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多屏时代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手机、平板等更多屏幕的加入,正在与传统的电视屏和PC屏一起,改变着人们的网络生活。如果说电视是“娱乐屏”、PC是“工作屏”的话,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扮演的无疑就是“随时随地”相伴的角色。
目录

[显示全部]

多屏时代的用户体验回目录

随着手机、平板和智能电视的发展,用户面对的屏幕不只是电脑,其他设备的使用时间在逐步增加,用户与屏幕的交互已经远远高于传统媒介。以前获取信息主要方式是收音机、报纸和杂志,而现在主要是通过配有屏幕的电子设备,并且更加方便和快捷,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它们。

multidevice

手机出现之前,以使用电脑为主,年轻人逐渐远离电视。而现在,手机和平板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电脑增速放缓甚至部分功能(如搜索)的使用时间在下降,5年之后,智能电视将成为重新成为家庭娱乐中心。

timeline回想下,一天当中我们会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吃早饭时看电视上的早间新闻,上班路上观看离线视频,工作时间使用电脑画图,晚上之后在电视上看电视剧或电影,睡觉前使用平板阅读电子书。可以看出,设备之间也出现了分工,不同的设备的主要用途不同。

screen

这主要由屏幕尺寸导致的,设备的屏幕尺寸不同,因而使用时离设备的距离也不相同,屏幕越大,使用距离越远。手机屏幕小,使用距离最短,通常约25厘米左右,而电视的使用距离则是3米左右。

multi-screen3

屏幕尺寸除了影响使用距离、也决定了设备的便携性和使用场景等特性。手机的私密性最强,同时不适合执行过于复杂的任务。电视的适合家庭多人共享,私密性也最差。不同的设备适合承担不同的使用方式,比如电视最适合观看高清视频,电脑适合用来工作,手机适合在零碎时间刷微博聊微信。

屏幕尺寸决定设备差异性,而用户选择哪个设备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任务和所需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处理耗时的工作任务,通常选择电脑;操作任务短平快,比如查收邮件,通常使用手机;在家里单人休闲娱乐会选择平板,而多人消遣和娱乐会选择电视机。

modes

以上是设备交替使用,执行不同的任务,但还可能出现其他三种情况:

1)交替使用,执行同一任务。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同步,轻易切换操作设备,适合在不同场景下使用,比如浏览器之间书签同步,下班路上可以继续浏览某网页。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设备,实时保持连接状态,交互最为频繁,也最可能成为任务的起始设备。比如在手机端收到邮件提醒,使用电脑回复长邮件。而这类行为,使用多设备达成某一任务90%是在当天完成。

2)同时使用,执行不相关任务。但也出现了同时使用多个设备,比如看电视时,用户不再时全神贯注,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同设备同时间使用执行不同的任务,很常见的情形是看电视时使用手机与好友聊天,或者使用iPad购物。由于手机是随时携带的,最有可能和其他设备同时使用,看电视时一半以上的用户可能会使用手机,这为手机与电视互动创造了可能性。

airplay_gallery_slide1

3)同时使用,执行相关任务。比如通过Ariplay将iPhone上视频放到电视上播放,来获得更好的视听体验,并且用来控制播放进度等。多屏同时使用也可以是多人的,比如两台iPhone作为游戏手柄链接到iPad上玩游戏。

multi-screen

由上图分析中可以看出多屏的使用情形已经很普遍,常用的应用都已经支持多屏,如邮箱、同步阅读、文件同步和浏览器同步等。设计时将必然需要考虑到如何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一方面是用户不同时间段需要使用不同设备,另一方面是可以更好的发挥各个设备的特性,更有效的地完成任务,带来的体验也将更好。

多屏时代的用户行为与营销 回目录

多任务操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数字生活的主旋律,过去一双眼睛,一个电视屏幕,而今天是一双眼睛,四个屏幕。

多屏幕带来的必然是注意力的分散,带来媒体消费时间的增加,研究显示美国网民一天的时间因为多屏而增加了6个小时,相当于一天的延伸天为30个小时

这些增加的时间和活动主要在线上媒体消费这一块

2/3 的人在上一次看电视时至少使用过一次其他设备

显然,多个媒体设备拥有率的提高是推动多任务操作,多屏时代的主要原因

拥有的设备越多,用户在看电视时越多任务操作的可能性越大

多屏有时候未必是坏事,更多比例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从事和正在收看的电视相关的事情,智能手机用户更可能谈论和电视相关的内容,也更可能讨论和电视内的广告

平板电脑则有助于用户增加对电视内容的纵深挖掘,而用户通常不使用PC从事和正在收看的电视节目相关的事情

人们也在干不相关的事情,在PC上尤甚

通信和信息查找是常见的不相关的活动,在PC上的比例尤为高

电脑更常被用来购物和访问银行服务,很多人还使用来玩游戏

但是人们表示,他们的多数活动仍然跟电视内容相关

对品牌而言,多屏时代带来的多任务操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坏消息是用户的注意力在分散,媒体的边界在模糊,品牌和广告需要针对不同的屏进行内容优化;好消息是多屏提供了更好的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机会,更多的触点和不同的体验方式能够提升品牌。在今天这个时代,营销需要:

知道在什么屏幕Know the screens
针对什么人Know the people
了解他们的意图和驱动Know their mindsets and motivations
了解他们的使用时间和大脑资源的方式Know the way they use time and brain resources

多屏融合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回目录

  手机、平板还不够,电脑、电视也掺和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崛起让近几年的消费电子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作为消费者的大家是不是也遭遇到了这样的新烦恼——手机上下载的视频看了一半,回到家里想在电脑上接着看,但先要完成手机视频的导入这一必备流程;平板上的网络连载小说没看完,但要赶着出门用手机看又要在网上重新搜寻一番;手机上的游戏很好玩,但是屏幕太小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对于这些随着终端设备类型增多所引发的新问题,业界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解决方案。

  在上周举行的CES大展上,英特尔、联发科、索尼、三星等为数不少的上游厂商和终端厂商拿出了相关的产品,他们的解决思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通过硬件技术的标准化和后台软件的标准化来实现“多屏融合”。

  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的内容应用能够在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众多不同的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其实业界厂商试图整合的屏幕还不只我们常见的这些,汽车屏幕也在他们的融合计划之中。试想一下,未来我们出门前在电脑上设定好的导航信息,在进入汽车后就会自动显示在汽车的导航屏幕上并自动启动相应的导航程序,这该是多么爽的一件事儿啊!可问题是,多屏融合的时代的真的已经准备好到来了吗?

  多屏融合市场前景广阔

  其实有关多屏融合的设想很早就已经出现。早在2005年,当时尚未分拆也未变卖的摩托罗拉就曾经提出过无缝移动的概念,其时摩托罗拉拥有手机、嵌入式车载设备、家庭数字娱乐设备等完善的产品线,提出这样的设想理所当然,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未能取得相应的成功。究其原因,技术的不成熟堪称关键。但如今,无线互联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智能化操作系统的大面积普及则为多屏融合提供了变现的可能。

  在上周的CES大展上,索尼的展台上就演示了不少多屏融合的典型应用。用户使用支持NFC(近场通信)技术的手机和连接液晶电视的NFC数字机顶盒轻轻触碰一下,两个设备就完成了配对,进而自动调用WiFi技术进行连接,从而让用户可以将手机中的照片、视频等内容通过无线传输在液晶电视的大屏幕上进行展示;不仅如此,通过NFC技术,手机还能和家庭音响系统进行快速配对,并通过蓝牙技术将手机里的音频传输到音响设备上进行播放。通过NFC、蓝牙、WiFi等技术,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还能摇身一变成为电视、音响的遥控器,智能家庭似乎真的已经触手可及。

  根据咨询公司OVUM的预测,2012年,全球已经出现了超过6400万多屏业务用户,其中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IPTV用户,他们主要通过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多屏业务来实现不同屏幕终端对同一资源的获取,这一细分市场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80亿美元的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电信运营商主导的多屏融合业务目前主要是在海外,法国电信、美国AT&T、韩国电信等发达国家的运营商推进这一业务的成果较为理想,但在国内市场,由于发展较晚,即使已经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推出了相关服务,但获得的市场关注度仍然较低。尤其是国内电信运营系统和广电系统在内容运营主控权的争夺长期存在,导致以IPTV业务模式为核心展开的多屏融合在中国进展十分缓慢。

  智能终端另辟多屏融合蹊径

  不过,技术的创新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在中国市场,以IPTV为基础的多屏融合进展并不理想,但是受益手机、平板、电视、电脑等终端设备智能操作系统的高速发展,以用户为主导的自主多屏融合商机却已经正在出现。去年四季度,小米公司曾经试图推出内置内容资源的小米盒子,虽然最终被有关部门以没有内容资质的理由叫停,但却为用户和行业推进多屏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思路。

  “小米盒子被叫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走得太快,一上来就想自己整合内容资源,但如果小米盒子只采用开放的Android系统,将内容资源的获取交给第三方APP或者用户自己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倒霉了。”出云咨询分析师刘正昊向记者表示,其实小米盒子的想法并非首创,其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苹果推出的Apple TV的启发,Apple TV不仅是一个无线视音频传输设备,同时也是一个互联网终端,但它最大的用户还是将苹果的iOS设备和液晶电视的屏幕进行融合,从而解决iPhone、iPad和Mac笔记本的屏幕显示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实不光是苹果在做这件事情,谷歌2012年推出Google TV、微软的维纳斯计划,英特尔的WiDi(Wireless Display,无线显示)技术都是想解决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屏幕之间实现内容的实时共享。”刘正昊称,就技术储备而言,目前可用于多屏融合的无线传输技术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标准化的工作也在开始建立,“谷歌现在力推的Miracast技术就受到了很多厂商的认同,英特尔、联发科等上游芯片厂商也开始在液晶电视控制芯片、无线网络传输设备方面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在还差的就是有影响力的厂商在消费者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据了解,目前在终端厂商领域,三星、索尼等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不同类型的设备上有着较为完善的产品布局的厂商已经展开了行动,联想在其PC+战略中也特意展开了进军智能电视的布局,加上谷歌、苹果等巨头的全力推动。业内人士预计,在2013年下半年多屏融合的市场有望真正启动。“这里面苹果可能是最有能力撬动市场的厂商,因为其目前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美誉度最高,并且有狂热的粉丝支持。但如果要想真正推动多屏融合市场的普及,具备开放性特点的Android阵营可能更加具有影响力。”刘正昊称。

激活“多屏时代” 回目录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屏时代”。

  全球范围内,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了电脑的出货量。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IDC 统计,全球卖出了4.445 亿部手机,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797 亿部。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也在 10 月 iPad mini 发布会上宣布iPad 的销量超过了1 亿台。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伴侣。

  手机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商业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饮食、医疗、卫生、教育、公共系统等。其中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第一屏”——电视屏中解脱出来,从手机上获得曾经在电视上无奈地等着广告才能获取的新闻、电视剧、电影和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事实上,现在仍然“坚守”看电视的人群中,他们也在领受来自第二屏——手机屏和平板电脑屏的冲击。

  在这个时代,消费者与媒介的接触点在发生着变化,那么,这眼花缭乱的“多屏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哪些变化?面对“多屏时代”企业又应该如何营销?请看本期专题:激活“多屏时代”。

  身为《快乐大本营》的粉丝,杜靖每周六晚上基本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看这档综艺娱乐节目。有一次当节目的游戏环节出现连续三次“整蛊”主持人杜海涛的桥段,杜靖终于忍无可忍,拿出自己的iPad,在百度贴吧的《快乐大本营》吧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很多网友跟自己“英雄所见略同”,也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大家纷纷指责其他几位主持人不够尊重杜海涛。《快乐大本营》还没播完,贴吧里的这个话题已经开始发酵,引发了网友热烈的讨论。

  这次的经历为杜靖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一边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一边用iPad上网讨论节目中的感兴趣话题,无论是微博中、论坛中还是贴吧中,都有很多内容是和当期节目相关的。以往只有电话、短信可以与电视节目互动,但是现在,人们在看电视的同时,也可以用QQ群、微信群、微博、Twitter、贴吧来分享对节目的吐槽。

  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终于延伸到客厅,成为所谓的“第二屏”,与电视这个“第一屏”产生了内容上的关联。对于正在失去年轻人的电视而言,实在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福音。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多智能设备的加入,“第二屏”时代迟早会到来,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消费行为正在改变

  这两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正在从移动终端,悄然地成为客厅的“第二屏”。

  2012年,尼尔森公司在美国推出一项跨屏研究数据显示:近86%的平板电脑所有者和88%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看电视的同时使用移动设备,检查电子邮件是边看电视时边上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搜索正在观看的电视节目信息,很多男性会去查看体育比赛的得分;有50%的女性和44%的男性会在看电视时访问社交网络。

  在另外一家全球性的调查公司ABI Research 的一个调查中,则揭示了人们使用“第二屏”做什么事情,依照频次是:上网、网上交流(邮件、即时通讯等)、使用社交媒体、购物、查找资料和做与电视内容相关的事情。而爱立信一份全球性的调查也显示:以周来计算,全球62% 的人在看电视的时候都会使用到第二屏,比2011 年增长了 18 个百分点。

  “作为社交电视产品,第二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四个方面:与其他观看者交流,寻找更多信息,与意见领袖交流,分析或谈论后面的剧情。”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广电及新媒体客户部总经理高军良分析。

  在国内,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多屏互动和多屏融合的步伐紧随国际市场。根据尼尔森2011年上海跨屏研究样本调查显示:在上海地区,有30%的消费者会在收看电视的同时使用手机和电脑,11%的消费者同时收看电视并使用电脑,以及有9%的消费者在收看电视时使用手机。

  像杜靖这样的很多城市白领都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用iPad上网,搜索与电视节目相关的话题,或者发表一下评论,或者在QQ群中与朋友分享一下节目内容,或者上网看一下与节目相关的话题报道。

  “但是,在国内很多应用也受到网络条件和通讯环境的限制,尤其是聚焦到电视媒体,更多的还停留在短信、微博互动的环节,而像国际上,目前在实验的通过电视画面搜索并连接产品信息的形式,可以作为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尼尔森网联执行副总裁张余表示。

  总的来说,用户行为更加个性化,用户选择性更强、更多,用户社交化,更多参与和互动。由此可见,微博、IM通讯、搜索、娱乐、购物等这些未来受众青睐的应用形式,如何与线下的电视节目进行整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促使多屏融合

  我们能看到的是,多种不同的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逐渐占据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同时应用多种媒体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

  这导致在多屏共存的时代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张余认为,首先是跨平台和跨功能的使用,媒体形态边界逐渐淡化。“无论是搜索、在线消费、音视频收听收看,任何媒体功能都开始能够通过不同平台实现,媒体形态差别带来的功能差别正在逐渐淡化,而用户使用媒体的形态变得更加综合化。”

  其次是,使用时间、行为碎片化,但整体使用时长和依赖度增加。媒介接收终端尤其是手持终端的发展,使受众接触信息的时间变得更加零散,同时,终端的随时性和随身行也使受众更依赖于这种信息接触行为。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户或受众可追踪到终端,监测更精准,提升营销效果。张余认为,多屏时代的受众具备更加明确和精准的可测量性,对市场营销人员来说,能够依靠更加精准的受众研究做有针对性的营销设计和营销战略安排,从而提升相应的效果。

  因为上述特点,消费者的行为在改变,而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手机上独立应用机会增加,例如聊天、推荐、导引、组群、控制消费等;另一方面是手机和其他媒体结合,例如用户投票、点播、用手机作为控制界面点播、录制、定时、推荐内容等。”高军良说。

  而碎片化的趋势,则让用户可以有效用碎片时间,在出行或购物中进行消费,比如出行时有更多的服务,例如定位、消费推荐、周边推荐,购物时候有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选择。

  “多屏融合是必然的,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在融合的背后,一方面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消费市场需求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宏观层面的网络环境建设与产业融合的推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张余说。

  随着多屏融合的不断推进,产业链的各个参与方将会逐渐分化为平台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等不同的角色,而创新和持久的客户黏着将成为产业制胜的关键。

  企业营销的下一站

  从第二屏概念的提出,到“多屏联动”模式的出现,商业化的应用正在尝试中,BBC在奥运期间借助电视、手机、Pad、电脑的“多屏联动”进行传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例如,刘翔摔倒的瞬间,BBC在电视上第一时间进行大众化传播;同时,利用互联网把新闻传播到电脑上,把刘翔摔倒的瞬间再次进行放大,供网民阅读;再借助手机、Pad把新闻发布到社交群、论坛里,让人们随时随地发表评论。

  “对于同一内容,BBC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也强化了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层面的传播,达到比单屏时代更突出的传播效果,从而成为奥运会传播大战中的赢家。”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传媒专家胡正荣评价。

  尼尔森网联执行副总裁张余认为,多屏时代带来的一个很明显的营销变革是,售中营销执行、售后口碑传播和影响力传播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发现和建立与“黄金(1368.40,1.50,0.11%)消费者”更直接和更快速的信息沟通及信息交换,形成对核心消费者全方位的信息触达,会成为未来营销活动的重点。

  对于品牌企业来说,“多屏联动”则是目前的营销潮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在不同时空条件下,通过不同屏,以合适方式把不同内容传递给不同消费者,将是未来潮流。比如,宝马、阿迪达斯等品牌,既针对电视进行大众化广告传播,也利用互联网的门户网站、电商平台等在电脑上进行传播,还可以在掌握了大量消费者数据之后,借助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的推送,从而实现“多屏联动”时代的整合式营销。

  “‘多屏联动’并不意味着企业增加营销预算,而是会把营销的重点从单一媒介分散到多个媒介上,从而实现立体化、整合式营销。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网络营销、移动终端方面的营销增长趋势明显。”胡正荣表示。

  从技术层面看,“多屏联动”的实现不存在技术制约,关键的壁垒是国内“三网”独立经营的管理体制,任何一种跨越“三屏联动”的产品技术都可能面临着体制上的掣肘,从而制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当然,目前国内的手机广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网络环境、市场环境等诸多限制,但是手机在企业营销环节中的作用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总之,在终端智能化、移动宽带化、内容多元化、需求个性化的驱动下,移动互联网呈高速发展态势,而手机营销的关键更多是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注重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创新,满足消费者娱乐性、互动性和信息获取需求,直接、快速、有效地触达目标消费者。  

多屏互动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回目录

  “快播大屏幕”今年底将上市,届时将实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电视机、投影仪等大屏幕无线连接。鲁力摄

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欣。鲁力摄

  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欣终于圆了当年未能实现的“盒子梦”,今年底,快播大屏幕将在经过万人测试后上市销售。

  “快播大屏幕”并不大,只是个普通U盘大小的智能终端配件,可以将人们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电视机、投影仪等大屏幕无线连接,一键播放照片、视频、PPT等,完全摆脱了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线的“线”制。

  “原来电视机还是家庭的中心,现在的电视机在渐渐变成智能手机的附属品,成为一个大的显示屏。快播大屏幕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的变化。”王欣近日告诉记者,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快播大屏幕则是让智能手机发挥出更大的功能,让多屏互动变得更加容易。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不只是“移动互联”的世界,而是电视、PC、平板电脑、手机等“多屏互联”的世界,关键不只是“移动”,而是内容能在多屏之间平滑、方便地显示、共享、同步。深圳市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会长唐瑞金告诉记者,人们对多屏互动确实存在需求,但一些智能电视已经具备无线互动功能,快播大屏幕这类产品应当会有一定市场,但市场具体有多大还有待检验。

  快播创始人实现“盒子梦”

  涉足硬件领域

  2007年,“80后”王欣在深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立了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在此之前,王欣曾在2005年至2006年参与过盛大盒子的研发和运营。虽然盛大“盒子计划”最终流产,但作为一个有些“宅”的技术男,王欣一直没有放弃对家庭娱乐产品的探索,希望能够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商业化“盒子”。

  “我们的团队之前已经在盒子、机顶盒等类似设备的研发运营方面积累了4年多经验,随着智能机时代的来临,经过研发,涉足硬件推出快播大屏幕则顺理成章。”王欣告诉记者,快播大屏幕已经达到上市销售标准,希望通过实验室之外的检测发现问题,所以启动“快播大屏幕招募万名测试员”活动,搜集问题并加以改进,年底时真正向市场推出产品。

  快播大屏幕的推出,标志着快播正式切入硬件领域。此前,快播公司旗下包含软件播放器快播和游戏平台快玩两大业务,不做视频内容,只做技术服务。虽然快播参与研发的高清点播机销售到国内外,但并没有使用快播的品牌,王欣的解释是产品还没有达到其个人要求。

  这一次,王欣在微博上高调推介快播大屏幕,显然这款产品让他颇为兴奋。和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样,王欣的女儿从小就接触iPad,今年4岁的她不爱看电视,经常捧着iPad看迪斯尼动画《米奇妙妙屋》。如今,她已经会用爸爸研发的快播大屏幕,在iPad按下一个图标,然后随意躺在沙发上看着喜欢的动画片在电视机上播放。

  近年来,已有不少公司寻求将手机、电视、电脑等不同产品间互联互通。苹果公司的Apple TV可以让用户在电视上观看部分网络视频,目前该产品已发展到第三代,受到不少苹果粉丝的喜爱。

  “Apple TV是需要局域网支持的,而快播大屏幕不需要Wi-Fi,快播大屏幕自带路由AP(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功能,可以与你的苹果手机直接连接。”王欣很认可苹果产品的人性化操作以及众多难以超越的优势,但谈及Apple TV,他认为快播大屏幕可以完全取代Apple TV,甚至在体验上超越了Apple TV,同时也考虑到了国内目前一些地方Wi-Fi普及程度不足的情况。

  “快播大屏幕更适合中国国情,兼容大多数手机和电视。我们没有野心去吃下所有的市场,但我相信快播大屏幕会是主流。”王欣告诉记者,快播大屏幕不仅支持自行研发的SmartPlay标准,也同时兼容苹果AirPlay,以及由微软、英特尔等发起的DLNA协议,能支持市面上的重点应用内容和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电视机等硬件。

  不靠硬件赚钱

  将与应用开发商合作

  王欣对快播大屏幕的定位非常清晰:它的竞争对手是不是各种机顶盒,而是原来连接智能手机与电视机的那条HDMI线。

  既然是作为一根极简设计、看不见的线的功能,快播大屏幕的定价因此很关键,若比HDMI线高出过多,很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在中国市场,我倾向于微利销售,只要能覆盖住成本加运费即可。”王欣对记者表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快播大屏幕不应靠硬件赚钱,要让大家用得起。快播大屏幕未来在渠道上打算采取电子商务的形式销售,最大程度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快播10%左右的用户是在海外,王欣也看好快播大屏幕在海外市场的反响。

  尽管快播大屏幕的外形看起来与普通U盘差不多大,但也包括了主要元器件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双通道Wi-Fi模块、512M内存、4G或8G不等的SD卡。据业内人士估计,仅从元器件构成来看,单个成本约在两三百元。

  王欣的计划是在增值服务上下功夫。王欣认为,对大屏幕的电视机来说,重点应用包括家庭教育类和游戏。这方面,快播此前几年累积的快播播放器和快玩游戏平台可以派上用场。

  据了解,快播正与一些教育类应用开发商接触。王欣举了一个例子,以往幼儿教育类应用无法实现多屏互动,其互动环节只能预先设定好,比如在一段教学后让孩子回答问题,只能在隔几秒后说“太棒了,你答对了”,至于小孩到底答没答则不知道。快播公司计划将自己的SmartPlay协议标准授权给开发商,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并与开发商进行收入分成。

  快播公司在2007年创立时最先开发的就是视频播放器。由于采用点对点技术,并将在线点播、视频下载、本地播放等融合起来,快播播放器目前积累了超过2亿用户。2009年,快播实现盈利;2011年,快播营收1亿多元人民币,今年营收预计3亿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快播以及快玩。

  目前,快播已有约400名员工,70%以上为研发人员,在流媒体技术领域及嵌入式游戏开发领域拥有多项核心专利。王欣表示,快播已连续3年盈利,具备上市资格,不过现在外部环境还不够好,快播将加强“内功”练习。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多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