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中国气象局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admin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中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状况回目录

(图)职工公寓职工公寓

中国气象局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历史沿革回目录

(图)职工食堂职工食堂

中国最早的气象资料与其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密切相关。中国中心气象期的气象资料是英国人观测的。为了气象研究的便利,英国传教士将气象观测这一技术带入中国,1869年,他们建立气象站。

1905年,日本测候所建成,1907年开始完整地记录气温、降雨量等,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记录由此开始,至今整整一百年。

1930年,英国建立了海关测候所。从1930年至1938年的气象资料,由英国测候所提供。在此阶段,中国人也开始参与气象观测。

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气象资料由此中断。气象资料上,1938年至1946年这9年的气象资料仍是空白。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7年,国民政府建立了二等测候所恢复气象观测,1948年改为头等测候所。

1957年,气象局正式成立。从这一年开始,气象预报开始正式对社会发布。

科研院所回目录

(图)影视大楼影视大楼

中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直属单位回目录

(图)卫星中心卫星中心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 

对外交流回目录

(图)气象科技大楼气象科技大楼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97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主席,1991年连任主席;2001年中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

主要职责回目录

(图)机关大楼机关大楼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行政复议工作。(二)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三)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中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四)管理中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五)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六)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中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七)统一领导中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八)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九)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气象台回目录

(图)中央气象台中央气象台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是中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其前身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50多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有了巨大发展。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全国省级气象部门提供指导性气象服务。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已覆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能源水利海洋环保保险商业等国民经济各大门类。 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家气象中心将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教育单位合作,提高中国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干旱沙尘暴大气环境质量等的预测预报水平。加强天气、环境、应用气象、遥感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为中国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回目录

(图)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成立于2003年1月,2004年4月重新组建,2008年4月更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是以业务为主体,科研为支撑的国家级基本气象业务单位。气象探测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气象探测系统运行保障中心;气象探测资料产品开发中心;气象探测装备试验考核中心;气象探测标准和规范编制中心;气象探测方法和技术研发中心;气象探测仪器计量和检定中心。负责中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负责新仪器、设备的业务入网考核、检验;承担气象仪器、设备量值传递、计量检定、试验考核,以及气象综合观测仪器设备的运行保障和技术支持;承担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质量评估、观测环境评价、数据质量控制、观测产品研发与生成;提供气象综合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报告;负责气象雷达新技术研究与运行技术支持,研发雷达探测产品;负责中国气象雷达定标、巡检、中修、大修、重大故障维修与技术指导;负责组织编制气象雷达建设指南、技术标准、观测规范、保障方案;负责国家级雷电监测网建设、中国雷电监测网的运行监控;负责中国气象技术装备、人影作业器材等物资的供应调配;负责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建设的技术指导,参与气象应急工作的协调与调度。承担气象技术装备的出厂验收和战略物资的储备;负责对省级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的技术保障和业务指导;负责气象探测装备的无线电频率资源应用技术研究与频率规划设计;草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业务发展规划和中国气象综合观测站网的布局设计和综合评估;参与中国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和建设。

沙漠气象研究所回目录

(图)合作合作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重组于2001年,是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成立的社会公益类专业研究所。该所在沙漠大气、陆—气相互作用、水热循环、农牧业气象、树木年轮气候研究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天气预报研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和区域特色。新组建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1960年成立)高度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崇尚以科学家为主导的科研团队精神,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管理和运行机制。其目标是逐步建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暴雨研究所回目录

(图)农业气象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是经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为中国气象局所属九个专业气象研究院所之一。人员编制50人,下设暴雨应用基础研究室、暴雨监测技术研究室、暴雨信息应用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暴雨所基本定位为瞄准暴雨防灾减灾的国家目标和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中国暴雨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重点是我国陆地暴雨,特别是江淮梅雨锋暴雨和锋前暖区暴雨,同时开展我国北方暴雨的比较研究。重点学科领域包括暴雨监测技术研究、暴雨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研究、暴雨预报应用研究和暴雨灾害评估与对策研究等,同时开展中尺度暴雨外场监测试验基地建设和中国暴雨(资料)数据库建设。 

气象报社回目录

(图)气象探测气象探测

中国气象报社是中国气象局直属新闻宣传单位,设有办公室、通联部、要闻部、新闻部、科教部、网络新闻部、技术保障部等机构以及传媒策划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精神;宣传报道气象部门发展、改革、创新的成果;报道气象工作为各行各业服务的情况和经验;宣传气象行业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内容;宣传先进典型,批评不良倾向;探讨理论,推广科研成果;介绍、发布业务技术体制多轨道产品和国外气象科技先进成果、新的进展;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具体任务如下:1.负责《中国气象报》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2.负责CMA网站新闻类信息(中、英文网)的编审、发布、管理等工作。负责新气象网站的管理和建设。3.编辑、出版、发行《中国气象报内参》。4.编辑、出版《网摘》。5.负责报社党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人事、纪检监察、行政后勤、计划生育、安全稳定等工作。6.负责管理记者站,对记者站、专职记者进行考核。7.协助做好各媒体记者的联系工作;负责组织各记者站向社会媒体宣传气象工作。8.完成中国气象局党组交给的其他任务。

气象出版社回目录

(图)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

气象出版社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创建于1978年7月28日。设有办公室、总编室、第一编辑室(大气科学图书编辑室)、第二编辑室(资源环境图书编辑室)、第三编辑室(减灾安全图书编辑室)、第四编辑室(中国气象局史鉴办公室)、出版部、发行部。气象出版社主要承担气象科学学术著作、气象业务应用技术、气象科学研究成果与新进展、气象专业教材、气象科普等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任务;同时,承担着积极推进中国气象台站阅览室建设,为基层气象台站选配优秀科技图书,为促进学习型部门的建设、推广气象科技成果、提高气象队伍素质、建设气象文化等任务。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参考资料回目录

[1] 中国气象局 http://www.cma.gov.cn/qxxw/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