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网民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方兴东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定义

网民也就是日常经常上网的人。简单来说,假如互联网是一个国家的话,网民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它是一个概念模糊的词,没有确切的定义。

词源

来自英语的Netizen,是一个混成词,语源自“互联网”(Internet)及“市民”(citizen)两个概念。“Netizen”在英语里像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许多词汇一样没有被流行化。现在常用来表达此词义的英语词汇是“web user”(网络用户)。

生活习惯

作为一个网民,他每天都要花上数个小时在网上。这些时间可能他在工作、可能在阅读电子邮件、也可能在聊天室留言板与其他人交谈。在中国大陆,他们会称呼一些经常呆在网上的人为网虫。这些网虫很可能已经把日常生活的大部份工作,例如:安排会议、记事等各种功能都搬到网上的门户网站去。另外,再加上现时各种各样的移动通信设备,使网民即使离开了办公室及家居,仍然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

社会学意义

一般来说,网民都经常光顾各网络论坛,并对某一事件或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络上,由于其真实身份被屏障了,人们可以获得相对更多的舆论自由,因此网民的观点经常被看成是民意的真实反映。互联网民使网民的力量更容易聚合为一,组成社会中的一种新力量──第五权


统计意义上的网民(互联网网民)定义:
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公民。

附图:历次调查网民总数(2000.12 - 2006.12)

目录

[显示全部]

背景资料回目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以来,已先后发布了十八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权威性和客观性已经得到各界广泛的认可,调查结果已经纳入政府《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

“Netizen”来源和Hauben夫妇回目录

“Netizen”一词是1993年春天出现在英文词汇中的。当时有一篇名为《网络与网民》一文这么写道:“欢迎来到21世纪,在这里你是一个网民,以一个公民的身份生活在这一网络世界,你该感谢全球互联,通过网络把一切都变得可能。”以上文字是当时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帖子,它通过开创性研究提出了“网民(Netizen)”这一概念,使这一新生事物开始得到人们的认知。


《Netizen》一书

     而《Netizen(网民)》一书的作者:美国互联网专家Ronda Hauben女士、Jay Hauben先生,则是公认的互联网“网民(Netizen)”这一概念的“父母亲”,他们在1992年出版了这本书,除了有英文版、日本翻译版外,中文翻译版也即将面世。

网民的崛起回目录

海盗党

大党们原本希望加强网络监管,结果却为一场新的市民运动的兴起推波助澜。这些积极分子成了政客头痛的话题。

Matthias Güldner, 38岁,不来梅绿党主席,人们也许可以说,长期以来他在德国国内并不引人注目,直到上周,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他在《世界在线》的一篇发文中向自己那总嫌自由不够的政党叫板,揶揄之为“网络不能承受之轻”。他反对“网络赞歌”并且大光其火地称他那些党员同志大概已被整个“Twitter式洗脑”了,根本不想分清楚正确和异议的界限。

问题就在这里:社民党和联盟党多数在六月联邦大会上将屏蔽(/封锁)儿童色情网站写进法律,Güldner同样支持这个观点,这样一来,他就和写在选举计划里的政党纲领起了冲突,因为纲领说“谁选绿党,谁就选择了自由的网络”。

如 果事情不是发生在短短两个月的联邦大选期间,这位省级政客的声音也许就被埋没了。但在上周,他所激起的反响迅速而强烈——甚至有来自柏林的斥责。同一天, 绿党联邦委员会还骂骂咧咧,认为“个别刺耳的声音与党的路线不那么协调”。绿党联邦青年委员会则称这位党员同志的发言是“诽谤”,是“平民主义”的——而回敬像往常一样,来自于Twitter

网络屏蔽和包括Twitter在内的短消息在线服务所激起的反响如此之大,这在不久以前还是难以想象的。过去,网络政治在德国只能算个无关痛痒的话题、一个脆弱的技术问题,政客们不会籍此成就仕途或给选民以深刻印象。

这场战役则不同。网络第一回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不仅仅是作为传播途径。候选人安吉拉-莫克尔(Angela Merkel)、瓦尔特-施坦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他们的政党和越来越多的议员都效仿奥巴马成功的网络竞选战,开始写博客、逛Twitter或上传videopodcast

什么在虚拟世界被允许?什么是可以承受的?自由需要受到那些限制?一夜之间,在已经打响的联邦议会选举战中,它们成为备受争议的话题,也给各政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不 仅在绿党存在意见分歧,社民党也处于分裂和不安定状态。在各党派面前出现了一道数字鸿沟:一些人认为网络是恐怖分子和娈童者的避难所,因此呼吁加强监管;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将网络作为个人自由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将网络作为一个组织在线生活、工作、交友、恋爱和抗议的地方。

任何访问过类似netzpolitik.org或者odem.org的博客世界页面上政客游说者的人,清楚地看到,网络积极分子对这些已存在的党派(其中大部分曾经是绿党)心存不满,他们的口号之一便是“他们还希望我们厌恶政治呢!”

有一些现象是新的:竞选战中,政党策略开始发生调整,开始认真对待长期以来一直被他们嘲笑为“蠢货”的网民。在包括社民党总部维利·勃兰特宫(Willy-Brandt-Haus)在内的很多地方, FacebookTwitter被大规模用作竞选工具,而如今他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他们需要面对的不是网络上刻毒话,便是公开拒绝和纯粹仇恨。

正是热心希望加强网络监管的大联合政府自己,做了新兴德国网民组织抗议活动的助产士。他们采取的措施如数据保留、在线搜索、生物(识别)身份证,统统都在打击网民们的“自由万岁!”

不满加上缺乏互相理解,两者混合好似火药爆炸,加剧了矛盾摩擦:Ursula von der Leyen希望能屏蔽显示儿童色情图像的网站。在网络世界里,这项von der Leyen法案对于有效地阻止儿童色情网页在技术上毫无意义。许多人在这项法案背后看到了进一步网络审查的影子。

到目前为止,大党和网民间的联系线似乎断裂了。过去分散的网络抗议如今自行组织起来。于2006年才刚刚成立的海盗党获得史无前例的成功。高涨的运动如今在公众中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他们首先发现了“在线请愿书”:仅反对von der Leyen网络屏蔽法案的请愿签名就超过了13.4万。

这个新生党是一个议会外在野党,凯泽斯劳腾大学的数字媒体教授Hendrik Speck认为海盗党的崛起在意料之内:“知识社会的核心问题亟待重新审视,然而解决问题的人却是那些只会把电子邮件打出来的线下政客,相反,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与之息息相关的人却缺乏自己的政治游说团体。”

其次,德国政客和网民之间还存在“代沟”。 36岁的Speck坐在柏林市中心的咖啡馆。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只需抬头示意我看一下其他桌子:一群20岁到30岁末的人坐在苹果电脑前,他们有的讨论,有的读报,有的起草商业计划——所有都是在线完成的。自由的网络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总是生活在当下,随时全球联网。网络只有对近柏林市中心的党派们是严重阻隔的。

对他们来说,这一切只是战略性问题。这些网民大都是年轻一代,受过良好教育,是博客和微博客服务信息传播的忠实拥趸,许多明星博客更是在媒体领域拥有极大的公众影响力。网络的潜力可谓无穷:目前在德国的网民数超过了四千万,其中2.1万网民热衷于网络游戏。这是否意味着,大党们将失去整整一代年轻人?

新的选择已经摆在眼前:海盗党——这个有些胡闹的名字、一支闪光的部队——倡导自由、无约束的网络。在六月的欧盟议会选举中,这个年轻的政党仅在德国得票率就达到了0.9%,不仅如此,他们已经在15个德国联邦州参选联邦议会选举。这一切都在联盟-绿党警惕的观察注视之下,海盗党居然敢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撒野!

正因为如此,柏林绿党高层才强烈反驳不来梅绿党的网络批评,这让人不由想起绿党自身的建党史:三十年前,凭借反核能和环保主义,绿党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队伍。

同样遭遇危机的还有一直摇摆不定的社民党人,特别是党内新生力量。虽然党主席Müntefering这些天一直忙着澄清、在他的手提式打字机上敲打不息,但Björn BöhningThorsten Schäfer-Gümbel却严厉谴责党内支持进行网络屏蔽的举动是错误的。许多年轻人都清楚,屏蔽在技术上是无用的,它很容易被绕过。

然而,Björn BöhningThorsten Schäfer-Gümbel的批评声也是徒劳无功,无法逆转网络上反对社民党的声音。甚至几年前特别委任成立、包括知名博客评论家Sascha Lobo在内的网络顾问团也逐渐疏远了社民党。包括Lobo在内的九名成员中断了他们的工作以示抗议。“社民党变得不受数字一代的选民欢迎”,他们表示:“他们在这场联邦选举中必败,因为在任何网络竞选中,支持网络屏蔽的决定都被证明是荒谬的。”——这是公关的严重失误。

联邦党还好过些,毕竟对他们来说争取到网络积极分子选票的可能微乎其微:他们的部长Wolfgang SchäubleUrsula von der Leyen支持在线搜索和网络屏蔽立法,他们的肖像被做成图标在德国网页上广为流传,下标Stasi 2.0”(讽刺Wolfgang Schäuble是新版安全局特工)和“Zensursula”(德文审查和Ursula名字合成的新造词)。

甚至一向自诩为最自由党派的自民党也没有多大希望,他们的硬伤在于,1998年的“大监听”措施就是在自民党执政时期通过的,由此惹怒了一批自民党人。

网络积极分子的丧失对于党派来说是多么痛心,这可以通过Franziska Heine的传奇故事来阐述,她在一夜之间新兴网络运动的领头人。Heine是请愿反对儿童色情网站屏蔽法案的幕后策划人,仅在几天之内,他们就通过网络集齐了五万个签名。在德国历史上此前从未有过如此迅速、如此成功的请愿。

Heine并未刻意要成为什么名人,她是个善于思考、处于20岁 末的女子,衣着得体,网络设计职业,算不上数字无政府主义者。她只是很偶然地经历了混沌电脑俱乐部的一次抗议,她在去上班的路上旁观了五分钟,然后决定走 ——当然是在线——向机构反应这条路。她草拟了一段简短的文本,和两个好友边聊边修改,然后鼠标轻击,这份请愿书就送达了联邦议会

“我只是做了我所有朋友一直以来就想做的事” Heine说,“有人反对网络,而网络使用者却无法制定任何法律。”

在一些党派代表看来,像Heine这样的请愿者比海盗党更危险,毕竟后者还依照惯例需要有一定组织形式,包括党员入党申请、联邦党代会,而像Heine这样的群众动员却更具活力与力量,借网络发挥影响力来为网络谋利。

通过此次事件,人们似乎发现了这种新型抗议方式的乐趣:受Heine成功的鼓舞,又出现了反对儿童旅游签证生物(识别)照片的请愿、抗议德国音乐作品演出权与机械复制权协会(Gesellschaft für musikalische Aufführungs- und mechanische Vervielfältigungsrechte, GEMA)高额音乐版权费的载有10.6多万个签名的请愿、反对内政部长禁止所谓杀人网络游戏的载有五万个签名的请愿,他们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联邦议会的请愿委员会听到自己的声音,让玩家拥有发言权。

但这也是对现代媒体的讽刺。正是2005年的红绿联盟引入了“在线请愿书”这一系统,当时他们的目的也是吸引新一代选民。汉诺威的政治学家Michael Vester清楚地指出,此前被认为不问政治的新一代正在提高自己的话语权,他们不再是乌托邦主义者,而是更清醒的务实者,网民运动并非一时兴起,请愿书只是拉开了序幕。

网络政客Markus Beckedahl也这么认为,他的网页netzpolitik.org已经成为新兴市民运动的核心机构,凭借其专业性,已成为目前德国被链接最多的博客。Analoge Welt Beckedahl描述为介于记者和游说者之间的人。他属于帮助数字社会的人们找寻自我的人,他向人们讲述他们感兴趣的事,阐述他们必须为此做些什么——而不是仅仅在网络论坛上去诽谤那些无名政客是“把网络打印出来看的人”。

“若不亲身参与,就听任其改变”,这位网络积极分子说。Beckedahl并非网络极端分子代表,他离混沌电脑俱乐部所倡导的全国彻底网络禁欲立场相当遥远。这个32岁的网络政客原本希望学习以网络政治为重心的政治科学,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在德国根本没有这个专业,如今他想自己钻研下去。

政党们该如何改变来赢得Beckedahl的读者?

“我们的政客和政党们需要加强网络竞争力” Beckedahl说,他还希望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络政府部门”,这样才能使“内阁具有竞争力”。

事实上克林顿早在十年以前就把这个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而奥巴马也是个完完全全的网虫,德国的高层政客需要迎头赶上。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周四推出了自己的竞选团队,并任命Hubertus Heil为新媒体专家。Heil恰好未受到网民对其能力质疑,因为他几乎还未曾被提到过,由此,第一篇欢迎他的博客被幸灾乐祸地命名为“纯粹的权宜之计”。

关于网民的调查报道回目录

    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1.37亿 普及率突破10%

  人民网北京2007年1月23日讯 记者毕磊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北京市网民普及率也首次超过30%。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域名总数显著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与05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64.4%。上网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宽带上网人数继续增加,达到907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2/3。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
  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对比前年及去年18.2%和18.1%的增长率,今年网民增长率出现回升。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联入国际互联网,在10多年的时间里,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是网民。10%的网民普及率将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其中网民主要是青少年。
  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互联网地址的需求和应用大幅提升,我国域名总量达到4,109,020个,半年增长116万,平均每月净增20万个。国家域名CN注册量达到1,803,39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6,469个,增长率达到64.4%,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本次报告新增了对我国网页数、网页字节数等资源的调查内容,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总数分别为44.7亿个和122,306GB,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6.3%和81.7%。另外网站数、IP地址等也迅速增长,分别达到84.3万和9800万。从域名、网站数、IP地址、网页数等增长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资源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中国互联网进入宽带时期的同时,3G时代也悄然临近。手机上网将成为互联网接入方式的新潮流。目前在我国13700万网民中,手机上网的网民数达到1700万,占网民数的12.4%。其中,男性、未婚、18~24岁、职业为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是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主体。对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进行调查发现,有72.2%和30.9%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主要是收发邮件和浏览信息,而费用高、网速慢则成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经常遇到的问题,其比率分别是86.4%和33.4%,除了这两点之外,不方便、可获取信息太少等也成为网民不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

2009年04月18日的最新统计回目录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9年04月18日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据国内有关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两、三年,中国网民人数有望达到5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2008年1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增网民接近24万人,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未来三四年,中国网民人数有望达到5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达1.137亿。
  CNNIC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价值正在日益放大。
  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而在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的同时,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则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

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回目录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会现场

    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3.38亿)、宽带网民数(3.2亿)、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半年内增长了32.1%,增速十分迅猛。

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普及率持续稳步增长

    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

    与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手机网民半年增三成 3G市场容量存较大弹性

    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半年内增长了32.1%,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乡村地区手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也推动了这一群体手机上网使用比例的上升。

    依据调查,在已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有28%的人表示未来会使用3G手机上网,39.6%的人对未来是否使用手机上网态度不明确。而在未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14.8%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可能使用手机上网,而在这部分人中,又有49%表示会使用3G手机上网。这也表明,3G未来市场容量存在较大弹性,需要各运营商着力开发。

娱乐应用平稳发展 商务应用逆势上扬

    CNNIC《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在娱乐、信息和社交类使用上比例较高,除了论坛/BBS外,这三类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均在50%以上。其中,娱乐类网络应用在长期高速增长后趋于稳定。网络音乐应用排名仍保持第一,使用率半年增长1.8%;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迅猛,半年内增长了10%,使用率下降1.9个百分点。

    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在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达到8788万,半年增加了近1400万用户,而网上支付用户半年使用率增加4.8个百分点。不过交易类网络应用水平仍然较低,相对滞后。

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日增 可信网络成未来趋势

    CNNIC《报告》指出,半年内有1.95亿网民上网时遇到过病毒和木马的攻击,1.1亿网民遇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问题。网络安全隐患使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下降,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这进而制约了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交易类应用的发展。

    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日趋完善,用户网龄的逐渐增长,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络应用已经从生活娱乐逐步向社会经济领域渗透,网民对网络信任和安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如何提高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可用”的基础之上,构建“可信”的网络环境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网民”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回目录

图为美国互联网网民领域专家Ronda Hauben。人民网记者 于凯 摄

图为美国互联网网民领域专家Ronda Hauben

  人民网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 郭晶)今天上午,美国互联网网民领域专家Ronda Hauben在“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庆典”上谈及网民概念的起源,称是迈克尔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其研究和著作提出的概念,把那些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利益的网络使用者称为网民。

  1992年迈克尔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出了一系列问题来问互联网网民,他们的互联网体验是什么样,通过调查问卷他得到非常惊讶的结论,这些网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能够给他们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更好的传播互联网,如何通过互联网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迈克尔把那些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利益的网络使用者称为网民。Ronda Hauben对此说,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网民不包括所有的网络使用者,而是那些关注公共利益的网络使用者。

  Ronda Hauben说,互联网是国际的,不受地理区域限制的概念,可以看到网民不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而是整个网络的公民。这些用户是互联网授权的用户,他们称为网民,迈克尔先生还写过一篇文章《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网民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得到广泛的传播,正是通过互联网使网民概念得到更好的传播。

    1998年7月8日,“网民”一词诞生。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7/15/5637.htm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0050482.html
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9/7/16/125040.doc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