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阿瑟·克拉克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阿瑟·查理斯·克拉克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A·海因莱茵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是硬科幻的泰山北斗。
  克拉克1917年生于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小城镇,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从事与雷达有关的技术工作。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后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战争结束以后克拉克于1946年退伍,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60年代以后,这位科幻大师一直居住在岛国斯里兰卡。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
目录

[显示全部]

创作风格回目录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主要讨论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题,其《童年的终结》(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险》(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1980)等作品无不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而著称,此外克拉克还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给读者以思考。
  克拉克在其创作当中,还善于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并以“定律”的方式加以总结,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被称为“克拉克基本定律”,很值得我们借鉴。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克拉克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2001:太空探险》,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这部作品首先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影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知名著作回目录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图)Arthur Clarke著作Arthur Clarke著作

  《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1953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奖,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奖,星云奖)
  《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3001太空漫游》(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克拉克部分作品年表(排序以初版时间为准)

  科幻作品

  1951 《太空序曲》 Prelude to Space
  1951 《火星之沙》 The Sands of Mars
  1952 《太空群岛》 Islands in the Sky
  1953 《不让夜幕降临》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53 《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
  1953 《地球探险》 Expedition to Earth
  1955 《地光》 Earthlight
  1956 《追求明天》 Reach for Tomorrow
  1956 《城市与星星》 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7 《白公鹿故事集》 Tales from the White Hart
  1957 《深海牧场》 The Deep Range
  1958 《天空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Sky
  1959 《横渡星海》 Across the Sea of Stars
  1961 《月尘降落》 A Fall of Moondust
  1961 《来自海洋,来自星空》 From the Ocean, From the Stars
  1962 《十个世界的故事》 Tales of Ten Worlds

(图)Arthur Clarke著作Arthur Clarke著作

  1963 《海豚岛》 Dolphin Island
  1965 《火星序曲》 Prelude to Mars
  1965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 An Arthur C. Clarke Omnibus
  1968 《2001:太空奥德赛》 2001:A Space Odyssey
  1968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之二》 An Arthur C. Clarke Second Omnibus
  1968 《〈康迈尔之狮〉和〈不让夜幕降临〉》 The Lion of Commare &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67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
  1972 《太阳风》 The Wind from the Sun
  1972 《关于时间与星星》 Of Time and Stars
  1973 《与拉玛相会》 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 《克拉克佳作选》 The Best of Arthur C. Clarke
  1975 《地球帝国》 Imperia1 Earth
  1978 《科幻名著四篇》 Four Great SF Novels
  1979 《天堂的喷泉》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82 《2010:奥德赛之二》 2010:Odyssey Two (Phantasia, 1982)
  1983 《岗哨》 The Sentinel
  1986 《遥远地球之歌》 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
  1988 《2061:奥德赛之三》 2061: Odyssey Three
  1988 《摇篮》(与Gentry Lee合著) Cradle
(图)Arthur Clarke著作Arthur Clarke著作

  1988 《与美杜莎相会》 A Meeting With Medusa
  1989 《拉玛第二》(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II
  1990 《来自大堤的幽灵》 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
  1990 《夜幕降临之外》(与Gregory Benford合著) Beyond the Fall of Night
  1990 《行星地球的故事》 Tales From Planet Earth
  1991 《拉玛花园》(与Gentry Lee合著) The Garden of Rama
  1991 《比一个宇宙更多》 More Than One Universe
  1993 《拉玛揭秘》(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Revealed
  1993 《上帝之锤》 The Hammer of God
  1996 《里氏10级》(与Mike McQuay合著) Richter 10
  1997 《3001:最终奥德赛》 3001: The Final Odyssey
  1999 《扳机》(与Michael P. Kube-McDowell合著) The Trigger
  2000 《来自其他日子的光线》(与Stephen Baxter合著) The Light of Other Days

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逝世:我在另一个时空存在 回目录

2008年3月20日讯 “有那么一天,我可能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存在,当然,还有斯蒂芬·金。”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曾这样说。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如今,他终于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斯里兰卡当地时间昨天凌晨1点半,阿瑟·克拉克因呼吸衰竭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家中去世,享年90岁,他身前共留下将近100部科幻作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是《2001:太空漫游》,曾被库布里克搬上大银幕,成为一部伟大的经典科幻电影。克拉克的离世,也标志着科幻创作黄金时代的正式落幕。

 数次科幻预言成现实 英科幻大师克拉克逝世

 科幻文学黄金时代最后一位大师阿瑟·克拉克离去了。克拉克一生共创作了近100部科幻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估计超过2500万册,先后3次获得雨果奖,3次星云奖和1次星云科幻大师奖,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授予他卡林加奖,表彰他在科普方面的杰出贡献。

 宇航员熟读他的小说

 克拉克1917年12月16日出生在英国,1937年正式开始科幻写作,但处女作《不让夜幕降临》直到1953年才出版。二战期间,克拉克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1945年发表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晚年克拉克表示,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1950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普处女作《行星际飞行》,次年又出版了《太空探险》,这两本著作奠定了克拉克太空科普的权威地位——美国登月飞船指挥舱甚至以他的书名命名,而宇航员们则大多熟读他的科幻小说。

 他曾说,要不是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在前,“我想骄傲地用事实证明,我所认识的那几个太空人都是因为读了我的书才成了太空人。”

 克拉克从1979年起开始担任斯里兰卡莫拉托瓦大学的校长。不为人知的是,克拉克的晚年都是在斯里兰卡隐居,但他对全世界科幻文学的影响力从来没有消退过。

 在技术科幻日益衰弱的这些年,克拉克始终相信对技术的准确描述是科幻小说的生命,1996年11月中旬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这一点:“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学上,克拉克受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的影响很深,在文字上非常注重文学性,作品往往以一种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而克拉克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哲学思考,在这一点上克拉克继承了英国经典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哲学科幻的传统。

阿瑟·克拉克:真相,远在意料之外回目录

在阿瑟·C.克拉克为千禧年版的《2001:太空漫游》撰写的序言中,他回顾自己当初构思故事时,“希望创造出写实、说得过去的故事,不会因为往后几年的发展就变得过时”,而当我们在距离2001年已有六个年头的时候,重温克拉克的这部作品,会从心底里承认他已然实现了当年的期盼和设想。 不仅是在现在,而且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2001》仍然会是一部让读者为之激动不已的科幻杰作。在关于太空旅行的科幻小说中,《2001》始终能当之无愧地处于TOP10之列。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虽然小说如此之精彩,但不得不承认让普罗大众对“2001”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多半要归功于大导演库布里克的那部同名电影;流行电影的传播力量要远远大于类型文学。然而假如你并未读过小说版的《2001》,那恐怕无论你将电影翻来覆去地看过多少遍,心头还是会存在一丝不解。况且,《2001》的小说与电影虽然是交互地同时进行创作,但在电影打上了深深的库布里克标记的同时,完美体现着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创作长处的小说显然更值得一读。

在黄金科幻的三大家中,阿瑟·克拉克素来以优质的技术细节描写而著称。在《2001》创作之时,美国人尚未登陆月球,人类对木星、土星等星球的了解仍然少得可怜,而克拉克已经在小说中为太空旅行创造了一整套方案,从飞船的建造直到宇航员的吃喝拉撒问题,克拉克都提供了富有创意而可行度极高的想法,他的细致和严谨,在欧美的科幻小说家中无人能出其右。

与库布里克镜头下的《2001》不同,阿瑟·克拉克在小说中赋予了整个故事一个更为乐观主义的基调。看过电影的观众会从Hal 9000的突发失控推测出科技文明下技术的弊端以及机器与人的对抗之类的主题,但在小说中克拉克并未给科技打上太多的灰暗色彩,反而在电脑失控并杀害了4位宇航员后,孤身落难的宇航员戴维·鲍曼在与Hal 9000的斗智斗勇过程中显现出人类的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当Hal瘫痪之后,鲍曼成为太空飞船中唯一一名船员,身处寂寥而苍茫的无尽太空中,依然在很不利的技术情况下,与地球取得联系,继续完成肩负的使命。随着故事的推进,鲍曼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饱满而伟大。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在《2001》中,传统意义上的“人物”可谓稀少,作者将相当多的笔触都用来描写飞船航行中经过的那些太空,而从另一角度看,“太空”(或者说是“自然”)不啻为小说中的“重要角色”。由于电影《2001》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特效技术相对落后,克拉克笔端下的种种瑰丽景色很难化为影像,导演库布里克甚至因为难以在影像中呈现出土星环的异景,转而修改情节。即使在如今CG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影像还是难以匹敌克拉克的那支生花妙笔下的太空奇观。

而至于小说中那神秘的外星文明,更是阿瑟·克拉克青睐的一大主题之一,在《童年的终结》等著作中都可见到相似的影子:先进的外星文明介入人类的进化过程,将其引领上提升之路。虽然有谣言说,小说和电影中始终未曾让外星人露面,是库布里克担心让一个长相或滑稽或吓人的外星人出场会彻底破坏电影的整体氛围,但这种误打误撞的设计无疑让小说的氛围显得尤为神秘。正如阿瑟·克拉克在首版序里所说的那样,故事始终让读者觉得“真相,远在意料之外”。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揭开这层面纱,小说的神秘感似乎就荡然无存,魅力自然也会逊色得多。也许正是这种担心,让阿瑟·克拉克感到实难动笔,“太空漫游”四部曲中的第二部《2010》姗姗来迟,直到1982年才出版。

借助于同名电影的大名气,《2001》小说中许多细节甚至已经渗入到流行文化的多个角落,克拉克提到好莱坞影星汤姆·汉克斯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克拉维斯基地”,当他因为有段时间都没法电邮联系克拉克而向他致歉时,说原因是“因为我的AE35组件坏了”。把玩着文本中的那些切口、暗号和桥段,相信会给阅读增加一点别样的趣味。

阿瑟·克拉克:“他无时无刻不在启蒙人们”回目录

    创作近100部科幻作品、全球销量估计超过2500万册、先后3次获得雨果奖、3次星云奖和1次星云科幻大师奖,科幻文学黄金时代最后一位大师阿瑟·克拉克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克拉克并不满足于人们将科幻小说当成消遣读物,他试图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方程式描述,严谨求证一种位于赤道上空约22240英里的“太空站”

  “许多技术成就都曾事先被富有想象力的作者预言过,我很自豪一些宇航员是通过阅读了我写的书才走上这条道路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说。作为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创作了近100部作品的克拉克无愧于自己的骄傲。3月19日,他以90岁高龄逝世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后,曾与他多次合作的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不甚哀挽:“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克拉克是)卓越的科幻作家、出色的科学家、伟大的预言家和亲密的朋友。”

  1917年12月16日,克拉克出生于英国海边小镇。童年时代激发科幻想象力的一系列事件使他记忆犹新:海边的漫游探险;父亲赠送一只绘有恐龙的烟盒和新奇积木玩具引起他的好奇心;曾经花大量时间组装一台望远镜以观测月相。20岁那年他开始执笔撰写第一部科幻小说——《莫让夜色降临》(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二战期间,克拉克成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名军官。1943年他奉命与美国科学家合作,这一经历促使他创作了唯一一部非科幻小说《滑道》(1963)。1945年,他还发表了一篇科技论文,详细论证将人造卫星作为地球通讯转播站的可行性。克拉克并不满足于人们将科幻小说当成消遣读物,他试图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方程式描述,严谨求证一种位于赤道上空约22240英里的“太空站”。可是这篇克拉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作品——论文《无线世界》数十年后仍被冷落,“构造过于遥不可及,难以付诸实践”。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从1948年起,克拉克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畅销作品,包括《童年终结》(1953)、《2001:太空漫游》(1968)等。他对于科技总是持有无限乐观的态度,在他笔下,小人物总是借助超出自己理解范围之外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

  克拉克在冷战期间创作的科幻小说充满了对极权技术的漫想。在《童年终结》中,一伙恶魔般的外星人试图强行结束冷战,为地球带来和平。他们的真正使命是为下一阶段的人类进化做好准备。在令人心碎而震撼的结尾,克拉克暗示人类免于自我毁灭的唯一途径便是不再成为人类。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因被导演库布里克改编成电影而大红大紫。来自地球的探险者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状似金字塔的结晶体,可在试图打开时不慎将其毁坏。在修复过程中,探险者意识到结晶体是一种自动防故障装置,不知不觉中,人类向遥远的创造者传送了关于自身存在的信息。电影改编删除了原著中阐释说明的部分,结尾处被外星人改造过的宇航员变成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而在原著中,宇航员为展示自己新获得的力量,引爆了美苏的全部核武器。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克拉克对和平的渴望。

  “他无时无刻地启蒙人们。”作家雷·布莱伯利评论说:“克拉克寓言中的通信卫星早已点火发射到太空,等待着地球上第一颗卫星如何超越高山飞出大气层。”

阿瑟·克拉克八大科技预言回目录

英国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葬礼于3月22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葬礼上奏响了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主题音乐。根据克拉克的遗愿,他的墓碑上刻着:“这里躺着阿瑟-克拉克,他永远不会长大,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北京时间2008年3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科幻两栖作家,阿瑟·克拉克苦心钻研科幻中的科学问题,并以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融于作品之中,将科学的思索和浪漫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过去数十年里,克拉克曾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做过众多大胆预测,在这些预言中部分已经成为了现实。

  1.太空梯

  太空梯由系在太空船和地面支撑点之间的一条高强度缆绳构成,缆绳用于从地球上向太空输送货物。阿瑟·克拉克最早在其1979年小说《天堂的喷泉》中提到了这一概念,书中,工程师们在一个虚幻小岛的峰顶建了一个太空梯。他在1981年的技术性论文《太空梯:想象实验还是宇宙钥匙?》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些概念。

  克拉克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了太空梯这个概念,但其实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在1895年就首次提出了太空梯的构想。尽管这一概念听起来像是空中楼阁,似乎仅应该存在于科幻范围内,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开拓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为了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付出了巨大努力。

  美宇航局早就拥有一个太空梯研究项目,近几年对碳纳米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开发高强度缆绳的成功率,高强度缆绳能将太空船与地面连在一起,这也是之前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过去三年,“升降梯:2010”(Elevator:2010)项目甚至举办了一个太空梯设计大赛,向帮助开发这一技术的个人或组织提供50万美元的奖励。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2.千年虫

  在2000年新年倒计时一步步逼近之时,各国政府和商业机构都因“千年虫”问题而绷紧了神经。“千年虫”亦称“电脑千禧年问题”或“千年病毒”,缩写为“Y2K”,是指在某些使用了电脑程序的智能系统,由于其中的年份只使用两位十进制数来表示,因此当系统进行(或涉及到)跨世纪的日期处理运算时,就会出现错误的结果,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崩溃。

  人们纷纷得到警告说,不能平安度过2000年新年,银行系统甚至天然气和电力供应也会面临潜在的问题。克拉克在采访中表示,他之前就谈过这个问题,“这可能是关于‘千年虫’及其成因和应对策略的首次技术著作外的描述。”他是在1990年小说《深海的鬼魂》(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中做出这一预测的。但是,全世界的人完全是虚惊一场,当2000年新年钟声在午夜敲响时,千年虫问题没有对商业活动构成影响。

  3.“太空卫士”

  克拉克对“太空卫士”的预测不仅已经成为现实,且在其1972年小说《与拉玛相会》中提出的“太空卫士”一词沿用至今。据《与拉玛相会》记述,2131年,“太空卫士计划”(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卫系统)的宇航员发现了一艘外星人飞船朝太阳系驶来,他们对外星人飞船进行了探测,试图解开其中隐藏的深奥秘密。

  在现实生活中,外星人探测器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个谜,不过小行星和陨星倒是频频光顾地球。为此,美宇航局在1992年对如何监控这些天外来客进行调查,同时评估它们对人类安全可能构成的威胁。这个项目被命名为“太空卫士巡天”(Spaceguard Survey),主要任务是绘制90%近地物体(NEO)的运行图。英国同样建立有一个监测近地物体的国家信息库,尽管诸如“英国太空防卫”(Spaceguard UK)等游说组织希望政府向这一问题投入更多资源。

  在《上帝之锤》(The Hammer Of God)中,克拉克虚构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帮恶徒乘飞船来到一棵“流氓”小行星,给其安装了推进器,使它偏离了正常的绕地轨道。2005年,日本探测器“隼鸟”确实成功登陆近地小行星“糸川”(Itokawa),不过并没有安装推进器,试图偏离它的运行轨道。

  4.通讯卫星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克拉克并不是提议使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的第一人,他的概念是建立在赫尔曼·波托西尼克(Herman Potocnik)和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早期研究成果之上。克拉克在概念上的飞跃(1945年在《无线世界》一篇文章中作过简要描述)则是提出使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去建立全球性通讯网络。在赤道上空35,786公里(22,240英里)轨道处运行的卫星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速度,模仿下面地球旋转的速度,因此,它总能在同一地点上空飞行。

  第一颗卫星“辛康3号” (Syncom-3)于1964年,即克拉克那篇论文发表之后仅仅19年,被发射到地球同步静止轨道。“辛康3号”飞行在太平洋上空,那年晚些时候它把来自东京奥运会的照片传输给美国,这是首次跨太平洋电视信号传输。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的卫星网络如今为世界上大部分有人居住地区提供着众多服务,如电话信号、数据传输和电视信号。

  气象和地面观测卫星也是如克拉克描述的道路发展过来的,“克拉克轨道”这一术语有时被用于描述这些卫星的轨道。不过克拉克确实没有预测到晶体管以及后来的集成电路的研发,这意味着卫星远比他原来描述的物体小得多。按照克拉克早前的预测,卫星可能会使用电子管技术,需要经常维护。

5.太空核动力

  《太空序曲》(Prelude to Space)不仅是克拉克发表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还是他钻研科幻中科学问题事业的一个序曲,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克拉克对人类的太空之旅作了众多预测。《太空序曲》提出使用核能,为“普罗米修斯”号探测器提供动力。

  克拉克的预测并不是没有响应者,冷战初期的美国规划者们可能从中得到了灵感,美国当时的“猎户座计划”概念就提出用核爆推进设备将飞船发射上天。“猎户座”飞船上天的愿望没有实现,但苏联似乎是要验证克拉克的艺术猜想,最终发射了一系列由核反应堆推进的卫星。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1978年在加拿大境内坠毁,卫星携带的核燃料对周围地区造成严重污染。

  美国宇航局几年前提出“普罗米修斯计划”,使核爆推进概念得以复活。“普罗米修斯计划”是一个研究倡议,旨在将核动力探测器发射太空,对茫茫宇宙展开探索。该计划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是“木星冰月轨道器”(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利用其强大的动力来源去寻找生命和水。美宇航局的“普罗米修斯计划”早已夭折,迄今没有迹象表明那个国家的宇航局还有意采用这种核动力方案。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6.预防地震

  在和另一位科幻小说作家迈克·麦奎伊(Mike McQuay)合著的《里氏10级》中,克拉克讲述了一个试图去预测和预防地震的故事。科学家的计划是“点焊”(spot weld)50个战略地区的地球构造板块,阻止它们活动,进而避免了引起地震的灾难性分裂。这种焊接法可以通过引爆深埋地下的原子弹来实现,目的是为了避免大地震将加州同北美大陆分离。当时,这一概念几乎完全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 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科学家没有任何标准和可复制的技术去参照。此外,构造板块力量巨大,能引发造山运动,造出深深的海洋盆地,甚至将大陆撕裂。“点焊”地震断层在预防这些狂暴的地质活动时,也许起不到任何长期的作用。不管怎样,《里氏10级》所描述的计划却在恐怖分子欲摧毁一栋“点焊”工作正在进行的设施时遭遇惨败。

  7.大脑备份

  克拉克经常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人脑“备份”或存储到电脑上。在著作《3001:最后的奥德赛》中,他这样描写人类的未来:“一旦他们的机器优于他们的身体,就到了该搬家的时候了。首先是他们的大脑,其次是他们所独具的思想,它们被搬到由金属和宝石搭建的华丽新家。在这里,它们可以在星系尽情遨游。他们不再建造太空船--他们本身就是太空船。

  克拉克认为,对那些希望在生命尽头将自己的记忆和个性传下来的人而言,这个创意将派上用场。克拉克2005年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当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你将他们的思想转存到电脑上,这样,他们的个性就会不朽。只需将它保存在光驱(CD-ROM)上,将其插到里面——很简单!”虽然科学家迄今尚未彻底达到这一阶段,但一些项目已开始起到奠基的作用。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例如,微软公司的科学家戈登·贝尔正在从事一项名为“MyLifeBits”的研究,目的是将“一个人一生的所有文章、书籍、名片、CD、信件、备忘录、文件、照片、赠送物、家庭影院、录像讲座以及录音等值得保留的东西”以数字形式存储下来。另外,该项目的最新版本使我们可以获取电话记录、即时信息文本、电视以及无线电内容,以形成关于我们生活的一个虚拟代理记忆。

  8. 人体冷冻术

  克拉克之前曾著有《远土的歌声》(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一书,其中有关行星际太空之旅的描写令他突发奇想:人类如何才能在飞跃浩瀚的太空的长途跋涉中,长时间的生存下来呢?他得出的答案之一是低温冷冻。《远土的歌声》的故事情节是,由于太阳即将发生大爆炸,人类只得搭乘飞船离开他们的家园。

  目前,尚不能进行活人低温冷冻,而且在许多国家,这种尝试本身是非法的。共有150多人(主要在美国)去世后用液氮冷冻起来。不过,即便是经营这些项目的公司也承认,冷冻人并不能复活,且没有证据表明,人体冷冻技术将会保存人类的身份,即便有证据显示大脑组织能够从这一过程中幸存下来。在医学方面,超低温环境被用来在移植前储存器官,以及储存卵子和精子

群星,我的归宿回目录

一种把整个宇宙展现在你面前的新技术,将恢复我们最原始的好奇和梦想(以及我们骨子里的Geek文化倾向)—对外太空及未知世界的探寻

2008319,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于斯里兰卡的家中去世。

这个3个月前还在90岁生日上许愿“能发现外太空的智慧生命”的人,堪称长寿。与他同被称为美国科幻三杰的另外两人,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已经辞世20年,伊萨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也已离世16年。

这三个人共同创造了一个属于外太空和机器人的世界。就像古希腊的泰勒斯借观星思考哲学问题,这些纸面上的奇想触动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科幻小说和摇滚乐,就像电脑产业革命的两缸发动机,分别从理性及感性推动了科技爱好者们的脑力激荡。

1968年,在西雅图湖滨中学,比尔·盖茨首次结识了大其两岁的保罗·艾伦。两个人最初的交流过后,盖茨最大的感慨是:艾伦读过的科幻小说大概是自己的三倍。

1981年,苹果公司的一支团队秘密研发代号为Macintosh的新一代计算机时,工程师们为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富于魅惑力的修辞、强悍无比的意志以及为当前目的不惜扭曲任何事实的决心”而震惊。一名工程师将此比喻为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现实扭曲场”,这一词汇被沿用至今。

1989年,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这让他联想起自己幼年读过的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播F代表弗兰肯斯坦》:其中讲述的正是一个将全世界的电话链接到一起而产生智能的故事。

1998年创办的谷歌,其总部名为Googleplex,这取自英国科幻名著《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超级计算机Googleplex Star Thinker。某种程度上,这一切始于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4年,克拉克和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共同创作《2001太空漫游》,1968年,电影和小说的先后推出引发了全美国对于征服太空的憧憬。一年之后,阿波罗11号成功登录月球。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开启了科幻作品的黄金时代,包括《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都在此期间大热。

这符合克拉克的预期。在他看来,对太空的探索,代表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化。从幼年时,他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月球,并为月亮绘制地图。在《2001太空漫游》中,第一个学会使用工具的猿人名叫“望月者”。

而克拉克最著名的一句论述,几乎代表了科技业的全部精神:“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到可能中去。”

长期以来,观星是少数天文爱好者、技术狂和天文专家的专利,但进入2008年,微软和谷歌已经找到了办法将其大众化。这能开启一个新的征服星空的时代吗?

“万维望远镜”

2008215日,著名技术博客罗伯特·史考博(Robert Scoble)写了一篇名为《微软的研究员们让我动容》的文章。在其中,他提到了一款“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而且“将改变我儿子生活的世界”的软件——可以与之媲美的产品包括1977年的苹果II1994年的网景浏览器和近年的Skype——但又故作神秘表示,在227日之前,他不能披露更多信息。

227日,正是一年一度的TED大会。

TED,意取“科技、娱乐、设计”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由信息产业先锋人物理查德·索尔·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创立于1984年,至1990年时变为年度会议。它相当于全球科技业最前沿研究者的达沃斯论坛。如2006年时,一个纽约大学的研究员当众展示了多重触控(multi-touch),立即引发业界轰动,不久后,微软的Surface和苹果的iPhone就相继采用了这一技术。

2008年最受瞩目的新品演示,也即史考博欲言又止的作品,是由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罗伊·古尔德和微软研究院的黄金华(Curtis Wong)共同展示的“万维望远镜”(Worldwide Telescope)。

如果你使用过将地球的完整呈现于网络之上的Google Earth,大约可以将“万维望远镜”假想为Google Earth的“反义词”:它将最远可达120亿光年以外的星空呈现在你眼前。挪动鼠标,就实现了太空漫游。转动鼠标滚轮,对于宇宙的视野就逐渐深入。你可以欣赏哈勃天文望远镜拍下的壮阔风景,比如宛如清晨玫瑰盛开的麒麟座V838变星的“回光”,或巨蛇座中翻腾数光年的“创造之柱”。也可以设计一个星际旅程,从人马座航行到小熊座。

这是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体验。但不妨联想一下:你的人生中或许有过那么一个时刻,站在漫天星斗下,你曾想象自己的身体从地球飞向几万光年外的一颗星,那种想象带来的身体变轻、融入无边宇宙的畅快感受,正是“万维望远镜”所提供的。

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54岁的黄金华说,此一产品的契机,是他成长于洛杉矶,天气状况让他在十几岁时还看不到银河。5岁时,他就设想能有一种方式把整个太空汇于眼前,于是,1986年和1993年,他两次在电脑上开发星空软件。

但真正的改变发生于2002年之后。已经加盟微软研究院的黄,遇到了吉姆·格雷(Jim Gray)。作为相当于科技业的诺贝尔奖的图灵奖获得者,自1970年代起,格雷就已经堪称电脑业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系列作品让日后的取款机、电子商务、电子票务乃至谷歌这种高度依赖数据库的网络应用。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曾说:“吉姆的工作启发了我们及其他很多电脑科学家,去找出并解决最有雄心的项目。”

当黄金华向格雷提出自己的星空软件夙愿,格雷给他展示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央视《人物》栏目“阿瑟·克拉克”专辑 回目录

            阿瑟·克拉克:与我们最没有距离感的现代预言家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科幻小说让我们有机会预知不可预知的事物,为不可预见的未来做准备。 

旁白: 
作家阿瑟·克拉克与我们最没有距离感的现代预言家。 
联合国、微软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都从他的书中受益。 
他是提出通信卫星概念并证实其技术可行性的第一人,当时他年仅27岁。 
他30年前所写的电影剧本《2001》极具超前意识,它启发我们开始着手人工智能研究。 
此片讲述了出生在英格兰萨默塞特郡一个邮政世家的男孩的故事,他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受尊重的幻想家。   

 字幕: 
《看到未来的人》(THEMANWHOSAWTHEFUTURE) 

旁白: 
阿瑟·克拉克凭借《2001:太空探险》(又译《太空奥德赛》)一举成名,但随着新千年的曙光在地平线上升起,2001不再是未来的代名词,于是,克拉克飞快地将日历翻到下一个千年,他将自己的新作命名为《3001:最终探险》(又译《最终奥德赛》)。 

阿瑟·克拉克: 
《3001》包罗万象,尤其是在结尾处,它暗示所有事物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新千年是虚构的故事,但它能帮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旁白:  

尽管讲述的主题是31世纪,他却将写作地点选在了他的第二故乡——斯里兰卡一家带有殖民色彩的饭店格勒菲斯。 

阿瑟·克拉克: 
我就住在这个房间里,一天出去散一两次步。我回过几次家,每次待上几小时,但我三周时间里主要就待在这个房间里,那段时间我写出了故事梗概。 
我需要安静的写作环境,可家里人总是忙忙碌碌。家里人太多,还养了很多动物,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电话响个不停。我意识到我必须与世隔绝,这里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于是我躲在这里三周,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旁白: 
克拉克不是在格勒菲斯的大理石走廊漫步过的唯一一个名人。他写《3001》时住的套房蒙巴顿勋爵、爱丁堡公爵甚至尼克松总统都曾下榻过。但饭店却只对克拉克的光顾引以为豪并大肆宣传。他的半身像放置在大堂里,每位来宾第一眼都能看到它,饭店藉此表达对作者和他在《3001》中表现出的远见的赞美——此前他却表示绝不写这本书。 

阿瑟·克拉克: 
几年前,我的经纪人告诉我压力很大,逼着我写这本书,我说没门儿,断然拒绝了他。他们便开始在我面前晃动绿皮书,直看得我眼花缭乱,但即使是那样我也表示我不会只为了钱而写书。我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开头,一个完美的新故事的开头,于是这本书面世了。 

旁白: 
我们随着一名被冷冻、在太空中漂浮了一千年刚刚醒来的宇航员的视线走入了3001年这个奇妙的新世界。 

阿瑟·克拉克: 
一千年可以给你足够的想象空间,尽情地想象那时候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且极富戏剧性而且有一定可信度的那部分,然后对其加以润色。 

旁白: 
在克拉克想象中的世界里,动物经过生物设计后,充当家佣。人们除了交谈,还通过手与手的接触交流信息。全球贸易和通信联络迅猛发展,已经取消了时区。克拉克勾划出了一幅新千年的画卷,在他看来,人类与过去一样,仍然无法摆脱未来的冲击,但与我们的祖先不同,20世纪的人类已经从精神上适应了生活在无止境的技术革命的边缘。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阿瑟·克拉克:  

我想,把一个黑斯廷斯战役中的人放到我们这个时代,他可能会发疯,因为一切都是完全陌生的。然而,我想如果我们被送到一千年后的未来,尽管会感到陌生和新奇,却不会觉得完全无法融入。很难想象有什么东西能彻底征服我们,但一百年以内却很难说。 

旁白: 
很少有人会重视这些预言,而对阿瑟·克拉克却是例外,因为他似乎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他的小说预见的一系列发明都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电视电话、电子邮件、航天飞机、笔记本电脑和克隆。 

杰夫·格林沃尔德: 
克拉克没有实验室。我从没听说他做过实验工作。但我想他的实验室就在他脑子里。他有一种将事物完全剖开来分析的思考方式,就像打鸡蛋一样。如果要写史书,克拉克会是20世纪最伟大的幻想家。 

阿尔文·托夫勒: 
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这是关键,而未来必将到来,所以人类对它投注了大量的想象,这其中存在一定的机遇性。一个人有可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克拉克所做的。 

拉里·斯马尔: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他这样的人。我们有数不清的专家,可究竟有多少人能将这些知识综合分析,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图画? 

阿瑟·克拉克: 
说到未来,对政治社会学加以预言是不可能的,看看过去十年、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就知道。唯一可预言的事物,可进行预测的领域是技术的未来。  

 旁白: 
克拉克一生都将科幻小说中的想象作为他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杠杆,想象无法想象的事物,从50年前,他就开始推动现代通信革命。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阿瑟·克拉克:  

战争即将结束时,我脑海中突然迸出用卫星作为中继站的想法。战前卫星就开始在英国电视中使用,但战争爆发使这一进程终止了。我看电视时,不由自主地想到,由于地球存在弧度,地面发射机的范围有限。很显然,越高信号越好——如果能进入太空,每次发射能覆盖半个地球。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这样,在某个高度离地球一定距离的卫星就能向地面某个点持续发送信号。我在一篇短文中提出了这一想法,一切就这样开始了。我有时觉得自己有点像弗兰肯斯泰因博士。 

杰夫·格林沃尔德: 
他能想象出卫星所起的作用。早在60年代,他就预言了这样一个世界:卫星的存在使得信息交流不再滞后,因为人们可以把要说的事写下来,用笔记本电脑发出去。而当时最小的电脑都有这座饭店那么大。 

阿瑟·克拉克: 
有一天我重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想看看自己预言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有些东西的出现可能没有我预言的那么早,但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成了现实。 

旁白: 
多年后的今天,通信卫星在太空“克拉克轨道”运行,诸如鲁珀特·默多克和特德·特纳这样的卫星业巨头还要向这位他们事业的奠基人请教。 

阿瑟·克拉克: 
总的来讲利大于弊,但有时我看到一些充满暴力色彩的科幻节目,觉得非常反感。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看到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幕幕,就能了解在我们创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 

旁白: 
克拉克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政府做了一单生意,从而将电视带进了他的入籍国。他是全世界拥有个人卫星接收站的第一人。事实上,他的居所曾充当过CNN在整个斯里兰卡的下行线路(downlink)。 
克拉克所引发的通信革命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工作方式。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电脑发音:  

我正在全速运转,所有部件的功能均发挥正常。 

拉里·斯马尔: 
克拉克生活在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堂里,但他却没有与外界的网络革命脱节。 

阿尔文·托夫勒: 
他的家里电子设备齐备,似乎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只需一插电源就可以接通技术瞬息万变突飞猛进的世界。 

阿瑟·克拉克: 
我们仍然处在卫星通信时代的初级阶段,随着卫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接收器,服务于电话等一切通信工具,全球便成了一个电子家庭,无论结果是好是坏。 

旁白: 
克拉克住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绿荫环绕的月桂庄园(CinnamonGardens),他与自己的生意伙伴及其家人共住在一幢房子里。他在一张小书桌前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写作生涯,源源不断的灵感使他成为这个国家最著名的长住居民。 

阿瑟·克拉克: 
我喜欢这里的人,这个国家非常美,应有尽有。 
好的,该谁了?罗斯卡伦?照旧,这个可以放到外面的卷宗里。好的。 

杰夫·格林沃尔德: 
他不愧为一代大师,在这间高科技武装起来的陋室里,接待川流不息的来访者。我很惊讶竟有这么多人造访过这里。阿瑟·克拉克有一本来宾记录,来拜访他的人都在上面签名,翻看这个记录本不由得令我大吃一惊——访客名单中有像哈里森·福特这样的大腕,还有很多宇航员、演员、歌手、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和新闻主播。他们都来到这里,问候住在斯里兰卡这间陋室里的伟人,这个飘散着桅子花香味的所在是他小小的避风港。 

旁白: 
克拉克近半生都生活在斯里兰卡,但直到70年代他才获得公民身份。最初在科伦坡生活的日子里,他还没成为大作家,出版商自然不会预付他数百万美元。他靠自由撰稿赚取生活费,因此没有固定收入。为了确保正常的日常开支,他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潜水公司。这个生意非常有潜力,但起因却是出于他对印度洋的热爱,这也是他选择来到斯里兰卡的原因。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阿瑟·克拉克:  

人们常常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对潜水,对水下探险感兴趣,我正是因为这个才来到锡兰的,那是在1956年,原因很简单,当时发明了便携式水下呼吸器,我可以轻松地体验海底遨游的快乐,有些类似太空飞行的感觉,尽管当时还没有人真正经历过。于是我购买了潜水装置,开始潜水,探索海洋的奥秘,我越来越着迷,最后就来到了这儿。现在,便携式水下呼吸器是所有宇航员训练科目的一部分。  

 杰夫·格林沃尔德: 
在这个热带天堂,他抛开了西方科学的所有顾虑、定律和偏见,产生了这么多疯狂的念头,然后对它们加以发展,最终提炼出其中的精髓,那是一种革新,一种新的观察宇宙的方式,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真正想到过。 

旁白: 
从《3001》的一个重要设想中不难看出克拉克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太空云梯”,它是一种全新的运输形式,通过一根坚固的太空缆在太空中往返穿梭,建立一个永久与赤道连接的轨道空间站。 

阿瑟·克拉克: 
太空云梯看似异想天开,但它却是切实可行的。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同步卫星始终对准赤道上的某一点,至少从理论上来讲,可以从卫星上放下一根电缆接到地面,通过电缆上下传输有效载荷,事实上就是一座云梯。任何普通的材料,钢材什么的,最长延展几英里就会折断。过去十年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即新形态C60,即碳60的发现。原子排列成足球状,这是现有的最坚固的材料,发现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曾说它可能使太空云梯变为现实。 

旁白: 
正是在斯里兰卡,距离他出生地6000英里的地方,克拉克第一次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他将50年代的英格兰抛在身后,随之远去的还有在萨默塞特乡间的童年时光。 

阿瑟·克拉克: 
我们是一个邮政世家。我母亲是邮局的电报员,她非常大岁数还能读发摩尔斯电码。我父亲是邮局的工程师。我姑姑经营当地的邮局。我血液里流淌着某种东西,促使我最后涉足通信领域,其中摩尔斯码和科学因素所起的作用各占一半。 

弗雷德·克拉克: 
他爱摆弄各种稀奇古怪的设备,那都是一位当工程师的叔叔送给我们的。他翻出一个老电话装置,话筒和电池什么的,当然阿瑟知道怎么用,怎么拆开,搞清楚它们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他对通信的研究就是这样开始的。 

阿瑟·克拉克: 
我出生在迈恩黑德,那里离海只有一英里。大海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接着我搬到内陆,住在陶顿的一个家庭农场,我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青年时代,每天骑自行车到陶顿去,一去一回6英里,是非常好的锻炼。我农活干得不多,因为我成天忙着读科幻杂志。 

弗雷德·克拉克: 
最终发生了一件事,促使他开始写作。在学校时,他常溜到史密斯书店去看从美国运来的书和杂志,他如饥似渴地翻看那些故事,常常在里面发现错误。他经常写信过去询问,为什么事情不是那样的。 
有一天,有个人回信说,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写得更好,那就写好了。 

阿瑟·克拉克: 
我从没想象过自己能靠写作谋生。我开始写作,非常有趣,我只是个业余作者,大部分作品只发表在业余杂志上,那些杂志甚至都不是印刷的,而是用老式油印机印出来的,就是先用笔刻在蜡纸上。哦,扯到了技术革新上。 

旁白: 
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里,克拉克出版了80多本著作,包括《童年的终结》和《遥远地球之歌》在内的多部小说都深受好评。他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作家。 

阿瑟·克拉克: 
我希望自己可以用双手同时签名。 
很高兴再次出席此次大会,我认为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出色的会议,尽管我发过誓再也不在冬天回英格兰,我还是很高兴回来。 
科幻小说给人想象的机会,但也会让人过于天马行空。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些高智商的人不爱看科幻小说,事实上,要是有谁不爱看小说,说他们不爱看或是看不懂,那他们肯定有问题。 

旁白: 
90年代,克拉克赢得了作为科幻小说作家的最高褒奖。他的小说《与拉玛相会》被刻制成光盘发售,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阿瑟·克拉克:  

好的千面小姐。 

男子: 
那不是我的专长。 

阿瑟·克拉克: 
我希望这种事物能够使人受到教益。让他们通过拉玛的故事明白一系列现象,了解宇宙的浩瀚无垠,了解我们并非唯一的生物。它会教育他们,开拓他们的视野。 
警惕! 

阿尔文·托夫勒: 
科幻小说的作用非常大,它开拓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可能还有其他生物的存在。它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说我们的存在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这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阿瑟·克拉克: 
无效目录,太有意思了。哦当然,是的,是的。 

凯瑟琳·海利斯: 
这一代作家当中很难找到一个不是用他们30多岁时的老眼光来写作的,也没有一个人像克拉克那样带着喜悦、快乐和惊奇的心情看待科学。 

拉里·斯马尔: 
科学界对A·C·克拉克的评价是所有科幻小说作家中最高的,因为他的作品尽可能贴近科学——他花大量时间阅读科学文献。他是位非常杰出的小说家。 

旁白: 
所谓硬科幻就是强调详细研究未来的科学可能性的科幻小说。 

阿瑟·克拉克: 
硬科幻是以我们业已掌握的或是我们认为自己已掌握的科学和宇宙知识为基础写成的科幻小说。 

凯瑟琳·海利斯: 
它偏重描写技术,强调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对人物性格发展、人物间关系等并不是非常感兴趣。 

杰夫·格林沃尔德: 
与很多科幻小说作家一样,他并不是刻画人类情感或关系的高手,但他对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角。 
他最大的天赋就是用抒情的笔调描写宇宙和无生物 

旁白: 
这一点在克拉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了望哨》(又译《岗哨》)表现得尤为明显。故事以月球为背景,后来以它为基础创作了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 

阿瑟·克拉克: 
我是写过一部短篇叫《了望哨》,故事讲的是:在月球上发现了人工制品(artefact),是某种外来生物留在那里作报警器用的,当我们爬出太空舱时,它就会向宇宙发出警报。这一设想现在非常受重视。你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寻找太阳系里的人工制品——很有可能你身边就有几百万年前留下来的东西。 

旁白: 
1948年,为了参加BBC的比赛,克拉克创作了《了望哨》,结果名落孙山。然而,二十年后,克拉克与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将这个讲述发现埋藏在月球土层中的奇怪物体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它就是《2001:太空奥德赛》。 

画外音(男子): 
在伦敦郊外的这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太空科学家、工业设计师和概念派艺术家齐聚在米高梅公司…… 

旁白: 
克拉克1964年着手创作这部电影,他先进行剧本创作,同时在片中担任科学顾问。随后同名小说问世。 

画外音: 
……他们被请到这里,是要充分运用他们的知识、思想和远见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提供意见和指导。 

阿瑟·克拉克: 
我还记得斯坦利是怎么找到我的,当时我刚好在《生活》杂志工作,写《人与太空》。斯坦利说,我想拍一部不同凡响的科幻片,意思是之前还没有一部这样的作品。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凯瑟琳·海利斯: 
它具有非常强的视觉效果。很难再次体验第一眼看到它时的感觉,如此震撼,你脑子里除了它就再也感觉不到别的东西。 

杰夫·格林沃尔德: 
很难用语言表达当时的感觉——仿佛被火箭助推器狠狠地推了出去,仿佛被送入了宇宙,随处都能见到奇妙的事物。 

罗杰·艾伯特: 
我以前从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以后也没看过。之后所有的电影和电视中所描述的太空中的景象都受它的影响。就像自《教父》之后没有一部电影超越过《教父》一样,也没有一部科幻电影或电视剧能超越《2001》的高度,它让太空的景象在人们脑海中定了型。 

阿瑟·克拉克: 
《2001》以某种方式成为了永恒,它算得上空前绝后。它至今仍然深受观众喜爱。我最近发现,在一次影评家的评比中,它仍被列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这令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对于它人们似乎忘记了时间概念,当然除了它的拍摄时间。 

罗杰·艾伯特: 
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片,也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电影之一。怎么对它归类似乎都不妥当。它是一部有关思想的影片。它绝不是一部商业片——因此,它赢得数百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实在是令人惊叹。 

阿瑟·克拉克: 
这是《2001:太空奥德赛》的电影剧本,我和斯坦利·库布里克过去两年一直在埋头创作。之所以叫它太空奥德赛,是因为我们想向观众展示人类开始探索太阳系的日子,而不是仅仅关注月球,到2001年,月球探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这个故事是始于月球,从月球延伸出去。我们希望人类能登上大行星,飞到比火星还远的星球。  

 旁白: 
为了在影片中营造出真实的宇宙的效果,克拉克和库布里克以科学事实为依据进行设计。为了准确生动地再现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哈里·兰格: 
在《2001》之前,所有的科幻片都是B级,全都是娱乐片,而《2001》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讲述人类在未来的2001年的经历。因此它被称作“科学事实”电影,而不是“科学幻想”电影。 

大卫·斯托克: 
大多数的科幻电影都严重践踏科学,根本不顾科学事实,而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却尊重科学,这使他们的艺术更具魅力。他们向科学家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请教,力求真实地反映科学。 

画外音(男子): 
两位太空科学家弗雷德·奥德韦和哈里·兰格都曾效力国家航空航天局,现在积极致力于宇宙飞船的建造,他们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首席宇航顾问。 

哈里·兰格: 
我在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经历百分之百都贡献到了影片《2001》的拍摄上。 
斯坦利对我讲,再也找不到比你更好的指导了,你在纽约可能没有名气,他们都是大腕,可他们没有你那样的背景,也没有你那样的能力设计出我想要的星际宇宙飞船。 
这是我设计的飞行帽,片中的六位宇航员将戴着它进入月球站。 
我必须谨慎行事,因为我在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每项工作都是绝密,被存档了。当时我们在经历与苏联的冷战,所以我必须非常注意,自己设计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遭到批评。 

阿瑟·克拉克: 
是否知道他们是谁并不重要。 
我们一起工作,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大部分都被否定了,这个过程最后竟用了将近四年时间。 

旁白: 
影片方方面面都要经受科学事实的严格检验。为了模拟旋转的空间站的失重环境,库布里克使用了电影史上最昂贵也最具创新性的装置——一个硕大无比的离心机,男主角加里·洛克伍德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那里面拍摄完成的。 

加里·洛克伍德: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这不是我演过的最棒的角色,但却是我经历过了最棒的时刻。 
《2001》汇聚了众多的精英,我以前从没见过那样强大的阵容。那个大轮子,也就是那个硕大的离心机,像口大染缸,那真是一部大手笔的影片。在《2001》中,他们把我全副武装起来,然后转动那个大轮子,我被挂在那儿,头朝下,还要装酷。想象一下被倒挂起来是什么感觉,他们第一次把我绑在那儿,我拿了把餐叉一点一点吃东西,食物全都……。 

(图)Arthur ClarkeArthur Clarke

戴夫(加里·洛克伍德扮演): 
你好哈尔,听得见我说话吗?听见我说话了吗哈尔? 

旁白: 
哈尔是飞船上的计算机,能够自主思维,它才是《2001》一片中真正的明星。 

哈尔: 
很抱歉戴夫,我恐怕不能那么做。 

哈里·斯马尔: 
有很多学术论文研究有关智能计算机或能够直接与人类交流的计算机,但为了创造哈尔这个虚构的实体,他用上了所有的专业知识,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计算机和人类一样拥有智慧是什么样子。 

哈尔: 
这次任务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不能让你危害到它。 

戴夫: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哈尔。 

哈尔: 
我知道你和弗兰克计划切断我的电源,我恐怕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哈里·斯马尔: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设想一台计算机懂自然语言,能推理,甚至会制定计划,一台计算机能够处理道德难题,这在1968年是难以想象的,其中涉及了人工智能的多个领域。 

阿瑟·克拉克: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能够实现各种程度的人工智能,有些可能比我们人类还高级。而人的思维,却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首次提出一台计算机能自己讲笑话,也就是有自主思维这一设想。 

旁白: 
人工智能只是《2001》中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的一部分。 

阿瑟·克拉克: 
从人类的角度来讲,我们只关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在宇宙智慧中的等级。 

旁白: 
人们吃惊的不是影片所创造的票房收入,而是克拉克和库布里克是竟然能说服米高梅公司投入数百万美元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罗杰·艾伯特: 
这种事情制片人是不可能同意的。你没法向别人解释剧本,没法为影片作宣传。你不可能说它讲的就是这个,然后指望他们说,哦好极了,这是我的支票,你们拿去拍吧。它是一部激发人们去思考去推测的影片,它让观众浮想联翩,而不是用影片中的思想去束缚观众的思维。 

旁白: 
影片的中心思想是探索人类进化的过程。 
从猿到人到人工智能乃至更高级别。 
但影片给第一批观众带来的却是困惑。 

阿瑟·克拉克: 
确实有很多细微之处,很多人第一次都看不懂。事实上,观众的第一反应非常奇怪,从很多方面来讲都糟糕透顶。 

罗杰·艾伯特: 
我记得首映式当晚,我坐在包厢里观看,中间休息时,我和同伴在一楼找到了非常好的座位,因为很多人都走了,包括罗克·哈得逊,他沿过道往外走,一边说道,谁能告诉我它究竟在说些什么。 

加里·洛克伍德: 
我们在华盛顿和纽约都举行了首映式,批评之辞潮水般涌向我们,没人喜欢我们。 

阿瑟·克拉克: 
一位米高梅公司的董事在首映后说,这是最后一次用斯坦利·库布里克。 

加里·洛克伍德: 
8到10天之后,等着看这部片子的观众队伍排成了长龙。 

阿瑟·克拉克: 
我手头有一个电子感应器——上面写着,出现“就绪”就可以使用了,可当我按下键后,却什么也没发生。啊。 

画外音(男子):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圣经·创世纪》) 

旁白: 
随着影片的成功,克拉克成了有钱人,他作品的读者群也扩大到了世界各地。他继续创作小说和剧本,其中包括《2001》的两部后传。然而,去年他脊髓灰质炎综合症复发,由于病痛的折磨,这一系列中的第四部《3001》的创作陷入了停顿。 

阿瑟·克拉克: 
病情真的很复杂,我认识一些人得了同样的病很麻烦。我这种病是新发现的,叫脊髓灰质炎综合症,以前几乎没有人得这种病,因为没人活到能得这种病的岁数。事实上,我甚至觉得这更有利于我写作,这样我就不会太依赖汽车,就没有借口像过去那样四处乱跑,幸运的是,它并不影响我打乒乓球,这点你们有些人已经见识过了。 

杰夫·格林沃尔德: 
克拉克以种种方式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除了拄着拐杖走路,从桌子前面站起来时需要人搀扶,然而,他的大脑像是密封的集装箱永远不老。他的大脑像是一个时代文化密藏器,属于那个人人都对宇宙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兴趣的时代。 

阿瑟·克拉克: 
我在望远镜上装了一个黑白电视摄影机,取代普通的目镜,这样我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影像,利用几个简单的工具我就可以飘浮在月球表面,像坐在宇宙飞船里一样。等我老得够不着望远镜时,我仍然可以坐在这儿欣赏月球风光。 
越接近太阳升起的地平线,风景越瑰丽——这里是Appenines,雨之海,(seaofrains)……现在太阳出来了,下面是柏拉图(Plato),金字塔就在下面,这是派高(Pico),《3001》的最后一幕就发生在这里。(这段没图像,不知在讲什么) 
我感觉自己已经登上了月球。它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所以我相信,如果现在有一艘飞碟停在外面,说我们要带你去月球,我会毫不犹豫跟他们走,但坦白讲,我更愿意去火星,因为我的故事发生在那里。 

旁白: 
1969年,《2001》风头正健,再加上他大胆的科学幻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爱克拉克,他自然成了到美国电视台参加登月过程转播的最佳人选。 

男子(电视):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登上月球,现在,我们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人类真的登上了月球,却仍然像在做梦一样。 

宇航员: 
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男子: 
阿瑟,你早在我们之前就梦想着这一刻了,今天看到它成为现实有什么感想?  

阿瑟·克拉克: 
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突破,整个世界,每件事,我的心跳停止了,呼吸也停止了。 
我的梦想、希望和设想成了现实,人类能够在月球上行走了。大部分登上月球的人我都见过了,加加林,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我见过很多苏联宇航员和大部分的美国宇航员,但从来不敢奢望在有生之年能见这一幕。 
我的第一本关于太空旅行的小说《太空序曲》写于48岁那年,我乐观地预见人类会在1978年第一次登月,我真不敢相信竟会这么早,早了近10年。 

男子: 
欢迎来到Cyberfest,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登录因特网观看和收听我们的节目,包括斯里兰卡的阿瑟·克拉克先生,他马上会加入我们的讨论,这要归功于因特网和通信卫星所创造的奇迹,而这些设想正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 

旁白: 
今年,克拉克背离传统但却颇具影响力的写作事业正式得到了美国的承认。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名流和他的书迷齐聚一堂,表彰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并庆祝他的新书《3001》问世。 

男子: 
请允许我介绍一位斯里兰卡的朋友,阿瑟·克拉克先生。 

阿瑟·克拉克: 
你们能听清我说话吗? 

男子: 
我们能听清。 

阿瑟·克拉克: 
好的。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科伦坡和你们对话。 

男子: 
加里·洛克伍德有个问题,他是一位电影明星。 

加里·洛克伍德: 
你好阿瑟,好久不见。 

阿瑟·克拉克: 
很高兴听到你的声音,你也会很高兴,因为在《3001》中我让你复活了。 

加里·洛克伍德: 
我在很多影片中的结局都是死亡。在《2001》中,计算机,也就是哈尔非常多疑,我让他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杀了我,我的尸体飘浮在太空里。 

旁白: 
在《3001》中,克拉克让一千年前被狡猾的计算机哈尔打死的宇航员弗兰克·普尔获得了重生,我们最后见到他是飘浮在太空中——空气补给被切断,观众认定他肯定死了。 

阿瑟·克拉克: 
在《2001》中,看到弗兰克·普尔飞向了太空,消逝在浩瀚的宇宙中,你们会认为这就是他的结局。但我意识到如果被深度冷冻他就不会死,一千年后有人发现并救起他,他就可能获得重生。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凯瑟琳·海利斯: 
《3001》的绝妙之处在于,作者年届80仍然像30年前一样思路敏捷,充满创造力和远见。 

旁白: 
通过使用克拉克最富戏剧色彩的预见——灵魂芯片(braincap),弗兰克·普尔迅速跨越了一千年历史。这种装置能使我们直接获取大脑工作情况,坚硬的金属丝直接将知识输入大脑皮层。 

阿瑟·克拉克: 
灵魂芯片的设想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你戴上一顶紧紧贴合头部的头盔,将一根细针毫无痛苦地从颅骨插入,一切都没问题。 

阿尔文·托夫勒: 
它非常可怕,至少听上去如此。这来源于医学上的某种脑刺激装置,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灵魂芯片和输入各种经验或下载的信息的设想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 

阿瑟·克拉克: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作过实验,测定大脑中的神经流(neuralcurrent),输出输入量大体上等同于一台普通电脑。这样一来,可能性就非常大了——电感应,瞬间技能,你可以导入网球、空手道、法语什么的,但它们只是暂时性的,当你拔下插头,就会丧失这些技能。 

大卫·斯托克: 
在《3001》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足的克拉克,才思敏捷,对科技充满浓厚兴趣,奇思妙想源源不断,同时,库布里克不再插手,从而摒弃了很多阴暗的东西。 

凯瑟琳·海利斯: 
他的作品中充满乐观情绪,这归功于他的信仰,他认为一切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在90年代,抱定这种想法可能并不太容易。 

旁白: 
《3001》真正的惊人之处在于克拉克仍然保持了对科技进步的坚定信仰,随着20世纪的大幕渐渐落下,越来越少有人相信技术能解决新千年的问题。 

杰夫·格林沃尔德: 
他坚信开发宇宙的潜在利益。克拉克是个伟大的乐观主义者,出于某种疯狂的理由,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他汹涌澎湃的情感,他认为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是向善的。 

阿瑟·克拉克: 
我的作品始终都充满乐观情绪。现在有很多电脑朋客,未来有很多你们不想见到的可怕的东西。不愉快、充满暴力的未来确实更具戏剧性,但我想如果保持乐观,你所创造的预言有一天自然会实现。  

参考文献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阿瑟·克拉克 Arthur.C.Clarke Arthur 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