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1: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 返回词条

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TMRC) 是MIT的一个学生组织,成立于1946年。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组织了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TMRC),开始使用学院里的 PDP-1 大型机进行编程探索。最终,这个小组使用了“黑客”这个术语,其意义和今天相仿。

(图)TMRC中心TMRC标识

目前大家公认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是全球黑客文化的源头。TMRC中的黑客,日后成为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的核心成员,而该实验室直到80年代早期都一直主导着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这些成员包括John McCarthy、Jack Dennis、John McKenzie、Peter Deutsch、Alan Kotok和Richard Greenblatt等日后的大腕。

一开始,整个黑客文化的发展以MIT的AI Lab为中心,但Stanford University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简称SAIL)与稍后的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简称CMU)正快速崛起中。三个都是大型的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及人工智慧的权威,聚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不论在技术上或精神层次上,对黑客文化都有极高的贡献。随著科技的进步,主角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也从红极一时到最后淡出舞台。

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网页:http://tmrc.mit.edu/

TMRC词典:http://tmrc.mit.edu/dictionary.html

成员完全名单:http://tmrc.mit.edu/members.html

目录

[显示全部]

黑客故事之早期的黑客是如何诞生的回目录

黑客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1年,那一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终于得到了第一台PDP-1计算机。学院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ech Model Railroad Club,TMRC) 的信号动力委员会(Signals and Power Committee,S&P)把它作为最时髦的科技玩具,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程序设计工具、术语、和整个文化氛围——这些,直到今日我们仍然依稀可辨。史蒂文·利维(Steven Levy)在《黑客》(Hackers)的第一部分中详细的记录了这段岁月。

(图)TMRC中心TMRC中心

“黑客”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文化中。TMRC中的黑客,日后成为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核心成员,而该实验室直到80年代早期都一直主导着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从ARPAnet诞生的第一年,1969年开始,他们的影响力便不断的扩大。

ARPAnet是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高速计算机网络,由美国国防部出资兴建。作为一实验性的数据通讯网络,它将数以百计的大学、国防部分包商、研究机构连接在一起。各地的研究人员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弹性交换信息,它为协同工作带来了巨大推进,并使得科技创新突飞猛进。

ARPAnet还有另一项好处,它将散落在全美国的黑客汇聚到一起,一改往日局面——几个独居一隅的小组各自发展朝生暮死的本地文化。他们发现(或觉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网络部族之中。

黑客文化的第一批史前遗存——第一批术语表、第一批讽刺文学、关于黑客伦理的自发讨论——凡此种种都萌生在ARPAnet的早期岁月中。特别是在1973年到1975年,通过网络协作我们完成了“黑客字典”(Jargon File)的第一版,这个术语辞典成了一份黑客文化的定义文档。终于在1983年以《黑客辞典》之名付梓刊印了。虽然该书已经绝版了,但是我们现在有了经过修正和扩充的《新黑客辞典》。

黑客道在那些连接到网络的大学中绽放,特别(并非绝对)是在计算机科学部门中。60年代末,首先由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实验室领军,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紧随其后。这些兴旺的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吸引到无数人才,他们都对黑客文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无论是创造技术还是传说。

游戏在校园的林间:1961-1980回目录

黑客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61年,这一年MIT购买了第一台PDP-1小型机。PDP-1是最早的一种交互式计算机,并且(不象其它机器)在那时并非天价,所以没有对它的使用做太多限时规定。因此PDP-1吸引了一帮好奇的学生。他们来自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MRC,Tech Model Railroad Club),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态摆弄这台设备。《黑客:计算机革命中的英雄》(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Levy]一书对这个俱乐部的早期情况作了有趣的描写。他们最著名的成就是“太空大战(SPACEWAR)”——一款宇宙飞船决斗游戏,灵感大概来自Lensman的星际故事《E.E.‘Doc’Smith》。[7]

(图)TMRC鸟瞰TMRC鸟瞰

TMRC来实验的几个人后来是成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核心成员,而这个实验室在六七十年代成为前沿计算机科学的世界级中心之一。这些人也把TMRC的行话和内部笑话带了进来,包括一种精巧(但无害)的恶作剧传统 “hacks”。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程序员应该是第一群自称“hacker”的人。

1969年后,MIT AI 实验室和斯坦福、Bolt Beranek & Newman公司(BBN)、卡内基-梅隆大学(CMU: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以及其它顶级计算机科学研究实验室通过早期的ARPANET联上了网。研究人员和学生第一次尝到了快速网络联接消除了地域限制的甜头,通过网络,远方的人通常比与身边少有来往的同事更容易合作和建立友谊。

实验性的ARPANET网上到处都是软件、点子、行话和大量幽默。一种类似共享文化的东西开始成形,其中最早、最持久的典型产物之一就是“术语文件(Jargon File)”,列举了1973年发源于斯坦福、1976年后在MIT经过多次修订的共享行内名词,并一路收集了CMU、耶鲁和其它ARPANET站点的行话。

从技术性而言,早期的黑客文化大都基于PDP-10小型机。下列已经成为历史的操作系统他们都用过:TOPS-10、TOPS-20、Multics、ITS和SAIL。他们利用汇编器和各种Lisp方言编程。PDP-10的黑客们后来接手运行ARPANET,因为别人不愿意干这件事。后来,他们成了互联网工程工作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创建骨干,并作为创始人,开创了通过RFC(Requests For Comment)进行标准化的传统。

从社会性而言,他们年轻,天资过人,几乎全是男性,献身编程达到痴迷的地步,决不墨守成规——后来被人们唤做“极客(geek)”。他们往往也是头发蓬松的嬉皮士和准嬉皮士。他们有远见,把计算机看作构建社区的工具。他们读Robert Heinlein和J.R.R. Tolkien的书,参加复古协会(Society for Creative Anachronism),双关语说起来没完。抛开这些怪癖(也许正由于这些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跻身世界上最聪明的程序员之列。

他们并不是Unix程序员。早期的Unix社群成员大部分来自院校、政府和商业研究实验室的同一帮“极客”,但是两种文化有明显的分野。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早期Unix孱弱的网络能力。直到1980年后,才真正出现了基于Unix的ARPANET网络连接,之前一个人同时涉足两个阵营的情况并不多见。

(图)MIT's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 MIT's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

协作式开发和源码共享是Unix程序员的法宝。然而,对于早期的ARRPNET黑客,这还不只是一种策略,它更像一种公众信仰,部分起源于“要么发表要么烂掉”的学术规则,并且(更极端地)几乎发展成为关于网络思想社区的夏尔丹式理想主义(Chardinist idealism)。这些黑客中最著名的Richard M. Stallman后来成了严守教义的苦行僧。

2.2.2 互联网大融合与自由软件运动:1981-1991

1983年后,随着BSD植入了TCP/IP,Unix文化和ARPANET文化开始融合。既然两种文化都由同一类人(实际上,就有少数几位很有影响的人同属两种文化阵营)构成,一旦沟通环节到位,两种文化的融合就水到渠成。ARPANET黑客学到了C语言,用起了管道、过滤器和shell之类的行话。Unix程序员学到了TCP/IP,也开始互称“黑客”。1983年,木星项目的取消虽然葬送了PDP-10的前途,却加速了两种文化融合的进程。到1987年,这两种文化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绝大多数黑客都用C编程,自如地使用源于25年前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MRC)创造的行话。

(在1979年,我和Unix文化、ARPANET文化都有密切联系,当时这种情况还很少见。到1985年,这就已经不稀奇了。1991年我将以前的ARPANET“术语文件”(Jargon File)扩展成“新黑客词典”(New Hacker’s Dictionary)[Raymond96],此时两种文化实际上已经融为一体。把生于ARPANET、长于Usenet的“术语文件”作为这次融合的标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TCP/IP联网和行话并不是后1980黑客文化从其ARPANET根源继承的全部东西,还有Richard M. StallMan和他的精神革命。

英文资料:The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回目录

The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 (TMRC) is a student organization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odel railroad clubs in the world, and a wellspring of hacker culture. Formed in 1946, its HO scale layout specializes in automated operation of model trains. In about 1948, the club obtained space in room 20-E-214, on the third floor of Building 20, a "temporary" World War II-era structure, sometimes called "the Plywood Palace,"  which had been home to the MIT Radiation Lab during WW II.

(图)TMRCTMRC

The club's members, who shared a passion to find out how things worked and then to master them, were among the first hackers. Some of the key early members of the club were Jack Dennis and Peter Samson, who compiled the 1959 Dictionary of the TMRC Language and who some say coined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The atmosphere was casual; members disliked authority. Members received a key to the room after logging 40 hours of work on the layout.

The club was composed of two groups: thos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building and painting replicas of certain trains with historical and emotional values, and those who comprised the Signals and Power Subcommittee and created the circuits that made the trains run. The latter would be among the ones who popularized the term "hacker" among many other slang terms, and who eventually moved on to computers and programming. They were initially drawn to the IBM 704, the multi-million dollar mainframe that was operated at Building 26, but access and time to the mainframe was restricted to more important people. The group really began being involved with computers when Jack Dennis, a former member, introduced them to the TX-0, a three-million-dollar computer on long-term-loan from Lincoln Laboratory.

At the club itself, a semi-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elephone relays, was installed by the mid-1950s. In about 1964, this was replaced by a second system, built around the 5 Crossbar telephone switch; lead designer for this project was Alan Kotok, by then a rising star on the design staff at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Equipment for this effort was donated by the phone company via the Western Electric College Gift Plan. An extension to the basic control system allowed TMRC engineers to control switches on the layout. There was also a digital clock with relay switching, and an internal telephone system with external tie-lines, all built from telephone stepping switches and relays.

Around 1970, two PDP-11 computers made their appearance, donated by the aforementioned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Eventually one was used to operate the club's major freight yard, and the other was set up to perform user interface tasks, such as initial assignment of trains to throttles, and to throw turnouts. In this function, the computer replaced the keypad unit from an old keypunch machine, originally installed by Richard Greenblatt.

黑客道的历史回目录

为了了解日后的故事,我们有必要先看看电脑本身。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升腾还是最终的陨落,都取决于计算机科技变幻的波涛。

(图)TMRC first arrived at MIT's Building 20TMRC first arrived at MIT's Building 20

从PDP-1型开始,黑客道的命运就紧紧的和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迪吉多)的PDP系列微型机交织在一起了。DEC可谓是交互计算和分时系统的商业先驱。由于其灵活、强大和比同行便宜的特点,被很多大学所采用。

廉价的分时操作系统是黑客文化成长的中继,ARPAnet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被DEC机器编织的网络占据了。其中最重要是在1967年首次推出的PDP-10型,它受到黑客道的青昧长达十五年之久。TOPS-10 (DEC为这个机型开发的操作系统)和MACRO-10 (它的汇编程序)至今还能在许多术语和传说中泛起记忆的涟漪。

麻省理工学院虽然像大家一样采用PDP-10,却试图独辟蹊径。他们不屑于使用DEC开发的操作系统,而是打算自己编一个——传说中的ITS。

ITS是IncompatibleTime-sharing System(不兼容分时系统)的缩写,这个名称也正是MIT黑客姿态的写照(技术上,这是对其前辈“兼容分时系统”的戏谑,CompatibleTime-Sharing System, CTSS)。他们就是要自成一派。很幸运,这群人并非“夜郎自大”。尽管ITS通常离奇古怪并与错误相伴,但是这不足以遮盖许多技术创新的光芒,而且ITS至今还是分时系统单次运行时间最长记录的保持者。

ITS本身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但是其许多项目却采用了一种人工智能语言——LISP。当时,LISP可算得上是同类语言中最强大灵活的了。而且即使在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它也拥有比大多数语言出色的设计。LISP让ITS黑客们可以异想天开,是促成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黑客道至今衷爱的语言之一。

(图) MIT's Building 20MIT's Building 20

许多ITS文化中的科技创造沿用至今,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EMACS程序编辑器了。如同你在“黑客辞典”中看到的一样,许多ITS的传说还在黑客坊间流传。

SAIL和CMU当然也没闲着。许多在SAIL的PDP-10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黑客,日后成为我们今天个人电脑中“窗口/图标/鼠标”软件界面领域的巨擘。而CMU的黑客则主导了专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首次大规模应用。

另一个文化重镇是施乐的PARC——著名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这十余年的时间里,PARC破天荒般的创造了数量惊人的软件和硬件。我们今天接触到的软件界面风格(包括窗口、鼠标、图标)就源自这里。当然,还有激光打印机和局域网。PARC在个人电脑出现(80年代)的十年前就开发出了可以与之一较短长的D系列机型。遗憾的是,“先知们”没有得到自家公司的赏识。以至于PARC成了一个笑柄——“那是为别人生产优秀创意的地方”。然而不可否认PARC对黑客道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入的。

贯穿70年代,ARPAnet和PDP-10文化变得愈发强大而多变。小巧的电子邮件列表,将各地具有独特爱好的人凝聚在一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组”,而且延伸到了社交和娱乐领域。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对所有“未授权”的技术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知道,与将一代睿智的年青人引入计算机领域相比,这点额外的开销简直微不足道。

最著名的“社交”ARPAnet邮件列表恐怕要数科幻小说迷建立的SF-LOVERS了。它至今都很活跃,实际上今天更广阔的“因特网”是由ARPAnet演化而成的。不及如此,这种对通讯模式的开拓,日后会被一些牟利性分时服务商推向商业化。比如CompuServe, GEnie 和Prodigy (而最终被AOL掌控)。

你的历史学家是在1977年通过ARPAnet和科幻小说圈初涉黑客文化的。在那之后的诸多变迁(也是我将叙述的),都是我亲身参与和见证的。

参考文献回目录

《黑客道简史》Eric Raymond
《UNIX编程艺术》:黑客的起源和历史
http://book.csdn.net/bookfiles/34/10034997.shtml
http://www.51cto.com/art/200711/59473.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ch_Model_Railroad_Club
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作者. 史蒂文·列维. Steven Levy. 作者国家. 美国. Anchor/Doubleday公司,Penguin USA再版平装本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 Tech Model Railroad TM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