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扩大的时代差距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90年代,“数字鸿沟”指的是技术领域的“穷人和富人”。这一差距激励很多社会力量将最新的计算工具普及到全美国人的手中,特别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然而《纽约时报》今日撰文指出,在电脑等最新科技设备普及后,数字鸿沟似乎却越来越大。文章大意如下:
虽然努力确见成效,但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也是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政府非常想解决的问题。
随着电子装置的普及,贫穷家庭的孩子比富裕家庭的孩子花在电视机和电子装置上的时间多很多。研究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看节目与视频,玩游戏,浏览社交网站上。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称,时间浪费上的差距更能反映父母监督孩子以及限制孩子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我不反对技术,但是技术也不是救世主。”加利福尼亚某中学校长劳拉·罗贝尔说。她长久以来有这样一个顾虑,如果每家每户都安装电脑却没有恰当的监督的话,电脑就没什么价值了。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此也忧心忡忡,所以他们正考虑一个提议,打算拿出2亿美元打造一个数字话内容读写公司。这是一个由数百、甚至数千培训者组成的团队,他们将走进学校和图书馆,为学生、家长和求职者讲授有效的计算机使用方法。
这些努力促进了一些私人和国家项目的发展,通过支付培训者费用,让他们提供计算机正确使用方法的培训,从基本的键盘使用、文字处理功能,一直到在线申请工作和阻止孩子浏览网络色情内容。
“数字化内容的读写能力非常重要。”联邦通信委员会委员会主席朱利叶斯·格纳柯斯基说。他认为,跨越数字鸿沟同样意味着培养父母和学生利用科技获得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的能力。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官员及政策制定者表示,他们依然十分希望计算工具走进美国的千家万户。当前,美国的数字鸿沟依然十分巨大,大约65%的美国家庭有宽带接入服务,但是在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中,这一比例只有40%。
“仅仅接入宽带还远远不够,”微软公司高级研究员黛娜·博伊德说,“它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强化了已有的而被我们忽视的问题。”
和其他人一样,博伊德表示,最初国家为缩小数字鸿沟而努力时,并未考虑到计算机的娱乐功能。
2010年凯撒家庭基金会发表的一项报告称,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没有大学学位,这些孩子每天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多花90分钟浏览网络媒体。而1999年,这一数字为16分钟。研究同时发现,如果父母没有大学学位,孩子每天花在计算机、电视、电子装置等媒体上的时间为11.5小时,比1999年多了4小时40分钟。
在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中,孩子大部分使用的是电子设备的娱乐功能。他们每天大约会花10小时接触各种媒体,比1999年增加3.5小时。
“尽管电脑具备教育功能,但现实是它们被当成纯娱乐的工具。”凯撒研究的作者之一维姬·莱特奥特说,“它们未能缩小数字鸿沟,反而扩大了在时间浪费上的差距。”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称,这一挑战对资源不多的父母和孩子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理应是数字鸿沟缩小的受益者。
诸如此类的顾虑在马奇·库克家中体现出来。这位12岁的小男孩住在奥克兰市,热衷科技。由于财政紧张,他的家里只有两部笔记本、一部Xbox 360以及一部任天堂Wii游戏机。他有自己的手机。大多数时间,他会上Facebook和YouTube等网站,收发短信、打游戏等。周末时,他特别喜欢玩家里的游戏机和电脑。
“有时我会熬夜,一直玩到早上7点,”他说,“这正是我为什么周一昏昏沉沉的原因。”
他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已经到了班级末尾。他说,自己长大了想成为生物学家。
亚历杭德罗·萨莫拉是一名13岁的8年级学生。他自称“Facebook怪人”。他的母亲表示,很高兴儿子喜欢使用计算机,不过很难让他用计算机做家庭作业。“他有时会大发雷霆,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是YouTube,也从未听说过网络摄像头。”
低收入家庭更难掌控孩子的设备使用情况。在波士顿,艾米和伦道夫·罗斯是一对没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妻子在医院工作,丈夫在书店打工。最近,他们给15岁的双胞胎女儿购买了笔记本电脑作为好成绩的奖励。他们确保两个孩子只利用计算机做家庭作业。“如果你买了电脑,却不规范孩子的使用习惯,他们很快就会滥用。”婆婆艾德娜·罗斯也有类似的感受,她去年刚购置了一台惠普笔记本电脑。每次孙子孙女来玩时,她都严格限制他们的行为。曾经有一个小孙子偷偷遛到计算机旁,并在Facebook更新了自己的照片。她立刻警告小孙子说,如果再不控制自己,以后就别玩电脑了。
文/网易科技警惕“数字鸿沟”加剧贫富差距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说: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和应用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受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城市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27.8%。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中国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科技词典是这样解释数字鸿沟的:数字鸿沟又叫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产生的差距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数字鸿沟产生的表面原因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差异,真正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资源配置不公造成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资源有“滚雪球”的效应,越有资源的越容易获得资源,越没有资源的越难获得资源。而获得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如果说在工业社会,由于资源配置导致的发展程度差别是算术级的,那么到了如今的信息社会,由于信息和知识的合一,信息与经济的合一,知识与经济的合一,由于信息掌握不同造成的发展差距则是几何级的。因此,数字鸿沟的存在,不是和谐社会的应有现象;弥合“数字鸿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数字鸿沟的根源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公造成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那么,我们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的路径,是该优先选择发展经济,还是该优先选择弥合数字鸿沟呢?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信息发展以产业为主导,利润的驱动让信息产业优先选择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然后才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普及。现实中,不少人也还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农村、农民不需要网络,因为农民不知道网络、不会用网络。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社会的扶贫,信息就是“渔”,直接的资金划拨和企业投资则只是“鱼”。
为了弥合数字鸿沟,我们的邻国,印度政府无偿在农村设立信息亭,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让那些文化素质不具有操作电脑能力的农民也能享受到现代的信息服务。他们还利用信息听和政府网络连接,方便农民了解政府信息并实现网上办事。他们还通过网络技术把村与村之间的信息亭连接起来,形成网络协同的效应。
巴西政府推出了广受欢迎的“数字融合政策”,具体包括“连接公民——人人用电脑”、“宽带入校园计划”、“社区远程技术中心计划”等项目。特别是巴西政府在信息落后地区设立公共网吧,配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人员,为居民提供免费的上网服务,以及实施的“每个儿童一台笔记本电脑计划”—— 政府为每个孩子免费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效果很好,广受称赞。
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是一个思路问题,政府应该将弥合“数字鸿沟”作为协调平衡发展的优先考虑;其次是一个投入问题,弥合“数字鸿沟”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化,政府的公益投入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当然,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也应该为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