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微博时代调查性报道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微博时代调查性报道回目录

  编者按:调查性报道通常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微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也对调查性报道造成影响。微博时代,调查性报道如何保持独立客观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如何体现调查性报道的揭秘性与挑战性?如何理性客观地充当社会公正的“记录人”这一神圣角色?这些都是本专题所要探讨的问题。

  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

  ——从人民日报“求证”栏目两年实践说起

  ■ 韩晓丽 罗 彦 肖潘潘

  自2011年1月27日在人民日报要闻四版开栏以来,截至2013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求证”栏目恰好走过两年,共刊登了130期报道。

  从开栏立足点“阻击社会谣传、还原事实真相”,到倡导价值观“传递理性声音、弥合社会裂痕”,“求证”栏目要求不回避敏感事件,不轻信专家之言,务必多信源采访,务必拿到一手证据。这种以证据为核心的报道模式,树立了鲜明的栏目特色,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为什么做“求证”——

  众声喧哗中纷乱信息真假莫辨

  “求证”诞生于各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之际。网络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尝“雾里看花”之苦:许多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真假难辨。

  比如,2011年3月,因日本地震引发的海盐辐射传闻导致国内出现抢盐风波;2011年4月,谣传“阴性艾滋病”导致人们恐慌;2011年“7·23”动车事故后,一份“29人失踪名单”在网上大量转载,引发网友激烈情绪;2011年12月,谣传印度尼西亚垮塌大桥为中方援建,使中国对外援建工程质量被质疑;2012年5月,某国际环保组织称中国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加剧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2012年9月,国外某记者发布北京奥运场馆闲置照片,引起网友热议;2012年10月,“加碘盐诱发甲状腺癌”的流言引发对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强烈抨击;2012年10月30日,日本富士新闻网称中国公务员考试报名中海监船员报名者为零,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2012年11月底,指责青海玉树政府烧帐篷逼迫群众搬迁的传言在网上流传;2012年12月,辽宁丹东80后美女副市长被质疑提拔程序不合规,事实如何无人调查;2013年1月,联合国官方微博指责中国政法大学存在招生歧视……

  这些信息借助网络手段迅速蔓延扩散,对国家形象、政府政策、人民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真相究竟如何,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理性、客观、权威的声音。

  “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民日报创办了“求证”栏目。

  “求证”是什么栏目——

  阻击谣传的深度调查性报道

  “求证”是什么栏目?

  “求真务实是党报的品格。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是媒体的职责。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

  这是“求证”开栏的话,实际上隐含了栏目定位的三个层次:

  一、选题定位。“求证”是对各类妖言惑众的谣传、不实信息进行阻击与驳斥的专栏,这是选题策划的立足点。

  二、报道定位。要求编辑记者带着放大镜寻找证据,深入调查,严谨核实。

  三、功能定位。要求透过现象看问题,传递理性声音,提升公信力,力争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据统计,“求证”的选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一、弥合社会裂痕,维护政府形象。主要对刻意制造官民对立、激化矛盾的传言和虚假报道进行证伪、还原,疏导公众情绪。比如,《“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逐一核实联系了网上所传的失踪名单并证明纯属谣言,类似的选题还有《PM2.5监测点刻意选绿址吗》、《“玉树90%灾民住帐篷”说法不实》等。

  二、应对突发事件,化解不安因素。主要对突发事件导致的群体恐慌,解疑释惑,稳定情绪。比如,针对上海、北京、苏州等多地发短信、微博称“苏州牛肉不能吃”的恐慌,我们约请多地记者深入调查,采写了《“苏州牛肉感染炭疽杆菌”是谣言》的报道。

  三、纠正长期传言,阻击常识错误。对一些传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而让人深信不疑的错误说法,用事实给予纠正。比如2012年推出的“求证·关注水产品质量”系列报道《黄鳝是激素催肥的吗》《小龙虾被妖魔化了》等。

  四、求证专家之言,澄清错误源头。一些专家在本专业领域之外说的外行话、错误观点,因为是专家之言而被广泛认同,栏目对此也进行了求证。比如《哪些国家提供免费医疗》,通过调查全球70多个国家,纠正了“专家称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错误说法。

  在对大闸蟹是否喂了激素抗生素的求证中,记者发现,谣言主要来自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的一段话。记者与陈志武联系,他回复说,这是他在2002年的一个讲座上说的,内容是听别人讲的,这个“别人”他不记得了。所以,谣言止于较真。

  “求证”树立了什么特色——

  对现场、证据和原创不懈追求

  正因为要跟谣传作斗争,所以“求证”栏目必须对现场、证据和原创不懈追求,在调查过程中努力秉持独立、公正、客观的立场。其中,核心就是证据。

  对栏目来说,证据是策划的核心和调查的最终目的;对编辑记者来说,证据意识需要贯穿在编辑策划、采访调查、统筹稿件全过程。这体现在:

  一、从编采顶层设计上看,要求编辑深度参与热点追踪和结构设计。

  众说纷纭中,记者在采访一线尽可能全面了解信息的碎片;热点事件中,编辑从大局着眼寻找疑点和调查方向——这是人民日报编采统筹体制特有的互动格局,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不是单纯的“拼版匠”,为做好选题,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选题确定前多次讨论、策划案制定中不断完善、采写时采编双方反复沟通、上版后稿件细节再三推敲,形成了筛选有用信息、避免报道差错、保证新闻真实的有效做法。

  首先,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在对选题仔细甄别、进行常识性逻辑性判断之后,全体编辑参与讨论,有时更像是辩论,代表舆论场中的各方提出质疑。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将网络谣言事件中最核心、最尖锐的问题提炼出来设成焦点,围绕这些焦点再进行反复讨论,设想各种可能。在初步确定了选题之后,编辑进一步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疑点,跟踪最新舆情动态,分析事件所处的传播阶段、舆论倾向,明确求证方向,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同时,随时跟进,与记者保持紧密联络。

  最后,在稿件编辑中体现对核心疑问和关键数据的提炼浓缩。“求证”栏目的报道基本形成了“疑问”+“调查”、“疑问”+“回应”的结构。该结构对谣言的回应干脆有力,同时也要求编辑打乱不同记者在调查报道时形成的原有故事情节与叙述结构,围绕核心问题重新组织素材。

  可以说,在稿件从无到有再到刊登的整个过程中,既离不开记者的辛苦调查,也无不凝聚了编辑的艰苦付出,是编辑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将每一次求证看作一场战斗,编辑更像一个总指挥,调度各种资源与人力配置参与对谣言的阻击。特别是在求证陷入僵局之时,能及时改变策略,通过变换作战记者、调配各种资源手段,推进调查取证顺利进行。

  二、从证据呈现标准上看,要求多信源采访,确保证据链完整。

  1. 深入现场,获取核心证据。

  求证的重要目的是辟谣,这要求稿件一定要经得起反证,不留疑点,核心证据不可缺失。记者调查采访时,要搜集证明力较高的“原始证据”、第一手证据,避免使用“传来证据”或二手证据。对于事件类“求证”选题,记者必须到现场调查采访,接触核心当事人,掌握第一手信息,不能照抄材料或答复。对于科普类、话题类“求证”,要获得准确数据、权威解读,必要时亲自进行实验。

  以《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为例,针对美国媒体有关“郑州郑东新区是鬼城空城的说法,“求证”栏目约请驻河南分社记者,从郑东新区的企业入驻情况和居民入住情况两方面着手调查:居民入住方面,了解郑东新区民用水、电、气的用量,宽带、有线电视的安装数量,超市、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的数量变化等;企业方面,了解入驻企业数量和纳税额等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关键数据等。同时,记者在工作日和周末分别观察当地街道人流量、车流量、饭店就餐情况、多个小区晚上房屋亮灯情况,稿件既有大量翔实数据,又有记者观察和居民感受,充分证明“鬼城”之说并不属实。

  在做节能灯汞蒸气是否能伤人的“求证”时,记者采取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委托两家独立专业机构,进行现场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

  2. 逻辑严密,证据链完整。

  栏目要求每篇稿件都具有确凿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证据链缺失会削弱稿件的说服力、可信度,否则无论前期工作多么辛苦,都可能舍弃选题。

  2011年12月,网曝江西某地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栏目请记者调查,基本可以确定是由于极端天气和农民对种子保存不当而造成减产,但因为农民和种子销售站都没有留存最初的种子样本,也就是说,无法完全排除种子的问题,证据链存在瑕疵。最终栏目放弃了这个选题。

  3. 正反交锋,多信源互证。

  “求证”稿件统计结果显示:信源数量在7个及以上的单篇报道占总体的46%。多个信源包括正反信源的出现,虽然使采访、调查成本较高,但对提升调查可信度、增强文章说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甄别信息,不人云亦云。

  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渠道,决定了每一方的观点和数据都可能存在片面和误差。即使是政府部门、权威专家的说法,也要进行细致的验证、鉴别。

  2012年春天,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品牌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引发人们恐慌。在当时一些媒体的报道及各方的表态中,均是“自说自话”,称“全部合格”或“只有5项合格”,没有任何一方拿数字说话、用事实证明。一些媒体在报道时,还认为中国茶叶标准与国外相比过于宽松,使得公众对我国茶叶标准产生了怀疑。真相到底是什么?“求证”栏目逐一拿到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院士专家、绿色和平组织等方面提供的数据和说法,在进行比对时,发现有些内容互相矛盾。为此,栏目对报告提到的29项农药残留数据,结合中国官方公布的十多个文件逐一核实,同时,从世界粮农组织和欧盟网站下载了欧盟涉及茶叶农残的上千个标准,还请日本分社记者拿到日本茶叶农残标准,再次进行比对。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细致查找及反复核实,发现采访到的每一方的说法都有疏漏和错误,实际上,我国的茶叶标准与日本接近,比欧盟稍宽,绿色和平组织报告中提到的农药残留绝大多数并没有超过中国、日本、欧盟的标准,”求证”如实列表说明了客观情况,同时提出,我国还需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在制定农残标准方面也应加快进度。这组“求证”体现了独家、权威、客观,被很多报纸和电视台转载引用。

  概括起来,“求证”的过程就是一个在众声喧哗中,冷静寻找证据,通过调查核实,呈现真相的过程。其中,证据的作用尤为凸显,为此,“求证”总结了五条证据“军规”:

  军规一:不预设立场,用事实说话。

  军规二:要实地调查,拿核心证据。

  军规三:不轻信信源,需多方互证。

  军规四: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

  军规五:证据链完整,求逻辑严密。

  “求证”的困境与突破口——

  解读社会情绪 倡导理性社会

  很多时候,“求证”栏目不仅在与谣言作斗争,更是与谣言背后的情绪作斗争。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往往具有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内心存在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与网络谣言交织在一起,便呈现复杂的状态。即使真相被揭示出来,很多人依然在情感上选择不接受或不相信,美国学者卡斯·R·桑斯坦在《谣言》一书中说:“那些已经接受了虚假谣言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当人们对这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言就更加不容易被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驱逐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想法,简直困难至极。即便把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也很难相信。”

  辟谣其实是在改变人们的立场,故而异常艰难。这要求我们在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同时,还需分析谣言背后的情绪,做好解读、疏导工作。尤其是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引导力方面,仍需继续不停探索。

  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加入调查求证的队伍中来,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大调查”、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等。这说明,在“阻击社会谣传、还原事实真相”的道路上,“求证”并不孤独;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传递理性声音、弥合社会裂痕”的价值观,将越来越成为媒体共识。

  (作者:韩晓丽,人民日报要闻四版主编;罗彦、肖潘潘,人民日报要闻四版副主编)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微博时代调查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