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733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1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人类智力的奥秘
人类智力的奥秘
隐身衣
隐身衣
切斯特·卡尔森
切斯特·卡尔森
三维等距螺旋线特性
三维等距螺旋线特性
三维等距螺旋线特性分析
三维等距螺旋线特性分析
阿基米德“论螺线”的片面性
阿基米德“论螺线”的片面性
阿基米德螺线定义有误
阿基米德螺线定义有误
健脑俱乐部
健脑俱乐部
隐身斗篷
隐身斗篷
植物电话
植物电话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切斯特·卡尔森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20世纪中叶,美国人Chester Carlson(全名Chester Floyd Carlson,Chester F. Carlson)发明了第一部电子复印机,人称复印机之父。发明家切斯特·卡尔逊(Chester Carlson)在为自己的施乐复印机找到合适的投资人之前,在大街上游荡了许多年。

1937年,Chester Carlson发明了静电复印术,1939年申请专利,该发明于1942年10月06日获得美国专利,专利号为U.S. Patent 2,297,691。Carlson花了将近8年时间来寻找愿意为这项创新投资的投资者。最终,Haloid公司(后成为了施乐公司)成功的在1950年将创新用于商用。Carlson所持有的专利有力地促进了Haloid公司发展。

1968年9月19日,静电复印术发明人Chester Carlson去世。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Chester Floyd Carlson (February 8, 1906 – September 19, 1968) was an American physicist, inventor, and patent attorney born in Seattle, Washington.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He is best known for having invented the process of electrophotography, which produced a dry copy rather than a wet copy, as was produced by the mimeograph process. Carlson's process was subsequently renamed to xerography, a term that literally means "dry copy."
When Carlson was young, both his parents had tuberculosis and his father also suffered from arthritis of the spine (a common, age-related disease). Because of their illnesses, Carlson worked to support his family from an early age. Hi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17 and his father died when Carlson was 27.

Carlson once said, "Work outside of school hours was a necessity at an early age, and with such time as I had I turned toward interests of my own devising, making things, experimenting,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I had read of Thomas Alva Edison and other successful inventors, and the idea of making an invention appealed to me as one of the few available means to accomplish a change in one's economic statu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ringing to focus my interest in technical things and making it possibl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as well."

Education
Transferring from Riverside Junior College, he earned his B.S. degree in Physics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30, and began working for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 New York City as a research engineer. Finding the work dull and routine, Carlson transferred to the patent department. Laid off in 1933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he found a job as a clerk with a patent attorney near New York City's Wall Street. After about a year he got a better job at the electronics firm P. R. Mallory Company (founded by Philip Mallory, now known as Duracell), where he was promoted to head of the patent department. In 1936 he began to study law at night at New York Law School, receiving his LL.B. degree in 1939.

His training in patent law stood him in good stead later, when he began to make progres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lectrophotography.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Early career
Carlson began thinking about reproducing print early in his career. When asked by author A. Dinsdal why he chose this field, Carlson said, "Well, I had had a fascination with the graphic arts from childhood.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I wanted was a typewriter—even when I was in grammar school. Then,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I liked chemistry and I got the idea of publishing a little magazine for amateur chemists. I also worked for a printer in my spare time and he sold me an old printing press which he had discarded. I paid for it by working for him. Then I started out to set my own type and print this little paper. I don't think I printed more than two issues, and they weren't much. However, this experience did impress me with the difficulty of getting words into hard copy and this, in turn, started me thinking about duplicating processes. I started a little inventor's notebook and I would jot down ideas from time to time."

"There was a gap of some years, but by 1935 I was more or less settled. I had my job, but I didn't think I was getting ahead very fast. I was just living from hand to mouth, you might say, and I had just got married. It was kind of a hard struggle. So I thought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an invention might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it would be a chance to do the world some good and also a chance to do myself some good."

While doing patent work, Carlson often thought of how convenient it would be to have easily made copies of patent specifications. His job required the preparation of multiple copies for submission to the U.S. Patent Office, and they often took many tedious hours of drawing and re-typing. Photostats, while an alternative, were too expensive. Carlson knew there had to be a better way. He knew there had to be a quicker method and with time he would find it.

He also knew that the research laboratories of many companies were already working on chemical and thermal means of copying papers, so he began to think about different ways of doing the same thing. Months of research at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led him to photoconductivity, in which light can increase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certain kind of material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basics of the process were simple in principle: when light and shadow strike an electrically charged plate of a certain material, the dark parts can attract an electrostatic or magnetic powder while the light part repels it. If the powder can be fused or melted to the page, it can then form a near-exact copy of the original paper.

Electrophotography
It took Carlson 15 years to establis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lectrophotography, and he patented his developments every step along the way. He filed his first preliminary patent application on October 18, 1937. His early experiments, conducted with sulphur in his apartment kitchen, were smoky and smelly and he was soon encouraged to find another place. At about the same time, he developed arthritis of the spine, like his father. He pressed on with his experiment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his law school studies and his regular job.

To make things easier, he hired Otto Kornei, an immigrant physicist from Austria who had fled the Nazi regime there. They set up their laboratory in a back room of a house in Astoria, Queens, New York City.

On October 22, 1938 they had their historic breakthrough. Kornei wrote the words 10.-22.-38 ASTORIA. in India ink on a glass microscope slide. The Austrian prepared a zinc plate with a sulfur coating, darkened the room, rubbed the sulfur surface with a handkerchief to apply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then laid the slide on the zinc plate, exposing it to a bright, incandescent light. They removed the slide, sprinkled lycopodium powder to the sulfur surface, softly blew the excess away, and transferred the image to a sheet of wax paper. They heated the paper, melting the wax off, and had their first near-perfect duplicate. After repeating the experiment several times, they celebrated by going out to lunch.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The road to his success -- or that for xerography's success -- had been long and filled with failure. His next-to-last attempt to garner the interest -- and funds -- he needed to commercialize the physics was a meeting with the Department of the Navy. The Navy had a specific interest in the production of dry copies but they did not "see" what Carlson saw. As what may have become a last-ditch effort, he took his idea to the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in Columbus, Ohio, in 1942. Carlson met with Battelle's John S. Crout, General Manager and assistant to Director Clyde E. Williams. By using a glass rod, an animal pelt and carbon powder, Carlson demonstrated how the electric charge that developed on the glass rod (now named triboelectric charge, though generalized as a static charge) could be used to attract the carbon particles to it. Carlson convinced Crout, and Crout persuaded Williams and other Battelle directors to make a "substantial investment in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Between 1946 and 1953 Crout "negotiated the series of licensing contracts with the Haloid Company (which in 1961 changed its name to Xerox Corporation). To summarize, Carlson's idea was proved feasible by Battelle between 1942 and 1946, then the company that would become Xerox Corp. (Haloid) made it commercial between 1946 and 1953. It took almost another 20 years before Xerography put the last mimeograph machine in the storage closet. Carlson was persistent and he was a hard worker. The process he conceived made him wealthy and it made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wealthy. It also transformed copyright law and the way people work. The physics behind xerography continue to yield new technology such as the laser printer.

Xerox
On October 22, 1948, ten years to the day after that first microscope slide was copied, the Haloid Company made the first public announcement of xerography. They made their first sale of the Haloid Xerox Copier in 1950. The company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concept, producing the Xerox 914 in 1959 in Jackson Heights, Queens.[1] It was the first truly simple, push-button, plain-paper copier, and was so successful that it sold in only six months what the company had projected it would sell in the product's entire lifetime. In 1981 Carlson was inducted into the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静电复印术的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复印参考资料、文件、证件已是十分平常的事,复印机是当今办公智能化的标志。只要将文件在复印机上滚一下,几秒钟就能得到与原件一模一样的复印件。这样美妙的机器是谁发明的呢?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蚂蚁写字的原理,先涂上蜂蜜,然后蚂蚁会爬上去,从远处看,就像是字。

我们来看看复印机。它的主要部件是硒鼓。该鼓上涂抹的硒能在黑暗中留住电荷,一遇光又能放走电荷。将要复印的字迹、符号、图表等通过光照到硒鼓上,就能将这些内容如同在石碑上先涂上蜂蜜一样“写”在硒鼓上。受光照而又无字的部分放走电荷,有字的部分留住了正电荷。当然“蚂蚁”不爬上去,是看不见这些字的。那“蚂蚁”又是谁呢?是墨粉,我们设法让带负电的墨粉吸到硒鼓的有字部分上。硒鼓转动时,让带正电的白纸通过,墨粉吸到纸上,经过高温或红外线照射,让它熔化,渗入纸中。这样便形成牢固、耐久的字迹和图表。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工程师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现常需要多份同样内容的信函、公文送交各个部门,让秘书抄写、打字,易出差错,份数一多又耽误了工作。这种不便与麻烦使他感到要创造一种新机器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卡尔森潜心研究,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他成功地绘制出复印机的设计图。但没有哪个企业肯帮助他进行一项他们闻所未闻的发明,卡尔森只好在自己家中的厨房和浴室里进行研究。他白天上班,晚上废寝忘食地研究制造复印机。经常搞到第二天凌晨,啃了啃冷面包又匆匆赶去上班。在最后阶段,精疲力尽的卡尔森只能请了一名叫奥托·科尼的助手。科尼是一个勤奋的青年,他协助卡尔森日以继夜地苦拼了三周,终于制出了第一台复印机,并完成了第一张复印图片。这张小小的仅5厘米见方的小图片印着:“ARTORIAl0—22—38”。这小纸片今天成了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日期。

从发明静电复印机到正式投放市场,卡尔森足足搞了22年。直到1949年,卡尔森所在的哈格德公司生产出了静电复印机。哈格德公司就是今天以复印机而闻名世界的施乐公司的前身。施乐公司的英文名词Xerox正是静电复印Xerography中开始的几个字母。

使复印机获得发展的是卡尔森的接班人——鲍勃·冈拉克,按卡尔森设计并制出的第一批平板复印机是笨重的。复印一张拷贝需要花费四分钟,印制精密的图形,由于扫描粗糙,复印品常常让人无法辨认。那时一些企业都宁可雇用打字的女秘书而不肯购买价格昂贵的复印机。卡尔森是施乐公司的总设计师,他当然为产品打不开销路而烦恼不已。

一天,他走进车间,看到一个年轻人正滔滔不绝地告诉周围工人,如何使用经他改进的一个复印装置。卡尔森没有惊动大家,悄悄走到一边凝神静听了很久,他微笑起来,多么美好的设计啊!他当即夸奖说:“你是一个发明家!”他亲切地问了年轻人姓名,知道他是刚进公司的大学生——鲍勃·冈拉克。

卡尔森的鼓励增强了冈拉克的自信心。在此后的岁月里,冈拉克仅在静电复印机技术上就有过133项发明和改进。他作出的发明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复印速度,冈拉克从原来每四分钟印1张发展至今可以在一分钟内印上150张。冈拉克主要是使复印机简单化。他认为“简单化是成功的关键!”冈拉克革除了复印机中不必要的部分,使复印机可放在书桌上却又能印出一码宽的文件。

卡尔森年事已高,他向董事会推荐了当时仅25岁的冈拉克。鲍勃·冈拉克替代了卡尔森,成了施乐公司的首席研究人员。由于冈拉克的努力,施乐公司的复印机成了世界上销路最广,应用最多的复印机。施乐几乎成了复印机的代名词。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复印机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在复印机上得到应用。集成电路板块代替了复杂的晶体管线路;激光技术使复印更清晰精细;现代摄影、化学的最新技术使复印发展到几乎完美的地步。

80年代出现了全色复印机,复印出的图画与最美丽的彩色照片无异。复印机已不仅仅是办公用具,它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中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卡尔森的发明编辑本段回目录

施乐公司的崛起凭借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静电复印技术(electrophotography),也被叫做施乐技术(xerography)。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名叫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一个理发师的儿子。

Chester Carlson发明的复制品

卡尔森1906年出生于西雅图,大学毕业不久即遇到了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倒霉的卡尔森向82家公司发出了简历,却没有任何回音。最后他在纽约的一家专利事务所找到了一份极其枯燥的工作—誊写专利文献。摆脱工作的枯燥与重复也许是卡尔森发明复印机的原动力。

在自己的公寓里,卡尔森开始了最初的研究。灵感来源于当时鲜为人知的光敏导体,就是在光的照射下,导电性会增强的半导体。整整三年时间,卡尔森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用于研究。他选择了硫磺作为光导材料,刺鼻的气味让所有人对他的门口敬而远之,试验失败时所产生的爆炸也让邻居们怨声载道。终于有一天,一个姑娘怒气冲冲地按响了卡尔森的门铃,但当围着橡胶围裙的卡尔森胆怯地打开房门时,姑娘被眼前这位神情局促但很有绅士风度的男人吸引住了。结局像很多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卡尔森在岳母的资助下,试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还雇了一位年轻的德国科学家柯乃伊(Otto Kornei)做助手。1938年10月22日,试验终于成功了,卡尔森和柯乃伊在锌板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复印图像“10-22-38 ASTORIA”。

卡尔森在事后谈起这些发现时说:“创意并不会像魔术一样从天而降,你必须从其他地方获得灵感,而通常阅读其他领域的相关书籍会帮助你获得这种灵感。”

由于长期从事专利工作,卡尔森很快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专利号是2297691。但是,当卡尔森带着自己的发明寻找投资人的时候,却四处碰壁。先后有二十多家公司拒绝了他的发明,其中包括IBM、通用电气和RCA(美国无线电公司)。迫于生计,柯乃伊也离开了卡尔森,去IBM当工程师了。

似乎陷入绝境的卡尔森决定独自坚持下去,等待机会。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威尔逊的赌博

1947年,施乐公司的前身,位于康涅狄格州罗切斯特市的哈洛伊德(Haloid)公司看中了复印技术的巨大市场潜力。

约瑟夫?威尔逊(Joseph Wilson)是哈洛伊德公司的第二代继承人,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与传统商人不同,威尔逊几乎每晚都读英国诗人布朗宁和济慈的诗。这些诗句常常被他引用到自己的演讲中,比如他时常引用的一句是:“伟大的想象孕育着可能。”

当威尔逊第一次接触到卡尔森的技术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威尔逊认为企业成功的基本规律是:成功取决于利润,利润来源于发展,而发展则依赖于新的思维和新的技术。为此,威尔逊组织了专门的研发部门与卡尔森一起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进,并用硒取代硫作为光导材料。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从1947年到1960年,哈洛伊德公司共为卡尔森的技术投入7500万美元,而哈洛伊德1955年的年收入不过2100万美元。重视研发的传统在之后的施乐公司也得到延续,一位在帕克研究中心工作的员工曾经说过,施乐是两种人的天堂—销售人员和研究人员。施乐在研发上的投入一向很慷慨。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也保持在总营业额的5%~6%以上。但是如何将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商品,似乎是施乐一直没有能够好好解决的问题。但这是后话了。

914“驾临”

在复印机的研发过程中,哈洛伊德公司曾经向IBM推销自己的技术。IBM请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做市场需求方面的调研。结论是悲观的,整个市场对复印机的需求量最多不会超过5000台。最终,IBM拒绝了哈洛伊德。

从1947年到1959年,哈洛伊德为914型复印机(以下简称914)的诞生耗费了13年的时间,由于其所使用的纸张是9×14英寸而得名。914的研发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那是一个被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大肆渲染的年代。比如,当纸张进入复印机的光感受带时,由于静电的影响,纸张会被吸附在感受带上。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直到一位工程师在自家院子里修理自行车轮胎时突发奇想,用空气去吹纸,才解决这一难题。914除了配有特制的毛刷来清理磨粉之外,还配有一个小型灭火器,用于扑灭由于运转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机器起火。总之,914就像一个蹒跚起步的孩子,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还是勇敢地走向了市场。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914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市场运作上也是经典的。由于体积庞大,914无法像其他产品一样,由销售人员展示给客户,施乐决定利用电视广告,而在当时的电视广告中,商业设备是很少见的。

施乐的第一则电视广告的主角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戴碧。当她为父亲复印文件时,只按动了一个键,复印就完成了。戴碧的广告非常成功,把“只需按动一个键”的产品亮点形象地展示给了客户,整个画面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温馨有趣。

施乐的第二则广告更加轰动,这一次的主角已经不是小女孩,而是一只大猩猩。当它毛茸茸的指头在914上按了一下,复印件就从另外一端出来了。这则广告引起的争议超出了施乐公司的预计。广告播出的第二天,在很多公司里,秘书的桌上被放了一根香蕉,因为在当时秘书是复印机的主要使用者。播出广告的CBS电视台几乎被全国各地的秘书的抗议电话淹没了。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但是,当今天我们打开电视,黑猩猩依然是电脑公司广告的主角之一,所不同的是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它,不再觉得那是对人格的侮辱。

当施乐公司成功地利用电视广告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之后,下一步便是制定914的价格。这一次,施乐公司借鉴了IBM的租赁销售经验,采用了按印量计价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因是施乐复印机用户的差别很大,有些用户一天用不了几次复印机,有些用户,比如政府部门,则希望能够随时复印。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在20世纪60年代,914复印机的售价高达2.7万美元,但如果用户想要租用一台复印机,只需要每月支付25美元,再加上每复印一张支付4美分。这种计价方法不仅成功地帮助施乐售出了二十多万台复印机,更让施乐垄断美国复印机市场长达十多年。

914的成功,让二战后的许多退役军人加入了施乐的销售团队,他们使用在海军陆战队里学会的战术,在北美市场纵横驰骋。1968年,施乐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11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依靠一项技术在十年之内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公司(第二家是苹果)。施乐成为全美国的明星,一个20世纪的灰姑娘。IBM的前总裁小沃森在总结一生的得失时说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投资卡尔森的复印机。

尾记

客观地说,施乐的成功有运气成分,在卡尔森潜心研究静电复印技术的20年间,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出现。从1947年获得卡尔森的专利技术一直到1959年推出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的13年间,整个办公设备市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段漫长的由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施乐先驱者的顽强毅力成为施乐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沉淀下来。在传统工业领域,施乐是个被美国文化极力推崇的白手起家(from rags to riches)的典型例子。很多公司都想成为施乐第二,但是就像闪电通常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一样,只有到了IT时代,这种凭借技术而迅速致富的神话才得以重现。而在施乐,威尔逊的后继者也在孜孜以求第二个卡尔森的出现。为此而建立的帕克研究中心(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成就施乐编辑本段回目录

20 世纪30 年代末,卡尔森在纽约皇后区的Aristoria --其岳母的美容店的后院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在这里,他发现:带负电荷的石松子粉( 相当于现在复印机用的碳粉) 和带正电荷的金属薄板能使文字显示到蜡光纸上。申请专利之后,为了完善这项技术,他先后联系了20 多家美国大公司,但都遭到了拒绝。直到1947 年,哈罗依德公司--一家位于纽约罗彻斯特的小型摄影器材生产商,用了年收入的1/4( 当时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670 万美元,而利润只有10.1 万美元) 着手开发这项发明。1959 年,哈罗依德公司改名为施乐公司,并推出了首款商用办公复印机--著名的施乐914 。2 年之后,这家公司的营业额超过了6 000 万美元,4 年之后,施乐的市值涨到了5 亿美元。

施乐公司简史 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切斯特·卡尔逊(Chester F. Carlson)??一个专利事务律师和业余发明家,于1938年10月22日,在纽约市的阿斯多利亚(Astoria ,Queens ,New York City)的简易实验室中,首次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个静电复印图像。他用了几年的时间,试图出售这个发明专利,但未能成功。当时的公司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们不相信有了碳素复写纸, 复印机还会有什么市场,况且当时复印机的原型产品是那么的笨重难看。当时有大约20家公司,包括IBM和通用电器公司,都以卡尔逊称之为"毫无兴趣"的态度拒绝了这项发明。最后在1944年,俄亥俄州的巴特尔研究院(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和卡尔逊签订了合同,资助他改进这项被他叫做"电子图像复制技术 "(electrophotography) 的发明。三年后,纽约州罗彻斯特一家生产相纸的哈罗依德公司来到了巴特尔,购买了开发并销售卡尔逊发明的复印机的许可。哈罗依德公司后来获得了卡尔逊这项发明的全部专利权。卡尔逊和哈罗依德公司都认为"电子图像复制技术"这个词过于晦涩难懂。于是他们接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位古典语言教授的建议,将其改为"静电复印术(xerography) ",这个词源于希腊词根"干"和"书写"。哈罗依德公司又创造出了另一个单词"Xerox"(施乐)作为新的复印机的商标。"静电复印术"(用于形容复印过程)和"施乐"(标识产品)这两个词在1948年同时推向了市场。在最初浅尝施乐复印机的成功之后,哈罗依德公司于1958年改名为"哈罗依德施乐公司"。1961年,当全世界都接受了首台使用普通纸的自动办公复印机-施乐914复印机的时候,公司又再次改名为"施乐公司(Xerox Corporation)"。

  1999年9月是施乐914(因为它所使用的纸张为9x14英寸而得名)复印机的四十周年庆典。从1959年到914复印机停产的1976年,施乐公司一共生产了超过200,00台这个型号的复印机。1985年,推出914复印机的26年之后,施乐公司宣布不再续签914复印机的全保维修合同。对于仍然在运行之中的6,000台914机器,施乐公司将采取材料和人工单独收费的维修服务方式。今天,施乐914复印机已经成为Smithsonian中的展示品,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的有些地方,914机器仍然在客户的公司中使用,在南美洲,施乐公司还在维修着若干台914复印机。

  施乐公司的质量。施乐产品一直被许多独立的测试机构评定为"世界最佳品质"。从1980年起,施乐公司和富士施乐在世界20个国家获得了25个国家质量大奖,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高级别的三项质量奖项:在美国,施乐公司两次荣获美国国家质量大奖(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第一次是1989年施乐商业产品和系统,第二次是1997年施乐商业服务;1992年,施乐欧洲解决方案集团(前身是兰克施乐)荣获第一个欧洲质量奖(European Quality Award);1980年,富士施乐获得了日本的最高质量大奖戴明奖(Deming Prize)。施乐公司是第一家从日本竞争对手手中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的大型美国企业,这正是全公司致力于改进质量所产生的结果。

静电印刷术编辑本段回目录

  jingdianfuyinshu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Xerography
  静电复印术是美国物理学士查斯特·卡尔逊(Chester Carlson)在1938年发明的一种影印复印技术,该发明于1942年10月06日获得美国专利,专利号为U.S. Patent 2,297,691。
  自1938年美国物理学士查斯特·卡尔逊(Chester Carlson)发明静电复印技术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静电复印技术也已发展成一门成熟的技术,并广泛运用到复印机(模拟式、数字式)、激光打印机和普通纸传真机中。从1959年9月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XEROX914型全自动复印机至今, 复印机本身由模拟式转化为数字式;使黑白复印机变成双色、多色及全彩色复印;使单功能复印变成多功能复印。
  我们将在复印机史上每次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总结如下:
  1938年10月
  卡尔逊取得发明静电复印机的专利
  1939年
  卡尔逊成功地制造了一台复印装置模型
  1959年9月
  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了世界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Xerox914型全自动复印机
  1965年
  日本理光公司研制成功的用硫化镉作为光导材料(New Process,简称为NP法)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日本小西六公司与奥西公司研制成功将氧化锌做成的光导体
  1970年到1972年
  IBM使用了把涂在铅箔上的有机光导体做成长带状并绕在鼓内
  1970-1980年期间
  日本理光公司生产出液体显影体系的复印机
  日本佳能公司开发出发新的光导体
  1980年以后
  由模拟式静电复印机向数字式复印机转化
  1985年以后
  日本佳能、东芝、理光、柯尼卡、美国施乐和利盟等相继成功研制出数字彩色复印机
  复印机工作原理
  模拟复印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曝光、扫描将原稿的光学模拟图像通过光学系统直接投射到已被充电的感光鼓上产生静电潜像,再经过显影、转印、定影等步骤,完成复印过程。早期的光导电体为单层,兼具电荷的生成与输送功能;现今已发展出机能性的多层结构,使得电荷储存和传递的功能更为完善。
  而数字复印机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对通过曝光、扫描产生的原稿的光学模拟图像信号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图像数码信号输入到激光调制器,调制后的激光束对被充电的感光鼓进行扫描,在感光鼓上产生静电潜像,图像处理装置(存储器)对诸如图像模式、放大、图像重叠等作数码处理后,再经过显影、转印、定影等步骤,完成整个复印过程。

静电复印技术鲜为人知的发展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自1938年美国物理学士查斯特·卡尔逊(Chester Carlson)发明静电复印技术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静电复印技术也已发展成一门成熟的技术,并广泛运用到复印机(模拟式、数字式)、激光打印机和普通纸传真机中。从1959年9月,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XEROX914型全自动复印机至今,世界上开展静电复印技术研究的企业有:施乐、柯达、IBM、RCA、佳能、理光、东芝、柯尼卡、夏普、美能达、三田、奥西等十多家大公司,使得当今世界复印机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其年收入已达数亿美元之多。与此同时。静电复印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静电复印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不仅使复印机本身由模拟式转化为数字式;使黑白复印机变成双色、多色及全彩色复印;使单功能复印变成多功能复印,而且把静电复印技术应用到打印机、传真机上,使得形成全新的激光打印机和普通纸传真机,使得计算机和办公设备、通讯设备紧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行业。
  以静电复复印技术为基础原理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未来发展将向全自动办公系统数字化、全自动通讯系统网络化、办公设备系统彩色化、办公自动化设备多功能复合化、信息多媒体化方向发展。使办公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改善工作环境之目的。

静电复印技术的发展:

一、卡尔逊发明静电复印机

  20世纪30年代,当时世界上只有用于仅有基于银盐照相直接影印的复印方法时,而卡尔逊则采用将带电的绝缘体利用光导电性媒介,能放电形成静电潜像和带有静电的粉体可以对潜像进行显影的两种想法揉合在一起的思路,研究成功了在光导电性绝缘膜层上能形成静电潜像的方法,并由此导致他发明了静电复印技术。1938年10月,在奥托·科涅(Otto Kornei)的帮助下,取得了第一台复印机的专利;1939年卡尔逊还成功地制造了一台复印装置模型。直到1959年9月,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了世界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Xerox914型全自动复印机后,才掀开了世界办公用复印机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图)Chester CarlsonChester Carlson

二、模拟式静电复印机

  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时间里,静电复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30多年中,前20年复印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光导体技术。IBM公司研究了单组份显影系统和有机光导体方面的技术。在1970年到1972年先后研制出两种复印机,使用了把涂在铅箔上的有机光导体,取代非晶形硒,后将有机光导体做成长带状并绕在鼓内,提高了光导体的使用寿命。RCA公司则研究了被称为直接法的另一种复印方法。这种方法将光导体作为纸张上的涂层,用氧化锌(ZnO)感光材料与粘合剂混合后,薄薄地涂到纸上作为感光复印纸。例如:1963-1964年美国施乐制成的Xerox813型静电复印机,以及1400型、3600型复印机;1965年日本理光公司研制成功的用硫化镉作为光导材料,具有绝缘膜表面的静电摄影光导体;日本小西六公司与奥西公司研制成功将氧化锌做成的光导体等。目前使用的硒、硫化镉、氧化锌、有机光导体(OPC)都是这个时期研制成功的。1970-1980年期间,日本在静电复印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发展。这期间,日本理光公司生产了液体显影体系的复印机,其液体显影体系节省了显影器,降低了技术成本,提高了机器可靠性。日本佳能公司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新发现。首先开发出发新的光导体,该光导体由上下两层薄膜组成,上层是绝缘层,下层是硫化镉感光体膜层,曝光和充电同时进行,由此产生静电潜像,潜像的电荷留存在两层膜之间的界面上。他们将其称为“新方法”(New Process)简称“NP”法。1970年佳能公司向市场推出NP型复印机。1980年又推出了第一台采用绝缘型磁性色调剂的单组份显影体系的NP-200型台式复印机。这种显影体系省去了瀑布显影体系和磁刷显影体系中所采用的载体,适用于真正的普通纸复印过程,其体积小,又有利于设计出小型廉价的台式复印机。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复印机之父 Chester Carlson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Chester F. Carlson,Chester Floyd Carlson,查斯特·卡尔逊,车士打·卡尔迅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