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20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2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英国中部华人会
英国中部华人会
IEEE
IEEE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新野学生联盟
新野学生联盟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
高良润
高良润
科学岛
科学岛
姚建华
姚建华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于1966年成立,2002年4月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序列,2006年初进入中科院创新三期。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自建所以来,成都山地所承担并完成了千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的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2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出版专著近百部,发表论文2800余篇。体现山地所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学决策中重要作用的22份专家咨询报告被中央有关刊物采用,16份得到温家宝曾培炎黄菊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全所在职职工246人,其中创新体系人员117人,研究员42人,副研究员38人;现有自然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和岩土工程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岩土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治工程土壤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岗博士生导师18名、硕士生导师27名,在学研究生151名,其中博士生85名,硕士生66名。

本所设有山地灾害与防治研究中心、山地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数字山地应用研究中心,其下属有8个研究室、2个实验室;另有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应用分析测试中心,以及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处成都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表层过程重点实验室”是中科院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委会、四川省地理学会挂靠山地所,由学会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主办有《山地学报》 、《JournalofMountainScience》(《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季刊))等重要学术刊物。

现任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所长(法人代表):邓伟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党委书记:关晓岗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程根伟

1、所长(法人代表):邓伟

男,博士,主要从事湿地水文与生态研究。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博士、硕士)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景观地球化学,博士学位;1995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1983年-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生态试验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科研处副所长、所长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2006-现在,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承担和主持完成院、国家和地方重点重大项目20多项。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湿地水文与生态、土壤盐渍化的景观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从事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研究,注重湿地水空间的水调蓄功能对流域持水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的研究,把水的研究与流域生态管理相结合,提出了洪泛区的生态价值,以及在流域水调控的重要作用。目前在研主要项目是: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机理(2006CB403301)。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文水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长。

2、党委书记,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1954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班结业。1982年3月至1984年9月在湖北省宜昌地委政策研究室从事工业、商业研究工作。1984年9月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先后任分院团委书记、党组办公室副主任(兼《科成报》副主编)、分院办公室主任,其间于1992年至1994年受派担任中外合资成都汇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1996年4月任成都分院院长助理,1997年10月至2006年8月任成都分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其间先后兼任成都分院人事处处长、科技与企业处处长、机关党委书记

关晓岗同志长期致力于中科院与四川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的策划与组织,中科院成都地区科技产业及成果转化的协调推动,从事科研院所党务、创新文化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曾发表工作研究报告、管理论文、新闻及科普文学作品数十篇。其中,《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区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都科研基地富余人员转岗分流的现状及对策》等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其调研报告《关于成都分院系统科技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当前任务》被评为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一等奖;《四川面向全国大院大所及高校加强省校科技合作的建议》被四川人民出版社《治蜀方略》收录;科学散文《喀斯特礼赞》、《遥望天梯—关于基因的随想》、报告文学《走进沙漠》等先后在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等刊物发表。

曾获“中科院管理人员突出贡献津贴”、中科院政研会“思想政治研究先进个人”、“中科院与省市区合作先进个人一等奖”。

3、副所长:程根伟

男,博士,副所长,山地生态与水文研究室主任,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博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1988年12月在南京河海大学水文系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之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水文学与水资源,森林生态。参加或主持国家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8项。在森林水文效应的机理和评价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水文预报领域首创专家系统,其理论和相关技术为当时最好结果,有关模型软件已在长江三峡水库实时洪水预报中应用;在森林系统C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模拟中取得国内最新成果,与国际相关研究保持同步的水平。目前正在进行长江上游水电工程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水库群调度模拟研究。

社会任职、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水资源中心委员,青藏高原研究会委员,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长;
JournalOfMountainSciences杂志副主编;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历任所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2006程根伟(副所长、主持工作)

1999~2004崔鹏(常务副所长)

1995~1999钟祥浩(所长)

1987~1995吴积善(所长)

1982~1987程鸿(代所长)

1978~1982丁锡祉(所长)

1968~1978卢锁柱(革委会主任)

1966~1968郭敬辉(兼所长)

总体目标及研究方向编辑本段回目录

战略定位

面向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需求,立足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以山地表层系统为核心,在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山地环境退化、山地灾害防治与环境保育技术示范、山区可持续发展三个学科方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揭示山地灾害的形成与山地环境退化机制,建立山地灾害防治与山地环境保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瞄准国际山地科学发展前沿,把成都山地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山地科学研究中心。

总体发展目标

成为国际比较著名的山地科学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山区发展的思想技术源泉;构建山地科学理论和支撑(分枝)学科体系;成为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重点支持的科研基地;拥有现代科研园区和实验基础设施;具有国际性的学术刊物和信息交流渠道。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滑坡研究室
2、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室
3、山地灾害评估与减灾研究室


 

山地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山地生态与水文研究室
2、土壤与环境研究室
3、水土保持研究室
4、山区发展研究室

 

数字山地应用研究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数字山地实验室
2、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室

 

 

 

科研平台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是科学院针对国家三线建设需求,进行学科战略布局,于1963年建立,1999年被科学院认定为资源环境基地型研究所,2002年4月整体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试工程,成为中科院唯一的以研究山地灾害与环境为主攻方向的国立研究所。

 

1、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科院开放站)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试点)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东川泥石流观测站
1961年建站,2000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主要探索泥石流与环境背景的关系、泥石流的发生、汇流过程及其发展演变趋势、泥石流成灾规律及其减灾对策。

 

 

2、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CERN)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1987年建站,1992年进入中国生态研究网络,2001年12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该站研究高山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环境影响,高原隆起与冰川消长对高山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监测山地环境动态,预测区域环境演变趋势。

 

3、二滩金龙山滑坡观测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986年建站,主要探索滑坡中的变形观测、预报的技术方法和建立相关理论,为二滩水电站的建设、运营安全服务,积累了系统的滑坡形变的系统观测数据和气象、水文、环境资料。

 

 

4、万县三峡生态环境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万县三峡生态环境实验站

1997年建站,隶属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与监测系统。主要任务是监测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及进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研究。

重大科研项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1、项目名称:长江流域环境与水资源演化规律(国家973项目)

项目负责人:贺秀斌

执行时间:2003.11-2008.10

研究目标:

(1)揭示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环境的时空变化过程和特征,以及流域环境变化的水资源响应规律。

(2)探索变化环境条件下,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背景与影响;揭示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演变规律,以及江汉湖库群的演变过程。

(3)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10名。

(4)发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和著作7篇以上。

研究内容:

(1)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河湖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变化环境下的河流系统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项目名称:上游环境变化与产水产沙作用机制(国家973项目)

课题名称:上游环境变化与产水产沙作用机制

课题编号:2003CB415202

课题负责人:崔鹏研究员

执行时间:2003—2008年

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阐明长江上游水沙过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建立重点地区土壤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动力学模型;揭示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退化耦合作用机理及灾害效应。

具体目标:

(1)揭示不同生态水文区的产水、产沙时空变异规律;

(2)确定重点产沙区主要类型土地的侵蚀强度和泥沙来源;

(3)建立重点地区土壤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动力学模型;

(4)建立不同尺度流域环境变化对产流、产沙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

(5)揭示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退化耦合作用机理及灾害效应;

(6)培养10余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8篇以上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主要揭示长江流域环境变化和水、沙产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水、沙产输的时空变化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不同生态水文区的产水、产沙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尺度效应

研究不同生态水文区影响产水、产沙主要环境因子,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气候等特征及其时空变化与分异规律,查明不同区域地表性状对坡面及流域产水产沙的作用机制,揭示不同生态水文区的产水、产沙时空变异规律;研究不同生态水文区泥沙来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不同生态水文区的产水、产沙尺度效应。

(2)建立重点地区土壤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动力学模型

研究典型区域地表性状与侵蚀特征的关系;分析泥沙产、输、积的状态转换机制和坡面→小流域→中流域→大流域泥沙传递规律,建立重点地区土壤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动力学模型。

(3)重点产沙区环境变化与产水产沙响应关系及评估模型

研究重点产沙区环境因子对产水产沙变化的贡献,建立流域产流、产沙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

(4)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退化耦合作用机理及灾害效应

分析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退化过程与成因,查明生态环境退化机制,探索水土流失及山地灾害与生态环境退化响应机制;分析不同形式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机理。

课题创新点与特色:创新点:揭示上游区域环境变化与产水产沙的相互作用机制。特色:在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明显,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复杂的背景下,探索水沙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是本课题的主要特色。

3、项目名称: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国家973项目)

课题名称: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机理

课题负责人:邓伟

执行时间:2007年-2011年

研究目标:阐明黄淮海地区的湿地系统组分的内在水生态过程和组分间的空间关联模式,认识湿地系统的水生态格局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机制,揭示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耦合演变规律,剖析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退化湿地系统修复、保护与管理及基于水生态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的整体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基于“湿地系统”理论和黄淮海地区“三横两纵”的湿地系统网络背景,重点研究:

(1)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的内在关联机理

依据水文情势的差异,选择区域内的典型中小流域系列,在横向、纵向和垂向上研究中小流域的湿地系统的不同组分的内在水文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湿地系统组分中的敏感或优势物种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模式。

基于源-流-汇的关系,揭示中小流域湿地系统内的各组分间的空间关联与耦合机理,阐明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内在关联机理;进一步分析区域/大流域尺度上的湿地系统网络空间水生态过程关联。

(2)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水生态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

揭示区域湿地系统中由水文过程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水生态格局的现状,着重揭示区域湿地系统的网络结构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异质性、水生态格局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等特征;揭示区域湿地系统(及其网络)水生态格局在十年-百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

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下,全球/区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其他环境过程(如泥沙沉积)等对区域湿地系统及湿地系统网络水生态格局的作用机制,重点阐明短时限、高强度的人类干扰对区域湿地系统的水生态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定量评价湿地系统水生态格局的合理性、水调节能力及其与区域性洪水的关系。

(3)不同尺度下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耦合机理

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下湿地水生态格局与水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模式,并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演变规律;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传导关系,探明其动态过程对湿地格局变化的复合/叠加作用机理,以及敏感物质的输移及转化,植被演化的生态表征与环境要素关联,阐明水生态过程对区域湿地系统水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人类扰动下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与格局的变化对区域湿地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特别关注湿地系统水生态过程阻断对其水生态格局完整性的胁迫效应以及对泥沙淤积的影响;从湿地系统整体功能变化阐明两者之间的耦合机理。

4、项目名称: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国家973项目)

课题名称: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

课题编号:2006CB403203

课题负责人:张信宝

执行时间:2007-2011

研究目标:根据亚热带喀斯特山地坡地土层薄、异质性强,峰丛洼地区小流域产沙基本全部就地沉积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示踪技术,揭示喀斯特山地小流域坡面-沟道的侵蚀产沙和泥沙输移规律,测定坡面和小流域土壤流失量;确定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的合理流失量,建立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相关指标;提出西南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咨询意见。

研究内容:

(1)薄土层农耕和非农耕坡地侵蚀产沙机理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模型

(2)喀斯特山区小流域侵蚀产沙机理和不同生态环境区小流域产沙预测模型

(3)土壤合理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生教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单位,是中科院唯一的以研究山地灾害与环境为主攻方向的国立研究所。自1966年成立以来,一直瞄准国际山地科学发展前沿,面向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需求,立足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以山地表层系统为核心,在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山地环境退化、山地灾害防治与环境保育技术示范、山区可持续发展三个学科方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揭示山地灾害的形成与山地环境退化机制,建立山地灾害防治与山地环境保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成为国际比较著名的山地科学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山区发展的思想技术源泉;构建山地科学理论和支撑(分枝)学科体系;成为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重点支持的科研基地;拥有现代科研园区和实验基础设施;具有国际性的学术刊物和信息交流渠道;具有稳定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

本所设有5个研究中心:山地灾害与防治研究中心、山地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数字山地应用研究中心,山区建设与环境工程中心和应用分析测试中心,其下属有8个研究室、2个实验室;一个中科院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一个四川省省级工程中心——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有《山地学报》 (核心期刊)、《JournalofMountainScience》(SCI期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另外,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秘书处成都办公室、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委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委会、四川省地理学会等均挂靠山地所。

二、科研与学习生活条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在成都所本部,建筑面积为一万一千平方米的新科研综合大楼于2006年投入使用,园区总建筑面积达到一万七千平方米。大楼内建有研究生教室和电教室,拥有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阅览室,提供丰富的国内外图书资料和期刊,包括在线电子期刊和图书。建立了完善的局域网,可进行便捷的资料检索与信息交流。具有先进的总价值达1700余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可以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成都山地所还拥有分别位于不同区域的七个野外试验站: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科院开放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台站)、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观测试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二滩金龙山滑坡观测试验站、万县三峡生态环境试验站、元谋水土保持生态试验站、九寨沟自然景观生态观测站。各台站为成都山地所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工作条件。

成都山地所具有条件良好的研究生公寓,研究生房间均为标准间,2人一间。在科研大楼中集中设立了研究生工作室和电教室,每人一个网络接口。

三、招生情况

成都山地所现设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生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岩土工程;硕士生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壤学。每一学科方向均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导师队伍和专家学者。目前在岗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28名,在学研究生150名。

在培养工作中,成都山地所始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始终把大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研究生通过参与各项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各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成都山地所还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的规章制度,促进研究生质量不断提高。

创新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