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581 次
  • 编辑次数: 1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0-14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大卫·维因兰德
大卫·维因兰德
塞尔日·阿罗什
塞尔日·阿罗什
亚当·里斯
亚当·里斯
布莱恩·施密特
布莱恩·施密特
索尔·珀尔马特
索尔·珀尔马特
威拉德·博伊尔
威拉德·博伊尔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安德烈·盖姆
安德烈·盖姆
高锟
高锟
乔治·E·史密斯
乔治·E·史密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光纤之父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1]。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光纤之父,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锟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六五年毕业。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著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10月6日电: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 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人分享。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高锟  美国物理学家。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工作,以后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任副经理。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路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曾获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

Charles Kuen Kao (高錕; Gāo Kūn; born in 4 November 1933) is an engineer and a pioneer in the use of fiber optics in telecommunications. He won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Physics.

He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33, graduate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Woolwich Polytechnic (now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in 1957,[1] and then worked as an engineer for 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STC) and their research centre 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in Harlow, England (now Nortel Networks).

He was awarded a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y th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n 1965, and the following year with George Hockham did his pioneering work in the realisation of fiber optics as a telecommunications medium, b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high-loss of existing fiber optics arose from impurities in the glass, rather than from an underlying problem with the technology itself.

Since leaving STL, he has worked as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ITT, Vice-Chancellor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CEO of Transtech. He is currently Chairman and CEO of ITX Services. He is also a notable alumnus of St. Joseph's College in Hong Kong.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3 of the prize) in 2009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2/12/2009,有着光纤之父称号的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博士被证实患上老人痴呆症。高锟太太表示高锟先生目前正在静心休息养病。高等学术界对高锟博士患病的消息无不哗然。高锟凭脑力成为华人之光,却在晚年面对脑部退化之苦,令人感慨。现年75岁的高锟博士患有老人痴呆症的消息早就在学术界流传,他其后辞任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以及退出由他一手创办的私立名校弘立书院的校董会工作。

主要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个人简介:
姓名高 锟 Charles K. Kao
出生日期:1933年11月4日
学历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士(1957)
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65)

经历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首席科学家(1974);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
研究事务总裁(1986)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87-1996)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专长光纤通讯
曾获得之学术荣誉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197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
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
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1989)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1)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
SPIE金章奖(1992)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
澳洲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
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

现职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联络地址办公室
香港中环安庆台
1-9号安庆大厦20楼
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852)2869-2283

传真:(852)2869-0848

E-Mail:ckao@ie.cuhk.edu.hk
学术经历、成就介绍:

高锟教授(Prof. Charles K. Kao)被世界誉为“光纤之父”,曾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1990年,他获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高锟教授曾先后获颁L.M.埃里克森国际奖(L. M. Ericsson International Prize)、马可尼国际研究员基金(Marconi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以及皇家工程学院菲利普王子奖章(Prince PhilipMedal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1996)等荣誉。

高锟教授发明的“纤维光学”在全球获得广泛应用,并在香港知识产权署与香港发明家协会联办的“二十世纪十大最受港人欢迎发明品”选举中入榜。他也凭着这项发明荣获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颁发的“1999年查理·斯塔克·德雷珀奖”(the 1999 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这是美国工程学界杰出成就的最高荣誉,他的光纤通讯构想与发明以及生产过程开发,可能会掀起一场电信革命。

高锟教授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他先后于1957年和1965年在伦敦大学分别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1957年,他进入ITT公司,在旗下一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服务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随后,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四年,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

1987-1996年,高锟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高锟现年75岁,由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转述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 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在他看来,“诺贝尔奖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

    或许出于身体健康状况的缘故,高锟获奖后没有公开接受任何媒体记者采访。他先前曾经借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全球历史网络”介绍自己年纪“非常小”就动手实验的经历。

    他回忆自己把泥巴捏合成团,掺入红磷和氯酸钾粉末:“你扔出泥团时,它会爆炸。”他承认,幼年这些实验“非常危险”。

    这类经历在一些成年人眼中可视为“调皮”,高锟却认为是一种“自由”,与他日后成为一名科学家并取得成就构成关联。所以,他告诫父母们,对儿童过于约束意味着“切断(孩子们)可能通往某些有趣事情的路径”。

    高锟获誉“光纤之父”。全世界现已铺设的光导纤维合计可绕地球2.5万圈。

    谈及光纤应用的意义,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卸任首席技术官戴维·法尔伯告诉美联社记者,越洋国际长途电话“话费过去曾经昂贵,现在便宜,简直就像泥土(那样不值钱)”。

诺奖得主高锟:能够做前所没有的事 我感觉很满足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新网10月6日电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他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被问及“您发明光纤,发现光纤可以做传输介体的这个理论,您觉得这个是不是应该得诺贝尔奖,为甚么到现在没有得”时,高锟表示,“这事你要去问诺贝尔奖金的评判人”。

高锟说,我心里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子的好运,能够做一件前所没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感觉很满足。

他说,我有这个机会,来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这光纤的生成,使得世界又有很大的变化,好象那个时候印刷机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了解将来的影响是甚么样,而你知道印刷机出来之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跟读书人一样,可以拿到印刷出来的书,那么他们可以增加知识,这么便把我们的知识时代,能够进一步的作了解跟应用,所以我觉得光纤的开始,至少把我们所有的信息,所有要传送的资料,都可以很快地送给人家。

高锟说:“所以我很满足,我拿到奖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是没有甚么意思”。

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人说“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高锟说,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象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那个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他说,但是假使我能够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我有一个意见的话,那个时候我可能拿得很紧,抓住这个意见,要求人家相信我。这个好象是推销员,就是说,卖东西给人家的,你一定要说服他,说这个是对的,这是你应该要买的东西。

做不正常的事是小孩子的自由

高锟说,自己的兴趣是很受人家的影响。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是对化学,对科学方面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因为自己的同学中间,有几个朋友都是常玩这种东西的。自己不懂得真正的危险性而去做,但是当然有一个很好的自发性。

高锟说,可以说不听话就是顽皮,但如果做一点不正常的东西,人家没有做过的,那个不应该算是顽皮的,那个是“小孩子的自由”。

婚姻的实验我不需要做

有传闻说高锟和太太结婚之前,也曾经像做科学实验似的,太太提出要做一个试验,说大家分开半年,这个半年不见面,看是不是彼此还挂念对方,如果要是挂念的话,说明是相爱的。

高锟对此说,这件事曾经发生。但是很快就说不行,这个没有用,时间当然是一个考验的过程,假使每天见面,忽然之间一个星期不见面,这种情形之下,可能会使到那个人想得清楚一点……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一生的一件事,所以说大家来分手半年,这种提议是没有甚么意思。

高锟说,实验室应该做实验的,但是这个(婚姻的)实验不能够做,我不需要做。

光纤之父编辑本段回目录

光纤电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以玻璃作介质代替铜,使一根头发般细小的光纤,其传输的信息量相等于一条饭桌般粗大的铜“线”。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通讯的模式,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础,使“用一条电话线传送一套电影”的幻想成为现实。发明光纤电缆的,就是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他父亲是律师,家住在当时的法租界,小学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童年的高锟对化学最感兴趣,他曾经自己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 和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他们举家迁往香港。高锟先是入读圣约瑟书院,后来曾考入香港大学。但当时的高锟已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 任工程师,因表现出色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同时攻读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

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对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匪夷所思,甚至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但高锟经过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光导纤维的可行性。不过,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

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

高锟的发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说:“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高锟此后几乎每年都获得国际性大奖,但由于专利权是属于雇用他的英国公司的,他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高辊 ,以一种近乎老庄哲学的态度说:“我的发明确有成就,是我的运气,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高昆离开英国后,1987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96年退休。他在地球兜了一个圈之后,在香港回归祖国那年回来了,随及,他成立了一个高科技顾问公司,担任香港电讯等多家公司的顾问。目前他有五个职务,其中一个是创新科技委员会成员,专门为香港特区政府如何发展高科技出谋献策。他说:“香港给了我机会,我要尽力报答她。”

高锟的最大爱好是打网球和做陶瓷。他认为搞科研的人,往往既辛苦,又寂寞。当一个人静静地抚弄泥瓶,享受泥坯在手中变动着形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逐步走向完善、走向美,那是“很有治疗作用”的一种享受。

用光纤牵动世界神经 高锟:传记第1章就写太太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新网10月6日电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前段时间,高锟正忙于写自己的传记。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他告诉记者:“我的传记第一个章节就是写我和太太结婚的情形,你可以猜想这是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出版。”

  “现在您经常谈及新时代中新生活的新工具,您预计在多长的时间内,光纤会被另一种新工具取代?”

  “我相信在一千年内也不会。”绝少以高姿态说话的高锟,这次的回答却充满信心,但旋即又加了一句:“你最好也不要太相信我,正如以往我也不相信专家。”说罢,他兀自笑起来,笑声中荡漾著自信和追求。

  香港跟美国硅谷不同

  高锟教授认为,今后的科技发展会比过去快速千百倍,可见科技发展的神速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能够控制的领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香港人如何突围而出,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作为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的委员,高锟强调:香港如果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反而会减缓或者放慢香港的科技发展速度,因为香港跟硅谷完全不同,所以香港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发展。

光纤之父高锟揭光纤另一面:吁世人勿沉迷网络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光纤之父”高锟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成为全球华人焦点。他与太太黄美芸13日透过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联名公开信,信中感谢各界的关心及祝贺,但又明言希望能重返平静的退休生活。

  这位站在科学巅峰的“光纤之父”,记忆力虽因老人痴呆症而日渐衰退,但仍自得其乐,更为世人留下了超越科技的人生智慧。公开信中坦言:光纤在促进人类沟通居功至伟,然正是光纤让网络世界充斥“真伪莫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淡淡提醒世人反思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另一面影响。

  自获奖消息公布后,高锟夫妇13日首次联名发表原文为英文的公开信,内容感谢中大师生校友、亲友及媒体的祝贺及关心,又说明华裔诺贝尔得奖者至今尚为少数,这次得奖是全球华人的光荣喜悦,高锟对昔日的研究成果也深感自豪。

  信中又指,高锟记忆力因老人痴呆症而日渐衰退,就如美国前总统里根等也不能治愈,但他常打网球做运动、饮食均衡及作息正常,仍然享受生活,自得其乐。而高锟夫妇二人也希望能回复得奖前的平静生活,请传媒及各界见谅。

  信中也表示,高锟虽是光纤之父,成功促进人类沟通,然也“正是光纤,使那些真伪莫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得以充斥于互联网上”,并“不分畛域,无远弗届”地传递,提醒世人应对科技作出反思。

  其实,早在10年前高锟受访时已提到,其时刚开始的新的互联网科技,转变大得令人不安。他坦言,担心科学家的偏执会对人类未来带来恶果,担心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生活的理想,会于网络世界中迷失,展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智慧与人文关怀。

  另外,2000年由高锟及多名有志办学的人士创办的弘立书院,13日举办庆祝会祝贺高锟获诺奖,并宣布筹款成立以高锟命名的创新及企业奖,颁发予有创意及具潜质的学生,详情将于12月公布。

  有校董预计,有关奖学金将包括小学或中学全期学费,总值料逾60万元。校方也会在12月举行大型酒会,及于校内设光纤展览,向学生介绍高锟的研究成果。

  该校办学团体智立教育基金主席、香港大学校长资深顾问程介明13日也忆述与高锟合作的难忘事。他形容高锟为人谦逊,为学校觅校长人选时更亲力亲为。他说,高锟说话不多,但每一句也有大影响,例如“Learning,Learning及Learning”(不断学习)成为全校学习宗旨,该校普通话及英语双语发展方针,也出自其口。

  程介明又透露,约2个月前他戴上太阳镜及帽子在街上也被高锟认出,且闲谈甚欢,相信其病情仍不算严重。

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赵梓森是“中国光纤之父”编辑本段回目录

 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对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匪夷所思,甚至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但高锟经过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光导纤维的可行性。不过,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

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

高锟的发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说:“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高锟此后几乎每年都获得国际性大奖,但由于专利权是属于雇用他的英国公司的,他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高辊 ,以一种近乎老庄哲学的态度说:“我的发明确有成就,是我的运气,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赵梓森,电信专家,1932年生,广东中山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光通信的发展史上,赵梓森院士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足迹。他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由他作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开创我国光纤通信应用的历史;全部采用自制设备建成世界上最长的架空通信工程;最先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PCVD光纤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国内首次研制出SDH全系列产品。作为我国光纤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他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形成、发展和应用推广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使得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成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完)

你要看是“中国光纤之父”还是“光纤之父”,虽然他们都是中国人,但是称号还是有区别的!

高锟获美国工程学界最高奖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转移技术服务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Ltd.)主席兼总经理、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教授(Charles K. Kao)荣获美国国家工程院“1999年查理·斯塔克·德雷珀奖”(the 1999 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一同获奖的另两位工程技术专家是莫拉(Robert D. Maurer)和麦克契斯尼(John B. MacChesney)。他们三人还将获得共计50万美元的奖金。

“查理·斯塔克·德雷珀奖”是美国工程学界杰出成就的最高荣誉。该奖设于1988年,由麻省剑桥的德雷珀实验室资助,以奖励那些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卓越研发成就、并造福人类的个人。起初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现改为每年评选一次。高锟教授等人之所以能荣获1999年的“查理·斯塔克·德雷珀奖”,是因为其光纤通讯构想与发明以及生产过程开发,可能会掀起一场电信革命。

高锟教授等人共同开发光纤技术,创立了现代光纤通讯基础,并对全球电信与信息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创造性地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化工技术广泛应用于纤维材料的合成、特性描述及生产制造中,从而缓解了电信系统纤维材料紧缺的问题。美国国家工程院主席沃夫(Wm.A.Wulf)称之为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具革命性的发明。他指出,没有光纤技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通讯就无法存在,电子商务、长途电话等高质量的服务也都得益于这三位工程专家的研究发明。

光纤之父高锟——学而优则商编辑本段回目录

  互联网热潮席卷全球,甚至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革命。三十多年前发明光纤技术的中国科学家高锟,对资讯时代可谓影响深远,贡献良多。他半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但到了六十多岁,却决心另创一番事业,计划以他专长的光纤技术,在香港开设生产中心。

  获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1996年退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一职,接着创立高科技公司高科桥,主要从事顾问工作。到今年6月初,高科桥向外宣布一项以香港为基地的重大投资项目,是什么驱使高锟由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为高科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呢?

  高锟于96年创立高科桥,宗旨是作为高科技公司的桥梁,他初时以顾问工作为主,为世界各地科技公司提供专业意见,包括国内的光纤制造公司。香港方面,香港电讯及和记黄埔成立Hutchcity 之前,都曾仰慕高锟大名向他求教,最近犹如雨后春笋的互联网公司,也有不少向他查询应否发展某些科技,或者时间是否适合。

  今年,高锟决定加码投资高科桥,他没有透露投资金额,只说是很巨额的投资,投资项目当然与他最为熟悉的光纤有关,并将以香港为基地。“我们会在香港开设一家光纤制造公司。”

成为科技转移中心

  高锟解释,现在世界各地有许多光纤制造公司,但高科桥设于本港的光纤制造中心不同的是,它会提供一项既罕有又复杂的制作技术,能同时生产更多光纤,并且涉足扩容技术 。“许多国家都造光纤,从拉丝出发,用玻璃棒,但现在高科桥用的是预制棒(编按:玻璃棒和预制棒均为光纤技术名称)。预制棒很难造,现时中国国内有一
家合资的企业做这种技术,但由别人提供支援。香港可以自己制造光纤,利用预制棒每次可以拉几百公里长的光纤,而且拉的速度很快,每秒20米,这个光纤制造中心的规模一定要大。”

  香港科技人才的水平和数量一向受到质疑,而且为新科技公司提供的优惠相比其他地方的吸引力不大。这次高锟选择香港作为高科技制作中心,会否大胆了一点?“不会!”他以肯定的语气否定:“因为香港的环境有利发展光纤制造企业。其他地方也可以制造光纤,但原料供应、运输交通是否方便等是其中一个考虑点,香港这方面的有
利因素不弱。”

推动科技不遗余力

  高锟补充:“香港是不分种族的地方,可以吸引不同地方的人才。此外,科技转移其实很困难,但却很重要,这方面香港可以做到,未来国内如有什么关于光纤技术的需要,我们可以靠经验帮助他们,令香港成为科技转移中心。”

  综合以上各项条件,高锟对香港很有信心:“香港有资格可以造光纤,也是技术转移的好地方。”

  多年来,高锟致力推动高科技,不论是科技研究、顾问,还是学校教育。目前,除了效力香港电讯,他又担任新意网的非执行董事;今年2月,高科桥宣布与一个教育网站合作,高锟将与学生于网上谈论科技,分享心得。另外,高锟即将会为一个名为“高科技世界”的比赛担任评判,在众多学生参赛作品中选出最具创意的“未来世界”
,可见他对推动科技发展不遗余力。

  科技发展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其危险性:“科技与我们息息相关,但有些是很危险的,例如生物科技,我们要更加小心,大家要有责任感,有共识,才有力量积极发展。”

  虽然他自谦为普通人一个,但他传奇的一生,对世界科学及通讯的贡献是值得推崇的,所以他亦计划出版自传,让世人分享他的经验。至于何时出版,高锟说:“希望可以明年吧!”(原载香港《资本》杂志,2000年)

诺贝尔得主高锟的堂哥回忆:他儿时国学功底很好编辑本段回目录

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光纤之父”的高锟1933年出生在上海。高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光纤之父”了,姚先生称,在南社纪念馆里还有他的照片和简介。今年11月15日,南社纪念馆将举行100周年大庆,但据几位亲戚透露,由于身体欠佳,高锟将不得不忍痛缺席这一盛典。

  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光纤之父”的高锟1933年出生在上海。其祖父高吹万是江南一带有名的藏书家、诗人、书法家,叔叔高平子是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父亲高君湘是有名的留美大律师……高氏家族在金山张堰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

  前天,一则重磅消息再次让这个声名显赫的家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华裔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昨天,记者辗转联系到高锟在上海和北京的几位亲戚,“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高锟的表兄姚昆田告诉记者。

  “他儿时熟读四书五经”

  “高锟和我们同辈,在金字辈里,他算是小的,比我小了八九岁。”现年86岁的堂哥高铉回忆起这位小堂弟时,不由得啧啧称赞,“他很聪明,父亲高君湘是大律师,家教很严。那个时候,无论是《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他都熟读,更要学好几门外语。”高家是书香门第,高锟的祖父曾在当地创办了学校,让普通人家的孩子、农民子弟也能免费入学堂,如果成绩出色,还要进修英语。

  据高锟的另一位堂哥高锌回忆,小时候高锟喜欢玩猜谜、做模型,过年过节时,大人问他问题,他一般都答得出,这时,大人们就会赏给他一块巧克力。那个时候,他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也喜欢玩。

  与高锟走得比较近的表兄姚昆田是看着高锟长大的,在他眼里,高锟从小就对科学很有兴趣,喜欢刨根问底,后来又迷上了无线电。“当时,他家里特地为他请了一个家庭教师,教授国学,和我是一个老师。别看他现在是大科学家,他的国学底子也很好。那个时候请家庭教师不像现在是奔着高考,他家里特别注重对孩子国学素养的培养。”

  高锟的父亲作诗,姚昆田也写诗。高锟一家移民后,两人还找机会和诗。所以一直还保持着往来,早些年,高锟回国的时候,表兄弟两人还会吃个饭,聊聊家常。

  虽然祖籍金山,但不住在金山

  “我今天至少接了几十个电话了,都是亲戚朋友、金山的老百姓打来的,询问我高锟的情况。”高锟的一位远方亲戚姚先生透露说,得知金山张堰人高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消息后,大家都兴奋极了,都说“这是张堰镇的骄傲,金山的光荣”。有不少热心的金山人还自发地编辑高锟的素材帖。

  高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光纤之父”了,姚先生称,在南社纪念馆里还有他的照片和简介。

  在获得这一好消息后第一时间,姚先生等人就给高锟发去了祝贺邮件。

  不过,记者从高锟几位堂哥的口中了解到,其实,这位祖籍在金山张堰的大科学家并不住在金山,他曾住过霞飞路上的中南新村,也在巨鹿路、陕西南路一带住过。约莫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高锟一家就举家迁往香港。

  “高姚两家是江南有名的两大家族,三代联姻,出了很多名人。高锟只是其中之一,他出名很早,几十年前,他成为光纤之父的时候,我就写过祝贺他的诗歌,发表在上海的报刊上。这么多年来,他得过大大小小不少奖项,其实,对于这次的意外之名,他看得比较轻。”表兄姚昆田透露说,一般高姚大家族隔一段时间就会聚聚。10月6日这天,大家族正好举行了50人的大聚会,散伙后回去一看新闻,才得知家族成员之一的高锟居然获得诺贝尔奖了,大家皆大欢喜,都为他感到骄傲。

  由于高锟一家移民比较早,很多上海的亲属和他打交道较少。但在亲戚们的眼中,高锟是一个为人低调、慈祥的人。

  如今定居北京的高锟的堂哥高锴多年前曾到香港中文大学找这位堂弟,当时已是该校校长的高锟抽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相陪,聊了很多老家的事。“他虽然是著名科学家了,但一点都没架子。”

  高锟的侄女高洁之前从未见过这位传说中的堂叔叔,1995年她因公出差到香港,经姑妈介绍,和高锟接上了头。虽然公务繁忙,但高锟仍热情地邀请从未谋面的侄女一起吃饭。“坐在我面前的他很慈祥,很和蔼,为人非常低调,一点都看不出是大科学家,更有着翩翩的学者风范。这顿饭吃得很开心,一点都不拘束。”高洁回忆说,堂叔叔很少提到自己的事,倒是一个劲地关心她父亲的身体状况。

  “他会用上海话开玩笑”

  据新华社电:谈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由衷地说:“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11年前,陈益新应诺贝尔奖评选机构的咨询推荐过高锟;11年后,陈益新高兴地看到高锟荣获诺贝尔奖。这些年来,陈益新经常作为东道主,在上海迎接高锟。陈益新说:“他很喜欢上海,还会用上海话开玩笑。在上海期间,除了讲学,我们也安排他去吃吃地道的上海菜,游览上海风景。这些年来,他来上海不下10次。”

  高锟近况:身体欠佳将缺席南社庆典

  记者从高锟的几位亲戚口中证实,这位古稀老人这几年不幸患上了早期老年痴呆症,和他父亲当年一样。

  今年11月15日,南社纪念馆将举行100周年大庆,但据几位亲戚透露,由于身体欠佳,高锟将不得不忍痛缺席这一盛典。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堂哥高锌的家里还保存着高锟寄给他的贺年卡还有书信、老照片。高锌回忆说,1953年,高锟赴英国留学时,祖父高吹万曾给他写了一首诗,大致意思是鼓励他乘风破浪,好男儿要有勇气。

  高锌找出收藏了多年的一张香港的报纸,上面写着,1999年12月2日,高锟因“没有高锟,就没有今日的电信革命”而当选为亚洲科技领袖。高锌说,尽管他已经78岁了,但会一直将这些有关高锟的资料保存下去,“这是我们高家人的荣誉。”

妻子眼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总是思维超前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和夫人黄美芸自2009年夏天起定居于美国硅谷的一所公寓,屋内布置简朴。

   “他总是思维超前,不仅在科研上,在其他各方面都是如此。”75岁的黄美芸这样形容与自己牵手半个世纪的丈夫——摘取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的高锟。

    黄美芸10月7日在位于美国硅谷的住所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40多年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高锟经常是换尿布等脏活全包,“非常帮忙”。在那个时代,当父亲的做这些事在东西方都还不像今天这样容易被接受。黄美芸开玩笑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高锟是多么的“面向未来”。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曾长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在黄美芸看来,高锟虽然外在相当国际化,但实际上对中国和西方都有深刻了解,真正体现了中西结合。

    由于一儿一女都在旧金山湾区工作,高锟夫妇预备从今年开始在这里长住。“年纪这样大了,想离孩子近一点,”黄美芸说。

    她介绍说,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高锟,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不如从前。但记者见到的高锟气色红润,喜气洋洋,一点不像76岁的老人。

    “他身体很好,很精神,和60岁的人差不多,你看他多开心。” 黄美芸说,高锟现在还经常打打网球。

    高锟夫妇目前打算出席诺贝尔奖的正式颁奖典礼。“因为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十亿分之一?我也不知道。”曾从事过电脑程序员工作的黄美芸说,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奖励纯基础研究,高锟的工作主要在应用科学领域,所以一家人对于获奖毫无心理准备。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高锟因“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获奖,并将获得一半奖金。

    当来自瑞典的电话于美国西部时间凌晨近3点打来,高锟夫妇一开始都不敢相信。“太突然了,也没个预先通知,”黄美芸表示,自那以后,家里电话响个不停,记者纷纷上门,虽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但“我们很开心能够获奖”。

    祖籍广东的黄美芸长在英国,与高锟在英伦相识相恋,他们今年9月刚迎来50周年结婚纪念。有媒体将诺贝尔奖称为两人的金婚“大礼”。黄美芸说,“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很好。”

“光纤之父”高锟访谈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持人:凤凰卫视 许戈辉

    采访对象:华裔科学家高锟

    主题:“光纤之父”高锟

    引子: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时代。而三十六年前,正是他的一篇论文导致了光纤的诞生,“光纤之父”高锟,一个沉静而腼腆的伟大科学家。

    许戈辉(开场白):一九六六年,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标题很平淡,在我们看来甚至有一些晦涩,叫做《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但正是这篇论文开创性地指出,可以用玻璃去做光学纤维传送讯号,从此光纤通讯的革命开始了。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当年高锟发明光纤,就没有今天互联网的高速传输和低成本运营,你就无法想象全世界有上亿的人在使用互联网发送电邮,或者是使用ICQ。于是乎,高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光纤之父”。

    旁白:早就听说这位“光纤之父”为人很低调,也从资料上得知他的谦恭,不过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才真正对他的人生姿态深有体会。

    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许戈辉:高博士,我们刚才一来,把机器堆得满处都是,会不会让您…

    高锟:对不起,这个脚要怎么放…

    许戈辉:没有问题,都可以。

    高锟:随便,好的。

    许戈辉:您在生活中,或者是在工作中,经常会这样征求别人的意见“我该不该这样做,该不该那样做”吗,我以为科学家都应该是很固执的。

    高锟:我不是,假使科学家太固执的话,不能够想象不同的将来,因为脑子里面想的东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个人很固执的话,他那个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

    许戈辉:很容易想不通,但是如果你不固执的话,怎么能够在没有别人的支持的情况下来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呢。

    高锟:但是假使我能够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我有一个意见的话,那个时候我可能拿得很紧,抓住这个意见,要求人家相信我。

    许戈辉:还要做很多的说服工作。

    高锟:是,这个好象是推销员,就是说,卖东西给人家的,你一定要说服他,说这个是对的,这是你应该要买的东西。

    许戈辉:不过这两种品格好象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科学家的那种清高,一个是您刚才说的,像推销员一样厚着脸皮,还要去说服人家,您觉您身上哪一种品格要多一些。

    高锟:这大概要观众来视察一下,我自己不能够讲自己是哪一种,大概我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旁白:高锟出生在一九三三年的上海,父亲是律师,家境富裕。十五岁的时候他随全家移民到香港,中学毕业后到伦敦大学留学,直到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曾任职于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先后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和实验室主管。那篇发明了光纤的著名论文,就是在此期间发表的。之后数十年,他一直致力于光纤的应用和产品发明。一九八七年,他担任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直到一九九六年正式退休。而退休后的高锟仍然担任着多个高科技发展机构的领导职务,并成为香港政府的智囊人物之一。

    做不正常的事是小孩子的自由

    许戈辉:我猜想您小时候一定很崇拜像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会不会。

    高锟:不能够这样形容,这样太过奖。我觉得我自己的兴趣是很受人家的影响。我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是对化学,对科学方面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因为我的同学中间,有几个朋友都是常玩这种东西的。

    许戈辉:我听说您小时候还曾经把那个化学的药片塞到泥巴里,好象做成那个小小炸药式的东西,然后就丢到街上去,真的是有这样的事情是吧。

    高锟:这样的试验很危险,自己不懂得真正的危险性而去做,但是当然有一个很好的自发性。

    许戈辉:那个时候很淘气,对吧,是一个顽皮的学生,是吗。

    高锟:看人家的看法,顽皮是…可以说不听话就是顽皮,如果做一点不正常的东西,人家没有做过的,那个不应该算是顽皮的,那个是小孩子的自由。

    旁白:用光作为通讯手段,自古有之。历史上第一项属于光通讯的专利,由贝尔在一八八零年以“光话机”取得。但直到高锟关于光纤的论文发表之前,人类想出的各种传输光的方式,都还不足以使之成为有效的通讯工具。在六十年代,即使是最好的导体,光波在其中传输二十米,能量就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一,更何谈“通讯”二字。而高锟提出的光纤,是用高纯度的玻璃纤维制成,光进入到其中,就像进入了一个周围全是镜子的管线,在全反射的作用下,再也跑不掉,只有从另一端出来。光纤低损失、宽频带、尺寸小、重量轻的优点,给人类通讯带来了一场革命,这种与头发差不多粗细的导体,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无限丰富的时代。

    拿不拿奖完全对我是没有甚么意思

    许戈辉:您觉得您自己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或者我们很具体地说,您发明光纤,发现光纤可以做传输介体的这个理论,您觉得这个是不是应该得诺贝尔奖,为甚么到现在没有得呢。

    高锟:这事你要去问诺贝尔奖金的评判人。

    许戈辉:但您自己心里怎么来评判。

    高锟:我心里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子的好运,能够做一件前所没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是一件非常…对我自己个人说,是一个,怎么样说…,我感觉很满足,我有这个机会,来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这光纤的生成,使得世界又有很大的变化,好象那个时候印刷机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了解将来的影响是甚么样,而你知道印刷机出来之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跟读书人一样,可以拿到印刷出来的书,那么他们可以增加知识,这么便把我们的知识时代,能够进一步的作了解跟应用,所以我觉得光纤的开始,至少把我们所有的信息,所有要传送的资料,都可以很快地送给人家。

    高锟:所以我很满足,我拿到奖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是没有甚么意思。

    婚姻的实验我不需要做

    许戈辉:我听说您和您太太结婚之前,也曾经像做科学实验似的,太太提出要做一个试验,说大家分开半年,这个半年不见面,看是不是彼此还挂念对方,如果要是挂念的话,说明是相爱的,有这么回事吗。

    高锟:这件事曾经发生。

    许戈辉:曾经发生?

    高锟:但是我很快就说不行,这个没有用,时间当然是一个考验的过程,假使每天见面,忽然之间一个星期不见面,这种情形之下,可能会使到那个人想得清楚一点,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一生的一件事,所以说大家来分手半年,这种提议是没有甚么意思。

    许戈辉:所以你就拒绝了这个实验,是吧。

    高锟:所以虽然我觉得,实验室应该做实验的,但是这个实验不能够做,我不需要做。

    结语:采访过高锟,我不禁有点担心,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一次节目,会不会觉得有点闷,就像高锟博士自己都说“我实在不是一个太有趣的人,没有甚么大喜大悲,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不过,恰恰是在他平稳的性格里,有一种特质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腼腆”。作者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的社会里,“腼腆”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内在性的处世方式,那是一种真诚的羞涩,从容的敏捷和冷静的善良。在高锟博士身上,我再一次的看到了这种腼腆的性格,体会到了那种轻轻的厚重和静静的力量。

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1957)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 (1960)
香港中文大学
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 (1970-1974)
校长 (1987-1996)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首席科学家 (1974)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 (1982)
研究事务总裁 (1986)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0)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
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1996-)

学术荣誉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 (197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 (1977)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 (1978)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 (1978)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 (1979)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 (1980)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 (1985)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 (1985)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5)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 (1985)

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 (1987)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 (1989)
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 (1989)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90)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0)
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 (1991)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 (1992)
SPIE金章奖 (1992)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
英帝国司令勋章 (1993)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94)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 (1995)
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 (1995)
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 (1996)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

他曾被讥讽为"疯子"编辑本段回目录

    1966年,一个上海人提出“用玻璃替代铜线”的大胆设想,立志“以光来传递信号”,许多人认为这个“设想”匪夷所思,甚至他被认为是疯子。高锟,金山张堰人,1948年去香港,后就学英国伦敦大学,成为博士、科学家,198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一生潜心研究光导纤维,被誉为“光纤之父”。

  1966年,一个上海人提出“用玻璃替代铜线”的大胆设想,立志“以光来传递信号”,许多人认为这个“设想”匪夷所思,甚至他被认为是疯子。但这个“设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成功了。他,就是最近荣获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之一――高锟。

  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奖励三位科学家在光纤和半导体领域上的开创性成就。华人科学家高锟与两位美加科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

  高锟,金山张堰人,1948年去香港,后就学英国伦敦大学,成为博士、科学家,198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一生潜心研究光导纤维,被誉为“光纤之父”。当我们便捷地使用国际通讯技术、在互联网上浏览交流时,就享用了高锟等科学家的劳动成果。

  科学家以追求真理、科学为己任的,对世界各种事物规律的深探,常常获得人生的真谛。他们的治学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的。

  在治学上,高锟讲究“专心”与“拉高”。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然而一个人的人生时间只有几十年,学习的内容太广泛,变化太大,难有成就。高锟认为,治学“应该学习如何集中,懂一样东西,专心研讨,深入思维;同时,不但能够专注一种学问,也善于拉高对其他知识的认识能力,事事看得更深入一点。”一个“专心”、一个“拉高”,体现高锟治学的特色。一生的钻研耕耘,带来应有的硕果。获奖以后,高锟坦言,“诺贝尔奖很少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感到非常惊喜。”然而,诺贝尔奖的组织者和评委们,显示了他们的眼光。

  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锟追求技术成果而不是金钱。时下,人们在议论一个人的价值、是不是有出息时,往往看他的收入多少、财富多少,高锟的观点却不是这样。他已是“光纤之父”,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当记者问及此问题时,高锟说,“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的技术成果。”高锟的注意力和精力在寻找“没有杂质的玻璃”,为此他费尽周折,也被一些人嘲笑。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找到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光导纤维,震惊科学界。此后,高锟每年获得各种科学大奖,但因为专利权属于雇用他的英国某公司,他获得的钱财是有限的。我记得,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也有这样的价值观,当被问及什么是你职业生涯最自豪的事时,朱棣文说,“是过去6年中做的一切”,“当你日渐老去,回顾一生,那不应以你获得的财富来衡量,而应该问你几个问题:你到底做了什么?你是一个好人吗?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吗?你是否获得了某些能力,并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生活观上,高锟平凡而富有爱心。高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他不是自视清高、趾高气扬的那种人,而是“闲来最爱为家人做一桌晚餐”的普通人,他还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两万港币。

我见过的最牛的科学家 编辑本段回目录

By [ 许知远 ]  2006-6-9

在采访的前20分钟,我一直试图在弄明白的这个采访机为什么不工作,它里面储存满的文件怎么删不掉。

眼前的老人家耐心的看着,问我这本厚厚的<生活>杂志的哲学是什么,他能帮上什么忙?

他瘦瘦小小的,白色里有一点淡黄色那种衬衫,头发的样子与他27岁式仍然一个样,只不过变白了,稀疏了,脸上的表情仍是个少年式的欢乐。

“我的年岁大了,精力不如从前了,所以我要让自己的精力更集中一些。”他的普通话水平和我的英文水平差不多,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更有效的交流方式,五年的大学物理教育在此刻有了一点作用,我记得频率的英文是frequency。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科学家,大型公司科研机构的管理者,大学的副校长,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的自传写得精彩,在我提问之前,他给了两分钟翻阅他的自传,我发现我所有的问题都已被他回答了。他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启发了他最初的科学兴趣,他也会来一段莎士比亚“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来形容1960年代他的科学生涯。

1966年,33岁高锟是和他同事George Hockha在发表了论文《介电波导管的光波传送》,在5分钟内,他给我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大致内容,并在一张黄色即时贴上给我画了一张光波如何在一个被扭曲的平面上运行的路线图,我一直在点头,依稀记得似乎在大三课堂上听过这理论,真幸福,这次不用考试。

我的头脑中一直是那个年轻的、在实验室里游荡的年轻人的形象。他喜欢自己所得到的承认,因为这篇论文,他被称作“光纤之父”,现代世界的通讯、网络革命全部建立于此。2000年时,《Asiaweek》回顾影响20世纪的5位亚洲人时,他和邓小平、黑泽明、甘地、盛天昭夫并列,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塑造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我真高兴他们还记得”,今年是那篇划时代的论文发表40年,他说《卫报》与BBC来做了采访,这个劲头真像是那个在阳台上做化学实验的上海少年,他说自己在阳台上实验室所储存的氯 化物曾经足以毒死1945年的全城上海人,幸好被父亲及时发现.

  1970年,高锟回到香港短期工作。圣诞节那天,他想和身在伦敦的父母通电话。打国际长途电话并不容易,他要先打电话到电话公司预约通话时间。在指定的时间快到来时,高锟和他的孩子们要守在电话旁,电话铃响了,“这是你打到伦敦的电话,你有三分钟时间”

“孩子们快来,准备跟外婆说几句祝贺的话。”电话那边是外婆的声音:“圣诞快乐,你们打开了礼物没有,火鸡烤了没有...\"三分钟到了"

当他的成就被广泛报道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封来信来自于一名中国农民:"我整天都要在田里工作,不是除草就是犁田.我的家在田的远远的另一边,肚子饿的时要让老婆把饭送过来,大叫她也听不见,路太长了我又累得跑不动,你发明的那些新玩意儿到底哪儿可以买得到?"

是的,二十年后,很多农民上在田里大声地用手机讯问市场里的土豆的价格,这一切都是从高锟的那篇论文开始的,他站在会议中心写字楼里的办公室的玻璃窗前让廖伟堂给他拍照片时,距离那篇论文的发表时间正好40年.他对于3G与4G技术的不信任,那么多信息,我们怎样才能使这种选择变得有意义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伟大的thinker来想清楚这些问题.他的一篇演讲关于知识丰沛年代的科学发现的问题,说得极好,下次再讲吧.要是该死的录音机管用就好了,我一直在拼命的记,却发现自己的速写能力真差,真不知James Reston, walter lippmann他们是靠什么记的,就一个小本本,一支铅笔吗,truman capote说他可以记住94%(什么工具也不用),真是个天才.<冷血>比这篇论文早发表一年,当然,它们好象没什么关系,capote死于1984年,没来得及用上手机,当然他也没有那个可爱的农民的感慨.

光纤通信发展简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光纤是怎么诞生的
    现在的布线和网络使用了大量的光纤,我一直在想光纤是怎么诞生的呢?最近我一直在查这方面的资料,今天终于看到了相关的资料,现在拿来和大家分享,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高锟(英藉华人)、美国贝尔研究所、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马瑞尔、卡普隆、凯克。下面是相关的资料:
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理想光传输介质的寻找,经过不懈的努力,人们发现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丝可以传光。这种玻璃丝叫做光学纤维,简称“光纤”。 人们用它制造了在医疗上用的内窥镜,例如做成胃镜,可以观察到距离一米左右的体内情况。但是它的衰减损耗很大,只能传送很短的距离。光的损耗程度是用每千米的分贝为单位来衡量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最好的玻璃纤维的衰减损耗仍在每公里1000分贝以上。每公里1000分贝的损耗是什么概念呢?每公里10分贝损耗就是输入的信号传送1公里后只剩下了十分之一,20分贝就表示只剩下百分之一,30分贝是指只剩千分之一……1000分贝的含意就是只剩下亿百分之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于通信的。因此,当时有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认为用玻璃纤维通信希望渺茫,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光纤通信的研究。
    激光器和光纤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光通信的曙光。而要实现光纤通信,还需要在激光器和光纤的性能上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在这两方面的突破遇到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光纤的损耗要达到可用于通信的要求,从每千米损耗1000分贝降低到20分贝似乎不太可能,以致很多科学家对实现光纤通信失去了信心。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上海的英藉华人高锟(K.C.Kao)博士(光纤之父),通过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光波通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认为,既然电可以沿着金属导线传输,光也应该可以沿着导光的玻璃纤维传输。1966年7月,高锟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文,论文分析了玻璃纤维损耗大的主要原因,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的损耗从每公里1000分贝降低到20分贝/公里,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这篇论文使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受到鼓舞,加强了为实现低损耗光纤而努力的信心。
    世界上第一根低损耗的石英光纤――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成功地制成了传输损耗每千米只有20分贝的光纤。这是什么概念呢?用它和玻璃的透明程度比较,光透过玻璃功率损耗一半(相当于3分贝)的长度分别是:普通玻璃为几厘米、高级光学玻璃最多也只有几米,而通过每千米损耗为20分贝的光纤的长度可达150米。这就是说,光纤的透明程度已经比玻璃高出了几百倍!在当时,制成损耗如此之低的光纤可以说是惊人之举,这标志着光纤用于通信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1970年激光器和低损耗光纤这两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光纤通信开始从理想变成可能,这立即引起了各国电信科技人员的重视,他们竞相进行研究和实验。197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了低损耗光纤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积法),使光纤损耗降低到1分贝/公里;1977年,贝尔研究所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几乎同时研制成功寿命达100万小时(实用中10年左右)的半导体激光器,从而有了真正实用的激光器。1977年,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为45Mb/s。
    进入实用阶段以后,光纤通信的应用发展极为迅速,应用的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多次更新换代。70年代的光纤通信系统主要是用多模光纤,应用光纤的短波长(850纳米)波段,(1纳米=1000兆分之一米,即米)。80年代以后逐渐改用长波长(1310纳米),光纤逐渐采用单模光纤,到90年代初,通信容量扩大了50倍,达到2.5Gb/s。进入90年代以后,传输波长又从1310纳米转向更长的1550纳米波长,并且开始使用光纤放大器、波分复用(WDM)技术等新技术。通信容量和中继距离继续成倍增长。广泛地应用于市内电话中继和长途通信干线,成为通信线路的骨干。

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通信向大容量,长距离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光波具有极高的频率(大约3 亿兆赫兹),也就是说是具有极高的宽带从而可以容纳巨大的通信信息,所以用光波作为载体来进行通信一直是人们几百年来追求的目标所在。

1、光纤通信的里程碑

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人们虽然历经苦心研究过光圈波导、气体透镜波导、空心金属波导管等,想用它们作为传送光波的媒体以实现通信,但终因它们或者衰耗过大或者造价昂贵而无法实用化。也就是说历经几百年人们始终没有找到传输光波的理想传送媒体。

一九六六年七月,英藉、华裔学者高锟博士(K.C.Kao)在PIE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用于光频的光纤表面波导》,该文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设计了通信用光纤的波导结(即阶跃光纤)。更重要的是科学地予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即加强原材料提纯,加入适当的掺杂剂,可以把光纤的衰耗系数降低到20dB/km以下。而当时世界上只能制造用于工业、医学方面的光纤,其衰耗在1000dB/km以上。对于制造衰耗在20dB/km 以下的光纤,被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以后的事实发展雄辩地证明了高锟博士文章的理论性和科学大胆予言的正确性,所以该文被誉为光纤通信的里程碑。

2、导火索

一九七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根据高锟文章的设想,用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MCVD 法)制造出当时世界上第一根超低耗光纤,成为使光纤通信爆炸性竞相发展的导火索。

虽然当时康宁玻璃公司制造出的光纤只有几米长,衰耗约20dB/km,而且几个小时之后便损坏了。但它毕竟证明了用当时的科学技术与工艺方法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是完全有可能的,也就是说找到了实现低衰耗传输光波的理想传输媒体,是光通信研究的重大实质性突破。

3、爆炸性发展

自一九七0年以后,世界各发达国家对光纤通信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其来势之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之外,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取得了极其惊人的进展。

从光纤的衰耗看:
七O年:20dB/km
七二年: 4 dB/km
七四年:1.1dB/km
七六年:0.5dB/km
七九年:0.2dB/km
九O年:0.14dB/km

它已经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衰耗极限值0.1dB/km。

从光器件看:
一九七O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在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砷化镓铝半导体激光器,为光纤通信找到了合适的光源器件。后来逐渐发展到性能更好、寿命达几万小时的异质结条形激光器和现在的分布反馈式单纵模激光器(DFB)以及多量子阱激光器(MQW)。光接收器件也从简单的硅PIN 光二极管发展到量子效率达90%的Ⅲ-Ⅴ族雪崩光二极管APD。

从光纤通信系统看:

正是光纤制造技术和光电器件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处理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光纤通信系统从小容量到大容量、从短距离到长距离、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旧体制(PDH)到新体制(SDH)的迅猛发展。

七六年,美国在亚特兰大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化光纤通信系统。码率为45Mb/s,中继距离为10 km。八0年,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商用化(140Mb/s),并着手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工作。

九0年,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s),并着手进行零色散移位光纤和波分复用及相干通信的现场试验,而且陆续制定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

九三年,SDH产品开始商用化(622Mb/s 以下)。
九五年,2.5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九六年,10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九七年,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s 和40Gb/s 的SDH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在光孤子通信、超长波长通信和相干光通信方面也正在取得巨大进展。

总之,从一九七0年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但光纤通信技术却取得了极其惊人的进展。用带宽极宽的光波作为传送信息的载体以实现通信,这一几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幻想在今天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然而就目前的光纤通信而言,其实际应用仅是其潜在能力的2%左右,尚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向更高水平、更高阶段方向发展。

外部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高锟 Charles Kao Charles Kuen Kao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Charles Kuen Kao,Charles Kao,Charles K. Kao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