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410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后摩尔时代
后摩尔时代
徽商
徽商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南越国
南越国
东晋北伐
东晋北伐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造纸术
造纸术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目录

[显示全部]

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小介:【国际域名】.hk
【标准时间】香港时间(HKT),格林尼治时间+8。
【长途电话代码】+852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2897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币。中国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6名)。
【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上)
2030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国行政区第1名;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8名)。 

香港主权移交,常简称为香港回归,指香港主权于1997年7月1日由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一事。香港回归

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后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朝再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北京条约》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部份割让交由英国管治。189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三个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该三条约决定了今日香港的范围。1982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政府开始举行谈判香港前途问题,最后在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一切曾由英国管治的土地,恢复行使主权。

虽然《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均将香港岛和界限街以南的九龙永久割让予英国,但这并没有使得这两片土地永久成为英国属地,而是连同新界一并交回中国。香港岛九龙缺乏平地,食水、食物等物资都是由新界或中国大陆供应,不能自给自足;而香港也并没有因三条条约的分别而妨碍她的整体发展。因此,英国难以不把整个香港交还;而英国政府在确定香港主权将移交中国后,也只有极力争取维持在香港的利益。

大部份香港市民在中英两国开始详细谈判之前,鲜有考虑香港主权的前途问题。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政府在筹划地下铁路、新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时,因为投资回报期需要接近30年而跨越1997年,当时在向国际筹集资金时已受香港政治前途不明的影响。

1997 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清朝政府与英国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北京条约》,香港岛及九龙是永久割让予英国的,而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亦一直未能取消这些不平等条约。直至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军占领后才有转机。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引起了香港的归属问题,营造了香港主权移交回中华民国的可能性。当时舆论普遍认为,香港是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象征,加上中华民国在战争过程中已跻身大国之列,亦希望消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所以应把香港交回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早于日本投降前数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曾认为英国政府应该放弃香港,并归还给中国发展为国际自由港。国民政府亦希望能收回香港,但因国共内战日渐激烈而无暇南顾。另一方面,英国则强烈希望战后保持所有远东殖民地,包括作为英国远东海军基地及商业中心的香港。在英国的强硬态度及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下,香港的归属问题并没有在战后的国际会议上提出过。因此,战后香港由英国继续接管。

1949年,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国际战略考虑,虽然不承认英方对香港的殖民“主权”,但是表明暂时不会收回香港,也不干预制止前中华民国军眷及逃民在香港的活动。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苏联以后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同时,英国政府在军事上也做出部署,包括使用核打击阻止中国武力收复香港的可能。

1972年3月,刚取得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就香港问题致函联合国反殖民小组主席。中国常驻代表黄华表示,香港及澳门分别属于被英国及葡萄牙占领的中国领土,解决香港及澳门问题是中国主权内的事务,而不属于一般的殖民地问题。他同时表示,中国在适当时候将使用和平手段解决香港及澳门问题,在此之前香港及澳门应保持现状。1972年11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决议案,认可了中国对香港的立场和要求。

1979年3月,港督麦理浩首度访问中国,并首次向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香港前途问题。由于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约将在少于20年届满,中国官方对香港前途问题的立场,对香港的土地契约等安排十分关键。邓小平提出中国必定会在适当时候收回香港。

1980年代初,英国向中国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主权归中国、英国人保留治权。不少香港传统上流社会的政治及商界精英,开始时亦支持有关建议。传统英国资金的商业力量,如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亦曾参与游说工作。当时的商界年青领袖李鹏飞曾率领当时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组成“年青才俊团”前往北京提出有关建议,但遭邓小平否定。中国坚持英国对香港没有主权,也没有治权;而且中国不单要收回新界,更认为香港岛和九龙的割让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因此必须整体收回香港;但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同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体制,立即融合对双方均无好处,因此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收回主权的同时,容许香港拥有独立的经济及政治制度,并由香港人自行管理,即所谓“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同样政策亦适用于澳门。他同时希望能借此办法解决台湾问题。

回归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资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发表简短声明,表示将会能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新华社在声明的后边补充:“中国政府关于收回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的立场是明确的、众所周知的。”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会后新闻公报形容,双方的会谈是“有益的和有建设性的。”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对主权及治权方面有很大分岐,引起了香港市民的不安。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轮会谈后,消息传到香港,导致香港出现了市民抢购食品、挤兑外币(美元)的狂潮,9 月24 日,更创下一美元兑八点六港币的最低点。其后港府宣布改变港币发现制度,并订出港币七点八元兑一美元的指令性汇率。

1983年10 月19 、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 年4 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港发表声明,公并宣布英国放弃9 7 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分能使本港在19977 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 月,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 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 月1 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中英谈判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谈判障碍重重

港督麦理浩的官方访问提醒了中英双方要为香港前途作进一步的讨论及外交接触,也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82年的首次中国访问铺路。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9月24日在北京与邓小平展开对香港前途问题的讨论。她坚持按照《南京条约》及《北京条约》,英国享有香港岛及九龙半岛的主权,但邓小平明确表明主权问题没有妥协的空间,双方无法达成共识。随后,撒切尔夫人访问香港,成为首位在任内访港的英国首相。在记者会上,撒切尔夫人重申三条条约的合法性,并指出所有国家都需要尊重国际条约,否则任何谈判皆无法进行。

其后,英方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名义上承认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以换取英国管治香港的权利,但中方拒绝接受。

1983年7月12日,中英两国正式展开香港前途谈判,中方团长为中国副外长姚广,英方团长则是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爵士,港督尤德爵士亦以英方成员身份参加谈判。在两日会谈后,新闻公报以“有益,有建设性”形容,但谈判实际上并不顺利。7月底,谈判继续,但新闻公报连“有益,有建设性”的字眼也欠奉。双方仍未就重要的主权问题达成共识。英方未放弃“以主权换治权”的构想,中方则坚持主权治权不可分开。

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谈判未能达成共识,触发香港市民对前途的忧虑,曾经使物价一度飞涨,亦导致了股灾的出现。1983年9月,港元曾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市面出现抢购粮食等情况。港英政府在1983年10月15日起实施联系汇率制度,以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来维系港元稳定。

但在谈判陷于僵局下,人心仍未稳定,香港人无法参与谈判,感到无助。1984年1月,香港政府增加的士牌费,在九龙区引起骚乱。1984年3月14日,香港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议员罗保,在立法局会议上提出动议,所有任何有关香港前途之建议,在未达成最后协定前,必须在立法局辩论。在香港前途未明朗下,1984年3月28日,英资的怡和洋行宣布把总公司迁册至百慕大,令各界被视为英国有意撤资,对香港的前途更加忧虑。

取得共识

1984年1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第八轮谈判,中英双方各自更换团长,中方由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周南担任,英方则由伊文思爵士担任团长,并兼任驻华大使职务。

1984年4月,英国外相杰弗里·豪访华,并就香港主权问题作出让步,令会谈取得重大突破。4月20日,杰弗里·豪在香港发表声明,宣布1997年后英国不再拥有香港的主权和治权。7月底,杰弗里·豪再度访华;8月1日,杰弗里·豪在香港举行记者会,透露协议的十项主要条款。其后的会谈进一步就香港在1997年后的土地、民航、国籍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多项共识。直到9月26日,《中英联合声明》的草案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周南及伊文思代表签署,香港前途谈判结束。至草案签署为止,双方共进行了22次的谈判。

经历多轮的香港前途谈判,中英两国最终就香港前途问题达成协议,并于1984年12月19日,由中国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第三段第12条表明,中国将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确保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香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及民主制度维持50年不变。

声明签署后

198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决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包括香港和中国大陆人士。1985年亦在香港成立基本法咨询委员会,负责在香港征询公众对《基本法》草案的意见。1988年4月,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公布首份草案。1989年2月公布第二份草案,咨询工作则在1989年10月结束。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通过议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过渡期编辑本段回目录

由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签署、至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期间的十三年,被称为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香港经历多番起跌,包括1987年股灾1989年六四事件及引起的移民潮、机场核心计划、1990年代的中英争坳以至主权移交前的歌舞昇平等。中英双方亦在过渡期内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敏感问题:

 香港回归

温哥华

移民潮:中英两国达成协议,香港定于1997年交还中国,一些曾经在中国大陆经历政治动荡的人开始有移民的打算。1989年发生的六四事件,使更多香港人对主权移交后的前景感到悲观和恐惧,令香港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移民潮持续达五年以上,加拿大澳洲美国是当时不少港人移民的热门之选。在移民的高峰期,一些像佛得角等小国也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宣传该国护照可供申请。也有外国领事在发出入境签证时收受利益,犯了贪污行为。

城市方面:不少港人移民选择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定居,当中英属哥伦比亚列治文又有“小香港”之称,其他热门的城市有多伦多悉尼奥克兰新加坡等。在这段期间,香港有不少人才外流,及至主权移交前一两年,一些移民回流香港。

居英权计划:移民潮的出现,令港英政府需谋对策。1990年,英国政府宣布给予50,000个家庭英国居留权,主要给予曾经从事敏感职位的政府公务员及各行各业人士,包括最有能力及动机申请移民的人士。居英权持有人可随时前往英国定居,而无需在英国居留数年以取得居留权(俗称“坐移民监”),而持有人的子女可在英国就读公立中学。如此可令获得居英权人士安心在香港生活,万一香港出现问题,则可随时前往英国,以减轻香港人才及资金的流失问题。但中方对居英权计划表示不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亦对居英权不予承认,持有人仍被视为中国公民。 
 

 香港回归

1915年的九龙寨城

拆卸九龙寨城九龙寨城本身对于中英双方是特殊的地方,因为根据《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九龙寨城仍然是清朝的外飞地,定期会派官员驻守。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国放弃管理九龙寨城、港英政府没有法律权力去管理、解放后的新中国对该区亦力不从心,而香港警方也不敢插手管理九龙寨城的治安。于是九龙寨城成了所谓“三不管地带”(即国、共和香港政府都不管)。1987年两国共同决定拆毁寨城、迁徙居民。九龙寨城最终在1993年拆卸,改建成九龙寨城公园。

清拆调景岭:1949年国民政府迁播台湾后,香港政府将部份不愿迁台的退役老兵安置于调景岭寮屋区。
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自成一国。因此,调景岭具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当时每年10月10日都会庆祝双十节、并挂起青天白日旗。港英政府并没有故意干预这些活动,但随着香港主权即将移交、以及政府发展将军澳新市镇,调景岭寮屋区在1996年清拆。所有居民在政府赔偿下迁徙至其他地区,当中大部份人都迁进了将军澳的厚德邨。 
 

 香港回归

青马大桥

香港机场核心计划:1989年6月,北京发生六四事件。同年年底,港英政府为了稳定民心,推出“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计划包括在大屿山赤鱲角填海兴建全新的香港国际机场及青马大桥等相关设施,共耗资超过1000亿港元。当时的港督卫奕信宣布此项计划时,描述到计划落成后的香港将会像“玫瑰园”一般美好,因此被传媒称为“玫瑰园计划”。但由于此计划耗费庞大,中国政府担心会将香港的储备用光而反对计划。最后由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亲身到北京,与当时的中国总理李鹏签署《新机场谅解备忘录》,工程才能继续进行。

重要官员编辑本段回目录

英方成员

在中英谈判期间,多位英方官员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英国驻华大使兼英方谈判团长柯利达爵士,及接任的伊文思爵士。而港督尤德爵士亦是英方重要成员之一,他为香港前途问题尽心尽力,且在1986年12月任内期间,在访问北京时突然逝世。而接任的港督卫奕信爵士,在中英谈判期间亦是英方重要成员。他对中国的熟悉及对中方的友好态度,同时亦成为影响后期香港施政的原因之一。

1991年,开始传出英国有意撤换有“中国通”之称的港督卫奕信。1992年元旦,英国政府宣布卫奕信在任期完结前提前退休;1992年7月,曾为英国保守党主席的彭定康正式出任第28任香港总督,亦成为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是唯一一位专业政治家而出任港督,并打破了多项前任港督的惯例,包括拒绝接受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颁授的爵士勋衔及没有穿上殖民地官服就职。而他担任港督期间的亲民作风大受市民欢迎,他时常亲自到各区巡视。他巡视中环时品尝泰昌饼家的蛋挞、在湾仔喝凉茶,成为一时佳话。在发表施政报告后亦会亲自出席电台节目接听听众提问,并主持答问大会面对市民质询。

但彭定康的施政却未受到中方欢迎,兴建新机场的财务安排已惹来中方多番反对,最严重的分歧,是彭定康提出的政改方案。方案中建议新增九个功能组别(“新九组”),被中方认为是钻《基本法》漏洞,令彭定康被当时的港澳办主任鲁平骂作“千古罪人”。这也导致主权移交前最后一届香港立法局无法以“直通车”形式过渡1997年,中方“另起炉灶”成立临时立法会,参见下段主权移交后新成立机构。

中方成员

中英谈判期间中方的重要成员包括中方谈判团长兼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周南,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姬鹏飞。根据曾参与谈判的中方官员讲述,谈判中所有重要的决定,实际上是由邓小平亲自“拍板”。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官员

董建华是香港已故船王董浩云的长子,大学毕业后,曾于美国公司任职,后回到家族公司东方海外工作。彭定康上任港督后,他被委任为香港行政局成员之一。199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竞选中,董建华击败了杨铁梁、吴光正和李福善,顺利当选,同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作为首任行政长官。

为保持香港在政权移交前后的稳定,中方同意让港英政府主要官员顺利过渡至特区政府,但部分名称则有所更改,详见政府部门条目。

香港特区政府首任司级官员

政务司司长(前称布政司):陈方安生
财政司司长(前称财政司):曾荫权
律政司司长(前称律政司):梁爱诗

主权移交编辑本段回目录

虽然中英双方争议不断,但香港的经济在1990年代中期有理想的发展,市民开始以较乐观的态度面对即将来临的主权移交。香港股市在1997年初多次创出历史高位。1997年4月,已卸任的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再度来港,主持青屿干线的启用仪式。

英方告别仪式
 

 香港回归

告别仪式举行地点—添马舰

1997年6月30日下午4时30分 (香港时间,下同),港督彭定康正式告别港督府,举行了降旗仪式,彭定康接过曾悬挂在港督府的香港总督旗

英方告别仪式在6月30日晚上6时15分在添马舰露天场地举行,主礼嘉宾包括王储查理斯王子、英国首相布莱尔、外相罗宾·库克、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及卸任在即的港督彭定康。

告别仪式包括传统的英军阅兵仪式,港督彭定康发表临别致词,之后由王储查理斯王子代表英女王致告别词。其他节目包括名为《香港精神》的团体舞蹈、男高音莫华伦歌唱等表演,有超过2000名表演者参与。仪式举行时一直下著滂沱大雨,令嘉宾及表演者甚为狼狈,亦添上伤感。晚上7时45分,英国旗及英治香港旗,在风笛伴奏的乐曲《Last Post》中降下。

(1959年-1997年)英国政府随后在晚上9时15分举行告别晚宴,邀请4000名贵宾参加。由英国外相罗宾·库克及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向嘉宾为香港的未来祝酒。

6月30日晚上,工人在中环政府合署拆下以龙和狮为标记的香港徽章、以及代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皇冠徽号和“ER”字样。中区政府合署在主权移交后改称政府总部。

主权交接仪式
 

 香港回归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主权交接仪式在1997年6月30日深夜11时30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大礼堂正式举行,标志着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的管治。大礼堂内放置中英两国国旗及四支旗杆。中国方面由国家主席江泽民、总理李鹏、副总理钱其琛、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及国家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代表。英国方面则由王储查理斯、首相布莱尔、外相罗宾·库克、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及英军参谋总长格思理代表。7月1日零时即将来临之际,英国旗帜及英治香港旗在右面旗杆上徐徐降下,同时奏起英国国歌《天佑女王》,象征香港英殖时代正式结束。零时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及香港特区区旗在左面旗杆升起,并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仪式上,查理斯及江泽民先后致词。
 

 香港回归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政权交接仪式完成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随即进行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宣誓仪式,行政长官董建华、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等先后宣誓就任。临时立法会随即在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会议,通过一些重要法案。

英方主要官员并无出席特区政府官员宣誓仪式。彭定康与家人陪同王储查理斯,在添马舰与香港市民挥手告别,并登上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护送下离开香港。首相布莱尔及其他英国官员则乘飞机返回英国。

其他庆祝活动

香港特区政府及民间团体在主权移交后举行多项庆祝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7月1日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的烟花汇演,吸引不少市民在维港两岸欣赏。官方亦举办了如文艺晚会等活动,以庆祝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不少活动以出没于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及香港市花洋紫荆为标志。


主权移交前后新成立机构

临时立法会:由于中方拒绝承认由彭定康在主权移交前、被指控以“三违反”方案产生的立法局,单方面取消代议政制“直通车”过渡1997年的安排。中方在1996年“另起炉灶”,经推选委员会选出60人成立“临时立法会”(简称临立会),以在政权移交后取代原有的立法局。英国管治时代的立法局在7月1日零时解散,未有进入临立会的议员即时失去议员身份,当中部份在6月30日晚上在立法局大楼上向市民挥手道别。

临立会在7月1日即时开会,除了订立确认主权移交后的必要法例以外,并立即把多条由前立法局通过,被指为对特区政府施政不利的法例即时推翻。临立会也恢复了极具争议性的《公安条例》,规定超过指定人数的公众集会及游行必须向警务处处长申请“不反对通知书”后方可合法进行,被指剥夺集会自由、打压言论自由、侵犯人权。

驻港解放军:1997年6月30日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沿海、陆、空三路正式进驻香港,军车经过市区道路抵达各军营,军舰则在翌日早上从深圳妈湾码头经过维多利亚港等香港水域到达昂船洲海军基地。解放军以中环添马舰作为驻港总部,并接收了原驻港英军的各项军事设施。

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根据《香港基本法》第13条的规定,香港的外交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香港政权移交后,中国外交部在香港成立特派员公署,处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办事处位于中环坚尼地道。 

关键人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邓小平:

1982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使英方彻底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谈判之初,对于英方提出的“主权换治权”,邓公以“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我们不是清政府”的义正辞严的表态,迫使英国人全面退却。主权问题的解决,也为以后的谈判定下了基调。二是关于中国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曾一度在此问题上陷于胶着,邓公一句“驻军是主权的表现”的表态,将此争论一锤定音。

邓公晚年一直关注着香港的发展和变化,并期待着其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公多次表示,希望香港回归后,能“到祖国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然而,天不从人愿,1997年2月,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此时距香港回归不足5个月。

周南:

1984年1月,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周南,接替姚广出任中英第2阶段第8轮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当时,英方虽然表示不再坚持对香港的管治权,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但却含糊地表示,要谋求与香港的“某种密切联系”,甚至还要求九七后香港要保持“完全自治”。谈判一度陷于僵局。

为了加快谈判进度,周南担任代表团团长后,在中央的部署下开始“变法”,在正式谈判之外增加了私下接触和非正式磋商。这对加快谈判进程起到了一定作用。最终,1984年9月,周南代表中国政府完成了与英方就香港问题的谈判,并与英方代表团团长伊文思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至此,历时两年的中英关于香港九七后前途的谈判宣告结束。

1990年,周南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等职。香港回归后,周南功成身退,卸下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职务,过起了退休生活。回归前夕,周南在香港出版了《周南诗词选》,学界耆宿赵朴初、饶宗颐、钱钟书等为之或序或跋,影响可见一斑。

鲁平:

前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及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已退休。八十年代初的中英谈判,鲁平作为中方重要的谈判人和智库要员,经常出谋划策,是中英谈判的关键人物之一。1992年,时任香港总督彭定康推出“新九组”的政改方案,惹来中国政府的不满。鲁平叱责彭定康为“香港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这一句说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香港是否平稳过渡回归的重要标志。

董建华

1996年在四百人的推选委员会中,击败三名对手:杨铁梁、吴光正及李福善,胜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竞选,同年接受中国政府委任。在首任五年任期完结后,在没有其他候选人竞逐下,于2002年7月1日连任,原于2007年任满,但在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请辞,3月12日获接纳。他任内曾爆发多场大规模示威、他的多项政策受到争议、要求普选的声音亦转趋强烈。

撒切尔夫人:

如果说,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灵魂人物是邓小平,那么英方则是首相撒切尔夫人

平心而论,铁娘子在谈判桌上不敌邓公,也不能全归咎于她的个人能力与谈判技巧。毕竟,中方公理在手,国力在后。其实,从香港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来看,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后代,铁娘子还是显示了灵活务实的政治智能和策略,最终顺应了历史大潮,为中英两国共同完成香港平稳回归中华的伟业,作出了贡献。香港的和平回归,也为国际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彭定康:

1992年出任第28任港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中国恢复对香港使主权前一日为止。彭定康上任后不久便与中国陷入恶劣的关系。1992年10月,彭定康发表了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报告涉及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但中国政府随即大表不满,指出改革未曾咨询中央意见。时任港澳办主任的鲁平更斥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而彭定康自宣布政改方案以后,再没有被邀请与中国领导人会面。

贺维

1982年中英开始香港问题谈判,贺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成为中英谈判中的关键人物。在中英历时两年的谈判中,贺维多次访华,并受到邓小平的会见。邓小平1984年7月31日与贺维的谈话,成为阐释“一国两制”的经典性文件。中英开始就香港前途的谈判后,贺维与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英方代表团团长柯利达,同被认为是“亲中派”。应当说,在促使撒切尔夫人放弃其“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上,贺维与柯利达起到了一定作用。

由于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与撒切尔夫人意见相左,1990年11月1日,时为副首相的贺维辞去在政府中的所有职务。1992年,贺维被封为终身贵族。

柯利达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是中英谈判英方幕后总指挥,那么,谈判前期英方处于谈判一线的领军人物则是柯利达

1982年秋谈判开始时,柯利达以其英国驻华大使的身份被任命为英国代表团团长,直接参与谈判。

虽然自第7轮谈判后,团长一职由新任驻华大使伊文思担任,但由于柯利达的新职务是首相外事顾问兼负责香港事务的外交部次官,因此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负责与中国的谈判。

柯利达对中英双方最终签署联合声明,起到了积极作用。柯利达以其对中国事务的洞察与了解,提出了“避免对抗、推动谈判”的建议。这个建议最终促使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在主权问题上同中国对抗的立场。

卫奕信

1987年4月至1992年7月,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历时5年。他是英国政府中公认的中国通,也是中英联合声明的起草人之一。在其任内的5年中,香港正处于回归前的过渡期。

在中英涉港事务上,卫奕信主张与中方合作,并依照《中英联合声明》的原则和规定处理过渡期事务。这样的立场与当时英国政府的强硬派不合。1992年,彭定康取代卫奕信出任港督。以此为标志,中英在香港问题上进入了激烈的冲突期。

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回归

位于维多利亚公园的维多利亚女王铜像

主权移交是香港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对香港影响深远。主权移交前部份香港人对中国大陆政权的恐惧带来了移民潮,曾一度造成人才及资金外流;另一方面,主权移交加速了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在经济及社会上的融合。香港政权移交也标志著英国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光辉的“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终结。

主权移交也为香港本身带来不少变化。1997年7月1日后,所有政府机构改为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从硬币、邮票和政府办公室消失,但政权移交前的所有纸币及硬币至今仍然流通,大量市民曾经收集“女皇头”硬币而引起硬币荒;邮票上则改印“中国香港”。所有政府机构及组织皆除去“皇家”的称号,例如皇家香港警察及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只有皇家香港游艇会保留原名。原香港总督的官邸港督府改名为礼宾府,但首任行政长官未有迁入。在法律文件中,本来用上“皇家”/“官方”(Crown)的地方,改称“国家”(State);被委位为御用大律师(Queen's Counsel) 的大律师,则改称资深大律师(Senior Counsel),法院名称也作了一些改动,而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地位亦被加强。除此以外,几乎全部以英国王室成员、政府官员或地方命名的香港地方、街道及建筑物,例如:皇后大道﹑维多利亚港﹑弥敦道等,仍然保留旧有名称,维多利亚公园亦依旧保留了维多利亚女王雕像。

一些与英国有关的假期,例如“英女王寿辰假期”被取消,新加上的假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或称“回归纪念日”)、佛诞节等。

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积极推动母语教学,大部份学校改以中文作为教学语言,以广东话授课,但英语仍然是中小学校的必修科,而大部份学校亦教授普通话。可是由于担心以母语教学会使得香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水平有所下降,这种做法遭到很多家长的反对。

香港在主权移交后一些地方也因《香港基本法》维持不变。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享有多方面的独立地位,包括独立的司法系统,继续使用普通法,中文及英文同时是法定语言。在贸易上维持关税独立,跟世界各地有自由自主的贸易关系,并继续以独立身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管理线边界亦继续维持,只是海界有小改动,并维持独立的出入境政策,中国大陆居民必须申请才可进入香港。政权移交后,中国为香港另设特区护照,可于多国包括欧盟及日本等享有免签证待遇,出入境程序较中国大陆和台湾居民简单快捷。香港的道路沿用英国的左上右落即右軚车,有别于中国大陆的右上左落的左軚车,大陆与香港的车辆均需分别申请牌照才可使用对方道路。

在体育方面,香港仍可独立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等,由港协暨奥委会负责,亦拥有独立于中国大陆的香港足球代表队。由于主权移交后香港亦脱离英联邦的行列,在1997年之后便没有参加英联邦运动会。现在则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

重大意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回归不单是换一面国旗、区旗,更换一些名称便能落实,还要经过一段心路历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而这个转变,首先发生在法律制度上。”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区政府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六月十日在香港谈及《基本法》实施情况时说,“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们掀起了宪制的新序幕,在原有法律不变的原则下,迈进法律史的新里程。”

梁爱诗表示,回归的意义在于香港回到自己祖国的主权下,虽然香港实行与内地不同的制度,我们与内地和台湾、澳门同胞生活在同一个国土上,同为中华民族,共用同一语文,共享同一文化,共有同一源远流长的历史,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归前彭定康的政改,使原有直通车的计划被破坏,如果没有一个机构去执行立法会的工作,整个政府便会瘫痪。因此,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筹备委员会决定设立临时立法会。香港特区刚刚成立,临时立法会的合法性便受到挑战,幸而法院在短短一个月内便确定了它的合法地位,否则政府无法运作,社会将陷于混乱。

回归吉祥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回归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还被选为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的成立典礼上,主席台上悬挂的大型庆委会会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条活泼可爱的卡通形式的中华白海豚一跃而起,在浪花上嬉戏,中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主要组成部分棗配有五颗星的紫荆花,外圈是中英文的会名。会徽的构图体现了香港人民向往回归的喜悦心情:海浪既有圆圈形的浪花,又有长条形状的波纹,象征着喜悦与欢庆,而红底白花的紫荆花位于中华白海豚与波浪之间,显示着港人的胸怀。

选择中华白海豚为迎回归吉祥物,也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是由于中华白海豚与香港的渊源极深,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龙鼓洲及沙洲一带,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中华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贵动物,而香港正是离不开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华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华”二字,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后代,具有不忘故土,热爱家园的品质,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回归祖国。第三,是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具有强烈的家族依恋性,尤其是雌兽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当幼仔在渔网附近,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雌兽会在网边急躁地徘徊,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其亲情令人感动。正是这些特性,表达了香港人民热切期待回归祖国怀抱的迫切心情。 

回归纪念币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97香港回归祖国金银纪念币(习称“97币”),共1套3组。第一组金银币共3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1枚,于1995年12月1日发行;第2组金银币共3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1枚,于1996年7月1日发行;第3组金银币共4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2枚,于1997年7月1日发行。

香港回归



三组的正面图案相同,均由天安门、华表、牡丹组成,并标有“中国人民共和国”和年号的字样。背面图案不同。第1组图案:上方为邓小平肖像和飞翔的和平鸽,下方为今日香港繁荣的楼景及面值,中间为“一国两制”中英文字样。第
2组图案: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文本及紫荆花,下方为九龙繁荣的景致及面值,周边是“平稳过渡,长期繁荣”中英文字样。第3组图案:5盎司精制金币背面上方为邓小平肖像及光芒,下方为香港海景及面值,周围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中、英文字。1/2盎司精制金币、1盎司精制银币和1盎司普制银币背面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下方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海景与面值,中间为礼花,周围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中、英文字。

币的材质、规格、发行量分别为:一、5盎司金币1枚,含纯金5盎司,成色99.99%,直径60毫米,面值500元,发行量228枚。二、1/2盎司金币1枚,含纯金1/2盎司,成色99.9%,直径27毫米,面值50元,发行量1.18万枚。三、1盎司银币1枚,含纯银1盎司,成色99.9%,直径40毫米,面值10元,发行量8.8万枚。四、1盎司普制银币,含纯银1盎司,成色99.9%,直径40毫米,面值10元,并铸有“BU”标志,发行量80万枚。

2、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流通纪念币,共1套2枚,于1997年7月1日发行。该套纪念币面额10元,直径25.5毫米,材质为铜合金双色镶嵌。两枚纪念币的正面内芯主景图案均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五星花蕊的紫荆花,外环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下方为1997年号。背面一枚内芯主景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文本及表示欢庆的牡丹花,外环上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字样,下方为10元字样,两边用两个五角星装饰;另一枚内芯主景图案为香港风景,右上方为10元字样,外环上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字样,下方用花纹装饰。发行数量为2000万套。

香港金融管理局代表港府发行的有:

1、1997年纪念金币。全套1枚,为法定货币,用22K金铸造,面值1000港元,每枚附有独立编号的证明书。正面为现时流通硬币的紫荆花图案,背面为香港海边高楼大厦林立的图案。纪念金币的售价为3988港元,全球发行量为9.7万枚,其中在香港发售6.9万枚。

2、精铸纪念硬币。全套7枚,币值与现时流通的7款硬币相同。每枚硬币正面均为紫荆花图案,背面刻有不同的图案和币值。精铸纪念币经特别打磨,铸成后即存放于礼盒密封包装,方便收藏。此套硬币的发行量为9.7万套,其中在香港发售7.3万套,每套售价398港元。

香港回归

以上两种币,在香港以公开认购的方式发售,每个香港身份证持有人限认购一枚和一套。

香港回归祖国纪念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雕刻精美,铸造精良,成色标准,重量合格,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已成为币坛精品

相关歌曲编辑本段回目录

《茉莉花》

《公元1997》

歌词: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看你离去。

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看你离去。

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

1997年,我悄悄的走进你,让着永恒的时间和我们共度,让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

1997年,我深情的呼唤你,让全世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名字永驻心里。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

1997年,我悄悄的走进你,让着永恒的时间和我们共度,让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

1997年,我深情的呼唤你,让全世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名字永驻心里。

曾经有过的常常黑夜,曾经有过的痛苦离别

多少个人拥抱光明,你和我的心永远不分离。

1997年,我悄悄的走进你,让着永恒的时间和我们共度,让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

1997年,我深情的呼唤你,让全世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名字永驻心里。

图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回归视频编辑本段回目录

艺术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政府一站通 http://www.gov.hk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香港回归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