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白尾獴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admin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白尾獴
白尾獴
中文目名:食肉目;中文科名:灵猫科;中文属名:白尾獴属;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拉丁文名:Ichneumia albicauda;英文名:White-tailed mongoose;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Cuvier,1829 。 食肉目—猫型总科—獴科Herpestidae—獴亚科Herpestinae—白尾獴属。大部分生活在黑非洲,一部分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生活区域环境多样,从沙漠森林,但是似乎不在潮湿的刚果丛林出没,生活区域离水源不远。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回目录

白尾獴
白尾獴
分布于苏丹、埃塞俄比亚东南非、西南非、阿拉伯南部。 灵猫科獴属的通称,是一些长身、长尾而四肢短的动物,它们以吃蛇为主,也猎食蛙、鱼、鸟、鼠、蟹、蜥蜴、昆虫及其他小哺乳动物。獴是毒蛇的天敌,它们不仅有与蛇搏斗的本领,而且自身也具有对毒液的抵抗力。共14种,分布于旧大陆的热带和温带地区,亚洲非洲种类较多,非洲集中了半数以上的獴类,仅马拉加西共和国的马达加斯加岛上就有9种獴。白尾獴(猫鼬)Suricatasuricata等一些非洲的獴为非洲群栖性最强的哺乳动物之一。细尾獴生性警惕,群体中常有一些站立起来负责警惕的“哨兵”。灵猫科成员通常动作敏捷,其中一些獴类体型虽小,但可以用敏捷的动作战胜毒蛇,是最著名的食蛇动物,而一些灵猫属于在树上最敏捷的食肉动物之列。灵猫和獴是马达加斯加岛上食肉目的唯一代表,共8种,置于3个特有的亚科中,在岛上占据多种生态位。

外形特征回目录

体形纤细,毛色灰黄带红,背部有深色横纹。鼻子耳朵眼睛周围都是黑色。肚皮毛色浅而且毛发稀疏——这一点在它们站立起来时特别明显。每脚脚趾四个,爪子很坚硬。尾巴细和身体一样长。雌性比雄性略大,有三对乳头

特点回目录

白尾獴灵猫科Murioidea拥有猫型类2/3的种类,是食肉目的最大一科,也是猫型类中比较原始,习性相对较多样化的一科。灵猫科可以划分成多个亚科和族,这些成员可以分成灵猫和獴两大类,灵猫和獴在较早就开始分化,现在獴常被单划分为獴科Herpestidae。灵猫科成员基本限于亚洲南部和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在内的非洲,是那一地区最常见的食肉动物。灵猫类在亚洲南部和非洲种类均较多,而獴在非洲种类特别多,亚洲种类较少,但比较常见,此外(小斑)Genettagentta和埃及獴(非洲獴)Herpestes出现在南欧,花面狸Pagumalarvata可出现在我国华中甚至更北的地区,是灵猫科分布最北的成员。灵猫科成员多数陆栖和树栖,其中灵猫类多树栖而獴类多地栖,东南亚和中国云南南部的熊狸Arctictisbinyutong有可以缠绕的尾巴,是食肉目仅有的两种尾巴可以缠绕的成员之一。灵猫科有少数半水栖的成员,包括赤道非洲的水Osbornictispiscivora,东南亚的獭狸(獭灵猫)Cynogalebennettii和非洲的沼獴Atilaxpaludinosus等,它们是猫型类中水栖性最强的成员。

灵猫科中包括一些食性较杂的成员,如花面狸比较喜欢吃果实,又称果子狸,这些成员是猫型类中吃植物性食物最多的成员。

白尾獴
白尾獴
灵猫科成员多数独居,但也有些为群居,特别是细尾獴(猫鼬)Suricatasuricata等一些非洲的獴为非洲群栖性最强的哺乳动物之一。细尾獴生性警惕,群体中常有一些站立起来负责警惕的“哨兵”。灵猫科成员通常动作敏捷,其中一些獴类体型虽小,但可以用敏捷的动作战胜毒蛇,是最著名的食蛇动物,而一些灵猫属于在树上最敏捷的食肉动物之列。灵猫和獴是马达加斯加岛上食肉目的唯一代表,共8种,置于3个特有的亚科中,在岛上占据多种生态位。隐肛狸Cryptoproctaferox是马岛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灵猫科体型最大的成员之一,为树栖性,爬树技术高超,外形和生态地位均略似猫科动物,是狐猴的主要天敌。马岛的另外两种灵猫是马岛缟狸Fossafossa和食蚁狸Eupleresgoudotii,和东南亚的缟狸比较接近。马岛的獴有5种,其中纹背獴Galidiaelegans是岛上最常见的食肉动物。

食性回目录

喜欢吃昆虫,例如毛虫、蛆、蝴蝶白蚁蟋蟀等,还喜欢蝎子、蜘蛛和蚯蚓。有时候也吃一些小型蜥蜴、植物和小鸟的蛋——很明显它们对付不了鸵鸟蛋,因为它们中个头最大的总长只有50厘米,体重不超过一公斤。

习性回目录

白尾獴白尾獴是地栖生物,它们生活在3~30只成员组成的群体中,群体领地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它们在庞大的地下迷宫般的洞穴中休息、产崽,这些洞穴有时候长达25x32m,温度恒定,想必在纳米布沙漠的中午待在里面很舒服。它们只在白天活动,晚上就蜷缩在洞穴里相互取暖——不要认为沙漠里晚上很热,其实非常冷。白天细尾獴用后肢站立起来观察四周,群体成员相互非常关心(温暖的大集体啊),而且排外。不过雄性白尾獴经常搬迁到其他群落去,而他们的姐妹们却只待在出生的群落里。当黑夜结束白天来临,群体成员会聚集在入口附近相互梳理毛发,然后一起去觅食。细尾獴用坚硬的爪子挖掘地面——这是一项集体活动,每个成员都参加,但是哨兵除外,它们要站在附近的高地上或者树上留心四处的危险。主要捕食昆虫,例如蝗虫白蚁、蟋蟀、甲虫等。它们也吃老鼠、蜥蜴、蛇和小鸟等,它们还会用石头敲开鸡蛋。有时候会袭击家禽。夜行性,白天在白蚁丘、树洞之类的地方休息。一般独居,领地面积平均是1平方公里。雌性独力抚育幼崽。

繁殖回目录

白尾獴
白尾獴
白尾獴怀孕期是77天,交配期在9~10月,小细尾獴出生在11~12月,通常是2~5只一胎,只有25克重。10天大睁开眼睛,3~4周大断奶。它们完全独立要到7个月大。每群的母细尾獴往往同时生产,雄性们很乐意照顾孩子。白尾獴在一岁大时性成熟,最高寿命12年。獴又称猫鼬,是非洲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一群猫鼬站立起来四处张望的情景可以说是非洲原野的象征,所以这种警觉的小动物成了动画片《狮子王》中的大活宝“丁满”。繁殖与建群:在繁殖季节,当倭獴群中占统治的雌獴进入动情期,占统治的雄獴紧紧地尾随它,之后与之交配。在此期间,占统治的雄獴一旦发现从属的雄獴接近它的配偶,会立即怒吼或袭击,使之退避三舍,俯首从命。这似乎已成了倭獴群中严格的“家规”了。

繁殖是动物的本能。在倭獴群中,一般个体到1~2岁时就开始性成熟,各个体都存在着繁殖基因,有性欲。可是在倭獴群中,成功的繁殖者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繁殖对(一雌一雄),这使已性成熟的年轻倭獴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白尾獴
白尾獴
如果继续留在出生群中,必须等待几年,直到地位较高的成员死去才可能取代,无疑是“埋没青春”;如果离开出生群外迁,又会失去群的保护,面临较大捕猎者的威胁。总之,年轻的性成熟倭獴企图以各种方法获得自己的繁殖地。一般来说,雄獴比雌獴更适于离开它们的出生群,个别的也有一些雄獴留下,一些雌獴外迁。根据罗脱博士用无线电跟踪测定,外迁的倭獴常常旅行很长距离,最大的迁移距离可达到4.8千米,甚至还要远一些。在迁移过程中,彼此会物色相对应的性别獴结合一起,建立新的倭獴群,通过交配繁殖扩大群中成员。有时候,一些外迁的倭獴也会加入一个现成的群。但是在此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不是遭到群中性保守者的攻击,便是顺利地被接纳作为群中的新成员。

在一个干旱的季节里,罗脱博士发现一群倭獴遭到火灾。其中8只獴被火烧死,仅幸存一只成年雄獴和4只幼獴。当时,罗脱博士将这

白尾獴
白尾獴
5只獴逐个作了标号,以观察它们能否建立起繁殖群。一年后,这只年长的雄獴与一只个头较大的雌獴结合,终于产下了后代,在原来地区继续建立起繁殖群。幼仔与保姆獴:具有通风穴道的白蚁垤,常常是倭獴现成的上等繁殖窝。每年11月至来年5月,占统治的雌獴在窝内产下3~6只幼仔,此时正值一年中雨量最大,猎物最丰富的时期。在产后的头几个星期里,母獴不离开幼仔。之后,母獴为了保证给幼仔供应充足的乳汁,离窝外出觅食,尽可能多吃高能量食物。在母獴的外出期间,幼仔由群中其他雌獴照料,充当临时保姆。幼仔出生后3~4个星期,它们开始离窝,在白蚁垤上或附近做游戏。保姆獴继续关怀它们,不时挖些昆虫给它们吃。保姆獴在倭獴的群栖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母獴产后与幼仔实际接触的时间不多,全靠保姆獴加以照料。有时母獴产后不久死去,幼獴的成长就全靠保姆獴了,不然,幼獴会无依无靠地死去。

相关新闻回目录

白尾獴最近,现实中的“丁满”让人目瞪口呆:白尾獴煞有介事地给小细尾獴们“上课”,而且在捕食训练中先给死蝎子,再给已经受伤的蝎子,然后再换成活蝎子。这可不是动画片,而是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观察到的实际现象,也是动物界不多见的教育行为。他们14日在《科学》周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野生动物通常是靠被动地观察同类来学习,而白尾獴却主动开“补习班”。训练课: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桑顿和凯瑟琳·麦考利夫在研究报告中说,白尾獴会把一些如蚱蜢、蝎子等猎物带给饥饿的幼崽,让它们练习捕食技巧。除了难度递进的“循序渐进式教学法”外,科学家还发现,如果蚱蜢在训练中从小细尾獴跟前跳开,“老师”会把逃走的猎物捉回来,推到小细尾獴面前,让它们继续练习。老白尾獴甚至会把训练用的蝎子先行除去毒针,以免蜇到白尾獴。白尾獴其实并非猫科动物的家族成员,它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成年一般身长0.3米左右,外加一条0.2米左右的尾巴。成年白尾獴习于群居,一个群体的个体数量少则3只,多则可达40只,其中往往有一雄一雌处于统治地位,其他个体则负责“协助”养育其后代。科学家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说,细尾獴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样可爱,处于统治地位的雌性往往杀死并吃掉同一群体中对手的幼崽。

非一般:桑顿把细尾獴的做法称为“补习班”,并把它和一些动物仅靠观察同类学习技巧的现象加以对比。动物仅通过观察学习的例子无法计数,比如英国会开奶瓶的鸟越来越多。但桑顿说,这种学习和细尾獴教学的区别在于,更有经验的动物不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任何改变,以便其他个体学习训练。“比如,如果一只小黑猩猩看到妈妈用小棍掏白蚁,

白尾獴
白尾獴
后来又发现妈妈用过的那根小棍,于是自己也试一把,学着捉白蚁,这其中就没有教育的成分。”桑顿说。而白尾獴的做法是,成年个体捉到猎物后,拿到幼小个体面前,让它练习如何捕食。美国埃默里亨利学院研究人员史帝文·霍普说,动物教育幼小个体也许比看起来要普遍,但桑顿和麦考利夫这样研究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群体教育行为的证据,而且证据清晰。有争议:野生动物是否“教育”其年幼同类在科学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从黑猩猩到虎鲸,(野生动物)物种中的教育行为虽然偶有报告,但直到今年为止,确凿的证据却还真没有。”桑顿说。桑顿认为,白尾獴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理想观察对象。桑顿还猜测,教学行为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普遍得多,“我认为它在一些年幼个体具有依赖性的物种中可能很常见。举个例子说,教授捕猎技巧在猫科动物、猫鼬和食肉猛禽中有可能相当常见。”他甚至猜测,昆虫群体也有教学行为。科学家还说,白尾獴“开课”并不意味着它们脑袋里就有教育的意识。“聪明”并非教学行为的必要前提。

群栖生活回目录

白尾獴
白尾獴
在食肉兽中,獴类是人们研究得很少的动物。其中倭獴,以前几乎没有人研究过。根据统计资料,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獴有31种,绝大多数产在非洲,少数分布于亚洲。美国史密森研究院自然保护研究中心的乔恩·P·罗脱博士,是一位杰出的獴类专家。早在1970年,他就在非洲的乌干达考察獴类,以后又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自然公园考察和研究这种陌生的倭獴。塞伦盖蒂国家自然公园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大型自然保护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野生动物在那里生长良好。那里不仅是倭獴王国,也是其他獴类比较集中之地。各种獴的个头大小不一,其中倭獴最小,体重还不到373克,它们与非洲牛羚在一起,可说是微不足道;而大白尾獴,体重可达4103克,像一只大家猫。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认为獴类主要是吃蛇的,特别是眼镜蛇那样凶恶的毒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可能出自“獴蛇之斗”一说。根据罗脱博士观察,大多数獴随机捕食,猎取它们能够得到的任何小型猎物;有的种类喜欢吃脊椎动物,另一些种类则爱食无脊椎动物。多数獴种性情孤僻,是孤独者。例如一只性情凶猛的细獴,专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常常单枪匹马侵入倭獴窝穴,杀食倭獴幼仔。有的种类是成对生活,少数种类(如缟獴)则成大群活动,一群可多达40多只。倭獴是夜间入窝休息,白天外出活动。

白尾獴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人们晚上开车经过它们的生活区时,可见其清秀的体色,在汽车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可爱。

白尾獴
白尾獴
群居生活:倭獴的生活方式与大多数小型食肉动物不同,为紧密结群生活。一个典型的倭獴群,其成员包括一对占统治地位的繁殖獴,以及幼小獴、缺乏繁殖能力的成年獴和从异地移入的獴。在较大型的群居食肉动物中,捕猎可能是它们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例如狮子、鬣狗、非洲野犬、狼等食肉动物,常常成群捕猎食物。特别在捕杀比自己身体大的,或捕杀一些狡猾的猎物时,彼此协同围攻或诱捕,这比起孤独出击的捕猎方式要有效得多。罗脱博士发现,倭獴主要挖取甲虫和白蚁为食,可是它们在杀死这些小猎物时极少协同作战,那么倭獴为什么也成群生活呢?根据罗脱博士对倭獴的近10年来的研究,他十分肯定地提出:倭獴的群居生活并不是为了有利于共同捕猎食物,而是为了获得一个有效的抵抗敌害的能力。因为倭獴是一种数量多、个体小、抗敌力弱的小型食肉动物,如果不是紧密群栖,那是容易遭到敌害的袭击和杀害的,也就不可能在鹰、豺横行的塞伦盖蒂林地里生存如此长久了。为了证实倭獴群栖抗敌的本领,罗脱博士步行跟踪一群倭獴。

这种獴出没在白蚁垤周围,通过垤上洞口入内为窝。它们灵敏、警觉,尽管罗脱博士的步伐是如此的小心翼翼,但离倭獴群大约

白尾獴
白尾獴
10米处时,几个成员已经发现了罗脱博士,并发出“tchee,tchee”的惊叫声。当这一信号传开以后,所有倭獴立即进入隐蔽处,顿时无影无踪。为了进一步观察倭獴防御自然敌害的情景,罗脱博士守候在离獴窝大约40米远的地方,用双筒望远镜窥视它们的行动。几分钟以后,一只鹰在倭獴群上空作圈状翱翔,不时停于空中俯视,罗脱博士猜想它已发现了地面的倭獴群了。这时,倭獴群中的个别成员停止了原来的行动,“竖耳细探”,似乎发觉了企图。正当鹰以直线滑翔而下时,那獴同步发出“警报”,其他成员按获得“警报”先后,逐个挨次警叫,同时迅速潜逃入洞,在鹰还未停落地面之前,倭獴群所有成员已消踪匿迹。

参考资料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白尾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