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智商测试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明天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智商测试回目录

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 江晓原  ■ 刘 兵 

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 刘兵兄,我发现我们“反科学文化人”中好像很少谈论“智商”之类的话题,也不会像某些喜欢“暴打科普”的人,为了“衬托自己英俊的科学面庞”而动不动说别人“弱智”、“脑残”、“白痴”、“文科傻妞”等等。所以当你告诉我这本《智商测试》非常好看时,我还略感意外,心想怎么连你也对这个玩意儿感兴趣起来了?等到看了这书,才发现确实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情形似乎与书中所述美国情形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在美国,遇到入学、求职之类的事情,都可能面临智商测试,所以五花八门的“智商培训”之类的“班”在美国也很多。而在中国,起码在入学、求职之类的事情上还不会遇到智商测试。当然在国内许多杂志上,类似的测试其实也经常可见,不过那只是让读者做着玩玩的,不会当真影响实际的社会遭遇,所以在中国好像也还没有见到“智商培训”之类的玩意流行起来。 

  ■ 我想是这样的:当我说此书很好看时,是因为看到此书恰恰是对于智商测试这一颇有科学主义味道的“科学”的深刻反思,而你对我的推荐感到意外,恐怕是把此书又想像成一本鼓吹智商测试的著作了吧?

     在此之前,我也曾从别的渠道听说过有人对于智商这件事有所反思,但一时却没有读到相应的材料,而读到此书后才发现,这种反思可以如此有力,对于现在人们通常不会质疑的“智商”概念可以有如此的颠覆。

  像智商这种东西,在观念的层面上,我们这里似乎也还是颇为深入人心的,你举的那种动辄说人“弱智”的例子,不就是这样的实际反映吗?另一方面,此书又不是只谈智商,而且还连带地谈及了与此关系密切的标准化考试问题,而这样的考试,在我们这里所生产的危害,可就不只是一般性的问题了。

   □ 我们不是提倡“适度讲科学”的吗,因此即使你向我推荐一本“鼓吹智商测试”的著作,我也不会感到意外。令我稍感意外的,是以为你在时尚方面又更上层楼了——因为我经常是在那些寄赠的时尚杂志上看到这类测试的。

  当然,事实上只要你开始读本书的“前言”,你就会知道作者是要对智商测试这件事情进行反思了。本书的原文书名也表明了这一点:IQ: A Smart History of a Failed Idea。中译本译成《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不能算非常准确,但大体还是传达了作者的主要意思。

  智商问题相当复杂,因为这里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而且相当难以解决。例如,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都曾经有过允许对白痴或智障患者进行绝育手术的法律,而纳粹德国则变本加厉地推行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人在第三帝国的领土内对40万人实施了强制绝育,……比其他所有国家完成的总数还多。”这种对智障者强制绝育的法律和政策,很容易引导到对智商测试本身的质疑:究竟凭什么可以宣布一个人是智障呢?

      ■ 如果智商测试是成立的,在应用时也会出现伦理问题,今天更为时髦的基因测试的社会应用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更不用说,这种所谓的“科学”测试,就其基础和可靠性而言,在实证研究上被剥去了以科学名义的装饰之后,它本身又是那么的不确定、不严格,那么的不“科学”。

  在本书中我们甚至看到,这种学说的起源和发展,本是由于一些心理学家为了自己的饭碗和经费而“建构”出来的。这似乎也提示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规律”:一但去掉了原先对科学的迷信,而进入到对“科学”本身的具体研究时(在SSK领域这类案例研究尤其众多),人们就会发现,原来想象的那么“严谨”的研究,实际上总有那么多不严谨、不科学之处。

     到于你说的当下时尚,也同样折射出对科学的这种在深层意义上的迷信,以致于在表面上看起来不那么科学甚至很有些“伪科学”、“迷信”味道的时尚测试中(如对于性格、命运、爱情等等的测试),却也仍然在外形上大多采用类似的那种标准考试选择题的方式,从而让形式与内容之间呈现出如此尖锐的矛盾。

 

  □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本来,即使智商测试真的是“客观的”、“科学的”,应用时也必然带来伦理道德问题(一些科幻作品中所忧虑的未来世界的“基因歧视”也有类似的伦理道德问题);而一旦认识到智商测试本身就是不严谨不“科学”甚至颇有些“伪科学”色彩,那应用它时的伦理道德问题立刻就更为严重起来了。

  这使我想起前几年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他曾在论文的初稿中写过这样两句话:“有政治上正确的伪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真科学”。这两句话我非常欣赏,可惜他在定稿中却删去了。如果要玩弄概念组合的游戏,我们当然还可以补充另外两句:“也有政治上正确的真科学,更有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这样就全面了。套用上述概念组合游戏,那么智商测试即使是“真科学”,应用起来也很容易陷入政治上不正确的状况,而倘若它其实是伪科学,那就更容易成为“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了。

 

  ■ 或许,你已经把智商测试定位在政治上不正确了?但不管你怎么定位,从我的阅读感受来说,还是觉得作者试图在告诉人们,经常为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甚至于迷信的“智商”本身,连同对它的测试,本来就是相当不科学的。这种本来就不够科学而且在应用中又会带来诸多伦理问题东西,是具备了我们应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双重理由的。

  除了这种对于智商测试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外,我更感兴趣的还包括在此书中由智商测试的话题所延伸出来的一些讨论,我甚至想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谈由此书引发的对我们现有考试方式的质疑。作者对于那种形成于美国的,与智商测试相关的标准化考试,曾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评论:只有美国人才会发明出这种荒谬的考试方法。而恰恰是在我们这里,把那种标准化考试发展到了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极致。

  这本书中,学术研究的内容,学术的批判和反思都相当有深度。这也让我们联想,如今在我们这里“标准化的学术”大行其道繁荣昌盛的时候,为什么像这样好读并且更有意义的著作却是风毛鳞角呢?这与我们在教育和其他领域大力推行和采用那种所谓“科学”的标准化测试和考核方式,是否亦有密切的关系呢?

 

  《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美)史蒂芬·默多克著,卢欣渝译,三联书店,2009年11月第1版,定价:20元。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智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