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第三次工业革命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第三次工业革命回目录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

专家谈第三次工业革命:想象改变世界回目录

  萌问题:

  Q:第三次工业革命要革谁的命?

  A:肯定不是你我的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淘汰了手工工人,第二次工业革命淘汰了马拉车,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会淘汰传统制造工厂,让你成为创造者。比如3D打印机,你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小世界。

  Q:我想要一架飞机也能打印出来吗?

  A:当然可以,不过你首先要找到足够坚硬的材料,其次还要有完美的图形设计。顺便说一下,现在已经有3D打印出来的汽车和飞机材料。

  Q:那世界不就乱套了?

  A:恰恰相反。按照传统的工业模式,人类才会真正乱套,甚至灭亡。第三次工业革命会让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真正结合,会带来新的能源使用方式,会实现真正的数字智能化,一句话,人类会寻找到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

  Q:2012都要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有什么用?

  A:如果你侥幸上了诺亚方舟,记得带一台3D打印机。当你重新开荒新世界(6.89,0.09,1.32%)的时候,会需要它的。

  Q: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让我变得有钱吗?

  A:如果你有足够的想象力和生意头脑,现在你就可以为成为富翁而努力。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能源更加民主化,做生意、处理工作、管理社会、日常生活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将变成生产者或者一个生意人。但让你变得富有的条件不会改变,想象力、创造力、聪明的大脑,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想象改变世界

  ■文/布莱特·莱德,《经济学人》专栏作者

  前两年,在欧洲举办的一次模具展上,展出了一组新机器——3D打印机。无须因循守旧地敲打、弯曲及切削材料,3D打印机通过层层叠加材料生产产品。因此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叠加工艺。美国一家名为3D系统(3D Systems)的公司用3D打印机为参观者打印了一把锤,精致的锤柄有木纹效果,配有一个金属般质地的锤头。

  打印出一个世界

  上面这个故事,便是未来制造业的缩影。让今天的工厂制造一把你自己设计的锤子,得花上几千美元。制造者须先生产一个模具,浇铸好锤头,用机器抛光成相宜的光泽,削一根木制锤柄,然后再把各部分组装起来。那样制造一把锤子当然贵得令人不敢问津。但如果要生产成千上万个,得益于规模经济,每把锤子的成本将大幅下降。然而,对于3D打印机来说,规模经济则没这么明显。3D打印机的软件可作随意调整,几乎能造出任何的东西。不管是单件产品的生产还是3D打印机容许的最大量生产,机器的设置成本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好比二维的办公打印机,不论是打印一个字母,还是打印许多不同的字母直至墨匣和纸张需要更换为止,它会一直打印下去,而每个字母的打印成本不相上下。

  叠加工艺仍有待完善,尚不能制造汽车或iPhone,但它已能制造专门的汽车配件和定制的iPhone手机套。尽管相对而言这一工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大多数人可能已拥有一些在3D打印机协助下制造的东西。它可能是一双鞋子,在大批量生产前打印出立体的设计样板;也可能是一副助听器,按照用户耳朵的形状量身定制;还可能是一件珠宝,由3D打印机制造的模具浇铸而成或直接使用越来越多元化的打印材料制造而成。

  无论如何,假以时日,这些神奇的机器将可能在任何地方制造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无论是在自家的车库,还是非洲的某个村子。

  然而,叠加工艺仅是引领工厂走向未来的众多突破口之一,而传统的生产设备正变得更智能化也更灵活。大众汽车已经制定了一项全新的生产战略——模块化横向矩阵,即MQB(Modular Querbaukasten)。通过标准化某些部件的参数,比如发动机的挂载点,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希望能够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所有型号的车。这一工艺2012年开始实施,但随着未来十年新车型的不断推出,MQB的发展将如日中天。最终MQB能让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工厂因地制宜,生产出当地市场所需的任何一款汽车。

  用“个性”淘汰“规模”

  由于自动化铣床在拥有视觉及其他感应系统的机器人(29.530,0.26,0.89%)的协助下,能自己调换工具,多角度切割原料,还能感知故障,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日产位于英国桑德兰的工厂始建于1986年,是目前欧洲最具生产力的工厂之一。1999年,公司4594名员工生产了271157辆汽车。2011年,日产仅凭借5462名员工便生产了480485辆汽车——高于此前英国任何一家汽车工厂的产量。

  主要生产喷气式发动机及其他动力系统的英国劳斯莱斯公司,其工程技术总监科林·史密斯说:“你不可能用老掉牙的手工工具生产这些现代产品。那种大车间里人挤人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

  另外,未来工厂中的一切事务将由更为智能化的软件进行管理。数字化将对制造业带来的颠覆性作用与其对其他行业,如办公设备、电信、摄影、音乐、出版和影视等,产生的影响一样巨大。而且这种影响将不会只局限于大型制造商。确实,企业大鳄们可得要小心了,因为即将来临的变革将在很大程度上令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家如鱼得水。推陈出新将变得更容易更低廉。

  那些类似于Facebook的提供3D打印和其他生产服务的社交团体已在网上小有气候——这种新现象也许可以称之为社会化制造。

  随着制造业的数字化,第三次大变革现正加快步伐。得益于新材料的应用以及诸如3D打印、易用机器人和网络协作生产服务等全新工序,小批量生产变得更加划算,生产也更灵活,所需劳动力的投入也减少了。整个局势又转了个大圈,不再注重于规模化制造模式,而是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模式看齐。

  点评:

  第三次工业革命:融合才有机会

  ■文/许正,GE中国副总裁

  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技术正在欧洲迅速地推广,和传统工业结合的智能化生产以及能效管理技术已在美国和日本蓬勃展开。但是在中国怎样呢?依我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还没有真正地到达我们这个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度。

  第一,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立意的核心——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在中国还需要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因为当下集中式的发电和能源的集中管理,依旧是中国能源领域里最重要的模式。中国今天虽然也是全球的风电设备和太阳能设备制造大国,但是这些清洁能源在中国的上网率和使用率依旧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集中式用电方式对分布式用电方式的排斥。

  但是在分布式能源迅速发展的欧洲,比如,丹麦、荷兰、芬兰等国的分布式能源的发电量已经分别占到国内总发电量的2%、38%和36%;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大国,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分布式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只有当分布式能源的采纳成为社会的主流,分布式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这无疑是对传统能源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对改变人类能源使用格局,减少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快速切入的路径呢?我认为答案是有的: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在“十二五”期间于全国试行的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就是迈出了积极探索的第一步;其次,如果我们能够大力推广微电网技术,也就是允许分布式能源实现小区范围的经济调度,或者对企业余热和废气燃气的使用,在微网侧实现管理的话,这也将是分布式能源非常有益的尝试。因为这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需要电源,还需要储能系统,以及完成电力运输的交流或直流的微电网,为了使它既可以独立运行也能并网上网,需要需求侧的电网自动化管理。

  近来,随着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中国的大量倒闭,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并网。如果有企业能够帮助小微型太阳能发电设施实现微网的运行,作为常规能源的替代和补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其经济意义和技术意义会来得更加深远。在这方面,中国的太阳能及风电企业家们应该打破传统上千军万马并网上网的思维,积极开发相应的信息技术,在微网一侧实现真正的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可以说这样的市场时机已经到来了,这样的技术储备也早已经有了,需要的只是企业家们的决心和突破常规思维的魄力。

  第二,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管理,不得不提到传统企业的能源效率问题,也就是能效管理技术的提升。今天,大量中国企业能效管理依旧被视作若干设备的升级改造,系统级的能效管理的概念还远远没有建立。也正因为这样,中国那些耗能大户,比如钢铁、化工、有色冶炼企业,能效管理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我曾经倡议一些企业家们发起建立中国的能效云管理,并且可以以GE在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创新参与其中,这其中的产业空间极其巨大。但对于能效云管理,要做的基础工作非常之多,首先要做好能源管理,需要跟踪目标企业的能耗使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样的工作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才能积累有价值的可供分析和改进的系统数据。

  这一领域是一个典型的跨行业、多技术综合的范畴,只有那些拥有多样技术储备和持续投资决心的企业才能承担得起大规模的能效管理工作。但是,针对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的能效管理工作还是很容易实现的。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就是传统工业知识和信息产业知识的结合,也是两类人才知识的交互和结合。在这方面可以说跨界人才在当今的中国极其稀缺,培养能够通晓工业工艺和先进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人才是使得这种方案得以成功部署和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这样,建立能效云恰恰是解决当前人才瓶颈和技术壁垒的一个关键措施,它可以使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被多个企业乃至于多个行业共同分享,而将技术注意力集中在标准的建立,标杆模式的采纳和推广、以及能效改进方案的实施上。

  第三个巨大的鸿沟,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当今的中国企业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依旧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层面。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自动化,以及对使用信息手段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等诸多领域,本土企业仍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事实上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差距,中国本土企业与全球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以汽车行业为例,未来的汽车产业已经被贴上了互联网汽车的标签,因此即便像通用汽车这样的老牌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开始大批招募软件技术人才,希望能加入未来互联网汽车与苹果、谷歌和微软的竞争中。

  道理很简单,汽车制造曾经依赖于大规模定制、高度柔性的生产系统,但是未来的汽车乃至汽车部件会变成传统部件加传感器、以及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智能化系统,从而使得汽车成为彻头彻尾的互联网设备。这一变化了的行业布局,有没有被中国的整车厂和汽车部件厂所意识到呢?包括德尔福在内的汽车部件制造商已经开始在各种元器件中部署智能化芯片,从汽车安全,以及改善驾驶员分神系统入手,提升部件的智能化程度。这一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整个行业变革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除此之外,即便是在销售客户管理等曾经是信息产业非常成熟的传统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其工作方式和产业格局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举例来说,今天的工业企业销售人员还需要带着大量纸质资料去给客户做推广介绍吗?一些大型设备、复杂系统的性能计算、指标计算,还需要后台技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够带给客户吗?完全不需要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强大的终端模式已经完全能够解决以上的问题,而且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精准。

  所幸的是,我已经看到一些公司在这方面做了持续的投入,并且推出了跨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一家叫德克云(Decoclouds)的公司,正是立足于这个领域的探索者。而这个变化仅仅是开头,因为来自于市场的变革和驱动,将从销售管理一侧迅速导向内部的采购、生产和供应链,并且重塑这个价值链,乃至价值网络系统,使得这个系统变的更加柔性和快速。在这个领域传统的信息产业公司需要克服的障碍是,对工业企业的流程不了解,而工业企业应该主动拥抱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使得这个先进的工具成为提升效率,最终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到来,无疑有赖于真正的深入的两化融合。在分布式能源领域、能效管理领域、以及工业和信息化深度结合领域,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实质性推进的重要一步。可以说,每一小步都将决定着未来的一大步。

“第三次工业革命”忽悠谁回目录

 在全球经济再度面临“探底”风险之际,有关“新经济能拯救人类”的传说再度热闹起来。最新的版本叫做“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不论怎么看,这些被四处兜售的概念,都让人想到旧时代街头卖“大力丸”的吆喝,听上去诱人,吃下去不但不能救人,反而可能害人。

  这个最新的理论并不复杂。美国一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新书中称,互联网与新能源的结合,将会创生出新一轮工业革命这将是人类继19世纪的蒸汽机和20世纪的电气化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鼓吹互联网技术,说那是“通往未来之路”。当时就有许多理论家来论证所谓的信息“革命”。之后互联网被华尔街吹上了天,泡沫破掉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人论证新能源技术是又一次“革命”,但很快光伏发电、风能都“产能过剩”,而世界经济还在低谷中徘徊。如今,有人把这两个概念连一块,再次预言“革命”“狼”真的会来吗?

  里夫金称最有希望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欧洲国家。因为欧盟已经表示,要把它们的1.9亿幢建筑,转化为“微型绿色发电厂”。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传统建筑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设施,在屋前院后装上风能发电设备,利用地热供暖,甚至要把厨余垃圾转化成生物能源。这听上去的确非常“绿色”。

  中国农村一直倡议搞“生态循环”,大概就是粪肥浇地、秸秆还田、沼气发电之类的思路。但事实上,在没有更深层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和技术突破之前,这些想象中的“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用沼气烧火做饭并没让大多数农民真正接受。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类在学会农耕和畜牧之前靠采集渔猎为生,前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而毕竟是一种生产力的进步;后者非常“环保”,但怎么说都是更接近猴子的野蛮状态。

  同样,工业化后生态出了些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为了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就要回到农业社会。

  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能,即便今天有了某些技术进步,但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都应是人类当下能够实现的同一技术级别的能源利用方式,只不过是“采集能源”,而非“制造能源”。

  真正“革命”式的能源深度开发是核能。从采集食物到生产食物,农耕文明是人类技术跃进的一大步。同样,从核裂变到核聚变,人类科技突破深入到微观粒子层面,从采集千万年沉积下来的化石资源,到通过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掌握其规律,从而“生产能源”,真正实现“再生和永续能源”。这才是人类又一次伟大的跨越式技术进步。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目前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至于说,能否依据互联网这个“扁平的世界”,来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这不是核心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使得人类的互动和交换能力大大提高了,而应用互联网的人们,到底是交换物质商品还是能量资源,抑或互通信息,这并不重要。网络世界同样遵循人类社会的稀缺定律,创新无止境,有价值、有创意的东西总会有市场。

  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者提及类似“3D打印机”之类的智能制造技术,并预言,伴随此类技术“革命”,福特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将被更加个人化、社区化、柔性化、小批量的“小微型作坊式生产者”替代。

  在笔者看来,这恐怕只是创意工业的一种延伸,最多在有限的中小型零部件、模具和生活创意产品上应用,对人类科技的大跃进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从最初的手工工具机械,到由蒸汽机、燃油引擎、电动机带动的现代化机床,再到有数字控制系统的“智能机床”,实现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制造,这是迄今为止制造业发展的大致脉络。“3D打印机”,其实就是快速成型机,只是结合了新材料技术的一个“变种的机床”,只能算一个有创意的发明而已。

  从大趋势看,机器总在不断替代人工,但这不意味着人被淘汰了。相反,人变成了控制机器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就像人类曾经从猎手变为畜牧者和驯兽员一样。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最终将成为人类的朋友,“人机一体”,共同探索未知世界。

  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骗人的吗?也不完全。许多像里夫金一样的“趋势预测学家”、“未来学家”,并不对预言成真负法律责任,他们的理论中当然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因素。

  关键在于,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系统化了。恩格斯曾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即人工取火的作用超过了蒸汽机发明,这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分的关键“创新”。而今天,真正的“革命”只会发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新能源等各个前沿科技的交叉领域的“系统性创新”,期望利用局部的技术创新或几项单独发明而“改变世界”,可能性不太大。

  50元英镑的背面印着瓦特和博尔顿的头像,这两个人,一个改良了蒸汽机,另一个对改良产品进行投资并加以推广。但是,从此之后不论“第N次革命”,都不可能只属于两个人的专利了。诺贝尔奖长长的获奖名单上,汇聚了人类科技进步阶梯上以群体出现的众多的“了不起的勇士”只是诺贝尔经济学、文学的奖项水分太大,不能算数,和平奖就更不必考虑了。

  因此,未来的工业“革命”必须是集一国或多国之力,由众多跨学科的科学家们一起碰撞、实验和研发,才能实现的。欧洲的粒子对撞机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俄罗斯的太空空间站工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各类实验室,以及中国的“嫦娥计划”等,还有那些勇于把利润最大限度地投入独创性科研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这些才是真正要发生“革命”的源头活水。

  “大力丸”推销者的共同特点是,把艰难崎岖的科学探索之路和技术革新历程简单化、幼儿化,“革命”似乎不过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好主意”。对于当下世界而言,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还在蔓延,甚至有扩大深化的趋势。表皮之病,可以用些止痛药,肌理和骨髓之病,万金油是没用的。

  对科技大趋势的研判,是国家发展和当下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迷状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如不能锁定正确的方向,而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关痛痒华而不实的项目上,必将丧失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目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这7个领域,作为未来工业“革命”的重点方向,不可谓不全面,但恐怕还应从中选取更精准的突破口,下大力气、投大资金,真正干出点名堂来。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运行逻辑,就是按照科技能力的高低,分成“头脑国家”和“手脚国家”。凡是占领高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头脑”国家,就能支配和统治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和资源的“手脚”国家,这几乎是一条没有例外的定律。

  美国总统肯尼迪上世纪60年代力推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动美国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可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头脑”国家,尤其是美国这个“带头大哥”,反而不务正业,赌博玩金融,结果搞砸了。

  如今辗转腾挪过了3年,仍没找到真正的出路,于是“手脚”国家开始觉醒。像中国这样的有些志气的“打工仔”,脑子比较好使,高端研发的底子没有丢掉,不但手里的“代工”活儿没耽误,还下功夫搞出了自己的高端产业,大有赶超架势。

  这逼得“头脑”国家颇有些紧迫感。于是,各种“革命”理论就来了,据说代表着未来的大趋势。但是请问:这是在忽悠谁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第三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