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伦敦奥运中国金牌选手盘点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伦敦奥运中国金牌选手盘点回目录

环球人物杂志第22期封面 环球人物杂志第22期封面

  “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环球人物》杂志编辑部

  这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朗诵的莎士比亚名句,它被刻在现场悬挂的奥林匹克大钟上。

  本届奥运会的确充满了各种声音。笑声—战胜对手或战胜自己时的笑声;哭声—获得奖牌或痛失奖牌时的哭声;掌声—“体操妈妈”、“刀锋战士”等每一次亮相赢得的掌声;当然,也不乏惊叫声—撑杆跳高的杆断成三截、沙滩排球场馆的地板塌陷;质疑声—裁判判罚有失公正、组织工作时有漏洞;甚至还有观众的喧闹声—网友以英国式幽默调侃道,伦敦奥运有三宝,女王、小贝、观众吵。

  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难以记录每个声音、每个细节。302块金牌,代表着全体运动员在16天里共同进行的奋斗。所有银牌和铜牌得主、所有投身比赛的人,同样铭记在我们心中。

  我们永远珍藏“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无胆英雄”征战英伦

  易思玲 湘妹子快枪夺首金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王延辉

  奥运首日,伦敦时间7月28日上午,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拥有悠久历史的英国皇家炮团军营射击馆里座无虚席,人们都期待着第三十届奥运会首枚金牌的诞生。

  子弹一发一发从8位选手的枪膛里射出,紧张的气息一点点地升级,弥漫整个场馆。当最后一发子弹射出之后,中国选手易思玲转身冲着观众甜蜜地微笑。瞬间,整个场馆沸腾起来了——射落首金者正是这位23岁的湘妹子。

  制胜的三枪

  “决赛的争夺太激烈了,但我相信她会夺冠。”易思玲在广东珠海时的教练仇燕飞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虽然离易思玲夺冠已过去几天了,他还沉浸在幸福与激动之中。这么多年,仇燕飞一直和易思玲保持着联系,给她指导和鼓励。易思玲称仇燕飞是她的“大救星”,而仇则说易是他的“大福星”。

  在“第一金”的决赛中,易思玲的最强对手是波兰选手博加茨卡,从第一枪开始两人就较上了劲,前7枪她们的状态互有起伏,交替领先。转折出现在第八枪,这一枪,易思玲打出10.7环,博加茨卡只有9.7环,易思玲以0.7环的总分优势反超至第一位。第九枪,易思玲打出10.3环,博加茨卡仅打出10.0环,二人差距继续拉大。最后一枪,易思玲打出10.5环,最终以总成绩502.9环夺冠。

  “最后三枪是制胜的,”仇燕飞说,“当时我就有预感,没问题了,这三枪易思玲是能顶住的。”

  “为什么对易思玲有这样的信心?”仇燕飞告诉记者:“易思玲聪明、悟性高,长期的锻炼和磨练以及对技术程序的把握,使她的动作稳定性强、自控能力好,有着超乎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易思玲还有舞蹈、田径等训练的基础,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在仇燕飞眼里,易思玲更是一个坚强的孩子。2010年,第五十届世锦赛开始前一个多月,易思玲突发胆结石,被迫回广州治疗。在接受胆囊摘除手术仅仅20多天后,她就投入了训练,并且在随后的世锦赛上以505.6环的成绩破世界纪录,获得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也正因此,易思玲在射击队有了一个“无胆英雄”的绰号。

  险成打工妹

  “易思玲可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仇燕飞一直这样夸这位自己早年的爱徒。

  1989年,易思玲出生在湖南郴州桂阳县。发现这个“好苗子”的人,是郴州市体校的射击教练龙寿柏。

  小时候的易思玲喜欢唱歌、跳舞、跑步,常常在家人面前“炫耀”从学校新学的歌舞。小学六年级时,龙寿柏到桂阳挑选“苗子”,一眼就相中了易思玲。龙寿柏拿出一个专用的“平板”,让易思玲一手托着,另一只手在上面叠子弹壳。这是测试身体稳定机能的一个常用方法,普通人只能叠三四个。可易思玲初试身手,竟一口气叠上了7个子弹壳。龙寿柏没有看错人,易思玲此后训练成绩不俗,2004年即被湖南省体校选去。

  然而没多久,易思玲却提出想“改行”去打工。原因是她的家庭无法负担其高昂的装备和训练费用。她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以开小饭馆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在这时,广东珠海市射击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承诺解决她的训练和生活费用。

  仇燕飞说,在珠海射击队,教练有一套独特的训练手段,他们尤其注意培养运动员如何排除“响枪意识”,即能练到不受枪响的影响。“易思玲发枪快且准,在平时的训练或比赛中她都是这样,瞄久了反而打不好,她是一个典型的快枪手。”

  2005年,易思玲进入省一线队集训,2007年8月正式调入广东省射击队,2009年初进入国家队,师从张秋萍教练。至今,在短短的几年间,易思玲已经成为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亚运会以及全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这些经历也让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爸爸,我爱你”

  伦敦奥运会的“首金”任务,自然无形中增加了易思玲的压力。赛前为了缓解压力,她就猛听音乐,尤其听抒情的音乐。另外,她每天都会翻一翻随身带着的一本励志书——《再苦也要笑一笑》,“它告诉你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感谢折磨你的人,笑对折磨你的事,你的人生将坦坦荡荡,无愧于世”。

  一改赛场上的沉稳,日常生活中的易思玲乐观开朗、爱说爱笑。“我现在最想说的是,爸爸,我爱你!”赛后,易思玲说出了夺冠后的心声,而她的泪水也是对压力的释放。

  的确,走上射击之路,易思玲的父亲易泽军一直都是背后默默支持她的“最可爱的人”。今年3月5日,中国射击队奥运步手枪选拔赛在北京举行。第一场比赛,易思玲仅位列全队第四,她当即傻了眼。到了最后一场,她整宿都睡不着,因为这是她的最后机会。易思玲后来告诉记者,当时她甚至有些灰心,感觉“自己的状态糟糕透了”。

  那天晚上,易思玲给父亲打了个电话,憨厚的父亲在电话里呵呵一笑,告诉她没关系:“哪怕最后去不了奥运会,咱也没关系,你在国家队待到了最后。咱们没什么输不起的。最重要的是经历过、尝试了。”父亲的话让沮丧中的易思玲慢慢平复下来,她一路坚持,最终走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谈到今后的路,易思玲希望自己还能在射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她直言:“我的梦想肯定是站在最高的领奖台,这个冠军也许是我事业的顶峰,但绝对不是我人生的顶峰。”

  归国后,易思玲最想做的是回家看看“望眼欲穿”的爸爸妈妈。

 母亲和教练告诉本刊,“他让很多孩子懂得了荣誉和责任”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李鹭芸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 江枫

  8月8日,杭州遭遇强台风“海葵”的袭击,孙杨被困在从北京回杭州的高铁上,22时30分才冒雨抵达杭州。第二天傍晚18时15分,孙杨一头扎进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游泳馆,要训练个把小时。“游泳运动员要保持水感,每天都得下水,他昨天困在火车上没活动,今天我就带他来练一下。”孙杨的妈妈杨明说。此时,一些下了游泳课、动作慢还没离开的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大叫:“孙杨!孙杨来了!”他们守在游泳馆外,等孙杨训练完,一拥而上索要签名。这一幕让我们想起了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激励一代人。据媒体报道,奥运会上中国游泳军团大放异彩,使得全国各地都掀起游泳热。

  因为要赶赴家宴,孙杨在一堆孩子的包围中,既开心又歉疚,好不容易“逃”出来,记者抓紧时间准备给他拍张全家福。“等等,还有朱老师”,一家人异口同声地叫上了孙杨的启蒙教练朱颖。

  回家再聊比赛波折

  孙杨特别黏两个人,一个是妈妈杨明,另一个是朱颖。回家不到24小时,他已经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奥运会比赛的事。他在伦敦几乎每项比赛都有小状况,杨明和朱颖虽然也在现场,但比赛期间不便多问他,现在回家了才放心聊起来。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上,孙杨对杨明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早点进比赛场馆,我越早看到你越好。”于是第二天7时15分,杨明就到了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门口,“人家还没开门,8点才能进去。别的孩子可能父母在场会紧张,孙杨从小训练就要我看着,他才踏实。”10时52分,男子400米自由泳预赛开始,夺冠热门、韩国运动员朴泰桓犯规,取消成绩,在场的人都觉得孙杨决赛少了个对手。可是中午,在韩国提出申诉后,又恢复了朴泰桓的决赛资格,杨明马上给孙杨打电话:“朴泰桓参加比赛了,你不要多想,不管他参不参加,你都要拿冠军。”孙杨在妈妈的鼓励下,很快调整好心态,一举在自己的副项400米自由泳中拿下冠军。

  伦敦时间8月1日,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孙杨是最后一棒,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他从接棒时的第五名追赶到终点的第三名、脱力倒在泳池边的一幕。当晚,孙杨在微博上安慰大家,“请大家放心”。如今回家了,孙杨才吐真言:“妈妈,个人项目还好,集体项目的时候,我的腿真的在抖。因为我是在池边等着,而且我们又一直落后,我好想快点跳下去。但是一入水就好了,不紧张了。”

  孙杨的主项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更是惊险。伦敦时间8月4日晚,裁判喊了“预备”后,接下来喊的不是“开始”,而是因为观众席太吵喊了一句“安静”。孙杨本能地以为是“开始”,“嗖”地一声跳进水里。观众一片哗然,孙杨愣在池中。回家后,孙杨一边看电视上的回放,一边对妈妈和朱老师说:“起跳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怎么他们好像都没跳呢?怎么就我跳了?我看到裁判做了个手势,知道自己还可以继续比赛,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得赶紧找个毛巾,擦干再跳,湿漉漉的感觉很差。”最后,孙杨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他在泳池里激动得大哭。“要真犯规了,我都不知道我会怎样,我就是准备来破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杨明和朱颖明白,他不是真的爱哭,他是把自己的后怕发泄了出来。

  坚持一天游2万米

  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朱颖教练也有后怕。如果当年她没有坚持把孙杨叫回来,中国泳坛就没这个人才了。

  1997年,朱颖听说一家幼儿园有个6岁的小男孩,个子特别高,床都睡不下。她把这个叫孙杨的小男孩带到体校学游泳。练了一个月,小男孩就不游了。第二年暑假,朱颖给孙杨妈妈打了个电话,劝她带孙杨测骨龄。结果,测出来孙杨会有196厘米高(现在孙杨身高198厘米)。孙杨妈妈下了决心:“本来不想让他搞运动,我和他爸爸都是运动员出身,知道很苦。但如果他长这么高,不搞一点体育,那身材就很难看啊。”她带着7岁的孙杨回到游泳池。“他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我骑20多分钟自行车把他送到体校。5点开始练,我就站在露天游泳池的大铁网外面,趴在网上看他有没有进步。到了10月,天气冷了,我穿着羽绒服趴在铁丝网上,冻得打哆嗦。7点半他游完出来,骑车回到家就快8点了,他爸爸已经做好饭,赶紧吃完再让他写作业。一年只有大年初一能休息。说实话,这不仅是练小孩,也是练家长,坚持下来实在太难了。”

  那时候孙杨很“皮”,朱颖教练跟他讲过好话,也吓唬过他“找你妈妈”,还让他在池子里喝过水,收效都不大。有一次,朱颖带他参加浙江省的比赛,本来对他期望值挺高,谁知他下水后,游泳镜翻了,他就不游了,站起来在那里哭。“我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孩子,自己不会弄眼镜,也不会系游泳裤的裤带,看着那么高一个人,一米七几的个子了,其实才11岁,乳牙还没掉完,他跟我说‘朱老师你帮我系裤带’。我心想,这样下去完蛋了。”朱颖找孙杨谈了一次话:“孙杨,你天赋比别人高,只要好好练习,有一天你一定能站上最高的领奖台,让国旗为你而升起,国歌为你而响起,到那时候,朱老师多骄傲啊,心里说‘这是我带的孩子呀!’”说着说着,朱颖动了真情,眼泪涌了出来。孙杨从此懂事多了。

  2006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同前去,但不住在同一家宾馆,不能一起坐车来回,母子俩各自到达训练场馆,杨明坐在一边看他训练,晚上再通个电话。回忆起那段日子,杨明泣不成声:“就是这样孙杨也非常高兴,他觉得妈妈在就好。今年3月他手受伤了,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他还坚持一天游2万米。我怕他练下去手会废掉,叫他偷懒。他特别生气,发短信说,你是我妈妈,居然不理解我,还叫我偷懒,我偷懒能有今天的成绩吗?亏你还是大学体育老师!”

  细心阳光的“孙萌萌”

  在伦敦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后,网友给孙杨取了个外号“孙萌萌”。“萌”来自日本漫画用语,意为可爱。

  “他是挺可爱的,又细心又阳光。”朱颖记得,孙杨小时候会“观察这个教练爱喝什么饮料,那个教练爱喝什么茶,然后从家里带给大家喝”。到了澳大利亚,他发现外籍教练有糖尿病,不能喝饮料,于是每次进入训练场馆前,都买一瓶水带给外籍教练。就连这次回杭州,比他早几天回国的朱颖和他父母一起接他到家,他家里很久没人了,只有两瓶水,朱颖告辞时,他都催着父母快点拿给朱颖带走。

  “孙萌萌”最广为人知的举动,是在伦敦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看到演播室里摆着几个奥运会吉祥物玩偶,便毫不客气地全都抱进自己怀里。很多观众一边笑一边想,他一个大男孩要这么多玩偶干吗?答案在杭州揭晓了。他给亲戚、教练、同学、队友、队医和食堂师傅带了满满一皮箱礼物,其中就包括他四处“搜刮”到的吉祥物玩偶。

  “孙杨还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对社会的人情世故不太懂,开心不开心都写在脸上。他也很好哄,不开心了,我说上几句好话,表扬他几句,给他‘顺顺毛’,他又高兴了。”朱颖一边说一边乐。

  金牌改变生活

  一回到杭州,孙杨就叫朱颖陪他看电影。朱颖吓坏了:“我哪里还敢陪你出门啊?就算一个不出名的身高快两米的人,走在路上人家也会多看一眼,何况你是孙杨。”四五年前朱颖带孙杨出去打游戏,就有七八个女孩子围着他问,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长这么高呀?孙杨也很高兴,一个一个回答。“我估计现在你出去,得有七八十个女孩子围着你了。”孙杨听了很难过:“那我以后每天就待在家里了?”

  这就是被金牌改变的生活。朱颖也思索过,那么多人在伦敦拿金牌,为什么孙杨最受关注?“也许是因为金牌、银牌、铜牌他全拿了,还加一个破世界纪录,成绩太突出。一个男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给中国男人争脸。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在一向被视为西方人天下的泳池里,中国男人一点都不比别人差。这种英雄气概让人们振奋,让很多家长有信心送孩子学游泳,让很多孩子懂得了荣誉和责任。”

  “但是孙杨才20岁,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能把握住自己吗?”

  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杨明说:“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在家里时,我跟孙杨讲,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又是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而且现在社会关注度高了,还要更加注意自己一言一行。”

  一夜怒放的背后,是多年默默生长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李鹭芸

  北京时间7月28日晚,杭州临安於潜镇光明村,77岁的老头宁洪根和66岁的老太章振玉提前吃了晚饭,坐立不安熬到29日凌晨3点15分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开始。老两口盯着电视大气不敢出。第一个100米蝶泳不是叶诗文的强项,她位居第五;第二个100 米是仰泳,她追到第三;第三个100米换成蛙泳,她到了第二;最后100米是自由泳,叶诗文发力冲刺。当解说员喊出“叶诗文以4分28秒4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时,老两口泪流满面。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熬夜,为了外孙女叶诗文。

  同样是7月29日凌晨3点15分,杭州和睦新村一户七八十平方米的普通住宅里,电视机前的叶诗文父母,双手攥成拳头,比赛枪声一响,“我们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妈妈扯着嗓子喊‘加油’,喊得嗓子都哑了。”叶爸爸年轻时是短跑健将,叶妈妈曾是杭州市跳高冠军,看女儿比赛的这几分钟,比他们自己经历的所有比赛都紧张。

  还是7月29日凌晨3点15分,杭州陈经纶体校的一间屋子里,叶诗文的启蒙教练魏巍激动不已:“想不到我对她的期望这么快就成了现实!”

  这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胆大,“性格像男孩子”

  叶诗文1996年出生于杭州,抱出产房时她哭声特别大,叶爸爸误以为是个男孩。因为父母工作忙,叶诗文9个月大时,被送去临安乡下的外婆家。外婆回忆说:“农村的孩子都是放养,文文每天都要和村里的孩子出去玩,胆子特别大,树林里、小溪里,一些孩子不敢去的地方,她总是玩得很欢,性格像男孩子。”

  4岁,叶诗文回杭州上幼儿园。两年后,陈经纶体校的魏巍老师到她所在的和睦幼儿园寻找练游泳的苗子。“当时叶诗文的班主任就推荐了她,说她玩起来特别疯,不像一般女孩子那么娇气。摔一跤磕一下她都不会哭,拍两下,爬起来就跑,满不在乎。”魏巍记得第一眼见到叶诗文的样子,“一看就和同龄的孩子不同,个子高、胸厚、肩宽,手和脚都大,天生就是练游泳的料。”

  浙江省游泳队的教练楼霞也说:“这孩子有运动员需要的‘豁得出去’的素质。”有一次训练之余,队员们分两组打水球,叶诗文那组输了。按照事前说好的,输的一组要从10米跳台上跳下来,几个比她大的师姐爬上跳台后就趴在那儿哭,不敢跳,叶诗文上了跳台眼睛一闭,“嘭”一声就跳了下来。在更衣室里,队友问她,“你不怕?”叶诗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摔下来骨折嘛!”楼霞笑道,像这样的一个女孩,还有什么奇迹创造不了。

  刻苦,“交代她游1万米,绝不会游9900米”

  6岁的叶诗文刚进游泳队时,根本不会游泳。练了一段时间后,魏巍发现她有个特点,“平时训练不是特别突出,一到比赛爆发力很强,她比赛一定会比平时游得好,甚至好很多”。魏巍给叶诗文制定了单独的训练计划,平时训练强度不大,教她不同的游泳姿势,激发她的兴趣,但比赛安排得多。叶爸爸说:“文文现在比赛时心理素质超强,这归功于当初的比赛积累。”

  很多媒体称叶诗文是“天才少女”,但魏巍并不认为叶诗文只是靠天赋,“有今天的成绩还源于她自己的点滴努力。运动员是真游不动还是偷懒,教练看一眼就知道。叶诗文从来不吵不闹,交代她游1万米,她或许会游12000米,但绝不会游9900米,你给她多少任务,她都会完成。”她相信偶像菲尔普斯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

  整整5年,叶爸爸每天骑电动车来回1小时,接送叶诗文去陈经纶体校,风雨无阻。“如果不是受伤,一年365天,除非泳池换水,她一天也不会落下。文文喜欢游泳,她开心我也开心,每天在路上她都有说不完的悄悄话,5年很快就过去了,如今那些日子已成了美好回忆,想回都回不去喽!”叶爸爸笑着说。

  2010年4月,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上,14岁的叶诗文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令中国游泳队总教练幺正杰眼前一亮。“当时女子200米混合泳并非中国的强项,叶诗文让我看到了希望。”赛后,叶诗文前往澳洲跟随名将肯伍德训练。“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从全国冠军到奥运冠军,叶诗文只用了3年时间。

  兴奋剂,“清者自清”

  然而,当叶诗文将400米混合泳和200米混合泳的两枚奥运会金牌收入囊中时,更多人看到的是叶诗文一夜怒放,忽略了她多年的默默生长。很多西方媒体质疑叶诗文服用兴奋剂,甚至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的网站都刊文认为“游泳运动员1年内提高7秒是不可思议的”,“她在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冲刺速度怎么能比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罗切特的冲刺速度还快?”

  无理质疑令人们愤怒。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的网友在《自然》杂志网站驳斥道:第一,叶诗文比自己的最好成绩只快了5秒38;第二,罗切特头300米就遥遥领先,叶诗文后100米才冲刺反超,何况除了罗切特,男子400米混合泳中还有4名男选手在最后50米游得比叶诗文快。

  远在杭州的父母则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女儿。叶诗文父母拿出满满一大盒奖牌给我们看,“50多枚奖牌足以说明她的进步和努力。这孩子表面淡定,但心事比较重,她会想很多,兴奋剂的事使得她睡眠很不好。经过这件事,能让她变得更成熟。”叶爸爸声音有些哽咽,“清者自清,其实她训练很苦,但教练和我们从没见她哭过。有一回她偷偷告诉我,她难受了就会去游泳,‘闷在水里哭,谁也看不到我的眼泪’。”

  值得高兴的是,在潮水般的批评声中,《自然》杂志主编和总编辑在8月6日共同署名,向读者和叶诗文道歉。在看到这个消息后,叶爸爸开心了很多。“我们能做的太少,只能做她的减压阀,让她的压力有个地方可以释放。她越长大越像女孩子,喜欢研究星座、玩十字绣、看韩剧、上淘宝。她还会打电话跟我说淘宝里没钱了,让我帮她充点钱,她要去买点东西。”在叶爸爸心里,再多金牌或者再多风波都会过去,叶诗文始终是坐在电动车后面抱着他讲心事的小女孩。

 改写116年历史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姜璐璐

  伦敦时间7月31日,奥运会击剑男子花剑决赛场上,爆发出一声长啸。雷声,这位28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在击出制胜一剑后,与主教练王海滨紧紧相拥。

  从奥运会诞生至今116年间,男子花剑一直被欧洲人垄断。这一刻,中国男子花剑终于迎来了这块迟来的金牌。

  迷恋“圣斗士星矢”

  “我们从来没想过他去搞体育。我们是想让他好好读书、考大学,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雷声的父亲雷献民笑道。

  雷声出生于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随父母南下广州。父亲雷献民在大型国企工作,母亲梁彬曾是一位美术老师。在家庭的熏陶下,雷声学业优秀,练过钢琴、学过绘画。读小学时,他曾被选中练游泳,但成绩“普普通通”。10岁那年,广州体育技校到雷声就读的小学挑选击剑苗子,标准之一是“挑选左撇子选手”,雷声因此被选中。

  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要去练体育,雷献民夫妇都不太乐意。但雷声却对击剑颇为向往。他爱看动画片,尤其喜欢日本的“圣斗士星矢”,小小头脑中常把击剑与动画片中眼花缭乱的打斗联系在一起。这一段懵懂的“误解”,促使雷声走上了“剑客”之路。

  “竞技体育很残酷,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金字塔尖上只站得下一个人。”雷献民说,“要是练不出来,该怎么办呢?我们一直挺纠结的。”

  雷声当时的教练李喆却充满信心。他告诉雷献民夫妇,雷声一定能出成绩。

  2002年,雷声被选入国家队开始进行青年比赛。2006年,他首次参加世锦赛获得铜牌,便被教练委以重任。同年在多哈亚运会上,他在团体赛中压轴出场,一举夺冠。2007年,雷声在世界杯赛上获得3站冠军,世锦赛上也打入前三,个人世界排名进入前五。在北京奥运会到来之前,他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上,雷声只获得第八名。当时,有境外媒体竟打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标题——“雷声大雨点小”。那一刻,雷声既感到失落,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北大求学“重获新生”

  2009年,雷声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学习。与一些人“挂名”上学不同,雷声是货真价实地每周去上课。有时比赛回国后,连时差都还没倒过来,他就急匆匆地跑去学校上课。

  “我没有任何优越感,只有紧迫感。”雷声说,他希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发展事业。

  上了北大,也让一直担心雷声“书读得少”的父母松了一口气。雷献民很欣慰地说,到北大后,雷声“除了专业课,还去旁听别的课,有哲学课,还有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课”。

  雷声的求学也得到了教练王海滨的大力支持。花剑队一向有重视文化学习的传统,为了更好地吸收欧洲击剑文化,了解和领悟击剑运动的历史传统,从王海滨、叶冲、董兆致那代“剑客”开始,补习文化知识、学法语就是击剑队的必修课。

  随着学业渐入佳境,雷声在击剑场上的成绩也逐渐走高。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雷声是在北大看到食堂师傅舀菜才“顿悟”杀招。雷声自己则承认,有时在训练中遇到瓶颈,上课听讲时却突然“灵光一现”想通了,这让他的训练更有效率。

  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上摘银并力助中国花剑队赢得团体冠军。2011年世锦赛,压轴出场的雷声“一剑封喉”,实现团体赛卫冕。

  但在这次伦敦奥运会上,雷声的夺冠仍然多少出乎人们的意料。雷声排名赛事9号种子,相信他能夺冠的,恐怕只有远在家乡的父亲雷献民。

  早在今年7月26日赛程抽签公布时,雷献民就自制了一张“流程图”,并分析了雷声晋级路上的对手,大胆预测雷声有望夺冠。不过他并没有跟儿子说起。“我是外行嘛,不能去打扰教练和运动员的安排。”雷献民笑着告诉记者。

  夺冠那晚,雷献民激动得一夜未眠。

  传承“剑客”精神

  雷声夺冠,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胜利,也是饱经磨难的中国男子花剑队的胜利。

  时光回溯到1994年,王海滨与叶冲、董兆致在雅典世锦赛上首夺男子花剑铜牌,开启了中国击剑历史上著名的“三剑客”时代。

  200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三剑客”在悉尼奥运会上一剑之差屈居亚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三剑客”再次冲击金牌,但由于裁判多次误判,又遗憾地再获银牌。事后,当值裁判被国际击剑联合会处以禁赛处罚,但冠亚军的结果已无法更改。“三剑客”最终带着遗憾退役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中国击剑青黄不接时期,除了仲满夺得男子佩剑冠军,其他没有多大收获。

  4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赛场上,一幕画面让人们津津乐道:裁判向雷声出示红牌时,教练王海滨用流利的法语据理力争,为弟子争取了权益。但事后王海滨说,雷声的胜利并不能算作对老“三剑客”的补偿。“雷声书写了他们这代选手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是要往前走的,我们不能总往后看。”

  在北京奥运会上,仲满赢得男子佩剑冠军后,国内击剑运动一夜之间火爆异常,以至于俱乐部四处紧急招聘击剑教练。但与欧洲相比,击剑在中国依然是个冷门项目。被誉为新“三剑客”的雷声、马剑飞和朱俊都出生于1984年,伦敦奥运会后,他们很快将集体步入而立之年。对于正亟待寻找新“剑客”的花剑队来说,这枚金牌不仅承载着过去,更被寄予开启未来的期待。

 成就大满贯历时最短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 杜金城

  拿下最后一分,张继科一声怒吼,狂奔向场边的挡板,一个箭步跨栏飞了过去,趴在领奖台上深情一吻。

  伦敦时间8月2日,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张继科在乒乓球男单决赛中,以4:1击败队友王皓夺冠。张继科成为中国男乒历史上继刘国梁和孔令辉之后,获得世锦赛、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的第三位大满贯选手,也是乒乓球历史上成就大满贯时间最短的运动员。

  张继科是青岛人,1988年2月生。父亲张传铭曾在济南军区乒乓球队打球,复员后成为青岛体校教练。张传铭年轻时喜欢足球,尤其喜欢巴西球星济科,所以给儿子起名继科。在父亲调教下,幼小的张继科同时练习足球和乒乓球。1993年中国男足兵败也门,张传铭对中国足球失去了信心。“当时我就跟儿子说,咱不踢球了,只打乒乓球。”

  白天,张继科跟着教练父亲在体校学习,晚上在自家简陋的乒乓球台上练习。“为了打球,继科没少挨他爸的揍。揍完了,还得继续蛙跳、单腿跳等基本功训练。”继科母亲抹着泪对记者说。

  有了专业老爸的严格训练,张继科的球技突飞猛进。10岁那年,他已经能够打败教练老爸了。

  1998年,张继科进入青岛市专业队。当时的教练申蓬华对张继科的印象仍然很深刻:“刚来的时候,瘦瘦小小的,和一般孩子没啥区别。”可教了没几天,申蓬华就发现,这个瘦小的孩子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每天的训练从来不用教练操心,自己还会主动加练。

  2002年底,张继科进入国家队。2004年,他遭遇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道坎——因为违反队规,被国家队退回地方。“不打了!”张继科这样对父亲说。张传铭回忆:“我当时就问他,你干其他事能做到国家队这个高度吗?”

  最终,张继科来到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巧合的是,这时曾在国家队带过他的尹霄教练被鲁能俱乐部聘为乒乓球总教练。尹霄用尽办法让低谷中的张继科重新振作起来。“什么方法都用了,劝过、骂过,最后我觉得还是给他找回自信最关键。”于是,尹霄带着弟子参加乒超联赛,在赛场上,张继科找回了感觉。2006年,尹霄带领鲁能参加全国锦标赛,张继科一鼓作气打进前八。当年年底,他重新回到了国家队。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强大对手的衬托,王皓就是这样一位对手。初入国家队,张继科是王皓的陪练。在鲁能俱乐部的时候,恰好王皓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鲁能,张继科得以与王皓搭档双打。那时的王皓已经是世界冠军,在打球技术上,甚至在生活中,给予了张继科很多指导。

  在成就大满贯的路上,张继科都是战胜王皓夺得金牌。伦敦赛后,他这样表达对王皓的尊重:“皓哥真的很优秀,场上我们是对手,场下是兄弟!”

  球迷们第一次记住这个小伙子是在鹿特丹世锦赛夺冠后撕破球衣那一幕。正如主教练刘国梁所说,张继科身上有“藏獒”的血性,球场上的他很像C罗(葡萄牙著名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

  曾是“插班生”,当过“林一轮”

  林丹 魔鬼训练吓坏妻子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王延辉

  当地时间8月5日的伦敦温布利体育馆,马来西亚羽毛球选手李宗伟将最后一球打出底线后,林丹绕场飞奔、脱掉上衣、仰天怒吼、敬军礼,随后与落寞的李宗伟紧紧而温情地相拥,全场的气氛也在种种情绪的恣意宣泄中达到了顶点。这块场地,成就了“超级丹”奥运羽毛球男单卫冕第一人的传奇,这是他的第十七个世界冠军,他也成为羽毛球史上第一个拿到两轮大满贯的选手。

  就在林丹夺冠后,他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出版。在书中,林丹这样说道:“千万不要忘了,我只是个普通的小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可以做到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我们都很平凡,但是我们可以做成一些不平凡的事。”

  林丹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一户普通的人家。5岁时,跟妈妈在羽毛球场打球的小林丹被体校老师发现,从此生命与羽毛球连接在了一起。12岁时,林丹叩开了八一队的大门,18岁时因为“很调皮、不好管”差一点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在当时八一队高路江主任的努力下,才勉强成了国家队的“插班生”。

  2004年对林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一年,他体会到了从云端跌至谷底的痛苦。第94届全英公开赛上,林丹击败年少时的偶像——丹麦名将皮特·盖德夺冠。赛后,盖德赞赏林丹为“Supper Dan”,从此“超级丹”这个名字叫响了全世界。然而,在随后的雅典奥运会上,林丹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林一轮”成为他的梦魇。

  雅典奥运后,林丹开始了魔鬼训练。妻子谢杏芳曾这样说:“看林丹训练,我都觉得有点恐怖,因为他太认真了,必须每天都当成奥运会那样训练。”随后的8年里,林丹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汤姆斯杯、苏迪曼杯、全英赛、亚锦赛、亚运会的冠军拿了个遍。

  林丹将自传取名为《直到世界尽头》,纪念他和遇见的人一起走过的岁月。“即便多年后林丹这个名字已经模糊得像一个符号……那些共同的记忆还会延续下去,直到世界尽头。”在29岁职业生涯的尾声,林丹的人生正在开启另一扇门。他想做羽毛球的布道者,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而且,他还要践行一个男人的责任,他承诺伦敦奥运后给爱妻谢杏芳一个难忘的婚礼,“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不和别人比幸运,只和别人比坚持

  邓琳琳 两届奥运稳军心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黄滢

  伦敦时间8月7日,奥运会体操女子平衡木决赛现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长邓琳琳第三个出场。她带来了一套难度系数高达6.6的动作,完成过程清晰流畅,稳定性惊人,最终摘得金牌。看到邓琳琳完美的平衡木表现,负责解说的李小鹏情不自禁地夸奖道:“邓琳琳今天的表现和她的体操服一样,非常漂亮。”

  关键时刻的金牌

  邓琳琳的这枚金牌来的正是时候。此前,因裁判颇具争议的打分,中国体操队在伦敦奥运会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伦敦时间8月6日,先是在男子吊环决赛中,中国选手陈一冰完成了一套教科书般的完美动作,却以落后巴西选手0.1分的成绩屈居亚军。随后女子高低杠决赛中,第一个出场的中国选手何可欣选择了一套难度系数为7.1的动作,尽管完成流畅没有失误,依然以0.2分之差落后于难度比自己还低0.1个等级的俄罗斯选手。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让国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痛批裁判“明抢”金牌,并称这是“体操史上黑暗的一天”。

  更重要的是,到了比赛日当天,中国女子体操队从团体到全能再到单项,还未收获一枚金牌,身为队长的邓琳琳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比完团体之后,两天睡得都不太好,虽然教练没给我们压力,但毕竟自己很想取得好成绩。”终于,在体操的最后一个比赛日,邓琳琳挺身而出,将强大的压力转化为赛场上完美的一跃。

  决不放弃

  邓琳琳1992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体育爱好者。1998年,邓琳琳和哥哥邓枭枭一起进入阜阳市体操队。虽然长得瘦小,“但琳琳性格比较好强,即使和男孩子比,也不愿认输。”邓琳琳的启蒙教练郭少华说。当时阜阳市体育学院训练条件很差,没有平衡木,就在地上画平衡木的线,后来条件好些就找到一块类似平衡木的木板离开地面几厘米,邓琳琳就是这样进行早期训练的。为了充分开发邓琳琳的爆发力,郭少华让邓琳琳和男孩子一起接受每天3个多小时的同等强度训练。郭少华回忆说:“当时我们在训练连续分腿慢起手倒立这个动作时,一般做10多个动作就算优秀了,琳琳的哥哥做了30多个,而琳琳怎么也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哥哥,硬是咬着牙做了40多个才肯罢休。在和她同龄的男孩子中,也很少有人能比得过她。”还有一次,平衡木训练课已经下课了,别人都走了她不走。父亲问她为什么不走,她告诉父亲说,没做好就必须做好。做了半小时后还是没做好,又继续,一直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把动作做完美了才停手。

  2001年,邓琳琳和哥哥一起进入省队。有一次,因为连续发烧,邓琳琳训练不理想。教练说:“你先回家,好了之后再来。”倔强的邓琳琳说什么都不肯走,一个劲地喊:“我不回去,回去你们就不要我了!”后来有一次,邓琳琳的父亲来看两个孩子,发现女儿双手长满老茧,嘴角起了好几个水泡。他忍不住抱着邓琳琳哭着说:“走,跟爸爸回家,我们不练了。”可小姑娘却坚定地告诉父亲:“我不想放弃。”

  “秤砣虽小压千斤”

  身高140厘米、体重只有31公斤的邓琳琳,即便在体操队里也是娇小型的女孩。但“秤砣虽小压千斤”,她一直是中国体操女队中比赛能力最强、心理素质最好的队员之一。2004年,邓琳琳被国家队选中,但由于年龄太小,一直没能参加全国性的大型赛事。直到2008年,16岁的她以黑马姿态拿到北京奥运的最后一张门票。虽然没有任何大赛经验,但邓琳琳在赛场上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将风度,并不负众望,成为女团夺冠的一大功臣。这是中国女子体操队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团体金牌。

  梦圆北京之后,由于身体发育以及伤病,邓琳琳陷入了低谷,特别是2011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香港冠军赛的平衡木比赛中接连出现失误,在进入奥运会冬训之前,她甚至不在女团的主力范围之内。好在,在今年的全国锦标赛上,邓琳琳又杀回来了,她拿到了全锦赛的全能冠军,随后被任命为中国体操女队队长。出征伦敦奥运前,邓琳琳说:“我不和别人比幸运,只和别人比坚持!”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伦敦奥运中国金牌选手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