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3179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11-14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蓝色森林
蓝色森林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015亚太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女性
2015亚太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女性
2015年50位全球各界最伟大领导者
2015年50位全球各界最伟大领导者
2014中国商界女性排行榜
2014中国商界女性排行榜
没有赚到钱的天才发明家
没有赚到钱的天才发明家
201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
201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
201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
201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
2013年全球百名思想家
2013年全球百名思想家
2013年中国生态英雄
2013年中国生态英雄
盘点中国十大最美空姐
盘点中国十大最美空姐
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十位名人
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十位名人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八大经典影片女性导演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八大经典影片女性导演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从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之后,她们已经不再被禁锢在“或母亲或妓女”的身份上,而自她们拿起导筒的时刻起,也注定了她们会迎来属于他们的辉煌——一个导演的女性时代。

  嘉芙莲·贝尔勒
  

  法国女导演嘉芙莲·贝尔勒(Catherine Breillat)(左图)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位导演,她17岁时出版的处女作就曾被定为限制级,最近那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女性主义影片《罗曼史》(Romance)震惊了整个电影世界,这部被称为“女性思想漫游”的影片用极其冷静的叙述语调,从心理深度层面上描绘了年轻女子玛丽如何借助性与身体获得对生活的掌控的经历,用极端主观的视角表达的女性的欲望和态度。

  近两年活跃在法国电影界的女导演还包括生于1948年的戴安娜·科依斯(Diane Kurys),她最著名的影片是《我们之间》(Entre Nous),在这部由伊莎贝尔·于佩尔和米欧·米欧主演的女性电影的著名作品中体现出导演对女性解放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冷静客观的思考,此外,在法国已经有更多的女导演活跃在银幕之后,科利纳·塞罗、安娜·方丹、马里翁·韦尔诺、多米尼加国·卡布雷拉、卡特琳娜·布莱拉、卡特琳娜·科西尼、桑德妮娜·韦塞、克里丝·旺德·斯塔彭、米歇尔·罗西耶、若泽·达扬等,她们已经成为了法国电影创作的骨干。

  咪咪·莱德
  

  美国导演是咪咪·莱德(Mimi Leder),她在70年代一直活跃在电视制作领域,从1997年才开始执导电影。在好莱坞,她的灾难片《天地大冲撞》成为当年的最卖座影片之一,《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更是集结了凯文·史贝西、海伦·亨特、哈利·乔·奥斯蒙等大批演技明星,讲述了一个爱与伦理的故事,包含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及社会意义。

  冯·特洛塔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中坚力量,深入研究德国文学和拉丁文学的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在她的作品《德国姐妹》中,深刻表现了女性政治和电影的关系,并且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历史背景往往只是电影的开端,而不是我的焦点,在大环境下女性如何去生活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她1994年的作品《诺言》(DasVersprechen)将女性的爱情和政治大环境结合在一起,深刻地体现了她的创作思想。

  简·坎皮恩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无疑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著名导演,在她1989年的处女作《小甜心》中就充分体现了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题材所特有的细腻和圆润,而在1993年获得戛纳捧起了金棕榈奖的《钢琴课》(The Piano)更是将女性的压抑和觉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Campion)也获得执导《Loaded》的机会,走上了导演的道路。

  萨莉·波特
  

  在众多女性导演中,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Sally Potter)以自己的作品显示着她对女性身份的关注和对传统观念的强烈批判。在《奥兰多》(Orlando)中,她将矛头直指性别和阶级出身造成的传统价值观,除去影片浓重的魔幻主义外壳,导演表现了一名女性在传统中迷失,挣扎最后重生的故事,褒扬了女性的奋斗和觉醒。同样是英国的女性导演,安东尼娅·伯德(Antonia Bird)将自己的摄影机对准了敏感的宗教,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引起轰动的《神父》(Priest)一片中,她讲述了宗教,犯罪,同性恋这样一个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表现出一名电影创作者的机敏和勇气。

  出生于波兰的女导演安吉妮斯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曾经是奇耶斯洛夫斯基的好友,她的代表作有《欧洲,欧洲》、《神秘花园》、《情感的禁区》,《心之全蚀》(Total Eclipse)等,其中拍摄于1995年《心之全蚀》为英、法、比利时三国合拍,讲述了魏尔伦与兰波两位诗人的同性恋故事。

  米拉·奈尔
  

  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右图)成名是在200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她的《季风婚宴》获得了当年的金狮大奖。除了这部横扫票房和奖项的作品,她1995年的《男人最疼》(The Perez Family)通过古巴流亡移民的大背景,用温暖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关于自由、家庭与爱情的故事。

  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和丽娜·维尔特米勒(Lina Wertmiiller)意大利比较重要的两名女导演, 两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午夜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和《七美女》(Seven Beauties)都表现了70年代对战争的反思,在是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丽娜•维尔特米勒更是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早(1977年)获得导演提名的女性。

  加拿大女导演玛丽·哈伦(Mary Harron)也因为代表作《射杀安迪·霍尔》(I Shot Andy Warhol)而响誉影坛,而她的另外一部作品《美国精神病人》更是进年表现疯狂的外部环境和沉重的内心压力的优秀作品之一。另外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女性导演是Patricia Rozema,她的作品《When night is falling》同样表现了神职人员面对同性恋情的困惑。

  吉利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是活跃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电影界的女著名导演,他1979年导演的《我的璀璨生涯》获得澳大利亚影艺学院11项大奖。1994年奔赴好莱坞的她拍摄了薇诺拉·瑞德主演的《新小妇人》,之后又改编了风靡英澳两国的小说,拍摄了由拉尔夫·法因斯与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奥斯卡与露辛达》(Oscar And Lucinda)。

  而在华语电影中,更是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女导演,她们的作品深入人心,成为华语电影不可忽视的力量:张婉婷的《北京乐与路》、《秋天的童话》;罗卓瑶的《诱僧》;许鞍华的《倾城之恋》、《投奔怒海》和《半生缘》;张艾嘉的《碧云天》、《我的爷爷》、《心动》;内地的黄蜀芹的《青春万岁》、《人鬼情》等。

  女人四十——许鞍华  

  在这个专题中提到的所有女性导演中,许鞍华无疑是其中资历最老的,她曾执导过近二十部影片,并且担任过七部电影的制片人,四部电影的编剧,两部的副导演,一部的美术设计和另外一部的服装设计,并且还在7部电影中担任角色,这样的成绩在整个女性导演的历史上都是非常辉煌的。许鞍华生于中国大陆的辽宁,童年便随家迁至香港,在香港大学修读完英语比较文学之后,她赴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学成后返回香港开始电视电影创作。

  文学功底深厚的许鞍华将自己的电影打造得宛如幽雅的文学作品,既有恬静温婉的柔和气质,又有激怀壮烈的革命精神。她的作品类型庞杂,从剧情片到武侠片、恐怖片都有涉猎,但其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还是基于社会与人生题材的文艺片,从早期的《投奔怒海》、《今夜星光灿烂》到最近的《女人四十》和《千言万语》,都带着鲜明的许鞍华个性:平稳的镜头下惊涛骇浪的人生际遇。1982年,她的《投奔怒海》便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而1994年的再以笑中有泪的《女人四十》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以及柏林银熊奖,今年,许鞍华又推出了自己的新作《玉观音》,虽然还差2个月就是她57岁的生日,但她的创作热情却永远正当芳华——女人四十。

  有位嘉人,在水一方——张艾嘉  

  20岁的事业小成:那时侯,她年轻,她从美国学习回来之后,做主持,做配音,但最后她还是爱上了电影,在达到30岁之前,她就成为了亚洲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她主演的电影代表着台湾电影最辉煌的一页;她那首《爱的代价》沉醉了一个时代的听众,虽然她遭遇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但幸运的是,这给她机会等待自己的真爱。

  30岁的一见钟情:他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很有自信,更重要的是他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女人,刚认识的时候出去玩,别人叫他张先生,他笑着跟她说:“人家叫我张先生喔。”他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理性、冷静、自信的男人,她就这样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在同样简单、理性、冷静、自信的30岁。

  40岁的黄金时期:她成为华语圈最好的女编剧、女导演,《新同居时代》、《心动》、《少女小渔》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她还参加过像《红色小提琴》这样的国际巨制,这个时代,就像《时代》杂志日前也曾报导过那样——“她刚刚到达自己的黄金时期。”

  现在:张艾嘉凭借新作《20、30、40》成为最受瞩目的华人女导演,这部由她自编自导的电影成为唯一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但同时她也告诉我们她不是女强人或者女超人、女铁人,她很普通,在孩子被绑时她也会暗自垂泪,她喜欢穿简单的T恤和工装裤,不施粉黛,声音轻柔,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岁月历练后的美丽与智慧,看她淡淡地泯一口咖啡,爽朗地笑笑,前尘往事似乎都在这言谈间一笑而过。

  淡似徐风,静如初蕾——徐静蕾  

  在国内导演中,她一直被认为是最有灵气的一位,很多人将她和索菲亚•科波拉相比,也许是因为两者都有着青春的美貌和出众的智慧,但徐静蕾的演员生涯绝对要比后者要成功得多。无论是在《爱情麻辣烫》的初次登场,还是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沉迷于青涩初恋的清纯“文慧”;无论是《越南散记》一身渔装,描摩诗歌、散文的才女天姿,还是《让爱作主》与王志文恩怨纠缠,游离在爱与痛边缘的柔弱少女;无论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沉落都市迷离和疏合中的精灵,还是《我爱你》中激烈投入的和本人之间的巨大反差;无论是《我和爸爸》中任性叛逆但始终被亲情围绕的女儿,还是在最新作品《最初的爱,最后的爱》中自私执拗濒临死亡的姐姐,她在大多数电影中所塑造的形象大部分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如同她在《双雄》中那令人尴尬的角色,以及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毕业之后获得的那些“青春之星”“北京形象大使”的称号,在她从业之初,我们对她的关注还仅仅局限在她靓丽的外表。而现在,她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终于纠正了这种错误的认识,《我和爸爸》已经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关注,收到了包括美国西雅图、德国慕尼黑、多伦多和东京国际等多个电影节的正式邀请,这对一个初次执导电影的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赞赏和肯定。

  一切似乎都无法改变她,她还是穿着她最喜欢的白色衣服,背着超大的背包安安静静地穿过北京小巷幽雅的梧桐小道,虽然现在已经是位著名的导演,但她还保留着从前质朴的徐静蕾,淡似徐风,静如初蕾。

  结束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位女性导演的辉煌不仅是票房,她们电影的女性年份,不仅仅是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日历女孩》、《女魔头》这样的女性题材电影的闪光,更多地还表现在女性导演更频繁地现身各大电影节,她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和赞誉。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八大经典影片女性导演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