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产业哲学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方兴东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试论产业哲学的存在方式回目录

作者:周书俊
  [关键词]产业哲学;存在方式;辩证发展;一般规律
  [摘要]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于社会历史中的一定时期内的生产一般,即一定时期内的特殊生产部门或生产总体。产业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性的劳动。产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显著标志,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以主导产业的创生和发展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产业化的到来使得各国的“距离消除”,这种情况恰恰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种种机遇,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7理论支撑。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25-04


  


  一、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劳动,而这种生产劳动首先表现为生产的个人,这些个人便是产业研究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当然,个人所进行的生产必然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生产活动必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但是,产业哲学所研究的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特殊的生产活动,而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所揭示出的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说,是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共性,即产业生产活动的一般性。马克思认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那么产业哲学究竟是研究怎样的生产一般,它的研究层面、研究对象应定位在何处,或者说,产业哲学何以可能,是怎样存在的?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研究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生产,也不能笼统地说一切生产,而是研究特殊的生产部门,或者是它们的总体。“如果没有生产一般,那末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这就是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即这种存在于社会历史中的生产一般的抽象。由于产业哲学探讨的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一般,即特殊生产部门或生产总体,因此,对产业的一般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至于走更大的弯路。
  为了使产业哲学更加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必须研究产业哲学所涉及的量的规定性,即与生产相关的分配、流通和消费,如果将分配、流通和消费从产业哲学中人为割裂出去,那么就假定了无论分配、流通和消费如何进行均与产业的生产无关,显然,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而在实践上这种状况也是罕见的。研究这种所谓量的规定性,其本质也就是研究产业的发展过程。“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偶然的个人的规定性来媒介。”不仅消费过程,而且交换过程也包含在产业之中,产业范围的扩大,正是由于产业本身从单纯的生产扩大到满足生产的各种因素上去,扩大到交换、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去,这既是产业发展之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首先很显然,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所谓企业家之间的交换,从它的组织方面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外,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成果,也就没有交换;(2)私的交换以私的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例如,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中的交换,城市中的交换等等。可见,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显然,产业最根本的仍然是以生产活动为主,生产活动在所有其他产业中(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处于决定地位。“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集中,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在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的发展正好印证了产业先后在流通、分配、交换、消费中不断扩大的事实,诸如农业、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金融业、建筑业、旅游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等。产业的这种不断扩张(数量)和不断更新(质)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历史,并“以社会的系统的实在方式展现出来””。
  总之,产业哲学可以使我们从哲学的视野研究产业的一般生产,又从产业的一般回归到产业发展的各个具体因素之中,当然,产业哲学不会离开思维的总体来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哲学研究的切入点   
  产业革命对于社会历史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表明其根源在于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和产业数量的扩大。那么应当从何人手来研究产业及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呢?我们都知道,产业生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由劳动创造产品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的活动。从使用价值上,我们很难区分出不同产业的差别,例如,对于某一个产品,是手工制作的,还是机器制造的,是小机器制造的,还是大机器制造的就很难区别。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产业生产的产品来确定社会生产关系,我们只是知道产业的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是通过分析商品开始的,而分析商品时则首先抛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本身的性质),从而得出了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只存在着量(价值)的不同的结论,而在质上,即凝结在商品之中的劳动却是无差别的。马克思说:“正如运动的量的存在是时间一样,劳动的量的存在是劳动时间。假定劳动的质已定,劳动本身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就是劳动所能具有的唯一差别。”。“劳动时间是劳动的活的存在,与劳动的形式、内容和个性无关;它是作为量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同时带有这种存在的内在尺度。”那么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即从产业自身的存在上说,所关注的却不是劳动的量(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而是劳动的质(商品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劳动、不同内容的劳动、不同形式的劳动、不同个性的劳动,在劳动的量(价值)的整体中是如何分配的,又是如何分布的、如何构成的。因为数量相同的劳动(价值)组成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性,也即不同性质的产业,从而造成了劳动过程的不同的质。产业哲学所关注的是作为质(生产性质)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而不是作为量(劳动时间)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资本生产条件下)关注的是“价值”,是抽象劳动,它是建立在假定劳动的质相同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量的分析;那么,产业哲学则首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包括具体的劳动形态、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那么产业哲学则是假定在量(价值量)确定的基础上,对产业进行另一种质(生产的具体内容、方式、过程)的研究,从而使问题更加深化。个别劳动的一般性直接表现为个别劳动的社会性,社会分工使得劳动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和部门。当然,在商品生产中,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脱离开了社会联系,实际上它也是通过与其他个人没有差别的相同劳动而同其他人联系起来,从而掩盖了作为他个人劳动的特殊性差别;人们只是把他当作“劳动”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劳动、劳动对象是什么、生产的产品是什么都无关紧要.人们只把你看作“劳动”或简单地说“一般等价物”,一种“物”、“金钱”的化身。也就是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产业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像商品一样被物的关系掩盖着。
  对于资本而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只要能够带来利润,是无所谓的;而对于产业而言,更注重产业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产业的整体性(包括利润、效益),更注重一般的抽象,更注重产业自身的运转。产业哲学在资本主义社会,至多只是带来利润的手段,而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起到重大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侧重于自己的经济利润,而社会主义则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强调社会的整体效益。
  产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一般”的量,才能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然而,不同的产业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所提供的产品不仅存在着质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生产是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规定了劳动(方式、内容等)的质的不同,但是在产品数量上,相同的产业因所采取的技术条件、所使用的劳动者不同,也必然存在着量的不同,不同或相似的产业又相互置换(作为抽象劳动),但是怎样置换则是产业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物的东西表现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关键的问题不是相互表现.而是如何在这种表现中找出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从物的关系揭示出社会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创立了唯物史观;产业哲学则从社会关系中回归到物的关系,揭示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产业的创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用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它按照形式和材料分为无限多的不同的劳动方式。”严格地说来,有多少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产业构成。“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的条件。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则相反,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以裁缝的劳动为例,就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的物质规定性来说,它生产衣服,但不生产衣服的交换价值。它生产后者时不是作为裁缝劳动,而是作为抽象一般劳动,而抽象一般劳动属于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由裁缝缝出来的。”也就说,商品生产决不是一般的个别产业的生产,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生产,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产业的生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当产业不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时,产业才真正转变成现代意义的产业。产业的生产不仅关注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着交换价值,否则,产业的生产就无法进行。而关注交换价值,就必须努力缩短生产同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力,“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了,那末,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生产出同样多的使用价值。如果劳动生产力降低了,那末,要生产同样多的使用价值就需要较多的时间。”由于竞争和技术的应用,从而使产业的生产不断改进,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可以说,产业的创生是永远没有确定的范围,“因为商品的范围从来没有确定的界限,它是不断地扩展的。”新产业的兴起所生产的产品,必然置换出相同的或相似的产业出来,假如人们的需求量一定的话。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者所关注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或者只是交换手段。“对于个别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放在仓库里,作为交换价值放在心上。”产业所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但同时这些使用价值又是抽象的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如果无法实现的话,产业的生产就无法进行。也就是说,产业是把物化劳动既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又把它看作是一种一般的劳动,这是因为劳动本身正是在产业中将自己物化在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上。劳动者的使用价值的转移构成了一般的劳动时间凝结在产品之中,等待着交换价值的实现。正如斯图亚特所说,“那种通过自身转移(alien-ation)而创造出一般等价物(universal equivalent)的劳动,我称之为产业。”产业的劳动已经不单单是实在的劳动,而主要的是抽象的劳动,即通过自身而创造出一般的等价物,为社会生产出一般的劳动。
  产业作为部门或作为整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什么方式的生产对缩短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利,对于产业的组合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产业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总是趋于效益最大化。于是分工与合作才在商品生产中以产业部门或整体的形式存在着,分工构成了产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分工可能是制度存在的一项必要条件,因而是各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特点。”“在商品世界里,发达的分工是作为前提存在的,或者更正确地说,这种分工直接表现在使用价值的多种多样上,这些使用价值作为特殊的商品彼此对立并包含着同样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分工对于生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好处表现为,第一,分工优化了资源与劳动的组合;第二,分工使得劳动简单化、单纯化、专门化。产业的创生的真正意义是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的运用,也就是说,通过产业创生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然而,我们并不能从分工中看到现代产业的本质特征,而事实上,分工并不以交换为前提,而是以需要为基础,交换只是使用价值实现的条件。
  实际上,在商品生产中,产业所处的地位只是一种中介,产业生产的不过是货币流通中的一个环节,它承担着这样的职能,即产业作为中介来完成一种实践中的游戏,即从“货币换商品,是为了用这同一商品再去换数量更多的货币”,产业本质上就起到“物质”增加货币的功能。当所有产业陷入危机时,唯有一种产业不会引起人们的冷漠,那就是生产金银的产业。当然,生产金银的产业也不得不因为整个社会的危机而暂停生产。
  关注财富增长的偏见使得某些地区对产业也同样产生了偏见,即他们特别关注能够带来构成财富的抽象劳动化身的产业,而轻视被当作直接生存源泉的为生产者自身服务的产业。他们不关心日常必需品的产业的生产,而首先扩大能够促使经济增长的产业的发展。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宁肯进口粮食等必需品,也不愿发展农业生产。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马克思早就指出:“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把世界贸易以及国民劳动中同世界贸易直接有关的特殊部门当作财富或货币的唯一真正源泉划分出来,这是由于在那个时代国民生产大部分还处于封建形式中,还是当作直接的生存源泉为生产者本身服务。产品大部分并不转化为商品,因而也不转化为货币,它们根本不参加总的社会物质变换,因而不表现为一般抽象劳动的化身,实际上不形成资产阶级财富。”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决不能借口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高耗能产业、高污染产业、技术落后产业的关闭和治理。
  总之,从最初的资本输出,到产业的跨国生产,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不再具有国家内部的生产性质,而具有了国际的生产性质。这种趋势的发展,产业的创生和产业的分布必然有新的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产业就不得不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得不研究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得不研究传统产业与创生产业之间的关系。
  
  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哲学就是研究产业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产业在特定社会历史中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研究产业在整个社会历史中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以主导产业的创生和发展为基础的。主导产业的创生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手段的改变,而新的生产手段的变革又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就是封建社会,而以机器大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产业的发展所积累的总量是不断扩大的,一方面它表现在生产或生活资料上,另一方面它表现在劳动者自身上。也就是说,它表现在物化劳动上、表现在科技文化上、表现在人的内在化上,即人的数量、技能和素质上。“产品的价值和数量在逐年增加,国民劳动的生产力在逐年扩大,而用来流通这种日益增加的产品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么是产业创生造成的,要么是产业扩大生产造成的,或者是产业逐年生产积累没有被完全消费造成的。事实上,“国民产品的数或量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产业的产生和消亡也是不断地进行的。一些产业产生了,而另一些产业则消失了。但是,新生产业的发展并不会导致所有的传统产业的消亡,相反,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农业不仅改变着它的生产内容、形态和方式,而且会越来越重要。产业如果被一般谈论到,那么,单就农业而言,奴隶社会的农业、封建社会的农业、资本主义下的农业、今天的社会主义农业就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事实上,农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生产完全是不同的,其中新技术的应用是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在工业化时代,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仅不会下降,而且会上涨,原因很简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导致日常必需品价格上涨的总根源。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成为绝对规律,它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产业生产者往往率先使产品价格上涨,以满足利润的需要,这样就使得必需的价格往往比预期上涨的幅度更大、时间更快。而工资的上涨,对于扩大的迫切需要的日用必需品的工人来说往往上涨的幅度又很少,由此导致现实中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日常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不是因为需求的提高,更不是因为供给的减少,而往往是由于垄断市场所导致的。针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粮食种植业的投入;此外,我们必须作好日常必需品的供给;再次,我们在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工资,防止两极分化;第四,防止特殊企业依靠垄断地位形成特殊利益群体,必须打破行业垄断。
  实际上,产业中工人的成本或者说劳动力的价格随着劳动后备军的庞大,不仅是不断下降,而且这种下降的预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预期不仅使得今后工人工资的降低,而且也使现实的工人工资降低。而“商品的价格不是由劳动(力)的价格来决定的。”例如,“英国农业工人的劳动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他们的产品几乎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类产品都要贵。”因此,我们在分析产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产业自身的效率而定,而必须将产业的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去研究,否则,就远离了哲学而单单局限于实证层面的研究。
  当然,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从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产业的去留、兴衰除了传统意义之外,主要看它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即它是否在社会生产中处于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生产能力的平均水平之上,还是之下,在之上则有保留的可能,如果是处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平均水平之下,则只能是衰落的下场。落后的产业必然被先进的产业代替。这样,产业的创生和变化也就必然根据它的生产能力(质和量)来决定了,这在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兴衰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积蓄了越来越多的“物”的价值,而工人的价值会显得无足轻重。“积蓄的死的劳动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大,资本家的资本也变得越来越大,而活劳动的工资,却变得越来越少,只靠工资为生的工人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穷。”产业就是使价值带来价值的实在运动,也是资本运行的物的运动,是资本获得利润的秘密所在。通过产业所完成的整个经济进程,其中的最关键的东西即资本的增殖被物的东西遮蔽了,被技术的更新和生产资料的庞大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工业的这种生产中特有的矛盾的克服,必然依靠工人阶级的团结和革命。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在我国,当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后,产业的发展又将如何进行呢?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利润与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有机结合,因此,社会主义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关注的并不利润本身,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效益;无论是产业的创生也好,还是产业的发展也好,必须兼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由于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同国际接轨,必须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走出经济技术理性的吊诡,使产业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未来产业的发展,除保留具有技术化传统的产业之外,必须积极扩大新的产业,特别是隐藏着具有重大创生能力和就业岗位的信息产业。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扮演什么角色,处于何种地位,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产业定位、能源的消耗、劳动者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率等问题,如果我们的产业定位于低水平、低科技含量、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劳动强度大的产业上,那么,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将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它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长期内经济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会有崩溃的危险,因为它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对产业的选择是产业哲学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慎之又慎地创新产业,使产业符合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依托现代科技革命(量子革命、数字革命和生命革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一大批主导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峰产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束,这样,才能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产业哲学初论回目录

  摘要:建立产业哲学既是产业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源于哲学自身演进的逻辑。产业哲学的恰当的学科定位是部门哲学,同时具有应用哲学性质,研究主题主要有:产业的元理论问题;产业创新与发展;产业现象学;有关产业哲学的应用研究;产业思想史等。
  关键词:产业;产业哲学;技术哲学;STS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其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但为什么我们国家造不出像日本那样的便宜汽车?抑或造不出像德国那样的精益汽车?问题的关键显然不是汽车的技术原理,即它是如何发明出来的;而更多地取决于它的生产方式,即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工艺制造出来的。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往往过分专注于产品创新而漠视工艺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控制,以为产业进步就是开发新产品,这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对产业的理解的贫困与研究上的不足,尽管长期以来我们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已有相当多的探讨。因此,要促进我国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我们需要多角度地探讨与研究产业,以期对产业有一更完整、更具统摄力的理解。其中,从哲学的高度与维度探讨产业并建立产业哲学这一新兴学科,显然是一个极富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产业? 
    一般而言,产业1泛指所有把原材料转变为产品或提供有用服务的各行各业。产业提供社会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与服务,并把它们传递给消费者。因此,产业是指从事生产、制造、服务的社会经济部门。在产业经济学里,产业被解释为使用类似的生产技术与工艺,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同一类服务的生产者(厂商)的集合。例如,所有生产钢铁的工厂、制造厂与企业被称之为钢铁产业。而旅游产业则由那些给旅行者提供服务的旅馆,旅行社,出租车公司、航空公司、铁路公司所组成。现在国际上通常把产业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第二产业是把初级产品加工成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进一步需要的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采掘业等。第三产业则是提供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资料需要以外的进一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包括流通通部门与服务部门,前者如交通运输,后者如商业、金融等。
  通常,一个国家的财富生活标准可由它的产业所提供的货物的数量、成本与质量来测度。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实际上这是美国产业的高生产率的结果。产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的日常所需都是短缺的,各种产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生产出来。随着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人力,便宜的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代替了昂贵的手工产品。结果是产品变得便宜与多起来,人类也有了越来越高的生活标准。资料表明,自1920年来,产业工人的闲暇时间翻了一番。19世纪,人们一周60-70小时工作时间是很普通的。但在20世纪,大多数人是一周40个小时,而且还有各种休假与节日。
  然而,要深刻把握产业的本质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需要我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加以分析。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自始至终都需要从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寻求最基本的生命需求的满足。产业正是在这种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产业总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的体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自然界以生产各种产品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产业的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远古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直接取自自然的天然工具,生产力极其低下,狩猎与采集几乎是他们的所有的生产活动,没有社会分工,因此也不存在不同的生产部门。随着人类开始使用经过加工和制作的生产工具,使生产力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从而有了生产的剩余,于是人类便尝试饲养末吃完的野兽和种植未吃完的野果的种子,这意味着人类的第一个产业部门——农业出现了。随着金属器的使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商业也随之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近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机器的使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产业是一个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深刻地反映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和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能力。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业(即产业——笔者注2)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 “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3
 
二、为什么要有产业哲学

  
   鉴于产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乏对产业问题的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产业社会学的研究为人所瞩目,一些新型的交叉学科如产业生态学、产业心理学也在成长之中。这里之所以提出从哲学的高度与维度研究产业问题,并建立产业哲学,主要基于如下理由:
  (一)产业实践的需要
  目前对产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在经济学范畴与社会学内开展的,对产业的哲学维度的研究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其实,产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的体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值得进行哲学思考和挖掘。另一方面,产业和产业发展所引发的诸多问题,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概括和世界观的统摄。我们应该把对产业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要提高产业界的哲学思维水平。在产业的研究中,许多争论涉及到哲学理念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问题。
  (二)学科自身演进的逻辑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的根本原因。在今天,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而且也带来了新兴产业的生长。从科学到技术到工程再到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转化链条。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产业,不能不从科学、技术乃至工程与产业的相互关系来加以把握,相应地应当确立起一种“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的观点4:
  科学——是对自然过程、事件、物质与生命的研究。
  技术——是用于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品的手段的整体。尽管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技术,但技术主要是一个静态概念,核心是知识,以及知识物化的成果。前者表现为技术原理、生产与制造工艺、操作技能等,后者表现为工具与劳动资料,或产品原型或用于消费的最终产品。
  工程——是对影响人类条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构想与实施。如皮特(Joseph C. Pitt)在引用罗杰斯(G.F.C. Rogers)与文森蒂(W.G. Vincenti)关于工程的定义时所说,“工程指的是组织任何人工事物的设计和建造以及运转的实践,这种实践改变我们周围的物理的以及社会的世界以满足一些所意识到的需求。”5很显然,工程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
  产业——是人类借助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通过工程设计与建造建立起来并加以运转与维护的生产与服务体系。6 在产业的生成中,必然要涉及到其他的社会因素,但科学技术与工程是其最根本性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服务)方式都是技术性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工程项目,离开了其物质技术基础,就无从谈起。在产业中,通过工程实践,或者技术发明所创制的产品原型被大量的、规模化的生产出来,或者技术发明所创制的新的工艺与生产方法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技术的产业化过程。这一产业化过程,使得科学技术真正大规模作用于社会,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而反过来,产业的发展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门新学科的创立与诞生,首要的任务在于该学科特有的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的这种并置的四元论关系表明,产业哲学跻身于林立的哲学家族是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既然存在独立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自然也应有产业哲学。创立产业哲学,是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哲学界尤其是科学技术界,有大量哲学工作者在关注产业的哲学问题。

三、产业哲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主题

  (一)产业哲学的学科定位
  产业哲学所研究和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产业领域,它是关于整个产业领域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产业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哲学反思。正如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的哲学、技术哲学是关于技术的哲学,工程哲学是关于工程的哲学,产业哲学就是关于产业的哲学。因此,产业哲学的恰当的学科定位是部门哲学,或亚哲学,是对产业中存在的需要哲学去解答的那些事实或问题的哲学思考。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剖析与探讨产业的本质、产业组织关系、产业结构变迁、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产业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产业哲学具有高度的理论统摄力,是关注整个经济领域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对这些最普遍的问题的不断追问,是给人们提供产业观与产业方法论指导,而不是一般产业理论的简单重复和汇集,也不是产业实例的机械堆积和总汇。
  产业哲学同时具有应用哲学性质。一方面,产业哲学具有显明的“问题”导向性质,是围绕着产业发展所凸现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政策制定等而展开的。产业哲学从产业的发展实践中获得自己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哲学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政策”含义。产业哲学研究所归纳出来的产业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将为产业有关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产业哲学的这种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对于产业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而且对于从事具体产业界的实践者工作者,都具有特殊的吸收力。
  (二)产业哲学的研究主题
  作为一门新建立的学科,可以有二种界定方式。第一种是从传统哲学的分类出发,如可以从知识论、价值论、形上学与方法论等维度来讨论产业哲学。这种方式可能涵盖甚至超前地设定所有产业哲学的相关主题。但由于产业哲学有超越传统哲学的范畴,囿于传统的哲学框架有可能削足适履。较为合理与可行的方式是第二种,即适应对产业问题进行哲学反思的新情境与新的需要,在实践中熔铸出独特的哲学体系,来讨论产业的相关问题。这里提出如下产业哲学的主题框架,期待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产业哲学思想体系。
  1、产业的元理论问题。产业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探讨产业是什么,怎么样,如产业的本质与特征、生产过程、产业分类、产业的要素构成与结构、产业组织、产业与科学、技术、工程的关系、产业体系、产业社会的特征等。产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从存在的本质上说,产业既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也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人工自然系统,它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与自然、人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些特性使产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研究对象。
  2、产业创新与发展。产业哲学要探讨产业发展的原因、规律与机制,如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革命,尤其是科技产业化的规律。产业发展是一个产业从诞生到淘汰或进一步更新的过程,以及对其他产业与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在这里既要对产业的原因、规律与机制做出探讨,同时也要指明产业发展的趋势,如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展望。在今天,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往往始于某项新发明、新创造,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产业创新与科技产业化。科技的产业化,是一个由发明、设计、样机转变为体现于实际生产过程、制作过程或服务过程的产业技术的过程。还要关注各门产业发展的特殊哲学问题,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规律以及所带来的哲学与社会问题。
  3、产业现象学。产业哲学要把产业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探讨产业的意义,如产业的社会功能、包括产业与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教育、艺术、道德、意识形态的关系。对产业的意义的哲学研究固然要形成对产业的一些最终的看法,但最关键是,要层清这些看法的基本的前设和暗含的前理解,否则,我们所最终得到的观点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探讨产业的意义的前设与前理解,关键是产业与人,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4、有关产业哲学的应用问题。产业哲学作为应用哲学的向度,决定它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因此产业哲学还涉及到诸如产业管理、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实践性较强的研究。产业哲学应突出应用性和现实性。要为政府的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服务。尤其要抓住我国产业发展中已经存在和即将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及时有效地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新思路、新观点。
  5、产业思想史。产业哲学也要探讨各种有关产业的思想与理念,尤其是一些著名企业与企业家的产业哲学思想,如福特主义,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产业思想对产业的驱动作用极大。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使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辉煌灿烂,但也抑制了近代工业在中国的生长。而西方的崇商主义思想,却使得西方在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后,最早步入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在新的产业革命的门槛前,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产业理念,从而我们这个民族再次站在新文明的制高点上。
  除了上述问题外,有关产业价值论、伦理学、产业方法论等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产业哲学的研究方法

  产业哲学是关于产业的哲理性研究和认识,揭示的是整个产业领域的本质和一般性规律,而非具体描述各个经济过程的现象和事实,因而是形上的而非具体的实证科学研究。但产业哲学又必须建基于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它需要超越实证,但又应基于实证。在这里需要运用各种实证方法,如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产业领域的具体考察,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形成相关理论体系。
  产业哲学也是规范性与批判性的学科,不仅要研究事物是什么,怎么样,更要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下,评判事物的合理性,并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去解决。因此,在产业哲学研究中,我们应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并以此研究产业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产业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相关问题。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在汉语里,产业是一个古老的词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主要指称财产,如私人占有的土地、房屋等固定性的财产。但也可指称生产与作业,如刘邦曾自言:“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我们今天的产业概念主要是后一含义的拓展与延伸,如在辞海里,产业被定义为:“指各种生产的事业,也特指工业,如产业革命。”
2 在西方,工业与产业的概念是同义的。在古典经济学中,产业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部门。18世纪以后的欧洲,产业与工业是有着同等的含义,由此形成的产业观念也就同于资本主义以来的大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观念。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127,128.
4 李伯聪教授在其《工程哲学引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一书曾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并作为建立工程哲学的重要根据。这里的观点可看作是李教授观点的适当延伸。
5 Pitt, Joseph C. “What Engineers Know”, in Technè, Vol. 5, no. 3, Spring 2001(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SPT/v5n3/pitt.html. )
6 产业显然是一种定常化的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面对自然界,生产出各种产品(服务)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如通过新建的炼铁厂,我们可以生产铁。通过新建的发电站,我们可以发电。

前景广阔 产业哲学正式“起航”回目录

    本报讯  产业哲学悄然勃兴,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应用学科。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产业哲学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产业哲学的提出是现实的需要,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应该努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据悉,近两年,国内产业哲学研究已悄然兴起。去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产业哲学座谈会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号召开展产业哲学研究,他认为,对产业问题的社会研究目前基本上是在经济学范畴内展开的,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还很不够。在实际生活当中,产业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以哲学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和解决,通过发展产业哲学来解决产业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与各种矛盾问题,指导与促进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产业哲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必将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而本次研讨会上的学术研讨显示,经过学界一年多的努力,产业哲学的学理性研究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对于产业哲学学科的发展,与会者提出了诸如“特别要加强问题意识、问题研究,‘论道’与‘论用’相结合,理论与现实并重”,“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正在显现,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将是产业哲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等建议。

参考文献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产业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