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盘点2011媒体行动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明天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盘点2011媒体行动回目录

  不缺位,是一种媒体特质。因此,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在舆论监督一线,媒体的身影清晰可见。不懈怠,是一种媒体特质。因此,媒体在“走转改”的道路上完善着自己,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

  转企改制 提速进行时

  □本报记者 李雪昆

  时近2011岁末,一场注定在全国报刊业内掀起波澜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今年,是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关键年,全国50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陆续开展了转企改制的相关工作。

  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扎实推进

  2011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成为撬动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随后的6月24日,中央召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在操作层面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

  进入7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立,转制的号角正式吹响。

  8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出台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这一年中,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按照中央要求开展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具体实施上,采取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首批转制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在8月底前报送改革方案,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早改早受益 真改真见效

  4月,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汽车报社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并已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此后的5月,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也在京挂牌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央级媒体转企改制的另一个先行者。

  与中央层级报刊社改革顺利推进相呼应,以北京为代表的地方改革大幕也已拉开。北京市先期确定了53家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正式吹响了推进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集结号”。山东、湖南、山西等省份年底前可完成重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陕西省81家报刊出版单位将于年底前完成转制;重庆是最早列入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先于全国5年开展,目前该市54家经营性非时政类报刊年底前可基本完成转制工作;《辽沈晚报》完成整体转企改制成立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标志着辽宁省晚报都市类报纸迈出了采编、经营整体转企改制方面的实质性步伐……

  经验已经证明,实践还将证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实质上改比形式上改好,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

  仍有难点尚待解决

  虽然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确立,转制规程已经出台,但是,回顾一年中报刊转企改制的过程我们依然看到有些难点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资产属性不明晰。目前,文化资产的属性尚未明晰。资产属性的不明晰、不确定,不仅给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带来很多困难,而且也给文化企业的顺利运作带来不利影响。

  出资人缺位以及与主管、主办单位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目前,报刊业同时受到多个部门的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暴露了出资人缺位的尴尬,出资人缺位势必导致无人对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负责。

  员工身份转换和资金来源问题。转企改制的重要一环是员工身份由事业编制变成企业编制,这是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不少员工担心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对转制抱有怀疑态度。实际上,在报刊转企改制过程中,保证员工利益的根本在于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资金来源问题成为不少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绊脚石。

  主题报道 不缺位有深度

  □本报记者 李雪昆

  2011年,大事频发,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的媒体积极行动、及时策划,在不缺位的前提下依据各自优势实现了特色报道,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向受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十二五”规划报道——巧打创新牌 增添新色彩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涉及广泛,且分支多,媒体通过分类梳理,使规划的内容更清晰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多家媒体更是邀请专家对“十二五”规划进行权威解读,突出报道的立体感和深度思考。通过“重量级”专家学者的解读和描述,民众更透彻地了解了“十二五”规划,从而使规划内容得到了更好地普及。

  除了回顾与展望,新闻媒体还动态跟进“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的推进情况,深入基层探访、挖掘鲜活事例,贴近实际进行全方位报道。平民视角、创新形式,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不少媒体更是在聚焦“十二五”产业规划时选取新的角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汶川大地震3周年——双脚重走汶川 感受灾区新貌

  日历翻到2011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灾区的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重建工作进展如何,百姓是否住进新居,日子过得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媒体人把责任交给双腿,点线结合,重走灾区,带领受众一同去现场感受脱胎换骨的新貌,去体验灾区新生活的细节,去目击蜀中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去感悟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与升华。

  全国媒体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系列报道,让我们看到:生者挺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起美好的家园,已大踏步地走向了新的生活。

  建党90周年——各媒体显专长 小中见大重思想

  综观今年的建党90周年报道,有几个特点十分突出,其一,以“小视角”反映“大历史”。一个个选题,解读红色春秋,让读者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其二,全媒体报道提升传播效果。新华社组织的“领航中国,红色足迹”多媒体报道团,首次采用国内外接力、多媒体融合的报道手段,派遣多支采访小分队深入“红色圣地”采访。《解放军报》、国防部网、中国军网也联合举办“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首次使用全媒体采访车进行实地采访。其三,网络互动实现重大报道创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网上系列活动4月启动以来,百家网站开设专题网页。微博、移动设备客户端等网络应用也被引入专题之中,实现了对重大主题报道的又一技术创新。

  辛亥百年——追寻革命足迹 挖掘尘封瞬间

  广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联合组织大型寻访活动“辛亥百年走百城”,以“走读”的方式一路采访;“百年辛亥百媒行”活动中,《中山日报》、《新华日报》、《湖北日报》等全球百余家媒体沿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一路追踪。同时,不少地方媒体以所在城市为中心,深挖辛亥革命在这座城市曾经的点滴瞬间和历史故事。比如,《广州日报》推出“百年辛亥”大型专题采访报道活动;《现代快报》推出专题《百年辛亥,南京1911》,描述辛亥革命在南京“呼吸”的历史;《济南时报》推出《辛亥百年》特刊,围绕山东革命团体的辛亥烙印、孙中山与济南的因缘际会等问题展开讨论。

  舆论监督 漩涡中前行

  □本报记者 李雪昆

  年终岁末,正是梳理一年得失之时。这一年中,媒体舆论监督正呈现出稿件数量不断加大、频率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媒体舆论监督日益成为反映民意,化解矛盾,促进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故宫 缘何深陷舆论漩涡

  由于“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等事件持续发酵,导致故宫在2011年不时成为民众关注的新闻焦点,深陷舆论漩涡。综观此次诸多事件,暴露出官方应对媒体与民众舆情能力的不足。因此,唯有及时、透明、公开发布消息,知错能改,方能取得民众谅解,才是化解危机的王道。

  当前,官方应对危机时缺少的是承认错误的勇气,是知错能改的态度与胸襟。相信经历了此次舆论漩涡的故宫,会有新的改变,也会更善于倾听与沟通。

  达芬奇家具 危机公关错在哪儿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国内知名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涉嫌产地造假,这是继欧典地板之后,家具行业再次爆出的“假洋品牌”丑闻。

  7月13日,达芬奇在“产地门”问题被曝光后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这本应该是一次紧急的公关处理,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公众和媒体的厌恶和愤怒。

  错误的时间。达芬奇在没有找到有力证据反驳“产地门”的时候仓促召开发布会,时间选择显然是错误的。

  错误的人选。达芬奇的发布会需要什么样的发言人?面对“产地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达芬奇公司首席执行官在面对媒体质疑时,却始终避而不答,竟然一个劲地哭诉自己的创业史,这显然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错误的方式。达芬奇的公关部门并没有弄清方向,针对“员工称部分家具是国产”的信息置若罔闻,没有积极地向公众表达企业的态度,没有表达出企业对消费者的态度。

  瘦肉精 应对舆情何处失当

  “瘦肉精”、“醋业勾兑门”、“血燕亚硝酸盐超标”、味千拉面“骨汤门”、肯德基“豆浆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今年舆论的关注焦点,一批知名企业被负面舆论包裹,曝光频率高居不下。媒体报道的不断跟进与网民关注频率的增加成为拉高其热度指数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河南官方的应对却缺乏舆论迫切希望看到的勇气和魄力。这一事件警示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工作中不应过多进行地方保护主义,应勇于与基层失职工作人员切割,与无良企业切割,避免盲目背书。否则,不但不能挽救地方企业,反而使自身公信力受到极大地伤害。

  校车事故 哪些措施引导了舆论

  最近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某某地区的校车出事故了,死伤多少人。“校车”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以后,引起全国舆论的热烈关注。仅一天时间,相关微博话题已达百万之巨。据监测,媒体和网友除表达了心痛、愤怒和同情等复杂矛盾的心情之外,也有大量深层思考,涉及加强孩子安全的体制和机制建设等。在一层层舆论的推动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校车加强监管。

  “走转改”身子俯下去

  □本报记者 李雪昆   

  自今年8月以来,我们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期刊,感觉有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以往充斥节目和版面的各种会议报道、送往迎来的新闻少了,大而不当、不切实际的报道少了,公文式的官样文章、八股文章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工厂、街道、学校、军营等基层的新闻报道多了。而这正是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显著成效。

  走基层 领导带队全员参与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在“走转改”活动中,中央新闻媒体率先行动,主要领导带头走基层采访报道,刊载和播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新闻。比如《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当500强 更要500年》、《湘西新盼》等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北大仓今年粮满仓》等,《光明日报》发表的《霸州有个西粉营》,《经济日报》发表的《北芹村的蔬菜不愁卖》,这样的新闻可以说让人们眼前一亮。不但现场感强,而且语言生动活泼,透出了中央媒体的大气和睿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参与到“走转改”活动中的记者直言,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转作风 心到基层感情才能到基层

  脚底板下出新闻,“走”下去只是一种形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通过“走转改”我们看到,更多的采编人员意识到——走基层,不仅人要到基层,更重要的是心到基层、感情到基层。只有身子扑下去了,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思想感情才能有变化,作风才能有转变。

  为了更好地转变媒体作风,新华社在文字、图片、视频中文通稿线路等分别开设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开辟专栏,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推出相关专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中推出《基层中国》专栏,播出的《竺大爷的幸福晚年》等报道通过倾听普通百姓亲身感受,引领听众去感受生活变迁。

  改文风 “短、新、实”为报道添活力

  脚底板下出新闻,更隐含着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新闻,应该带着泥土的质朴。我们看到,媒体人通过“走转改”活动清楚地认识到改文风是追求更是本分。活动开展以来,基层的声音响了,套话空话少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多了,官腔官调少了。

  《经济日报》在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组织两次青年编辑记者新闻业务实战培训,提倡写短新闻,并通过开展范文学习等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倡导清新文风;《法制日报》要求全体采编人员下力气改进文风,切实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文件语言、刻板生硬”等突出问题;中国新闻社结合对外报道特点,规范对外报道使用语言,杜绝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

  媒体人 不仅是报道者更是参与者

  “我们在体验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希望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走进基层后记者发出的心声。在山东,《半岛晨报》记者驱车150多公里到邓店村,实地探访“趟水娃娃”上学难的问题。在报社呼吁下,桥架方案目前已经设计完毕;在辽宁,《乡村音乐教育:“缺米”少“巧妇”》、《六七十户村民的头号烦恼:吃水》两篇稿件中,记者既揭示问题,又采访职能部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多基层群众之前总觉得媒体离自己很遥远,但“走转改”活动真真正正帮他们反映并解决了问题,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因此而被拉近。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盘点2011媒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