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全国联行业务计算机应用历史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chinalabs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岁月留痕 “金”色记忆 回目录

作者:张杰  

今年75岁的陈浩立(原中国人民银行电子计算中心主任),2月10日上午,来到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全国联行业务核算应用计算机的历史。

1974年前后,已经运行了十多年的前苏联电磁式分析计算机,已经落后于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不适应当时联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的要求,设备急需更新。

197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核算工厂的6位同志到南京市江苏无线电厂,模拟全国联行业务在该厂生产的计算机上运行。经过40多天的程序编制、调试、纸带录入、输入计算的反复试验,结果无法达到联行核算任务的要求,只好寻求进口的途径。

1974年,法国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展览目录中的一套小型计算机引起了核算工厂的注意。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专家许孔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领导推荐,认为该计算机能满足银行业务的需要。后经国家计委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留购了展览会上的60/61电子计算机。该机内存仅为10K,速度为每秒钟5万次,配有卡片读入器,每分钟可读入300张。有两台磁盘驱动器,每个磁盘容量为23兆字节。与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相比,它有较好的操作系统,自身监督管理较严密,操作方便,使用COBOL等高级语言及文件管理等服务程序。但存储量和工作效率仍然有限。

当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四机部15所、中国人民大学等部门,曾派出了5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对这套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工作。他们对操作系统管理程序等软件产品进行了功能测试,并使用汇编语言、COBOL语言编写、调试了各种应用程序。这套设备的进口为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我国的数据库专家萨时宣就是从这套机器的实践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与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相比,法国60/61电子计算机完成一个加工日10万笔联行业务,所需输入卡片的时间仅为111分钟,时间缩短了20多倍;所需分类时间为60~70分钟,时间也缩短了20多倍。只用2名人员操作一套法国60/61电子计算机就可以完成6台分类机、6台制表机和4台总计穿孔机的全部工作量。这使全国联行业务核算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套法国电子计算机上,除承担了全国联行的业务核算外,还自主开发了以下几项银行业务:

一是国外局1974年度各国50多种货币,统一换算成人民币的年度决算汇总工作,其关键是要把各国货币按不同的系数乘上外币金额,折算成人民币后再按决算表科目号汇总。二是会计发行局的年度决算汇总表。三是工商信贷局的信贷资金成本分析表。四是计划局项目电报比较、分析、汇总表。五是国外局对东欧贸易账户利息计算全部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计算。六是财政部工交司工交报表分析汇总表等。

法国60/61电子计算机于1975年10月开始承担全国联行的业务,一直到1982年停止运行。此后日本日立M-150、M-240、美国惠普H9000系列陆续在1982年、1988年、1997年投入使用。

HP9000系列机的应用,把全国联行往账报单和来账一览表的数据,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停用纸凭证邮寄方式)通过网络相互传送。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算中心结束了40多年来手工录制联行往账报单的历史,各基层联行行处的来账也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对账,并使查询、查复工作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处理。

陈浩立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处理系统和智能化管理的机房。图为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总控中心。

1956年出版的第一期《中国金融》杂志,中国人民银行主办。从封面的标题中,依稀可见当时金融业关心的热点问题。

重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

1987年6月20日,《中国计算机用户》用30多页的篇幅推出了《银行电子化》专题报道。当时的副总编辑王行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组织策划,并亲自撰写了《银行电子化如何“起飞”》、《银行电子化如何“共用”》、《银行电子化系统的安全之策》、《银行电子化系统的国际化》等4篇文章。他还亲笔撰写了本刊编辑部文章《银行电子化—重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

2006年春节前夕,本刊记者去看望今年69岁的王行刚,他回忆起当时的一些往事。

王行刚介绍:“每年的技术专题在年初就选定了。然后定期地召开编委会,请编委在编辑部的帮助下寻找撰稿人,约稿、写稿。技术专题是用户杂志的一个特色,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1987年前后,银行电子化在国内掀起了一个小小的热潮。刚刚退休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田顺担任了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成员、银行系统电子化专业小组组长。王行刚受聘于银行系统电子化专业小组的总设计师,参与了银行电子化的“七五”规划。

中国人民银行顾问朱田顺在此次专题报道中,发表了题为《电子银行的综合功能与综合战略》的文章。文章指出:“我国银行电子化应根据银行业务发展需要和财力、物力与技术的可能,以逐步国产化为基础,按照“七五”重点城市、“八五”大中城市和“九五”全部城市三个阶段,在2000年基本建成我国的银行电子化网络。各有关部门应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制定相互协调的规划。规划一旦制定,就应大力协同,集中优势,排除障碍,有步骤地前进。空想将来不奠定基础,以及急功近利缺乏远见,都是不好的。”

文章中特别强调:“银行电子化网络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银行业务发展的综合产物,具有综合功能。银行电子化网络涉及到电子业、通信业、电力业、银行业、教育业(人才培养)、科研部门(特别是软件开发)的计划、财政部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就在本刊记者积极查阅资料,准备采访朱田顺的过程中,却意外地获悉,朱田顺已于2004年5月2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王行刚

1976,电子化规划“出台”

在2006年2月7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中国民生银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人,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入的第一位科技人员。在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姜俊茹主任、中国民生银行科技信息部总经理助理贾凤军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他,赵永禄

赵永禄现在是中国民生银行计算机风险防范委员会主任,今年60岁,正好是他的本命年。

1975年6月,29岁的赵永禄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会计处工作,几个月之后,他又调入会计发行局下的技术革新处。第二年年初,他牵头起草了我国银行电子化的第一个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的手稿现在已经无从寻找,规划的名称也记不清楚了。但核心思想是“实施三点两线的计算机应用”。

赵永禄介绍,当时的发展思路是立足国内。承担此任务的是陕西省电子工业局。所谓的“三点”,就是北京两个营业点,西安一个营业点;所谓“两线”,就是北京、西安两线。建设计算机联网核算体系。

这个项目组成了20多个科研攻关人员,计划引入南京市江苏无线电厂生产的C4,通信设备、终端设备由西安的两家院校组织实施。

经过多次调试的结果,这个项目最终没有真正上马。

当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解决开户难,取款难等问题。

197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购入了11台日立的M-150,21台日立的L320。当时的设想是M-150作集中处理,L-320在一些重点城市部署。

1980年初,赵永禄牵头起草了全国34个大中城市计算机核算网发展规划。

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的营业网点和业务划归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银行信息化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赵永禄

1979年,为了熟练应用日立公司的产品,中国人民银行组织了赴日本学习班,图为学习班人员合影。前排最右侧第一人是赵永禄,他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入的第一位科技人员。在调入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发行局的第二年,也就是1976年,他参与起草了我国第一个银行电子化发展规划。后来,他出任中国工商银行科技信息部副总经理。

小史料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又决定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的经济实体,承担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朱田顺任该行董事会董事长,陈立任该行行长。中国工商银行的性质是主管城市金融的专业银行。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成立10周年暨核算工厂成立41周年纪念画册、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画册)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media.ccidnet.com/art/2655/20060220/433255_1.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全国联行业务核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