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维基解密接班人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蓝色森林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维基解密接班人回目录

维基解密(WikiLeaks)的接班人正在大量涌现,但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当美国试图立案调查维基解密(现主机位于瑞典并由澳大利亚籍黑客出身的名人朱利安•阿桑奇运营的机密档案揭秘网站)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支持匿名、安全的揭秘文件提交、维基解密风格的服务正在世界各地涌现。尽管这些网站或许技术雄厚,但可能的揭秘者以及那些获取机密的人正面对日益增长的来自法律和间谍的威胁。

wikileaks
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Berg)在2009年12月卡俄斯计算机大会(the Chaos Computer Conference)上发言讨论维基解密。
来源:安德烈•加弗 / 创作公用授权组织(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一个最近推出的网站就是"半岛透明板块"(AI Jazeera Transparency Unit),它鼓励人们上传文件、照片和视频以“曝光那些可能不会被公之于众的值得关注的并具有新闻价值的政府和公司活动……从人权到贫穷问题再到官员腐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总编比尔•科勒(Bill Keller)表示,《纽约时报》正在计划建造“一条揭秘者的高速公路”,尽管该报至今不愿透露细节。前维基解密员工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Daniel Domscheit-Berg)利用上月在瑞士达沃斯(Dayos)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向外界宣布了“开放解密”(OpenLeaks)的试运营。该网站计划不仅提供文件存储服务,而且要向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提供技术以打造他们自己的投件箱并向揭秘者开放。

匿名提交技术虽然不易实现,但却容易理解。首先,接收网站需要保证无法追踪到上传揭秘内容的电脑。维基解密让揭秘者使用托尔(Tor)服务,该服务通过一条服务器链条在互联网节点间路由,而每个节点仅能识别链条中的前一台电脑。只需在全球的节点中跳转几次,托尔就能使追踪原始电脑变得异常困难。维基解密也宣称外界电脑无法得到可能有助于其追踪它们的连接日志。

其次,接收网站需要防止进出数据流被窥探者监听。维基解密现由瑞典网络服务供应商班霍夫(Bahnhof)托管,该供应商对其网络中所有数据都进行了加密——本质上是将其客户置于一个虚拟局域网中——以至于甚至班霍夫的员工都无法看到维基解密所收发的数据。

这样的防范措施对于保护揭秘文件的来源大有裨益,但它们不能使接受者和发布者免于法律诉讼。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新闻学教授杰•罗森(Jay Rosen)认为《纽约时报》和半岛电视台(AI Jazeera)对他们所接收和发布的内容需要比阿桑奇更加小心谨慎。“由于不是在任何国家法律的监管之下建立,因此维基解密较不易受到攻击——不过我不能说它是无懈可击的,”他说。“但一份利用开放解密来开放其投件箱的报纸就有着不同的处境了。这可能会影响消息来源的决定,并且或许会使更多新闻机构利用开放解密来提供这一技术。”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合作创始人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表示,这种状况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在美国,揭秘者面临反间谍法(Espionage Act),”他说,“尽管展开诉讼的政治成本会很高,解密网站还是可能会被控‘从犯’。”

2005年,《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由于拒绝为联邦大陪审团指认揭秘者而在狱中渡过了12个星期。米勒最终以揭发揭秘者为条件而获释放。瑞典法律(理论上覆盖了维基解密网站)禁止官方追查记者的新闻来源。然而,被指是维基解密投稿人的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已在美国被单独羁押超过6个月,某些观察家相信这是试图将其拖垮,以使阿桑奇牵连进外交密电以及2007年直升机在伊朗攻击导致一名路透社摄影师死亡的视频泄露事件。

在美国政府内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于今年一月份下发了一份14页的备忘录,详细指出联邦机构应当打击可能的揭秘者,包括那些利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寻找可能心生不满的雇员的人。

“你无法使泄密过程自动化。它仍是一种人类交流。”个人民主论坛(一个在纽约举行的探究科技对政治和政府的影响的年会)合作创始人兼新书《维基解密和透明的历史(WikiLeaks and the Age of Transparency)》的联合作者迈卡·西弗赖(Micah Sifry)如是说。“如果布拉德利·曼宁真的做了如其所述的事,那他的确花了不少时间来弄清他是否能够相信阿桑奇这家伙,”西弗赖说,曼宁和黑客艾德里安·拉莫(Adrian Lamo)之间谈话记录的引用已经出版。最终,曼宁实际上并没有被抓到下载或上传文件。是拉莫把他送进了监牢。

显然,互联网安全机制不能使解密网站的办公室和员工免于被渗透。阿桑奇最近向《60分钟》(60 Minutes)节目透露,在因无端指控而在英国被捕前,他一直过着流浪般的生活,因为“当你被卷入间谍机构也感兴趣的情报时……如果你在同一地点停留时间过长……那里就会不可避免地被监听。”在美国,只要获得法院签发的授权文件,潜入家中或办公室安装键盘击键记录器是一项标准的执法活动。对于新闻机构和其他可能的机密接收者,渗透是一项实际的威胁。

一旦信息被泄露,更大的困难在于整理、理解、验证、准备和发布所收到的信息。维基解密表示已获得了251287份“机密”级美国外交密电——但它迄今为止只公开了其中的1942份。《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Guardian)声称也通过其他来源获得了完整的密电档案。但二者均停止了该电文的报道,理由是没有找到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故事。

前英国外交家卡内基·罗斯(Carne Ross)在哥伦比亚大学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对来自两家报社的编辑进行询问后,详细叙述了他对这一结论的质疑。例如,其中一份密电明显披露了美国对黎巴嫩通讯进行的秘密监控,而比尔·科勒却告诉罗斯他对此一无所知。“报纸和维基解密都没有能力对所有揭秘文件进行全面分析,”罗斯后来写道,“不仅是由于电文可观的数量,而且也因为它们有着极为广泛和多样的政治意义。”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维基解密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