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2:手机预装乱象 返回词条

目录

手机预装乱象回目录

  运营商补贴、渠道拓展等政策力,无疑是推动我国手机用户从2G向3G迁移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加速了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进程。但在此过程中,运营商挟其优势,将庞大的销售量作为一种推销渠道,将多种应用软件预装进定制机内,以开拓增值业务。但这一情况常常对消费者造成困扰,甚至权益的侵害。附着在这一过程中的,还有众多利益吸食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隐身于手机屏幕内的“食费”利益链。

  中秋节前,四川的李冰以“受害者”身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爆料,称其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以非定制机价格购买了一款某品牌的定制手机,而前者价格高于后者。

  记者调查后发现,李冰的爆料背后潜伏着一条涉及手机厂商、运营商、第三方应用软件公司、应用软件销售代理商、刷机公司等多方参与的“食费”利益链条。

  讲述 一次怪异的购机经历

  进店买手机,未被问需求却被一直追问手机号码的运营商归属问题,此等怪事就发生在李冰身上。

  据李冰称,今年8月底,他在成都迪信通某门店看到店内在做节前促销活动,承诺低价保障等诱人条件。经过促销员一番热情推荐,李冰花了2399元购买了一部某品牌手机。这与店内明码标价的2499元原价低了100元钱,李冰觉得赚到了。

  手机买到手后,烦恼随之而来。一周后的周末,这部手机被家中小孩拿去玩,就一两小时的时间,李冰手机里原有的80元话费就用光了,还导致欠费停机。

  疑惑之下,李冰随即拨打了该品牌手机的客服热线。不料,客服人员回答说,李冰购买的是某品牌移动版,也就是移动定制手机,携带有运营商捆绑的预装软件。客服人员又告诉李冰,该手机品牌型号为中高端机型,预装的应用都可以删掉,以后不会有类似问题出现,只有低端手机才不能删除这些软件。

  李冰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在选手机时,手机促销员问得最多的并非他需要什么样的手机,而是他的手机号码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的?对手机不太精通的李冰感到很奇怪,促销员给他的解释是:选择匹配的运营商机器,会让手机上网速度更快。

  为了证实自己购买的手机确实是定制手机,李冰上京东商城查看,结果让他大跌眼镜,该款手机移动版的售价仅为2288元,还参与网站礼包赠送活动。在京东在线客服的问答版面,李冰看到自己想要购买的“裸机”,即非定制手机为公开版,客服明确回答,“公开版的意思是没有运营商”。

  李冰回忆,在整个购买过程中,迪信通手机促销员从未向他提及有公开版或者“非定制机”,他是花了高价购买了有潜在流量陷阱的定制机。李冰认为,迪信通的促销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

  听完李冰的讲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即走访了北京某迪信通手机卖场,并经历了相似的购买过程。

  调查 应用预装已成通行规则

  在北京某迪信通手机卖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手机促销员问起上述品牌手机相应型号的价格,促销员答非所问:“你用的是中移动(54.12, -0.83, -1.51%)还是中联通的手机号?”

  记者当即表示不需要定制手机,要“裸机”(即非定制手机),促销员回应,所有的手机都是 “裸机”,但需要根据顾客手机号码运营商支持的网络来匹配手机,这是从配置的需要考虑。

  说着,该促销员拿出一款真机,指着印在手机后盖上的运营商Logo说,“每款手机支持的网络不同。如果买联通版,最低价可以在标价 (即2499元)基础上优惠100元;如果买移动版,可以优惠200元,因为移动要推4G,做促销。”

  当记者问起手机内是否有预装的应用程序时,促销员马上回答,“不想要的都可以删掉,也可以帮你下载你想要的。”记者又问,“其他机型是否也可以删掉预装应用”,对方答,“不一定,要根据型号”。

  为了证实混淆概念的做法不止发生在上述一款手机上,记者在酷派的体验店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针对消费者如何区分定制机和非定制机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询问了宇龙酷派厂商的相关工作人员。该人士表示,在3G时代,整个产业链已经被运营商主导。作为“中华酷联”的一员,酷派与其他三家主流厂商采取的策略,都是与运营商捆绑的销售策略,在市场上,这些定制机占到绝大多数。除了有运营商补贴,定制机的机身上通常印有运营商终端定制的Logo,也会预装一些运营商软件。

  也就是说,机身后盖印有运营商Logo的手机均为运营商版的定制手机,而非上述迪信通促销员所说的“裸机”,因未及时告知,从而导致上述消费者李冰使用内置运营商应用产生流量流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邱宝昌对此表示,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预装软件难卸载,卸载后难保修,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手机“三包”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行业解剖 三种途径隐秘分食收益

  在智能手机时代,运营商对渠道的主导能力越来越强,运营商通过定制手机捆绑服务套餐,利用集中采购、销售、话费补贴等手段,全面介入移动终端设计、开发和验收过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所谓“移动版”就是中国移动的定制手机,内置移动运营商的应用,比如有MM商城、咪咕音乐、移动WLAN热点等,只支持移动卡的3G信号;“联通版”的内置应用包括沃商店、沃阅读等,只支持联通卡的3G信号,“电信版”只支持电信3G。

  GfK中国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3G智能手机零售量已超过1.5亿部,其中,运营商捆绑市场销售的3G智能手机已达8800万部,占比近六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手机渠道销售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时下国产手机品牌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预装,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种即与运营商合作定制,运营商将相关应用预装进定制手机内绑定;第二种是手机出厂时,手机厂商自己预装应用程序,一般是将应用程序内置入手机系统内,从而使消费者难以删除;第三种方式便是销售商与厂商合作,以渠道推广作为筹码,或后期刷机预装应用程序。

  该销售经理说,第一种方式中,“运营商这么做,是为了与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争夺用户,因为伴随传统的通话和短信业务收入不断下降,运营商正好利用这一方式开拓增值业务。手机厂商跟哪一方合作都不吃亏,更不可能得罪运营商。”

  第二种方式中,手机厂商在手机出厂时,通过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或手机应用预装公司合作,将相关应用内置进相应手机内。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揭秘了手机预装市场的“食费”链条:首先,手机厂商与第三方预装公司携手,双方协议将50~100个用户无法自己删除的应用程序预装进手机,每售出一部手机,预装公司支付给手机厂商50~100元收益。这些内置的应用程序多为收费程序,一旦被激活,便会产生费用。甚至有应用程序在手机内潜伏近3个月后,会自动以短信的方式扣费,一条0.5元左右。手机厂商和预装公司五五分成,瓜分这些收益。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得到的收益,可使大打价格战的手机厂商获得额外收益,反哺其硬件销售的亏空。

  至于第三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后期刷机等方式内置。

  一位品牌手机厂商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通过预装,软件厂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赚钱。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方式,是从用户使用中直接收费。如某款收费的预装游戏软件,只要点击,便产生费用;第二种是软件本身免费,通过增值服务收费,如游戏中的道具等;第三种方式是渠道收费方式,即使用免费,但附加了广告推送和内容推广,该软件厂商便可通过向广告商、内容商收费来获得收益。比如一款订购机票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同时呈现多家航空公司或票务公司的票务信息,用户使用软件成功购票后,所属航空公司或票务公司就需要向软件商支付一定的提成。

  正是基于各种利益,手机预装市场乱象频生,用户则成了最后的买单者。

  对记者了解的以上情况,记者联系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但对方不予置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该领域:工信部今年4月11日针对此而发布的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执行。该通知中,对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和预置应用软件提出了管理要求,明确规定手机厂商不得在手机出厂时预装5种性质的手机应用软件,其中包括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软件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该通知的监管对象只针对手机出厂环节,而未将其他环节的预装行为纳入监管范围,监管效果会打折扣。但至少,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手机预装市场的乱象予以关注。

  (文中李冰为化名)

手机预装App牟利 让你防不胜防回目录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安卓手机内置软件的黑幕:一些手机预装软件正常途径无法删除,而如果用户通过取得ROOT权限,自行删除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厂商客服人员表示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调查还发现,在将软件通过刷机植入手机后,每激活一个内置应用手机厂商和销售代理商、刷机公司竟然能获得0.8元-2元钱不等的经济收益,一个小型的刷机功能每月就能获利百万以上!

渠道商是最大黑手

为加速智能手机的普及,运营商会给予其定制机一定的补贴,同时手机厂家也安装丰富的应用,应用会包括当下的热门使用以及品牌自身独有的研发APP,这样做有利于品牌本身的宣传推广和引发大家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兴趣。

正规厂商对手机APP预装会做测试,不通过测试的应用是不会被放置在手机里,并且他们会有严格的监控标准,包括对流量,对耗电的测试都是严格控制的,同时手机厂商还要求APP要对手机适配,也就是软件要为手机提供最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应用是专门针对某款手机推出的,这种应用APP可以说是和手机捆绑在一起,所以对其要求更加严格,基本不会对手机带来不良影响。

手机厂商没有猫腻、运营商也没有猫腻,那动手机用户奶酪的最大嫌疑就是渠道商了。据从事手机APP产业链研发的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山寨手机,出厂之前的预装软件都会做适配监测,以确保软件不影响手机运作。

手机APP预装真正乱在渠道上,很多黑心刷机会刷很多带有软件的ROM,这种ROM里甚至有暗扣费。手机经销商可以将软件预装进手机中,使用的方式基本以刷机为主,即是将软件内置到ROM中。记者在机锋论坛、应用汇等知名网站主页上发现很多以刷机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科技公司”,只要是安卓系统就可以做刷机包,推广渠道以手机经销商为主。

“全票通过”的利益链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运营商定制机的收费软件如被使用,需要短信通知确认,用户大可根据提示拒绝;如果发现厂商在手机出厂时,通过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内置了不合理收费的应用,可以追究到手机厂商。但第三种方式,是销售商与厂商合作,以渠道推广作为筹码,或后期刷机预装应用程序,用户就难以解决了。

通过渠道方式收费,即使用免费,但附加了广告推送和内容推广就可以产生价值。软件厂商可通过向广告商、内容商收费来获得收益。比如一款订购酒店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同时呈现各地多家酒店的入住信息,用户使用软件成功下单酒店后,相关酒店就需要向软件商支付一定的提成。

调查发现,去年华强北某小型货仓一天就能刷5万台手机,今年将有4亿台行货手机流入市场,这些手机70%都被大代理和连锁经销的刷过机。所以一个小型作坊能年赚过百万。而一些大型作坊的刷机量更加是难以估算了,巨大的利润驱使一众人进入刷机行业。

知情人士的爆料更为让人诧异,据他了解,70%进入手机连锁店的手机都被做了刷机处理,当中不乏苏宁、迪信通等知名连锁3C卖场。从网上公布的《手机预装付费表》看到,如果按照一台手机的激活计算,手机软件商付给生产厂家的价格是0.8-1元,付给代理商的是1-1.5元,到各级经销商的价格就变成1.5-2元,而付给游走于软件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刷机公司也是1.5-2元。

从“分赃”利润表看到,下游环节收费略高,这是因为上游经销商刷机之后,手机有可能被下级经销商刷掉,而下游经销商的刷机行为最为保险,软件的留存率更高。手机厂商可以通过分成获得利益,刷机团队可以轻松通过刷机赚钱,第三方软件开发通过激活、点击使用向商家收取提成,于是皆大欢喜了,除了用户。

大家对这些手机上的“牛皮癣”已经越来越反感,即使预装到手机上,用户也大多选择弃用、禁用甚至想尽办法删除。

既然这种做法让大家如此厌恶,为何众多厂家、经销商和刷机公司仍然对手机软件预装业务如此热衷呢?从央视采访一位手机厂家的营销人员可以看到,提供预装服务,无论是生产厂商,手机代理商还是销售商都是有利可图的。于是,那些没有参与刷机安装不良软件的厂商和运营商,在此时或选择为虎作伥,或选择视而不见。

于是,一条“全票通过”的利益链就此产生了,而这条利益链的受害者却只有一个——手机用户。对此中消协律师团长邱宝昌明确表示:预装软件难卸载,卸载后难保修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手机三包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手机预装的N宗罪

伴随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软件也就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但一些新买的手机却被预装了数十款软件,用户却没法卸载,影响了运行速度,又浪费了手机流量,导致用户手机运行变慢、耗电,甚至部分软件还存在恶意吸费,已经给广大智能手机用户的资费和信息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第1罪

暗中运行拖慢速度

据央视报道,北京消费者小王购买了一款新手机后发现,其中预装了近20款应用,其中有大部分是自己用不到的软件。在小王看来,这些五花八门的软件虽然多余,但并不影响手机使用,所以没有在意。但不久后小王发现,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

为了验证自己的怀疑,小王来到北京一家软件安全检测机构寻求帮助。安全专家发现,在小王手机的程序管理中,十几款预装软件中有八款正在运行,而且在手机主页面没有任何显示,只有在后台才能看见。

有手机专家指出,手机系统随着开机以后,自动运行的程序不断地增加,就会导致手机运行的速度越来越慢,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第2罪

暗中吸费、偷流量

除了暗中运行手机拖慢速度外,手机安全软件专家表示,手机系统开机后自动运行的程序不断增加,手机会越来越慢,这些程序与厂商发生数据交互,或者软件更新,就会消耗手机流量。换言之,这些手机预装的软件很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付出更多的上网费用。

此外,为追求利润,一些手机还被预装了大量垃圾软件,暗中吸费。比如去年被曝光的一款名为“食人鱼”的恶意软件,不仅影响正常使用,还恶意吸费,每年暗扣话费超过5000万元。同年,另一款伪装为“安卓升级补丁”的吸费软件,通过短信群发感染手机,按目前短信群发每条1到2分钱计算,100万条只需1万至2万元,显然暴利。

央视报道称,北京的一家手机安全检测机构上半年就发现,一款水货手机里的软件暗中操作手机自动发送短信、推送广告,给手机用户带来了资费和隐私的双重损失。手机软件工程师表示,他的目的就是通过广告来赚取相关的利益,然后通过软件的不断更新去控制手机用户成为“肉鸡”。

第3罪

无法正常卸载

相比上述两宗罪,更令人吃惊的是,用户通过正常渠道无法卸载这些软件。在点击卸载时,系统显示“将程序恢复到出厂版本”,而不是完全卸载,根本无法卸载。

诚然,对于一些级别较高的手机发烧友而言,可以通过刷机获得手机的root权限,从而删除掉那些令他头疼的软件。(所谓root权限,亦称“超级管理员”权限,有了root权限后才可以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以及程序进行操作,而为了防止没有专业知识的用户误删除一些系统程序,root权限一般不会开放给普通用户使用。)不过,根据央视的报道,如果用户通过root权限擅自更改手机系统,自行删除掉手机中的预装软件,那么他的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

预装的手机应用软件用不到又删不掉,如果选择自行更改系统删除软件,又不能享受到国家的三包政策,面对这样的尴尬与无奈,只好选择忍受那些多余的软件继续在后台运行,并继续为不断增加的手机流量而埋单。

第4罪

可能泄露用户隐私

在央视报道中还提到,一些无法卸载的软件会自动运行,消耗掉大量流量。尤其是一些水货手机和山寨手机,有可能会在暗中操作手机自动发送短信、推送广告,给手机用户带来资费和隐私的双重损失。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检测与分析报告》,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检测到的2000多个恶意应用中,已被下载近4500万次,在所有应用下载量中所占比重高达11%,即用户每下载9款应用,其中就有1款属于恶意软件。

在报告所曝光的手机应用中,排名前4位的应用每种下载量均达到200万次以上,总下载量在千万次以上。这些恶意软件常常伪装在游戏、界面美化程序或常用小工具中,有的包含木马病毒破坏手机系统,有的会私自预订增值服务并悄悄拦截运营商发来的确认短信,甚至记录用户登录软件的账户密码,窃取支付账户。

此外,有专家表示,一些可疑应用既不会主动攻击手机,但会收集用户账号、地理位置信息,甚至能自动连接网络、开启蓝牙收发数据等。这些功能不仅侵犯用户隐私,更有可能对用户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手机预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