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元:1935年出生,上海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级顾问,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通信系统技术委员会(IFIP-TC6)中国代表,清华大学校园网、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CERNET、"86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网的主要创建人,主持了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互联网报文汉字编码规范RFC1922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第一起草人,清华得实公司董事长。」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1996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在胡道元教授指导下,向IETF提交的互联网技术草案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由中国提出制定的第一个互联网国际标准。
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胡道元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安全专家,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通信系统专委会中国代表,第一、二届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委员。
为我国教育科研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清华大学校园网的主要规划者,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的发起人和主要创建人,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发起人和主要创建人。在教育科研网的技术路线制定、体系结构设计和若干关键技术的解决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为我国最早从事Internet研究和建设并在Internet年会上发表论文的学者。最先倡导采用Internet体系结构和标准建网,对中国Internet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了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Internet报文汉字编码规范——RFC1922文本。对中国Internet建设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很多好评,被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知名学者田长霖博士称为中国Internet之父。
在高科技863项目——国家CIMS实验工程的研究和建设中,主持研究和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提出的技术策略对CIMS实验工程集成环境建设起了关键作用。主持完成了5项有关CIMS网络的研究课题,成果突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我国最早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了多项有关网络基础研究、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持起草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国家标准。为建立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信息网络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在信息网络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建设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发表著作十余本、论文近百篇,在社会上影响甚广。
由于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美国工程师学会颁发的CIMS大学领先奖。
记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先行者之一编辑本段回目录
被称作中国"硅谷"的中关村,15年前叫"电子一条街".那时,中关村的众多公司还没有连接到Internet上。1994年4月,胡道元作为中关村地区的教育和科研示范网工程(NCFC)的主要创建人,和他的同事们一道,经过艰苦努力,使NCFC工程正式接入Internet,成为中国首个直接接入Internet的网络系统。从此,中关村的高科技公司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全世界,在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和高效时,也把"中关村"的名字传递到世界各地,而胡道元等人也作为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先行者广为人知。
中国计算机.网络之父-胡道元手稿1组。图片一
中国计算机.网络之父-胡道元手稿1组。图片二
变革首先是思想的解放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开放的中国观念还很封闭,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有两件事对胡道元触动很大。1980年,国家教委组织一个代表团去英国考察,胡道元是成员之一。当代表团来到英国伦敦大学参观时,一个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联系,几分钟后,回信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台计算机传过来。1983年,时任清华大学计算机中心主任的胡道元作为访问学者进入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考查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当时,互联网还处在美国军方的控制之下,全美共有4个站点,UCLA站点是其中之一。通过学习和实践,胡道元认识到校园网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通信中的作用,坚定了其在中国建设互联网的决心。一年后,他回国,着手建设清华大学校园网。
胡道元是这样谈他的感受的,"对外国高科技的关注和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走出去,去亲自感受,是不可能知道外国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也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和世界高科技发展潮流保持一致的机遇。"但在当时,清华校园里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传递电子信息只要把信息拷到软盘,由人携带就可以,没必要花费很多的经费和精力去搞网络。对此,胡道元提出"网络是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的观点。谈到此,胡道元笑着告诉记者:"别看现在讲起来极其平常的一句话,在当时却涉及到解放思想的问题。"清华大学校领导支持了胡道元的倡议并做出立项建设清华大学校园网的决议,从此清华校园网的建设开始起步。
经过一年的攻关,胡道元和他的同事们自力更生开发出X.25等核心技术以及建设网络所需要的软硬件系统,清华校园网浮出水面。通过建设清华校园网,为后来建设NCFC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由此还培养出一批中国最早的网络技术人才,为今后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事业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偶遇"的NCFC现在的NCFC已经众所周知,但它的正式启动却有几分"运气".1988年12月,胡道元从加拿大UBC大学引进采用X400协议(电子邮件国际标准)的电子附件软件包,并在清华大学校园网内应用,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范围内收发电子邮件。但胡道元显然并不满足仅仅在清华建设互联网。
1988年冬天,胡道元参加完东北大学刘积仁博士论文答辩后,在回京的列车上,恰巧遇到原国家计委高科技司的领导,正陪同世界银行向中国高新科技提供贷款的官员和专家进行考察。胡道元抓住这次机会,同外国专家直接交流,并向外国专家建议,世界银行应考虑为中国互联网建设提供资金。
世界银行官员和专家参观完清华校园网后,对清华校园网的建设感到很兴奋。随即,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专家组决定从立项的两亿美元各个项目中分别抽取一部分资金,资助我国搞中关村地区的教育和科研示范网,即把清华﹑北大和中科院连接在一起的NCFC工程。1990年4月,NCFC工程正式启动,3年后,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
再提起那次偶遇,胡道元认为那也许使中国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和Internet互联,虽看似运气,但清华网的实力却是真正的动力之源,"清华校园网的框架无疑是基础,没有它,说服世界银行的官员和专家组投入资金是不大可能的。"超前的TCP/IP 1992年,美国信息通信代表团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参观时,看到清华的研究人员用TCP/IP协议进行网络信息的传输感到非常吃惊,在美国专家看来,即使在美国,TCP/IP协议当时也是很超前的。
网络建设好了,但通信协议的确定随之提上日程。现在,使用TCP/IP协议是如此自然,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上对究竟采用何种标准,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究竟是采用DECnet、ISO/OSI标准还是TCP/IP标准,这关系到中国网络时代总体技术路线问题。胡道元依据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提出TCP/IP协议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把NCFC这样重要基础设施的网络体系结构和一个公司的产品(DECnet)绑在一起,是有巨大风险的。而ISO/OSI标准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好的模型,但没有工业界的产品支持。"多年以后,世界范围内互联网传输协议主要应用TCP/IP协议,证明了胡道元预见的前瞻性。
胡道元已经年逾古稀,但这位老者似乎并不服老。作为清华得实公司董事长,他仍领导着得实公司在信息安全领域继续努力。当然,变化还是有的,从清华校园网到NCFC,再到得实公司,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角色在默默地发生变化:从一个建设网络的"前锋"变成了守护网络的"守门员".或许,当年"明星"的光环正逐渐地扩散延续,笼罩在一群人、一个企业上面。
胡道元教授讲述中国技术员RC1922标准的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持人:我想刚才郭主任有一件事情没有介绍,我们中国互联网络第一管理办法也就是当时说国务院的5号令,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互联网的管理模式、格局仍然还是这个5号令的模式。中国的互联网才能够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的发展技术标准很重要,中国的科技人员在国际标准的过程当中有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我记得1996年的胡教授他带领大家制定的一个关于中国的传输标准,这个被国际所接受,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技术员提出的第一个标准,RC1922,下面我想请胡道元教授讲一讲这个标准的情况。
胡道元:各位领导、中国互联网的朋友们,你们好!首先我要感谢东道主举行这么一个盛大的活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环境,共叙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叙旧。我们风雨十年,确实是这样,刚才几位同志已经说了,我们中国互联网回顾历史大概至少是15年,15年进入到今天,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作为我是一个参与者,感到十分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初次的时候我们确实经历了比较艰辛的历程,这个艰辛的历程有两个方面,从任务来讲,我们在互联网方面,我们的观念,我们的实施我们的人才我们的经验我们很少的。从外部来讲,从国际上讲,我们中国把Internet版图拿来找不到中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如果靠我们的自己的努力创造中国的互联网。刚才说了建设RC标准的问题我记得94年的时候,亚太地区的Internet有一个工作组专门在中国召开了Internet的年会,同时有工作会议,有一个工作组是讲国际化和本地化,我参加这个工作组以后就提出一个倡议,就是这个国际化和本土化中间能不能立一个项,就是搞汉字在Internet的传输,以前是英文统治的,当时就得到的响应,我们联合了亚太地区的很多专家,花了一年的时间,提出的一个文本,这个文本是SO2022CM(音),这个我们大陆的图标也支持台湾的。大家知道这个文本在Internet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来没有在这里面提出建议,我们这个文本上去以后Internet的很快就批准了RC1922,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在Internet有中国的声音,第二是中国的文化应该在Internet得到体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声音在Internet里,我们希望中国的更多文化普及到Internet里面。
毛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四个人物不应忘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钱天白 钱华林 刘韵洁 胡道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从1997年开始做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和大事记,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截止目前,互联网用户人数 7950万,上网计算机数3089万,网站数59万,出口带宽27G,已经从十年前的第77位发展到第二位。不过,谈到中国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有几个标志性人物我们将会提到。
第一位就是钱天白。1987年9月14日 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第一个EMAIL;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中国互联网进入第一个发展阶段。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代表中国在InterNIC首次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域名,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标识,钱天白先生为中国人在互联网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并由此担任了中国域名的第一任行政管理联系人,为CNNIC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由于他对互联网发展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上网第一人”。
从1994年的5月21日开始,CN域名服务器落户中国十周年。CN域名也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域名,成为中国企业上网的首选域名。
第二个就是钱华林。胡启恒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1989年国家计委下达了一个项目,由中科院牵头、联合北大、清华,建立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启动,打算建立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没想到一不小心,跑题跑出个互联网的雏形。
钱华林教授是这个项目的技术牵头人,互联网发展在美国,开始不愿意让社会主义国家加入,经过争取和利用一切有可能利用的机会,这样到1994年4月20日,美国互联网的主管部门国家科学基金会同意了中国联进Internet。中国科技网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功能连入INTERNET的互联网单位。中国从这一天开始,被世界正式承认拥有国际互联网的国家,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名成员。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刘韵洁,领导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商用互联网CHINANET,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
最后我还想提提胡道元,他领导的清华大学的科技人员提交的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在1996年3月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被IETF认可互联网国际标准,带了一个好头。
这些前辈是中国互联网起步和发展的幕后英雄,为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不应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