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3: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返回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简要评价回目录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绰号沃兹(Woz)或巫师沃兹,沃茨之巫(Wizard of Woz,来自电影《the Wizard of Oz》),个人电脑先驱和硅谷先驱。一手设计了苹果苹果I型和Ⅱ型电脑,带动了全球个人电脑普及应用浪潮,并迫使IBM PC于1981年面世,从此改变了整个计算机业的面貌。1977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具备硬件、软件、电子设备和电路板布线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苹果Ⅱ计算机的制造技术、艺术特点,并欣赏它的设计优点,史蒂夫·沃兹尼克是个当之无愧的奇才。尽管他的贡献被某些人看作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整合适当的理念,恰好与因技术迅速发展而开始大量生产的电脑完美地相符,但沃兹的独创性和不懈的创造性使他成为唯一适合获得“推动PC革命”的头衔。他与斯蒂夫·乔布斯一起创办了苹果电脑。 现时他仍然是一位小学教师。  

资料、联系方式和简历回目录

机构与职务:现为Wheels of Zeus(wOz)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出生年月:1950年8月11日
出生国家、地点:美国加州硅谷
教育背景:
1972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工程专业
198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职业背景:
2002年 成立宙斯之轮(Wheels of Zeus)公司,专门研发无线电子产品1996年 为学区建立11个现代化实验,常年负责硬软件维护工作
1985年-1987年 CLP公司总裁
1976年-1985年 创办苹果公司,任研发副总裁
1973年-1976年 HP公司,设计计算器芯片
个人网站 http://www.woz.org/
电子邮件(网址) webmaster@woz.org
联系地址 Steven Wozniak
15595 Los Gatos Blvd.
Los Gatos, CA 95032
T: 408.358.6030
F: 408.358.6090

1950年 出生
1972年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工程专业
1973年—1976年 HP公司,设计计算器芯片
1976年—1985年 创办苹果公司,任研发副总裁
1979年 设计苹果公司早期产品
1980年 与Alice Robertson结婚,未生孩子,后友好分手
1983年 举办US Festivals摇滚音乐会
1984年 巡回讲演
1985年 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技术国家勋章
1985年—1987年 CLP公司总裁
1987年 与Candice Clark Wozniak结婚,生有三个孩子,后又离婚
1990年 与Suzanne Mulkern结婚,生有三个孩子。
1996年 为学区建立11个现代化实验,并且常年负责硬软件日常维护工作
2002年 成立宙斯之轮(Wheels of Zeus)公司,专门研发无线电子产品

沃兹的故事开端回目录

在硅谷408区号的人们,如果想拨打800电话预定泛美航空的机票,他们常常发现电话拨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有时听到的是笑话,有时会告诉你是泛美第一百万旅客,可终身免费,而在记录个人材料时,电话又会突然中断,让你火急火燎地重拨,想捡回这个突如其来的“大馅饼”。

其实玩这些恶作剧的,就是后来名震遐迩,与乔布斯一起创办苹果,点燃计算机革命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简称沃兹)。

2001年,美国“洛杉矶时报”评选出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创办人、苹果电脑公司现任董事长兼临时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与另一名苹果电脑公司创办人沃兹尼亚克并列第5名,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创办苹果电脑,苹果I和苹果II的出现带动了全球个人电脑普及应用浪潮,并迫使IBM PC于1981年面世”。

对于那些打开计算机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来说,苹果Ⅱ计算机仍然是一件艺术品。1977年,也许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具备硬件、软件、电子设备和电路板布线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苹果Ⅱ计算机的制造技术、艺术特点,并欣赏它的设计优点,或者说也许只有一个人具备上述知识。史蒂夫•沃兹尼克是个当之无愧的奇才。

硅谷唯一的好人回目录

硅谷,一个人要赢得好名声远比赢得大把的钱财要困难得多。因为财富是声名鹊起的基本条件。而要赢得财富,就必须勾心斗角,逐利而去。因此无论是苹果的乔布斯、Oracle的埃里森还是英特尔的葛鲁夫,都只能在当地获得毁誉参半的名声。但是,如果在硅谷还有唯一一位大家公认的“好人”,那么这个人肯定非沃兹莫属。

这位当年的技术天才,淡泊名利,性格纯朴,早早离开了热闹的中心。这也注定了他必然与计算机业沿着不同的路线,书写各自的历史。现在,昔日的战友乔布斯又在叱诧风云,而他则过着自己安静的生活。

目前,他的正式工作是加州Los Gatos校区的计算机教师。教5—8年级的小学生。虽然他没有正式的教师证书,也从来不领任何工资,但自1990年以来,他已兢兢业业地教了九年。到了暑假,他仍在用心备课。并且在家中开办临时班,辅导18位即将升入六年纪的学生。教他们如何解压缩,如何在AOL聊天室里浏览,如何发送游戏。

上课的房间就是Unuson(Unite US in Song的缩写)公司的总部。这是沃兹创办的公司。80年代中期是摇滚乐的大本营,举办过两次盛大的摇滚乐音乐会。如今,Unuson的主要任务是支持他的教学和慈善活动。他担起了本地学区的计算机培训任务,除了购买实验室设备外,还为5名兼职员工付工资。他的办公室早已联网,除了发收E-mail,还和他的狗一起玩游戏。他可能是世界上玩Tetris(俄罗斯方块)的最好选手。

现在的老婆是第三任,结婚已八年。两人现有六个孩子,其中较大的分别是11、15、17岁。他直率地承认,自己并不适于当今的计算机商业。他认为计算机业的创造性已经被人为的商业目的破坏了,利益驱动决定了发展的节奏。疯狂的升级使更多的人无法真正享用计算机。他盼望着摩尔定律能尽快寿终正寝。使每一台PC都能象课桌一样用上20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人手一台。

“你还想设计计算机吗?”
“想,当然想。但我永远不会真的去做。”
当年,他在伯克利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表示:“人性必胜!技术天才一定能够拯救人类。”如今,技术工程师已是时代的英雄。但是,曾被同时代人公认为最伟大的工程师的沃兹,早已不再是工程师了。

计算机天才回目录

谈到过去的成功,沃兹说:“我很幸运,快乐的钥匙来到我手中,能够让自己一生保持快乐。成功完全是偶然,我想许多人都碰不到。它有点象宗教,突入你的头脑。我所能知道的就是相信自己很优秀,对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信念,另外我还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沃兹生于1950年8月11日,沃兹自幼聪颖过人,从小就对电子学表现出非常的兴趣。中学时代比较孤独,没有什么玩伴。天才外露,但无法接触到计算机。一天他要父亲买一台。父亲说:“买一台4K的Nova机的钱,够买一栋房子。”沃兹说:“那我还是要房子住。”

沃兹的电子学老师约翰•麦卡勒姆可说是慧眼识英才,他感到沃兹应该有“发泄能量”的地方,学校的课程不够他“消化”。麦卡勒姆老师想到了电子计算机。在硅谷,各类电子公司比比皆是。麦卡勒姆老师找到附近的西尔瓦尼亚电子公司,与他们达成一项协议——让沃兹每周到那里去操作几次计算机。就这样,沃兹“因祸得福”,从此与电子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西尔瓦尼亚公司,沃兹大开眼界,他第一次看到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这是一台型号为“pdp一8”的小型机,不仅能用于计算,还能用于绘制各种图形,打印各种表格。沃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只恨自己来得太晚。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学会了编写各类程序,也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作了深入研究。 年仅12岁时,沃兹就向世人显示了他在电子学方面的天才——他用从仙童公司搞到的几个晶体管自制的一个加减器,在加州举办的科技博览会上一举获得电子类最高奖,博览会组办者根本无法相信这一成果竟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

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沃兹创造力的,却是他导演的一出出恶作剧。为使恶作剧不出问题,有时他甚至会花上几个小时去构思。上中学时,电影里流行定时炸弹,他就作了一个会滴答作响的电子节拍器放在一个同学的课桌里,想让同学以为里面有一枚炸弹。上课前,校长路过视察,没想先听到了滴答声,于是校长不得不壮起胆子抓起这个东西,飞身冲出教室-结果当然是虚惊一场!中学毕业后,沃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科罗拉多大学。

黑客沃兹回目录

沃兹的父亲是位工程师,耳濡目染,使他11岁就有了无线电证书,并接受了黑客戒律的教导:业余无线电工程师要帮助人类,在灾难时提供援助。当然他也窃听那些秘密的广播内容。

当时,John Draper发现通过在孩子们用的一种饼干盒里发出哨声,可以制造出精确的音频输入话筒让电话系统开启线路,从而可以借此进行免费的长途通话。Draper后来赢得了“嘎扎上尉”的绰号。整个70年代,Draper因盗用电话线路而多次被捕。雅皮士社会运动发起了YIPL/TAP杂志(青年国际阵营联盟/技术协助计划)来帮助电话黑客(称为"phreaks",即电话线路盗用者)进行免费的长途通话。

加利福尼亚家酿(Homebrew)电脑俱乐部的两名成员也开始制做“蓝盒子”,并用这种装置侵入电话系统。这两名成员一个绰号“伯克利蓝”(即Steve Jobs),另一个绰号“橡树皮”(即Steve Wozniak),当时沃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

受俱乐部创新氛围的激励,两个朋友发明了第一个设备,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好玩。他们想到电话完全是靠听声音,即不同的“嘟”声来控制。如果能够发现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AT&T)是如何用这些脉冲来控制线路,就可以免费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长途电话。两位朋友在斯坦福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AT&T的技术杂志,上面详细讲述了电话线路的工作原理。他们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一个“蓝盒子”设备来发出这些脉冲。把蓝盒子联到电话机上,他们向伙伴们任意打长途电话。

有一次,沃兹冒充基辛格打电话给罗马教皇,结果凡蒂冈的值班人员叫醒了红衣主教。这位主教认识基辛格,把戏才被戳穿。尽管这只是一个游戏,但它给乔布斯上了重要的一课。使用高科技,一两个人就能够影响甚至控制几十亿美元的大东西。

后来在HP公司工作时,沃兹仍然玩心不改-每天上班前,他在电话应答机里录入一段波兰笑话,这使得他的电话一度成为旧金山海湾地区最忙的热线;而有波兰血统的沃兹为此也受到了波兰社团的谴责。即使是后来他有了自己的“苹果”公司后,为了摆脱经理对他的纠缠,他竟冒充经理所崇拜的一位著名导演的秘书,给经理打电话,号称该导演将参加"苹果"公司的一个聚会,害得经理苦苦傻等了几天,竟忘了对沃兹的督促。

沃兹实际上是个很腼腆的人。他在俱乐部从来不敢做任何讲演或提问,他更情愿回答人们的技术问题。他的人生理想是当一名小学老师。乔布斯则是一个梦想家。他敏锐地觉察到,世界上还有更多的电脑爱好者。家制电脑俱乐部的参与者主要都是硬件爱好者,他们喜欢玩牵牛星这样的很初级的需要装配、需要添加硬件设备的电脑。但相对于每一个硬件爱好者,世界上还有1000个软件爱好者。他们需要的电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直接用来编软件。

设计电脑就是设计世界回目录

在大学里,沃兹爱“玩”的“恶习”还是不改。看到宿舍里的公用电视旁边的拥挤的人群,沃兹灵机一动。于是他制作了一台电视信号干扰器,在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就启动干扰器让电视收不到正常信号。于是同学们都爬到房顶上去调整天线,但别人去都无济于事,只在当被活兹选定要捉弄的对象上去并且摆定了一个非常别扭的姿势时,沃兹才偷偷关上干扰器。只要他稍一放松,就再把干扰器打开。结果那个倒霉蛋为了大家能看好电视,只好别别扭扭地在房顶上呆着。

当然,他更喜欢挖空心思设计各种新型计算机。从中学到大学,沃兹就在纸上设计过将近50种计算机。他为此四处搜集资料,索要元件样品,到了痴迷的地步。

1971年夏天,他找到中学时代的老朋友费尔南德兹,准备利用暑假进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和制作。他们设法搞到了硅谷工厂生产的因外形缺陷而处理的廉价零件,动手干了起来。费尔南德兹的起居室成了实验室。沃兹利用现有的零件进行设计。不到一星期,就拿出了“神秘”的图纸。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了各种元器件,看来没有哪张桌子摆得下。干脆就在地毯上焊接安装。夏日的夜晚,炎热难熬,再加上电烙铁的烘烤,他们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为此他们准备了大量的奶油苏打水,一面焊接,一面喝。这样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经过十几天夜以继日的奋斗,计算机终于试制出来了。为此他们两人都掉了好几磅肉。该给这台计算机起个什么名字呢?这台计算机可是汗水里泡出来的啊!补充这些汗水的是一瓶又一瓶的奶油苏打水,就叫“奶油苏打水计算机”吧。

为了让外界也知道他们的成果,他俩给当地的报社打了电话,并把“奶油苏打水”计算机的功能“吹嘘”了一番。不久,来了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影师,他们正在寻找天才少年创造发明的题材呢!记者粗略地端详了一下散装在地毯上的计算机,几个大部件之间横七竖八地连着导线,不禁皱起了眉头。“能操作一下吗?”记者问。“行”!…沃兹挺有信心地回答,随即插上电源,打开了开关。 忽然,一缕青烟从电源部分冒出。紧接着,主机里火光一闪,一股刺鼻的焦臭味冲了出来,迅即弥漫了整个房间。不好,短路了!沃兹连忙拔掉电源插头。火势虽然没有蔓延开来,可“奶油苏打水”计算机却成了一堆破烂。可能是谁在无意之中碰乱了线,造成了短路。看来,它太“弱不禁风”了,以致险些酿成一场大祸。

沃兹参加了自制计算机俱乐部,开始了与外界的接触,这给了他一种天外有天的感觉,在那里他听到和看到了许多他从不知道的东西:altair计算机、8008和8080芯片……。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制计算机俱乐部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期间沃兹通过费尔南德兹的介绍,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一个沉默寡言、留长发的男孩。他和斯蒂夫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从小就对电子学感兴趣、都爱玩恶作剧……,他俩一见如故,并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大三的课刚结束,沃兹就在HP公司找了一份差事,乔布斯去阿塔里游戏制作公司工作。受游乐场一个游戏的启发,沃兹设计了一种相当精彩的电脑游戏,阿塔里公司看上了这个游戏,想聘用他,但他并没有去。虽然没加盟该公司,但他花在阿塔里的时间比他在HP的时间还要多一些,这一方面是在那儿可以满足他的玩心-可以免费玩游戏,更主要的原因是乔布斯在那儿,这样他可以便随时可以向他请教一些技术问题。为了证明两人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两人曾在仅仅四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有相当难度的游戏。 

商机初现回目录

沃兹发现包括altair在内的许多计算机都与他的“奶油苏打水”相差无几,于是他暗下决心,把“奶油苏打水”改造一番,好与其他人比试比试。他和乔布斯通过参加俱乐部活动,查阅计算机杂志研究了各种cpu芯片。当时mos技术公司在一个展销会上以仅仅20美元的价格出售6502芯片,沃兹和乔布斯去买了一块,两人回来后对其进行了一番研究,沃兹成功地将basic语言移植到了6502上,这项研究奠定了他本人在个人计算机方面所不可取代的地位。

1976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一种没有键盘、机箱、声音和图象的计算机电路版,他们称之为苹果 I,这个面貌丑陋的怪物就是今天风靡全球的个人电脑的始祖。

第一台苹果 Ⅰ 型,纯粹是闹着玩的,用的是最便宜、最陈旧的多余元件,都是向要好的朋友要的。认识乔布斯后,形势好转了,因为乔布斯有着向任何人索要东西的天赋。为了将机器做得尽可能小,需要16针最新的DRAM 。沃兹没钱也没脸皮,只好让乔布斯出马了。很快,一台8×11英寸的真正微机问世了。它运行沃兹亲手用十六进制码编写的Basic,总共只用了30—40块芯片。机器共有8K ROM,其中Basic占4K,用户用剩下的4K可运行自己的程序。

这个故事已被重复千百次:沃兹为挣下一年的学费,离开大学去HP打工,但一工作就欲罢不能。他申请要为HP设计计算机,遭到拒绝。乔布斯找来钱和买主,劝他“下海”从商,两人装出200台苹果 Ⅰ 型,十个月内售出了175台,每台售价666美元。用户都是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一用上苹果机就爱上了,而且可能永远不会再爱上别的计算机了。

乔布斯看到了沃兹的才能能为他们创造出改变世界的机器。他四处游说,筹集资金。投资者马克库拉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沃兹辞去HP的工作。

“直到最后通牒那天,我跟他们说,我不会离开HP。我的兴趣不是开公司和赚钱,而是设计计算机和编程。而这些我不办公司就能做了。”乔布斯狂怒不已,动员沃兹的亲戚朋友都来劝说,终于说动了。

是第一也是最后回目录

苹果神话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以沃兹为中心(技术为主),一种是以乔布斯为中心(市场为主)。如今全世界都知道苹果的代表产品是Mac,Mac是乔布斯的产品,沃兹并没有参与。但业内人士则会认为苹果 Ⅱ 型才是苹果的经典。而 苹果 Ⅱ 型则是世界上第一台也是最后一台完全由一个人设计的商品化计算机。沃兹既是编程人员,又是电器工程师,他控制并决定了硬软件的每一项性能和功能。

沃兹设计的苹果 Ⅱ 型微机有几个要求。第一,它必须是一台一般家庭可用的机器,不需要懂电脑硬件的人自己装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苹果 Ⅱ 型是一台装配好了的系统,包含处理器、内存、软盘驱动器、键盘、扬声器、彩色显示电路、电源等等,全部集成在一个主机系统里,用户只需要联上一台彩色显示器或者电视机就可以开始工作。沃兹还自己开发了BASIC语言的解释器,这样用户有一个基本的软件为苹果 Ⅱ 型电脑编制应用程序。第二,它必须有较低的成本,这样一般家庭用户也买得起。沃兹动了很多脑筋降低部件的成本。他花了很多时间发明新的设计,可以用较少的芯片实现同样的功能。有些电路,比如软盘驱动电路,只用了其他设计的四分之一的芯片。第三,它的功能必须能够扩展,允许用户或者是其他厂家加上其他的辅助电路,比如内存扩展卡、打印机卡等等。沃兹设计了一种标准的叫作“总线”的电路,并把它向厂家和用户公开,这样其他厂家可以很方便地为苹果机设计和生产辅助电路。沃兹尽量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来不会不加思考地使用现成的方法。结果是,苹果 Ⅱ 型在技术上非常优越。

苹果 Ⅱ 型创造微机历史上许多第一:第一次将Basic固化在ROM;第一次有塑料外壳;第一次自带电源装置而无须风扇;第一次装有英特尔动态RAM;第一次在主板上带有48K容量;第一次可玩彩色游戏;第一次内置扬声器接口;第一次装上游戏控制键;第一次具有高分辨率图形功能;第一次实现CPU和主板共享RAM……

一天,沃兹想到了视频问题。在设计中加入两块芯片就能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形。他问乔布斯是否合适。乔布斯说:“当然好!”结果苹果 Ⅱ 型第一次能玩用Basic编出的游戏,令每一位观众都大为观止。

公司就是靠苹果 Ⅱ 型的热销而迅速起飞。三年时间内,苹果 Ⅱ 型的销售额就已达到1.39亿美元,使公司可以每年700%的速度猛增。显然,乔布斯依赖沃兹的天才,而沃兹则需要乔布斯的指导,两人密不可分,是同一个神话的两面。

沃兹孤僻和倔强的个性,使他能设计出与当时主流计算机完全不同的产品。但随着公司的壮大,这种天性就不再适宜。沃兹对经营毫无兴趣,更对组织一批人进行团队开发意兴索然。他是一名习惯单枪匹马的武林高手,注定与时势的发展分道扬镳。

于是,苹果 Ⅱ 型也成了他设计的最后一台计算机。其后推出的苹果 Ⅱ 型+及苹果 Ⅲ 型以及Lisa均难以重现苹果 Ⅱ 型的辉煌。2月份,沃兹的私人飞机失事,脑震荡造成他暂时记忆丢失。他无法回忆起事故的情形,也无法记起过去去过的地方,甚至记不起如何玩游戏。于是他离开苹果,进行康复休养。后来又暂时回到公司,复又离去。

尽管他已有钱有名,但他还是决定永远离开公司,回到伯克利,修完他的工程师本科学位。但免不了时时技痒。1986年,他成立CLP公司,想推出一种用于控制多种电器的通用遥控器—Core。

沃兹亲自为Core设计和编程。到最后阶段,他一个人专程飞到夏威夷,租下一间旅馆的房间,面对窗外整整思考了四周。他在等待当年那种才思喷涌的孤独感的降临。但这种情景却没能出现。他失望而归,雇了几名工程师,让他们做完余下的工作。

沃兹不得不承认,他已永远不再属于这个如火如荼的计算机行业了!

钱是一种负担回目录

与一般人敛财成名的传奇不同,沃兹财富的源源流失已成为他传奇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沃兹比乔布斯大五岁,两人刚认识时,乔布斯还几乎什么都不懂。一位名叫康拉德的人来拉沃兹入伙,给他40%的股份。但沃兹只保留20%,另外20%分给了乔布斯。而苹果配股时,负责配股的乔布斯则将荷包看得很紧,许多与他一同打天下的伙伴都没有股份,使公司怨声四起。沃兹也认为员工的股份比例太低,极力争取无效后,沃兹以“沃兹尼亚克计划”为名,私下把自己手中持股的1/3—约8万股,让售给员工。而这种创业股在80年12月公开上市时,1420股就已价值百万以上。乔布斯对沃兹的做法反而极为不满。

几乎每一位书写苹果历史的人,都会为沃兹找到一个邪恶的对手:乔布斯。去年刚被乔布斯挤下台的阿梅利奥,在其最新的传记中,就披露了一则内幕:早期为阿泰里设计游戏中,乔布斯厚颜无耻地将原本属于沃兹的报酬悄悄揣入自己的口袋。但对这些,沃兹从来不做评价。当乔布斯重回苹果时,他只是平淡地说:“阿梅利奥碰上乔布斯,肯定没戏!”

作为苹果的“第一员工”,如今沃兹依然每年能从苹果收到12000美元的名义工资。当初苹果上市后,他大概有1.5—2亿美元的“横财”。如今这笔巨额财富已所剩不多。在第一次离婚时,他慷慨地将股票的一半给了前妻。因为他觉得让她当了多年的“电脑寡妇”,实在有亏于她。沃兹的摇滚音乐会在两年内挥霍了2500万美元,另外的几项投资也多不成功。而且大家都蜂拥而来,有的想开公司,有的拿着电影剧本,都有各自的理由要他掏钱。
80年代后期,他干脆将余下的钱全部买了免税债券,免得再为钱操心。

永远在主流之外回目录

在阿梅利奥指政期间,沃兹还时常参加苹果公司的每周高层会议。他力劝公司应将业务专注于儿童和教师,也就是中小学教育市场,而不要一个劲往企业挤。这个主张他已反反复复倡导了十多年,但没有人真正听他的。实际上,当年苹果 Ⅱ 型的成功也是归功于儿童、教师和学校市场。他也一直力劝公司,应更加开发,与第三方软件厂商展开广泛合作。但这些也都被一次次挡回。苹果以4亿美元购买乔布斯的Next公司,他表示质疑,事实上,这4亿美元全打了水漂。

80年代中期,沃兹就对计算机业的发展方向表示了担忧,认为已掉进了硬件不断升级、软件不断膨胀的怪圈。他尤其反对那种“用户需要更快、更强、更全的计算机”的宣传幌子。他深信,其实大多数用户需要的功能都很实际,功能较低、价格低廉的机器就能胜任了。在1998年之前,沃兹本人就用苹果 Ⅱ 型进行各种开发。当然他也用过了许多最新的计算机,其中他对PowerBook 170印象最深。

回顾了个人计算机革命早期的情况,他认为那是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不过他也因为早期的那种精神已经慢慢丧失而感到悲哀。他说:"我一生始终主张计算机应该采用开放式的设计,要公开进行思路共享。"你可以与某人共享你学习到的知识,"他们可以坐下来,比你研究得更加深入一些。"虽然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他认为这与制造和销售计算机已不再相关。

“现在计算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我时常问自己:我是计算机的主人吗?现在我想自己更象是它的奴隶。我们不得不跟着它跑,这不是我们当初追求的目标。”

沃兹很怀念当年500多名计算机爱好者组成的“家酿俱乐部”。“在俱乐部中,计算机显得如此简单,大家都有一种主人的感觉,可以任意创造新的功能。在俱乐部中,唯一的目标就是给予。因为那时,这一行业没有金钱介入。大家只是要求:请给我一些知识,编写程序制作装置。请提供一点帮助,请提供一些资料,请提供一些价廉物美的元件。当然,最重要的是,请提供一点你的时间。”

对沃兹来说,计算机业中唯一还保持着生命和活力的就是用户。尤其是年轻的用户。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可能会冲破现有的局限,为这个产业重新燃起创新之火。

“苹果并不是我真正希望中的公司。我一直认为,作为PC业中的主力厂商,一定是由许多顶尖的工程师组成,有为许多科学家所准备的实验室。我只在HP和苹果工作过,HP才有这样的实验室。”

“我的一生中有两大愿望,一是当一名工程师,一是当一名五年级的教师。”现在看来,沃兹已实现他所有的愿望。的确,人们很难将这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与隐姓埋名的小学5年级教师联系起来,但是沃兹对于自己走出众人注目的中心,一点也不感到遗憾。

“如果你的生活能重新开始一次,会有哪些不同呢?”“没有任何不同。”

他仍是那个沃兹回目录

自从十几年前离开苹果公司以来,沃兹创办了若干家公司,可惜没有一家公司取得很大成功或者获得丰厚的盈利。在计算机界和新闻界中,人们常常拿他的公司开一些玩笑,不过他无怨无悔。

他为一些他信任的非赢利机构提供过经费,比如电子前线基金会(EFE);他的Web站点成了他的朋友的托管站点;他向学校捐款过计算机;他捐赠过大量的经费,圣何塞市为了表彰他做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不过请不要想找到“史蒂夫Go 沃兹尼克大街”,经过圣何塞儿童发明博物馆(沃兹提供资金建造的)的这条大街被命名为沃兹大街,他仍是那个沃兹。

在庆祝苹果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阿梅里奥把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请到了庆祝会场的讲台上。这是个戏剧性的时刻,对于观众中的和许多苹果计算机迷来说,这也是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不过,人们不难发现两位创始人的巨大区别。今天,乔布斯这时已经成了一个亿万富翁,他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与20多年前想要创办苹果公司的那个穿着破牛仔服不修幅的大学年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而沃兹站在乔布斯旁边,显得滞而手足无措。他身穿一件绒线衫,看上去局促不安。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位20年前的计算机怪才外表还是一副以前的老样子,根本不像个腰缠万贯的富翁。

与乔布斯的口若悬河不同,沃兹来到台上,只不过向大家鞠个躬,趁公司的20周年纪念日说一两名祝贺的话。他没有与苹果公司达成亿万美元的协议,也没有给人一种精心修饰的形象。他看上去一副小家子气,毫无风度。但是许多人,比如加里•基尔多尔,始终认为沃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他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那个乔布斯只不过是个摆地摊的小商贩而已。

“我之所以敬佩沃兹,”米奇•卡普尔说。“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愉快地从事着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快乐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对于其他人会怎么想,或者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他根本不在意。在人说,‘像你这样的一位天才怎么会把生命浪费在教师这样的工作上呢?’这样的话却给了他更大的力量。”
沃兹显然是在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个人计算机革命从身穿白大褂的计算机卫道士手中夺走了计算机的力量,并且将它交到普通人的手里,在这场斗争中,沃兹战斗在最前列。

重新出山回目录

沃兹远离业界尘嚣、享受内心的安宁已经20多年了。包括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热潮也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人们都以为,沃兹已经永远沉寂在产业的历史之中。但是,进入2002年,却突然传出一则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闻。沃兹宣布成立新公司宙斯之轮(Wheels of Zeus),专门研发无线电子产品,以协助人们追踪任何事物。宙斯之轮公司英文名简称“Woz”,也是沃兹尼亚克的昵称。他曾协助苹果第一代和第二代电脑(麦金塔电脑的前身)研发有功,并在1985年离开苹果电脑,转入教育界。该公司发表文告说,公司将制造“无线产品,以协助一般人记录日常事物。”它未说明产品是什么。

沃兹尼亚克说:“最近全球定位软体系统(GPS)以及天线技术方面有很大进步,加上处理功能和双向网路成本日益降低,才使得市面上有可能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

新公司获得硅谷具有影响力创投公司如麦朴思创业资本(Mobius Venture Capital)、德丰捷(Draper Fisher-Jurvetson)及巴罗艾托投资者(Palo Alto Investors)等的支持,总投资额为600万美元。麦朴思创业资本总经理兼宙斯之轮经理加拉诺斯(Greg Galanos)说:“我们6个月内将不透露产品的策略与方向。这次是宣布集资。”
市场人士认为,宙斯之轮公司未来势将与微软(Microsoft)、美国在线(AOL)、摩托罗拉(Motorola)、诺基亚(Nokia)等知名公司竞争。这些公司已争先恐后推出新一代轻型省电无线产品,让手机可同传呼机、互联网伺服器以及全球定位软体系统等设施连接使用。

是什么让沃兹和乔布斯咫尺天涯?回目录

2002年底,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在业界流传:苹果创始人沃兹(Wozniak)和乔布斯将在2003年1月份的Macworld展览会上再度聚首。两人都在硅谷土生土长,创业前一直是最佳玩伴,创业时堪称黄金搭档。可为什么两人同场出台,也居然成为新闻?实在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为什么两人同在硅谷,距离却会变成咫尺天涯?

1976年,两位普通少年,在车库里共同创办苹果,点燃了个人电脑革命。如今,27年过去了,27年很漫长,他们所创造的机器,从那时候形同木盒的“苹果Ⅰ”、“苹果Ⅱ”电脑,以及大有进化,但依然笨头笨脑的“苹果Ⅲ”。到今天典雅透明的iMac,形同台灯富有艺术感的iMac平板电脑。可以说是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但是,27年也算不上多么漫长。比较一下两人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异。的确,人的外表是无法频繁升级的,几十年如一日。当然,人的内心的经历可能是波澜壮阔的。作为这场革命的共同发起人,亿万富翁的乔布斯与平民生活的沃兹之间,其落差已经难以计量。

身在IT业,让人最大的感触就是,整个行业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商业世界,到处都是技术、产品和概念,却缺乏应有的人情和人文。会有很多让你兴奋和激动的事情,却很少有什么可以让你感动的,和温暖的。这份巨大的欠缺会时不时让我们失落。尤其是我们处于产业低潮,失去了商业神话的笼罩,我们突然感觉到这个产业其实那么渺小,那么缺乏信心。是的,在痛楚和压力面前,我们都在反思过错得失。但是,所有的思考依然是围绕金钱和利润。

IT业存在着一种强大的莫名的力量,令人迷失。说到底,沃兹和乔布斯见了面,彼此内心的距离不会有任何缩短。说到底,让沃兹和乔布斯分道扬镳的这股力量,也可能让每一个置身在IT业的人远离自己的本性,远离生活的真诚和温暖。我们仅仅把它称为“必然的丧失”,是远远不够的。

尾声
电话响起了,他拿起话筒,听到有人说:“嗨,你好吗?”接着,话筒内传出各种希奇古怪的声音。
显然美国新一代的儿童又在搞恶作剧了。
但这一次,接电话的正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本文选自《IT史记》(方兴东、王俊秀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苹果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