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639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6-1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蓝色森林
蓝色森林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纳斯达克创新高
纳斯达克创新高
纳指重返5000点
纳指重返5000点
美国上市公司数量
美国上市公司数量
神州租车赴美IPO暂停
神州租车赴美IPO暂停
华尔街新道德时代
华尔街新道德时代
华尔街创业春风
华尔街创业春风
2012科技股
2012科技股
美股牛市狂想曲
美股牛市狂想曲
EOS基金
EOS基金
美国最大互联网IPO交易年
美国最大互联网IPO交易年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Groupon庞氏骗局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分析称Groupon是一场庞氏骗局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美国在线教育企业Knewton创始人兼CEO乔斯·费拉雷(Jose Ferreira)上周五撰文称,与Facebook等新兴社交媒体企业不同,Groupon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创造了一种并不稳定的均衡状态。它的整个运作模式就像是一场“庞氏骗局”,并将在5年内瓦解。

  以下为文章全文:

  庞氏骗局

  我希望我错了,尤其是考虑到Groupon瓦解对科技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Groupon的庞氏骗局特征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首先,我认为Groupon提交上市申请并非科技泡沫存在的证据。大范围的科技泡沫尚未形成,只是零星地出现了一些小泡沫。Groupon所引发的关注和重要性也都无法与欧洲当前遭遇的危机相提并论。但由于它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申请,而科技界的业内人士未来几年都将不断听到各种各样的谣言,经历IPO狂热,甚至会因为不可避免的瓦解而相互埋怨,因此还是先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Groupon的“郁金香泡沫”吧。

  Groupon为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泡沫,而是一场庞氏骗局?很简单:Groupon发现,只要能为本地商家吸引新客户,就可以让他们尝试任何事情。起初有几家位于芝加哥的商家尝试了这项服务,而Groupon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创收能力。事实上,Groupon会马上将这些“收入”中的一半返还给本地商家。从本质上讲,这根本不是Groupon的收入。但从表面来看,Groupon的收入却很高,这也帮助他们以高估值完成融资。之后,他们使用这些融资招聘大量销售人员,继续吸引芝加哥的本地商家,并在其他城市重复同样的伎俩。

  与此同时,很多早期使用Groupon的商家发现,新增的大量客户突然之间消失了,而由于他们无法持续维持75%的折扣,因此便不再使用Groupon。但Groupon的销售人员吸引的新商家却多于流失的商家(目前如此)。Groupon随后以更高的估值获得融资,招聘更多的销售人员,并进军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起泡、冲洗、重复。只要能够给本地商家带来好处,这种模式就会重复下去。要证明当前规模的合理性,Groupon现在必须要给本地商家带来普遍而诱人回报。否则,Groupon基本就是一场庞氏骗局。

  Groupon的解释是:它可以帮助商家吸引新客户,并将其转变成回头客,而商家则需要向Groupon购买这些回头客。这也是Groupon销售人员拉拢本地商家时的基本逻辑。让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典型的Groupon团购价约为零售价的50%,其中半数销售额进入了Groupon的腰包。所以与同等规模的常规客户相比,商家借助Groupon团购获得的收入仅为25%。预计Groupon所有的收入都无法创造利润,所以收入越高,情况就越糟。

  自我毁灭

  绝大多数本地商家所能承受的折扣都不超过10%,部分特殊情况可能会达到25%。但是75%的折扣是绝对无法持续的。如果所有的本地化商家都开始使用Groupon,那就无法给任何人带来回头客:这些顾客都是冲着折扣而来的。这就意味着,随着Groupon的增长,本地商家及其竞争对手将发现,Groupon的基本逻辑已经不再成立(如果它曾经成立过的话)——Groupon根本无法给他们带来忠实用户。所以,他们不会再以当前的形式继续使用Groupon。

  或许Groupon的管理层认为,他们正在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囚徒困境”:这将最终伤害本地商家生态系统的价值,但却会令Groupon获利。换句话说,Groupon的规模可能会大到本地商家不得不使用的程度,即使可能会因此损失利益。用博弈论术语来解释:Groupon创造了一个均衡点,使得“所有本地商家都坦白”(All Local Merchants Defect),之后再迫使商家进入到这样一个价值破坏的均衡之中,借助自身的控制权获取利益。Groupon显然不会公开这种想法。他们只会继续使用“新客户变回头客”的逻辑,即使这对于规模庞大的Groupon已经不再适用。

  这听起来有点多疑。但如果Groupon的计划果真如此,那就算不上多疑,而是天真。多数本地商家所获得的利益根本不足以为Groupon提供如此高比例的分成。这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而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均衡。在首次尝试Groupon的服务后,本地商家不久后就不得不停用这一服务。

  由于规模效应,沃尔玛可以压低供应商的价格,而供应商也必须妥协。低价为沃尔玛的顾客创造了价值,但只有当沃尔玛的供应商同样能够获得价值时,这种模式才能持续下去。沃尔玛的供应商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流程——通常都是将生产过程外包到中国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这对于美国工人而言是一件坏事,但对与沃尔玛供应商而言,却可以创造价值。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沃尔玛实现高销量,并借助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利润。

  但Groupon的多数本地商家与沃尔玛的供应商没有可比性。他们的成本普遍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因此就无法持续使用Groupon。

  例外情况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如果一家本地商家拥有70%至90%的超高毛利率,就可以持续使用Groupon。或者,对于一家向电视广告等传统用户获取渠道投入大量资金的大型本地商家而言,如果Groupon比传统渠道的效果更好,他们便有可能使用这款服务。

  但Groupon最终之所以会瓦解是因为符合这种条件的商家并不多。

  Groupon管理层曾经断言“本地商家会回来”——有些商家的确会暂时回来。但实际审计数据如何?有多少比例的本地商家重复使用他们的服务?使用次数有多少?久而久之,本地商家使用这项服务的意愿是否在下降?

  Groupon管理层不会披露这些数据,当然就更不会公布经过充分审计的数据。相反,Groupon管理层纷纷借助公司的大笔融资变现。他们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B类股,以便让管理层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尽可能长地维持庞氏骗局。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科技泡沫尚未形成。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等大型科技公司的高估值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企业拥有不可思议的网络效应。而且从基本面来看,他们正在创造价值,假以时日还将更好地借助这些价值盈利。但Groupon却是不可持续的,他正在破坏价值,并将在未来5年内瓦解。到那时,它几乎肯定会波及整个科技行业。(书聿)

Groupon庞氏骗局编辑本段回目录

  日前,提交了IPO申请的美国团购市场领头羊Groupon被指为“庞氏骗局”,其烧钱竞争的商业模式引发业内争议。同时,国内“千团大战”局势已呈白热化,资本正在这一市场中激烈厮杀。

  糯米网总经理沈博阳表示,团购行业正处在一个疯狂时期,虽然吸引了众多资本,但烧钱的速度也超乎想象。

  Groupon身陷“骗局门”

  美国投资人乔斯·费拉雷(JoseFerreira)上周五撰文称,与Facebook等新兴社交媒体企业不同,Groupon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创造了一种并不稳定的均衡状态。它的整个运作模式就像是一场“庞氏骗局”,并将在5年内瓦解。

  乔斯·费拉雷称,Groupon发现只要能给本地商家带来新顾客,本地商家都愿意尝试任何事情。起初,有几家位于芝加哥的商家尝试了这项服务,而Groupon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创收能力。事实上,Groupon会马上将这些“收入”的一半返还给本地商家。从本质上讲,这根本不是Groupon的收入。从表面上看来Groupon的收入很高,这让他们以高估值获得投资。然后他们利用这些融资,雇佣大量销售人员,并进军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

  乔斯·费拉雷称,“然而,大部分本地商家无法提供10%以上的折扣,虽然有些可提供25%的折扣,但75%的折扣是一个完全不可持续的数字。如果所有的本地商家都开始使用Groupon,那就无法给任何人带来回头客。这意味着,随着Groupon的增长,本地商家及其竞争对手将发现,Groupon的基本逻辑已不再成立———Groupon根本无法给他们带来忠实用户。”

  Groupon同时被指虚报营收数据,Groupon上线一个价值50美元的团购,消费者购买后,Groupon就将50美元作为营收列入报表,并把本应该给商家的返点计入营收成本,扣除这些返点后的部分记为毛利润。因此,Groupon2011年第一季报的6.44亿美元营收中,可能没有扣除给商户的返点。

  中小团购网的困局

  如今,国内的团购网站又是怎样的情况?

  打开沈阳市最早创办的团购网站“97团”,网站已没有了昔日的红火,页面上写着:“您请求的页面不存在”几字。97团创始人左渤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市场萎缩、竞争加剧,97团日前已宣告关闭。

  去年,左渤夷开办了沈阳第一家团购网站“97团”。然而,创业成功的喜悦并未维持多久,左渤夷发现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迅速进入市场。

  团购热迅速蔓延,“千团大战”的局面在全国展开。一些财大气粗的团购网站将“新玩法”引入市场中,“这些网站不做生意,而是做流量,赔钱运营跟我们抢夺用户、商家,对消费者来说,哪里便宜去哪,这样我们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左渤夷表示。

  同时,由于进入门槛低,一些成本低廉的小团购网站也加入竞争。左渤夷介绍,团购网站目前已实现程序开源,新的创办者仅需花费400元租赁虚拟主机,再以约60元每年的成本购买域名即可开张,创业成本低至不足千元。

  对此,沈博阳认为,由于团购网站门槛低、前期资金投入少,很多人在没有充分认清市场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同时,一些目前看来资金充裕的团购网站,在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如今团购市场已进入“重资本”时代,一些没有强大后盾的中小型网站,无论在网站内容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将无法满足竞争需求。

  在中国市场,和97团面临同样困境的团购网站不在少数。团呀网CEO翟永则表示,目前在沈阳82家团购网站中,90%的企业均在亏损经营,并有约3家网站倒闭,预计今年内,将会出现一批中小团购网站的倒闭潮。

  CNZZ最新数据显示,5月内,中小团购网站的站访客数量下降20%。同时,团购行业上周活跃站点数量(有访客访问)相比“五一”后下降8.8%。

  CNZZ数据分析师邓鸿飞表示,在团购行业,由于行业领先者获得巨额投资并快速扩张,对中小网站产生巨大压力。

  泡沫破灭危机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团购市场接连曝出竞争白热化事件,比如窝窝团从拉手网集体挖墙脚等。对此,翟永指出,一种商业模式的应用创新,需要不断验证、试用的过程,由于国内网站大举烧钱,过快的扩张速度使企业管理遭遇危机。

  “由于吸纳资金过多,容易导致股东意见分歧,这拖延了企业的决策时间。”翟永认为,创始团队的股权稀释容易引起员工流动,由于大量同类竞争企业的存在,员工跳槽十分容易。

  同时,对遍布全国的站点进行统一管理也成为了挑战,大量复杂的财务审核工作拖住了扩张的后腿,同时使部分网站在售后服务问题上屡遭诟病。

  “按大型团购网站的一般惯例,产品上线后先卖出再结款,网站第一次给商家付款时,先扣压20%的款项,用来进行售后服务。但由于部分网站扩张速度过快,为争抢客户采取先垫钱后合作的模式,根本无力保证服务质量,导致客户投诉增加,并在市场上造成不良影响。”翟永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在去年电子商务领域的30项大型风投项目中,共有12项投给了团购网站。

  沈博阳称,团购行业正处在一个疯狂时期,虽然吸引众多资本,但烧钱速度超乎想象。目前,团购行业每单的平均毛利率为8%~10%,但这些收入对“烧钱”较快的网站来说,仅仅是支出的九牛一毛。

  各大团购网公布的今年市场推广费用显示,美团网广告预算为1.3亿元、糯米网计划2亿投放广告。

  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表示,目前,众多资本雄厚的团购网站均在打造品牌,在这种“剩者为王”的市场态势之下,泡沫将被越做越大。部分网站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广告营销,为上市造势铺路,但现金流出现明显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即有产权变换甚至破产之虞。

Groupon 是一场赤裸裸的庞氏骗局 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真希望我是错的。尤其是考虑到如果 Groupon 完蛋给科技经济带来的后果。但 Groupon 实际上不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大规模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吗?

    首先我想澄清一下 Groupon 上市并不能证明科技泡沫的存在。没有什么科技泡沫,只不过有时会出现一些小泡泡而已。比起欧洲希腊的债务危机,Groupon 的故事也只是大巫见小巫。但既然 Groupon 已经申请上市,而且未来几年内科技经济界人士会一直听到危言耸听的传言、上市狂潮、以及对骂,那么我们先来简单看看 Groupon 这场网络郁金香狂热

    为什么说 Groupon 不仅仅是一场科技泡沫而是一场庞氏骗局呢?答案很简单: Groupon已经发现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新顾客,当地商家愿意尝试任何事情。芝加哥当地几户商家最先捧场,从 Groupon那里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实际上 Groupon 很快就把这些收入返还给了本地商家,这些「收入」从来都不属于 Groupon。但从表面上看来 Groupon 的收入很高,这让他们可以以很高的估值获得一轮投资。然后他们利用这些融资雇佣大量销售人员,深挖芝加哥当地商家,然后在其他城市如法炮制。

    与此同时,很多早期使用 Groupon 的商户发现突如其来的顾客不见了,并且既然商家无法永远提供75%的折扣,那么他们就不再使用 Groupon。但 Groupon 的销售人员挖掘的新商户比失去的商户更多(目前如此)。并且 Groupon 又借此获得新一轮融资,估值更高;然后雇佣更多销售人员,然后继续开拓处女地。周而复始。

    只有能给本地商家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团购这种模式才能持续,为了给当前的规模找到合适的理由,Groupon 必须让所有本地商户明显获利。否则,Groupon 基本上就是一场旁氏骗局。

    Groupon 称能帮助商家吸引新顾客,并将起转化为回头客,这样就可以补偿支付给 Groupon 的费用。这也是 Groupon 的销售人员用来说服本地商家的基本依据。那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真正含义。典型的 Groupon “交易”都是半价,一半收入归 Groupon。所以商家只能获得正常客流情况下25%的收入。只是 Groupon 的收入永远无法带来利润,所以 Groupon 收入越多反而是一件坏事。

    大部分本地商家无法提供10%以上的折扣。有些在特殊情况下可提供25%的折扣。但75%是一个完全不可持续的数字。如果所有商家都开始使用 Groupon 服务的话,那么 Groupon 无法给任何人带去常客;Groupon 能带来的只能是追求折扣的买家。这就意味着随着 Groupon 的成长,本地商家及其竞争者会发现 Groupon 的说法站不住脚了,因为它无法带来新的回头客。所以将不再使用 Groupon 提供的这种服务。

    或许 Groupon 的管理层认为他们正在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囚徒的困境,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本地商家生态圈,而受益的是 Groupon。换言之,Groupon 可以强大到本地商家不得不使用它的服务,即便对商家带来伤害。用博弈论术语来说,Groupon 在“所有本地商家受损”方面创造了一个平衡点,然后迫使商家进入这个破坏价值的平衡中,自己从中获得好处。显然 Groupon 不会公开这种想法。他们只是通过「吸引新的回头客」的说法继续忽悠商家,哪怕这一点在庞然大物 Groupon 身上早已不适用。

    这听上去有点愤世嫉俗。但如果这是 Groupon 的如意算盘的话,这一点也不愤世嫉俗。坦白说大部分商家在自己的生态圈中没有那么多价值和 Groupon 共享。这并不是一个稳定平衡,而是一种自杀平衡。本地商家在首次尝试 Groupon 之后将不得不停止使用 Groupon。

    由于规模原因,沃尔玛可以在价格上压榨自己的供应商,并且供应商将会接受。低价可以为沃尔玛顾客带来价值。但这种模式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它能给沃尔玛的供应商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把制造外包给中国等低工资国家)。这对美国工人来说是件坏事。但是能够沃尔玛的供应商带来价值,因为他们仍然可以通过沃尔玛卖东西(可以卖得更多),并且由于制造成本更低,所以利润可以接受。

    但和 Groupon 合作的大部分商户可比不了沃尔玛的供应商。他们没有办法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因此,他们无法继续使用 Groupon。

    当然也存在特例特例。毛利超高(70-90%)的本地商家能够坚持使用 Groupon。或者,在吸引新顾客方面投入巨大(比如通过当地电视)的大型的本地商家可能会坚持使用 Groupon,但前提是 Groupon 比传统获取顾客的方式更好(这两种方式以及增加获取顾客的成本都不会增加本地市场规模)。

    这也是 Groupon 终将「内爆」的原因:没有多少商家能满足上述条件。

    Groupon 管理层称“本地商家会归来”,好吧,肯定会有一些。暂时的。但具体审计数字是多少呢?有多少本地商家会成为 Groupon 的回头客呢?有多少次呢?本地商家使用 Groupon 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吗?

    Groupon 管理层不会公布这些数字,当然也不会完全公开经过审计审查的数字。相反,他们正在把大量现金移出公司。Groupon 还创造了一种新型 B 股,这样就可以把公司牢牢控制在管理层手中,从而将这个旁氏骗局尽可能维持下去。

    再说一次,没有什么科技泡沫。LinkedIn、Facebook、Twitter 等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很高是因为他们有着庞大的网络效应,并且实际上这些公司正在创造价值,而且会越来越善于从这些价值中实现盈利。说到底 Groupon 正在不可持续地破坏价值,而且将在未来五年内的某个时间点内爆。这是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届时,将会对整个科技生态圈带来不利影响,这是完全不公平的。

    作者:Jose Ferreira 配图:abcnews

    为什么说 Groupon 值250亿美元? 编辑本段回目录

      昨天我们刊登的《Groupon 是一场赤裸裸的庞氏骗局》一文在读者中引发了激烈讨论。现在我们来把麦克风交给正方:Steve Cheney 认为 Groupon 250亿美元估值物有所值。自备沙发和板凳,36氪只提供麦克风,你可以在评论中给出你的观点。Steve 支持 Groupon 的理由如下:

      不可否认,Groupon 还在发展之中。他们仍在投入大量资金赢得顾客和商家,扩充在顾客和商家双方的网络效应。有些人认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有些激进者认为 Groupon 只不过是一场庞氏骗局

      但这些纠缠着“每日交易”经济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的反对者完全没有抓住重点。Groupon 的创新之处不在于广告交易本身,而是完成了线上到线下(O2O)的属性循环,并从中获利的能力。并且这是一片广阔的处女地,几乎被其他人完全忽视。

      Google 在线上到线下搜索方面从未取得过成功,因为你不能打开一个搜索框,然后把发现内容的过程搬到线下。是的,你完全可以通过搜索词找到一个地方,但当你到达那个地方的时候,没人知道你是在 Google 上找到的。

      Yelp 的情况也类似。Yelp 或许能给餐馆带来顾客,但如果商家不知道新顾客是 Yelp 带来的话 Yelp 就无法从中获利。并且他们怎么知道呢?你不会告诉商家你是从 iPhone 上的 Yelp 应用找到他们的。Foursquare 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他们和25万商家有合作关系,而且发明了签到模式。这两家公司在解决问题方面都很出色,但只有 Groupon完成了这个属性循环。

      Groupon 实际上通过把自己放在顾客和交易之间而做到了其他人没能做到的事情。他们给本地商家提供了一个广告渠道(是的,Groupon只不过是一个广告单元),作为回报,他们立刻可以获得一部分提成,而不管折扣券何时兑现。Groupon 不仅完成了兑现循环,而且在兑换之前就拿到了现金。完美的交易。

      很久以前 Google 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价值了。AdWords 的天才之处在于可以收集来自其它地方的购买意愿。,大约在10年前,搜索成为消费者进行在线交易时在线互动的最后场所,并且已经击败了所有通过陈列式广告吸引购买意愿的形式,点评网站,以及其它营销形式。这些媒体促使你产生购买相机的意愿,而从中获利的是 Google。

      这也正是 Google 想收购 Groupon 原因,Groupon 可以通过一种简单方式解决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建立一种线下联系,并且从中获利。长期来看这种链接也有价值。

      这也正是人们争论的问题。那些阅读 S1 文件的人认为这种商家和顾客之间的链接太弱,因为 Groupon 遗漏了有效的顾客获取成本和商家顾客流失率的关键指标。

      如果现在的基于电子邮件的团购一成不变的话,上述结论会有一定道理,如果这一点成立的的话问题将变得十分麻烦。但是事情在不断改变。我们正在进入团购的下一个阶段,也就是 Groupon 一直在做的:对有限的存货进行即时竞标,而且就在你附近。

      为了做到即时,你需要大量存货。这也这也说明这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增长演练,把人们拉到这个平台上。这也是 Groupon 的赌注,以及每家大型竞争对手都在模仿 Groupon 的原因。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上正在形成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层和社交/通信层,并将对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互动和消费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相信我,过不了几年通过收件箱获得邮件交易的事情就会过时。但是现在本地商家只能这么做。他们无法通过“搜索”获得独立的顾客,因为商家一方不具备足够多的背景和能力支撑起一个类似于 AdWords 的产品,为本地商业服务,也没有一个发布平台把这样一个产品告知顾客。

      所有这一切都在改变。速度很快。

      首先是大量背景数据的产生:位置/进距离,存储的偏好,对话式情感,群组等社交指数,以及跟你和你的群组在地理位置上临时相关的一些东西。我说的是海量数据。

      第二点是商家的技能。越来越多平板电脑被放置在销售终端,大量商家开始在团购网站上创建账户。Google Wallet(钱包)已经上线,给商家提供了新的销售终端技术。Facebook 肯定也正在考虑把信用和自己的新交易绑定在一起,并且 Facebook 在资助交易方面已经超过了了 Groupon Stores

      我记得不久前和 Yipit 的 Vin Vacanti 聊过,我们俩都谈到在未来某个时间,餐馆的服务员会对你说“让我问问平板电脑” 来下决定。当然这是一个比喻。

      就好比说当你在现实生活当中需要做点什么东西要问问 iPhone 一样。餐厅服务员会“问问平板电脑”,然后确定顾客人数,这在周五晚上会有点慢。与此同时,你正在和四个好友商量周五晚上去哪里吃饭。未来的商家一方的自助服务就是这样的。

      一小时后,你们一群人到了餐馆,用餐,然后结账。餐厅提供的账单看上去和普通账单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上面嵌入了一个 NFC 标签。你通过一个绑定手机的信用卡完成支付。服务员甚至不知道在你们用餐之前一小时就已经即时购买了这顿饭,并获得了20%的折扣。

      所以团购网站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是组装一个市场和交易中心,有足够多的存货和用户可以为大规模新型 O2O 行为提供支持。如果 Groupon 做不到,会有其他公司做到。线下商务蕴含的商机要比线上多得多,现在谁都明白这一点。

      现实是我们只能在2、3笔交易中做出选择,而且是在本地。我们正在远离这些一成不变的一次性交易,迈向一个现实生活中为你的注意力打造的市场。并且有人会因此赚得盆满钵盈。

      作者:steve cheney 配图:scottsdalecvb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tech.sina.com.cn/i/2011-06-06/12145614750.shtml?from=iasknominate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Groupon庞氏骗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Groupon是庞氏骗局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