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11:戴尔私有化 返回词条

北京时间2013年2月5日晚间消息,戴尔公司刚刚宣布,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与银湖资本将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收购戴尔公司,交易规模将达到244亿美元,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私有化交易。

  据悉,戴尔董事会周一晚对该交易进行了投票。交易完成后,迈克尔将继续担任公司CEO,同时也是公司最大股东,此前他已经拥有公司近16%的股份。正如媒体此前所报道,微软为该交易投资20亿美元。

  协议规定,除了迈克尔和银湖,还包括微软在内的投资财团将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对戴尔公司进行私有化。与最初传出该消息时的戴尔股价相比,该私有化价格溢价25%。

  据戴尔截至1月11日的企业价值计算,这一购价的溢价比约为35%。根据截至2013年1月11日的90个常规日的戴尔股票平均收盘价计算,13.65美元的溢价比约37%。交易买家将以现金收购除迈克尔-戴尔及特定一些管理层持股之外的戴尔全部在外流通股。

  戴尔董事会依据一个由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建议,以全体一致同意批准公司被迈克尔-戴尔和银湖资本收购,同时在满足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将 把公司私有化,其中包括独立股东的表决通过。迈克尔-戴尔本人未参加董事会所有的相关讨论,也没有参加董事会就上述交易所进行的表决。

  2012年8月,在迈克尔-戴尔首次与董事会接触表达有意将公司私有化之后,公司组建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在首席董事曼德尔(Alex Mandl)领导下,特别委员会聘用了独立财务顾问摩根大通、独立法务顾问Debevoise & Plimpton LLP提供咨询意见,帮助特别委员会考虑其他战略性替代方案、收购提议以及随后的合并协议谈判。

  特别委员会还聘用了一家业界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对相关事务进行独立分析,其中包括评估戴尔的战略性替代方案、公司继续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机会,此后委员会还聘用了Evercore Partners提供相关服务。

  合并协议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待价而沽”期。在这一期间,特别委员会在Evercore Partners帮助下,将积极寻找、接收、评估提供替代性报价的其他方并可能进入相关谈判。最初的“待价而沽”期是45天。此后,在随后的45天内,特 别委员会将被允许继续与任何能提交合格报价的他人或集团进行讨论,开始谈判或推荐进行交易。在最初的“待价而沽”期,一份成功的拥有合格提案的竞购报价需 要负担1.8亿美元的分手费(相对目前的价格比例不到1%)。在最初“待价而沽”期未达到合格条件的竞购报价将需要负担4.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业内人士称,该交易显示了戴尔欲东山再起的决心。最近几年,戴尔业务持续低迷。除了传统的PC厂商,戴尔还面临着智能手机和和平板电脑厂商的严峻挑战。作为一家新的私人控股公司,戴尔希望能够恢复昔日风采。

  尽管有分析师持怀疑态度,但不管怎样,此次达成的私有化交易对于戴尔而言是个分水岭。该私有化交易是2007年黑石集团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集团之后的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私有化交易。(李明 立悟)

目录

[显示全部]

戴尔新协议刺激股价上涨 私有化闹剧将继续回目录

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网络版刊登署名为安德鲁•巴里(Andrew Bary)的文章称,在戴尔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周五与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和银湖集团(Silver Lake Partners)签署了修订版的最终私有化协议后,戴尔股票的周五收盘价涨幅超过5%。戴尔私有化闹剧仍将继续,看不到任何结束的迹象。以下是文章内容全文:

uploads/201308/1375625660w8n8tten.jpg

根据双方达成的新协议规定,迈克尔•戴尔和银湖收购戴尔的报价将从此前的每股13.65美元提升至每股13.75美元,而收购戴尔的总价格至少将增加3.5亿美元,总价接近249亿美元。除此之外,迈克尔•戴尔和银湖还需在交易结束之前支付每股0.13美元的特别派息。另外,还要保证在交易结束之前支付第三季度的每股0.08美元的派息。

受此利好消息刺激,截至周五(2013年8月2日)收盘,戴尔股价报收于每股13.68美元,涨幅达到5.6%。本周三,在戴尔董事会特别委员会拒绝迈克尔•戴尔提出的投票规则修改的建议后,戴尔股价曾一度跌至12.50美元以下。

然而,华尔街分析师可能高估了双方达成协议的成功几率,同时也低估了股东对戴尔私有化交易的抵制力。截至最近,按照投出的票数计算,戴尔股东对私有化的投票结果比例虽然仍是60%反对和40%赞成,但已经非常接近五五开,其中未投出的票数按反对票计算。目前,在戴尔全部17.5亿股股票中,约有20%的股票没有参与投票。

戴尔特别委员会主席亚历克斯•曼德尔(Alex Mandl)对此表示:“很高兴双方能达成新协议,包括下季度的派息,新协议将戴尔的估值最多提高4.7亿美元。”

戴尔在私有化投票推迟的两个月时间里实现的利润成为此次新协议中提高收购价的主要原因。戴尔股东Pzena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首席投资官理查德•普泽纳(Richard Pzena)指出:“两个月来的盈利应该归属股东。” Pzena Investment Management仍投票反对了新协议。普泽纳注意到,戴尔的每股收益水平一直保持在月均0.1美元左右。这大致相当于新协议中特别派息和季度派息的价值总和。

由于涉嫌在投票的最后时刻改变投票决定,此次部分投赞成票的戴尔股东可能会接受调查。华尔街一直有传闻称,迈克尔•戴尔将承担特别派息的支付。他将借助其持有的15.5%的戴尔股份以及在新协议中的额外投资来支付这笔派息。但他明显没有获得任何额外资金用于支付这笔钱。双方在周五发布的最新声明也没有提及迈克尔•戴尔获得额外资金的事宜。

无论是迈克尔•戴尔本人在今后的戴尔公司中持股比例缩小以换来支付派息的资金,还是戴尔公司直接支付这笔派息,结果似乎都是一样的。戴尔公司终将支付特别派息和季度派息。

戴尔私有化新协议的达成无疑让本已非常气愤的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变得更加愤怒。伊坎并没有在周五发表任何声明,但他很可能会继续攻击这份新协议。

让伊坎感到愤怒的是, 戴尔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将股东投票日期推迟到2013年9月12日,而戴尔则将召开年度股东大会的时间定在了10月份。伊坎一直要求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私有化投票,这样股东就会在迈克尔•戴尔提出的私有化价格和伊坎提出的每股14美元的收购价格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

很明显,戴尔公司根本不想给予股东做出更好选择的机会。戴尔去年的年度股东大会是在2012年7月召开的,而本年度股东大会最迟也应该在本月底前召开。

戴尔私有化闹剧似乎还远没有结束。

早期报道:分析师评戴尔私有化交易:挑战仍旧存在回目录

 北京时间2013年2月6日凌晨消息,戴尔周二称,该公司已同意将自身出售给创始人兼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银湖,交易总值为244亿美元。

  以下是分析师和投资者的评论:

  太平洋寰冠证券分析师布伦特·布兰斯林(Brent Bracelin):

  “我认为,与作为上市公司相比,作为私人持股公司的戴尔将可更容易地寻求走上不同的道路。很明显,戴尔是微软的重要合作伙伴;确保戴尔仍旧是其合作伙伴对微软来说是一种既得权益。”

  Christiana Trust信托基金副总裁兼投资组合经理托马斯 尼翰姆(Thomas Nyheim):

  “戴尔正在朝平板电脑领域进发,因此这家公司想要为后PC时代而彻底改造自身和私有化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项规模很大的交易,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近期内我们无法看到更多这种规模的交易——因为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是戴尔的重要大股东。”

  晨星分析师卡尔·兰菲尔(Carr Lanphier):

  “对交易双方来说,这都是一项很好的交易;戴尔股价一直都低于其企业价值。我认为,这对迈克尔·戴尔和银湖来说是个很大的机会。他们已经花费了100亿美元进行并购交易;在未来四年时间里,他们背后的动量会带来有组织的发展。对微软来说,他们肯定有兴趣通过与戴尔进行合作来拥有通向自身用户的管道。”

  美国投资银行Sterne Agee分析师肖·吴(Shaw Wu):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股东是否将批准这项交易,原因是交易价格实际上与戴尔股价相比没有溢价。坦白的说,迈克尔·戴尔和银湖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收购这家公司是明智之举。高价将在交易发生、筹集债务融资和振兴该公司等方面让这项交易变得很困难。”

  投资公司Discern董事总经理辛迪·肖(Cindy Shaw):

  “这项交易已在几个星期时间里受到广泛讨论,最终达成并不令人惊奇;交易条款已被广泛猜到。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微软将对戴尔的策略造成多大影响。”

  纽约证券公司FBN Securities分析师谢博利·塞拉非(Shebly Seyrafi):

  “这对迈克尔·戴尔来说是个机会,能让其更加灵活地管理这家公司。但这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即戴尔仍将像以前一样在PC市场上面临挑战。”

  纽约投资公司Kingsview Capital管理合伙人菲尔·西尔弗曼(Phil Silverman):

  “我认为,交易金额非常合理,原因是有传言称戴尔将私有化时其股价约为10美元,因此溢价为30%。鉴于是迈克尔·戴尔将接管这家公司,我认为他不会支付很高溢价,尤其是从交易规模来看。这项交易将给他带来灵活度。”(唐风)

早期报道:戴尔启动私有化谈判 控制权及复兴计划成焦点回目录

  导语:随着戴尔公司私有化消息的曝光,戴尔公司的缔造者麦克·戴尔(Michael Dell)又重新回到聚光灯下。路透社专栏作家本·贝尔科维奇(Ben Berkowitz)撰文指出,私有化后戴尔能保留多少控制权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私有化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合作伙伴是否支持戴尔公司耗资不菲的复兴计划。

  以下是文章全文:

  根据彭博社此前报道,戴尔正与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进行私有化谈判,不过该谈判尚处于初级阶段,最终能否成功还不得而知。不过一旦私有化完成,戴尔公司现任CEO戴尔将保留多少控制权,却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戴尔拥有戴尔公司14%的控股权。私有化对戴尔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实际上早在2010年6月,戴尔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就表示,早考虑过将戴尔公司私有化了。

  如果戴尔那时候下定决心私有化,那么他的公司就可以提前两年完成业务重心的调整,像IBM一样将业务重心转向利润丰厚的企业IT和服务市场。不过这样的转型对戴尔电脑这样公司名称中含有“电脑”字眼的企业来说并非易事。在企业市场,戴尔个人的明星光环将不复存在,且面对的是IBM和惠普这样的劲敌。

  戴尔缔造PC直销王国

  戴尔公司由戴尔在1984年创立,当时的启动资金只有1000美元,地点是戴尔所在大学的一间宿舍。之后,戴尔快速成长并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之一。

  戴尔本人也随着戴尔公司的成功而身价倍增,他用赚来的钱创立了一家名为MSD资本的投资公司,该公司在美国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拥有80多名员工,投资范围非常广泛——从股票到房地产都有涉足。不过戴尔的大部分财富还是来自他所创立的戴尔公司,在福布斯最新一期的全球富豪榜TOP 50名单中,戴尔以160亿美元的身价入选。

  2004年,戴尔第一次尝试交出权力,凯文·罗林斯(Kevin Rollins)接替他成为CEO。罗林斯接任时戴尔正处在发展的辉煌期,不过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该公司的销售额和客户服务水平均遭遇下滑。2007年,戴尔不得不重新回归主持大局,在当时的投资人的眼里,他是以“救火者”的身份重掌大权的。

  “二进宫”遭遇PC产业不景气

  不过,在戴尔重新出任CEO至今,戴尔公司的股票和市场份额都遭遇进一步下滑。在PC和服务器市场,戴尔遭到了惠普和来自中国的联想公司的巨大挑战,同时整个PC产业的不景气也给该公司的增长造成了困难。

  这次私有化的消息推动戴尔股价大幅上涨,最高涨幅达到14%。不过即便按周一收盘价来算,戴尔股价较6年前戴尔重新出任CEO时也大幅下跌了49%。同期惠普的股价下跌了59%,同样不容乐观。

  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PC产业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戴尔在PC时代的“直销”优势一去不复返,该公司与惠普等其它PC企业一起遭遇了变革的阵痛。不过再向移动设备转移的过程中,它们并未能将PC时代的优势延续,所以陷入挣扎和迷茫。

  从个人领导力方面来说,戴尔有些轻率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一些麻烦。在1997年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重回公司时,他曾建议乔布斯关闭公司,把现金返还给股东。不过9年后,乔布斯笑道了最后,苹果的市值超越了戴尔。今天,苹果已发展成为一个市值相当于20个戴尔的公司。

  私有化结果将影响戴尔复兴计划

  Maxim集团分析师阿肖克·库马尔(Ashok Kumar)认为:“戴尔想要重塑自己,必须从专注硬件向专注软件和服务转型,私有化会给该公司更多的时间去证明转型是正确的选择。在科技领域,上一个私有化的例子是飞思卡尔,不过结果并不怎么好。”

  戴尔公司现在是否该选择私有化,或者说它的私有化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未来的合作伙伴是否支持戴尔公司耗资不菲的复兴计划。

  瑞穗证券分析师阿比·兰姆巴(Abhey Lamba)认为:“戴尔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接洽寻求公司私有化有理可据,不过这也可能会该公司正在进行中的转型策略造成影响,除非投资者愿意继续用户戴尔现行的战略目标。”(朱飞)

戴尔缘何私有化:个人电脑已死 重塑公司形象回目录

戴尔CEO迈克尔·戴尔戴尔CEO迈克尔·戴尔

  导语:美国财经网站MarketWatch专栏作家德沃拉克(John C. Dvorak)今天撰文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戴尔想要真正转型为服务公司,摆脱外界无法抹去的PC公司印象,私有化已经成为最后选择。

  以下即德沃拉克的评论文章全文:

  多年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戴尔曲折漫长的前进道路,而私有化不啻于举起白旗,承认自己无法在公开市场上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树立“服务公司”形象,不至于沦落为一家纯粹的PC公司的战争。

  一年多以前,我曾经与该公司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长谈。他向我解释了为什么不肯放弃PC业务。事实上,当时大家都在谈论惠普退出PC市场。当然,后来他们又改弦更张了。

  迈克尔·戴尔的观点是:在PC成为日常用品后,继续制造这种产品只有一个理由——让戴尔提供的服务更全面,将PC与服务、软件、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产品打包,作为整体解决方案销售。如果没有自己的PC业务,将意味着竞争对手有可能趁虚而入。

  但是,迈克尔·戴尔担心华尔街无法转变观念,依然将戴尔看作是一家PC制造商。显然,他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直至现在,大多数媒体依然将戴尔称作PC公司。甚至可以说,戴尔中了这几个字的诅咒,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重塑形象。

  既然PC0已死,无法摆脱PC公司形象的戴尔还能指望什么呢?在我看来,该公司已经别无选择,唯有采取重大举措,启动私有化,然后寻求重新梳理集成的机会,或者索性拆分出售。

  当然,这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变数,也会直接影响销售表现。一切动作必须尽快完成,让消费者安心,相信戴尔依然存在,还会继续提供服务。所以,他们正在争分夺秒。

  那么,私有化的第一步为何如此混乱?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多年以来,戴尔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架构,中层管理人员众多,相互牵制和攻讦(当然,这样的大公司远不止戴尔一家)。

  这是人力资源末位淘汰制的恶果。一个流行理念是,团队中5%到25%的人应该被解雇,于是就有人发明出了这样的考核方法,试图将这些不合格者找出来。有些时候,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但是长期而言,只有那些善于通过考核的人才能生存下来,而这种人恰恰是任何公司都不愿意保留的人。戴尔的这种做法已经导致怨声载道。

  归根结底,戴尔已经失去了明晰定位。正因为如此,大家别无选择,只能将它称作“PC公司”。

  在这种局面之下,他们能够采取的最明智举措就是退市,远离详细审查的显微镜,在不再有分析师围绕的时候悄然再造自我。未来的故事会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子衿)

戴尔:从PC之王到收购对象回目录



尔公司(Dell Inc.DELL-4.25%)从电脑业王者变为收购目标的旅程反映出该公司在放弃其昔日优势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这个曾将其推上卓越地位的优势就是完善的供应链,它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迅速组装定制电脑并发货。

现在的问题是,私有化是否是该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长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推动公司专注于企业产品而非消费产品的最佳道路。据一位知情人士说,私募股权公司银湖资本(Silver Lake Partners)周二与戴尔公司就以每股约13至14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进行了谈判。此人说,收购财团将包括银湖资本、一个类似养老基金或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者,以及戴尔本人。

上述人士说,具体价格还不确定,按照目前的设想,银湖资本和另外一位投资者为收购戴尔公司股权将需要安排20亿美元,而戴尔本人可能将在交易中拿出自己价值36亿美元或更多的持股(取决于收购价)。收购财团还将利用戴尔公司的部分资金,同时发债约150亿美元,以便满足约220亿至250亿美元的股权收购价。上述人士说,不管怎样,顾问们正在努力尽快结束谈判。

戴尔公司可能被收购的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随着该公司的业务和更广泛的个人电脑市场发生转变并放缓,在收购谈判的消息出炉前,该公司的市值缩水至约190亿美元,而过去该公司市值曾超过1,000亿美元。即便如此,戴尔公司私有化交易将属金融危机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之列,可能面临各种困难。

困难之一是戴尔本人的预计参与。他持有该公司近16%的股权。此前多桩涉及管理层的收购案都因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引发了质疑。避免收购价过高对加入收购财团的高管有益,但可能与高管们为股东争取最高价格的责任相矛盾。

交易撮合商说,这样的担忧可以通过增加保险措施而缓解,比如谈判有独立董事会委员会的参与,或对竞争性出价打开大门的所谓的“竞购等待期协议”。

戴尔公司发言人拒绝就谈判置评。

私有化可能使戴尔可以继续调整该公司围绕企业硬件、软件和服务开展业务,而不必担心在此过程中保持季度收益水平。分析人士和其他人说,必须做出改变背后的推动因素是这样一个事实,即随着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加上消费者喜好的改变,戴尔公司引以为豪的直销商业模式不再是一种优势。

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瑞夫金(Jan Rivkin)说,戴尔公司为适应一个特别的世界对其整个模式进行了完美地调整。当那个世界改变后,他们发现很难改变自己的模式。虽然戴尔公司的盈利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下降,但在截至去年11月份的12个月里,除去投资,它仍赚取了约30亿美元的现金。私募股权公司可以用这笔资金偿付为收购戴尔公司而举借的债务,向他们自己发放红利,或同时用于这两个目的。分析人士说,这使得戴尔公司在私募股权公司眼里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收购对象。

投资管理公司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America的债券分析师马丁内斯(Stanley Martinez)说,由于戴尔的股价近日处于一年来的低点,以该公司目前的估值,选择现在对它进行私有化可能非常合适。戴尔的股价周二上涨了7.2%,至每股13.17美元。

马丁内斯说,即使戴尔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出现下降,它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仍有可能通过私有化交易取得20%的回报率,如果他们能通过让戴尔公司削减成本而增加该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所获得的回报率还有可能更高。戴尔这样一家规模庞大的公司有可能达成私有化交易,这一前景本周引发了高收益率债券和贷款投资者的浓厚兴趣,他们说如果定价合理,这将是一桩有吸引力的交易。这些投资者中的一些人说,他们已经给银行家打电话,表示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向这桩交易提供贷款的人。由于渴望获得高回报率的投资者纷纷把大量资金投入信贷基金,许多投资组合经理手中的现金已经多到他们难以全部轻松投放出去的地步。基金经理们说,为一桩大额收购交易提供债务融资可以将这些过量资金大部分吸收掉。

戴尔1984年在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他的宿舍里创办戴尔公司的前身PCs Limited,当时他还是一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这家公司专门组装客户订购的电脑,其客户主要是小企业和电脑爱好者。戴尔不久后选择了辍学,把全部时间都放在经营自己这家企业上。他的公司通过电话从客户那里接单,从而免去了中间人这一环节。1988年,这家当时名叫戴尔电脑公司(Dell Computer Corp.)的企业公开上市,募集资金3,000万美元。该公司的直销模式使其在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IBM+0.05%)和康柏电脑公司(Compaq Computer Corp.)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这些规模比戴尔大的公司通过当地的代理商和分销商出售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那时每台的售价最高仍能达到3,000美元。戴尔公司不仅消除了一些成本,从而使其产品更具价格竞争力,它还给客户提供了给自己的个人电脑选配特定的磁盘驱动器和存储器的机会。一个高效率的供应链也有助于戴尔公司收获现金。戴尔公司在实际开始按订单为客户组装电脑前,就有可能从客户那里收取到现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增强了戴尔公司的发展动力。在1998年推出公司网站Dell.com六个月后,通过这一网站每天实现的网络销售额就超过了100万美元。到2001年时,戴尔每天的网络销售额最高达到4,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戴尔也在不断优化它的供应链,消除了不必要的步骤和费用。该公司安排重要的供应商在与其工厂一街之隔的地方开设仓库,它只在自己有需要时才让供应商发运来磁盘驱动器和处理器。戴尔利用自己的供应链将业务扩展至价格高昂的企业用产品领域,如服务器产品。到2000年时,戴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

然而,竞争对手们也逐渐提高了其供应链的效率。由于笔记本电脑价格下跌以及便携式电脑变得比台式电脑更受欢迎,在某些情况下,电脑公司开始将电脑的制造业务外包给代工企业去做,尤其是亚洲的代工企业。与此同时,许多消费者想要先体验一下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和其他功能,而不是在网上直接购买。这让惠普(Hewlett-Packard Co.HPQ+4.11%)等通过零售店销售产品的企业,尤其是苹果AAPL+4.15%这样拥有MacBook等个性鲜明的产品的企业获得了优势。

戴尔没有改变商业模式,而是开始通过直销渠道销售电视机和打印机等产品。但是这些商品不适合定制,并没有获得成功。

Reuters
2006年末,戴尔公司失去了世界最大个人电脑制造商的地位,被惠普取而代之。

2004年,戴尔卸任CEO一职,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2007年,他重新开始负责公司的运营。当时,消费者是个人电脑销售的驱动力,消费者对个人电脑销售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企业采购。戴尔承诺将推出一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设计,并开始在零售店销售戴尔电脑。

IDC的分析师普雷特(Crawford Del Prete)说,这些做法增加了戴尔电脑的成本。戴尔公司的供应链本来只需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此外,戴尔公司还可以获得预付款,但开始在零售店销售之后,戴尔公司必须生产大量相似的产品,而且在卖出去后才能拿到钱。因此,在生产满足客户额外功能需求的电脑方面,戴尔公司的供应链不再具有很大优势。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师萨克纳西(Toni Sacconaghi)说,惠普推出了戴尔电脑不具备的一些特色──一些成本不高的简单的功能,比如在个人电脑上配备两个耳机插孔。

戴尔公司推出外观上有吸引力的产品的大部分计划都以失败告终。戴尔公司一度推出了一款名为Adamo的轻薄款笔记本电脑,旨在与苹果轻薄的MacBook Air竞争。但是由于价格太昂贵,性能也不够强大,戴尔公司最终放弃了这个产品系列。同时,来自联想HK:992+2.11%、宏碁和华硕等亚洲对手的竞争正在加剧。最近,由于苹果的畅销产品把消费者引向数码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整个个人电脑行业都受到了冲击。

根据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2012年的个人电脑销量下降了3.5%,这意味着消费正在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转移,戴尔公司虽然也生产上述产品,但都未能在市场上立稳脚跟。在这样的压力下,戴尔改变了策略,使公司对企业客户的押注增加了一倍。尽管个人电脑在戴尔公司的营收中仍然占据大约一半份额,公司已经推出了针对企业客户的产品,并在2009年以39亿美元收购了技术外包公司Perot Systems Corp。

戴尔公司的发言人弗林克(David Frink)在邮件中说,过去四年,戴尔已经蜕变成一家新的公司,如今的戴尔是一家端到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戴尔已经从一家个人电脑制造商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但是由于新产品未能弥补个人电脑业务下滑的损失,戴尔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正在下降。

分析人士说,通过私有化,戴尔公司可以凭借新技术重新进行自身定位。他们预计,戴尔公司仍将留在个人电脑领域,但是可能不那么专注于消费者,因为个人电脑销售让戴尔公司与许多企业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与戴尔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小企业。  BEN WORTHEN

戴尔私有化或遭大股东反对:现金充裕估值过低回目录

  导语:美国《巴伦周刊》网络版今天撰文称,由于戴尔现金充裕、估值过低,加之很多股东的买入成本过高,因此如果以接近现价的价格实施私有化,很有可能遭到公司大股东的强烈反对。

  以下为文章全文:

  由于戴尔现金充裕,而且即使是在周一出现大涨13%后,该股的估值水平依然很低。因此,任何私有化计划都会遭到该公司大股东的强烈反对。

  据媒体报道,戴尔及其CEO兼大股东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正在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展开私有化谈判。该公司主要生产PC和服务器,同时也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迈克尔·戴尔对戴尔股价的忧虑在情理之中。该股去年11月跌破9美元,对应截至2014年1月结束的财年的动态市盈率不足8倍。戴尔是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市盈率最低的公司之一。

  “如果按照15美元的交易价格来看,我认为这一杠杆收购不会得到太多支持。”投资公司Pzen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EO理查德·彭泽那(Richard Pzena)说。该公司截至第三季度持有1400万股戴尔股票。彭泽那称,他的公司认为戴尔的估值应该达到每股25美元。“我们或许会支持20美元的杠杆收购,但如果是15美元,我认为相当于内部人士试图贱卖公司。”他说。

  考虑到戴尔的低市盈率和高净现金,大股东——其中很多是价值投资者——可能会反对以接近当前股价的价格展开私有化。即使私有化集团给出16美元的报价,由于动态市盈率仍然不足10倍,因此依旧相当于贱卖。戴尔最近一个季度的现金总额为140亿美元,除去债务后的净现金约为50亿美元,即每股3美元。考虑到净现金储备,戴尔的有效市盈率甚至低于表面数据。迈克尔·戴尔持有公司15%的股份,虽然比例很高,但仍然不足以确保私有化交易的成功。

  戴尔股东可能会对管理层说:“改善公司状况,将更多现金返还给股东,不要白白送给私募。”戴尔去年首次派息,该股目前的股息收益率不足3%,今后可能增加派息。

  很多戴尔股东持有该股已经数年时间,成本价远高于当前市价。该股2008年的交易价格为25美元左右,一年前为17美元左右。这同样是阻碍股东批准私有化交易的障碍之一。

  戴尔的私有化传言也推动其他低市盈率科技股的上涨,尤其同样处于困境的PC相关厂商。惠普股价周一就上涨4.89%,至16.95美元。延续了年初的涨势。投资银行Berstein分析师托尼·萨科纳吉(Toni Sacconaghi)估计,按照分类加总估值法计算,惠普价值为每股29美元。惠普股价与理论价值之间的差距也可能吸引激进投资者买入该股,然后强迫公司分拆。

  但考虑到高企的债务水平,惠普不太可能实施私有化,但该股对应本财年的动态市盈率仅为5倍。

  考虑到强劲的盈利、超低的估值和稳定的资产负债状况,希捷和西部数据两家硬盘制造商也有可能成为私有化目标。希捷周一上涨2.04%,至33.97美元,西部数据上涨1.64%,至44.70美元。这两家公司对应本财年的动态市盈率都仅为6倍。希捷2010年的一次私有化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巴伦周刊》当时批评该公司可能遭到贱卖。不过,私有化失败对希捷股东却是一大利好,因为该股自那以后已经翻番。(思远)

早期报道回目录

据国外媒体报道,戴尔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周四称,他一直都在考虑将戴尔私有化,并表示该公司仍未完成转型。 
  迈克尔·戴尔今天出席了由美国投资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主持召开的一次战略决策会议,他在回答问题时称其一直都在考虑将戴尔私有化;但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将使其更加认真地考虑这一可能性时,他拒绝发表任何言论。
  戴尔发言人也拒绝就此置评。
  迈克尔·戴尔承认,在前些年经历了一段强劲的增长时期后,戴尔已经失去了方向。他表示,戴尔的转型期到现在仍未结束,而且将比预想中要长一些,但同时表示该公司在业务组合转型的问题上正显示出令人鼓舞的迹象。他还表示:“我觉得,这家公司有能力大幅提高其运营利润。”
  在今天纳斯达克市场的常规交易中,戴尔股价上涨0.64美元,报收于13.76美元,涨幅4.9%

戴尔转型维艰 私有化筹谋能否力挽狂澜回目录

作为PC市场曾经的王者,戴尔直销模式曾重塑了PC产业,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毛利润率将对手远远抛在身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尽管三年转型,却步履维艰。用柳传志的话点评“戴尔正困在自己的圈子里出不来”。

  在PC市场上,戴尔2007年被惠普超越,痛失头把交椅;2009年又被宏碁超越,落到第三的位置,而且与银牌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咨询服务和新兴消费电子等戴尔积极转型的领域,戴尔的努力距离产生成效依然遥遥无期。

  为了进一步推动转型,戴尔公司CEO迈克尔·戴尔日前表示,正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也就是从股市上退市)。显然,私有化的想法,已经足以说明戴尔公司目前的窘境。

  戴尔或被逼私有化?

  在市场研究机构SanfordBernstein公司日前举办的股东会议上,迈克尔·戴尔透露,“正在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此言论一出,引发投资者对买断公司股份所需溢价的猜测,导致戴尔股价在当日收盘前半小时内一路攀升,收盘时大涨4.9%。

  迈克尔·戴尔向外界传递“退市”的信息,足以说明戴尔目前的窘境。戴尔在传统PC业务上竞争力日衰,去年重砸39亿美元收购佩罗系统。但是,在咨询服务领域,戴尔面对的是巨无霸IBM和惠普;在电子类消费领域,苹果现在是如日中天。看似蓝海,竞争也是异常激烈,戴尔的转型能否成功,依然会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投资者不可能给戴尔太长的时间去转型,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也会让戴尔很难出“奇兵”。相对而言,私人公司在管理效率和信息保密方面比上市公司都更有优势,也许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这就是迈克尔·戴尔为何会流露出“私有化”意图的真实原因。

  市场分析师指出,戴尔私有化不是不可能,但将需要大量外部融资,而且无助于改善公司结构性问题,也不一定能提高其竞争能力。柳传志曾判断,IT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可以温水煮青蛙慢慢死,IT企业多为猝死。对于戴尔来说,现在不变肯定不行,小变也于事无补,唯有进行一番“伤筋动骨”的变革,才有可能在未来再次绽放出生命力。显然,要有大动作为变革腾挪空间,私有化或许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三年转型未见成效

  自从PC市场份额在2007年初被惠普赶超后,迈克尔·戴尔重回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开始走上了营销变革之路,启动了艰难的转型。不过,相对于提前向咨询服务转型的惠普,和在PC市场上咄咄逼人的宏碁,戴尔公司也意识到,仅仅靠在传统PC领域的营销变革,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戴尔将目光瞄准了高利润率的技术咨询服务而非电脑销售,并企图在关键的无线设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为此,公司进行了多次收购,裁员计划也开始执行,公司更力推业务多元化。戴尔在2009年先后砸重金收购佩罗系统和高端PC制造商A lienw are,以求在咨询服务方面和无线终端消费电子类市场布局,产品方面也扩展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此外,戴尔还打破“直销模式”,将自己的销售“雷达”辐射到零售专卖店。

  戴尔在转型之路上已经走了3年时间,且一直没有停止改进的步伐,但这些革新显然短期内难见成效。迈克尔·戴尔在谈到其转型成效时承认:“如果我必须给(戴尔转型)评价,那就是未成功。”

  被寄予厚望的转型短期难见成效,传统的PC业务这一后院又起火。据了解,戴尔公司的毛利率已连续两个季度收窄。迈克尔·戴尔表示,今年以来,电脑零部件市场“仍然非常紧张”,他预计这种情况要到明年年初才会有所改善。这更是让戴尔公司的转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传统PC市场江河日下

  当年PC主战场从台式机向笔记本转移,不仅带来了市场的重新洗牌,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变迁。PC业性价比时代终结,设计时代来临。如今笔记本时代正在向移动互联时代快速裂变,所有的PC从业者都能意识到传统低成本路线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你便宜不过山寨,你就只有走设计加低成本路线,而这正是戴尔的弱项。

  PC市场是戴尔的发家之地,正是依靠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创新,戴尔一度占据了市场老大的宝座。然而,作为一家曾经以创新为傲的公司,戴尔的创新不在产品上,而是在生产和渠道方面。然而,近几年以来,随着笔记本取代台式机成为市场主流,戴尔在生产和渠道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在硬件类公司中,产品创新才是硬道理,但戴尔在这方面又没有优势。

  2007年,戴尔市场第一的宝座被惠普夺回,自此,戴尔开始走上下坡路,市场份额逐步下滑。戴尔的困境,在股市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昨日,戴尔的市值为256亿美元,惠普的市值为1089亿美元,思科的市值为1326亿美元,IBM市值为1637亿美元,苹果的市值更是高达2292亿美元且掌握着340亿美元的现金。也就是说,苹果仅仅凭借手中的现金,就能绰绰有余地吞下戴尔。

  而在1997年戴尔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有人询问迈克尔·戴尔应当如何使苹果摆脱困境时,戴尔曾评论说,“我能做什么?我最好关门大吉,把钱都还给股东们。”十余年之后,轮到被揶揄的,成了戴尔。

美股评论:戴尔的退市算盘回目录

  MarketWatch今日撰文称,有句俗话说得好,如果受不了烟熏火燎,最好还是不要进厨房。

  最近,投资者们就发现,戴尔(DELL)似乎正打算将这一说法付诸实践——他们已经不愿意再承受华尔街的众目睽睽了。

  在本月早些时候一次研讨会上,戴尔电脑首席执行官戴尔(Michael Dell)承认,自己的公司正在考虑私有化的问题。在对分析师萨科纳吉(Toni Sacconaghi)的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回答,但是之后,在被问及公司为什么会考虑私有化时,戴尔迅速改变了态度,三缄其口了。

  在本周的戴尔分析师会议上,专家们显然希望就此获得更多的信息。戴尔的发言人表示,公司拒绝对此事发表任何评论,他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只有首席执行官那个肯定的回答。

  或许戴尔先生和他的公司想要远离公众视线,是因为证监会现在正在进行的一项所谓证券欺诈调查。在与萨科纳吉进行问答大约一周之后,戴尔公司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1亿美元资金,来应付可能与证监会达成的和解。

  “戴尔先生之所以会在最近的一次投资研讨会上表示,他正在考虑公司私有化的问题,或许就是这个原因。”Kaufman Brothers分析师吴萧在6月11日的一份研究报告当中写道,“我们认为,身为上市公司,处于公众视线的严密监视之下,而且每一季度都会被不断拿来比较和研究,这已经是很充分的理由了。”

  证监会的这一次调查可能已经被许多投资者忘记了,根据戴尔电脑最近递交证监会的备案文件,它开始于大约五年之前,即2005年8月。戴尔在文件当中第一次承认,正如许多人所推测的那样,这一调查是关于“他们与英特尔的商务关系的某些方面”的。《华尔街邮报》报道称,上周调查已经涉及到戴尔是否应该披露他们从英特尔(INTC)获得的具体折扣的问题。

  戴尔发言人布莱克伯恩(Jess Blackburn)表示,他不能就证监会的调查发表任何进一步评论,只能告诉大家,关于和解的谈判还在持续进行。

  可能的和解令一些投资者感到恼火,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毕竟悬在该股头顶的一柄利剑将就此消失。一些分析师还指出,纽约州针对英特尔提起的反垄断诉讼或许会让问题变得更加清晰——这家芯片巨头的一些反竞争行为于去年受到了指控。诉状宣称,戴尔2002年到2007年期间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这家芯片巨头的行销回扣。在这个行业当中,回扣是合法的,也是非常常见的,问题是在于戴尔的透明度是否足够。

  纽约州2009年11月递交的诉状称,“在2006年,戴尔大约从英特尔获得了19亿美元的回扣,而在当年前两个季度当中,回扣甚至超过了公开报告的净所得。”

  “他们的利润率已经受到了质疑。”吴萧指出,“如果没有英特尔,他们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利润了。我想,大家会对此感兴趣,关键也就在这里。”

  然而,私有化总归是一件代价巨大的事情,尤其是对戴尔这样规模的公司而言,他们的市值已经达到了大约275亿美元。

  “必然要有一些麻烦接踵而来。”吴萧指出,“考虑到戴尔的市值规模,虽然他们的市值已经有所缩水,但是要全身退市还是不容易……从融资角度考虑,或许需要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或者需要发行债务。”

  戴尔和许多竞争对手一样,都面临着个人电脑市场飞速发展的压力。尽管戴尔当前的业务增长主要是来自消费者层面,但是商务业务在公司营收的大蛋糕上还是不小的一块,后者近期由于Windows 7的发布获得了新的推动。

  戴尔的许多企业市场竞争对手都在完善自己的产品线,希望能够成为一步到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他们正将自己的产品从硬件扩充到软件和服务领域。戴尔也在进行同样的努力,希望摆脱对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依赖。去年,他们斥资大约40亿美元收购了科技服务公司Perot Systems。

  一些分析师甚至还煽动戴尔进行更多的交易。“我们相信,戴尔想要强化自己在数据中心领域的位置,就必须继续收购其他的公司。”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Investment Group Inc。分析师兰巴(Abhey Lamba)在最近的一份长篇报告当中写道,“戴尔的产品还存在着许多的缺口,尤其是在网络、储存网络、完全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管理领域。”

  此外,还有来自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的新压力。戴尔将以何种策略应对,当然是分析师会议上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布莱克伯恩表示,会议将专注于“成长策略,尤其是围绕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营收成长”。

  戴尔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在于,他们的竞争对手如惠普(HPQ)、宏碁和联想,制造成本都要低得多。对于前述这些竞争方面的问题,私有化都很难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他们的竞争压力不会消失。”吴萧表示,“坦白地说,旧剧本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了。”

戴尔私有化之因:必须彻底改变DNA回目录

“如果我必须给评价,那就是未成功。”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在最新财季业绩发表的投资者会议上这样评价近几年的复兴之路,同时他还透露,“正 在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基于对戴尔大股东未来溢价收购的预期,戴尔股价应声上涨4.9%。“在戴尔公司,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策略总是在变。”一位戴尔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戴尔一直没有放弃夺回市场第一的努力,但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道 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戴尔外部,其他PC厂商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屡战屡退与不停地变革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CEO。”戴尔内部员工这样评价复出后的迈克尔·戴尔,他总是在沟通,总是在思考,总是在工作。戴尔公司正是在他的带领下 不停地改变。

  2007年1月31日,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复出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这之前的六年多时间里,戴尔一直以其特有的直销模式保持着全球PC第一 的位置。创始人的复出正是因为失去了“第一”的地位,从这天起,戴尔就已经面临着“不得不变”的局面。

  在2001年,戴尔超越所有对手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PC公司,这一模式使得戴尔公司在应对大企业客户和行业客户时非常从容。但就在戴尔享受 “直销”的成功时,市场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005年之后,个人消费市场开始快速成长。傲慢的戴尔当时是忽略了这一趋势,而惠普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 2006年,惠普当时新任CEO马克-赫德带领惠普全力冲击个人消费市场,并且全力压缩运营成本。一年之后,惠普取代了戴尔第一的位置。在迈克尔·戴尔复 出后,他写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曾坦承:“对于个人消费者业务,我认为大幅度的缩减规模是一个失误。”

  2007年,在迈克尔·戴尔刚刚上任时,他变革的举措有些像是在效仿惠普,将焦点问题集中在内部的官僚体制和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 精简机构、压缩成本。在此后一段时间,戴尔每一季的财报上都会有一项成本压缩的数字。

  除此之外,戴尔在这一年还做了两个重大的改变。一是重返个人消费市场。对于个人消费市场,戴尔似乎更想效仿苹果,从产品的设计入手,并挖来耐克 公司的资深设计师,以期让产品变得更加时尚。二是打破固守多年的直销模式,开始与零售商合作进入终端卖场。

  然而这样的策略并不能完全扭转戴尔的不利局面。在2008年,迈克尔·戴尔认为有必要将公司的组织架构围绕客户展开重组,而那时,大多数科技公 司都在采取这样的架构。戴尔在这一年,将公司业务分成4个客户部门,分别是消费者业务部、企业业务部、中小型企业业务部和政府与教育业务部。

  这些努力在市场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戴尔的财报没有太大起色。2009年初,戴尔又开始进行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并展开了收购策略。39亿 美元收购佩罗(IT服务商)可以看到戴尔新的战略重点:向IBM学习转型高附加值的IT服务与咨询。

  这一年,戴尔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开始进入手机业务。又经过一年的组织架构调整,到2009年年底,戴尔的结构变为五大事业部:大型企业、公共事业 部(医疗、教育、政府)、中小企业和消费业务、服务事业和通讯事业。与此同时,戴尔取消了区域的设置,比如不再设置亚太区、大中华区,所有的管理都是按业 务线从总部向下直接管理。

  不过,戴尔又忽略了另一个对手:宏 从低端上网本发力,以制造成本优势胜出,终于在2009年年低超越戴尔,成为全球第二的PC厂商。戴尔再次沦陷,退守第三。

  必须彻底改变的DNA

  就在迈克尔·戴尔承认“变革未成功”,并承认“正在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的时候,戴尔的业绩并不是一团糟糕。戴尔公司在2010年5月21日 公布了其第一财季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盈利4.41亿美元,约合每股盈利22美分,高于去年同期获得的2.9亿美元利润。同时,从变革开始,戴尔在新兴市场 特别是包括中国所在的金砖四国业绩增长非常快。印度与中国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分别增长了30%和52%。

  但这个财季的报告主要问题出现在毛利率,16.9%低于去年同期的17.6%,也低于市场的预估。这已经不是戴尔公司第一次面对利润率下滑的处 境。

  此前在记者多次对戴尔的采访中,戴尔公司的各层领导都很在意出货量与利润的平衡,每当被问到市场份额的问题时,戴尔的管理层总是在表达“不愿意 牺牲利润而换取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没有被保住,利润也没能让投资者满意。

  戴尔之所以发出“私有化”的信号,是因为戴尔希望更彻底的改变。

  戴尔近几年一直在变,但策略总是在变的原因在于戴尔并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复兴之路。迈克尔·戴尔的系列变革举措只取得了局部的效果,并没有 扭转戴尔的行业地位。相比起惠普在个人消费领领域和宏 在上网本的超越,戴尔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更多的只是在效仿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追着跑”变革方式,效果甚微。惠普首席技术官Shane Robison在评价戴尔时曾说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能够迅速模仿他人并不能确保生存。”

  守位,并不是最好的策略。然而进攻,则需要更大的代价。

  现在的戴尔是一家什么公司?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戴尔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经过几年的摸索,戴尔似乎找到了双轨复兴的道路。

  一个方向是向苹果学习,力图将终端产品更时尚、更文化。戴尔的产品确实很创新,最薄,最小,最多色彩,为迎合用户广泛的需求,新产品不断推出。 但有一个致命弱点:戴尔的创新产品没有核心DNA,不像苹果的产品,白色,平板,简单,一看便知道那是苹果。当年IBM的Think pad的黑色平板DNA,也是深受用户喜欢。没有DNA,戴尔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像苹果那样成为明星产品,广为流行,无法强化在消费者中的形象。

  另一个方向是学习IBM,向IT服务与咨询转型。戴尔在2009年进行了十余项收购,但因为戴尔传统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管理,IT服务和咨询的能 力则需要很长时间的改造与积累。虽然内部、外部对于戴尔收购佩罗的评价很高,但要取得大的成果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要知道当年IBM的转型进行了十余 年。

  除了这两个战略方向,对于戴尔来讲,最需要彻底改变的DNA是直销印迹。将直销与渠道销售同步进行,这其中的关系难以理顺。而且,因为戴尔对于 渠道管理的经验不足,市场政策、合作条款、对分销商支持政策等变化太快,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中。

  为了做个人消费业务,戴尔从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挖了很多人;为了做IT服务,戴尔进行大规模收购,很多高端咨询师随之进入戴尔;为了学习管理渠 道,戴尔从惠普和联想挖人。随着这几年戴尔的策略不断调整,一方面是戴尔中高层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新鲜血液流入。戴尔的DNA正在发生变异,但这就 像是一场试验,变异能否向着迈克尔·戴尔希望的方向去发生?难以控制。

  也许,迈克尔·戴尔透露出“私有化”的信息,就是想让变革不再畏手畏脚,免除每个季度必须面对的财务数字和以及来自投资人的指手画脚,再搏一 次。

  记者观察

  变革不仅是戴尔的难题

  戴尔一直在变,却没有找到有效的突围方式,这是因为PC业本就处于一个变化的年代。戴尔在变,对手变得更快。在戴尔觉得自己的思路似乎在逐渐清 晰时,竞争局势又变了。

  来自宏碁的压力还在增加。宏碁借助在上网本的优势,又开始大力进入平板电脑市场。最近,又宣布与方正合作,除PC之外,在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 ,即印制电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及电子书方面,将会得到方正的助力。

  惠普也知道没有安享老大地位的可能,也在寻找的突破方式。前不久,惠普刚刚以12亿美元收购智能手机厂商Palm。惠普很早不想介入智能手机领 域,但依靠自己的产品并未能打开市场。智能手机的市场已经不容等待,据业界的分析来看,2010年智能手机的销量将超出PC。对Palm的收购,将帮助惠 普获得 Palm有价值的专利技术,以及可以挑战苹果iPhone OS的手机操作系统。

  除此之外,联想更是破釜沉舟。“联想将不顾一切地投入,占住移动互联网市场。”柳传志这样形容进入移动市场的决心,也可见移动策略对于联想的必 要性。在联想的“乐计划”中,将要全面进军智能手机和智能本领域,并计划发展庞大的产业系统,与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者等多方面合作,即效仿 苹果,复制“终端+内容+服务”的模式。

  谁说宏碁联盟方正就一定是1+1大于二呢?谁能保证惠普借Palm第二次向智能手机市场冲锋就一定能够成功呢?而柳传志的“乐计划”又真的能挑 战苹果,乐到最后吗?变革不仅是戴尔的难题,技术的升级、产业的融合,新的市场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厂商战略布局必须走在前面。戴尔在变,而对手也在快速 地变化着,而且变得更大胆,更跨界。

  又一个潜在变数,随着苹果iPad的成功,平板电脑正成为PC领域新崛起的势力。据市场研究公司 DisplaySearch 6月15日报告称,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正在侵蚀上网本的市场份额,电脑行业的趋势似乎正在从微型PC转向平板电脑。在今年第一季度,苹果向销售渠道出 货将近70万台iPad平板电脑,占全部上网本/平板电脑销售量的6.5%。在第二季度的前两个月,苹果销售了200万台 iPad平板电脑。

  惠普借消费市场的增长“出位”,宏 借上网本“升舱”,不知做足了准备的众多PC厂商,谁又能搭上平板电脑这趟快车。

戴尔私有化退市悬疑:资本再造前奏回目录

 有观点认为,戴尔唯有通过“私有化退市”,才能脱离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从而为其成本与供应链上的优势,提供有更多的游刃、腾挪空间

  【中国企业家网】受累于业绩下降的戴尔在2009年别无选择地走上了收购之路,但伴随其最新一季报的公布,以及CEO迈克尔•戴尔日前于Sanford C. Bernstein股东会议上“正在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的言论,不免令人将其尴尬的业绩与渠道变革不畅联系起来。

  “如果我必须给评价,那就是未成功。”迈克尔戴尔没有过多透露“私有化退市”的具体原因,但其对于转型过程的评价,令投资者不免“宁可信其有”。基于对戴尔大股东未来溢价收购的预期,戴尔股价应声上涨4.9%。

  自戴尔2007年初被惠普赶超后,至今不仅没有夺回PC冠军的宝座,其市场份额第二的席位在2009年第四季度更被宏碁赶超。目前,戴尔的毛利率已连续两个季度收窄,其最新公布的2010年第一财季报告显示,当季戴尔毛利率为16.9%,低于去年同期的17.6%和市场的估计。

  尽管迈克尔•戴尔预计这种情况要到2011年年初会有所改善,但众所周知,从2009年重砸39亿美元收购佩罗系统(Perot svstems)以在咨询服务方面寻求出路,到收购美国高端PC制造商Alienware以在未来电子类消费领域领跑布局,包括打破“直接模式”,将自己的销售“雷达”辐射到零售专卖店,戴尔的营销变革3年来事实上一直没有停止改进的步伐。但这些革新的效果如何,目前看来唯有通过尴尬的PC市场份额衡量。

  有观点认为,戴尔在传统“直接模式”上遭遇瓶颈,以及在转型个人消费者市场的衔接不畅,令戴尔唯有通过“私有化退市”,才能脱离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从而为其成本与供应链上的优势,提供有更多的游刃、腾挪空间。

  另外,鉴于金融史上私有化退市的案例往往伴随并购重组,坊间猜测此举背后或将出现资本的身影。

  众所周知,令戴尔业绩陷入困境的另一因素,源于日益扩大的宏基分割市场的压力。这一点不但戴尔感受深刻,连业界龙头惠普也倍感压力,而前段时间宏基和方正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互取所需,更是对此二者造成威胁。戴尔因此成为一些试图抢回市场份额,抑或借机寻求海外渠道的同行的并购标的,也变得顺理成章。

  【中国企业家网微评】大佬的困境:昔日的PC大佬,变成了落后者;昔日的硅谷创新小子,变成了传统势力的代表。戴尔要想突破困境,需要来一次伤筋断骨的变革,“私有化退市”会是这样一个机会吗?

彭博社:私有化并非挽救戴尔良方回目录

 导语:迈克尔·戴尔在回归戴尔公司三年半以来进行了多项举措,希望挽救戴尔公司衰退的局面,但是收效甚微。因此,戴尔在6月初透露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彭博社今天发文,引述分析师的意见称,私有化并未挽救戴尔的良方。

  以下为文章摘要:

  在迈克尔·戴尔(Michael S. Dell)重新掌管戴尔的三年半期间,该公司进行了超过10笔的并购、裁减约1万个职位,并雇请了来自摩托罗拉和耐克的高管希望以此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为扩张进入计算服务领域,戴尔去年以36亿美元收购了佩罗系统技术咨询(Perot Systems)。

  但是戴尔公司却并未因此有太大的起色。该公司的股价自2007年1月30日,即迈克尔·戴尔结束半退休状态重新回归之日,已经下跌了42%。同期,惠普公司股价上涨了11%,而IBM公司股价上涨31%。

  毫无疑问这是衰落的迹象。因此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戴尔在6月3日向投资者和分析师表示,考虑将公司私有化。一位分析师问他是否考虑将公司私有化,他回答说:“是的”。当时会议室内一边肃静,而戴尔也拒绝再回答其他相关问题。

  投行TM Capital副总裁加拉德·扎金(Jarrad Zalkin)说:“当说到公司走向黑暗时,你一般只会想到出现问题的小型公司。你不会想到向戴尔这样的公司。”戴尔的发言人杰西·布拉克本(Jess Blackburn)拒绝谈论该声明,而迈克尔·戴尔也拒绝予以评论。

  今年45岁的戴尔在德州大学的寝室内创立了戴尔公司,并将其打造成一个生产高效的模范。当时很多其他公司的高管都会慕名到戴尔在德州的总部向其请教。但随后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移动计算、软件和技术服务。IBM和惠普将业务的重点放在了软件和咨询,两个利润比生产和销售PC高很多的业务,而戴尔的营收中24%仍来自于台式电脑。即使在收购佩罗系统后,服务业务仍仅占该公司营收的13%。同时,思科公司正在蚕食戴尔价值60亿美元的服务器业务,而戴尔在5月推出一款名为Streak的平板电脑,但并没有造成太多的轰动。戴尔在6月3日的投资者大会上不得不表示:“转型过程还未完成。”

  一些分析师表示戴尔需要一个类似惠普2008年132亿美元收购电脑服务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 (EDS)规模的交易。考夫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肖·吴(Shaw Wu)指出,路由器制造商Juniper Networks将是潜在目标之一。路由器市场的价值目前达到71亿美元。肖·吴说:“他们需要作出重大的举措,甚至是疯狂的举措。”不过,对戴尔公司而言资金紧缺是进行收购的最大问题。在截至1月29日的2010财年,戴尔公司营收减少13.4%,仅为529亿美元。在6月10日,戴尔修正了一季度利润,从中拨出1亿美元以和解SEC对该公司与英特尔关系的调查

  TM Capital的扎金指出,私有化并减少投资者的监控可能会给戴尔公司一些时间和空间以开发其服务业务,使其能够更好的与IBM和惠普竞争。他表示,作为私有公司,戴尔将可以更加放胆地作出抉择。

  但是,实现私有化的成本也是高昂的。扎金指出,戴尔目前的市值为270亿美元,而科技公司在上市时一般是溢价25%。其他分析师和银行家也质疑私有化是否会解决戴尔遇到的问题。肖·吴说:“这并不会改变任何东西,因为基本的不足并没有改正。竞争者也同样还是存在。”(贺钊)

私有化,戴尔无法承受之痛回目录

    早在今年6月,在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Sanford C. Bernstein投资者会议上,戴尔(Del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麦克·戴尔迈克尔·戴尔表示,他考虑过将戴尔公司私有化。随后,市场便开始风传戴尔公司将进行私有化。

    本月早些时候,戴尔首席财务官布莱恩·戈兰登又火上添油。他表示,戴尔仍在考虑私有化问题。戈兰登声称戴尔“花了大量时间考虑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认为近期不会进行私有化” 。这些戴尔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考虑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会在近期完成私有化。从戴尔最高层透露出的消息表明,戴尔正在讨论并认真慎重考虑私有化。(不过,在戈兰登发表言论后一周,戴尔的一位发言人出面,试图平息公司私有化谣言。他表示:“公司没有任何正在进行的计划,也没有任何私有化的尝试。”)

    戴尔公司此番表态似乎合情合理。最起码,这么一来,记者们就不会再试图探究所谓的真相。不过,这对于投资者而言,却没有太大意义。公司私有化可能是个美梦,但戴尔不值得这样去做。

为什么?

    首先,私有化的想法不切实际。来自International Strategy & Investment投资公司技术研究团队的阿比丽·兰巴表示,戴尔市值高达260亿美元,这意味着其私有化也许可能需要好几家私募资本公司的通力合作。来自投资公司International Strategy & Investment技术研究团队的IT硬件分析师阿巴韩·兰巴表示,这一过程将相当复杂,而且这些公司想达成一致,也不大可能达成一致。戴尔私有化也许将成为私募公司有史以来在科技领域,乃至整个企业界进行的最大交易。

    而且,即使即便私募巨头资本大鳄们和迈克尔麦克·戴尔能达成一致,拿出这笔钱来一道凑够这笔钱,但他们为何要这样做?要知道,戴尔公司的问题无法靠成本削减和后台问题集中化解决,而这两种方法是快进快出的私募公司资本的最爱的招数。戴尔需要进行转型,从PC及零部件销售商,转型成企业和咨询领域巨头,而转型的成本很可能非常高。在这方面,IBM和惠普(HP)提供了不少可以作为范例。

    这些年来,戴尔一直致力于提高硬件销售的利润率,它为此提出了革命性的“即时”(“just in time”)模型,致力于低库存和高销量的电脑销售。不过,正如下图所示, PC硬件市场的利润率不断下滑,即便戴尔也无法再提高效率和利润率。从下图可以看到,戴尔这项业务的利润率几乎是稳步下滑。

    贝雅贝尔德市的(Baird)一位高级IT系统及网络高级研究分析师杰森·诺兰德表示,:“过去,一有人问起人们一提起[戴尔]的创新,该公司就会谈到供应链”。但惠普和宏基宏碁(Acer)等其它技术公司,却正在通过代工模式,将PC业务转包外包给富士康(Foxconn)和伟创力(Flextronics)等亚洲公司。

    很多公司曾一度以戴尔为榜样,但现在戴尔却已变成一家利润稀薄的装配公司(见下图)。私有化也许能帮助戴尔提高一点利润率,但却无法匹敌那些新的市场领导者。

    而且,如果戴尔计划将重心重新转向企业级客户,那么它在进行私有化方面可能出现,它将会遇到问题:。现在,企业级客户仍然看重戴尔快速在PC领域有很强的制造、运输和支持能力个人电脑的能力,如果它计划将重心重新转向企业级客户,其上述特长仍能创造价值。但为了尽快深入企业级市场,它戴尔必须收购该领域的其它领先公司。而分析师认为,戴尔收购企业、进行企业并购及挽留自身企业领域人才的最好工具就是该公司的股票。

    戴尔并不讳言其已经开始了收购战略并购行动。公司发言人戴维·弗林克表示:“我们的意图非常明确,我们将在企业级解决方案和服务领域展开战略性并购,以补充及扩展公司的业务能力。”他还表示自己很满意戴尔此前对Perot和EqualLogic等公司的并购。Perot是一家企业级解决方案服务公司,2009年9月被戴尔以39亿美元收购。而EqualLogic是一家数据存储公司,2007年被戴尔以14亿美元收购。

  所以,戴尔无法承受私有化之痛。但不进行私有化该公司该如何发展?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案,虽然它们也有些难度。

    戴尔将可以收购一批小公司。诺兰德表示:“我认为戴尔的收购策略是步步为营,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这样的话,万一一万一某项收购失败了,也不至于影响全局。”上述策略的优点是,假如某笔收购不如人意,戴尔还是能保持良好的运营现金流,而不必为此担心。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戴尔倾向于这种做法。本月初,它并购了“软件即服务”公司Boomi,而两个月前,它刚刚在3PAR并购争夺战中输给了惠普。

    不过,步步为营的策略要真正产生效果才有用。兰巴表示:“这种策略对于核心业务经营得很好的企业特别有用。但戴尔仍必须要加强其核心业务。如果你在核心业务上发展不顺,那并购将变得漫长而艰巨。当并购过来的企业真正产生效益时,竞争对手早将你远远抛在身后。”

    戴尔可能可以收购一家大型公司。收购小公司的问题在于,即便小公司增长迅猛,但其带来的收入对戴尔这样的巨头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而并购大型公司虽然意味着更大风险更大,但这可能使戴尔这样的“大块头”收入迅速增长。

    当然,公司并购并非一劳永逸。诺兰德表示:“如果所并购公司的业务遍布各个领域,涉及多种文化,那整合起来将很困难。作为一家不那么有趣的公司,戴尔将很难留住人才,也难以将新创企业整合进来。”

    此外,兰巴认为,即使戴尔已决定将重心移至企业级领域,它仍然不能忽视PC市场。戴尔首席财务官戈兰登则表示,公司50%的收益来自于PC销售。戴尔在企业级市场的销售额与就业形势息息相关,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略微有所下降,所以至少在那些上升期企业的新增PC采购中,戴尔或许至少可在那些处于上升期企业的新增PC采购中占据很大份额。

    总之,股东们当然希望麦克·戴尔迈克尔·戴尔将戴尔公司收入囊中,并在此过程中推高该公司股价而他们将在戴尔私有化过程中,从股票市场大赚一笔。不过,这帮人的白日梦该醒醒了。戴尔公司最大的希望在于继续展开再投资,而不是倒退私有化。

    译者:项航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tech.sina.com.cn/it/2010-06-08/09164284582.shtml
http://finance.sina.com/gb/tech/sinacn/20100618/045379726.html
http://www.fortunechina.com/management/c/2010-11/25/content_45281.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戴尔私有化 戴尔公司私有化 戴尔缘何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