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92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26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沙菲·戈德瓦塞尔
沙菲·戈德瓦塞尔
希尔维奥·米卡利
希尔维奥·米卡利
Judea Pearl
Judea Pearl
詹姆斯·威尔金森
詹姆斯·威尔金森
约翰·麦卡锡
约翰·麦卡锡
丹尼斯·里奇
丹尼斯·里奇
莱斯利·瓦伦特
莱斯利·瓦伦特
曼纽尔·布卢姆
曼纽尔·布卢姆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图)姚期智姚期智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1946年12月24日-),美籍华人,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目前是清华大学教授。

姚期智祖籍湖北孝感,1946年平安夜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从2004年9月至今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此外,姚期智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期智获得过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George Polya奖,美国计算机协会算法与计算理论分会(ACM SIGACT)Donald E.Knuth奖等荣誉。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的诸多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决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授予他。姚期智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

个人主页:http://itcs.tsinghua.edu.cn/yao/

目录

[显示全部]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先生1946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湖北省,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199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多年来,姚期智先生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他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并在获图灵奖之前,就已经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屡获殊荣,曾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乔治·波利亚奖和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是计算机理论方面国际上最拔尖的学者。

获得的荣誉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7 George Polya Prize

(图)姚期智姚期智

  1991 Guggenheim Fellowship
  1995 Fellow,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6 Donald E. Knuth Prize
  1998 Member,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 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0 A.M. Turing Award
  2000 Member, Academia Sinica
  2003 Pan Wen-Yuan Research Award
  2003 Doctor of Science, Honoris Causa,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Fellow,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04 Doctor of Engineering, Honoris Caus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Foreign Memb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Alumni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6 Doctor of Science, Honoris Caus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姚期智:开华裔获图灵之先河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刚刚来临,从大洋彼岸就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把2000年度的图灵奖授予华裔计算机科学家、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姚期智。这是有“计算机世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35年来首次授予一位华裔学者,是值得全世界华人为之骄傲的。

(图)姚期智姚期智

姚期智(Yao Chi-chih)的英文名字是安德鲁·姚(Andrew C.Yao)。他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去台湾省。1967年在台湾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深造,原先所学专业是物理。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学科,从而决心放弃原先专业而转到计算机科学上来。因此,在1972年取得令人羡慕的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他出人意料地又来到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伊利诺大学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当时处于美国领先地位。姚期智于1975年在伊利诺大学取得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著名高等学府从事教学与研究,1986年加盟普林斯顿大学至今。

姚期智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所作出的贡献主要在计算理论方面。ACM在授奖决定中指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众多贡献是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其中包括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和通信复杂性。最近1/4个世纪中姚期智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姚期智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最早的论文之一《寻找最小生成树的O(|E|log log|V|)算法》一文就引起轰动,因为学术界原先认为,寻找最小生成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下界是O(E log V),而姚期智的论文证明这个极限是可以打破的。在姚的这一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20年的努力,人们终于设计出了寻找最小生成树的线性时间算法。

在数据组织方面,人们历来以为排序表(Sorted Table)是一种良好的结构,在其中检索信息有最快的响应。姚期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只在少数特定条件下才成立,而对于允许有任意信息编码的表而言,在排序表中检索信息的效率远不是最佳的。他的研究结果在《表应该被排序吗?》一文中发表以后,人们对信息应如何有效地存储在认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该文为后来出现最佳概率化哈希模式和字典实现方式奠定了基础。姚在该文中所采用的证明方法则被称为“Cell Probe”模型而被广泛应用,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分析与设计的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期智对伪随机数生成理论的诸多贡献集中反映在他1982年的论文《活板门函数的理论和应用》中。在这篇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中,姚期智先证明了著名的Blum?Micali发生器所产生的随机数实际上是伪随机的,并由此导出了在随机数生成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随机性和难度”的折衷。论文还首次定义了“计算熵”(Computational Entropy)的概念,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出了一系列有关定理和推论,推动了密码学的发展。而姚期智自己则在1986年的论文《如何产生和交换秘密信息》中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称为“健忘的电路模拟”的密码技术,利用这种技术能秘密而可靠地计算出任意函数。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复杂性的研究成为姚关注的一个重点。他在这方面发表的论文如《电路和通信复杂性的近期进展》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经常被其他论文引用。姚期智为通信建立了基本模型,提出了分析方法,从而使通信复杂性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多方面的和意想不到的应用。

姚期智近期的研究集中于量子通信和计算。量子计算是以量子力学理论和量子器件为基础、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计算技术,它不但能降低传统计算技术的计算复杂性,还能解决一些传统计算机根本无法处理的问题。姚期智在DARPA/ITO的资助下,已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若干成果,发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论文,如《Quantum Bit Escrow》、《Quantum Cryptography with Imperfect Apparatus》、《Security of Quantum Protocol against Coherent Measurements》等。

在此次荣获图灵奖之前,姚期智在1996年获得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Donald Ervin Knuth,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去年4月,姚期智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教学部院士,他也是我国《软件学报》(英文版)的副主编,曾到祖国内地参加学术活动。

姚期智的夫人弗朗西丝·姚(Frances F.Yao)也是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华裔科学家,他们是志趣相投的一对伉俪,曾联名发表许多研究论文。 (崔林 吴鹤龄)

“计算机诺贝尔奖”的首位华人得主姚期智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2年10月,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起的“21世纪的计算”研讨会将在中国广州隆重开幕。据悉,此次盛会上将邀请到当今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顶尖专家的莅临,而数十年来首位以华裔科学家身份荣获素有“计算机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的大师级人物姚期智亦是其中之一。

(图)姚期智姚期智

  姚期智(Andrew C.Yao)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圣诞节前夜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省。1967年,姚期智以优异的成绩于台湾大学毕业,之后赴美深造。

  最初姚期智选择的专业是物理,但在学习与钻研的过程中,当时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很快吸引住了他的注意力——他感觉到,这一新兴学科肯定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尽管当时仅26岁的姚期智感觉自己“已经很老”,“一定要很用功才能补回失去的几年”,但他还是毅然决定放弃物理学研究,把研读的方向转移到计算机科学领域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1972年取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姚期智来到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而伊利诺大学是向以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而闻名全美的。仅过了三年,姚期智便在伊利诺大学拿到了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一流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今则一直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此外,姚期智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以及IBM EC系统研究中心和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的顾问。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从未设立过有关计算机科学的奖项,而创立于1966年的图灵奖则可等同于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只有国际计算机学领域最具权威资格和卓著成就的科学家才能够获得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的这一奖项——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做出了诸多“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授予他——这是图灵奖自创立以来首次授予一位华裔学者,姚期智为全世界华人争得了荣誉。

  “要大胆、创新,想法才不会很‘原始’”,姚期智在哈佛大学的导师、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S·L(Sheldon Lee Glashow)这样教导他。这种从导师身上传承下来的做学问的基本精神驱使着姚期智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姚期智都做出了巨大的、独到的贡献——多年来姚期智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而且早在获图灵奖之前,姚期智就已经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屡获殊荣,例如1987年获得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奖,1996年获得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Donald Ervin Knuth,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

  姚期智是那种把艰苦工作视作无上乐趣的科学家,对于做学问和搞研究,他有两个观点颇为耐人寻味:首先是做学问要有“Sense of beauty”(美感),他认为无论物理学还是计算机学的研究,都可以从研究中体会到美丽;其次,姚期智表示,在钻研的过程中,每当他想到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时,“Happiest moment”(最快乐的瞬间)旋即来临,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工作之余,姚期智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博览经史子集。他的夫人储枫(Frances F.Yao)也是来自中国台湾省(原籍江苏如皋)的华裔科学家,夫妻俩经常联名发表科研论文。

  谈起自己获图灵奖的经历和感受,姚期智并没有表现出某种意气风发、顾盼自雄——相反地,虽然他也承认图灵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荣誉,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娶到了太太储枫)。但他更重视这一奖项对于所有海外中国人的激励意义,于他自己而言,图灵奖的影响“并不很大”——姚期智就是这样,总是以自己的儒雅谦逊让仰慕者时刻感受着一种真正的“大师气质”。

  得知自己有机会来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与最富有天分的中国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特别高兴和激动,向往着能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国内学术界的发展。除了在“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外,他还要访问清华大学等学府,为学术交流作点事。 

姚期智: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腾飞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政府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这个角度讲,能在这份事业中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可以算是一件大事。

(图)姚期智姚期智

要想为国内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助益,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真正实事求是,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从每一个领域建设起,在各个方面都做出努力,因为它们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是在为中国的年轻人讲解知识、同时看到他们真正吸收了的时候,心里会有特别的感觉,我想是有一种天然的感情联系的缘故吧。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计算机系教授、图灵奖得主 姚期智

归去来兮,为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腾飞

《新清华》 ●记者 程曦 卢小兵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像往常一样,姚期智走进第六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9点50分,软件科学实验班的课照常开始。

下午2点,姚期智把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和奥克兰大学的两位学者请到信息科学技术大楼,给研究生开讨论课。

下午3点,姚期智向前来看望自己的教育部部长周济和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汇报了两年多来在清华的工作进展,并与两位部长共同商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问题。

下午4点,会谈结束。姚期智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和备课工作,直至深夜……

一个几乎没有间歇的忙碌的日子。对这位享誉世界的计算机"图灵奖"得主来说,是他在清华的平常一天。

姚期智教授的本科生课堂

精耕细作的大师课堂

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讲台上经常出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师生间没有拘束,甚至也没有台上台下、课上课下的分明界限。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提问,问题尖锐而幽默,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笑声。这就是软件科学实验班最普通的一堂课。

这样的课堂,让人很难想像,讲授的内容是艰深难懂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大师的课就是明白易懂。"一位旁听该班课程的基科班大二学生这样评价。由于对量子计算感兴趣,他已经旁听过一个学期的课了。

软件科学实验班的每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的。每次上课,姚期智都会选择生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引入到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中。从清华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选择约会对象成功率最高?教学楼里的自动售货机如何付款最划算?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基本数学工具的强大"威力",明白理论何所来、可向何处去。

姚期智的课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案,却真正凝结了他自己多年来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这也是这门课最宝贵、最闪光的地方。因为没有哪一本教科书能这样既有对理论计算机科学最前沿的把握,又有如此明白生动的讲解。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姚期智说,自己不会感觉到老师和学生的分别,他上课就是在与学生对话,他经常将学生们请上讲台。对于许多见所未见的问题,学生们往往能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些甚至是姚期智自己都没想到的好主意。每到这时,姚期智都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有一次,姚期智在课堂上"悬赏"出题,25分钟内解出者请吃"必胜客"。令他惊喜的是,9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正确的解答。对任何一家"必胜客"而言,近百人的就餐队伍都显得过于庞大,但姚期智信守承诺,按人数叫来外卖,奖励了每位答对的学生。那天姚期智特别高兴,甚至半开玩笑地问学生:"你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像我这么好的老师?"

在姚期智眼中,这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从过去一年的教学、考试情况来看,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他在国外见过的最好的本科生。但姚期智并没有因为钟爱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恰恰相反,他的课是出了名的容量大、习题多。所有作业必须以英文完成,而且要用专门的科学论文排版软件LaTeX来写。

对于姚期智严格训练科学规范的苦心,同学们大多能够理解。在我校2005~2006学年度春季学期对873门本科课程进行的学生问卷评估中,《理论计算机科学》课程居理论课前十位。曾担任过该课助教的博士生蔡洪旭说:"这么大作业量的课还能做到让学生都喜欢,实在很不容易。"

(图)姚期智姚期智

事实上,为了把握课程的适当难度,姚期智每周都会花很多时间和高研中心的孙晓明老师一起讨论,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学生接受起来会不会有困难;每次布置的作业题,姚期智也总会让孙晓明先做做看,感觉一下难度如何;由于采取全英文的授课方式,为了防止学生"掉队",姚期智请助教在每周的小班习题课上用中文讲解、答疑;第一年选课学生太多,姚期智还让5位助教分别"承包"一个小组,每周组织学生讨论课上遇到的问题。这种"精耕细作"的教学辅导方式,的确难能可贵。

在姚期智的精心调教下,软件科学实验班两个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已经摆脱了最初的压力与迷茫,变得活跃而自信。他们中既有工作能力极强的计算机系科协主席,也有第2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得主,甚至还有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面的"专家",特点不一,但都灵性十足。

从根部解决问题

很少有教授承担着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带博士生做研究、亲自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外,每周还要为本科生讲4小时的课,这是姚期智为自己定下的工作量。而他在普林斯顿任教时,只是每年按惯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一学期的课。

不辞辛劳,是因为他对清华的本科生寄予厚望。2006年春天着手创办软件科学实验班时,姚期智明确表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普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回国之初,姚期智原本计划尽快构建一个培养博士生的良好机制,打造一支好的研究团队。但随后在清华的亲身感受,让他逐渐萌生了精英教育要从本科生开始的想法。姚期智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关门弟子"、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张胜誉由衷钦佩老师的决心:"看到完善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后,他不惜扎到最深处,从根部解决这个问题。他在本科生中开办软件科学实验班,自己一点点教起,这是很费气力的一件事。"

姚期智主导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院长一起探讨,为软件科学实验班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按照这个计划,8门高水平核心课程分别由姚期智等知名教授和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人员担纲,其中由姚期智亲自主讲的《理论计算机科学》(1)(2)是国内首次开设的计算机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正是他最精通的计算机算法设计及复杂性领域。这门课特别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为国内计算机理论教育首开先河。

8门核心课程中,有4门课程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层研究人员讲授。这些研究人员活跃在计算机研究和开发领域的最前沿,他们将最新的科研进展和课题引进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难度高,如从2006年开始开设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基础》及《操作系统》两门课在课程的先进性和工程性上都有所突破,令人耳目一新。培养方案将大四整整一年设置为实践教育和研究训练时间,地点在微软等国际知名的大IT公司,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以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工程实践的先进性。

姚期智把前来访问的国际知名学者悉数请到软件班的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介绍他们各自专长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他还想办法让这个班最优秀的学生到美国前五位的大学学习、交流。

身处大师的课堂,在世界一流学者和高级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接受最先进的计算机理论教育和工程教育,软件班的学生实在很幸运。2006年秋,来自微软的教员竟然讲到了当时还未在中国上市的Vista操作系统--那时,很多讲授类似课程的教师都还无法获得任何有关Vista的具体资料。

学校教务处将软件科学实验班的培养特点通俗地概括为"顶天立地"四个字。既深入探究理论前沿,又注重应用,按照姚期智的办班理念,同时加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流科学家至关重要。

对于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姚期智有着长远的考虑:"我们要多为学生提供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机会,同时也要不断丰富他们将理论用到实际方面的经验。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惟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未来信息领域不断变动的工作环境。"

为中国做贡献刻不容缓

(图)温家宝总理看望温家宝总理看望

2002年5月,在上海、南京和北京,姚期智第一次与国内计算机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广泛接触和交流。对于这一系列多少带有"启蒙"色彩的报告,孙晓明和张胜誉有着同样清晰的记忆。

那时他们都是我校计算机系的研究生。为了让学生一场不落地听完报告,姚期智在复旦演讲时,张胜誉的导师应明生教授甚至将组里所有人都送到了上海。"这些报告第一次大范围地让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尤其是年轻人看到,国际一流学者正在进行怎样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使我们真正领略了大师的眼界和风范。"

所以接下来的"巧合"也许就有了某种必然性:张胜誉作为姚期智在普林斯顿的"关门弟子"赴美留学;孙晓明则成为姚期智在清华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

正是在这一次的访问中,清华学生的聪敏好学给姚期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年,他欣然接受领衔组建计算机系讲席教授组的邀请;又过了一年,也就是2004年9月,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我校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的全职教授。

临行前,姚期智将决定简短地告知张胜誉:"我要回去了,permanently(永远地)。" 张胜誉有些讶异,但随即感到释然:"单纯从做研究的角度讲,的确没有一个地方比普林斯顿更舒服。他回国,应该是要做一件大事。"

姚期智自己则表示:"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政府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这个角度讲,能在这份事业中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可以算是一件大事。"

姚期智的归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是美国人、尤其是旅美华人眼中的一件"大事"。《纽约时报》和众多华人媒体都做了报道,不仅普林斯顿的同事们十分关注,甚至在纽约街头的小饭馆里,普通工薪人士也在热烈地谈论此事。的确,就连高研中心主任聂华桐都没想到,以姚期智在世界理论计算机领域和在普林斯顿计算机系的地位,他会如此干脆地做出永久回国的决定,并且迅速辞掉普林斯顿的教职、卖掉在普林斯顿的房子。

姚期智的夫人储枫教授非常支持他的这一决定。因为早在2003年,储枫从美国去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时,也正是受到了先生的鼓励。储枫表示,姚期智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不喜欢拖泥带水。他认为做这件事情能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出力,所以很值得。最重要的是,清华有许多很好、很有潜力的学生,对他们的培养刻不容缓。

于是,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这对夫妻聚少离多,埋首于各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做贡献",是他们共同的坚定信念。

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

姚期智的全职回国,本身就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这不只是因为他无可争议的学术大师身份,更因为在他所从事的算法和复杂性领域,当时几乎还看不到中国国内学者的身影。而这一领域既是美国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主流方向,又是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奖人数最多的一个方向,对计算机产业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此,清华的计算机学科第一次集齐了理论、应用、系统结构和软件四大领域的优秀学者,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

(图)温家宝看望姚期智温家宝看望姚期智

姚期智带来了一个从6人增至10人的讲席教授组,他们都是国际上算法和复杂性领域最出色的华人学者。从2003年到2006年,除了对各自重点负责的博士生进行学术指导和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讲席教授平均每人每年会在清华呆1~2个月。其中,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姜涛曾用整整一年时间为学生系统讲授一门高级算法的课程,并于2006年成为教育部第七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随着姚期智的归来,我校计算机学科国际交流的频率和层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姚期智创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为例,2007年国外学者的访问日程已经安排到了12月31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惟一一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教授Avi Wigderson,美国两院院士、1985年"图灵奖"得主Richard Karp,因与Rivest、Adleman共同提出RSA密码获得2002年"图灵奖"的著名密码学家Adi Shamir……
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都曾出现在ITCS的访问学者名单上。

除此之外,姚期智还接收了来自MIT和UC Berkeley等海外高校的6位访问学生。而他自己的博士生到三年级以后,基本上每人都有至少一学期的海外学习经历。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博士生们,不能不说正享受着近乎奢侈的幸福。当然,他们也用后生可畏的气势回报了这种幸福。2006年,我校计算机系有3篇论文入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与STOC并列的最顶级学术会议FOCS(Symposium on Fou
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不仅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入选篇数甚至超过了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一流"大学UC Berkeley。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年24岁的博士生陈汐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席教授邓小铁合作,出色地解决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著名难题--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点的复杂性问题,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FOCS最佳论文奖。

这一年,姚期智的团队还为国内计算机学者填补了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发文的空白。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姚期智的博士生陆品燕曾经遇到理论计算机界著名"大牛"、因奠定NP-Completeness理论基础获得1982年"图灵奖"的Steven Cook。Cook告诉陆品燕,清华最初进入他的视野,是作为研究生的重要生源地之一。但是现在,他要把清华看成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了。

2007年4月16日~19日,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成功主办了第十届国际公钥密码学会议(PKC07),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学者参会,姚期智担任大会主席。这是国际密码学研究领域和理论计算机研究方向的一次世界级的盛会,首次在中国、在清华召开,又恰逢该会议的十周年庆典,可谓意义深远。

为科学和人才培养做实事

不只一个清晨,FIT楼二层姚期智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光。在不知不觉中,他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他和孙晓明合作一篇论文,从晚8点写到次日早8点终于完成,回去睡了一个多小时便再度归来;申请"973"项目时他和大家一起通宵写报告;姚期智去美国评审项目,临行前忽然接到"973"经费答辩的通知,项目组有11个骨干,不是没人能替他出席,但他仅仅在美国呆了一天,就辗转转机在周一早上5点多赶回北京亲自参加答辩。

亲自带学生,亲手做研究,亲自写任务书,甚至亲自做演讲的PPT……姚期智的事必躬亲让信息学院副院长、软件科学实验班班主任汪蕙十分感动:"这么有名的人,还能够踏踏实实关心教学和人才培养,每学期都有课,哪儿都去不了,他确实是在为学校、为人才培养做实事。"

对于这样的投入,姚期智自己却觉得理所应当:"要想为国内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起到助益,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真正实事求是,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从每一个领域建设起,在各个方面都做出努力,因为它们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团队的老师还比较少,每个人都需要花很多力气。"

这是一种辛苦却愉悦的状态。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随处可见白色的玻璃写字板,姚期智和学生们随时都可能在写字板上演算推导。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做研究,是姚期智团队的独特氛围。曾在清华访问一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David Woodruff至今难忘姚期智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每当解决一个问题时,你会知道,你是世界上惟一知道这个答案的人。这种感觉就像登临山巅,那是非常快乐的时刻。你应该专注于那些最能让你迸发激情的研究,无论它能否产生实际的效用。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有点类似于'瘾君子',如果研究工作没有将你消耗殆尽,你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成果。"

与中国学生有天然的感情联系

对他的中国学生,姚期智给予了异乎寻常的爱心和耐心。他给学生买来舒适的座椅,为的是让他们喜欢来实验室,能够坐下来好好想问题;陈汐从美国波士顿大学交流回来后,姚期智专门和他探讨如何改进组里的工作,陈汐讲到的情况和建议,姚期智都会认真记录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学生做例行报告时即使讲得不尽人意,姚期智也不会中途打断他们,而是耐心地听满45分钟,再具体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

姚期智喜欢给本科生上课。在他看来,给本科生上课与给研究生上课不同。怎样把一个理论解释给很聪明、但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很多知识的本科生,往往需要想得更加深入。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问题最原始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可以使他对这个学科更加了解,更好地发现它最基础、最原始的意义。这也许就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谈到在普林斯顿与在清华教学的不同,姚期智说:"心理上的满足感会不一样。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是在为中国的年轻人讲解知识、同时看到他们真正吸收了的时候,心里会有特别的感觉,我想是有一种天然的感情联系的缘故吧。"

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看望姚期智教授

(图)温总理看望姚期智温总理看望姚期智

学术大师归来的"放大效应"

今年3月29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共同到清华看望姚期智,并就高水平人才引进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等问题详细征询了姚期智的意见。周济强调,姚期智全职归来并以其人格魅力带动一批人才回国发展计算机学科,堪称是一面"旗帜"。徐冠华也谈到,像姚期智这样的旗帜性人物回国,必然会产生一个"放大效应"。

事实上,早在姚期智离开美国前,这种"放大效应"就已经初现征兆。当时,普林斯顿的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为姚期智举办了一个告别晚会,许多媒体、使馆官员和留学生都闻讯前往,方闻、施一公、周郁等著名华人学者的出现更是引人注目。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更好地帮助中国发展科学,成为他们与姚期智积极交流的中心话题。

姚期智回国两年半,不仅显著改变了国内理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面貌和学术水平,也在广大华人学者、学生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也许不一定都会像姚期智这样全职回国,但很多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讲席教授滕尚华注意到,现在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回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组的招聘面试,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至于他自己,以前回国往往只呆一周左右的时间,现在有了姚期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他每次都会在北京呆上大半个月甚至更久,看看是否能与这里的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他感觉到,在姚期智的影响下,北京正逐渐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中心城市之一。

讲席教授组成员、香港城市大学邓小铁教授这样评价姚期智的归来:"清华请来姚先生,同时也带回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从那以后,有很多知名科学家造访清华,这种现象通常只会出现在极少数世界顶尖的大学里。在国际会议上,这也是人们谈论的最有趣的话题之一。一些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直率地对我说,只要姚先生在这里工作,清华将会有越来越多有天分的学生进入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并且成为这一领域里有影响力的人物。"

即将博士毕业的陈汐深有同感。虽然他的导师不是姚期智,但他说自己一定会在毕业论文里向姚先生致谢。他会在致谢辞中这样写:"如果姚先生不回来,基本上我不会有任何可能走理论研究这条路。相信我们这里大部分学生都会这样讲。实话说,可能他没有具体帮你做什么;但是他不回来的话,大家会去做其他领域。起码这是一个机会。"

姚期智的归来,对我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对中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在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钹院士看来,姚期智的归来,对建设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的目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引进优秀人才,像姚期智这样的方式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很难得。这样的名人,能够扎扎实实投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在国内还很少。

在姚期智的计划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可以分解成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每个学科中又可以分别建设几个重要的领域。以计算机学科论,他建设自己所在的理论领域相对比较容易,在别的领域中则需要寻找一些优秀的领头人。姚期智认为,如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清华的计算机学科应该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重大突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学科之列。

如何完善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如何吸引并留住一批顶尖人才、一个优秀团队,在中国共同建设一流的计算机学科,这是姚期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带动着一批人回来。他始终坚信,能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出力,十分值得。

姚期智:我是如何在中国培养精英人才的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怎样培养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精英人才?11月14日,在2008中关村论坛上,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作了题为《在中国培养人才:一些经验之谈》的演讲,以他的亲身体会回答了以上问题。

(图)姚期智姚期智

2004年,姚期智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当时姚期智回国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他认为,最具有成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精英人才。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如出色的学生、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效的组织性等。4年前,姚期智就问自己:“怎么利用这些优势在中国培养精英人才?”

    从一开始,姚期智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为最聪明的中国学生创造学习、研究的良好环境,以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在全球化时代,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部分计算机、信息领域的高材生毕业之后都想去美国进一步深入学习。是否有办法可以保留一部分高材生,让他们在中国继续他们的教育,促进中国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发展,这就是姚期智考虑的问题。

“只从表面做工作是不够的,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可以给中国的高材生提供一个合理的选择,使他们觉得留在国内并不会牺牲自己的前途。”姚期智说。

    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姚期智说:“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相信我们提供的条件与发达国家能够媲美时,他们才会留下来。同时,还必须获得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才能开展系统的培养方案。”

    姚期智正在开展的教育方案包括一个本科生的精英课程。姚期智介绍,精英课程每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大一学生中录取30个学生,给他们制订10个专门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理论科学和计算机系统领域。

    “当然仅仅教授课程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研究环境来支持我们的培养工作。”于是在2006年,姚期智在清华大学成立了计算机理论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图)姚期智姚期智

    姚期智介绍,研究生的培养着重在计算机理论科学方面,这非常需要国际合作交流。因此学生至少有一年公费出国深造的机会。“有了足够的国际交流互动,这些具有天赋的中国学生,会加倍努力使自己跟国外的对手一样棒。”

    为了增强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姚期智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研团队,目前包括博士后团队以及知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导师组。

“教育项目越早起步越好。”姚期智表示:“所以,如果有学生愿意在中国做研究生项目,我们就会在本科阶段先安排一些项目给他们,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够融入之后的研究生学习氛围。”

为了研究生有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姚期智还启动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模式,其中有一个全都是由学生参加的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国外高校毕业不久但已经做出杰出工作的学生,与国内的学生讨论交流。

    姚期智强调:“在当今中国,只要抓住各种资源带给我们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很有可能培养出科学精英人才。”(陆琦)

相关条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姚期智 Andrew Chi-Chih Yao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Andrew Yao,Andrew Chi-Chih Yao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