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1:《硅谷合伙人》 返回词条

本书集合了马克·扎克伯格、马克·安德里森、埃文·威廉姆斯、麦克斯·勒夫钦等硅谷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全书以麦克斯·勒夫钦和彼得·泰尔创立的PayPal 为起点,以互联网精英们在泡沫破灭后的新一轮创业为主线,其中还穿插了他们所遇到的困境和获得的突破,最后以Twitter 的成功作为结束。这里有智勇双全的公司创始人、招人恨的风险投资家、夜以继日辛勤编码的程序员、二十几岁的百万富翁,还有一大批想要实现梦想的“狂热粉丝”。本书适合创业者、在创业公司就职的人,以及希望了解互联网企业创业、经营奥秘的所有人。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回目录

硅谷合伙人 [平装]   
~ 莱西 (Sarah Lacy) (作者), 李莉萍 (译者), 李瑛 (译者), 岳新欣 (译者), 倪斌 (译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1月1日)
外文书名: Once You're Lucky, Twice You're Good:The Rebirth of Silicon Valley and the Rise of Web 2.0
平装: 34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115334657
条形码: 9787115334657
商品尺寸:  21 x 14.4 x 2 cm 
商品重量:  440 g 
品牌: 人民邮电出版社
ASIN: B00H28GAXE

推荐回目录

编辑推荐

新一代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废墟中诞生,并迅速成长为引领潮流的科技宠儿。这些公司的传奇之处不仅仅是它们拥有亿万财富,还在于它们背后那帮干劲十足的合伙人。以“PayPal黑帮”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袖就是这样一群人。当初PayPal的创业团队成员如今在硅谷都大有作为,足以呼风唤雨:陈士骏和查得•赫利一起创立了大名鼎鼎的Youtube;彼得•泰尔创办了投资公司,成为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之一;雷德•霍夫曼创建了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现在也是硅谷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麦克斯•勒夫钦也不甘落后,创办了社交游戏公司Slide,并将这家公司成功出售给了谷歌。除了“PayPal黑帮”,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也在把Facebook带上了巅峰,引领着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站大行其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对手,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就是这样一群特立独行、不循规蹈矩的非主流极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奇迹,演绎着硅谷创业家的传奇故事。就在你不曾留意的那一刻,世界早已经改变。

名人推荐

“Sarah Lacy对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创始人的刻画十分准确,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当时在硅谷所发生的事情,为互联网的后起之秀们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
—— Michael S. Malone,著有Bill & Dave: How Hewlett and Packard Built the World's Greatest Company
“Sarah Lacy的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它揭开了Web 2.0世界中那些传奇人物的神秘面纱,向我们展示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态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Andy Kessler,著有《玩转金钱》《华尔街的肉》
“本书是迄今唯一让我们如此近距离观察硅谷初创公司幕后运作及创业者生活的图书。”——《连线》杂志
“一本妙趣盎然的书!作者深刻展现了隐藏在硅谷技术背后的人的因素。”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不仅仅记述了硅谷的历史,而且还具有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即揭示了创新者的人格特质。”
——Salon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硅谷风云人物的创业史,我向所有互联网创业者推荐它。”
—— 亚马逊读者
“这本书写得很好,它集合了许多著名网站的创立故事,非常有趣。”
—— 亚马逊读者

作者简介回目录

Sarah Lacy
作为美国科技界的知名作者和记者,Sarah Lacy曾采访过无数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以擅长发现科技领域的“传奇企业家”闻名。她被誉为硅谷令人惊叹的女性之一,曾是美国著名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的资深编辑。Sarah Lacy现在创办了PandoDaily,该网站也是一个科技博客。

目录回目录

第1章 胜者为王 1
第2章 泡沫回忆 21
第3章 去你的!毛线背心 51
第4章 盲目的风险投资人 77
第5章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民众 93
第6章 王者归来 113
第7章 马克·扎克伯格现象 147
第8章 主宰世界 179
第9章 市中心的门钉 199
第10章 出售 229
第11章 非企业家 269
第12章 失败鲸 299
后记 327

序言回目录

我要在此感谢彼得·泰尔、马克·安德里森、凯文·罗斯、杰伊·阿德尔森、马克·扎克伯格、雷德·霍夫曼、特劳特夫妇本和米娜、杰里米·斯托普曼、拉瑟尔·西蒙斯,尤其要感谢麦克斯·勒夫钦,感谢他邀请我进入他们的私人和职业生活,感谢他们一坐就是数小时来接受我的采访。正是出于对我的信任,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希望我对这些故事的转述都恰如其分。还要感谢大卫·斯则、安德鲁·安克尔、埃文·威廉姆斯、扎克利·尼尔森、大卫·霍恩尼克、吉娜·比安奇尼、西恩·帕克、本·霍洛维茨、斯科特·巴尼斯特、阿伦·摩根、布鲁克·哈默林、马特·科勒尔、坦米·纳姆、戴夫·威登、吉姆·布雷耶、妮可儿·威廉姆斯、兰迪·扎克伯格和布兰迪·巴克尔,感谢他们给予我可贵的帮助。
此外,还要感谢彼得·鲍洛斯和梅雷迪思·皮尔斯,感谢他们抱病阅读我的手稿。感谢米歇尔·康林、弗兰克·康姆斯以及《商业周刊》的诸位同仁,感谢他们为我那期封面故事所做的工作和给予的支持,那篇封面故事是我同才华横溢的杰西·亨普尔一同撰写的,正是那篇封面故事引领我创作了这本书。还有少许感谢之情要送给那些对上述封面故事反应甚为强烈的博主们,正是他们的激烈反应给予了我更多的压力和更充足的理由。
要是没有希拉里.特雷尔以及我的代理人丹尼尔·格林伯格和吉姆.列文的帮助,这本书可能永远都无法问世。还要感谢帕特里克‘穆利根半路接手这个项目,感谢他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的那些不够热情的赞誉和笑意,正是这样我才能保持不骄不躁的状态。还要感谢比尔。维尔邦,感谢他给予了我第一份工作,感谢他在1999年来到我的办公桌旁,让我研究一种叫做风险资本的东西,正是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还要感谓}我所有的家人以及岳父岳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丈夫杰弗里·埃利斯。他同我一起经历了这本书的整个创作过程,既要陪我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还要被我拽去参加一个个没完没了的Web2.0聚会。我保证从现在开始起我们再也不会谈weh2。0了。(或许吧。)

后记回目录

2007年5月,《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提到了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那可是世界公认的经济泡沫之最,也是人们每逢泡沫必会老生常谈的话题。2000年3月以后,硅谷里提到这个词的频率可不小。但是,令马克·安德里森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也有人说那根本就算不上泡沫,而这可多亏了安妮·哥德戈的一部新著《郁金香狂潮》(Tulipmania)。根据传说,郁金香的价格被炒得高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当郁金香的期货合约价格暴跌时,荷兰的经济也随之崩溃了。倾家荡产的人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但实际上,哥德戈找不到一个证据来证明有人是因为这场所谓的泡沫而破产的。郁金香曾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视为地位的象征,它的价格的确是涨得非常离谱,但是,能承受这种天价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当价格跌幅达到90%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实际上非常有限。富裕的荷兰人只是签订了期货合约,待到花开时他们才会真正付款买这些郁金香。当期货交易市场崩盘时,大多数价格被炒得过高的郁金香球茎还埋在地里。因此,那些富裕的精英人士干脆就不支付剩余的款项了。就连买卖郁金香的商人都没有因为市场的崩盘而遭受毁灭的打击,因为销售期货合约对他们而言只是一项副业。但是,如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一样,这场郁金香泡沫的崩溃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人们违背合约、拒绝支付这些款项时,这伤害的实际是社会契约,而社会契约就是荷兰资本主义的基础。也就是说,它造成的是文化和情感上的伤害,而非经济或金融上的损失。
就在哥德戈破解郁金香泡沫谜团的同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展开了一场针对互联网泡沫的研究。当有人被问到破产的互联网公司占多大比例时,他们猜测的数据肯定都在90%左右。可实际上,在那些成立于1999年——巅峰时期——的互联网公司中,有几乎一半5年后仍在运营。这个比例要高于开饭馆的企业。在2007年,也就是所谓的东山再起之年,大多数成功出售或上市的科技公司就是上述那些公司,他们在7年之后终于在风险资本体系中成功地闯出了自己的路来。
来自马里兰大学的大卫·科什也是这些研究员中的一位,他四处搜寻信息,制作了一个数据库,包含的数据都是来自那个疯狂时期(即自1995年至2000年)的电子邮件、招股说明书和法律文件。他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要是高风险的企业只有那么低的失败率,这可能说明创办的公司还不够多。他认为,问题并非出在接受考验的公司数目上,也不是那些未经检验的商业模式。有问题的只是流向每家公司的那一笔笔巨额资金,那一笔笔打了水漂的钱。
两份研究报告都指出,经济大崩盘的实际情况同它给人们带来的情感记忆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实际发生的情况同人们感受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这两份报告出炉的时间也很有趣,当时,大踏步迈向2008年的Web领域正在变得一天比一天疯狂。风险投资的层级和资金数目都在一步步高涨,每天都有新的公司诞生,而每个晚上在旧金山都至少有一场Web聚会。对大多数人而言,2007年感觉上像另一个Web泡沫。但是,大家很快就会目睹一场无比严重的经济危机即将于2008年秋季席卷全美。事实很明显,只要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倒闭,它肯定早就被宏观经济的雷达给探测到了。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情感的毁灭又是另外一回事。
当那个由住房和信贷市场引发的泡沫破裂时,Web公司并非没有受到影响。硅谷里弥漫着怨恨的气氛,因为这一次搞Web的人并没有做错什么事。这一次他们表现得规规矩矩,打第一天起就遵循着融资低成本、收入求快不求高的原则。这一次,毁掉经济的是华尔街。就像20世纪90年代末期华尔街受到硅谷的牵连一样,这一次,硅谷也被华尔街给拉下了水。在线广告的增长势头被削平了,没有了奥运会和总统大选这样的一次性催化剂的助阵,2009年也完全不被大家看好。创业公司迅速改变了战略方向,他们不再不惜一切代价保增长,而是立即采取措施削减员工人数和成本花费等负担,抓住一切机会使收入最大化。燃烧激情、放飞梦想的辉煌岁月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一番荒凉的景象,几乎再也看不到什么融资,公司估价也一落千丈。
好在给人们树立信心的地方还不少。情况稍好的Web2.0公司看到了希望。他们在2007年末或者2008年初就已经筹措到了巨额的“衰退期资本”,这使他们既获得了巨额估价也得到了充沛的资金,放在银行里的钱足够他们运转好几年都不用挣一毛钱。没错,除了Linkedln之外,没有几家公司能明确他们的商业模式,而这种从未见过的在线销售广告的模式,却能造成公司价值的天壤之别,有的能值数十亿美元,有的却只能值十几万美元。
但是,对于这波Web公司新浪潮而言,有一些事情却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有几家价值超过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肯定会浮出水面,Facebook和LinkedIn就是最被大家看好的。还有稍微多一点的公司肯定会卖出几亿美元的高价。剩下的公司要么以不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要么--就破产。一批新的互联网大富豪就要诞生了,他们的人数可能会超过大家的预期,而这得感谢企业创始人留在公司里的巨额股份。如同硅谷里的每一次轮回一样,在这一波浪潮中挣钱挣得最多的都是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在这个网络再次成为流行趋势之前,他们就相信网络力量的存在。在这些投资人当中,大卫·斯则、吉姆·布雷耶、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以及像马克·安德里森、彼得·泰尔和雷德·霍夫曼这样的好朋友,都能成功挣大钱。其他不少的人就会亏本了。人们可能也会将此称作泡沫,但这其实就是硅谷里的常事。
但是,对于这一代Web企业家和帮助他们构建梦想的那些人而言,他们即将承受的情感磨难却是难以预测的。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要是成功的太多,人人都会翘起尾巴,变得漫不经心。要是失败的太多,大家又会很难重拾信心。要说从灰飞烟灭的景象中崛起的Web2.0教给了我们什么道理,那就是,硅谷永远都不会变成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亮。它只需要几例成功典范就行了。蜂拥而至的人群需要以此来树立信心,他们只是有时需要一点帮助。
当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回顾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中期的互联网浪潮时,他们肯定会看到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1990年代末期出现的互联网公司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就业机会和上市企业,哪怕他们当中有很多最后都不见了踪影。2000年代中期出现的Web2.0公司可能永远都不会具有这样的经济影响力,但要说他们不会具有更强的社会影响力,那也绝对不可能。
有些人认为,我们在线的社会化活动越多,真实世界中社会结构的裂缝就会越大。人和人之间通过机器进行的互动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变得越发不爱交际。没有什么话能比这种说法更不靠谱。Web绝不可能替代离线世界的各种关系,它只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借助这个工具,人们之间的联络可以更加轻松便捷,人们还可以重新找到失去联系的亲朋好友,或者发现你在真实世界永远都不可能碰到的新朋友。朋友之间没有在线、离线之分,朋友就是朋友.
每一个尝试过社交网络的人都有惊叹的那一刻。那可能是老友重逢的一刻,也可能是偶遇知己的一刻,在这一刻你都不敢相信自己在离线的世界里竟然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个人。或者仅仅是与每个人都能保持无缝连接的能力,每逢好友生日都能获得提醒的能力,大家的最新联络信息都能随时被你掌握的能力,只要你能在线。那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时刻,但正是成百上千个这样看似不重要的时刻让生活变得更轻松,让社会联系变得更丰富。这种力量是不可否认的。那些认为社交网络不过是一阵风的人肯定都是没有尝试过它的人。
诚然,过于高效的人际关系和无处不在的Web肯定会有其阴暗的一面。恐怖组织的召集行动变得更加轻而易举。身份盗用也日益猖獗。看到恋童癖在MySpace上四处寻找猎物,家长们都深感不安。而且,在Web2.0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暴露自己龌龊的一面。2007年3月,《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关于耶鲁大学法学院学生的报道。文章指出,有些学生在留言板上匿名发表有关大学里的同性恋、女学生以及黑人学生的诽谤性言论,甚至还造谣称有些学生得了性病。这些帖子的破坏力实在太强,有些遭到攻击的人说他们甚至因此找不到工作。《华盛顿邮报》就此评论说,这不仅仅是向大家警示社交网络丑陋的一面,它还折射出耶鲁大学法学院学生那可怕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质。
从很多方面来讲,它比身份盗用还可怕,它对人们情感的打击更重。’企业家一直以来都对科技和商务保持乐观的态度。随着Web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他们也越来越需要对人类的本性保持乐观的态度。安德里森说:“互联网本身谈不上好坏,但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来讲还是好的。”要想创建并拥护这些Web公司,你就必须得相信这一点,因为社交网络最能让真实的自我得到释放。
步入2008年以后,Slide一直都表现得不错。因特网研究机构康姆斯科(comScore)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每个月Slide都有1.34亿位唯一身份访问者,占到了全美互联网受众的30%。Facebook上排名前四的应用中,Slide就占到了三个,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了700万。从整体的在线指标来看,Slide排名第九,这个位置对它来讲很惊人,紧邻亚马逊之后。而且他们依靠一些主要品牌发布小工具里的内置广告就开始创收了。
但要说它已经成了2007年的YouTube,那还有些言之过早。这家公司只是刚刚开始尝试广告业务,一些头疼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用小工具来做广告可行吗?能持续增长吗?slide真的是像PayPal那样帮人们解决了迫切的问题,还只是帮人们在线整理图片?它的价值有可能接近15亿美元吗?据富达投资和其他几家金融巨头估计,Slide至少值5亿美元。2008年1月,风险投资人估计Slide的价值高达5.5亿美元,他们给麦克斯提供的资金足够他度过接下来的萧条期。
尽管这么难办的事情麦克斯都办到了,可是麦克斯.勒夫钦做的事情似乎都不简单。2007年秋天,麦克斯终于下定决心向他交往已久的女友奈莉求婚了。他花了数周的时间研究钻石错综复杂的特性:切割、颜色和净度方面的种种差异造就出千差万别的钻石。钻石的内含物是指什么,哪些瑕疵应该避免?他制作了一份反映钻石完美程度与价格关系的图表。他发现,到了某个点之后,完美程度只是线性增加,而价格却会指数性飙升——这个点就是你应该出手的点。最后,他确定了自己的需求,并找到了世界上满足这些条件的三颗钻石。但是他知道,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看,这三颗钻石是一模一样的。于是他挑选了那颗重量为3.14克拉的钻石。当他将这个重量告诉奈莉时,她只说了一个字:“π?”听到这个词,麦克斯感到无比骄傲,更加确定奈莉就是他要找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仅是在PayPal开始之前就一直跟着他,更重要的是,她还懂π。
当笼罩在Web2.0之上的光环开始变得黯淡,唯一一家有着当代谷歌风范的公司就属Facebook了。扎克伯格已经成长为一位成熟的首席执行官,甚至还能时不时地穿上一双真正的鞋来上班。他甚至都不再符合绰号“Zuck”所代表的那个哈佛兄弟会成员的装束了。他的网站也变得成熟了。当它的受众群超出了在校大学生的范畴时,人们甚至在想它是不是有可能击败Linkedln。但是社交网络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人们不会去了这家网站就不去那家网站,如同人们不会只看一本杂志或者只看一家电视台的节目。Linkedln上的确有些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加入Facebook,就好像有些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离开MySpace。就算颇有见识的Web老手可能会同时使用这三样,但他们往往也因为年龄、兴趣或性别等特征的不同而对其中一个情有独钟。要是MySpace没有被出售,这三家公司极有可能都会成为强有力的上市公司候选代表——当然,这得等到市场复苏后。每个网站的成长方式都各不相同,这也是受到了各自创始人、投资人以及社区的影响。
但是,谁会成为下一个主要的科技生力军呢?MySpace已经成了福克斯的一个部门,而LinkedIn虽然在经营模式上略胜一筹,但Facebook的总体表现更为耀眼。而且,它的经营模式也要浮出水面了。2007年11月,Facebook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大家目睹了它那野心勃勃的广告企划的开端。他们看到,在真实的世界中,广告商会花大笔大笔的钱让人们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的途径有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牌以及杂志里光滑而精美的广告页;与此相反,他们只会花很少的钱来吸引那些拿着优惠券或者正在货比三家的顾客。根据粗略的估计,有2500亿美元会用于所谓的需求创造,而只有300亿美元会用于所谓的需求满足。可是,在Web的世界中,这些数字正好颠倒过来了。绝大部分在线广告都是投到需求满足这个领域,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正在寻找《哈利.波特》,在线广告就会让他看到亚马逊的网站链接,从而寻找到相关书籍和电影。但是,对于那些并不了解哈利·波特却有可能会买上这样一本书的人,广告商要怎么办呢?
这正是Facebook打算创建新式广告体系的领域。如果说谷歌打算做在线的直邮广告业务,那么Facebook想要做的就是在线的美国橄榄球超级杯大赛的广告业务,而这一切所依赖的正是这家公司通过其社交图谱所能收集到的信息,比如说,你是谁,你的好友都喜欢什么。如果做得好,它就能和常规的社会模式相媲美,好比口碑营销。但是,这项任务艰巨无比,Facebook在这条征途上也只是刚刚才迈出几步,而且是颇具争议的几步。Facebook产品营销和运营副总裁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对他的员工说,这套体系可能有待Facebook花上数十年的时间加以完善。 这个不确定的问题暂且不谈,对扎克伯格而言,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要证明他的想法都是正确的再也不是什么难事,可要让他不去相信关于他自己的天花乱坠的宣传可绝非易事。互联网经济体系中有一种发展模式,彼得·泰尔将其比作希腊悲剧。一家公司一旦无比壮大后。就开始支配这个圈子里的其他任何一样事物。企业家、投资人、华尔街以及媒体都蜂拥而至,声势越造越大。最后,那家公司开始认为自己永远都不会犯错——正如一出出希腊悲剧里所描述的狂妄自大的罪。后来。这家公司不可避免地会跌倒。而之前所有的爱慕之情、所有的阿谀奉承都变了味。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四年,从公司上市后开始计算。网景摆不脱这个结局。雅虎摆不脱这个结局。eBay也摆不脱这个结局。当谷歌的股价突破600美元大关时,硅谷里的人知道,总有一天谷歌也会陷入这个结局。之前,当Facebook还属于股价30美元的阵营时,彼得对扎克伯格说:“只要别把它搞砸了就行。”当这家公司的市值高达150亿美元、活跃用户的数量超过l亿时,他对扎克伯格的质疑就成了“你不但需要成为下一个谷歌,你还需要破除那个四年的诅咒”。不要有压力。
与此同时,当衰退期来袭时,SixApart和Digg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威胁:这些企业所有人的内心并没有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拿SixApart来说,特劳特夫妇所做的事情比起大多数人来讲已经算不错的,至少他们找来的诸位经理人的确是想将他们2002年的尝试变为一家大企业。而且,这夫妇俩还有一种罕见的本领,他们既能将SixApart拱手交给他人打理,同时还能用心地关怀着它。他们过去常常将MovableType称作自己的宝贝,但是到了2007年的秋天,怀孕已快足月的米娜开始考虑即将来临的真正的宝贝,她甚至都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全职工作。当SixApart在克里斯·奥尔登的领导下即将发布Movable聊e的第四版时,本整天都是笑容满面。他对此感到相当自豪,尽管这一次他对产品的研发几乎没做什么贡献。
大家认为SixApait的发展即将达到极限的状态,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平台上的博客所涉及的兴趣点有多宽泛。那是因为他们的客户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品牌下发布博文,而由他们支持的大多数博客都是私人的。比如,宝洁公司内部有500个博客都是靠SixApart的软件运行的,但是只有公司的内部人员才能看到这些博客。总的来说,SixApart估计由他们支持的博客数量达到了近2000万,每个月他们都会给这些博客输送几亿的读者。这个数字都可以与Facebook的受众相抗衡了,只不过SixApart的用户遍布在数以百万计的博客中。据说,Vox,也就是SixApart中有着社交网络倾向的博客网站,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发展那么快。另一个出现麻烦的迹象是,这家公司里最具创新精神的一股力量,也就是LiveJoumal的布拉德·菲茨帕特里克,已经对SixApart感到厌倦,并且辞职走人了。这种事情对于刚上市的公司来讲并不少见。SixApa,t在最后一轮融资中所筹措到的资金高到了惊人的地步。现在,该由克里斯·奥尔登来向大家证明投资人的选择没有错。
布拉德·菲茨帕特里克可以离开SixApart,但是离不开这个Web2.0的世界。在2007年的夏天,他加入谷歌,帮助开展“OpenSocial”的行动计划。OpenSocial是谷歌对于Facebook平台的成功所做出的回应。这个搜索巨人同每一家主要的社交网络以及小工具制造者签订了合约,当然Facebook除外。谷歌许诺要创建自己的平台,并且脚本语言能在所有网站上运行,因此开发人员只用针对一个“网站’’设计应用。一些媒体高兴得有些太早了,他们将其颂为Facebook的杀手,对于尾巴翘得越来越高的Facebook而言,这也是它头一次经历这么严重的打击。
但是,这件事恰恰也表明了谷歌对硅谷中狂妄自大的后起之秀是多么害怕。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在匆忙中被抛出的毫无计划的联盟只是发表了一个声明。没错,这就是谷歌最早做出的一份重要的宣言,在一行代码都没写的情况下就做出的声明。这完全就是一个所谓的雾件。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谷歌也成熟了:过去,它一直挑战像巨人一样的雅虎和微软;如今,它已然是一个巨人,向一个斗志旺盛的冉冉新星发起反击。那年的万圣节前夕,来上班的布拉德.菲茨帕特里克穿着一身白衣出现在谷歌的总部里,全身上下还用胶带粘上了蓝色的条纹和字母,头戴一顶蓝色的棒球帽。他一向都是办公室里爱搞恶作剧的人,这一次他的打扮让一些谷歌人士想到了最恐怖的事情:Facebook。
杰伊像本和米娜一样,也在试图放弃一些控制权。在2007年的夏天,他最终聘请了《个人电脑杂志》(PCMagazine)的一位编辑吉姆.劳德贝克担任Revision3的首席执行官,这样他就可以专心致力于Digg的发展。凯文也将注意力聚焦到Digg上,他承认自己将时间和精力分散到Pownce上可能是一个错误。当sixApart于2008年年底以一笔不大的数目买下Pownce时,Revision3的命运变得更加悬而未决。Revision3同经济上十分谨慎的Digg不同,它筹措到的资金高达900万美元,这个数字十分可观,而且它还在创建工作室并聘请昂贵的传统媒体人来支持这项事业。为了全力将其打造为一股重要的在线内容生力军,Diggnation仍然承担起召集大部分浏览者的重任。最主要的是,Revision3越来越像过去那个科技电视频道的在线版。
它至今还在杰伊的内心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杰伊站在Revision3崭新的办公区内,炫耀着最尖端的编辑室,在占地三四百平方米的施工中的工作室的高架地板上一步一踱,他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在想,假如Digg过去的发展并没有加快,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假如他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Revision3的上面,假如他有精力,或是有这个自由回到Revision3上面来全心全意地做这件事情,情况又会怎样?“Digg就像是一份工作,”他说,“可每当我来到这里,它就像……就像一种乐趣。” 2007年8月的一天,杰伊问我,作为凯文的导师,他是不是已经实现了目标,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他做的是不是没错。这种衡量Digg经营状况好坏的方式有些奇怪,不过,对于杰伊而言,这一点很重要,就如同他要保证这一次他要获得自己那份应得的报酬一样。让凯文免受毛背心的干扰只是第一步。现在,他希望Digg能够让凯文赚足了钱,让拿着这些钱的凯文今后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他说,有时候他更加在乎的是凯文的成功,而非他自己的成功。他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他觉得,只要他能为凯文掌好舵,让凯文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那么,他之前走过的所有弯路都可以一笔勾销。就好像他在打电子游戏,而凯文就是屏幕上的阿凡达。他一边说一边笑,接着又补充说:“或者说,我想要自己能变成凯文。”
杰伊一一列出凯文身上令他羡慕不已的特质:年轻,聪明,帅气,冷静,不费一招一式就讨人喜欢。狂热的粉丝们之所以崇拜凯文,就是因为他虽然是一位成功人士,可是看上去不过就比他们好一点点罢了。他们看着Diggnation,幻想着自己能够和凯文混在一起,坐在沙发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聊着女孩子以及苹果的iPhone。他不是像扎克伯格那样的又孤傲又神秘的天才人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家伙,一个有着好点子就为之奋斗的人。从这一点来讲,杰伊就是最迷恋他的狂热粉丝,看着凯文,杰伊就好像看到自己在奋斗。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形势一片大好时,在可怕的问题还未出现前,杰伊想要出售Digg。不过很遗憾,他始终等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做成这笔买卖。于是,2008年10月,Digg又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融资,聘请了更多的员工,搬到了更大、更像样的办公场所,并且发誓要将Digg做大,让它不仅仅是那些狂热粉丝的家园。
当然,Digg到底值多少钱依旧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唱反调的人坚持认为,从这家公司的表现来看,它不过就是另一个科技资讯网(CNET),就好比Revision3不过就是另一个科技电视频道。但是,Digg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至少有一打网站是直接照搬它的投票和掩埋功能的,就连那些按钮的外观和感觉都丝毫不差。而且,凯文的偶像地位还在持续上升。2007年10月,惊奇漫画公司①推出了一本漫画书,书中公布了下一个美国队长的形象。它展示了一群手拿盾牌的人,这些都是可能成为新任美国队长的人。最前面站着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身上穿了一件Digg的T恤衫。看来,就连惊奇漫画公司里都有凯文·罗斯的狂热粉丝。
现在,再来看看其他的PayPal黑帮公司,比如Yelp和Geni。他们也不太可能会出售,原因很简单,谁让麦克斯和彼得是他们最大的投资人呢。这两个人都不会为了扩张自己的财富,不会为了图方便而急于出手,只有那些四面楚歌的风险投资公司才会这么做。杰瑞米和拉瑟尔已经靠PayPal挣够了钱,现在他们想真正做一番事业。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顺利:2007年秋天,早期的竞争对手。lnsiderPages和Judy’sBook都已经关门大吉,而Yelp还在继续成长。拉瑟尔和杰瑞米满怀信心,感觉自己就要成就一番有如PayPal一样成功的事业。Geni的首席执行官大卫·萨克斯同样也是一帆风顺。硅谷和好莱坞是西海岸最具风险的两个市场,能同时在这两个领域里乘风破浪的人屈指可数,而他就是其中的一位。
剩下的就是。Ning和Slide了。马克和麦克斯都需要证明一些事情,都需要做一些事情。他们都是有实力的人,都能将大把大把的个人资产投入到自己的公司里去,而且他们的自信心依然很强。马克已经靠Opsware取得了成功,而且,Ning在最近的一次融资中,它的估价达到了2.5亿美元。光从数值的角度来看,他的目标,也就是成为第三个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一。在Facebook那巨大阴影的笼罩下,Ning的知名度悄无声息地就涨了起来,每周它的页面浏览量都会增长10%左右。截至2007年秋天,这个平台上创建的小众社交网络已经超过了10万个。吉娜和马克计划花数年的时间将Ning建成一家超大的企业,就目前来看,一切迹象都表明它的发展方向正确无误。
就连隐居的马克都开始露面了。2007年9月,他出席了TechCrunch的开幕大会,坐在了专家组的席位上。一年前,他和吉娜就是在这家皇宫酒店的同一个宴会大厅里向大家展示了Ning的风采。成百上千的人挤进这个大厅就是为了一睹四个人的尊容,在这样的场合中,这四个人可是难得一见的,他们是:雅虎的创始人大卫·费罗,YouTube的创始人查得’赫利,互联网领域中最卓越的风险投资人迈克.莫里茨,以及马克。安德里森,这个家伙的创业公司开始步人巅峰。
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经典的硅谷风格。早期,。网景将数据中心这个领域让给了雅虎,那时,Web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除了数据中心之外,雅虎也做不了什么。网景和YouTube之间也有一层微妙的关系:查得娶的是吉姆。克拉克的女儿。当然,迈克·莫里茨的公司投资的净是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其中就包括雅虎和YouTube。
这四人之中的三位企业家分别代表了各自所属的Web运动。查得一身牛仔服,头发长及下巴。他是新式的凯文·罗斯风格的人物,是潮人和极客的混合物,几乎就是人见人爱的万人迷。大卫.费罗下身穿的是熨得平平整整的卡其裤,上身是一件蓝白相问的格子衬衣。在真实的互联网风格中,就这一点而言,他就像一个MBA,或者说像一个中层管理人员。马克似乎蔑视一切老套的卡其服装,他穿的是一件黑色的T恤衫,外加一件紫色的带拉链的夹克衫,上面还带黄色滚边。这身打扮还挺适合他,因为当网景第一次进人人们的视线时,没人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清楚因特网是什么。
虽然同样是在皇宫酒店,可是,今日坐在台上的马克已经不是一年前的那个马克了。他滔滔不绝,魅力十足,毫不隐讳地谈论网景和Loudcloud,谈论他的是非功过。作为三度创业的企业家和Web领域中的元老级人物,他似乎感到非常满意。不过,据说座谈会结束后,他又一次通过侧门从后台溜走了。
马克是要向世人证明,而麦克斯是要向自己证明。企业家都愿意将自己和自己的公司视为一体,这一点可谓世人皆知。不过,麦克斯在这方面的表现超越了所有人。同PayPal相比,Slide更像是他自己的投射,因为这一次他是CEO。每天早晨醒来的那一刻(当然,如果他睡觉了的话),他对公司的运营情况都了如指掌。他从来都不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在Slide的办公室内,你经常会发现办公桌旁的他坐在一个健身球上,目不转睛地死盯着电脑屏幕。
雷德认识许多在硅谷挣到钱的人。他说,这些人当中始终没有变过的就是那么几个人,而麦克斯就是其中一位。差不多十年前他初到硅谷时有多饥渴,现在就有多饥渴。要是跟人打赌麦克斯不够专注,那你肯定输了。Slide经营的业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调整和改变。如果当前的方法行不通,那么,麦克斯极有可能会再换一种,再投更多的钱,直到它能行得通。要问Slide的投资人阿伦·摩根为什么会坚信Slide能够打败RockYou,他可以列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不过他之所以对这项投资充满信心,最重要的理由却是:“我不想成为麦克斯·勒夫钦的竞争对手。”
麦克斯可能确实有几分运气,确卖值得赞许,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凭的就是他的决心。他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一个很宏伟的目标,然后看着它像火箭一样腾空而起。他最初的经营想法几乎都是错误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他的公司之所以能成功,靠的似乎都是绝对坚定的意志力。很难想象除此以外麦克斯还能以何种方式来行事。他的职业道德都是可以度量的,只要他愿意,他都能用一张图表来显示。不过,轻而易举的成功可能真的就是侥幸。“能像我这样努力工作的人没几个,”他说,“我这里所说的我指的是我们这个集体。我聘请的人都不会满足于第二名的位子。如果要在我们这个团队和另一个创业项目中做出选择,我是不会把钱投到那另一个项目中的。”
麦克斯出生时,医生对他母亲说他活不过3岁。可是,他活到了3岁,于是医生又改口说他活不到7岁。当他活到7岁时,这些医生说:“好吧,我们的确不能预测他能活多久。不过一定要小心。”
麦克斯那时身患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气喘病。他至今还记得那时的他整天都在咳嗽。一年里,他至少有两个月要待在医院里,必死的预言似乎变得不证自明。不论他出于什么原因去看医生,这些医生都会看他的病历,接下来,他就又得回到医院去了。“这个孩子很显然就是在等死。”他们会说。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麦克斯9岁。他几乎从不出门。他读了很多书。他从来都不会有麻烦。大多数孩子都在营地里过夏天,骑马或者编绳索。麦克斯去的地方都是奇怪的俄罗斯疗养院。“疗养院这个词在俄语里并不完全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不论是身体虚弱还是精神不正常,都可以被送到这些疗养院里去,不过我经常去的那一家疗养院里倒是没有疯子。”
他得和其他那些生病的孩子一起去散步,还要经常洗盐浴。他讨厌这样做。他无聊得都要发疯了,而且,更可怕的是,那些比他大的孩子还会打他。他至今还记得自己有一年被他们推倒时发脾气的样子,他平时可很少发脾气。“这太让人难受了,我不要待在这!”
警告的声音一直伴随着他童年的成长。当他想要跑步时,“不要跑得太猛!”当他想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时,“不要跳!”当他想要出门时,“必须戴顶帽子!”他还记得8岁时,医生从他的肺里抽出了半升的粘痰来。“真恶心啊。”他一边回忆说一边做鬼脸。
9岁时,他对这种生病的状态烦透了。当医生听他的肺音时,他都学会了该如何假装清晰的呼吸声。他知道怎么收缩右胸的肌肉让他听起来不像是在喘气。他终于能在学校待上完整的一年。这个成就可真不小。
他的母亲都对他一整年没有生病而颇感震惊。于是她带麦克斯去重新找了一位医生做检查。麦克斯的母亲随身带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满了他以前的病历、住院记录以及一系列记录他病情的资料。
“吸一口气。”这位新找的医生对麦克斯说。
麦克斯故伎重演。
“不行,你在假装。好好地吸一口气。”医生说。
吃惊的麦克斯努力装得更像点。
“你还在装。”
麦克斯没招了。这个家伙太厉害了,居然能揭穿他的把戏。他闭上双眼,真正地吸了一口气,满心都是恐惧,害怕自己又会回到卧床休息、洗盐浴那种无聊透顶的生活。
麦克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接着,他听到了一个声音:“好了,你没事。”
医生还没完,说:“你能做一个仰卧起坐吗?”
麦克斯的妈妈替他求情说:“不行,他做不了仰卧起坐!”
他做了一个。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做的第一个仰卧起坐。
“你能做十个吗?”
麦克斯做了十个仰卧起坐。
“你能做一百个吗?”
他知道这太多了。为了能上学,他已经让自己表现得不错了。
“不行,我做不了一百个。”麦克斯说。
“嗯,试试嘛。”医生说。
他做了一百个仰卧起坐。
十个俯卧撑?
“不行,我想我一个都做不了。”麦克斯说。
他做了十个。
医生看着他的母亲问道:“夫人,有什么问题?”
她结结巴巴地说:“可是他过去一直都病怏怏的。”
“没错,小孩子都是这样的,”医生说,“他们会生病,然后又会好起来。”他从麦克斯母亲手里抓过了那个文件夹,一把丢到了垃圾桶里。然后他转过脸对着麦克斯说:“你很健康也很强壮。去上学吧,别想这事了。”
这是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时刻至今都让麦克斯觉得有些糊涂。他过去真的是病得那么严重吗?或者,只是因为老有人说他生病了所以他就扮演了病人的角色? 这是麦克斯最后一次让别人来告诉他什么事情是他能办到的,什么是他不能办到的。算上这一次,再算上他在黑海几乎淹死的那一次,以及从切尔诺贝利的有毒蘑菇云虎口脱险的那一次,可以说他至少有三次是死里逃生。这些经历可以让大家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麦克斯完成的那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创建了两家市值都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
或许,slide还没有击败PayPal。不过,对于麦克斯而言,战无不胜仅仅就是他正在进行的一项任务而已。

文摘

版权页:



2006年10月10日,北加州,大风,阳光明媚。查得·赫利和陈士骏在谷歌总部办公室外,站在一台摄像机前咯咯地笑着,他们显然没有准备讲稿。
“两个大王聚首了。”查得的即兴发挥有些笨拙,引得陈士骏大笑不已,让他忍不住退出镜头,在停车场里笑弯了腰。两个大王?这都哪跟哪啊?
查得更显夸张,一本正经地引用起汉堡王的广告语,说:“两个大王聚首了,他们是搜索之王和视频之王。试看天下谁能敌!”
笑声一片。而后录制完成。
你也会为此晕眩。谷歌刚刚出价16.5亿美元,收购了查得和陈士骏才11个月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这意味着他们二人的身价各自陡涨了3亿美元!而且,他们再也不用孤立无援地去应对那些恼人的侵权纠纷,也不用考虑如何挣钱的问题了。如今,他们的身后站着谷歌这个市值1950亿美元的巨无霸。不过,被这条新闻冲昏头脑的远不只查得和陈士骏两人。他们二人录制的视频一经放上YouTube(当然是YouTube了),就立即在80千米长的硅谷形成了一道强力冲击波。
从查得和陈士骏活力十足地录制视频的现场往北几千米,就是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所在地。消息传来后,年仅23岁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终于如释重负。仅仅1个来月前,雅虎公司开价10亿美元想收购Facebook。现在看来,这个价一点儿也不算高得离谱,而扎克伯格当时不顾投资人和手握期权的一干员工的反对,拒绝了收购,现在看这一决定也丝毫不算是愚蠢的举动了。
消息传到往南560千米的洛杉矶,汤姆·安德森、克里斯·德沃尔夫和他们的投资人却怎么也无法释怀。YouTube的交易令他们难堪,他们一年前以5.8亿美元就把MySpace出手卖掉了,显然是亏了。要知道,MySpace现在可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一个站点啊。有多大呢?大约60%的YouTube的视频是人们通过MySpace页面去观看的。查得和陈士骏的买卖是建立在MySpace的成功基础之上的,可现在人家的网站却卖出了几乎3倍的价格。伤不起啊! 

内容简介回目录

《硅谷合伙人》已经编辑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Web 2.0世界中新一代互联网英雄们的成功故事,包括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埃文•威廉姆斯(Twitter)、马克•安德里森(网景)、雷德•霍夫曼(Linkedin)、麦克斯•勒夫钦(Paypal)、彼得•泰尔(Paypal)和凯文•罗斯(Digg)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今天,他们都是互联网世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大多在二十几岁就拥有了人人羡艳的财富、名誉、地位,围绕他们成功创业的新闻、书籍、电影也层出不穷。人们都在追寻这些人的足迹,想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灵感和启示,或者说,成功的规律和法则,然后按照这种规律去创业,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这些人的成功确实很耀眼,但大家不要忘了,成功只是一个结果。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光鲜灿烂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硅谷合伙人》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不止一次的挫折,从一名不文到声名鹊起,这其中饱含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苦涩:被夺权、被收购、与风险投资人斗智斗勇、彻夜不眠的冥思苦想……这些都是本书的作者Sarah Lacy想要向我们展示的事实。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Paypal创始人麦克斯•勒夫钦
本书作者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创业者!作为美国科技界的知名作者和记者,Sarah Lacy曾采访过无数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以擅长发现科技领域的“传奇企业家”闻名。她被誉为硅谷令人惊叹的女性之一。她曾是美国著名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的撰稿人。不过现在,Sarah Lacy已经离开了TechCrunch, 创办了PandoDaily,此网站也是一个科技博客,专注于创业公司及创业生态系统,现已正式上线。这个网站获得了来自马克•安德里森、彼得•泰尔、扎奇•尼尔森(NetSuite)、乔希•科派尔曼(First Round Capital)等人的投资。(小编想在这里说一下,Sarah Lacy的记者这份工作可真是没白干:))除此之外,Lacy还说服了前同事——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作为其客座专栏作家。

本书作者Sarah Lacy
下面我们回到《硅谷合伙人》这本书。全书一共12章:
1. 胜者为王
2. 泡沫回忆
3. 去你的!毛线背心
4. 盲目的风险投资人
5.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民众
6. 王者归来
7. 马克•扎克伯格现象
8. 主宰世界
9. 市中心的门钉
10. 出售
11. 非企业家
12. 失败鲸

本书以麦克斯•勒夫钦和彼得•泰尔创立的Paypal为起点,以互联网精英们的新一轮创业为主线,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他们所遇到的困境和获得的突破,最后以推特的成功作为结束。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推特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
这些传奇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还有就是,成功也绝非终点。

从创立一个公司的那一天起,创业者们就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他们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互联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走在科技最前沿,他们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帮助他们超越他人的想法;他们要和狡猾的风险投资人打交道,既要依赖于他们的投资,还要小心他们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还要面对上市的问题,但同时面对的还有控制权的流失;还有就是出售的煎熬,看到自己历经数年(或者数月)构建出的东西,然后又不得不将其转售他人时,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会让他们颇受打击。卖掉公司以后呢?如果你认为我们的创业者在卖掉公司以后会好好休息一下,给自己放个大假,或者飞去哪个私人小岛待上一段时间,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已经盯上了新的目标,又要开始他们新的征程了……

Once you're lucky, twice you're good(一次是幸运,两次是优秀)。对于这些传奇人物来说,成功从来就不是终点,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从无到有,能够激发他们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过程。

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帮助你成功的书,也是一本让你冷静思考的书。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59481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硅谷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