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受众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admin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受众对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发行量电台节目收听率、电视节目收视率。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是新闻媒介的生命,而这条生命线就掌握在受众手中。
目录

[显示全部]

概念回目录

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除此之外,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与理论,从而在新闻理论界确立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在实践上,西方新闻界也经历了一个漠视受众到重视受众的转变过程,甚至一度把受众中心论发挥到了极端,如黄色新闻的泛滥。西方新闻界先后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进行限制和革除。无可置疑的是,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牢牢确立了。西方新闻的传播观念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观念演变回目录

受众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受众中心论正式被新闻理论界提出,并引起争议,然而,受众中心论仍然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并与市场中的大众媒介互为指导。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大、统计规范、权威性强,调查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使得受众观念、理论得以建立并强化,受众研究组织相继问世。更为关键的是“受众”这一概念从此深为广大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所接受,而与受众相关的概念是广告市场、发行量大小、收视率高低、潜在的读者市场等概念。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受众的研究有了专门的组织。20多年来,许多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受众调查,1995年后,社会上的调查公司渐渐多了起来,受众调查的深度、广度都有所突破。根据受众的反馈,媒体不断寻求新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以满足受众多种层次的需求。随着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体的竞争加剧,如何将受众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成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可见受众中心论已经渗入大至国家小至地区的各个传播媒介。

受众观念演变的原因
1、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①从新闻传播的构成因素看。传者和受者是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因素,受众借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获得信息,以此认识世界、适应世界。而新闻媒介,因能满足受众获得信息需要,因能有益于社会与公众,因能受到受众的信赖、支持而获得生命与源泉,得以生存和发展。传播与接受构成这种流动的整体,应当说是新闻传播得以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新闻传播是整个社会生活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人际传播中极其重要的渠道,为此,新闻传播同样要遵循人际传播的一般规律,高度重视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众的关系,研究新闻报道和受众的关系,进而通过改进新闻报道来吸引、争取受众。

②从新闻传播的流通过程来看。新闻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次传播过程的完成,当以从新闻信息源经过传播者到达接受者的传通为标志;传而不通是无效的传播。1948年,美国传播学学者哈德鲁·拉斯威尔提出著名的五个W传播模式中,其中的第一个W是Who,指传播者与“把关人”,在传播的活动中,传播者和“把关人”在挑选、过滤和放大传播内容过程中,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传”要有效,要能“通”,还必须顺利通过后面的三个W,Whichchannel、Whom、What,Whateffect,即渠道、受众和效果。

③从新闻传播的来源和效果来看,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首先,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一种信息源。没有公众,新闻传播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受众的积极参与为新闻传播提供富的新闻素材。新闻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而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的潜在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资源作用。

其次,受众又是新闻信息实现的归宿。没有受众,传播就无法进行,就失去了对象和目的。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情况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实现和实际效果的实现过程。

最后,新闻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新闻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要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内容,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而现代新闻传播是双向的,新闻受众接受信息后必然会对其产生相应的反应:他们或赞成,或反对,或支持,或抵制……这些反馈的意见对新闻信息的再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闻媒介的产业化属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新闻事业作为政治宣传部门历来重传轻经营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新闻媒介开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参与竞争。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新闻媒介走向产业化,新闻媒介产生了追求利益的内在冲动。受众是媒介潜在的消费群体,它成为新闻媒介研究调查的重要对象,原因不言而喻。

特点回目录

受众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受众具有:1)大量;2)分散;3)匿名;4)流动;5)混杂;6)隔离;7)无共同背景;8)无组织
的特点。主要特点为:
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
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
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大众传播受众本身的特征为:
一、由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表现特征不同;
二、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按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
三、成分复杂,不断变化
四、个人心理结构差异造成对信息的选择、认知均有不同
五、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

类型回目录

受众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心理特征回目录

受众1、认知心理
2、好奇心理
3、从众心理
4、表现心理
5、移情心理
6、攻击心理
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
受众1)社会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
社会新闻相比起其它的新闻类型能更大地满足受众不同种类的好奇心,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众喜爱和媒体重视的原因所在。不过好奇心也分高级和低级,对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东西,充满好奇往往会造就一代伟人;但若是仅仅对一些阴暗、污秽、无用的东西表示好奇,那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市场、利润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的好奇心,报纸上尽是“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大大地降低了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从长远看,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2)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窥私欲
每个人都只会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但是每个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别人秘密的一面,这就是一种窥私欲,而这种窥私欲只有社会新闻才能满足。近几年来,电视上的社会新闻经常采取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虽然说这种采访方式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客观的新闻,但是它在道德、法律上一直存在着疑点,不过媒体一直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强力的武器,这就是因为它非常受到大众的认可。它隐蔽的镜头感、乔装的访问方式,都给受众一种强烈的窥视感,受众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正身临其境地窥视着别人的生活,窥视着别人秘密的一面。
3)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对比心理
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都喜欢对比,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比较就有鉴别,一比较就立见高低良莠。受众在这时最容易产生的两种感情就是嫉妒心与同情心--嫉妒强者,同情弱者。这其中又以同情心为受众所欢迎。社会新闻中就有许多能激发起大众同情心的报道,特别是一些关于病人、贫困生等的报道,记者往往把报道的基调建立在同情弱者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心态。媒体这种为了迎合受众同情弱者的基调,使得社会新闻的报道经常会失去其公正客观的立场,特别是在涉及到法律案件的一些社会新闻的报道上,媒体经常会无意识地为迎合大众的同情心,让案件往大众所期盼的方向发展而制造舆论对司法人员施压。在很多时候,媒体这种做法严重干预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对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受众4)社会新闻能最大地满足受众的得益心理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现在的社会新闻越来越强调带给受众一定的信息性,这种信息就是指要尽量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相对于比较远离受众基本日常生活的经济、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是显而易见的。
5)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有一种说法就认为艺术是自人类的游戏中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游戏更是每个人抒解压力的方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想要得到完全的游戏是很难的,这时由社会新闻提供一些有趣的、惹人发笑的新闻就成为一般人获得娱乐的最佳选择。

传者与受众回目录

受众新闻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传者、媒介、受众等一些相互的组成部分既矛盾又统一的有序运动过程,这其中传者与受众是一对主要矛盾。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传播中传者与受众二者的辩证关系正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协调、变化的,这一点从人们对新闻传播中传者、受众的认识过程可以得到证实。
对于目前媒体在传、受两者关系上的另一个认识偏差,,即传播过程的不完整性,一般认为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受众这种在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支配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而导致的。这种不完整性的体现就是大大忽视了受众接受反馈对于传播的作用,不能用受众的传播反馈来指导下一轮传播活动,以致于传播活动,到了受众那里就停止不前,从而影响传播最终目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用的。"马克思这句古老的名言,对于我国当今的新闻传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承认,现在对受众的反馈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这种改变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及时、科学、准确等特性还相差太远。在西方国家,许多媒体已经依靠每小时、每一天的收视率和收听率,以及某版面、某栏目的受关注情况来及时调整传者行为;而我国大部分媒体目前只能做到以年为时间单位来测量收视率、收听率及发行量,致使受众反馈不能及时传递到传者,且目前调查还只普遍停留在有多少观众收看什么节目的低层次,没有上升到进一步分析了解什么人、为什么收看哪些节目的高层次;各地媒体和专业受众调查公司在受众反馈调查中,也没有一个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权威的、统一的、标准的测试体系。

受众的反作用回目录

受众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相关词条回目录

参考资料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