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85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02-1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AV女优辛酸发展史
AV女优辛酸发展史
全球知名品牌标志设计成本
全球知名品牌标志设计成本
2012中外十大思潮
2012中外十大思潮
2012通俗文化13件大事
2012通俗文化13件大事
2012年诺贝尔奖轶事盘点
2012年诺贝尔奖轶事盘点
十大最值钱的足球界纪念物
十大最值钱的足球界纪念物
盘点消费莫言众生相
盘点消费莫言众生相
地球上25个鼓舞人心的文化项目
地球上25个鼓舞人心的文化项目
盘点文学大师们的火辣情书
盘点文学大师们的火辣情书
各国压岁钱习俗盘点
各国压岁钱习俗盘点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2012中外十大思潮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2012中外十大思潮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92期封面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92期封面

  调查推选结果:

  1.民族主义(得票率为75%)

  2.创新马克思主义(得票率为67%)

  3.新自由主义(得票率为64%)

  4.拜物主义(得票率为56%)

  5.普世价值论(得票率为48%)

  6.极端主义(得票率为43%)

  7.新儒家(得票率为40%)

  8.民粹主义(得票率为38%)

  9.道德相对主义(得票率为35%)

  10.社会民主主义(得票率为32%)

  思潮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回首2012年,各类热点事件纷繁复杂,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发生作用。尤其是十八大前后,各类思潮暗流涌动、激烈交锋。人民论坛杂志社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推选年度最值得关注的重大思潮的基础上,继续调查评选2012年度最值得关注的中外重大思潮。

  为确保重大思潮评选的准确性、权威性,一,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成立专项课题组,在系统梳理2012年中外重大思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评选方案;二,向海内外各领域百余位专家进行2012社会思潮的意见征集;三,专项课题组综合各类意见,整理出20个思潮,分国内思潮与国际思潮两个角度对部分干部和公众进行采访,完善问卷设计;四,在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上调查评选,根据得票率高低进行排序。

  结果显示,民族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拜物主义、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新儒家、民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位列国内外关注度最高的2012中外十大思潮。民族主义位列首位,正反映了2012国际岛屿主权之争在国内外所激起的活跃的民族情绪;新自由主义思潮连续三年都位列前三位,反映了国内近几年围绕着国企改革所引起的关于私有化改革的诸多争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由2011年第三位升至2012年第二位,说明百姓对于主流思潮的认同度在逐步提高,理性声音越来越有影响力。

  社会思潮是我们理解社会现实的一把钥匙。思潮不是在追寻观念史中的永恒,而是在表达一个时代的主题;思潮不是在追寻自身的自主进化,而是对特定时代关键问题的表达与呈现。不仅如此,社会思潮还给社会问题开出各类药方。各类思潮犹如各路名医,都是意图展示平生绝学,对症施治,起沉疴于病体,致安康于民众。

  各种思潮的交流、交锋、交融,是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创新的新气象,也是软实力喷涌的源泉。因此,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制,促进各种思潮健康发展,将为推进当前改革提供更充分的思想养料。

  然而,包容不等于纵容。在多样性思潮发展中,不能没有“主旋律”和“主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意味着失去核心和正确方向。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统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策 划:贾立政

  执 行:陈阳波 魏爱云 马静 刘广为 袁静 刘建 张潇爽

  2012中外十大思潮的特点与走向

  ——本年度十大思潮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

  一、调查过程

  思潮是一个时代的音符,不同的思潮汇聚了一曲时代旋律。在潮起潮落之中,我们能够倾听到社会发展和时代热点的节奏与旋律。回首2012年,各类热点事件纷繁复杂,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发生作用。尤其是十八大前后,各类思潮暗流涌动、激烈交锋。人民论坛杂志社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推选年度重大思潮的基础上,推选出2012年度最受关注中外重大思潮。

  2012中外十大思潮调查,分为四个阶段:

  (一)成立课题组,多次研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成立专项课题组,在回顾2010年与2011年两次“十大思潮”策划的基础上,研究整理2012中外思潮的大量相关资料,尤其对十八大前后各类思潮交流交锋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多次召开研讨会,确定2012中外十大思潮评选方案。

  (二)综合分析人民论坛之前进行的“2012年最具价值的100个观点评选”、“中国公众的平等与特权观念调查(2012)”、“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2012)”等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舆情研判、梳理思想动态。同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主要领域123位专家进行2012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意见征集。

  (三)专项课题组综合各类意见,历经几轮讨论、提炼和筛选,整理出20个思潮,分国内思潮与国际思潮两个角度对部分干部和公众进行采访、收集意见,完善问卷设计。

  (四)网上与专家群体调查评选。2013年1月7日至1月11日,在人民论坛网、搜狐网、腾讯网等推出网络调查问卷,共计4720位网友参与;向人民论坛专家咨询库专家发出书面问卷,211位专家参与调查;根据得票率高低(最终数据为加权数据:网友群体占权重60%,专家群体占权重40%)推选出前十大思潮。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民族主义(得票率为75%)、创新马克思主义(得票率为67%)、新自由主义(得票率为64%)、拜物主义(得票率为56%)、普世价值论(得票率为48%)、极端主义(得票率为43%)、新儒家(得票率为40%)、民粹主义(得票率为38%)、道德相对主义(得票率为35%)、社会民主主义(得票率为32%)位列最受关注的中外思潮前十位。

  三、2012思潮特点分析

  2012年,中外思潮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一)整体思潮动态表现为在稳定中呈现新变化。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相对持久。2012年,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再次位列最受关注十大思潮,这些思潮连续三年入选,凸显了思潮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拜物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等思潮首次进入2012年十大思潮等新变化,则呈现了思潮随社会热点的变迁而具有变化性的特点。这种变化反映出各种思潮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某些思潮在特定的年度有突出的表现,恰恰与不同年度的社会疑难与矛盾,存在着对应关系。

  (二)主流意识形态更受关注,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提升。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提升了公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关注。2011年,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位列第三位,2012年,该思潮上升至第二位,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受公众关注度日趋稳定,其认同度在逐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三个自信”正在成为新的思潮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同,成为2012值得关注的思想动态。

  (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仍然强烈。新自由主义思潮连续三年都位列前三位,反映了该思潮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之深。近几年,围绕着国企改革所引起的关于私有化改革的诸多争论,2012年更趋激烈。2012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议中国应该将国有企业的比重再降低63%,并主张让国有企业按更加商业化的模式运行,由此掀起各方对国企前途的激烈辩论。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将国企私有化才能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国企存在的问题。对此,不少头脑清醒的专家批判指出,私有化不是国企改革的前途。中国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世界杯中取得佳绩,还是需要有规模够大、实力够强的国有企业。

  (四)围绕党的十八大召开,各类思潮更趋活跃,不良思潮粉墨登场,思想交锋更趋激烈。2012年,思想理论领域比2010年、2011年明显活跃,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各类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研讨会、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炒作热点事件与敏感话题,试图左右舆论走向。一些不良思潮也粉墨登场,比如有人提出“改革悖论”,把目前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归咎于改革,称社会主义应在正确发展的轨道上剔除改革;有人借机重新解读历史进而否定我国的民主人权和政治制度;有人制造各种不利言论,以各种方式向社会渗透。

  “普世价值论”等不良思潮在十八大前乔装打扮,粉墨登场,试图误导舆论。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指出,“普世价值”论者不顾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内涵的界定,企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力图在十八大的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试图用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宪政”等概念替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值得警惕。

  (五)思潮影响力由学术界向一般公众扩散,关注各类思潮者越来越多。虽然社会思潮反应社会现实,是观察社会气候的“晴雨表”,但因其是社会热点背后最深层的东西,主要是学术界在探讨与关注,一般公众关注、了解程度相对有限。近两年各类媒体加大了对各类思潮的大众化、通俗化传播,尤其是人民论坛杂志近两年推出的十大社会思潮排名与解读,使得各类思潮的影响力由学术界向一般公众扩散,关注各类思潮者越来越多。在面对调查中“您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是下列哪种情况”的问题时,2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很关注,了解很多”,相对于2010年社会思潮调查中,13%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各类思潮动向受关注的程度明显提高。除了媒体的传播外,2012各类思潮受关注程度有所上升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有:一是由于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断增多,因此关注思潮的知识精英阶层在我国比重的不断扩大;二是十八大召开前后,公众比之前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当部分公众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对其背后的思潮进行深入了解。

  (六)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公众经济诉求、政治诉求和价值诉求上升。比如,2012年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世界不少国家呈现新的变化趋势。中东阿拉伯世界公众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值上升,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期待民主政治的推进。日本右翼民族主义势力进一步抬头,搅乱东亚和平局势……这些都值得关注。

  四、2012中外十大思潮新动向

  (一)民族主义新动向:在2012国家民族争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通常以维护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利益为旗帜,强调“爱国主义”。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今后若干年内,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动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简洁精练,词约而意丰。其中,“理论自信”在“三个自信”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如何坚持 “理论自信”,创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热议。

  (三)新自由主义新动向:继西方代表人物提出将中国国有企业压缩到10%的方案之后,国内又有人接过“分配改革”的旗号,提出将国有资产30-50%划拨为社保基金,并大赞“以国企红利充实社保基金是个好主意”。新自由主义的新手法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装,先去掉“社会主义”之睛,再冠以“自由”之帽,为私有化、自由化大开绿灯。

  (四)拜物主义新动向: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商品、金钱和奢侈品已经成为新的“自由”的象征。拜物主义思想正在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当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种拜物主义的风尚已经成为当前的“中国病”。

  (五)普世价值论新动向: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宣扬“普世价值”思潮的人企图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歪曲为“普世价值”,力图在十八大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借助一些社会热点,为我所用,这是近期“普世价值”思潮传播中的一个新特点。“普世价值”作为西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的思潮,不会甘于寂寞的。理论界的争论正未有穷期。不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争论中发展前进的。

  (六)极端主义新动向: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极端主义崇尚非理性的、疾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经常把话说到极致,不留余地。网络上出现的极端社会思潮,主要体现在“左右之争”上。

  (七)新儒家新动向: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和知识界一直处在复兴之中,并呈加速趋势。复兴的趋势,由早期以儿童为对象,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演变为以成年人为主的读经修行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儒家文化资源的发掘,也超越了单一的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领域,而拓展到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

  (八)民粹主义新动向:从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到正在快速上升的俄罗斯和印度,再到第三世界的拉美地区,政治过程中的民粹主义趋势正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悄然形成。民粹主义的最突出表现是各国政坛的右倾化现象,“草根型”政治领导人借助民众对现行体制的不满,打着人民至上的口号,赢得了较高的支持率。尽管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这股民粹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底层民众的诉求和对社会的不满,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九)道德相对主义新动向: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成为中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道德风景线,使得人们在“道德寒冬”下感受到了温暖的“道德春意”。“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行为的可贵价值,最美人物对道德的敬畏及其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十)社会民主主义新动向:除法国社会党赢得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这一标志性成就外,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意大利民主党都在地方选举中获得进展,相对于此前一个时期的颓势,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力量已有所恢复。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力量在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后开始调整政策,在政策上更为突出自己的政治特色的同时,在政治战略上也显示出对传统政治支持力量的更大关注。

  五、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对各类社会思潮的第一态度应是”问题调查中,49%的受调查者选择“应鼓励、包容,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位居首位,这说明大多数民众对当代各类思潮的交锋持鼓励、包容态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对待各种思潮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潮百家争鸣趋势是社会活力的表现,思潮的交锋互动有利于思想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如此,不同思潮在应对其他思潮挑战时,也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比如自由派提出的激进观点,就会受到新左派与新权威主义的批判与制衡;同样,新左派提出的为“文革”翻案的言论则会受到自由派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强烈反击与有效制衡。在多元思潮的相互制衡之中,理性的声音在社会上将越来越有影响力,极端的声音虽然会始终存在,但只会处于边缘,只能是多元声音中的异端而已。有专家称,对于各种思潮需要妥协和包容,用“最大公约数”来妥协,用“最小公倍数”来包容。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面对社会意识出现的多样化倾向,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这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做到真正的引领;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多样的社会思潮之间才能和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之间的客观矛盾才能得到协调和平衡,不同社会思潮之间才能和谐。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谈不到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意味着把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是放弃对错误思想的斗争。尊重是正视,不是示弱、畏惧;包容是沟通交流,不是包庇、纵容。在引领过程中,被尊重、被包容的社会思潮,体现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有益文化的成果、绚丽多姿的思想“百花”。对于社会思潮中合理的因素、有价值的成分应加以吸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决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不允许动摇主流意识形态。(执笔:马静 刘广为)

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92期封面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92期封面

  调查推选结果:

  1.民族主义(得票率为75%)

  2.创新马克思主义(得票率为67%)

  3.新自由主义(得票率为64%)

  4.拜物主义(得票率为56%)

  5.普世价值论(得票率为48%)

  6.极端主义(得票率为43%)

  7.新儒家(得票率为40%)

  8.民粹主义(得票率为38%)

  9.道德相对主义(得票率为35%)

  10.社会民主主义(得票率为32%)

  思潮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回首2012年,各类热点事件纷繁复杂,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发生作用。尤其是十八大前后,各类思潮暗流涌动、激烈交锋。人民论坛杂志社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推选年度最值得关注的重大思潮的基础上,继续调查评选2012年度最值得关注的中外重大思潮。

  为确保重大思潮评选的准确性、权威性,一,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成立专项课题组,在系统梳理2012年中外重大思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评选方案;二,向海内外各领域百余位专家进行2012社会思潮的意见征集;三,专项课题组综合各类意见,整理出20个思潮,分国内思潮与国际思潮两个角度对部分干部和公众进行采访,完善问卷设计;四,在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上调查评选,根据得票率高低进行排序。

  结果显示,民族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拜物主义、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新儒家、民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位列国内外关注度最高的2012中外十大思潮。民族主义位列首位,正反映了2012国际岛屿主权之争在国内外所激起的活跃的民族情绪;新自由主义思潮连续三年都位列前三位,反映了国内近几年围绕着国企改革所引起的关于私有化改革的诸多争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由2011年第三位升至2012年第二位,说明百姓对于主流思潮的认同度在逐步提高,理性声音越来越有影响力。

  社会思潮是我们理解社会现实的一把钥匙。思潮不是在追寻观念史中的永恒,而是在表达一个时代的主题;思潮不是在追寻自身的自主进化,而是对特定时代关键问题的表达与呈现。不仅如此,社会思潮还给社会问题开出各类药方。各类思潮犹如各路名医,都是意图展示平生绝学,对症施治,起沉疴于病体,致安康于民众。

  各种思潮的交流、交锋、交融,是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创新的新气象,也是软实力喷涌的源泉。因此,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制,促进各种思潮健康发展,将为推进当前改革提供更充分的思想养料。

  然而,包容不等于纵容。在多样性思潮发展中,不能没有“主旋律”和“主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意味着失去核心和正确方向。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指导、统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策 划:贾立政

  执 行:陈阳波 魏爱云 马静 刘广为 袁静 刘建 张潇爽

  2012中外十大思潮的特点与走向

  ——本年度十大思潮调查结果与简要分析

  一、调查过程

  思潮是一个时代的音符,不同的思潮汇聚了一曲时代旋律。在潮起潮落之中,我们能够倾听到社会发展和时代热点的节奏与旋律。回首2012年,各类热点事件纷繁复杂,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发生作用。尤其是十八大前后,各类思潮暗流涌动、激烈交锋。人民论坛杂志社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推选年度重大思潮的基础上,推选出2012年度最受关注中外重大思潮。

  2012中外十大思潮调查,分为四个阶段:

  (一)成立课题组,多次研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成立专项课题组,在回顾2010年与2011年两次“十大思潮”策划的基础上,研究整理2012中外思潮的大量相关资料,尤其对十八大前后各类思潮交流交锋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多次召开研讨会,确定2012中外十大思潮评选方案。

  (二)综合分析人民论坛之前进行的“2012年最具价值的100个观点评选”、“中国公众的平等与特权观念调查(2012)”、“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2012)”等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舆情研判、梳理思想动态。同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主要领域123位专家进行2012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意见征集。

  (三)专项课题组综合各类意见,历经几轮讨论、提炼和筛选,整理出20个思潮,分国内思潮与国际思潮两个角度对部分干部和公众进行采访、收集意见,完善问卷设计。

  (四)网上与专家群体调查评选。2013年1月7日至1月11日,在人民论坛网、搜狐网、腾讯网等推出网络调查问卷,共计4720位网友参与;向人民论坛专家咨询库专家发出书面问卷,211位专家参与调查;根据得票率高低(最终数据为加权数据:网友群体占权重60%,专家群体占权重40%)推选出前十大思潮。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民族主义(得票率为75%)、创新马克思主义(得票率为67%)、新自由主义(得票率为64%)、拜物主义(得票率为56%)、普世价值论(得票率为48%)、极端主义(得票率为43%)、新儒家(得票率为40%)、民粹主义(得票率为38%)、道德相对主义(得票率为35%)、社会民主主义(得票率为32%)位列最受关注的中外思潮前十位。

  三、2012思潮特点分析

  2012年,中外思潮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一)整体思潮动态表现为在稳定中呈现新变化。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相对持久。2012年,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再次位列最受关注十大思潮,这些思潮连续三年入选,凸显了思潮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拜物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等思潮首次进入2012年十大思潮等新变化,则呈现了思潮随社会热点的变迁而具有变化性的特点。这种变化反映出各种思潮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某些思潮在特定的年度有突出的表现,恰恰与不同年度的社会疑难与矛盾,存在着对应关系。

  (二)主流意识形态更受关注,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提升。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提升了公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关注。2011年,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位列第三位,2012年,该思潮上升至第二位,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受公众关注度日趋稳定,其认同度在逐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三个自信”正在成为新的思潮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同,成为2012值得关注的思想动态。

  (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仍然强烈。新自由主义思潮连续三年都位列前三位,反映了该思潮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之深。近几年,围绕着国企改革所引起的关于私有化改革的诸多争论,2012年更趋激烈。2012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议中国应该将国有企业的比重再降低63%,并主张让国有企业按更加商业化的模式运行,由此掀起各方对国企前途的激烈辩论。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将国企私有化才能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国企存在的问题。对此,不少头脑清醒的专家批判指出,私有化不是国企改革的前途。中国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世界杯中取得佳绩,还是需要有规模够大、实力够强的国有企业。

  (四)围绕党的十八大召开,各类思潮更趋活跃,不良思潮粉墨登场,思想交锋更趋激烈。2012年,思想理论领域比2010年、2011年明显活跃,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各类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研讨会、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炒作热点事件与敏感话题,试图左右舆论走向。一些不良思潮也粉墨登场,比如有人提出“改革悖论”,把目前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归咎于改革,称社会主义应在正确发展的轨道上剔除改革;有人借机重新解读历史进而否定我国的民主人权和政治制度;有人制造各种不利言论,以各种方式向社会渗透。

  “普世价值论”等不良思潮在十八大前乔装打扮,粉墨登场,试图误导舆论。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指出,“普世价值”论者不顾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内涵的界定,企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力图在十八大的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试图用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宪政”等概念替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值得警惕。

  (五)思潮影响力由学术界向一般公众扩散,关注各类思潮者越来越多。虽然社会思潮反应社会现实,是观察社会气候的“晴雨表”,但因其是社会热点背后最深层的东西,主要是学术界在探讨与关注,一般公众关注、了解程度相对有限。近两年各类媒体加大了对各类思潮的大众化、通俗化传播,尤其是人民论坛杂志近两年推出的十大社会思潮排名与解读,使得各类思潮的影响力由学术界向一般公众扩散,关注各类思潮者越来越多。在面对调查中“您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是下列哪种情况”的问题时,2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很关注,了解很多”,相对于2010年社会思潮调查中,13%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各类思潮动向受关注的程度明显提高。除了媒体的传播外,2012各类思潮受关注程度有所上升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有:一是由于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断增多,因此关注思潮的知识精英阶层在我国比重的不断扩大;二是十八大召开前后,公众比之前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当部分公众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对其背后的思潮进行深入了解。

  (六)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公众经济诉求、政治诉求和价值诉求上升。比如,2012年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世界不少国家呈现新的变化趋势。中东阿拉伯世界公众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值上升,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期待民主政治的推进。日本右翼民族主义势力进一步抬头,搅乱东亚和平局势……这些都值得关注。

  四、2012中外十大思潮新动向

  (一)民族主义新动向:在2012国家民族争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通常以维护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利益为旗帜,强调“爱国主义”。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今后若干年内,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动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简洁精练,词约而意丰。其中,“理论自信”在“三个自信”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如何坚持 “理论自信”,创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热议。

  (三)新自由主义新动向:继西方代表人物提出将中国国有企业压缩到10%的方案之后,国内又有人接过“分配改革”的旗号,提出将国有资产30-50%划拨为社保基金,并大赞“以国企红利充实社保基金是个好主意”。新自由主义的新手法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装,先去掉“社会主义”之睛,再冠以“自由”之帽,为私有化、自由化大开绿灯。

  (四)拜物主义新动向: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商品、金钱和奢侈品已经成为新的“自由”的象征。拜物主义思想正在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当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种拜物主义的风尚已经成为当前的“中国病”。

  (五)普世价值论新动向: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宣扬“普世价值”思潮的人企图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歪曲为“普世价值”,力图在十八大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塞进“普世价值”的内容。借助一些社会热点,为我所用,这是近期“普世价值”思潮传播中的一个新特点。“普世价值”作为西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的思潮,不会甘于寂寞的。理论界的争论正未有穷期。不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争论中发展前进的。

  (六)极端主义新动向: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极端主义崇尚非理性的、疾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经常把话说到极致,不留余地。网络上出现的极端社会思潮,主要体现在“左右之争”上。

  (七)新儒家新动向: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和知识界一直处在复兴之中,并呈加速趋势。复兴的趋势,由早期以儿童为对象,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演变为以成年人为主的读经修行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儒家文化资源的发掘,也超越了单一的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领域,而拓展到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

  (八)民粹主义新动向:从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到正在快速上升的俄罗斯和印度,再到第三世界的拉美地区,政治过程中的民粹主义趋势正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悄然形成。民粹主义的最突出表现是各国政坛的右倾化现象,“草根型”政治领导人借助民众对现行体制的不满,打着人民至上的口号,赢得了较高的支持率。尽管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这股民粹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底层民众的诉求和对社会的不满,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九)道德相对主义新动向: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成为中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道德风景线,使得人们在“道德寒冬”下感受到了温暖的“道德春意”。“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行为的可贵价值,最美人物对道德的敬畏及其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十)社会民主主义新动向:除法国社会党赢得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这一标志性成就外,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意大利民主党都在地方选举中获得进展,相对于此前一个时期的颓势,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力量已有所恢复。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力量在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后开始调整政策,在政策上更为突出自己的政治特色的同时,在政治战略上也显示出对传统政治支持力量的更大关注。

  五、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对各类社会思潮的第一态度应是”问题调查中,49%的受调查者选择“应鼓励、包容,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位居首位,这说明大多数民众对当代各类思潮的交锋持鼓励、包容态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对待各种思潮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有助于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潮百家争鸣趋势是社会活力的表现,思潮的交锋互动有利于思想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如此,不同思潮在应对其他思潮挑战时,也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比如自由派提出的激进观点,就会受到新左派与新权威主义的批判与制衡;同样,新左派提出的为“文革”翻案的言论则会受到自由派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强烈反击与有效制衡。在多元思潮的相互制衡之中,理性的声音在社会上将越来越有影响力,极端的声音虽然会始终存在,但只会处于边缘,只能是多元声音中的异端而已。有专家称,对于各种思潮需要妥协和包容,用“最大公约数”来妥协,用“最小公倍数”来包容。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面对社会意识出现的多样化倾向,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这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做到真正的引领;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多样的社会思潮之间才能和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之间的客观矛盾才能得到协调和平衡,不同社会思潮之间才能和谐。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谈不到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意味着把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是放弃对错误思想的斗争。尊重是正视,不是示弱、畏惧;包容是沟通交流,不是包庇、纵容。在引领过程中,被尊重、被包容的社会思潮,体现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有益文化的成果、绚丽多姿的思想“百花”。对于社会思潮中合理的因素、有价值的成分应加以吸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决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不允许动摇主流意识形态。(执笔:马静 刘广为)

 刘 泓

  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民族主义并非是全球化所能取代的过时的观念

  2012年的世界,强权的扩张、族裔集团利益的冲突、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传统的渗透与反渗透……此类影像接踵映入我们的眼帘。作为认同“我们”利益、排斥“他者”的社会思潮与实践,民族主义一次次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仍然还是它舞动“双刃剑”的时代。

  挑战世界国家格局:国家民族主义频现张力

  在2012年的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主义经常通过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与国家利益相吻合的民族主义,即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所展示的“魅力”,让人对其难以不给予关注。

  2012年,世界国家格局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仍旧彰显民族国家时代的诸种特征。国家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在反复昭示国家民族范畴的矛盾的同时,开始挑战既有的世界国家格局。2012新春伊始,肯尼亚和索马里交界处即发生枪击事件。4月,苏丹向南苏丹宣战。随之,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民族的海洋岛屿主权争端此起彼伏,钓鱼岛争端、独岛(竹岛)争端、南海争端、“北方四岛”争端、东海大陆架争端,“一曲未终”,“一曲又唱”,让人看得有些眼花缭乱。被挑战方往往认为对手冥顽不化,扩张梦已成“司马昭之心”。挑战方则以“傲慢自大”、“反复无常”、“颐指气使”一类言辞指责对方。“舌战”之余,当事方或剑拔弩张,亦或“对簿公堂”、“蓄势待发”。

  在国家民族争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通常以维护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利益为旗帜,强调“爱国主义”,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这种国家民族主义的实践,以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作为主要载体,反映了民族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所持有“利己排他”的思想和态度,表达了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

  建构地区认同:国家民族主义的理性实践

  社会进步难以完全摆脱冲突与战争,但是更离不开社会单元的互助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 各种区域合作组织纷纷问世,地区合作成为各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和行动取向。

  地区合作的实质既是相关的地区国家之间建立地区认同的过程,也是国家民族主义的理性实践过程。欧盟的政府间合作的深化,东盟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日韩(10+3)外汇储备库的大幅扩容,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促进地区和平,推动互利发展”理念的倡导,非盟在解决地区争端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东北亚发展论坛”作出的努力,中国(成都)·南亚经贸合作项目对接与洽谈的完成,各种区域性合作的实践表明:参与地区合作的国家民族之间共有观念的形成,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地区合作及其互动的结果。

  充当强者的政治资源: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扮演的角色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从根本上说与政治现实利益冲突紧密相关,并且不断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秩序。

  大体上说,作为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分离主义,其现实“面貌”有两种:存在于现代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基本上属于非主体民族或少数民族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而那些寄生在国际环境中的相关组织,则经常以族裔民族主义势力的面目出现。作为对民族国家的误读和民族自决权滥用的结果,民族分离主义除了在少数国家中表现为通过政治机制实现独立的政治目标外,大都采取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极端恐怖主义手段。这至今仍然是危及主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美国等国际社会中的“强者”用以弱化和分化相关国家的一种政治资源。“强者”通常将适用于殖民地解放的民族自决权放大到主权国家内部,损害他国利益。一些民族分离主义势力, 在积极迎合和利用“新干涉主义”理论进行自决实践的过程中,“成为霸权主义通过鼓励民族分离主义来分化、弱化其特定目标国的政策选择”。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纵容甚至支持下,一些恐怖组织和极端分子不仅在也门和北非一些地区频频活动,还不断向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渗透。“东突”组织“东伊运”参与叙利亚内战,伊拉克安全形势的恶化,极端伊斯兰教组织射杀尼日利亚警察和对马里北部的践踏,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在中亚和南亚一些国家的嚣张,由此引发的灾难触目惊心。

  同时,库尔德分离主义运动引发的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等国之间久存难消的摩擦,我国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富汗等国家在“东突”问题上的分歧,阿富汗部分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分离主义倾向和独立运动招致的相关国家的矛盾,印度当局对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支持,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对“疆独”势力的赞许,凡此种种,民族分离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言而喻。

  被指责者的一个反诘:谁操弄了民族主义

  事实告诉我们,民族主义确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实践之中最具力量和最富影响的思潮之一。西方国家动辄指责发展中国家操弄民族主义,那他们对自己作为又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但愿美国人霍弗所谓“帮别人,没有人耻笑”的观点可以让多数人信服。

  面对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愈演愈烈,中美、中欧贸易顺差被严重夸大,西班牙人精心“绘制”购房移民的“大饼”,马德森女士在《纽约时报》上所揭示的“美国特色”的民族主义实践,对“中国的崛起”和东方文明复兴表现出的日益强烈的反应,日美同盟、韩美同盟的强化,以及“列强”对索马里内部冲突、叙利亚内战、涉藏问题、阿富汗内政、钓鱼岛争端、朝核问题、台湾选举、库尔德人问题、巴以冲突等“他者”事务的干涉,倍受西方国家指责的发展中国家很自然地会提出反诘——究竟是谁操弄了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议题仍然是中外学界长盛不衰的研究领域

  2012年,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令人烦扰、堪忧的局面和问题,但是仍旧发生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事情,比如缅甸政府对少数民族诉求作出了让步的姿态,二战信德人和罗姆人受难纪念碑在柏林揭幕,诸多区域合作的良性发展,民众对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势力所持有的理性态度。

  今后若干年内,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仍然难以呈现下降态势,霸权作为一个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全球性主导力量,通过形成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和偏好的霸权秩序,在全球事务上仍然将不懈发威,民族主义议题仍然是中外学界长盛不衰的研究领域。从人们共同体发展进程看,主权国家仍将长期充当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民族主义因此并非是全球化所能取代的过时的观念,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不会因其表现形式的变异而丧失。

  2012年12月21日,世界没有步入“末日”,民族主义亦不会因某种意志而蛰伏,几乎成为一切冲突本源的民族主义冲动当然也不会终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

 李春华

  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在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性文化思潮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根本成就”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

  面对多样社会思潮的冲击,为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并创新马克思主义。一般说来,社会思潮可被视为中性概念,各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算思潮,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社会思潮,也可叫“新马思潮”。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又进入了研究的高潮时期。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理性的、清醒的对真理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在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精髓的基础上的自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它不是一般学说、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带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理论。但它又是具备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科学理论。在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无数的理论解读中,马克思主义是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自信,是要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基本的东西。“理论自信”,还在于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采取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态度,坚决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神圣教义顶礼膜拜、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教条主义,一种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由离开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创新和发展。这两种态度和倾向,都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而且会导致在实践上付出巨大代价。

  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坚定理论自信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愈演愈烈。文化霸权与主流话语权争夺异常激烈,国际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伴随着经贸往来而传播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国内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格局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毒草”也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与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交相呼应,试图从指导思想上左右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它们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在各个学术领域。哲学领域,宣扬没有主体便没有客体的主体哲学;经济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否定;政治学领域,对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历史学领域,曲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特别是否定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交锋和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透视这些错误思潮。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内容,分析理论的正误,辨明政治的方向,揭示其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并给予其彻底批判,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强大威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

  在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性文化思潮中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建立在有能力引导多样性文化思潮的基础上的自信。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实践观与辩证法,决定了它具有对多样化社会文化思潮的指导、统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文化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是一种客观存在。多样化文化存在,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关键是要“引领”,将其纳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率领下,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多样文化在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也体现了文化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和共同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在多样性文化发展中,不能没有“主旋律”和“主心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并不意味着失去核心和正确方向。而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多样性文化思潮的核心和向导,对多样化社会文化思潮具有指导、统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对多样性文化思潮所具有的引领作用,不仅是因为它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它不是依靠强制力,而是依靠自身真理的魅力。在当前,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首先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维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的风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根本成就”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彰显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彰显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这种理论自信,建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之上。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通向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康庄大道,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凯歌。中国人民洗雪百年耻辱,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为“东方巨人”,昔日对中国的否定和轻蔑也转变为肯定和尊重以至于学习借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在这些成功和奇迹的背后,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变化,每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充满信心的现实依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王凤才

  由于缺乏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分化出了“寂寞的”学究派、“孤独的”正统派、“活跃的”创新派和“潇洒的”重建派四条路向

  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边缘化与复兴

  两德统一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1989年12月,原民主德国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失去了执政党地位,并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简称民社党(PDS)。1990年以前,德国统一社会党有220万党员,更名后锐减至7、8万党员。1993年,德国民社党制订了新党纲,将自身定位于左翼社会主义党,但在党内右翼占主导地位。1996年,德国民社党重新修订党纲。2002年,原联邦德国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SPD)与德国民社党联合执政。2005年,“红—绿”联盟覆灭,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基督教社会主义联盟(CSU)联合执政。2007年,德国左翼民社党(Linkspartei.PDS)、劳动与社会正义选举联盟(WASG)联合召开第十一届工会政策大会,决定将两党合并为“左翼党”(DIE LINKEN)。2010年,德国左翼党重新颁布党纲草案。这样,在德国东部地区(原民主德国),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在意识形态和学术领域原有的支配地位;在德国西部地区(原联邦德国),德国社会民主党甚至转向了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的立场。

  然而,经过短暂沉寂后,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迅速复活。目前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关的组织机构、学术论坛、学术杂志、学术网站多达几十家。例如,柏林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辑出版资助协会、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MEGA编辑部等。

  在德国,既有左翼马克思主义精神导师阿本德罗特(1906—1985)、“无家可归的左翼马克思主义偷渡者”柯夫勒(1907—1995)、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施蒂勒(1924—2007)、“德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声音”容克(1935—1996)、左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胡弗施密特(1940—2009)等人的思想遗产;又有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例如,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费彻尔、风光不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哈恩,以及一体化马克思主义设计师迈彻尔、总体危机论提出者阿尔特法特等人的孜孜以求;还有“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例如,马克思主义巨擎比朔夫、(乌帕塔尔)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前主席W。泽普曼,以及马克思学家诺伊豪斯、胡贝曼等人的不懈努力。因而可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立足于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从文献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对马克思文本、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思、批判、创新,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反思历史、阐释现实、预测未来,从而涌现出许多新成果、新思想、新观点。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复兴”、“马克思热”。

  “马克思热”中的四条路向

  尽管德国学者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向。

  第一,文献学路向(“寂寞的”马克思学家)。例如,豪克、诺伊豪斯、胡贝曼、福尔格拉夫、黑克尔等人,主要从事以下四项工作:一是MEGA2编辑出版研究;二是编辑出版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再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献:新系列》、《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通讯》等;三是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等;四是创办“马克思—秋季学校”、设立“梁赞诺夫奖”——奖励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在这条路向中,学术为主,兼顾思想,不问现实,最重要的是学术。

  第二,意识形态路向(“孤独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例如,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哈恩、迈彻尔、比朔夫、W。泽普曼等人,试图捍卫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解释社会现实问题。在他们那里,是否学术无所谓,有无思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仰。

  第三,政治经济学路向(“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派)。例如,胡弗施密特(2009年逝世)、莱比格尔、利贝拉姆等人,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并用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德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声音”。在这条路向中,学术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最重要的是现实。

  第四,政治伦理学路向(“潇洒的”马克思主义重建派)。例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等人,尽管他们也试图借助于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但侧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和最终完成后期哈贝马斯开启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在这条路向中,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从总体上看,这条路向已经不属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因而,下述“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不包括这条路向在内。

  以上研究者尽管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都试图重新阅读、发现和塑造马克思。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立足于MEGA2,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二是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三是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反思历史、阐释现实、预测未来;四是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派别。不过,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非常热闹,但缺乏统一的稳定的群众基础,在“热闹”背后显露出急躁情绪与焦虑心态;二是文献学研究逐渐成为马克思学研究热点,但有陷入“有阅读、有研究、无信仰”的危险境地;三是过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伦理学、美学等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有所淡化;四是过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理论深度有所弱化;五是研究视野过于宽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左翼思潮研究边界不明;六是研究队伍有老化倾向,后继人才亟需补充;七是研究者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经济状况不佳,社会政治地位堪忧。

  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诠释,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马克思、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迷恋,以及对MEGA2的编辑出版研究,值得我们钦佩、尊敬;他们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重新塑造马克思的激情和努力,值得我们借鉴、深思;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有针对性的历史反思、深刻的理论探索、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秘书长)

  国际动态

  国际热点:2012年6月英国报纸《卫报》在题为《马克思主义为何重现》的长篇报道中指出,随着欧洲经济不断恶化,“马克思主义复兴”现象进一步扩散,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销量激增。而在英国,社会主义劳动党的年例活动“马克思主义2012”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在德国,采用著名人士肖像画的万事达信用卡中,申请马克思头像信用卡的人最多。

  动态走势: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非常热闹,但缺乏统一的稳定的群众基础,在“热闹”背后显露出急躁情绪与焦虑心态;文献学研究逐渐成为马克思学研究热点,但有陷入“有阅读、有研究、无信仰”的危险境地。

  李慎明

  新自由主义既救不了资本主义,更救不了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形态,它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极力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反对公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新自由主义所谓规范化改革,其政治目的就是动摇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企图用资本主义制度“规制”世界,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制度。

  新自由主义推行彻底的私有制,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

  新自由主义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视为唯一合理的制度,把集权主义和统制经济的一切弊端统统归之于社会主义和计划。新自由主义者向社会主义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改革模式和政策,搞政治颠覆活动,瓦解、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的渗透和作用下,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在东欧和苏联得手,该地区原有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10个国家改变性质或不复存在。短短一年多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步入空前低潮。

  苏东剧变后,美国等西方强国在独联体国家通过灌输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颜色革命”,使权力掌握在其代理人和亲西方势力的手中,在目标国进一步清除共产党及左翼力量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推行自由化,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本国市场的保护屏障,大大削弱这些国家的政府控制本国经济和保证金融安全的能力,使其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不断弱化,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掠夺和盘剥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霸权扫清障碍。新自由主义推行彻底的私有制、反对公有制,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

  此外,新自由主义极力用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规制”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威胁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美国为谋求全球霸权暗中策划“软战争”,涉及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其中核心的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

  美国等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西方的所谓人权、自由、价值观侵蚀了人们的思想。如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下,苏东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去了主导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果——苏东共产党的思想被搞乱了,人民的思想被搞乱了,整个苏东共产党和党的领袖被妖魔化,而资本主义则成了人们心目中自由和富足的理想天堂。

  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动乱等严重社会问题

  西方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工人大量失业、贫富两极分化、政府垮台、社会动乱等严重社会问题,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造成灾难性后果。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推行,产生了经济增长迟缓、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等消极后果。现在﹐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出330多倍;世界南方欠世界北方的外债总额已经从1991年的7940亿美元急增至目前的3万多亿美元,短短十多年,翻了四倍多。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私有化、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导致消费需求不足,金融投机猖獗,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世界粮农组织和粮食署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人口约为67亿。全球饥饿人口由2008年9.15亿,上升到现在的10.2亿,增加了11%。

  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以及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剧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最终必将危及自身。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7个国家、2.9万余人的调查中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运行良好,23%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市场存在致命缺陷。而持自由市场存在致命缺陷观点的受访者在法国、墨西哥和巴西的比例分别为43%、38%和35%。连格林斯潘也公开承认:自由市场理论有“缺陷”。

  警惕和抵制新自由主义的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战胜各种错误思潮的有力思想武器。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既救不了资本主义,更救不了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分清理论是非,增强防范和抵御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的能力。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基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与新自由主义反对公有制、主张私有化是不相容的。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正道。任何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搞私有化,或者是回到过去单一的公有制,都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都会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歧途,我们坚决反对。

  坚持改革开放,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对稳定经济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负增长的时候,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充分说明,教育、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以及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乃至总量平衡等问题,都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去自发调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警惕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对改革的干扰,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杨承训

  正确的分配改革同增强综合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新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则是挖社会主义墙脚,削弱国家的综合国力

  新自由主义变术:借“分配改革”分掉国有企业

  “万变不离其宗”是形容一些人以手法变换掩盖其本质的现象,新自由主义也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之后,原来的骗术不灵了,他们又接过“分配改革”的旗号,提出将国有资产30-50%划拨为社保基金,并大赞“以国企红利充实社保基金是个好主意”,说“要下决心破除特权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阻碍”,“把少数人和少数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从垄断部门的行政垄断下解放出来”。其目的在于首先把国企打成“官僚垄断资本”,然后消灭之。这就使人想起,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外敌对势力扼制中国最大的经济障碍,也是国内主张私有化者千方百计要消灭的主要对象。

  继西方代表人物提出将中国国有企业压缩到10%的方案之后,国内又有人摇身一变“为民请命”,喧嚣瓜分、肢解国有企业,哗众取宠。表面上好似为实现“分配公平”,实质上则是扭曲分配制度,无异于切肝补肺、挖堤堵决、杀鸡取卵,不仅解决不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而且势必会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从根本上改变基本经济制度。这正是新自由主义的新表现、新手法。

  新自由主义的新手法对中国是灭顶之灾

  党的十八大重申:“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丝毫没有瓜分、肢解国有资产的含义。即使在分配改革的部分也无削弱国有经济的内容,而主张瓜分、肢解国有企业的人却背道而驰,继续想变着法子削弱、消灭国有经济。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包括改革经营人员的收入办法。然而改革是使之改好,而决不是改掉。如果将其存量砍掉30-50%,如央企砍去11亿元到16亿元,势必砍掉或肢解一些骨干企业,不仅总量减少到GDP的10%以下,而且一些完整的企业就不存在了,至少不可能“增加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试想,如果按他们的方案办事,中国是什么样子?那将是灭顶之灾。

  第一,没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就没有一种经济成分来实现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没有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力量。第二,国家宏观调控就会失去微观基础和基本根基,失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物质实体。第三,国家就会损失掉国有企业所拥有的雄厚资源,包括约40万亿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民谋利的存量资产。第四,不再有质量高、规模大、科技创新能力强、技术装备好、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企业,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第五,失去按劳分配的基础,更不可能谈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了。第六,没有国有大型企业,我国就无力参与国际竞争,无法抵御跨国企业对我国重要行业的垄断,国家经济安全根本无法保证。第七,没有强大的国有企业,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富国强军之路就会落空,连国家主权也无确实保证。那种用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办法比当年慈禧用兴建海军的钱去修颐和园更糟糕,简直是自掘坟墓。

  愈演愈烈的欧洲债务危机启示我们,用国家全包“由摇篮到坟墓”的办法搞社会福利,表面上一时对群众有好处(为争取选票),长期下去是自掘坟墓,因为财政税收来自百姓。羊毛出自羊身上,最终还是百姓负担,而中间最棘手的则是现任的政府。由于负担过重,不得不一届推一届,到头来走投无路,反倒激起社会动荡。即使让国有企业增加税收,总量资产存量越来越少,最后把国有资产都用尽,也难以应对迅速加重的老年社会负担。这是一条死胡同,决不能重走。正确的办法应当:一循序渐进积累;二多渠道汇集,不要幻想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而应先化解分配最不公平的问题,然后逐步深入配套。从我国实际出发,巨大的社会福利基金,国企可以多拿点,但要顾及它的承受能力和扩大再生产需要,决不能竭泽而渔。

  可考虑的路子,是“七渠汇江”,即用七种渠道分多年汇集社保基金:一,国家财政拿20-25%(如增加遗产税、移民税、资源税等);二,各类企业拿20%左右,也可采取缴纳社会保障税的办法;三,劳动者个人拿20%左右(逐年积累);四,社会基金投资增20%左右;五,慈善企业拿2-5%左右;六,其他社会捐赠、国际捐赠等占5%左右;七,老人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多年分期推入(最终收归银行)交2-5%左右。加起来即为100%。在社保之外,还有商业人寿保险作为补充。这样就可以积少成多,不会形成一时重大负担。

  识破新自由主义新手法的阴险性

  正确的分配改革同增强综合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新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则是挖社会主义墙脚,削弱国家的综合国力。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富国强军”的国策,就是要从顶层设计上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纲,统筹各方面工作。“富国强军”包括国家、企业、居民都富起来,并且要花一定的力量强军,在充满变数的世界中,国防力量能够保证领土主权的安全。而一些人把公平分配与增强综合国力对立起来,大肆喧嚣“国富民穷”,以此作为深化分配改革的前提。实际上,所谓的“国富民穷”是一个包藏祸心的伪命题。首先,我们国家还不能说达到了“国富”的水平。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人均GDP只有5414美元。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发表的《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国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居7国之尾,约占美国的1/4,法、英、德的1/2,俄罗斯的2/3。这些分析当然是一家之言,但总体上与目前世界的现状大体是吻合的。

  其次,“民穷”这一笼统提法掩盖了两极分化趋势。我们在深化分配改革的同时,要大大增强国力,即正确处理扩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使二者互相促进,既不能对两极分化趋势任其扩大,也不能削弱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必须严厉指出,把“国”与“民”分割对立的论调违背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基本标准,离间了国家与群众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指出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试想,如果挖掉公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公平分配的民富就成了无源之水。而那些宣传新自由主义者把“国富”与“民穷”人为地对立起来,势必离间国家与群众的关系。

  现在增强综合国力特别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战略向亚洲转移,日本军国主义千方百计复活,在我国周边不断挑起事端。没有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就等于被动挨打。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那些主张以瓜分、肢解国有经济的人以“国富民穷”作为分配改革的前提,实际上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伪命题歪曲我国的实情,扭曲分配改革方向,借此推进私有化进程,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

  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识破新自由主义新手法的阴险性,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分配改革的正确方向,按照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增强综合国力与公平和谐有机统一起来。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张新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2012中外十大思潮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