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17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史进
史进
卢慧
卢慧
刘茜蒙
刘茜蒙
刘湛
刘湛
刘少文
刘少文
刘养志
刘养志
刘万富
刘万富
冯明
冯明
内田有纪
内田有纪
兰迪·奎德
兰迪·奎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片名:The Queen《女王》
译名:《女王》
导演:史蒂芬·弗里尔斯Stephen Frears
主演: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迈克尔·辛Michael Sheen
   詹姆斯·克伦威尔James Cromwell
   西尔维娅·西姆斯Sylvia Syms
类型:传记/喜剧/剧情
片长:97分钟
级别:PG-13级PG-13级(简洁有力的语言)
发行: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Miramax)
上映日期:2007年8月31日(内地)
官方网站:www.thequeen-movie.com

目录

[显示全部]

影片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英国国内更是哀声一片。悲痛欲绝的民众对以伊丽莎白女王为首的英国王室表现出来的冷漠和回避态度十分不满,一时间群情激愤,反王室的情绪高涨不下,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而首相托尼·布莱尔刚刚走马上任就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愤怒的英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竭力维护传统、避而不出的英国王室。身处峰头浪尖、压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莱尔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抚平民众的不满与怨气,让女王与人民的关系恢复往日的和睦,同时确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威信。
                                           《女王》

导演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凭借敏锐的视觉意识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在1980年代的英国影坛晋身为一流导演。在剑桥学完法律后,弗雷斯钟情于舞台而加入伦敦的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er)。直到1966年karel reisz提供给失业的弗雷斯一个助理导演的工作机会,弗雷斯才涉足电影。在他导演第一部长片gumshoe (1972)之前,弗雷斯一直给reisz, lindsay anderson 和albert finney担任助理导演。

gumshoe (1972)是一部讽刺美国侦探片的喜剧,剧中albert finney扮演一位以为自己具有侦探眼光的浪漫梦想家。直到1984年弗雷斯才接拍另一部打算在影院放映的影片。这段间隔时间里,弗雷斯一直在电视领域辛勤耕耘,一边精练手艺,一边树立了跟编剧和演员良好相处的名声。如同gumshoe ,弗雷斯导演的这部这部紧张,精美的惊栗片the hit (1984),,给罪案类型影片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扭曲。terence stamp演一位躲藏在西班牙的告密者,被告发的罪犯老板雇佣john hurt扮演的冷血杀手去把他带回巴黎。影片以尖锐的幽默感审视剧中角色和他们的困境,这一特点贯穿于弗雷斯的所有影片。

仅用90万美圆为英国电视台拍摄的16毫米影片《欢乐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是弗雷斯电影的一个突破。他与编剧hanif kureishi一起通过一个巴基斯坦青年的眼睛反映了种族主义问题和伦敦工人阶层的失业问题。第二部kureshi/弗雷斯作品sammy and rosie get laid (1987)围绕伦敦贫民区的一对混合种族的知识夫妇的社会关系,多层面地探讨了相同的主题。尽管主题的揭示不够完美,但是丰富的视觉和良好的表演使本片成为揭露英国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娱乐影片。

在这两部作品之间,弗雷斯改编了john lahr的剧作家joe orton传记,joe orton在声名如日中天时被长期情人兼室友ken halliwell残忍杀害。与一般的传记电影不同,《激情伴》prick up your ears (1987)主要关注这两个男人的关系,探究悲剧性的酸腐姻。1988年弗雷斯实现了到好莱坞体制下工作的宿愿,他希望借助雄厚的资金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改编自christopher hampton戏剧(它本身改编自choderlos de laclos的18世纪说)的《危险关系》dangerous liaisons显示了惯用的弗雷斯印记:表演细腻,对白谐。但也是他最风格化的影片,缺乏早期作品的那种真实感和吸引力。好象有某种默契似的,弗雷斯的另一部好莱坞电影《致命赌局》the grifters (1990)保留了这种风格化。

弗雷斯把握大小题材的能力在好莱坞得到肯定。其后主要的作品还有《无名英雄》hero (1992), the snapper (1993), 《失恋排行榜》high fidelity (2000)等等。
                        《女王》

幕后制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独特视角】

1997年8月,黛安娜王妃巴黎的隧道中香消玉殒,引发了遍及全世界的轩然大波,在英国政界上层紧闭的大门后,新上任的首相布莱尔同皇室之间也爆发了一场如何面对态势的纷争。作为颇具争议的人物,黛安娜在与查尔斯王子离婚之后就退出了公众的视线,英国皇室也由此苦闷不已。当惨剧发生,女王和皇室一如既往的保持封闭和缄默,直到不情愿的被首相布莱尔拉到公众面前。

作为故事素材,黛安娜的死会为电影人提供太多的创作空间:无情狗仔队追逐下的可怕车祸;名人的英年早逝;饱受争议的爱情未及圆满提前夭折;还有对一位伟大女性的死因负有重要责任的媒体备受斥责等等。而本片则选取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黛安娜之死审视英国民众同英国皇室的关系。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说:“虽然整个皇室体制很可笑,但我们却从反方向入手,去发掘这次危机中的人性。女王刚刚度过了80岁生日,尽管皇室制度愚蠢不当,但从很多文章中可以发现,一些人还是承认女王的非凡的。”影片在讲述皇室同布莱尔和英国公众发生冲突的同时,还反映出君主权力的消逝,从而首相和民众占据了主导位置。

制片人安迪·哈里斯说:“黛安娜与女王的故事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个年轻的王妃向历史悠久的君主权威发出了挑战,而当她罹难,皇室竟然保持着惊人的沉默。起初皇室中没人知道该如何反应,但很快表现出悲痛的情绪。不过,这一切让人怀疑,这份情感是真是假?这种情感和公众的情感是否一样?”

导演斯蒂芬·弗雷斯说:“我同意执导本片,一部分是因为同编剧皮特·摩根的再度合作,一部分是因为影片主题,这是一场新旧世界之争,这是关于终结传统的故事。”同时,弗雷斯也感到自己走入了禁区:“要讲述健在人物的故事必须小心翼翼,你无法找到简单途径。拍摄一部关于女王的电影就如同要拍摄一部关于自己母亲的电影,在英国,女王真的就是国家母亲的象征,所以你不希望出现任何偏颇和轻率,必须摒除所有偏见和负面影响。”
                              《女王》

【关于剧本】

在编剧皮特·摩根看来,影片最大胆之处在于这并非是讽刺喜剧,完全没有惯例可循。对于片中两位高高在上的国家领袖,真实性至关重要。摩根展开的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女王周围发生的一切琐碎,从如何进早餐到如何在巴尔莫勒尔庄园中消磨时间;二是形成从黛安娜遇难到葬礼期间的详细时间线。

摩根在筹备剧本期间,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他发誓不会将这些知情人公诸于世。这些人包括前唐宁街雇员、前皇宫雇员、传记作家、私人秘书、私人裁缝、巴尔莫勒尔庄园的访客等等,摩根由此获知了布莱尔和女王在当时的想法、言谈、行为和感受。同时,摩根还观看了大量纪录片,从中观察女王的讲话风格和习惯。另外,摩根带领下的研究小组也在所有相关报道中寻找线索。“虽然关于皇室和布莱尔的传记很多,但来源五花八门,存在去伪存真的问题,”摩根说。值得一提的是,摩根曾就此咨询著名作家罗伯特·雷西(Robert Lacey)和皇家评论员、《Majesty》杂志主编英格里德·瑟瓦德(Ingrid Seward),从而获得确切的信息。

在摩根的所有研究结果中,最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任何人都可以租用巴尔莫勒尔庄园中的一间小别墅。摩根曾因此特别赶到巴尔莫勒尔庄园,除了与女王近在咫尺之外,还从众多工作人员口中求证了这件事,皇家庄园出租别墅根本就不是秘密了。摩根设身处地的感知到了女王的孤独,“你会了解在这里是如何同外界隔离,在离伦敦异常遥远的浓密树林里,这片庄园如同世外桃源,难怪在黛安娜死后女王根本就不知道伦敦公众的情绪,因为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随着摩根对女王了解的加深,对皇室的生活也逐渐产生了同情。女王为了保护黛安娜的孩子们撤走了所有电视和收音机,所以他们生活在完全闭塞的空间中,身边的马屁精没人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当时人们正在街头大声抗议皇室的沉默。

摩根在巴尔莫勒尔庄园还得知女王经常开着那辆陆虎车独自外出,于是也就衍生出影片中女王在树林中邂逅了一只孤独的公鹿,这段镜头完成了一种隐喻。摩根甚至想起了自己与女王同岁的母亲,并且在剧本中将女王塑造成布莱尔的母亲般的人物,与查尔斯的铺张浪费相比,女王将一生都奉献给国家,而在黛安娜遇难的一周时间里,她的威信急转直下。

摩根总结说:“最终,这部影片中没有不道德和诽谤,虽然有犀利的评论,但对所有牵扯进来的人物都给予了关爱和同情,唯一真正应该责备的,是公众和我们对根本就不了解的事物指手画脚的欲望。”
                          《女王》

【关于导演】

本片导演史蒂芬·弗莱尔斯也非池中之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敏锐的视觉意识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晋升为英国一流导演。由于他本人非常爱好表演,早年还在伦敦的皇家宫廷剧院参与舞台剧演出,所以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表演细腻、对白诙谐幽默,并具有一种强大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在他的导演生涯中,多次获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家中的橱柜上还放着凭借《危险关系》赢来的法国恺撒奖、和凭借《非恋不可》获得的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因此,他执导《女王》,令人信心十足。

【关于演员】

要扮演伊丽莎白女王、英国首相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选择演员是至关重要的。本片的“女王大人”,正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海伦·米伦。她上一次扮演贵族的经历,是在《疯狂乔治王》中扮演乔治三世忠心耿耿的皇后。这个角色让她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之后依靠在罗伯特·奥尔特曼执导的影片《高斯福特庄园》中扮演的角色,米伦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2003年的《日历女郎》让米伦红遍了欧美大陆。

刚凭电视电影《伊丽莎白一世》为自己捧回艾美奖的海伦·米伦这次又以伊丽莎白二世的形象出现,不过与以往不同,米伦这次扮演的是至今健在、在位半个多世纪的英国君主,加上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也是影片的中心角色,本片在上映之前便引发了不小争议。“这是我接过的最可怕的角色,”米伦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们说,“扮演一个生活中存在的人物是没有胜算的,因为你演得再好,也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所以你不可能真的成功。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像了解自己的手背一样了解她,这是你一生最熟悉的人。但同时,她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又是完全神秘、陌生的人。我希望这是一次对一个奇特家族经历非常时期的人性化解读,影片在试图说明君主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

【其他】

本片摄影师是同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合作过《关于我的母亲》和《颤抖的欲望》的阿方索·比托(Affonso Beato),并且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决定用35mm摄影机拍摄皇室的场景,用Super 16摄影机拍摄布莱尔,因为35mm摄影机的影像更沉着、冷静和庄严,而Super 16手持摄影机的影像则突显活力。导演希望用两种影像的反差来对比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比托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影片紧凑的时间结构,故事在一周内发生,而拍摄却要持续两个月,很难控制外景的一致,更何况是在天气多变的伦敦。另外,在虚构画面出现的同时,还要和真实的纪录片画面剪接在一起,以增强影片的全面性。

巴尔莫勒尔庄园是片中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找到替代的景点并非易事,最终,在本片中担纲美工设计师的艾伦·麦克唐纳(曾参与《情迷画色》《灵幻夹克》的拍摄)找到了三处合适的地点,分别为:阿伯丁郡的克拉尼城堡、因沃内斯郡的格伦菲斯庄园和爱尔夏郡的布莱尔坎恩城堡。
                        《女王》

幕后花絮:编辑本段回目录

《女王》是一个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虚构的故事,讲述了英国王妃黛安娜身亡后,英国王室与大众之间出现的矛盾,以及布莱尔首相与女王之间的交流沟通。影片就选定了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感情渲染的非常时刻作为影片的背景,对英国社会、王室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共生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影片被誉为“一幅私密的、有揭示性的、经常是幽默的英国皇室画像”。因为涉及诸多英国王室真实人物,为了力求逼真且不惹来法律纠纷,以导演史蒂芬·弗里尔斯和制作人安迪·哈里斯(Andy Harries)为首的制作班底在影片开拍前做足了准备工作,不但参考了大量采访资料、深入的研究、审慎可信的消息来源,还就每个细节都向律师作过咨询,确保所有情节都真实可信、有据可查,不会招致王室的抗议和不满,授人以柄。主演海伦·米伦表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追随者大可放心,影片不会有什么争议和不敬的内容,因为影片描写的只是一个感性的女王,我们只是想展现黛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内,王室中各个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交流。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时,海伦·米伦精彩的表演让在场观众起立鼓掌5分钟。
·海伦·米伦曾安排扮演皇室成员的演员詹姆斯·克伦威尔、西尔维亚·萨姆丝和阿力克斯·杰宁斯在镜头之外多多相处,以培养出融洽的家庭情感。
·真正的英国女王拒绝观看本片,因为她不想看到别人扮演的自己重温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女王》

穿帮镜头编辑本段回目录

·布莱尔在后座接听电话时使用的是诺基亚6210型手机,该型手机在2001年才上市。

相关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女王》完美的电影教科书

《女王》最让人惊讶的部分不在于各个环节如何精良,而是将本国的、当朝的、健在的皇室成员,就一起真实的敏感事件以不真实的“非纪录片”的形式请上大银幕。仔细想一想,这是何其“胆大妄为”之举——不要说同样君主立宪的日本人不敢拍《平成天皇》 ,即便非君主制的国家(不管独裁或不独裁),除小布什外也少见哪位领袖被演绎进电影院,何况还不是官方出品的宣传片或传记片——别说是影史,上升到人类文明亦属罕见!所以说,我们怎么能不佩服导演斯蒂文·弗莱尔斯的无双手腕呢!?他不仅避免了阿谀谄媚、抨击批判、丑化颠覆等常见的几大俗套,甚至将一个很容易闷死人的题材炮制成幽默反讽火花四溅、娱乐指数居然不低的极具商业价值的文艺杰作。

弗莱尔斯巨匠的知性光辉首先体现在选择《女王》这个“21世纪以来最好的剧本”,实际上代表着他站位于俯瞰全局的制高点。即:围绕戴安娜王妃因交通事故而丧生的突发事件,聚焦英国王室、工党政府、人民大众三方的态度和应对措施,既对谁的立场都不无敬意、又不明言谁对谁错,从头到尾以复杂的全方位视角陈述。

就连母仪天下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导演也让她“当局者迷”而一时手足无措,并在基本保持固有思维的前提下,设置她开始接受世间的变迁、并尝试从消极事件的积极意义来考虑问题的尾声——更让人钦佩的是,结末处表现女王“顺应时代思潮”的大段演讲,竟是原封不动再现史实的官方辞令!唯一堪称导演明显质疑的一点,即:百姓因对戴妃的缅怀和对王室的不满而渐趋狂乱的反应。但纵使如此,导演仍旧准备了在优柔的同时依然信任子民的女王,直面于大众的场景;而并未演变为暴民的大众,同样以小女孩的鲜花为标志,展示出对女王始终如一的拥戴。……多元、精妙、不可思议。

全剧的核心人物,拥有女儿、妻子、母亲、祖母、婆婆等多重身份的《女王》,在着力以“凡人”去执笔的同时,不放弃强调其特殊性。毕竟是“没有投票选举权”的塔尖存在——对她来说,生命中的五十年不仅是从襁褓婴儿到霜鬓老妪的过程,更是秉持着皇室尊严、守望着英国民众的半个世纪。来来往往送走十任首相的政治经历、城堡宫殿宛如童话传说的云上生活,使这个端庄的女人在超凡脱俗的同时也日趋保守。导演将民众难以理解的行为放诸女王的清雅世界,恪守规矩拒绝国葬的理由一瞬间简单明了;而幽居高阁的日子亦令女王忽视了尘世的沧桑,不止满头的白发,人民群众对戴妃所代表的人性魅力的敬爱甚至超越对皇室的神性血统的尊崇,同样是岁月不动声色的力量。

然而峰回路转,人民群众对她和对戴妃的爱别无二致:都是感动于人性的光辉,而已逐渐不再关心尊贵的身世。尽管剧中的女王到最后也没能发现,窃以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本人倘若曾经欣赏过《女王》,定然将导演要传达的信息看得一清二楚——否则她不会主动宴请女主角海伦·米伦,因为如果没有米伦的入魂演技,这份“人性光芒”不可能被塑造出来。

且不说以假乱真的化妆,米伦举手投足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女王的特质,不怒自威的王相、矜持内敛的仪态、抑扬顿挫的声音,……除了比女王更好看(恕我不敬),简直比女王还女王。“附体”演技在弗莱尔斯大师的调度下,从呼吸到心跳、从神情到气质无不满分——身为女王才能体会的苦恼也因此不嫌矫饰而具备无限的说服力。这样怪力乱神的水准要是没拿到小金人,奥斯卡都可以停办了(万幸,评委的眼睛是雪亮的……)。

终于讲到那场戏,茫茫山中形单影孤的女王目击那只犄角漂亮的鹿。承受着自己长年关爱的国民的非难声音,毅然保持着从容仪态一如既往的女王,面对在恶化的生态中已属罕见的高大优美的鹿,竟忍不住眼底凝泪。戴着“女王”这样与生俱来的紧箍面具,还要不胜寒地坚持一辈子,其实她的人生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幸福吧?绷紧的弦终于断裂时,“完人”嘴脸的女王变回少女,刹那间脆弱的真实成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象征自然的鹿,正代表她天然的本真;只是在日复一日的政治表演中长期掩藏的女王几乎将其遗忘,恰似鹿在生态今不如昔的山野里早已罕至。可惜成长环境与君主身份不允许女王纤细感性,就像鹿的结局——女王要成为女王,惟有扼杀这份纯真。但让她欣慰的是,百姓爱的就是这样一个骄傲、矜持、有时冷酷任性、始终持重自省的严母,在他们眼里,这完美的“政治演技”才是女王的“人性光辉”。……多么伟大的反讽!!!

综上所述,《女王》无疑是一本电影的教科书。编剧的教科书、导演的教科书、表演的教科书、商业与艺术完美平衡的教科书;冷却之后深入解构敏感事件的教科书、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每种声音之后再去分析问题的教科书、国产古装大片的导演至少应该去电影院看两遍的教科书;……乃至民主政治的教科书。什么是好电影?这就是好电影!

相关资讯:编辑本段回目录

精彩剧照编辑本段回目录

《女王》 《女王》
《女王》 《女王》
《女王》 《女王》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女王》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