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连续创业者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对于连续创业创业者与其他创业者的区别,美国Clemson大学教授韦恩·斯图尔特(Wayne Stewart)做了深入的分析。在一项研究中,斯图尔特和他的同事们总结出:连续创业者更愿意冒险,更具成就导向,更倾向于创新。“这个结果表明,驱动连续创业者的动力主要是心理因素,使他们更倾向于多次冒险。”

至于连续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斯图尔特倾向于前者。他解释说,尽管环境影响比如家庭、教育和文化确实能影响人的行为,但天生内在的特质,比如领导力和智力会在人生很早的阶段就显现出来。

但可以确定的是,连续创业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估计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新企业是由连续创业者创办的,而且他们的公司日趋壮大。”斯图尔特说,他解释更高的商业成功率可能要归功于以前的经验和因此获得的各种能力——平衡一个由关键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投资人构成的更大的人际网络——所有这些对于做生意都非常关键。谈到这个课题研究,他做出结论说,“值得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南,并推动鼓励创业行为的政策出台。”
目录

[显示全部]

“连续创业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环 回目录

硅谷是高科技创新企业的摇篮,但正是下列4种企业家的存在,保证了硅谷“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一, 愿景型高技术企业家(long-term vision entrepreneur),他们经营和管理企业从产生、发展至成熟的整个生命周期。典型代表是微软的盖茨、戴尔电脑的戴尔。

第二, 收购型高技术企业家(acquisition entrepreneur),他们收购众多其他公司,并通过整合后发展它们。典型代表是思科的钱伯斯,Oracle的埃里森。

第三, 转换型高技术企业家(transformational entrepreneur),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将企业再定位(redirect)于某一新技术或新市场。典型代表是太阳微系统(SUN)的麦克尼利。

第四, 连续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他们连续不断地创建新企业。

“连续创业者”回目录

根据创投公司的估计,10家投入资金的公司中,大约45家会失败,34家会平稳生存,12家有可能做到上市并取得高回报。但往往能带领公司成功的人,常常是以前的成功的创业者。在美国,这些人有个专属名词叫“连续创业者”。

在“连续创业者”中,苹果CEO----STEVE.JOBS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被迫离开苹果后,他二度创业,将公司名字定为“NEXT”,其后他又投资电脑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令他反败为胜,一跃成为动画王国----迪斯尼的最大个人股东。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中国企业家多的是“从一而终”,少的是“连续创业者”。其实以硅谷为例,在硅谷“生态系统”中,“连续创业者”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如今,“连续创业者”终在上世纪末,中国互联网黄金一代中出现。

经过7年的耕耘,他们都完成了创业、融资、套现退出的循环过程。

如今携程网的创始人季琦、3721的创始人周鸿伟、e龙的唐越等,将原有公司股份套现后,纷纷将目光转向了“NEXT”。

以季琦为例,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他培育了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携程和如家酒店,而他现在的事业新宠则是---力山投资。

似乎他们从来不愿意等待一个企业完全成熟。在投资目标上,他们有着土狼一样不断寻找新猎物的性格,拥有如猎豹般的犀利眼光。尽管他们完全可以呆在原有企业,将企业带上更高的平台,但对他们而言,迎接不可知的挑战,才是创业的最大乐趣。

连续创业是乐趣

“连续创业者”在美国并不罕见,其中又以苹果的STEVE.JOBS最为著名。

JOBS自创立苹果以来,曾写下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但却被“亲生儿子”背叛,被迫黯然离开。最终,基于创业者独有的顽强意志,令他成功争回了“抚养权”,带领儿子走向另一个新阶段。

1986年,他基于兴趣以1000万美元向《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买下了其电影公司的电脑动画部门,创立了皮克斯动画制作室。其处女作《玩具总动员》成为史上首部全部以3D电脑特效制作的动画片,刚一推出,已名震整个电影界。紧接下来,皮克斯制作更是成为票房保证,《海底奇兵》、《超人特工队》等等,无一不卖个满堂红。

而在美国,黄炎松是华人“连续创业者”中的佼佼者。1982年,在被解聘甚至被迫要领失业救济金的情况下,黄炎松创办了益华电脑。5年后益华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成立短短五、六年就坐上了全球业界龙头宝座。随后他又创办了PieDesign SystemQuickturn Design Sysems、思源科技,均在业内取得了不错成绩,并陆续上市成功。

其实对于JOBS和黄炎松而言,创业才是其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回想以前的经历,JOBS得到的体会是:你必须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你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你的工作将填满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情。”

正是凭着对工作的热爱,JOBS创办的多家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创业并不是为了钱。其实随着益华、思源的上市,黄炎松其实早已赚够了养老金,完全可以退休了,但黄炎松却总是笑着说:“在完蛋之前,还得做些事情,不会退休,宁可少做”。

“如果我对一件事情没有激情,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季琦表示。而正是这种激情,让他创立了携程、如家酒店及力山投资。“如果你告诉我前面的路上有什么,我就没有兴趣继续走了,对我来说,更能激发我激情的是一种不可知。”

“新投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但好在我们本身习惯于这种不确定的环境,喜欢这种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的兴趣。”正是由于喜欢不确定,唐越将自己的下一个无目标选定在投资上。

“连续创业者”们享受工作的乐趣,享受创业的过程,如果给他们很大一笔钱,却无事可做,那反而是对他们的最大折磨。

知已知彼的成功

曾有位“连续创业者”坦言,“管理两百人以下的公司,大概没有人会赢过我,但是超过两百人的公司,我就没辙了。”

“连续创业者”之所以连续创业,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和个性更适合创业,而不是适合守成。

为何无法和创办的企业长厢厮守,季琦坦诚说道“我管理企业,就不如建章(携程董事长梁建章)。”

唐越亦觉得,企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需要合适的领导人。当创业者并不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阶段性特质,兴趣与能力也并不能支持企业发展的需要时,“创业者就要勇敢地把企业交出去,理智地交给合适的人。这样,你的利益反而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作为创业者,陈年似乎也很难接受卓越在被亚马逊收购后发生的改变,很难用打工者(职业经理人)的心态来考虑问题。

于是,再度创业成为他们的最好选择。

“创业比守业容易得多。”季琦觉得。似乎每次季琦身份由创业者变为管理者时,他都会考虑退出。但同时他又觉得:创业者具备的素质未必是经理人能拥有的,比如勇气、冒险精神等。

“随性而为”,成功的机会将更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是不是只要有想“创业”的念头,就能创业成功呢?还是只要能吃苦,或是有一两个好点子就可能成功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中国有句俗语: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专”的一些东西,都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些工作,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会做得“精、深”,所以,想要创业,首先要找到让你真正“爱”的一行,并能激发你的热情的那行。也就是你要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一些工作。

每个人都有优势,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面。正如“连续创业者”那样,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往自己最有优势的方向去做,成功的机率将大大提高。

狂热的连续创业者回目录

只有特殊的人才会热衷于不断创业。在成功之后再次创业需要更有闯劲。为什么连续创业者会这样做?

文/Jennifer Wang

在一家公司显现生机以前,很难衡量创业者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作为代价。但对于多数企业老板来说,一次成功就足够了。然而,连续创业者似乎不愿在同一个环境中扮演轻松的角色,而宁愿拱手交出成型的产品,从头再来一次。

这是ADD症患者(“注意力缺陷障碍”)的症状么?真正的答案仅仅是:他们热爱创业,而且真的、真的非常擅长。

60岁的斯图尔特·斯考曼(Stuart Skorman)正在创办Clerkdogs.com网站,这个网站将人们的直觉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电影推荐引擎。尽管经济环境对他并不有利,但他的丰富经验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创业了。

在36岁独自创业以前,斯考曼是Bread and Circus公司(现在的Whole Foods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我和老板的矛盾太多了……这使得我有了创业的勇气,或者说是一种狂热。”

他说,直到那时,自己的感知阻止了他。“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不会基于恐惧、贪婪或愤怒等感情因素做决定——而是基于逻辑。因为我是个极度感性的人,必须非常努力才能做出符合逻辑的决定。”

斯考曼指出了他在创业生涯中的几个驱动因素。“我觉得需要证明我自己。”他说,“我精力充沛,需要很多的刺激。对于我来说,刺激也就意味着创办那些能让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企业。”

他的确做到了。他的成就有:Reel.com网站,后来以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Hollywood Video公司;Elephant药店,2006年被CVS药店收购。即使是失败的经验——在Hungryminds.com这宗互联网生意上赔了2,000万美元——也没能阻止他再次创业。“这在我看来都是正常的,”他说,“所以我休息了一年,和妻子一起周游世界。”

斯考曼在每次创业时都全心身投入,尽管他明白最终会放弃创立的公司,但他依然这样做。“对此我的感情很复杂,”他说,“但我是个‘发明家’,我只擅长这个角色。我是那种你想要一起创业的、有创造性的人,但我不是你想要运营企业所需的管理者。”

47岁的茱迪·约翰斯顿(Judy Johnston)如今已是第三次创业,也运营了六年。和斯考曼一样,她放弃了此前在大公司的高薪职位,开始自己创业。在惠普工作时,约翰斯顿曾感到很受挫,因为她对于儿童打印套件的建议没有得到任何支持,所以当一个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做时,她同意了。“我以前从未创业过,”约翰斯顿回忆说,但是她一点都没大惊小怪,辞职后拿出5万美元的积蓄创办了PrintPaks公司(三年后她以2,6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Mattel公司)。

她现在已是第三次创业,并且并不反对进行更多次创业,了解这一事实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对于约翰斯顿来说,对风险的承受力并不是个问题。“我就想,‘到32岁的时候,如果不工作了又会怎么样?我会去赚更多的钱’。”

尽管她知道多数人不会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她表示,对于创业者来说,“沉迷”于不断提高生产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当我有一个长长的任务清单时觉得很舒服,尽管不可能完成,但我可以每天着手去做。这让我感觉很好。”

约翰斯顿2002年创办了Blue Lake 出版公司,她希望能在未来的五年中卖掉它。她出版的儿童杂志《Tessie and Tab》最终还会需要视频发展计划,但她表示,那应当是由接手者去解决的。

“我知道必须做这些,但需要有其他人来把它实现。”她说,“目前来说只我能断定该这样做,但我没有去赚更多钱的动力。对于经营一家真正的大公司,我既不称职也没有兴趣。” Blue Lake可能是约翰斯顿最后一次以赢利为目的的创业,但不会是她创业尝试的最后一次。“我想做些事情,与投资者资本回报毫无关系的事情。”她说,非赢利组织是她的目标。

66岁的丹·斯特普(Dan Steppe)是休斯顿商学院沃尔夫(博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自从五年前他来到这里,报名参加这项研究的学生从35名增加到超过3,000名。当然这是个很大的成绩,只是对于一个有七次成功创业经历的人来说,这丝毫也不奇怪。这七次创业包括石油贸易公司,也有美国德州Southwest银行。

斯特普每天都与创业者交流,他所注意到的共同线索是好奇心。“对于创业者来说,世界并不是一个充满威胁的地方,他们倾向于用教育或经验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他说,“即使他们不喜欢当前的情形,他们也能毫无畏惧地行动。”

他继续说,在一个连续创业者眼里,房地产、石油或是教育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个待解的难题,也是看看你是否能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市场的机会。我面对挑战时不会逃跑,而是会迎上去。”斯特普说,“这是很严肃的事,因为你还有员工,但同时我总是认为我们能行。”

事实上,听斯特普讲述他的经历就像听歌咏会,一个很容易就做出的决定又会自然地带出下一个想法,创业机会在偶然的时刻“突然出现”。好像就是自从他放弃了Exxon公司的职位奔向创业生涯那一刻开始,就有人愿意帮助他,一路上有着清晰的入口和出口指示牌。

多数人也许没有遭遇过相同的过程,但对于连续创业者来说,这些事似乎是本能的。斯特普对他的成功做出了简单的解释:“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大图景。我只是喜欢那些想法,所以雇用了最好的人来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 (译/梁晓平)

连续创业者的7大软肋回目录

 很不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迈克莫里茨(MikeMoritz)是极少数在选择创业者时不要求对方具备“完美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大部分风险投资人都想要有完美可靠的技术,有经过验证有效的商业模式,以及资质已被验证的优秀团队。确实,有这样一个很流行的理论:拥有很多财富的连续创业者不会轻易垮掉一家新公司,他们是创造下一个大事件的最佳赌注。
  但是,正是那些未经证明过的创业者开创了像惠普、苹果公司、eBay、Google、Yahoo!和YouTube这样伟大的公司。我的理论是,连续创业者很容易因为下面这些理由而在下一次创业中失败:
  1.连续创业者想要证明自己上一次的成功并非侥幸:连续创业者不会从最基本的技术和最基本的客户出发。原因是,“我想证明自己是很有天赋的”,相比于解决人们碰到的问题和改变世界这样的出发点,这个原因真是不靠谱。
  2.连续创业者往往会傲慢自大:上一次成功的原因可能是误打误撞的好运气,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点,更没人会承认。这些自大的人会让人们相信自己成功不是出于运气,而是经过考验和证明的。傲慢自大是连续创业者身上的一大坏习惯。
  3.连续创业者喜欢故技重施:你怎么能相信他们还正在使用的老套方法是促成第一次成功的原因?例如,如果第一次创业时,他们开发了一种高端计算机,那么这一次也会搞个类似玩意;如果他们上次令人大跌眼睛的把公司卖给了一家又大又有钱的傻公司,那么这次他们也会想这么干。
  4.连续创业者使用同一拨人重起炉灶:你怎么能敢保证雇佣前一个公司的那拨人不是错误?当然,你会说这些人已经被证明了能成功,但第二次成功要有新的火花,你需要用具有新鲜创意的人来打破固有的旧思维,用全新的方法来开拓全新的市场。无知的表现不仅仅是因为愚蠢,也因为权力欲望膨胀。
  5.连续创业者不会(也不能)再一如从前般努力:当你有了孩子、大房子、名车时,你的态度和地位已经完全改变了。确实,态度是应该要改变的,但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最初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现在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他们现在可以说“饿了,选个好地方去吃饭吧”,但第一次创业的人不会这么说。
  6.连续创业者不会再听到很多“逆耳忠言”:现在他们的生活状态很好:高视阔步的走进来,告诉人们自己的上一家公司卖了千万美元,现在要做另外一家公司了。谁会捅破他新公司战略上的漏洞呢,人家可是被“证明过的”,没人愿意这样干。这样就会最终导致他的严重错误,因为在自大的连续创业者面前,没人愿意去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
  7.连续创业者会在新公司担任新职务:比如,在第一家公司里,这个人从一个技术人员变成了工程副总裁。那么在下一次创业时,他可能就是创始人和CEO了,但是擅长设计芯片并不意味着就是当CEO的料。你可能最后的尴尬状态是,放弃自己擅长的事情,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互联网创业贵族:连续创业者们在追求着什么回目录

   相比2000年上半年,今年的互联网热还只能算个“小年”而已。在这一次5年的轮回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但互联网的开放性注定其不会是一个封闭的死循环,更多创业新人的出现,会将互联网推向下一个高峰。而对于互联网创业贵族们,如果不能持续创新,终究免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命运。
   连续创业者大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但这个难以熄灭创业激情的人群,值得后来者好好地研究

  几年前,曾经有个杭州公司的老板在飞机上邂逅广州某报记者,两人聊得颇为投机。

  记者对这家杭州公司非常感兴趣,为保持联系,临下飞机前要求交换名片。令人尴尬的是,该老板摸遍全身,却只找到了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一家广州公司的名片。记者当时便用非常怀疑的眼神打量他,意思是说,敢情聊了半天都是假的啊。

  如今,此类场景已经不大会出现了。因为,兜里揣着多张名片的老板越来越多,而且每张名片都标注着创始人的身份。在互联网领域这种现象更是常见。在美国,这些人有个专属名字叫“连续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连环杀手一样,一杀便不可收拾。

  连续创业者

  王定标或许是IDG系列投资公司中出现最多的名字,他先后五次创业,五次拿到IDG的投资。这位在创业机会面前格外兴奋的连续创业者,在媒体面前却极为低调。

  今年下半年有望冲击纳斯达克的上海新好耶技术公司,是王定标创业生涯中的得意之作,该公司致力于为广告商提供量身定做的网络广告方案并监测其广告效果。现在,王定标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北京数动时代公司的CEO,虽然该公司的即时通信联盟IMU目前尚未盈利,但IMU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即时通信工具的互联互通问题,引起了不少关注。上面这两家公司都获得了IDG的风险投资。而由中国网通和IDG共同创立的天天在线公司,也少不了王定标的参与创立。

  去年,在分众传媒和聚众传媒两家公司在楼宇广告方面打得不可开交时,王定标也没有错过这波新媒体的热潮。不过,他避开了火力最为集中的楼宇,而是将这种广告媒体搬到了学校食堂。这一想法,得到了IDG合伙人章苏阳的认同。于是,一家名为上海信语通的校园媒体公司诞生。据说,当时IDG不仅投资了上百万美元,还借给了王定标100万美元创立公司。

  王定标把自己的每次创业都称为一个个项目,这些项目中还包括目前备受投资人追捧的社区和博客,全球中文论坛网Chinabbs和博客ChinaY都是其执掌的项目。

  “我把创业当成一个游戏,当一个项目进入稳定发展后,我的兴趣就没了。”在王定标创立公司的第一天起,他便在不停地寻找比自己更适合长期运作公司的人。自称有点理想主义的王定标认为,好奇心强是他最大的特点。

  尽管五次拿到IDG的投资,但王定标却称自己并没那么容易拿到投资人的钱,“拿投资人的钱,我是非常慎重的。如果项目没有说服自己,我是不愿意要钱的,否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浪费别人的钱。”难怪业内有人称王定标是非常酷的一类人,如果是他看好的项目,他可以对投资人自信地说:“你们只用给钱就是了,项目运作不用操心。”

  像王定标这样对创业有“瘾”的人,不在少数。吴峻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创业者。1999年,不满30岁的吴峻通过1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拉开了独立创业的序幕,这家名为英斯克的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先后获得千万美元级的风险投资,并因其后来分拆出来的灵通网上市而名噪一时。在先后两个创业公司被收购和上市以后,作为创始人的吴峻又开始酝酿着下一轮创业的开始。

  今年,吴峻领导的北京无限好技术公司正式公开露面,这次他瞄准了数字音乐版权的市场空白。在网络音乐、铃声、彩铃如火如荼时,吴峻希望利用一套技术平台替唱片公司等音乐版权所有者监督盗版、扩大数字音乐收入,从而与其分成。此举一出,不少SP当即表示“没太大的戏”,但吴峻自己则认为,“一些新的概念,尤其是比较大的概念,我会很兴奋。”而在公司从无到有进而做大的过程中,吴峻觉得创业是最有意思的阶段,公司上进的文化也最令人兴奋。而有过多次融资经验的吴峻,相信此次公司的融资也应该不是难题。

  连续创业者的名单还在继续拉长。创立“爱康网”的e龙创始人张黎刚、创立“快钱”支付公司的原网易副总裁关国光、创立meUU交友网站的原广州讯龙公司创始人李松、创立中商网的原连邦软件、8848创始人苏启强等等。更多名字的加入,使得互联网领域已经出现了潜在的“创业贵族”阶层。而卷进此次创业热潮的还不止这些,一些VC的转行使这个领域更加热闹。

  投资人创业

  在每次创业高潮来临时,总会有一些VC机构的投资经理转行创业。做风险投资工作,终究还是为出资人打工而自己创业,则可以更真实地掌控企业。

  原西门子移动通信投资公司合伙人居易非,前不久加入了创业者的行列。还没完全适应创业节奏的他,不得不奔波于两家公司之间。这两家公司是居易非5月份离开西门子移动通信投资公司之后参与的项目,上海科臻电子科技公司和上海蛙扑网络技术公司(WAP天下)。这两个项目分别是车载导航系统和独立WAP门户,都是VC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以往作为VC看项目的过程中,居易非对这两个领域便兴趣浓厚,32岁的他一时间有种无法抑制的创业冲动,希望此次自己能亲自进来试试。上海科臻公司目前已有摩托罗拉等投资商表示了投资意向,而WAP天下也在居易非的带动下,先后吸引了几个天使投资人,他相信被VC投资是早晚的事情。

  原联想风险投资公司副总裁谭涌泉加盟博客中国,出任其首席运营官的新闻也一度在博客上被炒作。博客中国董事长方兴东在人们眼里,更像博客和社会性软件这些概念的宣讲者,谭涌泉的加入,则使得博客中国在融资问题上显得更加高调。

  凯雷投资公司的甘剑平加盟空中网任CFO,也成为近期VC圈聚会的谈资。这些动辄指挥千百万美元投资的VC们,要么甘愿在商住两用的简陋办公室开始创业生涯,要么甘于在一个早期发展公司做二三把手,他们希望通过在投资圈积累的丰富人脉关系,为公司引进资源时带来便利,从而使自己也能真正享受创业成功的快感。

  要么是连续创业者,要么是对行业非常熟悉的投资人转行创业,这两拨人各有所长,久而久之便在互联网领域形成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强势群体。他们从第一波中的门户、B2C等模式中跳出来,纷纷抢占了当前最吸引眼球的领域:比较购物、社区、网络广告营销、电子支付、网络版权、网络交友等。而且,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几乎都不费吹灰之力,就再次获得了VC们的青睐。
 没有永远的贵族

  “在美国,风险投资家投资那些连续创业者最容易赚钱。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永远创业,把公司当作产品,卖掉一家再继续创立一家。”汉鼎亚太投资公司创始人徐大麟如此认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承认,这种有良好“Track Record”的创业者,更易获得VC的投资。

  长此以往,在互联网行业便会形成所谓的“创业贵族”阶层。这些在互联网领域有着连续创业记录的人群,会以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实现每次跳跃。对于投资人来讲,这些贵族们良好的创业记录,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其投资风险。这样,便会出现一个创业者,多次拿到VC投资的现象,甚至会多次拿到同一个VC的钱。

  在VC到创业者之间切换的人群,他们熟悉创业和投资两个领域的游戏规则,也比较容易获得投资。当然,还有一种极端的可能,便是VC和创业者合谋创业。如果VC主观上认为某个商业模式可行,便和曾经创业成功的人一起商量,如果可行,你出人我投钱,一个新兴公司便“攒”出来了。

  而对于初次创业者,仅凭一个商业计划书便想顺利拿到投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接受VC考验的时间和过程都将更为漫长和艰难。要获得相同的投资,初次创业者往往要在创新程度上高于现有的互联网元老们。

  互联网之所以没有在封闭的圈子里循环反复,也正是这些没有“记录”的创业者,打破了原有的圈子并实现了创新。今年所谓草根互联网阶层突然得到人们很多的关注,先是厦门百人规模的个人站长大会,后来又不断出现各种创新主题的社交聚会。在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聚会上,一些“从一而终”的互联网创业前辈们,也开始来回穿梭会场,希望能嗅出点创新的味道,加入连续创业者的队伍。如何识别这些初次创业者,把握住投资机会,便是考察VC眼光的时候了。一旦某种创新迅速获得市场爆炸,初次创业者的“富人心态” 反倒使投资人不易接近,他们往往不会轻易让出股份。

  互联网创业贵族阶层的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但也有人担心这些贵族们为了即得利益会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互联网的创新。“绝大多数连续创业者都不会有更多的创业激情,他们更多地是追求金钱的回报,他们大多是被迫创业。而一直保持创业激情的人,大多数都尚未成功。”

  其实,创业“老人”也未必就缺少激情。“我不会做百年老店,因为我对不确定的东西有天生的好奇,探险的过程充满快乐。如果好奇没了,我就停止,哪怕是明天。”这些创业瘾君子中,不乏有这种充满激情的人。

  相比2000年上半年,今年的互联网热还只能算个“小年”而已。在这一次5年的轮回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但互联网的开放性注定其不会是一个封闭的死循环,更多创业新人的出现,会将互联网推向下一个高峰。而对于互联网创业贵族们,如果不能持续创新,终究免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命运。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money.163.com/09/0317/10/54JNOLH4002524SC.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连续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