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丰子恺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admin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丰子恺
丰子恺
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目录

[显示全部]

生平简介回目录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

丰子恺
丰子恺
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名丰润

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 、学《千家诗》 ,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 、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音乐的发端。1914年春,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二年级起从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从夏丏尊国文。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母亲临行前给他预备的糕和粽子
丰子恺
丰子恺
(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著名的师范学校、当时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 、《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

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年谱回目录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少年丰子恺
1904年,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丰子恺
丰子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筹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

1921年初,赴日本学习艺术,十个月后回国

1922年,由夏丏尊介绍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用毛笔作简笔画

1924年,发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走上画家的道路

1925年, 《文学周刊》陆续发表其画, 郑振铎冠以“子恺漫画”之名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即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五年间各类作品二十余种(部)“缘缘堂”于1938年毁于战火

1937-1945年,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

1946-1949年,居住杭州

1949年建国后,定居上海,专心译著

1966年后,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暗中仍写作、绘画、翻译

1975年4月,回故乡探访,9月逝世

1978年,平反

1985年,重建的“缘缘堂”落成

人物评价回目录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

丰子恺
丰子恺
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会议》 。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俞平伯曾经说过:丰子恺的漫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是的,丰子恺的漫画,追求的是一种崇高而绚烂的美,其间,不乏哲思和诗意的存在。

主要作品回目录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再笔》 《随笔二十篇》 《甘美的回忆》 《艺术趣味》 《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著作书目

《子恺漫画》1926,开明

《子恺画集》1927,开明

《西洋美术史》1928,开明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1931,开明;增订本,1957,人文

《子恺小品集》1933,上海开华书局

《随笔二十篇》1934,天马

《艺术趣味》(散文集)1934,开明

《绘画与文学》(论文集)1934,开明

《近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中华

《车厢社会》(散文集)1935,良友

《艺术丛话》(论文集)1935,良友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书店

《艺术漫谈》1936,上海人间书屋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1937,开明

《漫画阿Q正传》1939,开明

《子恺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图书馆

《艺术修养基础》(论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

《画中有诗》(诗配画)1943,桂林文光书店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1944,重庆崇德书店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1944.1,桂林民友书店

《古诗新画》(子恺漫画全集之一)1945,开明

《儿童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二)l945,开明

《学生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三)1945,开明

《民间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四)1945,开明

《都市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五)1945,开明

《战时相》(于恺漫画全集之六)1945,开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1947,上海万叶书店

《子恺漫画选》1955.11,人民美术出版社

《子恺漫画全集》1962.11,香港岭南出版社

《缘缘堂集外遗文》明川编,1979,香港问学社

《丰子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缘缘堂随笔集》1983,浙江文艺

翻译书目

《苦闷的象征》(理论集)日本厨川白村著,1925,商务

《艺术概论》日本黑田鹏信著,1928,开明

《初恋》(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31,开明

《自杀俱乐部》(长篇小说)英国史蒂文生著,1932,开明

《猎人笔记》俄国屠格涅夫著,1953,文生

《源氏物语》(长篇小说)日本紫式部著,1987,人民文学出版社

漫画风格回目录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

丰子恺
丰子恺
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我最喜欢其中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会议》 。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正如丰先生所说的“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

丰子恺漫画的原作,市场上已很难见到。他的水墨画流入市场的比较多。

风景画风格回目录

同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样,他的风景画以言简意赅,雍和恬静为特色。所不同的是,这些风景画大多有古人诗词入画。虽然丰先生是江南人,但他的风景画很多是以黔桂风光为主题。可能1937年至1946年丰先生因日本侵华战争而迁入内地其间是他的风景画创作高峰。由于战乱,这些画失散也很多。在七十年代丰先生的生命末年,丰先生追忆旧作画题,重画七十八幅,名为“敝帚自珍”,一式四份,交“爱我者藏之”。因此,现今流传的子恺画有同题材的不同版本,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里展出的究竟是哪个版本。

李叔同对他世界观的影响回目录

丰子恺一生,受其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影响甚深,且涉及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这种影响有程度强弱的差别,呈现极其复杂的状态。

丰子恺李叔同
李叔同

丰子恺少年时代即受到李叔同思想影响。还在1912年前后就读故乡“溪西两等小学堂”时,就唱过李叔同作词并谱曲的《祖国歌》。当时,正是中国外患日逼的时期。1894年,甲午战败于日本,1895年割地赔款与日本讲和;1897年德占胶州湾;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1年订越赔款议和。“抵制美货”“抵制日货”、“劝用国货”运动,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李叔同作于1905年的《祖国歌》,幼小的丰子恺,当时并不知道《祖国歌》的作者是谁,但李叔同的爱国精神一潜入他的心灵,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1914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遂得以与神往已久的李叔同老师见面,并直接接受他的启蒙艺术教育。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感染力极强的教师,他怀着“教育报国”的理想和“美育可以唤起爱国之心,爱国乃救国之本”的信念,于1912年就聘至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任教。音乐与绘画,在常人眼中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副料,然而,自李叔同任教以后,全校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无一闲置,下午四时以后,满校琴声,人人有画夹,图画教室里学生们聚精会神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连主课老师也惊叹:“一师”将变成‘艺师’矣!”

在“浙一师”,丰子恺奠定了作为全才性艺术家的坚实基础,并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李叔同,无疑是他艺术道路和艺术事业的启蒙者和指路人。

在从师学艺的同时,丰子恺还受到李叔同办事极其认真、严于律已等优秀品格的良好影响;但最值得提及的,还是更生动、更深刻受到李叔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染。

他亲见李叔同先生是彻底实行的人。他脱下洋装,穿一身布衣,甚至连宽紧带也不用,因为当时宽紧带是外国

丰子恺
丰子恺
货。出家后,丰子恺送他一些缝制僧装的粗布,因见其用麻绳束袜,又买了些宽紧带送他。然而,李叔同接受了粗布却婉拒宽紧带,说“这是外国货”,及至丰子恺说明:“这是国货,我们已能够制造”,他这才接受。

李叔同可以改变信仰和人生道路,而成为“弘一法师”,但始终未改的是他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无疑是对丰子恺一生最重要的馈赠,最良好、最重要的影响。这种良好影响,不仅使他经受了抗日战争炮火的洗礼,而且帮助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在困厄和复杂的历史时刻,保持一个艺术家的正直、清醒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心。

李叔同的文艺观,对丰子恺也有重要影响,李叔同是中国话剧油画钢琴音乐的先驱者。他的文艺观,概括起来说起来:“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就丰子恺一生来看,李叔同所信奉的文艺观,他也是身体力行的。在他身上,绝无“五四”以来某些作家人品与作品呈反差的状况。我们可以评价丰子恺世界观的高低深浅,但对他的人品,如淡泊名利、憎爱分明、善良正直等,几乎是交口赞誉的。人品的高尚与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得益彰,这也许真是丰子恺作品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深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丰子恺也对李叔同的教育精神十分感佩,并从中获得教益。

丰子恺曾指出李叔同做人一个特点:“做一样,象一样。”少年时做公子,象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象个风流名士;搞话剧,象个演员;学油画,象个美术家;学钢琴,象个音乐家;办报纸,象个编辑;当教员,象个老师;做和尚,象个高僧

1928年,丰子恺为预祝弘一法师五十岁生日,绘制《护生画集》 ;1935年弘一法师六十岁时,在广西宜山作《护生画续集》;1949年作《护作画三集》 ,其时弘一法师已园寂于福建泉州;1960年作第四集;1965年作第五

丰子恺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
集;“文革”期间,丰子恺自感“世寿无”,提前绘制出护生画集六集,共一百幅画,以祝弘一法师百岁诞辰。

《护生画集》宣传爱惜生灵,戒除杀机。其中第一集生活气息较浓郁,有些画稿艺术也属上乘;第二至第六集中一些画"禅"味很浓,宗教气氛窒息了画家的艺术创造力。

丰子恺的皈依佛教,我以为完全出于当时思想上、哲学上的一种认识,是思想上、哲学上的皈依。

丰子恺小传回目录

父亲于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九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祖上在石门镇

丰子恺
丰子恺
开一家小染坊。祖父名丰璜(字斛泉),长于诗文,于一九零二年乡试时中「举人」。父亲是祖父的第七个孩子,是长子;父亲的姐弟大多夭折早亡。父亲八岁时,

祖父就患肺病去世。父亲九岁时进私塾读书,十二岁入石门湾西溪小学。一九一四年他十六岁时,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浙江第一师范的教师李叔同先生(后出家,法号「弘一法师」)教他图画、音乐,发现他的才能,鼓励他向绘画方面发展。李先生不但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戏剧、文学、书法,对父亲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一九一九年父亲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后,在上海专科师范任教。一九二一年初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参加洋画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年底由日本返国。

一九二二年,父亲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这时开始作漫画。有几幅画发表于《我们》杂志上。一九二四年父亲辞去春晖中学职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一九二五年父亲

丰子恺
丰子恺
的漫画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报》上连续发表,称为〖子恺漫画〗。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由文学周报社出版《子恺漫画》,内收画六十幅,这是父亲的第一本画集,也是中国的第一本漫画集。

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间陆续出版的画集有《子恺画集》、 《护生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都会之音》《云霓》《人间相》等。其中除描写诗词意境、儿童生活与学生生活的画外,有大量的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同一时期中父亲出版了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等,又出版了大量的音乐书与艺术理论书,如《音乐入书》《中文名歌五十曲》《近世十大音乐家》《西洋画派十二讲》《艺术趣味》《艺术漫谈》等。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十一月,父亲率全家逃难。从故乡出发,经江西,到达湖南长沙。后迁广西桂林。一九三九年春,父亲受浙江大学之聘,到广西宜山浙大任教。后随浙大迁往贵州遵义。一九四二年秋,父亲到达四川重庆,任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丰子恺一年后辞职,在家著述为生。

抗战期间父亲在西南各省出版的画集有《漫画阿Q正传》《大树画册》《客窗漫画》 、《画中有诗》等。一九四一年在遵义绘成《子凯漫画全集》,至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由开明书店在上海出版。《全集》共分六册,收画四百二十四幅。

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次年父亲回到杭州。一九四六至四八年住在杭州期间出版的画集有《又生画集》彩色版《子恺漫画选》等。

建国后父亲一直住在上海。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又任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一九六零年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大部分时间在家著述。

建国以后父亲主要从事翻译俄文与日文的文学作品。译有《猎人笔记》、《夏目漱石选集》《源氏物语等。画集方面出版的有《绘画鲁迅小说》、 《子恺漫画选》 (一九五五年)、 《丰子恺儿童漫选》英文本与印尼文本(一九五六年)、彩色的《丰子恺画集》(一九六三年)。

父亲一生著作丰富,共有一百五十多种。他在绘画、文学、音乐、书法、艺术理论与翻译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十年浩劫期间,父亲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一九七零年初他患重病,卧病半年。病愈后,他不顾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仍坚持作画,并从事翻译。但由于长期受折磨,患了肺癌。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五日,父亲在阴霾蔽日的情况下含恨长逝。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在上海龙华公墓大厅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上海市领导同志在骨灰安放仪式悼词中指出:父亲痛恨旧社会的反动统治,用美术创作来表示他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建国后他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忘我地进行劳动,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歌颂了社会主义。宣读了中共上海市委为父亲彻底平反的决定。 

与朱自清回目录

读了很多散文作品,其中朱自清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给我印象最深,他们两个的文章好比一个是清茶一个是可乐,都能让人回味无穷。也许很多人认为我还没有资格来对这两位作家做出评论,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我现在

丰子恺朱自清
朱自清

只想谈一下,我对这两们作家的真实想法。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实在在的写实作家,从朱自清先生的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感受到。丰子恺先生则更像一个理想派作家,从丰先生写的文章上,我感觉出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与活力的一个人。读他的文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有一种生命的活力活跃于纸上;关于这方面,我们可以拿另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来与丰先生对比一下。朱自清先生写了很多散文名篇,特别是《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 、《冬天》、《给亡妇》等,这些文章读起来给我一种清静、沉思的感觉,我认为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更适合在你平静时,在你有寂寞时,在你平静、寂寞时读朱先生的文章,更能给人一种与笔者的共鸣感。朱自清先生在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妻子、和其中的几个孩子也过早的离开了他,而且,朱先生还有一个患有智障的儿子,这种种不幸都沉重地压在了朱自清先生的身上。而丰先生则完全不同。他的文章充满了朝气,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可爱、童真和一种向上的强大的生命力。丰子恺先生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解放后,丰子恺先生的儿女个个事业有成,丰先生也看到了中国抗日胜利后的辉煌,对此丰先生应该很欣慰吧! 不管怎样,历史已是历史,朱自清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名字将永垂在中国文坛的最高外!我们中国现在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想来朱自清先生和丰子恺先生也会安心的吧!

文学翻译的合作者——丰一吟回目录

丰一吟,1929年生,是丰子恺的小女儿,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室副译审,通晓俄语和日语。

丰一吟惟其“小”,甚得丰子恺先生钟爱。大姐陈宝、二姐宛音、三姐宁欣(软软)、长兄华瞻、二哥元草;在丰一吟后面,有着一个1938年在桂林出生,丰子恺戏称为“抗战儿子”的弟新枚。由于前面的哥姐占尽子恺棉花"儿童相"的风流,丰一吟较少成为子恺漫画的模特儿,但却成为其父文学翻译事业最重要的合作者。父女署名合作翻译的文艺作品近10种,约100余万字。尚有丰一吟助译但未标明、以及合译后未曾出版的,均未计算在内。

1948年9月下旬,应上海开明书店之邀,丰子恺携当时19岁的一吟前往台湾观光旅游。丰一吟是丰子恺著译的重要绍介者、编选者、研究者。丰子恺所译屠格涅夫名著《猎人笔记》,由丰一吟撰写序言。丰子恺丰子恺去世后,丰一吟应出版社之约,将其父遗译、90余万字的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加以整理,抽校出版,还陆续编选了丰子恺遗著《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版)、《耳目一新》(上海学林版)、《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平生:丰子恺》(四川少儿版)、《丰子恺书法》(四川人美版)等,工程较大的《丰子恺文集》编校工作,也正由丰陈宝、丰一吟主持。此外,丰一吟还为海内外一些评介、援救丰子恺的专著撰写序跋。

丰一吟是目前国内唯一研究丰子恺的团体“丰子恺研究会”的两位召集人之一(另一位是丰陈宝)。它目前有会员21人,由丰氏子女、弟子及研究者组成,会员集中于京、沪、浙三地,最近已发展辐射至闽南、沈阳、武汉、香港、澳大利亚、日本。研究会以新加坡佛教总会前会长、丰子恺生前挚友广洽法师提供的一笔款项作为基金,以其每月利息维持不定期油印会刊--《杨柳》的出刊并充作会务经费。丰一吟外貌更与其母徐力民女士相近似,身材较高,干练而细致。乐于助人与办事之认真,则甚受其父之良好影响。

应该提及的是,丰子恺居住缘缘堂期间著译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是个较为混乱的问题。据陈星《潇洒风神》中《缘缘堂今昔谈》一文统计,那就是28种。而据同一本书附录的《丰子恺年谱简编》统计,则为19种。丰一吟在对我第一封求教信的复信中,即给我寄来她所整理的一份《丰子恺著译书目》,供我对照校准,并说明,这份书目她随时要用,她住郊区,一时无法复印,只得将原件寄我,要求我参阅(或复印)后立即寄还。

我非常感谢丰一吟的真诚帮助,翻看其他一些有关丰子恺的著作,如徐星平的《弘一大师》等,总能在前言或后记中,看到作者对丰一吟无私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表示感谢。丰一吟谦虚地说:“我们子女只在外语方面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但据人介绍说:“丰一吟能写她父亲风格的字,画她父亲风格的漫画。”可惜我没有亲见。不过,丰一吟的爱人,确是一位极有造诣的美术工作者。他画的是西画,悬挂于缘缘堂展览室的那幅很有特色,以苏州虎丘为背景的丰子恺与广洽法师的合影油画,即出自他的手笔。画,并末追求外貌的逼真,却画出了一位高僧与一位方外居士超尘脱俗的精神风貌。

意门人胡治均回目录

1975年四月,离乡30余年的老艺术家重返故乡石门。其时"四人帮"仍在横行。老艺术家名为"解放",实际上并未彻底平反、落实政策,用当时的话说,"尾巴还拖得很长"》在这种情况下陪同老艺术家返乡探亲,没有勇气,没有对丰子恺艺术的深挚情感是不能做到的。读者一定会问:陪同老艺术家返乡探亲的为什么竟是这个胡治均而非丰先生的子女?后来我才知道,那年陪同丰先生回石门故乡的,除胡治均先生外,还有丰宛音和她的女儿以及丰一吟的女儿。

胡治均与丰子恺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

胡治均。1921年生,原籍浙江宁波。解放前在上海学生意,当店员,平时喜欢书画,特别崇拜丰子恺艺术。1947年,经朋友介绍,与当时寓居杭州里西湖畔的丰先生通信。不久,丰子恺因事来上海,下榻福州路一家名叫振华的小旅馆(现已不存)。其时丰先生年近50,享有声名,而胡治均才20多岁。

  初见面时,胡治均感到很拘谨,而丰先生随和亲切地对他说:"你不要拘束,我们随便谈谈......"自此,胡治均开始了丰子恺长约30年的忘年交,建立了堪称典范的亲密的师生之谊。

胡治均收藏丰子恺的画,数量最多时达300余幅。他说拥有的子恺漫画,文革除隐藏转移外,大部被毁。1969年胡治均刚被"解放",立即来到丰子恺陕西北路"日月楼"住处。其时师生已有三年不见,互问安危后,胡治均沉痛诉说画稿被毁始末。最后说:"我不争气,没能把先生的作品保住,我对不起先生。" 丰子恺深知"文革"为民族浩劫,遂劝慰胡治均:"老舍被他们逼死了,我的画又怎能幸免?我不死还有手,我会给你再画的!"

此后,胡治均约每周去丰子恺住处一次,照例可以得到装在信封内的画稿。初时胡治均见信封上写着自己名字,便想当面启封。先生忙摇手制止:"回去拆。"回家拆看,这便是题为《初步》的画,不到两年,竟然累计达70余幅了。1971年秋,丰子恺最后一次赠画,亲手糊制了一只可以装进70幅画的牛皮纸大袋子,袋上以炭精条书写"敝帚自珍"四个大字,旁"交治均藏",袋内还装有一份与画页同样大小的《敝帚自珍序言》,《序言》说:"虽甚草率而笔力反胜于昔,因名之曰《敝帚自珍》交爱我者藏之,今生画缘尽于此矣。" 丰子恺从此封笔,一代艺术家就此结束了长约60年的绘画生涯。

1973年春,丰子恺在胡治均陪同下。前往他称之为"第二故乡"的杭州游览,探望居住杭城的胞姐丰满(又名梦忍)。

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佳丽之地,丰子恺一别8年;距他1914年投考和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则已60个春秋了,对于丰子恺,杭州不仅以湖光山色使其梦绕情牵。这里是他接受敬爱的老师李叔同艺术启蒙教育的地方,是他一生艺术事业的奠基之地!

他在胡治均陪同下,泛舟西子湖上,品茗于灵隐寺泠泉亭旁,驱车"吴山第一峰"的城隍山。而唯独自己一生崇敬的弘一大师部分骨灰瘗处虎跑寺,他却不敢造访。1953奶奶,他与叶圣陶、章锡琛、钱君匋及广洽法师出资所建的"弘一法师纪念塔""文革"初期已被推倒。死者与生者无一不蒙冤屈,国家及民族尽处动乱之中,老艺术家怎能目睹那使他伤心而无法理解的景象呢?

应该说,丰子恺这最后一次杭州之行,心情轻松里透出沉重,喜悦中兼有烦忧,胡治均先生发表与1987年第8期《西湖》杂志上的文章《西湖忆游》,祥细记述了老艺术家的这种矛盾心境和在任何恶劣环境下达观处之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975年秋,丰子恺病重期间及病故以后,胡治均都尽了一个忠实学生的责任,像丰先生子女一样随侍左右和奔忙料理。难怪广洽法师等,将胡治均视作丰氏子女之一。丰子恺夫人徐力民女士也多次叮嘱胡治均:"丰先生虽然过世,你还是要常来走走,丰先生怎样待你,我也怎样以折射于作品中。此外,亦可在文艺思想、观点及生活态度、处世哲学中得以展现。总之,人品问题不是作品本身所能涵盖的。

缘缘堂回目录

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的现实家园,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仅几次撰文描述缘缘堂,还将自己的文章一再以缘缘堂的名义结集出版,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和《缘缘堂续笔》。

丰子恺
丰子恺

最初的缘缘堂是丰子恺在上海江湾永义里的一个宿舍,当时他正在立达学院教书。1927年初秋,丰子恺的恩师弘一法师来到上海,住在他家里。丰子恺就要求恩师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就取名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写成一幅横额,装裱后挂在寓所里。丰子恺后来迁居嘉兴,又迁居上海,都把缘缘堂的匾额挂在居屋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

按丰子恺的说法,当时的缘缘堂还只是“灵的存在”,真正给它赋形,要到1933年。那年春天,丰子恺用积攒起来的稿费,在故乡桐乡县石门湾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的后面建造了一幢三开间的高楼。这就是真正的缘缘堂。因为弘一法师写的匾额太小,所以又请马一浮先生重新题写。

丰子恺是把缘缘堂当作一个身体的安息之所、心灵的归宿之处的。缘缘堂天井大门上那“欣及旧栖”的题匾,正是他和缘缘堂物我相得的最恰当的表达。


 

参考资料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丰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