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最脑残的反恐策略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盛顿邮报》已经为我们揭露了美国情报部门在“9·11事件”后一些不靠谱的反恐策略,现在就让我们把眼光投向国外,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脑残的反恐大计。
作者:约书亚·E·基廷 | 2010-07-20
热线投诚
国家: 德国
方案: 德国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其境内现有29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成员人数在36000人左右。 其中包括一个名为"德国塔利班(German Taliban)"的组织,据信该组织为巴基斯坦境内武装组织招募成员。 为了遏制这些激进组织的势头,德国的情报部门宣布启动一项新的“招安计划”,该计划包括开设一条电话热线,帮助那些心生悔意的武装分子全身而退。
这项计划名为“HATIF”,在阿拉伯语中即“电话”的意思,旨在帮助激进分子从武装组织退出后重新做人,帮他们找到工作或另作安排。 电话热线的接线员能熟练的使用德语、阿拉伯语以及土耳其语,以便与打进电话的人进行交流。
在宣布该计划的同时,德国内政部长托马斯·德·梅季耶也提醒公众,勿对该热线抱有过高的期望。他的担心也许不无道理, HATIF脱胎自德国本世纪初期为挽救受新纳粹主义蛊惑的青年而启动一项计划。 尽管呼叫中心竭尽全力,但只有数十个低阶光头党从那项计划中受益,而这只是总数33000中的九牛一毛。

一“聊”永逸
国家: 也门
方案: 在“9·11事件”后,也门政府宣布一项针对恐怖分子的招安计划,因为进行得早,也门一度被认为是此类计划的先行者。 然而不幸的是,也门的这个计划——宗教对话委员会(Committee for Religious Dialogue),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
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囚禁在也门监狱中的数百位激进分子需要和宗教阿訇进行“神学论争“,阿訇会极力劝说激进分子放弃暴力,但整个过程仅持续数日而已。
当劝诫一结束,激进分子就会被释放,计划并未纳入后期支援以及跟踪调查。 更糟糕的是,阿訇们的劝诫大都集中在强调他们的民族特色(也门是个伊斯兰国家),只要武装分子保证不在国内闹事就能过关, 至于其他地方怎么样就不在该计划的考虑范围内了。 最后的效果也许并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参与该计划的激进分子大都重操旧业了: 一些人在伊拉克与美军的对抗中被打死,而更多的人还是摇来摆去,叫人不放心。
因为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这项计划于2005年取消。 在如今的反恐联盟中,也门以轻易释放极度危险分子独树一帜,这些危险分子中就包括那位在美国出生的教士安瓦尔·奥拉基,据称“胡德堡屠夫”哈山以及“圣诞炸药客”阿卜杜拉·穆塔拉布都曾受到过奥拉基的煽动。

改名换命
国家: 巴基斯坦
方案: 很多年来,巴基斯坦的激进武装组织都能通过钻一个空子而逍遥法外,那就是改名,问题出在巴基斯坦1997年出台的一项反恐法令。
在该项法令下,如果一个武装组织改了名,那么就能够既往不咎,即使它们的组织成员被查出还是同一帮人。 举例来说,巴基斯坦袭击虔诚军(Lashkar-e-Taiba)是一个反印度的武装组织,它被指认对2008年的孟买袭击事件负有责任,其实早在2002年该组织已被巴基斯坦政府查禁,但他们在改了一个新名儿后(Jamaat-ud-Dawa)得以继续活动。 2008年,该组织上了联合国的黑名单,巴政府出面镇压,这时候虔诚军又起了一个新名儿叫“Tehreek-e-Hurmat-e-Rasool”。 就在最近,虔诚军的高级成员又在一个名为“Tehreek-e-Tahafuz Qibla Awal”的组织名义下进行集会。
为了堵住法令的漏洞,巴政府不得不在2009年年底修改了法令。新法令规定,由非法组织成员成立的新组织如果宗旨不变也将遭到查禁。
家属连坐
国家: 俄罗斯车臣
方案: 在2004年别斯兰学校惨案后不久,车臣政府开始执行一项新的政策,让恐怖分子的亲属代他们受过。 就在当年,车臣分离主义领导人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八位亲戚被拘禁在一个小屋子里达6个月之久,其间被拷打、电击也是可想而知的。 而一些其他领导人的亲戚更是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久前,车臣政府又出台一项新的政策,焚毁反抗分子的家园。 虽然过去只有那些高级领导人的亲属会受到这种连坐惩罚,但人权观察组织在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间已经记录下26起这种性质的焚屋案件。莫斯科扶持的车臣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倒没有对这种做法洋洋自得,不过他也公开警告,除非亲属们能让浪子回头,否则连坐惩罚不会停止。
卡德罗夫的策略似乎很受欢迎, 邻近的达吉斯坦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不过这些措施似乎未能使高加索地区的死亡袭击事件就此消弭。
监狱学校
国家: 阿尔及利亚,埃及,约旦,叙利亚
方案: 在整个中东地区,大规模逮捕犯人是镇压伊斯兰极端主义运动的一种普遍做法。 问题是,把一大批激进分子关在一起并不是防止极端思想传播的有效办法。 就在埃及的监狱里,现代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始祖——赛义德·库特卜,在上世纪50年代写出了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而基地组织的2号头目阿亚曼·扎瓦希里也是在这里受到极端主义的影响,当时他正和一大群激进分子关押在一起,人数在5000到10000人之间。 这些人当中,既有穆斯林兄弟会成员(他们虽被查禁但不那么主张暴力),也有杰哈德武装分子。
把犯人聚集在一起关押的做法在约旦也很普遍,人权团体称这些监狱的人权状况堪忧。 据信,在约旦的监狱系统中,杰哈德武装分子拥有高度发达的组织网络,有时他们甚至能在多个监狱同时组织暴动。 阿布·穆萨布·扎卡维是基地组织的主要头目之一,据传他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蹲监狱时受到激进主义影响,从一个瘾君子转变成一位圣战分子。 在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以及其他一些中东国家,关押犯人的办法都和埃及、约旦的做法差不多 ,当然,其培养激进分子的效果也一样“成功”。
不过,监狱也并不是总是起到这种反作用。 基地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萨夷狄•艾曼姆•谢里夫在埃及服刑期间就幡然悔悟,开始撰书痛批早年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