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Barry Wessler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方兴东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Barry D. Wessler has been a Director since May 2000 and since 1995 has been a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Previously, Dr. Wessler co-founded GTE Telenet, an early packet switch service company (now Sprint Data). He also served as CEO of Plexsys International, a cellular telephone infrastructure manufacturer, and President of NetExpress, an international facsimile network company. In the 1960's, while at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r. Wessler directed research for ARPANet, the forerunner of the Internet. Dr. Wessler has a BSEE and MSEE from MIT and a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Utah.

目录

ARPANet初露锋芒 回目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这一事业,1971年底,已经从林肯实验室转到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工作的L.罗伯茨叫上在BBN公司的Bob Kahn,准备在1972年10月将要召开的ICCC国际电脑通信大会(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上公开展示他们的ARPANET。
  Kahn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参加准备这次实验的还有学校的学生和BBN公司的职工将近20人。有的负责硬件的安装、也有的负责软件的调试,还有的人负责文案、资料。其中的Frank Heart是BBN公司对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当时还是本科生的JackHaverty后来成了Oracle公司网络负责人。
  实验的主要过程是将接口信号处理机安装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饭店地下室中,通过这个接口信号处理机使这里的电脑可以和ARPANET相连。然后请大家来使用ARPANET,演示在美国各地的ARPANET上40台电脑互联。
  参加这次大会的电脑网络专家有大约30多人。其中有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DonaldDavies,正如前面介绍过的那样,他的研究项目也同样是包交换问题;法国的RemiDespres,他后来负责那边的商业X.25网;Larry 罗伯茨和Barry Wessler后来领导着BBN公司的Telnet的设计;意大利的网络专家Gesualdo LeMoli、瑞士皇家研究院的KjellSamuelson、英国伦敦大学的Peter Kirstein等人也参加了会议。
  能够同时向这么多专家展示ARPANET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对当初持怀疑态度的AT&T公司的人来说真是吃惊不小。
  大家趁热打铁,在会议期间成立了“互联网络工作小组”(InterNetwork WorkingGroup),来协调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组织就是著名的INWG。由于主持这次演示的Kahn工作太忙,抽不开身,大家就选Vinton Cerf担任了“互联网络工作小组”为期4年的第一任主席。而Vinton Cerf则因此被不少人称为是“互联网之父”。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1972年确实是值得记住的一年。由于Kahn在“国际电脑通信大会”期间主持的这次演示取得成功,以及“互联网络工作小组”的成立,使ARPANET的网络工作方式得到了确认。由此为ARPANET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就是在1972年,ARPANET上影响最大,使用最为频繁的电子邮件也开始在用户中间广泛流传。

RFC文档中文翻译计划回目录

E-mail:ouyang@china-pub.com
译者:王翌(mcsewang   mcsewang@21cn.com
译文发布时间:2001.6.27
版权:本中文翻译文档版权归中国互动出版网所有。可以用于非商业用途自由转载,但必须保留本文档的翻译及版权信息。

Network Working Group                                                 S. Crocker
Request for Comments #53                                                    UCLA
                                                                       9 June 70


正式协议的构建原则
(An Official Protocol Mechanism)
在Atlantic City的春季计算机联合研讨会上,Larry Roberts, Barry Wessler, Cordell Green, Jon Postel和我(S.Crocker)探讨了关于如何设定和修改一份正式的Host-Host协
议的章程。

下面是我们作出的决定

1. 要给出一套新的文档。这套文档将详细说明这份正式的Host-Host协议。在适当的时候,这些文档将在SRI的网络信息中心得到维护。
2. 我将分发关于该正式协议的初始版本及后续的所有更改(作为NWG/RFC)的提议。这些提议将是参照由任何有兴趣的组织给出的建议来阐释的。
3. 一条关于修正正式协议的提议被当作一份NWG的RFC文档发布后,需要得到网络使用者的认可或批评等。每条试用的协议都将有一个终止日期。
4. 当终止日期到来后,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协议得到了网络社会的广泛接受;另一种是遭到大部分人的批判。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将终止该测试协议的推广,不会对正式的协议作任何的修改。
5. 如果该提议被广泛的接受了,它会和它的修正版本一起被送到ARPA网办公室。Barry Wessler或他的继任者将会做出决定,是否通过全部的提议。他随后会发信给我,告知结果。
6. ARPA网办公室通过该提议后,我会发布这条新协议(正如上述第一条提到的那样)。

本月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出一份正式协议的第一版。

[ This RFC was put into machine readable form for entry ]
[ into the online RFC archives by Kathy de Graaf 2/98 ]
RFC53——An Official Protocol Mechanism  正式协议的构建原则

1
RFC文档中文翻译计划

因特网的起源回目录

  1966年,鲍伯·泰勒(Bob Taylor)被任命为IPTO的主任。他着手实现利克莱德的电脑网络思想。

Bob Taylor
鲍伯·泰勒(Bob Taylor)

   泰勒是心理学博士出身,尽管他有多年做技术管理的经验,但对电脑技术知之甚少。他决定把技术方面的关键问题留给懂技术的人去定义,他自己则定义并且解决非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对于一个科研项目的建立(术语叫“立项”工作),这些非技术关键问题可能比技术问题更为重要。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制定电脑网络的技术大方向,即它做出来有什么用。这个用途的定义必须能够让ARPA动心,即对ARPA的使命有帮助。在与技术人员商量后,泰勒确定了网络的两个主要用途,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个主要的用途是计算机共享。当时,ARPA在全国各地支持了很多科研项目,很多项目都申请了50万美元以上的经费购买大型电脑。而且,每年还有新项目,申请更多的电脑经费。有了网络,可能用不着每家买一台电脑,而是让全国的用户共享电脑。这些电脑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很忙。当一台电脑很忙时,可以把它上面的工作移一部分到另一台比较空闲的电脑上运行。另一个主要用途是数据共享。科研工作需要经常交流信息,比如计算结果、程序、原始数据。当时的办法是把这些东西放在磁带里再邮寄给对方。电脑网络则允许用户更快地传输数据,更方便地共享数据。泰勒还想到了第三个用途,即通信。电脑网络允许用户互相之间送一些短消息,讨论彼此关心的问题。但其他技术人员却认为这个通信功能用处不大。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找钱。做电脑网络的科研项目到底需要多少钱,泰勒并没有谱。于是他做了一个很粗略的估计,定了一个100万美元的经费。

   找钱出乎意料地容易。从利克莱特开始,ARPA就建立了一个传统,与其他政府部门大不相同。没有官僚作风和繁琐的规矩,也没有委员会来研究决定哪个项目得多少钱,谁该做什么。负责信息技术研究(即IPTO)的主任可以自行决定要做什么,哪些项目应该资助。ARPA的主任则可自行支配ARPA的经费和项目。

   泰勒当时是IPTO的主任,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一笔计算机科研经费。但是,这些经费已经投资给各种项目了。泰勒找到了ARPA的主任查理·赫芝菲尔德,谈了自己的电脑网络想法。赫芝菲尔德马上拍板给了泰勒100万美元。

   第三个关键问题是找人。在这个方面泰勒很明白,电脑网络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要一群技术人员的努力,而最关键的是找到一名首席科学家。他要帮助泰勒确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写出项目定义,组织项目队伍,领导并管理整个项目的实施。

   泰勒与全国的项尖的电脑人员都很熟。他最看好的项目负责人是拉瑞·罗伯兹(Larry Roberts) ,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工作。但是,罗伯兹不愿意接受这个工作。林肯实验室是美国军方(主要是空军)设立的一个科研机构,挂靠在麻省理工学院。罗伯兹愿意在军方的实验室做研究,但不愿意到华盛顿去当一名军方的技术官僚。

Barry Wessler, Bob Taylor, and Larry Roberts
Barry Wessler, Bob Taylor, and Larry Roberts

   从1966年2月到1966年秋天,泰勒找罗伯兹谈了六次,劝说他来管理这个网络项目。泰勒向罗伯兹讲述了项目的重要性,并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技术官僚位置,一般的管理工作,而是要领导一个重大的项目。泰勒甚至向罗伯兹许诺他以后会推荐罗伯兹接替他成为IPTO的主任。但是罗伯兹都婉言谢绝了,他不愿意去五角大楼。

   软的不行,泰勒只好来硬的了。他又找到了他的上司,ARPA的主任赫芝菲尔德。他说:“查理,你知道我在组织的那个网络项目,我想找的项目管理人叫拉瑞·罗伯兹,在林肯实验室工作。但他不愿意过来。你能不能给林肯实验室的主任打个电话,让他告诉罗伯兹最好过来工作,这样不论对罗伯兹还是对林肯实验室都是最好的选择。林肯实验室的51%的科研经费不都是我们提供的吗?”

   赫芝菲尔德打了一个很短的电话。

   两个星期以后,29岁的罗伯兹到达了华盛顿特区的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开始了后来被称为ARPANET的网络项目。这个项目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因特网的起源。

   第四,项目如何管理?IPTO没有研究队伍,因此,项目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施必须分解给全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技术人员去做。但是,IPTO有一位首席科学家,就是罗伯兹,他将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的科研队伍,所有重大技术决策都由罗伯兹拍板决定。

 

参考文献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Barry D. Wessler Barry Wess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