了综合分析(奥地利 修斯)。

  提出石油矿床的背斜说(美国 爱·怀特)。

 

公元1886年

  [物理学]

  在气体放电管中发现穿过阴极孔的极隧射线(英国 戈尔德斯坦)。

  怀疑耳蜗有分析频率的功能,提出耳蜗的电话说(英国 维·卢瑟福)。

  [化 学]

  通过冰晶石降低氧化铝熔点的方法电解制铝,制铝发展为工业(美国 查·霍尔,法国 赫洛特)。

  发现化学元素镝(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发现化学元素锗(德国 文克勒)。

  首次人工合成生物碱——毒芹碱(德国 莱登伯格)。

  [地 学]

  按构造与形态首次进行海岸分类(德国 李希霍芬)。

  根据6000次深测记录绘制大西洋海深图(美国 马·莫里)。

  提出弹性表面波理论,认为表面波是构成地震波的主要部分,后被证实(英国 瑞利)。

 

公元1887年

  [数 学]

  1887~1896年,出版了四卷《曲面的一般理论的讲义》总结了一个世纪来关于曲线和曲面的微分几何学的成就(德国 达布尔)。

  开始编制照相天图星表(法国 巴黎天文台亨利兄弟负责,国际协作)。

  根据恒星光谱不同,提出第一个恒星演化的理论,用以说明恒星是变的(英国 洛基尔)。

  [物理学]

  发现紫外光照在火花隙的负极上容易引起放电,是光电效应的早期征兆(德国 亨·赫兹)。

  第一次精确地安排实验,试图测量由于地球在“以太”中运动而引起的光干涉效应,但所得结果未超过期待值的百分之一(美国 迈克耳逊、莫雷)。

  提出“以太”是旋涡海绵质的数学理论(英国 汤姆生)。

  [化 学]

  提出电解质的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正、负自由离子,溶液性质是所有离子性质的加和函数。提出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概念。解释了电解质反常的渗透现象。这一学说不能解释强电解质及浓溶液的一些性质(瑞典 阿累尼乌斯)。

  首次应用热分析法(德国 勒夏忒列)。

  通过催化酯的水解和醣的转化速度,测量了三十多个酸的亲和常数,从该常数比例于电导的活度系数得到电解质活度与化学活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电离学说。用滴汞电极法证实了伏打电堆的电流起源于化学原因(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明用金属氧化物从石油中除硫精制汽油的方法(美籍德国人 弗雷许)。

  [地 学]

  提出俄罗斯地台构造的理论(俄国 卡尔宾斯基)。

  发表气象图集,包括全世界等温线图、等压线图、年总雨量图等(奥地利 汉恩)。

 

公元1888年

  [天文学]

  刊布“新总星表”(N.G.C)(英国 德雷耶尔)。

  发现大陵五变星的视向速度呈周期变化,从而证实了它是颗食变星(德国 沃格耳)。

  由照相观测发现仙女座大星云旋涡结构(英国 罗伯茨)。

  [物理学]

  研究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发现清洁而绝缘的锌板在紫外光照射下获得正电荷,而带负电的板在光照射下失掉其负电荷,在真空中也如此(德国 霍尔瓦希斯)。

  在莱顿瓶放电的实验中,发现电磁波,并证明它呈现光的反射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性质,特别是从其频率和波长直接确定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至此,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得到全部验证(德国 亨·赫兹)。

  [化 学]

  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胆甾醇苯酸酯于145.5摄氏度为混浑粘性的熔体,到 178.5摄氏度转为澄清,后即证实是由于液晶结构引起(德国 赖阴尼策)。

  1888~1889年,开始生产与出售照相机,应用了赛璐珞作照相底片,照相术才获得广泛应用(美国 伊斯特曼)。

  [生物学]

  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发现吞噬现象,提出吞噬细胞学说,指出吞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防御机体的作用(俄国 梅契尼科夫)。

  [地 学]

  发现地球南北两极的移动和纬度变化(德国 寇斯脱奈尔)。

 

公元1889年

  [天文学]

  发现第一个分光双星(美国 爱·皮克林、安,莫里)。

  [化 学]

  首次合成硝酸纤维人造丝,并投人生产(法国 查唐纳脱,德国 约斯特、卡多雷特)。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并提出反应过程中形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活化能的概念(瑞典 阿累尼乌斯)。

  提出电离溶压理论,从热力学导出电极电位公式。提出盐的溶度积理论,用以解释沉淀现象(德国 能斯脱)。

  [地 学]

  提出地壳均衡说,试图把所有的构造运动都解释为均衡力作用的结果(美国 杜顿)。

  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后来地壳中每种元素所占的平均比值被称为克拉克值(美国 弗·克拉克)。

  提出准平原是地形发育的最后结果(美国 戴维斯)。

 

公元1890年

  [天文学]

  详细研究土星和木星间的相互摄动,建立木、土两行星运动的精确理论(美国 乔·希耳)。

  [物理学]

  用紫外光照射锌板产生连续光电流,是最早的光电装置 (俄国 斯托莱托夫)。

  发现表示碱金属和氢原子光谱谱线波长的通用公式(瑞典 里得堡)。

  提出燃烧和爆炸波的传播理论(俄国 米海里逊)。

  维纳根据干涉原理,利用反射面作光驻波的实验。次年,李普曼在这基础上发明初步的天然彩色照相法(德国 渥·维纳,法国 盖·李普曼)。

  发现赫兹辐射电波能使装在玻管中的松铁屑电阻减小.并利用这一效应制成赫兹电波接受器(法国 布冉利)。

  [化 学]

  提出液晶概念并把液晶分为晶状液体,液态晶体两大类 (德国 雷曼)。

  人工合成葡萄糖,认识到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等化学式相同,但有醛糖与酮糖之分。指出糖有D、L两种,生命组织中的都是D型。确定了嘌呤的结构(德国 埃·费歇)。

  [生物学]

  发现自养性微生物,并确定硝化作用是硝化细菌引起的(俄国 维诺格拉茨基)。

  [地 学]

  提出岩浆分异是火成岩分化原因的见解(德国 罗森布施)。

  提出气候变化的35年周期说(瑞士 布吕克纳)。

 

公元1891年

  [天文学]

  发明太阳分光照相仪,并获得太阳光谱图(美国 赫耳,法国 德朗达尔)。

  [化 学]

  1891~1893年,提出分子结构的配位学说,是无机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结构理论的开端(德国 阿·维尔纳)。

  1891—1893年,铜铵纤维人造丝试制成功,用作纤维及白炽灯罩芯(德国 弗雷梅里等)。

  提出物质的各组分在平衡的两液相中的分配定律(德国 能斯脱)。

  [生物学]

  在爪哇发现直立猿人化石(荷兰 杜波瓦)。

  [地 学]

  发现地球两极移动和纬度变化的主要周期(美国 张德勒)。

  提出十种国际云型(瑞典 希尔德布兰德·希尔德布兰森,英国 艾伯克龙比)。

  进行地球平均密度和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英国 波伊丁)。

 

公元1892年

  [数 学]

  建立运动稳定性理论,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重要方面俄国 李雅普诺夫)。

  1892~1899年,创立自守函数论(法国 彭加勒)。

  [天文学]

  发现木星的第五个卫星——木卫五(美国 巴纳德)。

  根据贝塞耳的预测,发现南河三的暗伴星(美国 舍伯尔)。

  [物理学]

  由电磁理论推出磁场和电场对运动电荷(密度)的作用力表式(荷兰 罗伦兹)。

  用分子束方法证实麦克斯韦尔的气体分子速度分布律(德国 斯特恩)。 [化 学]

  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物质(法国 莫伊桑)。

  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开始(荷兰 朱利叶斯)。

  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 哈格里佛)。

  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 尼弗)。

  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 威·迈耶尔)。

  [生物学]

  出版《种质论》,提出种质和体质的概念和种质连续学说 (德国 魏斯曼)。

  发表有关烟草花叶病的论文,首次发现病毒(俄国 伊凡诺夫斯基)。

 

公元1893年

  [物理学]

  按热力学研究黑体辐射理论,推出温度升高使强度分布移向短波的位移定律(德国 威恩)。

  [化 学]

  研究成磺酸纤维素(粘胶丝)的制造方法,并投入生产(德国 克鲁斯、贝范、毕特尔)。

 

公元1894年

  [天文学]

  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引力佯谬”(德国 塞利格尔)。

  [物理学]

  改进布冉利的赫兹波接受器,成为无线电检波器的先驱(英国 洛奇)。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氩,认为它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的一族惰性元素族中的一个元素,预计了其他惰性元素的存在(英国威·雷姆赛、瑞利)。

  [生物学]

  发表了一系列生物统计学的论文,奠定生物统计学的基础(英国 毕尔生)。

  [地 学]’

  提出黄土风成说(苏联 奥勃鲁契夫)。

 

公元1895年

  [数 学]

  提出同调的概念,开创代数拓扑学(法国 彭加勒)。

  [天文学]

  应用光谱分析证实土星光环的陨星结构(美国 基勒)。

  [物理学]

  实验确定阴极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法国 贝林)。

  发现X射线,舒斯特(英)认为它是波长非常短的“以太’横波(德国 伦琴)。

  提出湍流判据的同比理论(英国 奥·雷诺)。

  1894~1895年,首次进行一哩的无线电传播,1898年开始进入实用(意大利 马可尼)。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氦(英国 威·雷姆赛)。

  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 (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苹果酸在反应时的维尔顿转化,对研究有机物的—体化学及亲核型反应有重要意义(德国籍俄国人 维尔顿)。

  [生物学]

  首次发现X射线会引起皮肤炎(美国 格拉布斯)。 ]

 

公元1896年

  [物理学]

  发现铀的放射性(法国 昂·贝克勒尔)。

  发现磁场能使光谱线分裂的效应(荷兰 塞曼)。

  发展物质的带电粒子理论,假定原子中有电子在静态“以太”中运动,用以解释塞曼效应(荷兰 罗伦兹)。

  1894~1896年,用洛奇接受器,首次应用天线,实现了三百码的无线电传播(俄国 波波夫)。

  发现过饱和汽体能在离子上凝成液滴,据此发明云雾室装置,可观察到电离辐射的径迹(英国 查·威尔逊)。

  [生物学]

  发现甲状腺是含碘的组织,从而获得治甲状腺机能失调的方法(法国 卡莱特)。

  发现放射线对活组织的作用(法国 昂·贝克勒尔)。

  [地 学]

  按十种国际云型分类法绘成国际云图册(瑞典 希尔德布兰德·希尔德布兰德森,德国 寇本等)。

 

公元1897年

  [天文学]

  美国制成迄今最大的口径为1米的折射望远镜,安装在芝加哥大学叶凯士天文台。

  [物理学]

  制成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使用低级油代替汽油,成为工业上主要动力机(德国 狄塞耳)。

  发现电子;利用阴极射线在静电场中的偏转,测定电子的质量和电荷的比值(英国 汤姆逊)。

  创制用荧光屏观测电子及用电场控制电子束的阴极射线管,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出阴极射线示波器,在近代科学技术上有广泛应用(德国 卡·布朗)。

  [化 学]

  1897~1900年,用还原镍粉催化乙炔及苯的加氢反应,该法在转变劣质汽油为高辛烷值汽油及变低熔点脂肪成高熔点脂肪中获得应用,是有机氢化催化工业的开端(法国 萨巴梯尔)。

  1897~1899年,建议用氢铂电极作为标准零电位电极,用汞—氯化亚汞电极作为方便的参考电极(德国 能斯脱)。

  [生物学]

  从磨碎的酵母中分离出一种酵素,开创了酶的研究(德国 布希纳)。

  [地 学]

  地震记录证实纵波,横波和表面波的存在(德国 奥尔达姆)。

  最早研究蒸发与降水同海流的关系(英国 荷)。

  根据地震波分析,提出地球有铁核的假说(德国 威彻特)。

 

公元1898年

  [天文学]

  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九(美国 维·皮克林)。

  发现爱神星,这颗小行星和地球最近时不到2,400万公里,被用来测定太阳视差(德国 威特)。

  [物理学]

  发明用磁性钢丝记录电讯号的装置(丹麦 鲍尔森)。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氪、氖和氙(英国 威·雷姆赛、特拉弗斯)。

  发现放射性化学元素钋和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法国 比·居里,法籍波兰人 居里夫人)。

 

公元1899年

  [数 学]

  《几何学基础》出版,提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严格的公理系统,对数学的公理化思潮有很大影响(德 国 希尔伯特)。

  瑞利等人最早提出基于统计概念的计算方法——蒙太卡诺方法的思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柯朗 (德)、冯·诺伊曼(美)等人发展了这个方法。后在电子计算机上获得应用。

  [物理学]

  发现 射线和 射线(英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实验证实电磁辐射的压强(俄国 彼·列别捷夫)。

  用经典统计力学推出空腔辐射能量密度的频率分布正比于频率的平方,因而在短波极限发散,这一困难史称“紫外灾难”。进一步提出大气分子散射光的定律,以解释天空颜色 (英国 瑞利)。

  [化 学]

  提出解释双键反应能力的余价学说(德国 悌勒)。

  发现化学元素锕(法国 德比尔纳)。

  [地 学]

  创立地理循环说,即地貌循环说(美国 戴维斯)。

 科技年谱(公元1900-公元1909)

公元1900年

  [数学]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数学尚未解决的23个问题,引起了20世纪许多数学家的关注。

  [物理学]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现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为求“绝对熵”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揭示了辐射定律,是量子论的开始。   英国科学家拉摩,提出物质中电子
的以太结构理论,即原子中运动电子在磁场中的进动理论。

  德国科学家德鲁德,提出金属的电和热性质的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不可能观测到绝对运动的观点,相信“以太”不存在,物理现象的定律对于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各观察者来说必然是一样的。根据电磁波理论,暗示电磁场能量可能具有质量,其密度数值应为能量密度除以光速的平方,并指出电磁振子定向发射电磁波时应受到反击。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第一种放射性气体——钍射气。   德国科学家林纳,用实验证明金属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射电子,揭示了霍尔瓦希斯效应。

  法国科学家维拉德,发现γ射线。

  [天文学]

  英国科学家吉尔和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刊布第一个载有450,000颗恒星方位的南方照相星表——好望角星表。

  美国科学家张伯伦和摩尔顿,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子或微星假说。

  [化学]

  美籍俄国科学家冈伯格,从分子量测定首次发现自由基三苯甲烷,自由基是电子出于激发状态的分子或分子碎片,具有自由价,化学性活泼。   法国科学家格林雅尔德,制得金属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有机合成中的中间体。

  德国科学家多恩,证明镭射气是一种新的惰性气体——氡。

  法国科学家维尔纳,试制成功人造宝石并投入工业生产。

  美国科学家兰米尔,通过氢分子在钨丝上分解,制得氢原子喷灯,可产生近于太阳表面的温度,开始了气体在金属表面上吸附及催化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霍普金,发现蛋白质有两种,一种能维持生命,一种不能维持生命如明胶。

  [生物学]

  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德国科学家科伦斯、奥地利科学家丘歇马克,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原理,开始了西方现代遗传学的研究。   奥地利科学家兰斯坦纳,发现人类的A、B、O血型,建立了血液分类学的基础。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发射学说。

  俄国科学家米丘林,通过驯化、杂交等方法,创造了300多种果树新品种(60年内),开始了无性杂交、远缘杂交等研究。

  德国科学家赫脱维奇、杜里舒发现海胆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后,将两个胚细胞分开,发现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成体。

  美国科学家考尔斯,首次将群落迁移的概念导入生态学。

  英国科学界麦克伦,发现性染色体,表明染色体对遗传学的重要性。

  英国科学界萨顿,确立孟德尔法则的细胞学基础。

  [地学]

  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发生学、土壤学,提出基于发生学原则的土壤分类,创立自然地带学说。

  意大利科学家罗西、瑞士科学家福勒尔,制定第一个反映地震地面效应和确定等地震线的罗西-福勒尔烈度表。

 

公元1901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设立诺贝尔奖。

  [数学]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严格证明了狄利克莱原理,开创了变分学的直接方法,在工程技术的级拴问题中有很多应用。

  首先提出群的表示理论。此后,各种群的表示理论得到大量研究(德国 舒尔、弗洛伯纽斯)

  意大利数学家里齐、齐维塔,基本上完成张量分析,又名绝对微分学。确立了研究黎曼几何和相对论的分析工具。

  法国数学家勒贝格,提出勒贝格测度和勒贝格积分,推广了长度、面积积分的概念。

  [物理学]

  美国科学家吉布斯,提出经典统计力学基础的系统理论。

  德国科学家考夫曼,发现β射线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试图据此区分电子的固有质量和速度改变的电磁质量。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美国科学家尼科尔斯、哈尔,各自证明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所预见的辐射压强关系。   [化学]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而不出现在最终产物中,认为所有反应都可以进行催化,并指明催化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法国科学界德马尔塞,发现63号化学元素铕。

  美国科学家吉·路易斯,提出逸度和偏克分子的概念,并统一活度概念,使原来根据理想体系条件求得的热力学关系式仍适用于实际体系。

  [生物学]

  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提出了突变学说,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威廉,发表了《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把放射治疗系统化。  

公元1902年

  [物理学]

  美国莱特兄弟,发展滑翔飞行技术。

  德国科学家勒纳,发现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这是光的波动说不能解释的。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发现金属发射热电子的经验定律,为热离子学的基础,并在次年用自由电子理论做出解释。

  [化学]

  英国科学家泡帕,用12年时间制得氮、硫、硒、锌等化合物的光学异构体,后也获得不包含不对称原子的、因空间位阻而造成的旋光异构体。

  [生物学]

  德国科学家尤·伯恩斯坦,提出细胞膜电位理论,以说明生物电现象。   德国科学家艾贝尔,首次获得结晶肾上腺素。

  德国科学家弗里本,发现放射线能引起癌肿。

  [地学]

  法国科学家泰赛伦斯,发现地球大气圈的平流层。

  英国科学家亥维赛、美国科学家肯尼里,从无线电绕地球弯曲通讯,提出大气圈有电离层存在。1924年被证实。

 

公元1903年

  [数学]

  英国数学家贝·罗素,发现集合论中的罗素悖论,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

  瑞典数学家弗列特荷姆,建立线性积分方程的基本理论,是解决数学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并为建立泛函分析作出了准备。   [物理学] 

  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轻便内燃机,第一次成功实现用螺旋桨飞机飞行。

  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证实α离子是带正电的氦原子,β射线是近于光速的电子。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打破原子不可改变的观念。

  德国科学家阿勃拉罕,提出电子的刚球模型理论,推得电子质量随速度改变的公式,后来同相对论公式存在长期的争论。

  爱尔兰科学家汤姆逊,提出气体中电子碰撞的电离理论和气体放电的击穿理论。

  [化学]

  瑞士科学家齐格蒙第,发明观察胶体粒子运动的超显微镜,它也是直接观察平衡涨落的直观仪器。   法国科学家比·居里、英国科学家威·雷姆赛、索迪,居里等观察到镭盐水液有气泡逸出,索迪等证实这是辐射引起的水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这是辐射化学研究的开端。

  [生物学]

  丹麦科学家威·约翰逊,提出遗传学中的“纯系学说”。

  [地学]

  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了东亚地体的构造理论。

  挪威科学家沃洛特,提出了岩浆的溶液理论。

 

公元1904年

  [物理学]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电子浸于均匀正电球中的原子模型。

  日本科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围绕核心转动的电子环的原子模型。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的洛伦兹变换,试图解释电磁作用和观察者在“以太”中的运动无关。首次应用经典统计学发展金属自由电子理论。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并根据观测记录认为速度不能超越光速。

  英国科学家约·弗莱明,发明热电子真空二极管,用于整流。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提出物质运动与粘滞流体中的边界层理论。

  [天文学]

  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发现恒星运动的规律,由此提出“两星流”理论,否定了恒星本动没有规律的假设。   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六个卫星——木卫六。

  德国科学家哈尔脱曼,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钙。

  [化学]

  德国科学家艾贝格,用五年时间从惰性元素稳定性和元素周期律分为八族出发,首先用电子观点来解释价键。认为一个原子可以被电子占据的位子数是八;一个元素的最大正负价总和常为八,这即为艾贝格定律,是电价学说的“八偶律”的萌芽。

  日本科学家高峰让吉,首次人工合成激素——肾上腺素。

  英国科学家哈顿,分解得到非蛋白质小分子“辅酶”,这是酶催化不可缺少的物质。

  [生物学]

  美国科学家艾·威尔逊,搞清了器官形成物质存在于卵细胞的植物极内。   [地学]

  挪威科学家斯托末,提出激光和磁暴是由高能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的理论。

  挪威科学家伯克兰,进行极光的模型试验。

  德国科学家威彻特,发明威彻特地震仪。

  美国科学家葛利普,提出沉积岩成因分类。

  美国科学家乔·拉姆,提出关于地震弹性波发生和传播的理论。

 

公元1905年

  [物理学]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价说,并用以解释光电效应。提出狭义相对论。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波兰科学家斯莫卢曹斯基,各自提出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只是涨落的统计理论的开始,后经实验证实。是分子运动论得到直观的证明。   法国科学家朗之万,提出磁性的电子理论。

  美国科学家布里奇曼,发明能产生一万个大气压的装置,用以研究物性。

  英国科学家兰彻斯特,提出飞翼举力的环流和涡旋的理论。

  奥地利科学家波尔兹曼,提出宇宙起伏说,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偶然出现的地区,那里正发生着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过程。

  [天文学]

  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七个卫星——木卫七。   [化学]

  意大利科学家斯佩西亚,利用温差籽晶生长法制备水井,成为人造水晶技术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科布伦兹,将红外光谱和各类有机分子的结构系统的联系起来,使红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上获得广泛应用。

  德国科学家塔曼,首先提出玻璃为过冷的液体,对晶体的晶核生长和发展作了系统研究,研究晶核数目及晶核发展速度与过冷度之间的关系。用热分析法研究合金,为现代金相学奠定基础。

  美国科学家玻特伍德,从铀矿中铀的衰变指出,铀衰变的最终产物是铅。首次提出了从铀矿的含铅量及铀的衰变速度来测定地球年龄。

  提出胶体是物质多分散聚集状态的观点,把胶体化学发展为表面化学(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生物学]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贝利斯,发现一种无管腺体分泌物定名为荷尔蒙——激素。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曼,提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律。

  英国科学家哈顿,从失活的酵母在磷酸盐中恢复功能,开始认识磷酸基在生物化学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地学]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磁部,开始世界海洋的地磁观测。

  德国科学家艾·拉曼,开始建立欧洲土壤学的体系。

  瑞典科学家艾克曼,建立海流理论,明确风与海水的关系。   中国科学家邝荣光,编制《直隶省地质图》与《直隶省矿产图》,为我国第一本地质图。

  美国科学家乔里,发现岩石中的发射现象,对研究地热的来源有重要意义。

 

公元1906年

  [数学]

  意大利数学家赛维里,总结了古典代数几何学的研究。

  法国数学家弗勒锡、匈牙利数学家里斯,把由函数组成的无限集合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函数空间的概念,并开始形成希尔伯特空间。这是泛函分析的发源。

  德国数学家哈尔托格斯,开始系统研究多个自变量的复变函数理论。

  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首次提出“马尔可夫链”的数学模型。   [物理学]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用量子理论初步揭示固体比热在温度趋于绝对零度时也趋于零。确立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是运动守恒定律成立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俄国科学家儒可夫斯基和德国科学家库塔,各自提出飞机翼升力的环流理论。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展玻尔兹曼统计,确立热力学几率和“绝对熵”表示式。

  美国科学家萨拜嗯,实验研究交混回响现象,创立早期建筑声学理论。

  美国科学家皮卡德,发现硅晶体的整流作用,用以作无线电检波器。

  美国科学家费森登,首次实现调制无线电波收发音乐和讲演,无线电由之诞生,1910年开始用于广播。

  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发明热电子三极管,用以检测无线电波,是真空管技术的先驱。

  [天文学]

  丹麦科学家赫兹朋隆,发现K、M星两类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

  [化学]

  英国科学家巴拉克,从X射线的散射和吸收,发现化学元素的特征X辐射。

  美国科学家波特伍德,在铀的残余物中发现化学性质和钍相同的新放射性物质,这是第一次发现同位素。

  俄国科学家兹维特,发明层析分析法,为分离性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提供了重要方法。   德国科学家博登斯坦,发现链式反应,并提出有关机理。

  德国科学家维尔斯坦特,用色层分析法,研究叶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知道Mg存在于叶绿素中,而铁也以同样形式存在于血红素中。

  [生物学]

  意大利科学家格尔基和西班牙科学家卡赫尔,第一次详细地描述了神经细胞结构。

  [地学]

  美国科学家海福特,根据重力测定结果,确定地球为一个椭球体。

  德国波兹坦测地研究所,完成重力的绝对测定。

  德国科学家马古利斯,发展风暴理论,建立台风能量论的基础。

  德国科学家奥尔达木,根据地震波的走势曲线,证实地核的存在。   美国科学家鲍温,实验证明有关岩石同矿床的关系。

  奥地利科学家安普菲诺,提出地壳的振荡运动由地壳深处物质膨胀与压缩所引起的见解。

  国际地震协会,法国斯特拉斯城建立第一个地震观测台。

 

公元1907年

  [数学]

  德国数学家寇贝,证明复变函数论的一个基本原理——黎曼共形映照定理。

  美籍荷兰数学家布劳威尔,反对在数学中使用排中律,提出直观主义数学。

  [物理学]

  法国科学家韦斯,提出铁磁性的原子理论。

  俄国科学家罗申克和英国科学家史文顿,各自提出用阴极射线接受无线电传像原理,这是近代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   [化学]

  德国科学家艾·费歇,经过五年研究,证明蛋白质是由简单的氨基酸相连而成,首次人工合成由十八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这是蛋白质结构与合成的开始。

  美国科学家吉·卢意思,提出任何物质膨胀系数与压缩系数的热力学关系式,以及他们与热容的关系。

  法国科学家乌斑和德国科学家威斯巴克,各自独立发现化学元素镏。

  [地学]

  德国科学家朱帕里兹和英国科学家托纳,朱帕里兹制成地震走时表,后经托纳修改。Z-T走时表最先得到广泛应用。   俄国科学家戈里芩,发明地磁式地震仪。

 

公元1908年

  [数学]

  德国数学家金弗里斯,建立点集拓扑学。

  德国数学家策麦罗,提出集合论的公理化系统。

  [物理学]

  德国科学家布克瑞,实验证实电子质量随速度增加的洛伦兹关系式。

  德国科学家闵科夫斯基,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形式表示法。

  荷兰科学家翁纳斯,人工液化氮,接近绝对零度。

  德国科学家盖革,发明探测α粒子的盖革计数器。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动量统一定义,奠定相对论性力学,肯定质能关系普遍成立。   德国科学家舒勒,发明回转罗盘,不受环境的影响,是指向技术的重大改进。

  法国科学家贝林,通过观察数值粒子在重力场中的分布,证实满足爱因斯坦方程。

  波兰科学家斯莫卢曹斯基,根据统计力学中流体密度起伏理论,解释了临界点附近大起伏的光散射增强的乳光现象。

  美国企业家福特,创制T型汽车,是汽车开始成为人类交通的常用工具。

  瑞士科学家里兹,根据原子光谱数据,提出谱线频率的并和原则,是巴尔斯发现的推广。

 

公元1909年

  [数学]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解决了数论中著名的华林问题。

  [物理学]

  德国科学家盖革和英国科学家马斯登,首次观测到α粒子束透过金属薄膜后在各个方向的散射分布情况。

  瑞士、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动量公式,指出辐射基元过程有一定方向。

  美国科学家柯里奇,发明用钨丝作白炽灯、电子管及X光管,促成了它们的工业发展。

  [天文学]

  提出计算彗星和行星轨道的特别摄动法。

  [化学]

  丹麦科学家塞雷森和德国科学家哈伯,引入pH表示酸度,设计一种玻璃电极,用以迅速测定溶液酸碱度。   俄国科学家谢·列别姐夫,首次人工合成橡胶。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发明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

  美国科学家兰米尔,在白炽灯中充入惰性气体,改善钨丝在真空中的挥发和氧化,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德国科学家华莱赫,对大量重要天然产物,尤其是香料等进行结构测定,发现它们都具有萜的结构,称为异戊二烯规则。

  [生物学]

  丹麦科学家威·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基因是遗传单位的概念。

  [地学]

  英国科学家达维特,发现地球南磁极。

  南斯拉夫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壳与地幔之间有一个岩层的分界面,现称为“莫霍面”。   美国人彼利,首次到达南极。

  英国科学家辛普森,提出雷雨的电荷生成说。

科技年谱(公元1910-公元1919)

公元1910年

  [数学]

  总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代数系统,如群、代数、域等的研究,开创了现代抽象代数。(德国 施坦尼茨)

  发现不动点原理,后来又发现了维数定理、单纯形逼近法、使代数拓扑成为系统理论。(美籍荷兰 路·布劳威尔)

  出版《数学原理》三卷,企图把数学
归纳到形式逻辑中去,是现代逻辑主义的代表著作。(英国 贝·罗素、卡·施瓦兹西德)   [物理学]

  发明油封转动抽气机。(德国 盖达)

  发明精确测定电子电荷的油滴法,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美国 米利根)

  [化学]

  提出同位素假说,后又提出放射元素位移法则,放射化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英国 索迪)

  提出高能辐射的初级化学过程全是形成离子的观点。(法籍波兰 居里夫人)

  利用惰性气体放电,开始生产霓虹灯。(法国 克劳德)

  [天文学] 

  首次测定了恒星的温度。(德国 夏奈、威尔森)

  创立恒星统计力学,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律。(德国 卡·施瓦兹西德)   提出天体照相底片归算的“依数法”。(美国 施莱辛格)

  [生物学]

  研究果蝇的伴性遗传,由此开始摩尔根遗传学派的工作。(美国 托·摩尔根)

  [地学]

  发现海洋环流定理。(挪威 威·皮叶克尼斯)

 

公元1911年

  [物理学]

  用光散射法验证流体临界点附近的密度起伏公式(荷兰 刻松)。

  提出了原子有核的模型,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核上,对粒子散射实验作出解释,否定了汤姆逊的均匀模型(英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发明记录 、 等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照相装置,证实X射线的电离作用(英国 查·威尔逊)。

  发现宇宙射线(奥地利 维·赫斯)。

  发现汞、铅、锡等金属的超导电现象(荷兰 卡茂林·翁纳斯)。

  由分子运输理论预见气体中的热扩散规律(瑞典 恩斯考克)。

  [化 学]

  提出电解质离子在半透膜两边平衡的理论,这种平衡是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过程(英国 唐纳)。

  发现用特种细菌可以合成丙酮、丁醇等化合物,这是微生物合成的早期工作,以后被用到合成配尼西林、维生素B12等 (以色列、英籍俄国人 维茨曼)。

  推得球形粒子流体力学的粘度公式,即被用于胶体(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生物学]

  首先发现鸡肉瘤的无细胞滤液可以引起肿瘤(美国 劳斯)。

  [地 学]

  首次到达南极(挪威 阿蒙森)。

  开始用相律说明发生在地壳中的矿物的分配(挪威籍瑞士人 戈尔德施密特)。

 

公元1912年

  [天文学]

  中国开始使用公历。

  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为测定遥远天体的距离提供有效方法(美国 莱维脱)。

  第一次用多普勒效应测得旋涡星云(仙女座大星云)的视向速度(美国 斯里弗尔)。

  [物理学]

  提出流体流过阻碍物在尾流中形成两列交错涡旋 (即涡旋街)的稳定性理论,后被用于飞机和火箭的设计中(匈牙利 冯·卡门)。

  发现氖的同位素,为首次发现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英国 约·汤姆逊)。

  固体比热的量子理论首次成功,发现低温比热的温度立方律。提出用有极分子解释介电常数和温度有关的统计理论(荷兰 德拜)。

  [化 学]

  发现硫化锌晶体X射线衍射,证明了X射线的波性,促进了近代结晶化学的发展(德国 冯·劳厄等)。

  提出范德华力是偶极间引力的学说(德国 刻松)。

  1911—1913年,确立了有机物的元素碳、氢、硫、氮、磷等几毫克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奥地利 普雷格尔)。

  提出光化当量定律(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生物学]

  分离出维生素B结晶,首次提出维生素的概念(波兰 丰克)。

  [地 学]

  提出大陆漂移说(德国 魏根纳)。

  从重力异常值的测定讨论地壳均衡说(美国 海福德)。

  提出国际土壤粒径区分法(瑞典 阿特伯格)。

 

公元1913年

  [数 学]

  完成了半单纯李代数有限维表示理论,奠定了李群表示理论的基础。在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中有重要应用(法国 厄·加当,德国 韦耳)。

  研究黎曼面,初步产生了复流形的概念(德国 韦耳)。

  [天文学]

  建立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并提出恒星由巨星向矮星演化的学说(美国 亨·罗素,丹麦 赫兹朋隆)。

  [物理学]

  改进 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散射理论(德国 盖革,英国 马斯登)。

  实验发现电场使原子光谱线分解的现象(德国 斯塔克)。

  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轨道理论,用量子跃迁假说解释原子光谱线的发射和吸收(丹麦 尼·波尔)。

  提出角动量的量子化规律(荷兰 埃伦菲斯特)。

  提出万有引力的度规场理论,在物理学中第一次使用了非欧几何(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化 学]

  提出由 粒子散射求得的原子核电荷,可能决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即为摩斯莱所证实(荷兰 范德布洛克)。

  从X光谱发现原子序数定律,是周期律的一个重要进展,并从而开始建立了X射线光谱学(英国 摩斯莱)。

  1909—1913年,发明氨的铁催化合成法,投入生产。并以合金钢代替碳钢,解决了高温高压下钢材脆裂的问题(德国 哈伯、波许)。

  1913—1918年,开始用示踪原子于无机化学分析,测定了最难溶无机铅盐的溶解度(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

  分离出花色素——花青甙,并阐明了花色素因酸、碱条件不同而引起花的颜色的变化(德国 威尔斯塔特)。

  发现组成可变的金属间化合物——“柏托雷体”(俄国 库尔纳可夫)。

  发明晶体反射式X射线谱仪,提出X射线反射公式,用于结晶的结构分析。证实在氯化钠晶体中并没有单个的氯化钠分子,而仅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英国 布莱格父子)。

  重新精确校定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从不同矿石中,测得铅原子量不同,支持了同位素理论(美国 理查兹)。

  发现存在于脂肪中的维生素,从此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美国 麦克可仑)。

  镍、铬不锈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英国 哈德费尔德)。

  发明高压加氢催化法,使重油、煤转化为高辛烷值的燃料、优质润滑油、甲醇等,并实现工业化。发明裂解木材成简单分子,进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醇和糖(德国 伯戈斯)。

  [地 学]

  创立地理景观学说,把各级地理区域看成是自然综合体,认为它们是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苏联 贝尔格)。

  论述关于硅酸盐矿物物理化学的相互关系(美国 芬纳)。

  提出大气热辐射平衡的理论(德国 埃姆顿)。

 

公元1914年

  [数 学]

  提出拓扑空间的公理系统,为一般拓扑学建立了基础(德司 豪斯道夫)。

  [天文学]

  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自转(美国 比斯)。

  发现木星的第九颗卫星一木卫九(美国 塞.尼科耳逊)。

  建立球状星团的“光谱—光度图”(美国 沙普勒)。

  [物理学]

  用不同能量的电子轰击气体和蒸气,实验证实了量子级间的跃迁,支持了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德国 詹·弗克、古·赫兹)。

  发现快速旋转铁棒使棒磁化的回转磁效应(英国 巴特)。

  提出氢离子是带单位正电的粒子(英国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化 学]

  发展了精确测量X光波长的技术,从而发现每个元素 X光谱,支持了波尔的原子壳层模型(瑞士 西格朋)。

  [生物学]

  首次获得甲状腺素结晶,后十年确定其结构为含大量碘的氨基酸(美国 肯德尔)。

  [地 学]

  发现地球深2,900公里处存在地幔与地核的界面,称为“谷登堡界面”(美籍德国人 谷登堡)。

 

公元1915年

  [数 学]

  把黎曼几何用于广义相对论,成为它的主要数学工具,解出球对称的场方程,从而可以计算水星近日点的移动等问题 (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

  [天文学]

  分析天王星和海王星运动的不规则性,预测另有一颗新行星存在(美国 洛韦耳)。

  发现天狼星的伴星是颗白矮星(美国 华·亚当斯)。

  [物理学]

  推广了波尔原子模型理论中的量子条件,发展了量子论 (德国 索末菲,英国 威·威尔逊)。

  用变分原理推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方程,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形式基础(德国 希尔伯脱,荷兰 罗伦兹)。

  1913—1915年,应用气体分子运动论,发明汞扩散型真空泵,为高真空技术的先驱(德国 盖达)。

  发现磁化可使铁棒旋转的回转磁效应(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荷兰 德哈斯)。

  [化 学]

  1915—1917年,分别制备战争用毒气,如氯气、光气、芥子气等(德国 哈伯,英国 泡帕)。

  [生物学]

  1915—1917年,发现细菌中可传播的溶解作用,由此发现噬菌体(加拿大 托特,法国 铎埃雷)。

 

公元1916年

  [天文学]

  发明求恒星距离的分光视差法(美国 华·亚当斯,德国 科耳许特)。

  建立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英国 爱丁顿)。

  [物理学]

  实验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量子公式,精确测定了普朗克常数(美国 米立根)。

  在1907年提出等效原理与1913年提出万有引力是度规场的基础上,完成广义相对论(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各自应用索末菲推广的波尔原子模型理论解释斯塔克效应,获得成功(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爱泼斯坦)。

  用波尔—索末菲旧量子论解释了塞曼效应,提出空间量子化原理(德国 索末菲,荷兰 德拜)。

  用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得到自发发射,受激发射和吸收三者几率之间的关系(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求出了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方程的单个质点的精确解 (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

  证明能级的精细结构在波尔原子理论中是由狭义相对论的效应引起的(德国 索末菲)。

  [化 学]

  发明粉末法照得X射线干涉图来测定晶体结构,后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荷兰 德拜、谢勒)。

  提出经典价键理论的电子学说,以惰性元素外壳电子“八数群”或“八偶律”为基础,指出两原子化合时等或不等地共享电子对,以满足2、8的惰性电子壳层,开始以电子论统一了共价键与离子键(德国 柯塞尔,美国 吉·路易斯)。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理论(美国 兰米尔)。

  通过对带极性基团烷基同系物表面能的测量,提出表面膜的分子定向说(美国 兰米尔)。

  发现加钴的钨钢具有强磁性,开始了新型磁合金的研究,后即制得具有强磁性、耐蚀、耐震、耐温度变化、价廉的铅镍钴磁钢(日本 本多光太郎)。

 

公元1917年

  [天文学]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潮汐假说(英国 金斯)。

  [物理学]

  各自用波尔茨曼输运方程,求出气体的粘滞性、热传导、扩散等输运系数的严格表式(英国 查普曼,瑞典 恩斯考格)。

  运用广义相对论,提出在空间上有限(闭合)的静态宇宙球状模型(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另一个有限的度规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模型(荷兰 德希特)。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镤(德国 哈恩、迈特纳,英国 索迪等)。

  [生物学]

  发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根据古生物学的观点提出定向进化理论(美国 奥斯本)。

  [地 学]

  进行侵蚀和堆积基准面的研究(美国 巴来尔)。

 

公元1918年

  [数 学]

  应用复变函数论方法来研究数论,建立解析数论(英国 哈台、立笃武特)。

  为改进自动电话交换台的设计,提出排队论的数学理论(丹麦 爱尔兰)。

  希尔伯特空间理论的形成(匈牙利 里斯)。

  [天文学]

  根据球状星团分布研究银河系结构,发现太阳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位置(美国 沙普勒)。

  1918—1924年,刊布亨利·德拉帕尔星表,表内列出 225,000多颗恒星的光谱类型(美国 安·莫里、卡农)。

  [物理学]

  发现压电效应可使石英板振动,制成石英压电振荡器,用作超声源(法国 郎之万)。

  提出规范不变几何,用以概括万有引力和电磁场,第一次试图建立统一场论(德国 韦耳)。

  提出飞机翼尾流引起的应曳力理论(德国 普兰特耳)。

  提出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之间的对应原理(丹麦 尼·波尔)。

  [化 学]

  1918—1923年,提出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英国 沃·路易斯)。

  [生物学]

  在蝾螈原肠胚的交换移植实验中发现胚胎学上的“组织者”,对胚胎发育起诱导作用,描述了两栖类背唇部位“组织者”的效应(德国 斯佩曼)。

  发现人工单性生殖,用简单的化学刺激代替精子,引起海胆卵的发育(美籍德国人 吕勃)。

  [地 学]

  确立大气的太阳潮(英国 查普曼)。

 

公元1919年

  [数 学]

  建立P-adic数论,在代数数论和代数几何中有重要用(德国 亨赛尔)。

  [天文学]

  首次利用日全食观测验证太阳引力场使星光偏折的效应 (英国 爱丁顿领导日全食观察队)。

  发现太阳黑子等活动的真正周期是22年(美国 赫耳、华·亚当斯)。

  [物理学]

  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用 粒子从氮原子核打出质子(英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发明电磁分离法鉴别和称量同位素的质谱仪,用此发现同位素质量近乎整数的规则(英国 阿斯顿)。

  发现铁的磁化过程的不连续性,是韦斯铁磁理论有铁畴存在假定的直接证明(德国 巴克豪森)。

  提出《达到极高高度的一方法》报告。利用固体推进剂制造火箭,试图射入太空(美国 戈达德)。

  [化 学]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和碳化物碳化学公司从石油裂化气制造异丙醇,是石油化学利用的开端。   提出链反应理论,认为在链式反应中每个反应的活性中心,可以连续地引起许多分子(如一万到百万)的反应,用以解释光化、爆炸,以及后来的加成聚合等许多反应(丹麦 约·克里斯琴森,德国 能斯脱)。

  将共用电子的观念推广到配位化合物(即络合物),指出配位键的两个电子可以来自同一个原子(英国 西奇维克)。

  引入电子等排物的观念,认为有同数目电子的分子可有基本相同的电子结构,这是分子轨道概念的雏形(美国 兰米尔)。

  [生物学]

  发现人种不同血型的分布也不同(德国 赫尔兹费尔特)。

  发明“瓦氏呼吸器”,对生理生化的研究有很大促进(德国 瓦勃)。

  [地 学]

  提出锋面和气旋学说(挪威 雅·皮叶克尼斯)。

  按海岸运动的方向将海岸进行分类(美国 道·约翰逊)。

公元1920年

  [天文学]

  发现轨道似于土星的小行星海达尔戈(Hidelgo),这是目前知道的最远的小行星(美籍德国人 巴德)。

  首次用干涉仪直接测量恒星的直径(美国 迈克耳逊、比斯)。

  提出新的月球运动理论,编成精确的月离表(英国 厄·布朗)。

  发生卡普坦宇宙和沙普勒宇宙的大争论。

  建立恒星大气构造的电离理论,推出热平衡下气体的热电离度和温度的关系式(印度 沙哈)。

  [化 学]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概念,认为淀粉和纤维由葡萄糖失水,蛋白质由氨基酸失水缩聚而成,打破长期以来把高分子看成由许多小分子缔合成胶束的观点,促进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德国 斯托丁格)。

  提出范德华力是诱导偶极间引力(荷兰 德拜)。

  发现乙烯能自行结合成四碳、六碳的化合物,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橡胶性质的巨大分子,对支持斯托丁格高分子理论及发展合成橡胶起了重要作用(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

  1918~1920年,发明极谱分析法,它可以对多种可氧化,还原物质同时进行灵敏的定性定量测定,可应用于水液、非水极性溶剂及熔盐。于1926年,与志方益三发明自动极谱仪 (捷克 海洛夫斯基,日本 志方益三)。

  发现重要香料麝香和香猫酮为16及17元的大环化合物,大环形化合物的环可以不在一个平面上,打破半个世纪前拜耳(1883年)提出的有机物只能形成平面小环的假说(瑞士籍南斯拉夫人 拉齐卡)。

  二十年代左右,发现非液晶分子溶于液晶物质时,溶质分子会和溶剂分子一样,处于排列成行的状态(德国 沙普)。

  提出氢键的概念,认为氢键是一种较弱的“键”,用以解释水等物质的性质(美国 莱悌默)。

  [生物学]

  发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美国 加纳、阿拉德)。

  提出氧分子的激活是生物氧化的见解(德国 瓦勃)。

  发明通过酸化的途径,贮藏新鲜饲料不变质的方法(芬兰 威尔坦能)。

 

公元1921年

  [物理学]

  发明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中偏转的方法测量原子的磁矩,为量子论中空间方向量子化原理提供了证据(德国 斯特恩、盖拉赫)。

  首次发现类似于铁磁现象的所谓铁电现象(美国 瓦拉塞克)。

  [化 学]

  1921~1923年,从研究酸和碱的催化作用,提出共轭酸碱的理论(丹麦 勃朗斯台特)。

  提出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计算法(美国 吉·路易斯)。

  发现四乙基铅为良好的汽油燃烧抗爆剂,开始了抗爆机制的研究(美国 米吉莱)。

  [地 学]

  发现大气圈的臭氧层,量少,但吸收大量紫外线,使生命体免受损害(法国 法布列)。

  开始珠穆朗玛峰探险(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探险队)。

 

公元1922年

  [数 学]

  提出数学要彻底形式化的主张,创立数学基础中的形式主义体系和证明论(德国 希尔伯特)。

  [天文学]

  发明温差电偶法测定行星的温度(美国 科布伦兹)。

  具体提出无限等级式宇宙模型,认为星系是第一级天体系统,并证明这种结构是不存在“光度佯谬”和“引力佯谬”(瑞典 卡·查理)。

  [物理学]

  实验第一次精确证实重力加速度和落体成分无关(德国 厄缶)。

  提出液体中密度热起伏引起光散射的理论,后被用到液体声测量中(法国 布里渊)。

  提出用石英压电效应调制电磁振荡的频率(美国 卡第)。

  [化 学]、

  提出所有催化过程形成临界络合物,由络合物的形成和分解决定反应的速度,并推得反应方程式(丹麦 勃朗斯台特)。

  将液晶分为三大类:向列相液晶、胆甾相液晶、近晶相液晶(德国 基·费莱德尔)。

  [生物学]

  发表《筋肉收缩的化学及新量论》,开创了细胞生理代谢的研究工作(英国 阿·希尔,美籍德国人 迈耶霍夫)。

  提取出胰岛素(加拿大 班丁、白斯特)。

  [地 学]

  发现深源地震的存在(英国 透纳)。

  算出火成岩的平均化学成分(美国 弗·克拉克)。

 

公元1923年

  [数 学]

  提出一般联络的微分几何学,将克莱因和黎曼的几何学观点统一起来,是纤维丛概念的发端(法国 厄·加当)。

  提出偏微分方程适定性,解决二阶双曲型方程的柯西问题(法国 阿达玛)。

  提出更广泛的一类函数空间——巴拿哈空间的理论(波兰 巴拿哈)。

  提出无限维空间的一种测度——维纳测度,对概率论和泛函分析有一定作用(美国 诺·维纳)。

  [天文学]

  编成精确的新月球运动表,为天文年历上所采用(英国厄·布朗)。

  [物理学]

  提出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标志着新量子论的开始(法国 德布罗意)。

  提出经典统计力学中的准各态历经假说,用以代替不能成立的各态历经假说(意大利 费米)。

  用旧量子论研究原子谱线的反常塞曼效应,发现角动量决定谱线分裂的g因子公式(德国 朗德)。

  在X射线散射实验中发现波长改变的效应,提出自由电子散射光子的量子理论(美国 康普顿)。

  提出空间周期性引起粒子动量改变的量子规则,用以解释释光栅对一束辐射的衍射效应(美国 杜安)。

  [化 学]

  提出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每个离子被带异性电荷的离子氛包围,从而影响了离子的运动及其他性质,由此推出离子的活度系数是离子强度的函数(荷兰 德拜,德国 休克尔)。

  首次确定辅酶的结构,认识到维生素及铜、钴、镁、钼等人体所需的微量金属都是辅酶的部分(瑞典籍德国人 欧拉·钱儿宾,英国 哈顿)。

  用X光分析法,发现化学元素铪(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德国 考斯特儿)。

  开始用放射性铅来跟踪它在植物组织体中的吸附和分布,确立了研究有生命过程的放化分析原则,但因铅有毒未被应用(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

  [地 学]

  建立元素的地球化学分配法则(挪威 戈尔德施密特)。

  进行地槽的分类(美国 舒舍特)。

 

公元1924年

  [天文学]

  发现恒星的质量—光度关系。认为很大质量的星体由于辐射压超过引力收缩,故不能存在(英国 爱丁顿)。

  分辨出仙女座大星云和其他几个旋涡状星系的边缘为一个个恒星,揭示了河外星云的本质,并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外层旋臂上有造父变星,利用它测定了这个星云的距离(美国 哈勃)。

  发现恒星运动的不对称性现象(美国 斯特隆堡)。

  [物理学]

  首次用德拜—体克耳电解质理论研究电离化气体(英国 罗斯兰德)。

  发现光量子(光子)服从的统计法则,据此用统计方法推出普朗克的辐射公式(印度 玻色)。

  发现服从玻色统计法则的体系在温度为绝对零度附近时,其粒子都迅速降到基态上的现象,即所谓爱因斯坦凝结 (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推出光折射率的量子论公式,即克雷默兹—海森堡色散公式(荷兰 克雷默兹,德国 海森堡)。

  各自发现磁控电子管能自动发生高频电磁振荡,随着性能良好的磁控管问世,引出微波技术的发展(德国 哈邦,捷克 查契克)。

  [化 学]

  提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即波尔—梅因史密司—斯通纳构造原则,使周期律的解释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丹麦 尼·波尔,美国 梅因史密司,英国 斯通纳)。

  发明超离心法(十万倍于重力),研究胶体粒子和高分子的大小及分布,首次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量(瑞典 斯维特伯格)。

  确定罂粟碱、尼古丁等重要生物碱的结构,并开始了从简单分子合成复杂天然有机物的工作(英国 鲁滨逊)。

  从光谱发现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状态相似于原子中的电子状态(德国 索末菲)。

  提出软球分子模型的吸引、排斥近似位垒公式,广泛用于推导物态方程及计算原子、分子问的作用(英国 林纳·简斯)。

  以醋纤代替硝纤(1889年开始用的)作照象底片,解决了底片易燃的问题(美国 伊斯特曼)。

  [生物学]

  创立数理群体遗传学(英国 荷尔登)。

  首次提取出植物激素(苏联 赫洛特内,荷兰 范恩脱)。

  [地 学]

  《形态分析》出版,提出“山前阶地”理论(德国 瓦·彭克)。

  根据地壳收缩说分析综合世界的造山运动,发表造山论 (德国 汉·斯蒂尔)。

  提出岩浆岩相的概念(苏联 乌索夫)。

  提出地质时代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地轴发生周期性偏倚的见解(德国 寇本、魏根纳)。

 

公元1925年

  [数 学]

  创立概周期函数(丹麦 哈·波尔)。

  以生物、医学试验为背景,开创了“试验设计”(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也确立了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英国 费希尔)。

  [天文学]

  提出河外星系的形态分类法(美国 哈勃)。

  首次提出银河系由许多次系合成的观点(瑞典 林德伯拉特)。

  建立疏散星团的分类法(瑞士 特朗普勒)。

  发现天狼伴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证实白矮星上存在高密度物质(英国 华·亚当斯)。

  确定行星状星云光谱中的特殊发射线是在密度非常稀薄状态下氧两次电离所产生的禁线,从而否定了新元素存在的推测(美国 鲍温)。

  [物理学]

  在气体放电研究中发现等离子体静电振荡,引起的电子反常散射现象(美国 兰米尔)。

  提出矩阵力学,一种强调可观察量的不连续性的新量子论(德国 海森堡)。

  提出电子自己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的概念,用以解释光谱线的精细结构(荷兰 乌仑贝克、古兹米特)。

  提出两个电子不能共处于同一量子状态上的不相容原理,用以解释光谱线在强磁场中的反常分裂(奥地利 泡利)。

  发明符合计数法,用以确定宇宙射线的方向和性质,用符合计数法,证实光子电子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律、动量守恒律都成立(德国 玻蒂)。

  发明光电显像管,是近代电视照像术的先驱(美籍苏联人 兹渥里金)。

  提出铁磁性的短程作用模型,假定影响磁化的仅是最邻近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美国 伊兴)。

  [化 学]

  确定吗啡的结构式(英国 鲁滨逊)。

  提出分子价电子的能级在所有主要方面与原子价电子的能级基本相同(美国 儿·贝尔格)。

  发现化学元素铼,属周期系中最后一个稳定元素,以后发现的均为放射性元素(德国 依·诺台克、瓦·诺台克)。

  [生物学]

  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化石(南非 达特)。

  发现细胞色素,并指出其在活组织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英国 凯林)。

  [地 学]

  根据气候因素进行土壤分类(苏联 瓦·威廉斯)。

  提出大地构造的放射性轮回说,确立大地构造过程的周期概念,用地壳中放射热的堆积解释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英国 乔利)。

  提出生物地球化学的概念(苏联 维尔纳德斯基等)。

  根据气候型与地理景观作出气候的分类(苏联 列·贝尔格)。

 

公元1926年

  [数 学]

  大体上完成对近世代数有重大影响的理想理论(德国 纳脱)。

  [天文学]

  提出造父变星光变的脉动理论(英国 爱丁顿)。

  第一次国际经度联测。

  [物理学]

  提出物质波的波动力学,一种强调物质波性的新量子论,把电子看成一团电荷分布,即所谓电子云(奥地利 薛定锷)。

  提出薛定锷波动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德国 玻恩)。

  提出受泡利不相容原理限制的粒子所服从的统计法则 (意大利 费米)。

  指出电场和磁场对带电粒子运动路线的透镜聚焦作用,是电子光学研究的开始(德国 布希)。

  用狭义相对论力学说明为什么电子磁矩是一个波尔磁子而不是半个(美国 托马斯)。

  精确地测定了光的传播速度(美国 迈克耳逊)。

  提出飞行体后湍流的尾流理论(德国 普兰特耳)。

  设计并发射以液态氧和汽油为推进剂的火箭,首次携带简单仪器进行高空研究,随后提出多级火箭理论,企图射到月球(美国 戈达德)。

  [化 学]

  1910~1926年,确定醣类具有五环糖和六环糖两种基本结构(英国 霍沃斯)。

  提出活化中心的吸附催化假说(美国 兰米尔、塔勒)。

  提出中介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真实状态不能用任何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示,而是介于两个或多个“极限结构”之间的中介状态(英国 英果尔德)。

  分别提出磁性盐低温去磁法(美国 吉奥寇,荷兰 德拜)。

  [生物学]

  发现赤霉素(日本 黑泽)。

  首次制成结晶的尿素酶,开辟了酶化学发展的道路(美国 萨姆纳)。

  发表《基因论》,使基因遗传理论系统化(美国 托·摩尔根)。

  [地 学]

  提出干燥指数,并绘制干燥指数的世界分布图(法国 德马东)。

  提出中国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脉动说(中国 竺可桢)。

 

公元1927年

  [数 学]

  建立动力系统的系统理论,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 毕尔霍夫)。

  [天文学]

  提出球状星团的分类法(美国 沙普勒)。

  发现银河系的自转并算出太阳绕银心转动的速度和银河系的总质量(瑞典 林德伯拉特,荷兰 欧尔特)。

  首次发现恒星的自转(美国 奥·斯特鲁维,苏联 沙因)。

  发明石英钟,后人用作标准时间,证实地球自转有起伏(美国 马里逊)。

  明确提出用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以解释月球运动的某些偏差(荷兰 德希特)。

  [物理学]

  根据质谱仪测量结果,揭示出同位素质量偏离整数规则的变化趋势,后人据此指出释放原子能的可能性(英国 阿斯顿)。

  提出所谓“双重解理论”,作为薛定锷波动力学的决定论因果解释(法国 德布罗意)。

  分别用晶面反射法、薄膜透射法观察到电于束的衍射效应,证实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性(美国 戴维森、杰默,英国 汤姆森)。

  根据波粒二象性,推出测不准关系,即所谓不确定性原理 (德国 海森堡)。

  提出波粒两观点互相补充的并协原理,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丹麦 尼·波尔)。

  提出电磁辐射场的(二次)量子化理论,以及辐射的吸收和发射的初步理论,进一步体现光的波粒二象性(英国 狄拉克)。

  提出空间宇称(左右对称性)守恒的概念,用以解释光谱 (美籍匈牙利人 维格纳)。

  发现电离层上层反射无线电短波。澄清在大气电离层的等离子体中无线电波传播的理论,即“磁离子理论”(英国 阿普尔顿)。

  提出固体量子论中的能带概念(德国 斯特拉特)。

  发现宇宙射线的纬度效应(荷兰 克雷)。

  在云雾室中发现几乎不受磁场偏转的高能量带电粒子,为数足以解释宇宙射线引起的电离作用(苏联 史考贝尔金)。

  用磁粉溶液涂于纸带上,干后用作电信号记录,后即发展成磁带录音机(美国 奥尼尔)。

  [化 学]

  提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理论(荷兰 德拜,美国 盎萨格)。

  提出支链反应的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苏联 谢苗诺夫,英国 欣谢尔伍德)。

  通过X光分析,证实液体的结构是分子近程有序,远程无序,液体分子间存在着利于分子运动的空穴(荷兰 德拜)。

  用原电池过程来解释金属的多相催化反应,并用极化和去极来说明催化毒物及催化促进剂的作用(英国 阿姆斯特郎)。

  [生物学]

  分别用果蝇和玉米为材料,第一次利用射线人工诱发突变(美国 赫·穆勒、斯塔德勒)。

  开始发掘中国猿人——“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中国 裴文中等)。

  [地 学]

  证实深源地震的存在(日本 和达清夫)。

  发现菲律宾海沟中的爱姆登海渊,深度为10,830米,后订正为10,400米(德国 爱姆登号军舰)。

 

公元1928年

  [数 学]

  提出解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美籍德国人 理·柯朗)。

  首次提出通信中的信息量概念(美国 哈特莱)。

  提出拟似共形映照理论,在工程技术上有一定应用(德国 格罗许,芬兰 阿尔福斯,苏联 拉甫连捷夫)。

  [物理学]

  提出强电场下金属发射带电粒子的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理论(英国 佛勒、诺德海姆)。

  发现透明物质散射的光中有频率改变的效应(印度 钱·拉曼)。

  提出符合狭义相对论要求的电子的量子论,成功地得出电子的自旋和磁矩(英国 狄拉克)。

  应用量子力学中粒子穿透位垒的隧道效应,解释原子核的 衰变现象,取得和盖革—纳托尔经验公式形式上的符合 (美籍俄国人 伽莫夫,美国 康登、格尼)。

  应用费米和狄拉克的量子统计法发展金属的自由电子理论(德国 索末菲)。

  提出韦斯铁磁性理论的量子力学解释(德国 海森堡)。

  提出决定一体系占有某量子状态几率的时间变化率的基本方程(奥地里 泡里)。

  [化 学]

  提出范德华力是色散引力的见解(德国 弗·伦顿)。

  提出氢分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的近似处理法,进而推广到其他分子结构的研究,首次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德国 弗·伦顿、海特勒)。

  提出多相催化的电子假说(苏联 罗金斯基)。

  1926~1928年,分别对分子中的电子状态按原子轨道进行分类,并初步得出选择分子中电子量子数的规律(美国 马利肯,德国 洪德)。

  用原子轨道的线性加和法讨论了氢分子的电子状态,这是分子轨道法的原形,并用轨道重叠的大小来判断键合的能力 (美国 鲍林)。

  提出处理多电子原子体系问题的“自洽场”近似方法(英国 哈特里)。

  1928~1939年,从氮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等近二十种单质及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量热数据,分别求得熵的结果相符,使热力学的统计理论得到有力的支持(美国 吉奥寇)。

  发明二烯合成反应,是从链烃合成环烃的重要反应(德国 阿德儿、迪尔斯)。

  人工合成氯丁橡胶,是最早切合广泛实用的橡胶,在战争中开始大量代替天然胶(美国 卡罗瑟,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

  [生物学]

  提出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苏联 李森科)。

  [地 学]

  提出地壳变动的地下对流说(英国 阿·霍尔姆斯)。

  提出气团理论(挪威 贝吉隆)。

  提出电离层形成的紫外线电离说(英国 赫尔本特)。

  1928~1930年,第一次南极陆上探险,乘飞机到达南极上空(美国 拜尔德等)。

 

公元1929年

  [天文学]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引力不稳定理论(英国 金斯)。

  发现星系发光度和其谱线红移之间的关系,说明来自星云的光呈现谱线红移,其数值和星云距离成正比(美国 哈勃尔)。

  [物理学]

  把电磁场看作动力学体系,提出电子和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是量子场论的先驱(德国 海森堡,奥地利 泡里)。

  提出超声波在气体中被反常吸收的理论(美籍奥地利人 赫茨菲,美国 弗·赖斯)。

  首次实现彩色电视的试验(美国 伊夫斯)。

  提出等离子体的高频率静电振荡理论,用以解释放电管中反常电子散射(美国 汤克斯、兰米尔)。

  发明高频直线加速器,成为后来共振型加速器的先驱(挪威 维德罗)。

  各自发明油扩散真空泵,可得千万分之一乇(千万分之一毫米汞柱)的真空(英国 伯奇,美国 希克曼)。

  提出极性分子理论,确定分子的偶极矩,对测定分子中原子间实际距离提供了可能,并可以预测分子的介电性能及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引起功率损耗的弛豫(荷兰 德拜)。

  [化 学]

  分离得两种维生素K,并确定其结构(美国 多伊赛)。

  提出晶体场理论,认为在离子晶体中,由于周围离子形成的晶体电场,引起中心离子电子轨道的变化,导致晶体的稳定 (美籍德国人 贝蒂)。

  提出多相催化的多位假说(苏联 巴兰金)。

  用X光确定硅酸盐结构可形成一维长链、二维网格和三维网格(美国 鲍林)。

  1921—1929年,逐渐确定正铁血红素的结构是由四个吡咯环所组成的复杂分子(德国 汉·费歇)。

  1909—1929年,发现核糖(五碳糖)存在于某些核酸中,发现脱氧核糖,它存在于另一些核酸中,认识到核酸就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这两类(美籍俄国人 勒温)。

  发现天然氧是氧的三种同位素的混合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用三种同位素的平均值作标准,到1961年国际上改用碳12作为统一标准 (美国 吉奥寇)。

  [生物学]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新人”——“山顶洞人”的化石(中国 裴文中等)。

  发现有杀菌作用的青霉素但尚未医用(英国 亚·弗来明)。

  第一次记录人的脑电图(德国 贝格)。

  发现三磷酸腺苷(ATP)(德国 罗曼)。

  [地 学]

  在《东亚的几个特别构造型》一文中提出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国 李四光)。

  根据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说明第四纪冰期的成因(英国 辛普森)。

  从乱流扩散说明大气运动的理论(德国 德范特)。

  从地球化学观点说明地球内部的构造,从此矿物学不再是纯粹的记事性科学了(挪威籍瑞士人 戈尔德施密特)。

 

公元1930年

  [数 学]

  建立格论,是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对射影几何、点集论及泛函分析都有应用(美国 毕尔霍夫)。

  提出自伴算子谱分析理论并应用于量子力学(美籍匈牙利人 冯·诺伊曼)。

  [天文学]

  根据行星运动的摄动理论计算,发现冥王星,是万有引力的又一验证(美国 汤波)。

  发明“日冕仪”,解决非日全食时观测日冕的困难(法国 李约)。

  发明折反射望远镜(德国 玻·施密特)。

  发现亚巨星和亚矮星(美国 斯脱隆堡、柯伊伯)。

  测定月球的辐射和温度(美国 爱·珀替、塞·尼科尔逊)。

  发现银河系内的星际吸光现象,启示星际有弥漫物质存在(美国 特朗普勒)。

  [物理学]

  提出未被电子占有的负能态,其行为如带正电粒子的假说,即狄拉克空穴理论(英国 狄拉克)。

  发现第二种液态氦的超流动性(荷兰 刻松、凡登安德)。

  在固体能带论中提出所谓“布里渊区”概念(法国 布里渊)。

  发明回旋加速器(美国 劳伦斯)。

  发现相差衬托方法能观察到光通过厚薄交替的透明体后的相位效应(荷兰 泽尼凯)。

  [化 学]

  通过二元酸与二元胺的缩合,合成高分子纤维丝,证实高分子长链的结构理论(美国 卡罗瑟)。

  发现偶氮磺胺化合物百浪多息的抗菌性,开始了对这类药物的研究(德国 多麦克)。

  提出高分子结晶的织构模型,认为高分子结晶不同于小分子结晶(德国 赫曼、杰恩格罗斯)。

  发现化学元素钫(美国 阿立生、麦非)。

  确定全部叶绿素的结构(德国 汉·费歇)。

  制得二氟二氯甲烷(氟里昂),开始了有机氟的研究(美国 米吉莱)。

  将霓虹灯涂以荧光物质后发展了日光灯,逐步代替白炽灯(法国 克劳德)。

  [地 学]

  根据天文学的计算说明第四纪冰期的成因(南斯拉夫 米兰科维奇)。

  反对地壳变动的收缩说,提出波动说(德国 哈尔曼)。

  开始在海上进行重力测定,发现重力异常(荷兰 文宁)。

 

公元1931年

  [数 学]

  发现多维流形上的微分型和流形的上同调性质的关系,给拓扑学以分析工具(瑞士 德拉姆)。

  证明了公理化数学体系的不完备性(奥地利 哥德尔)。

  发展马尔可夫过程理论(苏联 柯尔莫哥洛夫,美国 费勒)。

  [天文学]

  由光谱分析证认出金星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美国 华·亚当斯、杜哈姆)。

  从木星、土星等其他外行星的光谱照片,认识到这些大行星上的大气富有氨、甲烷、氢,从而推测地球形成时大气成分为水、氨、甲烷和氢等(美国 斯里弗尔,美籍德国人 维尔德)。

  [物理学]

  首次发现宇宙射线中存在反粒子—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空穴理论的预言(美国 安德森)。

  提出铁磁性的“自旋波”量子力学理论,并预言铁磁体的低温磁性质(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

  提出半导体的能带模型的量子力学理论(美籍英国人 哈·威尔逊)。

  提出半导体中的“激子”概念,用以解释吸收光后可不发生光致导电的现象(苏联 弗朗克尔)。

  用统计力学论点推出不可逆过程的倒易关系,成为后来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美国 盎萨格)。

  发明静电加速器(美国 范德格拉夫)。

  [化学]

  提出分子结构的共振理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结构是多个价键结构式共振的结果(美国 鲍林)。

  对芳香和共轭体系,开始引入非定位价键的量子力学处理(德国 休克儿)。

  首次实现全人工合成的纤维,强度大于粘丝,称为尼龙,于1938年投产,人工合成纤维从此开始(美国 卡罗瑟)。

  确定维生素A的结构,在一九三三年合成(瑞士 卡勒,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建立第一台放大400倍的粗糙的电子显微镜(德国 拉斯卡)。

  [生物学]

  开始研究呼吸时酶的活动和作用(德国 瓦勃)。

  [地 学]

  根据降水和蒸发指数进行气候分类(美国 桑斯威特)。

 

公元1932年

  [数 学]

  解决多元复变函数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法国 亨·嘉当)。

  建立各态历经的数学理论(美国 毕尔霍夫,美籍匈牙利人 冯·诺伊曼)。

  建立递归函数理论,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在自动机和算法语言中有重要应用(法国 赫尔勃兰特,奥地利 哥德尔,美国 克林)。

  [天文学]

  从无线电接收中稳定持久的噪声,发现太阳系外银河来的无线电波,开始了射电天文学的研究(美国 杨斯基)

  提出“原始原子”爆炸膨胀的宇宙模型(比利时 勒梅特)。

  用费米气体模型,推测恒星坍缩的质量(苏联 列·兰道)。

  [物理学]

  在人工核反应中发现中子(英国 查德威克)。

  用负反馈法改善电子管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性能,用以减小失真(美国 尼奎斯特、哈·布莱克)。

  提出两核子间的吸力是交换力,引入同位旋概念,强调此交换力和电荷无关(德国 海森堡)。

  发现宇宙射线中的“簇射”现象(意大利 饶希)。 。

  发现宇宙射线中有正、负电子对产生,及由它们构成的电子“簇射”(英国 布莱凯特,意大利 奥查林尼)。

  提出和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电子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英国 狄拉克)。

  指出狄拉克量子电动力学和海森堡、泡里的量子电动力学在数学结构上等效(比利时 罗森菲)。

  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英国 考克拉夫特、沃尔顿)。

  利用回旋加速器使原子核发生蜕变(美国 劳伦斯、黎文斯顿、密·怀特)。

  发明驻声波光栅的衍射法,测定液体中超声的波长和速度 (荷兰 德拜,美国 西尔斯,法国 卢卡斯、毕伽)。

  [化 学]

  提出高分子高弹行为(即橡胶弹性)的分子运动理论(德国 库·迈耶尔、苏西奇)。

  提出液体的似晶格模型,即将液体看作不完善的固体,并推得一维空间疏松堆叠的解(苏联 弗朗克尔)。

  分别发展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相似于原子轨道进行构造,并分为成键和反键轨道两种,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加和近似计算,对多原子分子开始引用非定位分子轨道概念念(美国 马利肯,德国 洪德)。

  1931~1932年,提出把定域的单键和多键分为 键和 键两类(德国 洪德)。

  发现重氢——氘(美国 尤里)。

  1932~1935年,应用阿累尼乌斯的活化络合物概念,提出绝反应速度理论(德国 佩尔泽,美国 艾林)。

  1932~1935年,确定了多种雌、雄激素的结构,并进行了部分合成(德国 布坦能脱,瑞士籍南斯拉夫人 拉齐卡)。

  [生物学]

  提出“团聚体”概念,后为苏联奥巴林探讨生命起源时引用(荷兰 德·容)。

  [地 学]

  发现火山喷出岩具有磁性(德国 凯尼格斯伯杰)。

  1932~1933年,开始第二届国际极年的观测。

  提出黄土形成的“土壤残积说”(苏联 列·贝尔格)。

 

公元1933年

  [数 学]

  提出拓扑群的不变测度概念(匈牙利 奥·哈尔)。

  提出概率论的公理化体系(苏联 柯尔莫哥洛夫)。

  制订复平面上的傅立叶变式理论(美国 诺·维纳、丕莱)。

  [天文学]

  1933~1938年,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氰和氢化物的分子 (比利时 史温斯,加拿大籍德国人 赫茨伯格,美国 华·亚当斯等)。

  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

  [物理学]

  实验证实原子在发射和吸收光子时,发生按爱因斯坦公式所示的动量改变(奥地利 弗里什)。

  提出中微子假说,用以维护 衰变的总能量守恒(奥地利 泡里)。

  发现超导电体有理想的抗磁作用(荷兰 迈斯纳、奥申菲)。

  提出电磁场量子化理论的互补原理解释(丹麦 尼·波尔,比利时 罗森菲)。

  实验证实正负电子相遇可转化(所谓湮没)成电磁辐射,其发生几率符合狄拉克1930年电子论公式(法国 季保德)。

  [化 学]

  人工合成维生素C(英国 霍沃思)。

  1933~1939年,分别提出不同的电化学动力学的假说 (苏联 弗鲁姆金,日本 堀内寿郎,美国 艾林)。

  1931~1933年,发展了完全无规混合的正则溶液理论 (美国 斯卡查、海儿德勃朗)。

  制得重水,后用作反应堆的减速剂(美国 吉·路易斯)。

  [地 学]

  提出地壳变动的脉动说(美国 布赫)。

  提出花岗岩生成的选择再熔融说(芬兰 埃斯科拉)。

  提出热盐环流的模式理论,研究蒸发与降水因素产生海流(英国 古尔兹勃龙)。

  发展了等离子体川流在地球磁场中的运动理论,用以研究地磁风暴(英国 查普曼等)。

  提出降水的冰核说(挪威 贝吉隆)。

 

公元1934年

  [数 学]

  创建大范围变分学的理论,为微分几何和微分拓扑提供了有效工具(美国 莫尔斯)。

  解决极小曲面的基本问题一普拉多问题,即求通过给定边界而面积为最小的曲面(美国 道格拉斯等)。

  提出平稳过程理论(苏联 辛钦)。

  [天文学]

  中国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理论预计恒星崩溃达到核密度时可形成“中子星”(美国 兹威基,美籍德国人 巴德)。

  提出质量大于1.3个太阳的冷却天体,必然发生“万有引力”的坍缩(美籍印度人 钱锥赛克哈)。

  [物理学]

  用中微子概念,提出原子核 衰变的量子理论(美籍意大利人 费米)。

  用中子轰击法制成多种人工 放射元素。发现原子核吸收慢中子与中子速率成反比的规律(美籍意大利人 费米埃·塞格勒,意大利 阿玛尔第、达戈斯蒂纳、拉萨悌,苏籍意大利人 庞悌考尔沃)。

  提出核子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介子的存在(日本 汤川秀树)。

  发现在丫射线照射下液体发光现象(苏联 切仑柯夫)。

  提出强电流自聚焦理论,发现强电流放电的“箍缩效应”,后人于五十年代曾试图用此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美国 贝内特)。

  澄清天体磁场的磁流体动力学理论,提出磁力线冻结在理想导电流体的基本概念(英国 考玲)。

  提出超导电体的二流体模型理论(美籍荷兰人 戈特,荷兰 卡西尉)。

  对费米用中子轰击铀的结果提出是裂变的建议,而费米用当时不准确的核质量数估算而反对(德国 依·诺台克)。

  [化 学]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统计理论(德国 维·库恩)。

  发现核反冲的化学效应,是“热原子化学”的开端(美籍匈牙利人 西拉德等)。

  发现人工放射性,是制备人工放射元素的开始(法国 弗·居里夫妇)。

  用离子与激发分子丛簇的观念以及由离子和激发分子形成的自由基来说明辐射化学的初级效应与次级效应(美国 艾林、蒙德)。

  [地 学]

  出版《风化壳》专著,发展了地表风化壳理论(苏联 波雷诺夫)。

  提出东南季风的强弱和中国东部雨量分布的关系(中国 竺可桢)。

 

公元1935年

  [数学]

  在拓扑学中引入同伦群,成为代数拓扑和微分拓扑的重要工具(波兰 霍勒维奇等)。

  开始研究产品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数学理论(法国 龚贝尔)。

  [天文学]

  出版恒星视差总表(美国 施莱辛格等)。

  [物理学]

  从核液滴模型出发,提出原子核质量的半经验公式(德国 冯·韦茨萨克)。

  提出超导电现象的宏观电动力学理论,并建议其量子论的能隙解释(美籍德国人 伦敦兄弟)。

  提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完备的论据,引起波尔的反击(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以色列 罗森等)。

  发明相差衬托而显色的新显微镜技术(荷兰 泽尼凯)。

  提出固体中光致导电现象的理论(苏联 弗朗克尔)。

  [化 学]

  人工合成第一个离子交换树脂(英国 比·亚当斯、伊·霍尔姆斯)。

  用质谱仪发现铀的重要同位素铀235(美籍加拿大人 丹姆斯特)。

  首次引用重氢和氮的同位素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贮藏在机体内的脂肪酸、氨基酸与食物中的不断发生交换,否定了储藏在机体中脂肪通常不动的看法,是同位素研究生命代谢的开始(美籍德国人 桑恩海默)。

  陆续得到结晶的胃朊酶、胰朊酶、胰凝乳脘酶,证明都是蛋白质(美国 诺塞洛泼)。

  证实磺胺药有药效的是磺胺部分,磺胺药开始大量生产 (德国 陶麦克,意大利、法籍瑞士人 波维特)。

  人工合成维生素B2(瑞士 卡勒,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确定维生素D的结构。提出用紫外光照射食物如牛奶等以增加D含量(德国 温道斯)。

  [生物学]

  首次提纯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病毒体的结晶体,确认病毒能在细胞中再生(美国 斯坦来,英国 鲍登)。

 

公元1936年

  [数 学]

  寇尼克系统地提出与研究图的理论。50年代以后,由于在博弈论、规划论、信息论等方面的应用,贝尔治等对图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德国 寇尼克,美国 贝尔治)。

  现代的代数几何学开始形成(荷兰 范德凡尔登,法国 外耳,美国 查里斯基,意大利 培·塞格勒等)。

  提出理想的通用计算机概念,同时建立了算法理论(英国 图灵,美国 邱吉、克林等)。

  建立算子环论,可以表达量子场论数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美籍匈牙利人 冯·诺伊曼)。

  提出偏微分方程中的泛函分析方法(苏联 索波列夫)。

  [天文学]

  进行流星的照相观测,证实流星大多属太阳系,并利用流星观测资料测定地球高空大气的密度(美国 维伯尔)。

  发现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法国 斯多依科)。

  [物理学]

  提出宇宙射线簇射现象的级联理论(美国 卡尔森、奥本海默,印度 巴巴,英国 海特勒)。

  提出原子核反应的复合核模型理论(丹麦 尼·波尔)。

  发现宇宙射线中的 介子(美国 卡·安德森、尼德迈耶)。

  提出核反应的共振公式(美国 布莱特,美籍匈牙利人 维格纳)。

  美国制成长微波“雷达”。

  [化 学]

  发明场发射电子显微镜,限于研究高熔点金属及合金的表面,气体的吸附及晶体的缺陷等(美籍德国人 欧·缪勒)。

  首次用固体晶胞的模型来描述液体,后发展为液体的晶胞理论(美国 艾林)。

  [生物学]

  发表《生命起源》一书(苏联 奥巴林)。

  [地 学]

  从湖泊堆积物的微层里研究了解古气候(苏联 肖斯塔科维奇)。

  1933~1936年,在庐山和黄山等地发现冰川遗迹,确定中国曾有过第四纪冰期(中国 李四光)。

  提出地球存在内核的第一个证据(英国 莱曼)。

 

公元1937年

  [数 学]

  证明微分流形的嵌入定理,是微分拓扑学的创始(美国 怀特尼)。

  提出偏微分方程组的分类法,得出某些基本性质(苏联 彼得洛夫斯基)。

  开始系统研究随机过程的统计理论(瑞士 克拉默)。

  [天文学]

  德国海德堡天文计算所编制成包括1535个恒星的FK8基本星表。

  [物理学]

  发明干式静电复印机,是静电技术的重要应用(美国 卡尔森)。

  提出切仑柯夫辐射的电磁理论解释,预言任何带电粒子在透明体中以超光速速度穿过时就发出偏振蓝光(苏联 塔姆、依·弗朗克)。

  提出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概念(美国 惠勒)。

  [化 学]

  首次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空位元素—43号的锝 (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勒,美国 佩里埃)。

  确定三种维生素E的结构,于1938年合成(瑞士 卡勒)。

  发展放大7000倍的可供科学研究的电子显微镜,人类的视野开始进入病毒和蛋白质的世界(美籍加拿大人 海勒)。

  从大量小晶体取向以代替大晶体的光学效果出发,制成人造偏振片,代替了尼科尔棱镜。发展二元色彩色新体系,修改了托·杨和赫尔姆霍茨三元色理论(美国 兰德)。

  明确维生素参与辅酶部分而发挥生化功能(美国 爱尔维杰)。

  1935—1937年,发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作两类,一类对营养无效,一类约二十余种是营养物中基本氨基酸,但对不同动物体基本氨基酸也不同(美国 维·罗思)。

  [生物学]

  《物种起源和遗传》出版(美籍苏联人 杜布赞斯基)。

  发现三羧基循环即Krebs循环(英籍德国人 克勒勃斯)。

  [地 学]

  1937~1940年,苏联“赛得夫’号船进行北冰洋漂流调查。

  论述地壳变动与岩浆活动的关系(德国 布勃诺夫)。

 

公元1938年

  [数 学]

  布尔巴基丛书《数学原本》开始出版,企图从数学公理结构出发,以非常抽象的方式叙述全部现代数学(法国 布尔巴基学派)。

  [天文学]

  提出太阳和恒星上氢是核燃料,碳是催化剂,氦是灰烬的热核反应的主要机制,用以阐明它们的能源(美籍德国人 贝蒂,美国 克里齐菲尔德,德国 冯·韦茨萨克)。

  发现木星的两个卫星——木卫十和木卫十一(美国 塞·尼科耳逊)。

  编制成包括33,342个基本恒星的位置和自行的总星表(美国 鲍斯)。

  [物理学]

  提出湍流速度的关联理论(美籍匈牙利人 冯·卡门等)。

  发明利用原子束或分子束的射频共振磁谱仪,精确测定核自旋和核磁矩(美国 拉比、扎卡赖亚斯、米尔曼、库什)。

  实验核证第二种液氦的超流动性(苏联 卡皮查)。

  提出第二种液氦的超流动性是由服从玻色统计的爱因斯坦凝结所引起的假说(美国 弗·伦敦)。

  提出第二种液氦的二流体宏观理论,预见温度波即第二声的存在(美籍法国人 悌斯查)。

  先后各自发展出半导体的接触整流理论(苏联 达维道夫,英国 茅特,德国 肖特基)。

  [化 学]

  发现聚四氟乙烯,开始了含氟聚合物的研究,到五十年代正式投产(美国 杜邦公司)。

  发现一些简单的磷酸酯对温血动物具有剧毒及强烈的杀虫作用(德国 施拉德)。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多分子吸附理论(美国 布伦瑙尔、埃米特,美籍匈牙利人 特勒)。

  首次分离得到纯净的维生素B2(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生物学]

  发现在铁盐液中叶绿体在光照时的放氧反应,从此开始了细胞外离体的光合作用研究(英国 儿·希尔)。

  分得第一个用于医药的短杆菌素,开始重视青霉素等类似物用于医药(美籍德国人 杜波斯)。

  [地 学]

  提出弧状列岛的成因(美国 哈·赫斯)。

  从岩石矿物中铅质量的比较,论述铅矿的起源(英国阿·霍尔姆斯)。

 

公元1939年

  [天文学]

  证实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英国 斯宾塞尔·琼斯)。

  发现第一颗“耀星”,它的亮度在短时内发生闪耀式变化 (荷兰 范玛能)。

  从仙女座大星云自旋的研究,推算出它的总质量与银河系相当(美国 霍·巴布科克)。

  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计恒星在万有引力坍塌的最后阶段,可形成“黑洞”超密星体(美国 奥本海默、斯奈德)。

  [物理学]

  用中子轰击重元素铀的实验中,发现有中间质量的元素产生(德国 哈恩、史特拉斯曼)。

  提出用铀原子核分裂成两半的产物解释哈恩—史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从而导致重核裂变的发现(奥地利 弗里什、迈特纳)。

  提出重原子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丹麦 尼·波尔,美国 惠勒,苏联 弗朗克尔)。

  发现每次核裂变释放二、三个中子,为链反应的可能性提供必要的条件(英国 冯·哈尔班,法国 弗·约里奥、考瓦尔斯基)。

  利用磁共振法量得中子磁矩(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美国 阿尔瓦雷斯)。

  发现自旋为2、静止质量为0的相对论性场方程,暗示存在万有引力场量子(奥地利 泡里,瑞士 菲尔兹)。

  指出量子电动力学中电子质量的发散困难(美籍奥地利人 韦斯考夫)。

  [化 学]

  人工合成维生素K(美国 菲泽)。

  1939~1942年,提出联合制碱新法(中国 侯德榜等)。

  提出多相催化的活性集团假说(苏联 柯勃谢夫)。

  1899~1939年,分别对非碳四面体元素硅有机物的研究,制得含硅高聚物(英国 刻宾,苏联 安德利扬诺夫)。

  1935~1939年,试用在1873年合成的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于治虫,1942年工业生产(瑞士 保·缪勒)。

  [地 学]

  用化学观点探讨沉积环境(美国 特温霍费尔)。

  提出中国华北黄土的水成见解(日本 增渊坚吉)。

  提出地磁场是由于地球旋转使地心内液态铁产生涡流所引起的假说(美籍德国人 埃尔撒色儿)。

  《中国气团的性质》一文,分析研究中国境内的气团性质并加以分类(中国 涂长望)。

 科技年谱(公元1940-公元1949)

公元1940年

  [数 学]

  证明连续统假说在集合论公理系中的无矛盾性(美国 哥德尔)。

  提出求数值解的松弛方法(英国 绍司威尔)。

  提出交换群调和分析的理论(苏联 盖尔方特)。

  [天文学]

  1937~1940年,建立第一台九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射电望远镜,研究宇宙射电的强度
分布,证实银河系中心方向来的射电强度最大(美国 雷勃)。

  建立黄道光理论(荷兰 维伯尔)。

  提出日珥形态分类法(美国 爱·珀替)。

  [物理学]

  首次发现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苏联 弗略罗夫、皮尔查克)。

  分别制成环形多腔磁控电子管,是高功率高效率的微波源,促成了近代雷达技术的发展(英国 布特、杰·兰道,苏联 阿列克谢耶夫、马略罗夫)。

  证明自旋为整数的粒子服从玻色统计,而自旋是半整数的粒子服从费米统计,使量子场论得到巩固(奥地利 泡里)。

  提出用级数法处理非平衡态现象的统计理论(苏联 玻哥留玻夫)。

  [化 学]

  分别实现用中子和氘轰击铀238,发生 衰变以制备超铀元素的方法,制备了93号镎、94号钚,指出超铀元素的性质都相似于镧系稀土元素(美国 西博格、艾贝尔森、麦克米伦)。

  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另一空位元素85号的砹(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勒)。

  提出用六氟化铀,通过热扩散法分离富集铀235(美国 艾贝尔森)。

  以气体扩散法从铀238中分离铀235(美国 尤里)。

  分离得到长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用于生物化学、地质和考古(美籍加拿大人 卡门)。

  [生物学]

  发现Rh血型因子(奥地利 兰德斯坦勒等)。

  [地 学]

  进行地核的磁性研究(美国 斯来特)。

  提出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认为植物群落的分布与组成决定于环境条件,并认为它是地理景观的基本单位(苏联 苏卡切夫)。

 

公元1941年

  [数 学]

  定义流形上的调和积分,并用于代数流形,成为研究流形同调性质的分析工具(美国 霍奇)。

  开始建立马尔可夫过程与随机微分方程的联系(苏联 谢·伯恩斯坦,日本 伊藤清)。

  创立赋范环理论,主要用于群上调和分析和算子环论(苏联 盖尔芳特)。

  [天文学]

  提出恒星由星际尘埃物质通过辐射压作用凝聚而成的假说(美国 斯比茨)。

  发明弯月形透镜的望远镜(苏联 马克苏托夫)。

  发现近距双星的物质交换过程(美籍俄国人 奥·斯特鲁维)。

  提出关于恒星演化的中微子理论,并认为恒星中氢被耗尽后,星体还会因进一步的热核反应而更热,从而认为地球上生命是由于过热而死亡(美籍俄国人 伽莫夫)。

  证明日冕光谱里的特殊谱线是铁、镍、钙等原子在高度电离时产生的禁线,解决了所谓新元素之谜(瑞典 埃德伦)。

  [物理学]

  提出局部各向同性的湍流理论,和实验结果大多所符合 (苏联 柯尔莫哥洛夫)。

  提出第二种液态氦的量子力学理论(苏联 列·兰道)。

  [化 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石油开始化学综合利用,用于生产各种有机物、塑料、纤维、橡胶等。

  1909~1940年左右,对有机硼化合物进行研究,在高能燃料,耐辐射材料等方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德国 斯托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发展了离子树脂交换法,对十四个稀土元素进行分离,“稀有金属化学’开始迅速发展(美国 斯佩丁)。

  [生物学]

  发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键在生物体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ATP是生命体的能源(德国 弗·李普曼)。

  [地 学]

  根据对密西西比河下游黄土的研究,提出黄土的水成说(美国 理·罗素)。

 

公元1942年

  [数 学]

  开始研究随机过程的预测,滤过理论及其在火炮自动控制上的应用,由此产生了“统计动力学’(美国 诺·维纳,苏联 柯尔莫哥洛夫)。

  [天文学]

  英国陆军雷达探测站发现太阳的射电。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电磁学说(瑞典 阿尔芬)。

  用观测小行星方法精确测定太阳视差值,求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精确距离(英国 斯宾塞尔·琼斯)。

  [物理学]

  利用铀核裂变释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堆,是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开始(美籍意大利人 费米,美国 哈·安德森、津恩,美籍匈牙利人 西拉德、维格纳等)。

  理论研究预见,在磁场中的导电流体中,应有流体随磁力线振动的波存在,后来得到证实(瑞典 阿尔芬)。

  [化 学]

  应用离子树脂交换法分离得到纯铀二吨,用于制备第一颗原子弹(美国 斯佩丁)。

  1942~1950年,由于原子反应堆的建立,辐射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发展分子结构的立体构象分析理论(挪威 哈塞尔,美国 巴顿)。

  1942~1951年,提出高分子溶液的晶格模型理论,并由此推出高分子稀溶液粘度的近似公式(美国 弗洛里等)。

  [地 学]

  对火山爆发能量进行预测试验(日本 水上)

 

公元1943年

  [数 学]

  提出求代数方程数字解的林士谔方法(中国 林士谔)。

  [天文学]

  成功地把仙女座大星云的核心部分及其两个椭圆伴星云分辨为一个个恒星,完全证实河外星云是同银河系一样的庞大天体系统,结束了一百多年关于河外星云本质的争论(美籍德国人 巴德)。

  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流体湍流学说(德国 魏扎克)。

  1943~1946年,提出银河系的各种次系的分类(苏联柯卡金)。

  [物理学]

  提出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理论(德国 海森堡)。

  [化 学]

  分得纯青霉素,被用于医药(英籍奥地利人 弗洛利)。

  发明分配色层分析法,广泛用于分离少量复杂混合物,在胰岛素结构和光合作用等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英国 马丁、辛格)。

  1943~1950年,分得纯链霉素、金霉素、地霉素,四环素等,开始统称之为抗菌素(美籍俄国人 瓦克斯曼)。

  [生物学]

  发表《遗传性及其变异性》(苏联 李森科)。

  利用罗素的逻辑工具,建立人脑的神经网络理论(美国 麦克卡洛、匹茨)。

 

公元1944年

  [数学]

  建立了对策论,即博弈论(美籍匈牙利人冯·诺伊曼等)。

  [天文学]

  提出银河系内恒星分为“两星族”的理论(美籍德国人 巴德)。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陨星假说(苏联 奥·施密特)。

  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有大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美籍荷兰人 柯伊伯)。

  根据氢原子微波的超精细结构,预言了星际中性氢所发射的21厘米波长的无线电波的存在(荷兰 范德胡斯)。

  [物理学]

  研制远程火箭,于1944年使用V-2型火箭于战争(美籍德国人 布劳恩)。

  在第二种液态氦中产生温度波(第二声)获得成功(苏联 佩希考夫)。

  美国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用化学方法从铀238反应堆中提取pu239获得成功。

  严格解出统计力学中的二维伊兴模型问题,得出临界点附近性质与晶体结构细节无关(美国 盎萨格)。

  美国由劳仑斯领导试用电磁法大规模生产铀235,效果不佳。

  美国由尤里领导采用气体扩散法大规模生产裂变物质铀235。

  美国由艾贝尔森领导试用液体热扩散法大规模生产铀235,效果不佳。

  [化 学]

  用中子轰击钚和 粒子轰击铀制得95号超铀元素镅,用

  粒子轰击钚制得96号超铀元素锔(美国 西博格、乔梭)。

  用斜喷金属膜的方法,使电子显微镜可见到三维立体图象(美国 维可夫)。

  人工合成奎宁,这是不经过天然中间体而从简单化合物合成的复杂有机物(美国 伍德沃德)。

  [生物学]

  首次测定神经纤维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并据此对神经纤维进行分类(美国 厄朗格、改瑟)。

  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加拿大 爱威瑞)。

 

公元1945年

  [数 学]

  推广了古典函数的概念,创立广义函数论,对微分方程理论和泛函分析有重要作用(法国 许瓦茨)。

  建立代数拓扑和微分几何的联系,推进了整体几何学的发展(美籍华人 陈省身)。

  提出了噪声的统计理论(美国 斯·赖斯)。

  [天文学]

  创立恒星的六色测光系统(美国 斯台平)。

  [物理学]

  各自提出使环形加速器维持共振加速的调频稳相原理 (苏联 维克斯勒,美国 麦克米伦)。

  发明探测带电粒子的照相乳胶记录法(英国 塞·鲍威尔)。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用铀235和pu239制成快中子链式反应爆炸装置~~原子弹,用于战争(负责人为奥本海默等)。

  广泛研究非金属的磁化物质,发展焙烧法,首先制成铁淦氧磁体(荷兰 斯诺克)。

  [化 学]

  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是研究自由基等的重要途径(苏联 柴伏依斯基)。

  1934~1945年,用X光结构分析法,确定了碳碳单键,双键、叁键、共轭键以及氢键的键长(英国 杰·罗伯森)。

  分别用磁共振法和磁感应法实现核磁共振,测量核磁矩,推进了原子核磁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谱开始用于化学结构分析(美国 珀塞尔,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

  确定配尼西林的分子结构(英国 鲁滨逊)。

  [生物学]

  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来解释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由此开创生化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美国 比得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发现细菌可以杂交(美国 莱德伯格)。

  [地 学]

  发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一书,制成我国第一幅大地构造图,从地台、地槽和造山运动的关系划分中国地质构造单位(中国 黄汲清)。

  用便于室温贮存及从地面飘散的碘化银代替干冰,实现人工降雨(美国 冯纳古特)。

 

公元1946年

  [数 学]

  美国莫尔电子工程学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试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设计者为埃克特、莫希莱等人)。

  建立现代代数几何学基础(法国 外耳)。

  发展三角和法研究解析数论(中国,华罗庚)。

  建立罗伦兹群的表示理论(苏联 盖尔芳特、诺依玛克)。

  [天文学]

  首次大规模使用雷达研究流星雨(英国 洛佛耳)。

  发现球状体,认为是恒星的胚胎(美籍德国人 波克)。

  美国第一次用雷达探测月球。

  发现第一颗“射电星”,后称“射电源”(英国 赫、帕尔桑、杰·菲利浦斯)。

  根据热核反应理论提出恒星演化新学说(美籍德国人马·施瓦茨西德)。

  [物理学]

  提出液体的分子运动论(苏联 弗朗克尔)。

  在理论上预言了等离子体静电振荡中,有非碰撞引起的耗散机构存在,后为实验证实(苏联 列·兰道)。

  提出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整化”概念(日本 朝永振一郎)。

  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核链式反应堆(苏联 柯查托夫等)。

  发展稀薄气体动力学理论(中国 钱学森)。

  [化 学]

  确定马钱子碱的结构(美国 伍德沃德,英国 鲁滨逊)。

  证实宇宙射线导致的氚,也存在在大气与水中,用它可以测定古代水和酒的年龄(美国 李比)。

  [地 学]

  用干冰冷却饱和水汽,实现人造风雪及人工降雨(美国兰米尔、谢弗尔)。

  用火箭进行120公里高处超高层观测(美国 贝斯特)。

  在高压下进行岩石物性的实验研究(美国 布里奇曼)。

  发现平顶海山(美国 哈·赫斯)。

  提出地球化学景观的概念,从化学元素在景观中的迁移过程和迁移能力研究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苏联 波雷诺夫)

 

公元1947年

  [数 学]

  创立统计的序贯分析法(美国 埃·瓦尔特)。

  [天文学]

  1947~1948年,用红外光拍摄银河系核心的照片,研究它的结构(美国 斯台平,苏联 卡里涅克、克拉索夫斯基、尼可诺夫)。

  发现年青的恒星集团——星协(苏联 安巴楚勉)。

  西可特~阿林大陨石在苏联西伯利亚降落。

  [物理学]

  用照相乳胶记录法,发现宇宙射线中的两种介子及其转化现象。(英国 鲍威尔,米尔赫德,意大利 奥查林尼,巴西 拉蒂斯)。

  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第一种超子,这也是第一次发现所谓奇异粒子(英国 罗彻斯特、克·巴特勒)。

  提出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的最小熵产生原理(比利时普里皋金)。

  发明探测核辐射的闪烁计数器(美籍德国人 卡尔曼)。

  精确测定电子磁矩,发现电子的反常磁矩(美国 库什、弗利)。

  发展了分子束磁共振法,用以研究氢原子能级结构,发现狄拉克电子论中两个重合的能级实际上是分开的,这种能级位移今称拉姆位移(美国 威·拉姆、雷瑟福)。

  用质量重整化概念修补量子电动力学,把拉姆、雷瑟福发现的能级位移现象解释为辐射反作用的效应(美籍德国人 贝特)。

  [化 学]

  发现化学元素钷(美国 马林斯基、格兰顿能)。

  约1930~1947年,实现测古化石年龄的技术。可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龄达45,000年,从而确定最晚冰河期为 10,000年(美国 李比)。

  人工合成二磷酸腺甙(ADP)及三磷酸腺甙(ATP)(英国 托德)。

  [生物学]

  1947~1951年,发现控制碳水化合物转为脂肪的乙酰辅酶A,是阐明人体中三羧酸循环化学机制的进展(美籍德国人 弗·李普曼)。

  [地 学]

  发现深80~140公里一带地震波速降低层称为谷登堡低速层(美籍德国人 谷登堡)。

  1947~1948年,瑞典“信天翁号”海洋探险船进行海底地壳的热流量探测。

 

公元1948年

  [数 学]

  造出稳态机,能在各种变化的外界条件下自行组织,以达到稳定状态。鼓吹这是人造大脑的最初雏型、机器能超过人等观点(英国 阿希贝)。

  出版《控制论》,首次使用控制论一词(美国 诺·维纳)

  提出通信的数学理论(美国 申农)。

  总结了非线性微分方程在流体力学方面的应用,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美籍德国人 弗里得里希斯、理·柯朗)。

  提出范畴论,是代数中一种抽象的理论,企图将数学统一于某些原理(波兰 爱伦伯克,美国 桑·麦克伦)。

  将泛函分析用于计算数学(苏联 康脱洛维奇)。

  [天文学]

  发现天王星的一个卫星——天王卫五,由东向西逆转(美籍荷兰人 柯伊伯)。

  发明望远镜观测的自动导星装置(美国 霍·巴布科克)。

  发现恒星的磁场(美国 巴布科克父子)。

  提出一种均匀、各向同性的稳恒态膨胀宇宙模型,从而物质和能是从虚无之中不断产生出来,宇宙总熵永不增加(英国 邦迪、戈尔德、霍伊尔)。

  [物理学]

  发现特别稳定原子核的中子或质子数的规律,这些数叫幻数(美籍德国人 玛·迈耶尔)。

  以电子质量的重整化概念为基础,解释了库什发现的电子反常磁矩(美国 施温格)。

  用质量和电荷的重整化概念,发展量子电动力学(美国费恩曼)。

  发明双点接触式半导体晶体三极管(美国 巴丁、布拉顿)。

  美国加州大学用同步回旋加速器人工产生 介子。

  提出大雷诺数湍流的速度谱定律(德国 魏扎克)。

  提出大雷诺数湍流的统计理论(德国 海森堡)。

  提出铁淦氧磁性理论(法国 尼尔)。

  [化 学]

  分别发现酞菁类有机染料具有半导体性质,开始了有机半导体的研究(英国 埃利,苏联 伏尔坦扬)。

  提出多相催化的半导体理论(苏联 伏尔肯斯坦)。

  [生物学]

  用碳14阐明植物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到1957年进而提出光合作用的蓝图(美国 加尔文)。

  发表《植物营养杂种》(苏联 格鲁森科)。

  [地 学]

  将新构造学从大地构造学中分出,成为一个分支(苏联奥勃鲁契夫)。

  从陨石的化学分析推测地球内部的状态(美国 哈里逊)。

  发现大陆西岸洋流密集和强化的现象(美国 斯托梅尔)。

  提出地核由高密度变态的地幔物质组成的观点,和以前认为的铁镍地核的观点不同(英国 沃·雷姆赛)。

 

公元1949年

  [数 学]

  开始确立电子管计算机体系,通称第一代计算机。英国剑桥大学制成第一台通用电子管计算机EDSAC。

  [天文学]

  提出恒星演化的物质抛射学说(苏联 费森柯夫)。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原行星假说(美籍荷兰人 柯伊伯)。

  发明射电分频仪(澳大利亚 威耳德、马克累迪)。

  发现一个特殊小行星依卡鲁斯,其近日点距离小于0.2天文单位,能进入水星轨道内(美籍德国人 巴德)。

  美国帕罗马天文台安装使用口径为五米的反射望远镜。

  发现海王星的第二颗卫星——海王卫二(美籍荷兰人 柯伊伯)。

  发现星光偏振效应、射电波段的法拉第转动效应,证明银河系有星际物质并存在磁场(美国 希耳特内尔、约·霍耳)。

  提出宇宙起源的原始火球学说(美籍俄国人 伽莫夫等)。

  制成第一台“原子钟”,现称“氨分子钟”(吸收型),对建立频率和时间的基准和校对天文有重要价值(美国 李荣)。

  [物理学]

  提出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理论(美籍德国人 玛·迈耶尔,德国 简森)。

  在理论上预见了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反常扩散(巴西 玻姆)。

  提出在半导体单晶内制成n-p结的可能性(美国 肖克利)。

  发现用高度相干光的干涉作用得到的综合衍射图含有重现物体形象的全部信息,发明全息照相术(英国 加博尔)。

  实验证实了关于负电子和正电子可束缚成偶素的理论预言(美国 多伊奇、希勒)。

  提出原子核的半透明光学模型理论(美国 佛恩巴赫、塞帕;美籍墨西哥人 西·泰勒)。

  [化 学]

  1949~1955年,用脉冲闪光分解法引起气体低压放电,通过气体平衡的破坏和恢复,研究10亿分之一秒中发生的超速化学反应,从此开始了超速反应的研究(英国 诺里许、泊特)。

  用氧18示踪原子,发现植物光合时放出的氧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二氧化碳(美国 吉奥寇)。

  [生物学]

  试验半胱氨酸对辐射防护的效应(美国 帕特)

公元1950年

  [数 学]

  发表《计算机和智力》一文,提出机器能思维的观点(英国 图灵)。

  提出统计决策函数的理论(美国 埃·瓦尔特)。

  提出解椭圆型方程的超松弛方法,是目前电子计算机上常用的方法(英国 大·杨)。

  提出纤维丛的理论(美国 斯丁路特,美籍中国人 陈省身,法国 艾勒斯曼)。

  [天文学]

  提出彗星是由一颗大行星崩溃而形成的学说(荷兰 欧尔特)。

  发现河外星系的射电(英国 儿·布朗,澳大利亚 哈泽德)。

  利用电子计算机重算五大行星从1653~2060年的运动表(美国 克莱门斯、德·布劳维尔、爱克)。

  发现星系间的各种形式物质桥,证实星系间空间不是真空,说明某些星系间在物理上是互有联系的(美籍瑞士人 兹威基)。

  发现假黄道光(苏联 费森柯夫)。

  [物理学]

  用单晶锗研制成n-p-n结晶体三极管,促成了电子技术小型化的发展,推动了固体物理和电子学的研究(美国 肖克利、斯帕克斯、蒂尔)。

  提出超导电性的二流体模型唯象理论,成功地预见了强磁场渗透特征(苏联 列·兰道、金兹伯格)。

  试图用导电电子和声子的相互作用解释超导电性,预言了同位素效应(美籍德国人 弗茹里赫)。

  分别在实验观测中发现超导性的同位素效应(美国 爱麦克斯韦、西·雷诺等)。

  提出了利用外加磁场干扰 角关联的办法,测量原子核激发态的磁矩,以后成为测量短寿命态磁矩的主要方法(美国 布拉第、多伊其)。

  根据狭义相对论,提出理想导电流体在磁场中的冲击波唯象理论(美籍匈牙利人 特勒,美籍奥地利人 德霍夫曼)

  发现慢中子核反应的巨共振现象,复合核概念不能说明,后用光学模型得到解释(美国 福特,巴西 玻姆)。

  提出使原子核定向排列并探测核磁共振信号的光泵技术,据此发明光泵磁强计,后人用以精确测量微弱磁场(法籍德国人 卡斯特勒)。

  开创原子核直接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预言剥裂反应的存在特征(英国 斯·巴特勒)。

  [化 学]

  发展籽晶熔体引退法拉制元素半导体单晶锗(美国 蒂尔等)。

  用 粒子轰击镅和锔制得97号、98号超铀元素锫和锎(美国 西博格、乔梭)。

  首次建议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可以以螺旋的一级形式安排,随后即得大体证实。从血液疾病的研究引入“分子疾病”的观念,认为这是由于蛋白质中反常结构引起(美国 鲍林)。

  英、美等国有机磷化物用作农药,并大规模投入生产。

  对化合物型硫化铅半导体的机制作了分析(英国 盖比,斑伯雷等)。

  [生物学]

  提出“新种”可由旧种突然形成的见解,引起生物学界的一场争论(苏联 李森科)。

  [地 学]

  发现平流层与电离层之间的中间层(英国 西·查普曼)。

 

公元1951年

  [数 学]

  五十年代以来,“组合数学”获得迅速发展,并应用于试验设计、规划理论、网络理论、信息编码等(美国 埃·霍夫曼,马·霍尔等)。

  [天文学]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湍流假说(德国 魏扎克)。

  发现木星的第十二个卫星——木卫十二。它是自东向西逆转(美国 塞·尼克耳逊)。

  发明电子望远镜和光电成象技术(法国 拉尔芒)。

  发现银河中性氢21厘米射电辐射(美国 尤恩、珀塞尔)。

  证明银河系有旋涡结构存在(美国 威·摩尔根等)。

  发明大视场的超施密特望远镜,用于观察流星彗星及后来的人造卫星(美国 贝克尔)。

  发明射电干涉仪(澳大利亚 沃·克里斯琴森)。

  [物理学]

  建设第一个“增殖性核反应堆”,在铀235裂变放出能量的过程中,还将铀238转变为铀235,以产生更多的核燃料(美籍加拿大人 津恩等)。

  提出解释量子力学的隐变量理论,力图维护由精确因果律决定的连续运动描述(巴西 玻姆)。

  从分析彗星尾的运动和电离性质,发现太阳经常射出氢等离子体,即所谓“太阳风”(德国 比尔曼)。

  首次实现晶体中核自旋体系的所谓负绝对温度(美国珀塞尔、庞德)。

  [化 学]

  人工合成新型结构的化合物——二茂铁,促进了对这类化合物特殊化学键的研究(英国 基利、波森)。

  人工合成类固醇,属非聚合型的复杂化合物,如胆甾醇,皮质酮等,为有机合成的新进展(美国 伍德沃德)。

  发明场发射离子显微镜,分辨率2.5埃,第一次照出金属面上的各别原子(美籍德国人 欧·缪勒)。

  [地 学]

  苏联考察船“勇士号”发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

  英国“挑战者八号”进行环球一周的海底地震探查。

 

公元1952年

  [数 学]

  证明连续群的解析性定理(即希尔伯特第五问题)(美国 蒙哥马利等)。

  [天文学]

  证明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荷兰 欧尔特)。

  证实英仙座附近的星协在膨胀(荷兰 伯劳乌)。

  对造父变星周光关系零点值进行了校正,使原来定出的河外星系距离都相应地约增加一倍(美籍德国人 巴德)。

  从化学角度提出太阳系起源新假说(美国 尤里)。

  发明月球照相仪,精确测定月球的位置(美国 马科维茨)。

  [物理学]

  发明过热液体(氢)的汽泡室装置,比云雾室更灵敏地记录高能带电粒子的径迹(美国 格拉塞)。

  提出原子核结构的集体模型理论(丹麦 阿·波尔)。

  提出快速带电粒子在梯度交变磁场中的强聚焦原理,使建造特大加速器(能量十亿电子伏以上)提供了依据(美国黎文斯顿、斯奈德、伊·柯朗)。

  发明氢弹,实现轻元素的热核爆炸(美国 由特勒等负责)。

  [化 学]

  用无坩埚区域熔融法提纯元素半导体单晶硅(美国 浦凡)。

  发现锑化铟化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开始了三五族、二六族、二四族、二五族、五六族、六三族以及三元化合物型半导体的研究(德国 威尔刻)。

  提出络合物结构的配位场理论(英国 欧格耳)。

  人工合成吗啡(美国 盖兹)。

  提出气液色层分析法,广泛用于分析分离各种气体混合物(英国 阿·马丁、詹姆斯)。

  用微生物促成甾体氧化物,解决了人工合成可的松、激素等的困难(美国 振特森、穆赖)。

  [生物学]

  发现病毒的核酸部分对感染起主要作用(美国 赫希、恰赛)。

 

公元1953年

  [数 学]

  提出优选法,并先后发展了多种求函数极值的方法(美国 基费等)。

  [天文学]

  发现本超星系,这是银河系所在的庞大的星系团(法国 伏古勒)。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阶层结构假说(英国 霍伊耳)。

  发现恒星排列呈锁链状的结构叫星链,说明恒星在纤维星云中形成(苏联 费森柯夫)。

  提出天体起源的引力团聚假说(美国 拉依茨)。

  编成《恒星视向速度总表》,列出15,106个恒星的视向速度等数据(美国 赖·威尔逊主编)。

  [物理学]

  首次利用高能电子研究原子核内部电磁分布,发现质子有大小和电磁结构(美国 霍夫施塔特)。

  实现氢弹的爆炸(苏联 萨哈罗夫、塔姆等)。

  分别提出在强作用下守恒的奇异量子数概念,用以归纳奇异粒子间关系(美国 盖尔曼,日本 西岛)。

  [化 学]

  引入重原子如金、汞等到蛋白质中,用X射线法确定血红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这是确定复杂分子结构的新进展(英籍奥地利人 佩鲁茨)。

  1953~1954年,通过温度、压力、电场的瞬时扰动平衡法研究水介质中的“超速”离子反应,可达0.1微秒(德国 埃根、李·迈耶尔)。

  1953~1954年,确定脑叶催产素中八个氨基酸排列的次序,并进行合成,这是第一个合成的蛋白质激素(美国 杜维格尼奥德)。

  1950~1953年,用碳和氮轰击镎和铀,制得99号超铀元素锿;用中子轰击钚制得100号超铀元素镄(美国 乔梭)。

  [生物学]

  首次进行了生命起源的模拟试验,通过水、氨、甲烷、氢放电,制得简单的氨基酸(美国 斯·米勒)。

  根据维尔肯DNA的X光衍射资料,提出DNA一级双螺旋的分子结构模型(美国 华特森,英国 克里克)。

  揭露1912年英国人陶荪所“发现”的五十万年前的辟尔当人化石是伪造的(英国 威纳)。

 

公元1954年

  [数 学]

  发表《工程控制论》,系统总结自动控制理论的新发展(中国 钱学森)。

  [天文学]

  提出星际气体和尘埃的混合物在冲击波作用下形成恒星的机制(荷兰 欧尔特)。

  发明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提高测时精度(法国 丹戎)。

  发现两主要星族的赫罗图有基本差异,说明属于不同星族的恒星有不同的演化途径(美国 圣代奇)。

  [物理学]

  利用氨气分子来制成微波激射器(即“脉塞”),实现用受激发射产生放大的、频率单纯的微波,是“量子电子学”的先驱 (美国 汤斯、高尔登、柴格尔)。

  提出超导电性的经验规则,发现数百种超导物质,为产生特强磁场提供原材料(美籍德国人 马蒂阿斯)。

  提出自然规律必须符合物质、空间、时间三种宇称联合守恒定律。(德国 吕德斯)。

  建成第一个核电站(苏联 负责者布洛欣采夫等)。

  [化 学]

  确定活泼的“二价”碳化合物作为中间体而存在,用以阐明了有关化学反应的机理(美国 多林、埃·霍夫曼)。

  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用半导体硅制成第一个太阳能电池。

  用齐格勒有机铝及钛的组合催化剂首次合成立体定向高分子(德国 纳塔)。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正式生产泡沸石,即俗称分子筛。

  提出多相催化的链反应理论(苏联 谢苗诺夫)。

  人工合成马钱子碱、羊毛甾醇、麦角酸、麦角诺文等(美国 伍德武德)。

  [生物学]

  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并从而说明夜盲症的起因(美国 乔·瓦尔德)。

  开辟昆虫激素的研究领域(英国 韦格尔瓦兹)。

  首次提出三个核苷酸编成一个遗传密码的“三联密码说” (美籍俄国人 伽莫夫)。

  [地 学]

  1954年开始,经过大量统计证实板状分界线都是地震活动带。揭示大洋中脊(隆)的连续地震带(美籍德国人 谷登堡等三人)。

 

公元1955年

  [数 学]

  制定同调代数理论(法国 亨·加当、格洛辛狄克,波兰 爱伦伯克)。

  提出求数值积分的隆姆贝方法,是目前电子计算机上常用的一种方法(美国 隆姆贝格)。

  制定线性偏微分算子的一般理论(瑞典 荷尔蒙特等)。

  提出解椭圆形或双线型偏微分方程的交替方向法(美国 拉斯福特等)。

  解决代数数的有理迫近问题(英国 罗思)。

  [天文学)

  第一次接收到来自行星(木星)的射电辐射(英国 布尔克、克·富兰克林)。

  制成第一台铯原子钟,稳定性达百亿分之一秒,作时间标准(英国 埃逊)。

  [物理学]

  提出磁流体湍流理论,是海森堡理论的推广(美籍印度人 钱锥赛克哈)。

  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反质子(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里,美国 钱伯林)。

  提出强作用“基本粒子”结构的模型,认为所有强作用粒于都由质子,中子、 超子及其反粒子所组成(日本 坂田昌一)。

  对1951~1953年期间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解释的各种意见进行反驳(德国 海森堡)。

  提出原子核大变形的壳层模型理论(瑞典 斯·尼尔森)。

  [化 学]

  1955~1962年,制备大量胆甾相液晶和向列系液晶与研究它们的相变温度效应,并开始研究胆甾相、向列相、近晶相液晶在温度、压力、电场等外界影响下的光学效应。(英国 格雷等)。

  从理论上探讨可以存在非阻尼振荡的化学反应,后即发现大量的生物学振荡反应和温度、浓度、电化学的化学振荡反应(比利时 普里皋金)。

  1953~1955年,发明原子吸收光谱仪在定量分析上得到应用(澳大利亚 沃尔许)。

  用 粒子轰击锿制得101号超铀元素钔(美国 西博格)。

  1953~1961年,首次确定蛋白质(牛胰岛素)的分子氨基酸顺序结构(英国 桑格)。

  确定核甙酸结构与合成低分子核甙酸(英国 托德)。

  确定维生素B12(氰基钴氨)的分子结构(英国 霍琪金)。

  [生物学]

  利用变形虫进行核移植试验(美国 丹尼艾利)。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首次搞清紫菜生活史,解决人工繁蕴紫菜的孢子来源。

  把烟草花叶病毒的二部分——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拆开’与“装配”,“装配”起来的病毒仍有感染活力(美籍德国人 弗兰克耳·康拉脱,美国 罗·威廉斯)。

  1955~1956年,首次用酶促法人工合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美籍西班牙人 奥巧阿,美国 孔勃)。

  [地 学]

  在北美两岸外海洋底发现四个大断错带(美国 梅纳德)。

 

公元1956年

  [数 学]

  提出统筹方法(又名计划评审法),是一种安排计划和组织生产的数学方法为美国杜邦公司首先采用。

  提出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英国 邓济希等)。

  提出解双曲型和混合型方程的积分关系法(苏联 道洛尼钦)。

  [物理学]

  首次观测到中微子存在的可靠证据(美国 莱恩斯、科恩)。

  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美籍华人 李政道、杨振宁)。

  发现正、反质子对的电荷交换反应,从而证实反中于的存在,(美国 考尔克、温策尔,意大利 皮奇昂尼等)。

  利用延迟符合计数光子的办法,首次观测到两个相干光束中光子间的起伏关联性(英国 儿·布朗、特威斯)。

  成功产生并分析非稳定的自由基分子的光谱(加拿大籍德国人 赫茨伯格)。

  [化 学]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发明第一个可以和纤维进行化学结合的活性染料。

  确定垂体后叶激素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子中氨基酸顺序,证实人类生长激素的氨基酸组成,到1970年合成了这个激素(美籍中国人 李樵豪)。

  [生物学]

  用“指纹法”分析蛋白质,发现人类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是血红蛋白中单个氨基酸的差异造成的,由此开始了人类分子病和分子进化的研究(英国 英格兰姆)。

  [地 学]

  提出中国地台活化的见解(中国 陈国达)。

  提出中国东部生油盆地分布在新华夏系沉降带的见解,后在中国东部陆续发现了几个大油田(中国 李四光)。

 

公元1957年

  [数 学]

  发现最优控制的变分原理(苏联 庞特里雅金)。

  创立动态规划理论,它是研究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预期的最佳目的的一种数学方法(美国 贝尔曼)。

  以美国康纳尔实验室的“感知器”的研究为代表,开始迅速发展图象识别理论(美国 罗森伯拉特等)。

  [天文学]

  进行第三次国际经度联测。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超密态物质爆炸”学说(苏联 安巴楚勉)。

  提出超新星的核反应可以产生超重元素,认为第一类型超新星爆炸系因锎254的自发裂变所引起(美国 福勒)。

  中国建立北京天文台。

  根据偏振光测量结果,得出蟹状星云中的磁场是在星云的丝状结构中,加速粒子的能量足以使这个星云成为强宇宙射线源的结论(荷兰 欧尔特、瓦尔拉夫)。

  [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第一机械工业部有关单位制成锗半导体电子学器件,是中国电子技术晶体管化的开端。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83.6公斤,倾角65度。

  观测到弱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宇称不守恒(美籍中国人吴健雄,美国 安布勒、海沃德、霍普斯,美籍英国人 哈德森)。

  提出强磁场在超导电体中渗透通量丝理论,预言第二型超导电体(苏联 阿布里考索夫)。

  开始发展“几何动力学”,把万有引力、电磁场、质量、电荷都当作弯曲的空虚空间的性质来解说,企图把物理学完全几何化(美国 惠勒、米斯纳)。

  提出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微观理论(美国 巴丁、施里佛、库波)。

  在空间和物质两种宇称不分别守恒基础上,分别提出中微子二分量理论,得出中微子左旋,反中微子右旋的结论(美籍华人 李政道、杨振宁,以色列 萨拉姆,苏联 列·兰道)。

  发现弱作用下物质宇称(正反对称性)也不守恒(英国 卡利根)。

  提出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苏联 列·兰道)。

  [化 学]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利用瑞典人利安德1953年的发明和美国人哈·霍尔1954年的发明,开始生产人造金刚石。

  分别获得高分子单晶,提出褶叠链的片晶是高分子晶体的基本结构。从此褶叠链和织构链成为高分子结晶的两大基本类型(德国 依·费歇,美国 梯尔、凯勒)。

  1947~1957年,发明微晶玻璃,并投入生产。在晶核剂诱导下,通过光或热的作用控制微晶的生成。有晶,区别于玻璃;晶细,区别于陶瓷,具有许多优良性能,是硅酸盐化学的~个进展(美国 司徒基)。

  [地 学]

  1957~1958年,举行65国参加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原名“国际极年”)。

 

公元1958年

  [数 学]

  创立算法语言ALGOL(58),后经改进又提出ALGOL(60),ALGOL(68)等算法语言,用于电子计算机程序自动化(欧洲GAMM小组,美国ACM小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物理学]

  提出利用受激发射产生特强光束的单色光放大器(即“激光”)设计原理,引致六十年代激光技术的发展(美国 肖楼、汤斯)。

  实现 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为探测微小频差提供可能(德国 穆斯保尔)。

  1958~1960年,发射地球卫星和月球探头,发现环绕地球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美国 范阿兰)。

  在第二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上,公开讨论人工控制热核反应问题和超高温氢等离子体研究的结果,促进了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发展(日内瓦,联合国)。

  提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矢量~轴矢量费米相互作用及矢量流守恒理论,后被证实(美国 费恩曼、盖尔曼)。

  研究用几万度高温的等离子体快速通过磁场的办法,来实现法拉第早就提出的磁流体发电机(美国 罗萨、坎仇维兹)。

  [化 学]

  人工合成取代基不同的多种青霉素类似物,用于医药(英籍奥地利人 弗洛利)。

  分别用碳和氧轰击锔和钚制得102号超铀元素锘,用氮轰击锔制得103号元素铹(美国 西博格,苏联 弗略罗夫):

  [生物学]

  中国首次使用针刺麻醉法摘除扁桃腺,开辟生理学和医学研究新领域。

  提出射线引起雄性不育消灭害虫,作为害虫的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美国 尼普林)。

  [地 学]

  美国根据人造卫星的运动精确测定地球的形状。

 

公元1959年

  [数 学]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制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IBM 7090”第二代计算机——半导体晶体管计算机开始迅速发展。

  1959~1960年,伽罗华域论在编码问题上的应用,发明 BCH码(法国 霍昆亥姆,美国 儿·玻色,印度 雷·可都利)。

  [天文学]

  美国首次探测了太阳的 辐射。

  苏联发射宇宙火箭击中月球,发现它无磁场和辐射带。

  苏联发射月球探测器,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面照片。

  [物理学]

  提出计算散射波振幅的新方法——复数角动量分析的极点留数法(意大利 雷杰)。

  [化 学]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林德公司利用美国人盖奇的发明将等离子体用于化工合成,这是高温化学研究的开始。

  发现丙二酸在铈或铁或锰催化溴化时的化学振荡反应 (苏联 别洛索夫)。

 

公元1960年

  [数 学]

  提出数字滤波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随机过程在制导系统中的应用(美国 卡尔门)。

  建立非自共轭算子的系统理论(苏联 克雷因,美国 顿弗特)。

  [天文学]

  发明射电望远镜的综合孔径法(英国 李尔、估伊什)。

  根据1952年第八届国际天文协会决议,从本年起采用历书时。

  [物理学]

  实验证明赫尔姆霍茨共振子不存在,耳底膜从底到顶弹性强度可差百倍,足供频率分析之用,发现耳蜗内部刺激的机制(美国 冯·贝克西)。

  美国泰克沙斯仪器公司、费尔柴德半导体公司创制半导体“集成”电路(固体电路),为电子技术微型化开辟道路。

  首次用红宝石制成光激射器,即激光(美国 梅曼)。

  首次实现用人造地球卫星EchoI号作无线电波反射器,到1962年实现北美与欧洲电视讯号的放大与转播(美国 皮尔斯等)。

  [化 学]

  从1960年开始,利用等离子体工业生产一氧化氮、乙炔,氰化氢、联氨等(美国 卡茨等)。

  提出对某些产生多原子分子的反应,化学能可以直接转为分子的振动能,造成各能级分子集居数的反转,以产生化学激光。于1965年实现了这类化学激光(加拿大 珀兰尼)。

  证实球状蛋白如肌红朊和纤维状蛋白相同也具有一级螺旋结构(英国 肯德鲁,英籍奥地利人 佩鲁茨)。

  从不同途径人工合成叶绿素(德国 斯特雷尔,美国 伍德沃德)。

  通过巴氏棱菌无细胞提取液实现固氮,使生化固氮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展到无细胞水平(美国 卡那恩)。

  [生物学]

  认为核酸是记忆的物质基础,提出记忆分子假说(瑞典 许登)。

  [地 学]

  中国登山队于5月25日从北坡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科技年谱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