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社交,我们就不能不想到Facebook,Twitter,微博,人人网,QQ空间这样的产品。的确,这样的产品成为与朋友、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可以了解朋友的动态以及他们的喜好。不过这些大型的社交网络逐渐变成了一锅大杂烩,什么事情都分享到这锅百煮不烂的汤中。
我们很容易陷入到巨大的信息流中从而迷失于其中,三观也被毁无数次。同时,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也沾染上了线下的人情世故,当初本来想在网上逃避和畅所欲言,但现在需要顾及别人的想法,觉得很累。对于商家来说,如何在这些社交网络中精确投递广告也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毕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雄厚的资金购买那些让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广告位。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小众的社交网络才逐渐地涌出水面。这些小众网络既由一群拥有同样爱好的粉丝们自发建立的小型社交网络,也包括极具特色的垂直社交网络。它们不像Facebook,微博这些巨无霸们那样拥有海量的用户,但它们拥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用户维持着单纯的社交关系。它们有可能只是维护同好者们的一片小园地,不考虑赢利;或者另辟蹊径,成为瞄准某些客户特定受众群,来吸引广告主精确寻找到潜在的客户。
就像MySpace,它原本是可以与Facebook相抗衡的社交网络,在2006年的时候还是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络,随着自身战略的失误和Facebook黑洞般的扩张,MySpace的访问量已经坠落到200名开外,日用户数也从2000万锐减到了200万,已经是小众社交网络了。索性,MySpace在前一段时间改版,彻底转型音乐社区,期待能以“音乐”为特色,重新回到社交网络霸主行列。
Tony Hawk是美国尽人皆知的滑板巨星,他想把滑板这项街头运动推广到全世界,不仅如此,Tony Hawk还是一名小众社交平台的创始人,并在网络上创建了自己的社交帝国-Shred or Die。Shred or Die中汇聚了丰富的媒体功能和社交功能的最佳组合。现已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集中地,在向铁杆爱好者保持原真性的同时,向大众传播他们对极限运动的热情。
ArtStack(艺推)是一个为艺术圈的同志们专属的社交网络,ArtStack结合了Pinterest, Twitter和Facebook的功能,使用户可以尽显其艺术趣味,还能分享臭味相投者们的发现——就像通过看Facebook友邻们正在Spotify上听什么来发现新音乐。目前艺推已经吸引了不少大牌艺术家,诸如艾未未,Sterling Ruby和Conrad Shawcross, Barbara Hepworth等,英国文化大臣Ed Vaizey也展示了自己的几件作品。目前艺推只接受邀请注册,恩,很符合这些艺术家们的特色。
SkinnyScoop则把目光盯在女性群体,这个网站旨在给女性朋友推荐适合于女性阅读的书籍,使用的App,也授予她们美容秘诀、育儿经验等各种有趣的事情。网站的目标就是为女性推荐这些可以给她们带来知识和影响的产品,且它们注意到在美国,女性拥有85%的购买决定权,消费金额搞到5万亿美元。目前它们已经得到天使投资们的青睐。
在中国也有一些小众群体的社交网络吸引着圈子里的人。
像Catfan这样的小众微博客网站,最近它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更新,新版最大的决定就是放弃支持IE8, IE7, IE6等旧的浏览器,全面应用HTML5, CSS3等最新的技术,虽然这艰难的决定可能会损失一定数量的访客,也让这本本身就已经小众化的微博网站继续保持小众化的特色,要知道,Catfan这个微博是由负责人黎言卓一个人开发维护的,这个网站从2010年3月就开张(比新浪微博都早),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清新的风格吸引了一小撮死忠用户,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有电波网,是专门为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轻小说)粉丝开设的、ACGN领域目前唯一的垂直微博网站,为国内阿宅和众多网站社团提供微博类型的互动交流平台。宅友们能够通过“电波.me”简约而萌化的界面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平台与众多同好进行轻松的互动和分享。
TECH2IPO昨天报道的鸸鹋动物园,鸸鹋动物园之前是由一群动物爱好者共同维护的图片阅读类博客,以收集整理翻译有趣的动物故事和宠物养护知识为主。在09-10年间发展达到顶峰,单日访问量曾经高达20万,以至于服务器持续宕机。鸸鹋动物园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的用户都是携带真实的动物入驻,模拟宠物的行为进行社交活动,将自己的人生扩展到虚拟的宠物世界。
飞赞,则是面向同志的社交网络,在2010年2月20日正式上线,CNN认为飞赞是中国的同志版facebook,飞赞网内容清新,简洁,致力于打造一款无色情的同志社交网站。飞赞在其网站上报道过众多同志人物的快乐生活,受到国内同志们的追捧。
粉笔网则把目标投向了国内庞大的教师资源,于今年8月正式上线,这是一个专属教育培训老师和学习者的互动平台。根据不同科目向用户推荐行业内的明星老师和相关课程,学生可以私信老师相关的问题。老师也会在粉笔网发布大量的资料和笔记来指导学生。粉笔网自己也有一个资料库供用户下载,吸引广大学生的欢迎。
除了以上,还有不少。你真的没法预料到这些小众社交网络明天可能会怎么样,当然也可能继续保持这种小众的市场,不出风头,小投入,通过获得小笔的广告费维持生存。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梦想,只是单纯守护的自己的理想和对爱好的执着。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成为掀翻Facebook的潜在力量,成为在某一领域内的佼佼者。
这种事情,谁能说得准呢?
小众社交网络正在崛起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美国《快公司》杂志网络版上月刊登题为《小众社交网络的崛起》(The Rise of Niche Social Network)的评论文章称,规模更小、更专业的社交网络非但不是营销人员的噩梦,反而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新领域。
以下为文章全文:
可以将Instagram上的照片分享到Facebook(37.08, 0.52, 1.42%)和Twitter,既令人高兴,又令人厌恶。当我想把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分享给不玩Instagram的Facebook好友时,这项功能就能帮上大忙。当我想分享非常适合发在Twitter上的照片时,也可以轻易完成。但如果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都看到同一张照片,我会立刻崩溃。尤其是当这些照片只是我朋友的一只猫时,更是令人郁闷。简而言之:跨平台整合已经有些过度,导致巨型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无用信息。
巨型社交网络:智能性逐渐丧失
在大型社交网站上,一个人的网络通常过于庞大,根本没有真正的社区可言。在真实生活中,你可能隶属于不同的社区:动物爱好者、界面设计师、父母等。你的网络生活也应该反映你的真实生活,这并不是说一切都必须隔离开来,但你应该感受到与周围人的联系。
当你的信息流中充斥着杂乱无章的信息,便会令人不胜其扰。由于信息量过大,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反而会迷失在洪流之中。作为一名营销人员,Facebook和Twitter已经成为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今依然有效。但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还是渴望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我渴望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互动和参与。网络无疑为我们赋予了无限连接的力量,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它浪费在更新彼此的生活琐事上。
在整个社交巨头的过饱和状态里,最令人懊恼的部分,莫过于年轻人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缺点的典型代表。据说,我们之所以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触手可及的技术。但正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一旦某项活动反复出现,便会失去实际意义。或许是因为我的朋友都很无趣吧,但阅读我的信息流的确没有多少意思,因为一切都太寻常,太容易预料。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作为一个网民,已经不能继续学习或成长。
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解药:针对特定的小范围人群打造的小众社交网络,可以让注意力、社区和言之有物的内容在网络世界获得重生。Quora、Quibb、Path、Potluck甚至Medium等网站和应用都已经成为志同道合的人相互联系的纽带,可以帮助他们成立新的社区,甚至在数字空间里恢复言之有物的讨论。借助像魔法一样强大的活力,新的小众网站正在将智能因素重新引入社交网络,让深陷阴霾的网络世界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小众网络如何恢复社区
当Quora 2010年发布时,便构建了一个高度专注的舞台。这个社交网络的目的只有一个:问答。作为“聪明人的雅虎(27.32, 0.18, 0.66%)问答”,Quora上线第一年便吸引了50多万用户。该网站涉及范围极广,很快成为了既专注又庞大的社区。在我的日常工作中,Quora已经成为了寻找灵感和探索新知的重要平台。上面有数不清的社交媒体、市场营销、推广策略、数字文化方面的文章。Quora是好奇心、爱好和智慧相结合的神奇产物。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与志趣相投的人展开讨论,贡献自己的价值,实现双赢。
类似地,Quibb和Potluck也通过链接分享这个简单的目的构建了社区意识。虽然Quibb主要针对与工作相关的新闻,Potluck则更像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平台,这两个网站都是寻找相关内容的一流平台,由用户自己来选择关注的对象和参与的话题。与Quora类似,Quibb和Potluck也可以让用户融入数字社区,深入了解他人的观点。这些网站都可以让你随时参与到相关行业中,并展开言之有物的辩论。
Path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社交网络。虽然它起初也会要求你整合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和Instagram账号,但区别在于,Patch会限制你所添加的好友数量。最终,Patch创建了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连接和互动空间。它促使你邀请家人和密友,而不是几年前的泛泛之交。从本质上讲,它就是社交网络中的微观生态系统,它的目的也是让你与他人联系,甚至也存在过度分享的问题,但仅限于你真正关心的小圈子。
最后,还有埃文·威廉姆斯(34.99, -0.36, -1.02%)(Evan Williams)开发的Medium:对于处在虚无状态互联网而言,它就像是一座灯塔。Medium没有“关注”或“好友”功能。对于一个读者而言,仅有的两个按钮就是“评论”和“推荐”。虽然Medium上没有太多的互动,但我个人的使用感受却远超其他平台。该网站的设计非常合理,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将你与大批观点鲜明、发人深思的写手联系起来,让你从中获得启迪。
小型社交网络能否继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网络能否在巨型社交网络一统天下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至于沦为过饱和现状的一部分?或者更进一步来看,他们是否想继续发展,并试图与传统社交网络展开竞争?
虽然巨型社交网络已经略显疲态,但仍然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地方。对于新手来说,Medium会与Twitter关联,Quibb也要使用Twitter来登录,所以当你要分享内容时,会默认分享到Twitter。当然,这又是一条转瞬即逝的Twitter消息,但至少言之有物。与单纯的抱怨天气不好相比,我更愿意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尽管如此,我认为Medium与Twitter的这种关系或许是“隔离传统社交网络与小众社交网络”这一准则的一个例外。
如果你是企业主或创业者,你或许会担心在小众社交网络上无法接触到大量受众,其实不然。这本身就不是这类网站的初衷。如果你的多数社交网络好友都不感兴趣,为什么还要将小众信息发到针对这些人设计的平台上呢?这有违这些社交网络存在的初衷。将你的粉丝转移到小众网站上,可以让他们将你视作你所在行业的意见领袖。或许,你还可以启发其中最聪明的一部分人加入到对话中。(思远)
小众化社交网络时代来临?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Tom Cortese是 Proust.com 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他不但经营管理着公司每天的业务,还继续打造一个独特的空间提供给家庭与亲友,让他们可以分享并且保存他们之间的回忆。你可以在Twitter上关注他,@tcortese。
信息(Feed)是Facebook,Twitter与Google+上非常关键的元素。这些信息很多都是有关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关注上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一种传染性的能量。这个特别的能量,不只是让用户每天都会回到社交网站上去关注与发布仅此而已,这其中更关键的是我们分享的是什么,愿意分享给谁。
这些大量的社会化的网站在今天发展的非常之快,就如一个线上的城市一样。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正在建造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我们会在我们的信息墙上(Feed)上关注更新状态,然后我们会有意识的分享我们自己的状态,虽然我们知道我们分享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被其他的信息给覆盖。所以真正属于我的社交网络在哪里,在哪里又可以产生更多得回馈呢?怎样在一个社交网络里,信息不是像快速地流水一般被不断的更新,而我可以与更小的,更亲密的圈子的朋友交流?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从与大家得分享与连接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是当你的社交网络关系被置身在一个非常大非常广的圈子里的时候,你会不经意地去分享与发布一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信息,而信息的实质可能并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光彩。
我们所知道的三大社交网络,Facebook,Twitter与现在的Google+,这些都是载有巨大的信息量与非常大的社交圈子。这其中被分享地信息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被区分了优先次序。从结果上看,在这三大社交网络里,我们分享的东西其实是非常相近的。这些网站鼓励人们去分享同一类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非常流行的,但是并不代表全部。在社会化互动里,这一类的信息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而除此之外还有别的:
Google的圈子给我们的启发
Google+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分享不同的信息给不同的人。G+里有圈子(Circles)的功能,Google的论点是-我们在线下会分享不同的信息给不同的圈子里的人,所以在线上我们也需要这么做。连Facebook也开始认同这个观点,最近它在分享信息的时候新添加了分享控制(SharingControls)的功能,就如G+Circle一样,可以选择你分享给谁。但是,这不单单是关于你可以选择分享给谁,更重要的是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交网络里,这个社交网络里的内容(context),正在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你在线上关注与分享的信息。
作为一个用户,无论是在G+Circles还是利用Facebook的新的分享功能,我会感觉我站在与我们分享信息的同事的圈子里把信息分享给家人朋友,或者是站在朋友的圈子里选择性的把信息分享给公司的同事,这让我觉得非常的不自在。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你会想要一个特定的圈子,你可以不用担心在这个这个圈子里说的话会影响他人,或者你在分享信息的时候还会在意别人,发布不合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虽然我的朋友与同事都在G+和Facebook上,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和两边都有很好的互动与交流。相反的,我的同事,家人,朋友与关注者分享的信息非常相近:一些有趣的链接,最近的照片与简短的更新。事实上,现在的这三大社交网络,他们的拥有非常接近的品牌印象,分享非常类似的信息给大众或者是半大众(朋友的朋友)
焦点化社交网络
从另一方面,聚焦社交网络本身给了我们一点线索关于分享特定种类的信息内容的价值。LinkedIn是一个具有非常特有目的性的社交网络。走进LikedIn就如走进一个招聘场或者是一个社交活动。你会在里面非常的矜持,只会分享一些与你职业相关的,或者是雇佣相关的信息。并且,你只会与一些其他的你认为有关的专业人士保持连接。这是一个非常特别与极致的“圈子”,从结果上看,它会鼓励你去分享特定的信息给特定的人。
如果你给你的前同事在Facebook,Twitter或者是G+上写一个推荐函,那会变的非常的没有价值,因为它很快就会被其他的更新信息给埋没。LinkedIn是以个人的简历去管理信息,所以与简历相关的信息,比如推荐函会在你的信息里一直被保留着。
LinkedIn可能是现在特定的社交网络之冠,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慢慢成长的社交网络。 Athlinks.com是一个特别的社交网络针对与热爱运动的人。比如一个热爱跑步的人,Athlinks变成了我们跑步时的朋友圈子,这个社交网络自动的导入我跑步的结果,运动喜好,并且更简单的分享一些相关信息,比如我最近买的一双跑步鞋或者是我自己设计的一套荒谬的跑步路线。它还可以生成一个列表显示我所在地的“跑步竞争者”。这个激励了用户的对于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上的自豪心,想去分享给真正懂的一部分圈子里的人。而你把这类信息发不到大型的社交网站上,可能真正发现你的人都非常少。
其他的一些比较焦点化的社交网络被设计成非常多样化,与现实世界接轨,提供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有些是网站,也有些是移动App,也比如很多的社交网络都会与Facebookapps合作打造新的商品。
针对多样性其实还有很多空间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个我们所在的真实场所或者是我们正在访问的一个网站,它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那就是设定我们的心情与说话的方式。并且这个场所还会告诉你你需要带谁与你一同去。如果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很独特的工具去支持他们,他们可是培养一个很多样且与众不同的线上社交互动。在线上,其实还有很多空间与多样性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可以理解现在的方程式,我们可以去发掘一个更新,更特别的社交网络,它的目的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去了解对方,产生更好的互动。
译者观点:
大型社交网络的弊端在于缺少多样性,并且上面的信息也越来越类似。你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你会把写在Facebook或者人人的信息发布到微博上,或者你会把微博与别的社交网络绑定在一起,结果发布的都是同样的东西,看得人可能也是同样的人。其次在你的社交网络上的关注者越来越多,一开始可能就只是一些朋友,你会肆无忌惮的发任何闲言碎语,可是后来就增加了同事,到后来就越来越广,而你在上面发布信息的时候你也开始踌躇,因为你猜想对方看到后会怎么想你,评估你。所以很多人开始开了小号,用了昵称而不愿意用真名。
如何我们想把社交网络做的更人性化,我们就需要去从我们的线下生活去找,这从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多比较小的,针对性的需求。如果把Facebook比作一片大海,这些小的社交网络可以成为上面的小岛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达到更好的互动。同时,这些社交网络不能只是给用户提供一个“茶馆”(空间),而需要有实质性的创新性的功能性去支持, Athlinks.com就是一个例子。
原文链接:http://mashable.com/2011/09/06/social-network-niche-interaction/
本文链接: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social-network…he-interaction.html
译者:@范怿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