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Sarah Lacy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书试译】《峥嵘岁月:硅谷的重生与web2.0的兴起》上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6年10月10号,北加利福尼亚,阳光明媚,有风。谷歌的总部外,查德·赫利和陈士俊在一台摄像机镜头前傻笑,显然,他们是无备而来。
“两个王者聚到了一起”,停车场里,查德别扭的即兴表演引得陈士俊一阵发笑,他避开摄像机镜头,笑弯了腰。两个王者?这从何说起?
查德的表演越来越夸张,他一本正经地模仿堡王的广告词,不知怎的听起来却十分好笑,“两个王者聚到了一起——搜索引擎之王和影像之王,我们将开创属于我们的历史。”
笑声四起,然后导演喊了卡。
你也许也会为这巨大的成功而目眩。谷歌刚刚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查德和陈士俊创立了11个月的视频分享网站公司YouTube。这意味着现在他们的身价又各自上升了3亿。而且他们不再是单干,也不用再去担心那些诸如版权,盈利等恼人的问题,他们身后是市值1950亿美元的谷歌帝国。但是,查德和陈士俊并不是被这个消息吓到的唯一两个,当他们拍摄这个视频(当然这个视频将会放在YouTube上)的时候,这条消息所带来的震惊已经弥漫整个硅谷。
就在离查德和陈士俊火热进行的拍摄现场向北几英里远的地方,年仅23岁的社交网络Fac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松了口气。因为大约一个月前,雅虎出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而扎克却不顾一些投资合伙人和许多持有公司股票的员工的反对,拒绝出售Facebook。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多么疯狂的举动,现在看来却是那么的明智。
在向南大约350英里的洛杉矶,汤姆·安德逊,克里斯·德沃夫和他们的投资者们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对于他们来说,YouTube的出售是件不受人欢迎的事:一年前,他们以5.8亿美元的便宜价格出售了MySpace。而现在,MySpace是最大的网站之一。到底有多大呢?YouTube上大约60%的视频都是通过MySpace的网页看的。查德和陈士俊的生意是建立在MySpace的成功之上的,却卖出了三倍高的价格。这是个伤人的事实。
在101和280公路旁平凡无奇的办公室里埋头苦干的其他人也抱怨道,“又来了”。13年前,网景公司——一个成立了18个月的公司,没有任何盈利,也没有任何可以被人说起的商业模式——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第一天就股价大涨。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五年里。有超过一千家的高科技新企业上市,赚了660亿美元。除非股市惨烈的暴跌,否则,这个现象就会继续存在 。
硅谷内可以嗅到恐惧的味道——YouTube会成为第二个网景吗?在硅谷的某些角落,特别是商界,人们已经开始担心这个问题。这份担心随着每一个带“眼球”(一个用来描述点击网站人数的产业术语)字眼的报告和每一个穿着牛仔裤想要颠覆互联网产业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出现,与日俱增。他们挺过了互联网产业第一个泡沫的破裂,没有人想要再经历一次。
这是否对其他像查德和陈士俊一样的人产生了影响?那些穿着牛仔裤和彪马的年轻人,或许还有些许女性,他们在过去的几年里默默的辛勤耕耘,想要创造他们脑中的下一个互联网大事记。他们也会对2006年10月10号这天发生的事有些五味陈杂的感受,在希望和恐惧中摇摆,在对成功的目眩神往和对失败的谨慎小心间摇曳。既相信网络天生具有改变一切与其相关联事物的力量,又想尽早将手中的资产兑现,以免损失惨重,再次成为他人的笑柄。刹那间,这些二三十左右的年轻人既怕YouTube会是下一个网景,又怕它不会是下一个网景。
就算把这些恐惧和疑虑都算进去,YouTube的出售也只会坚定了这些未来网络巨头的信心。就算等待他们的是不一样的命运,这也是一个启示,告诉他们在以前的几年(2002,2003,2004)——那些他们才刚刚开始尝试的日子,那些还没有人创建新颖有趣的网站的日子——相信网络还有希望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许一些根本性的变革,诸如已被证实的互联网商业模型,大幅下降的营商成本,几十亿的网民等,会带来很大的不同。也许他们的梦想并不是那么疯狂。
YouTube已经成为谷歌的一部分,企业家中的机会主义者从中看到了一个商机。谁会成为下一个明星企业?答案好像是Facebook这个曾经拒绝雅虎10亿收购请求的新星。而企业家们通常都是乐观主义者,其他人也不会轻易的将2007年度网站这个称号让给扎克伯格。
经过四年的埋头苦干,雷德·霍夫曼努力地建立起一个为商务人士服务的MySpace。而现在,他的商务化人际关系网LinkedIn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是为数不多的收费网站中的其中一个。多亏从工作列表等优质服务中的盈利,LinkedIn是唯一一个赚钱的社交网站公司。到2006年秋,它的投资者们对它的估价已经超过2.5亿美元。
另外一个竞争者是6A,由本和米纳·特罗特于2002年成立,那时候本24岁,米纳23岁。6A是在博客中找到营商模式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司之一。到2006年为止,有超过50%的网民在浏览博客,博客内容包括那些发布在网上的私人日记和新闻简讯。而这些人对政治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力。6A研发了简单易用的博客软件,截止到2006年,几乎所有用博客来内部交流的公司都购买了它的软件,而且几乎所有的职业博客人和传统的媒体门户都想要加入其中,专家称他们为2007年IPO候选人。博客占了未来新闻的很大一部分,而6A在博客方面最具发言权,关于这点,已经毋庸置疑。
Digg和Yelp规模较小,但是却拥有许多疯狂的追随者。Digg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网站,由对泡沫现象有资深研究的杰·艾德森和派对小子凯文·罗斯创立。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在网上搜罗来有意思的故事然后贴到Digg上。把Digg当做是百姓新闻,为那些懒的去自己写博客,喜欢找现成故事的人而准备,这是他们的创建理念。虽然Digg的使用范围和盈利要远远小于LinkedIn和6A,但是作为几百万美元的小公司,它的力量确是大媒体不可忽视的。Digg首页的一篇文章可以获得如潮水般的点击量,大多数是年轻人。早些年,科技资讯网CNET曾经考虑在文章的末尾加上一个“Digg它”的标签。“我们可不是会做这类事的人”,CNET骄傲地告诉凯文。到2006年,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其他一些媒体在内,都想要在他们的文章末尾添加一个“Digg它”的标签。
无独有偶,Yelp已经在旧金山的时尚年轻人里形成一股力量。杰瑞米·斯托佩尔曼和罗素·西蒙 是它的创始人。查德·赫利和陈士俊是他们在贝宝(这个网站一部分是Yellow Pages的,一部分是MySpace的,还有一部分是citysearch的)时候的旧友。Yelp上好的坏的小道消息对当地商业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大家都想要在上面刊登广告,用有限的资金来向年轻人推销自己的产品。2006年下半年,Yelp的热潮已经蔓延到几个城市,人们在自己的店铺窗上贴满亮红的“热销Yelp网”字样来吸引顾客。
在最热门网站的角逐中,还有两匹黑马——Ning和Slide。在Ning上人们可以基于某些共同利益或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型MySpace,比如,一群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住在纽约喜欢编织的人。当谷歌收购YouTube的时候,Ning建立自己的软件已有两年,在建立过程中并没有大肆向公众展示。但是它却具有明星般的力量:马克·安德鲁森是它的创建者之一和首席技术主管,而马克正是编写第一代现代网络浏览器的人之一,而这个浏览器正是网景的前身。当关于YouTube出售的谣传四起时,马克从他紧凑的时间表中挤出时间询问知情的朋友,“这是真的吗?”他问,而回答他的总是一张小小的笑脸表情。就在几个月前,传媒届精英相聚在艾伦公司太阳谷会议(Alen&Company Aun Valley Conference),私下讨论YouTube的收购价会是5亿美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YouTube的收购价翻了三倍,他的直觉告诉他,有大事将要发生。
而Slide的创始人马克斯·莱文奇恩正是在1999年诱惑查德·赫利和陈士俊来硅谷的人,雇用他们成为贝宝(一个由他和皮特·泰尔于1998年创立的在线支付公司)早期的员工。马克思为他们的朋友查德和陈士俊感到骄傲和开心,但是当他听说YouTube卖了16.5亿美元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感到了些许的嫉妒。Slide,他的在线图片分享公司刚刚起步,和YouTube一样,它最大的受众是MySpace上数以百万计的用户,这些不仅仅是年轻人,还有喜欢贾斯汀·汀布莱克和休·海夫纳的老一辈。
但是不像YouTube那仅花了11个月就轻易得来的成功,Slide的创立过程非常艰辛。当听到google收购YouTube这件事,马克思信誓旦旦的说Slide会成为2007年的“YouTube”。11月份,他在一次资金募集中从硅谷的精英投资人手中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新年,他决定难得的休息下,和他的女朋友去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偏远的地方旅行。他要为未来的一年反思,准备,也许可能,仅仅是可能,每天晚上多睡个一两个小时。那个地方太偏远了,手机和电子邮件都不能用。他们比原定早了两天回来,马克思只是不能在离Slide那么遥远的地方开始新的一年。2007将会是属于他的一年。
当YouTube拿到它的16.5美元时,一阵互联网热潮已经从硅谷慢慢升起。上面提到的网站和其他一些跟他们一样的网站开始慢慢从硅谷的原始热汤中产生,虽然缓慢但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广告商和投资银行的注意。他们所做的和第一代的互联网公司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无关电子商务,也不是把预先打包好的商品扔到网上卖。这些新的公司是属于那群创造它们并精通电脑科技的年轻时尚极客的。这些多是创建者为自己和朋友设计的社交网站,出乎意料地成为了公司。这些网站没有库存清单,没有庞大数量的员工,没有那些高薪的穿着干净蓝衬衫和传统媒体斡旋的业务拓展员在里面跑来跑去,没有踩着滑板在办公室里溜来溜去的编码员们。事实上,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办公室。
忘记网上购物吧,网络出现以来最重要的东西是电子邮件。使用电子邮件的人数超过网上购物人数两倍以上。显然,沟通是网络的杀手锏,简单明了。这一代是电邮,短信,即时通信 的一代,而且人们经常是同时做着这些事。这些网站使交流变得更容易,更有意思,更有趣。博客,共享视频,分享新闻消息、餐馆评论、照片、朋友。所有的这些网站都是关于邂逅某人并时常联系,或是见证那些有些许怪异的自我独白。
他们不是那种传统媒体或是风险投资商曾编造亦或预料的网络公司。但是到2006年,他们的影响力巨大,每个人都想来分一杯羹。人们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上网时间花在了这些所谓的社交网站上,但是却只有6%的人在上面做广告。对传统媒体和第一代的网络公司来说,这可是一个价值400亿美元的商机。这是他们行业中未被开发的最大宝藏。
到2006年,这股风潮开始波及Web2.0。这个词是由奥莱利传媒(电子书出版商)的提姆·奥莱利创造的,很快就被分析家,风险投资商和媒体所接受。Web2.0开始于2005年,到了2006年除非你是什么大人物,否则休想染指它。没过多久,Web2.0开始风靡。单单是2006年一年,就有上千家媒体提到它。就连像IBM这样古板的公司也在他们的新闻年发布会上使用了这一词。
译者注: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在高科技王国,关于2.0的一切都让人觉得疲劳厌倦。但是这对新互联网运动(或者说得更糟一点,新的互联网泡沫)的抵制是来自于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及其余波中受到的重创。在20世纪90年代,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迎接“.com”所带来的洗礼。有了“.com”,你就是一个时尚的人。你是新经济中的一员,这种新经济有着不同的法则而且足以威胁每一个人。但是几年过后,“.com”过时了。虽然“.com”并不是引起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膨胀的惟一原因,但它却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自然地,当2000和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发生时,它也是人们最容易责怪的对象。
这些伙计最不想要的就是重蹈覆辙。那些玩笑和打趣的话并不能掩饰他们对大肆炒作自己亦或重复过去这类事由衷的恐惧。他们怕承认自己又相信Web2.0,怕承认自己正在做改变世界或是开创一种新经济模式此类雄心壮志的事。这些伙计们都在装酷。如果他们把自己亦或是他们的公司太当回事,就会有一大群的博客,唱反调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会提醒他们那惨痛的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奇怪的是对如此重要的事,人们对事实的记忆却常常出错。2006年的时候,人们对自己是否身处另外一个互联网泡沫有所争议。但是想想那些发生过的事实,在1999和2000的泡沫高峰期,风投家每个季度向新企业注入的资金将近300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却只有50亿美元。1999年,有270家由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起来的公司上市,共计总价210亿美元。而在2006年,由风投资金建立的上市公司只有57家,共计51亿美元。2006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年龄超过八年,而1999年,只有四年。
2006年是个收购的好年份,有336家公司被收购,而2000年只有318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市并不是一己之见。2000年这318家公司轻易的赚取了超过680亿美元,而在2006年,大量的交易只净赚了160亿美元。而且,2006年的交易量是那轰动一时的谷歌收购YouTube哄抬的。
既然被认为是泡沫,那么几乎没有人在大笔赚钱或花钱。重蹈2000年的覆辙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在泡沫中期——就相对于1994或者是1994年左右的那段时间,所以现在的状况看起来还不是那么糟。但是能证明这一次和以前的互联网泡沫不一样的证据也几乎没有。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风投家对一个像互联网一样的崭新创造如何反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要硅谷存在,泡沫就会存在。诸如芯片,电脑,电子游戏,商务软件等新科技的出现,瞬间创造了市场契机。企业家带着点子来了,风投家带着钱来了,他们互相竞争,都想成为游戏最后的赢家。还记得电脑生产商commodore 和wang?他们和以往的那些“.com”网站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那些“.com”网站失败了,而亚马逊和雅虎却成功了。事实上,这类循环对硅谷来说,并不罕见。1896到1930年间,硅谷有超过1 800家美国汽车制造商,最后只有3间挺了过来。硅谷就是这样运作的,所以人们才称它为“危险之都”。
当然,也有一些大公司从这互联网浪潮中走出来了,比如说易趣、亚马逊、雅虎,还有稍晚一点的谷歌。仅这4个幸存的公司加起来,市值就超过过3 000亿美元,每年盈利250亿美元以上,创造了将近上万个工作岗位。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一切完全是值得的。
那么,是什么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互联网泡沫如此与众不同?那就是那次泡沫的规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律允许像哈佛基金(Harvard's endowment)和加利福尼亚公共退休基金(california public retirement system)这样的大型机构投资包括风投在内的所谓的另类投资(alternative assets)。投资回报通常要比股市高。但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到后期,投资回报率平平。瞬间所有人都想要投资风投基金,可用资金从1996年的120亿美元膨胀到2000年的1 060亿美元。一个风投公司一次就可以募集10亿美元,比早些年的平均值多了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任何有前景的创意,还有那许多前景并不十分被看好的点子。而且这些公司募集资金的速度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需求,他们频繁的把这些资金扔入旧金山和硅谷,每个人都可以有6位数的月薪和股票购买权。每周都有派对,还有免费饮料!狂欢吧!
不只是钱,还有其他很多也是前所未见的。互联网泡沫也影响到了文化和广泛的经济领域。对互联网的狂热也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中,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像它一样,几乎迷住了每一个美国人。虽然“.com”如此显眼,但它并不是那种大笔赚钱广受欢迎的简单在线销售行当。那些老牌的科技公司也有参与其中。惠普、英特尔、甲骨文公司,他们都需要一个崭新的互联网策略。很快,就连那些不在硅谷的公司,如沃尔玛,也渴望一个“.com”。连孟斐斯、田纳西州的棉花经纪人(cotton broker)也开始想要开始经营在线棉花交易合作社。但这并不能说明那些开始提供必要的网络研究的互联网公司和电子通讯公司的情况。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几乎影响到了美国的每一个公司,不管是新经济体还是传统经济模式都受到了影响。
多亏伟大的股票市场自由化,人人都可以不只读到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可以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过去,市场只是那些极富有人的游乐场,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有的公司都放弃了规定的抚恤金计划(defined-benefit pension programs,退休时用年退休金形式给指定的抚恤金,从全部抚恤金的2%开始给),开始实行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 plans)。通过401(k)计划,任何人都可以把他们的退休金投资到共同基金(Mutual funds)中,再由共同基金投入到股票和债券中去。人们每个季度可以拿到一张显示他们钱赚的快慢的报表。这看起来是如此容易。那些投资者日益变得贪婪。上百万美元投入市场,流入单个企业。为了支持这些,整个产业开始快速兴起、膨胀: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亿创理财(E*Trade),美国贸易控股公司( Ameritrade),史考特证券(Scottrade),全国广播公司亚太财经频道(CNBC),诸如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杰纳斯资本集团(Janus)等大型金融公司开始提供共同基金,而本来这些基金对那些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和电信公司有所限制。
最著名的硅谷风投家之一,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L.JohnDoerr曾经这样总结道,“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合法创造。”那个时候这句话倒胃口地被引用来证明互联网的光明前景;2000年之后,这句话成为了证明他愚蠢的证据。
这最新的科技热潮网住了每一个公司和几乎每一个人,这使日后的崩溃成为硅谷前所未见的大灾难。这不仅仅是工作亦或是钱方面的损失,还会造成心理方面的伤害。可以这么说,互联网是人们长久以来看到的规模能与电视和汽车的发明相提并论的第一个发明,也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这要看大家的年龄。它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可以用来交流沟通,搜集信息,娱乐,买东西,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它太不可思议了,你可以看到他变革了几乎每一个行业。
而这些正在建立的商业模式相对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们基本上就是我们习以为常事物的电子版,像报纸、产品目录、银行等。我们看着这世界在我们眼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2000年3月10中午,纳斯达克指数飙升到5132..52点,之后开始了它缓慢痛苦的下降,2年后,纳斯达克指数降到了1200点以下,它带走了本可以赚大钱的IPO的前景,带走了那正在酝酿的收购方案,带走了那些商业计划,也带走了很多人的积蓄和许多年轻人的事业。但是更糟的是,他带走了所有希望和乐观主义。
本来乐观主义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让人相信这一切并没有结束。人们,特别是那些硅谷的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情况有多糟。这个新的经济模式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那些乐观主义者花了数个月甚至是数年来接受这个事实。2001年,诸如《红鲱鱼》(The Red Herring)、《产业标准》(The Industry Standard)这些产业杂志周复一周的邀请专家来解释为何一个科技的复兴在经历了一两个季度后就寿终正寝。他们吹捧新产业来接替互联网,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和无线电都有机会成为这个新产业。
由于大家见证了朋友和至亲丢掉工作,见证了喜爱的公司倒闭,他们都想要相信这些后继之业可以扭转乾坤。但是没有产业能具有和伟大的信息网络一样的魔力。2001年中,一条《红鲱鱼》的头条回答了一切,“%#@!能持续多久?”到了2002年,《红鲱鱼》和《产业标准》都将歇业,届时将会有上百人失业,这为旧金山和硅谷的不景气又添加了一笔。据经济集团湾区委员会 (Bay Area Council)统计,它自身有450 000人失业,和今天旧金山的全部在业人口一样多。2001年夏的一天,捷迪讯光电(JDS Uniphase)和惠普一共裁掉了1 300人。
这场灾难波及到了每一个人。不仅只是“.com”,也包括了那些招募新员工想要赶上这股互联网浪潮的老牌科技公司。这些老牌科技公司包括像思科系统公司 (Cisco System)、北电网络(Notel Networks)一样的互联网公司,包括服务于互联网行业的许多记者,投资银行,律师,会计。大多数人都丢掉了工作,也有很多人搬走了。
这次惨痛的“伤亡”和它所带来的阴影悬浮在硅谷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至今旧金山的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它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伤害。在多数圈子里,你所认识的百万富翁中有数十个失业,情感崩溃,对这场泡沫仍心有余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有许多人连排队等工作的机会都轮不到。就算你自己没有事,你也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在一个紧张的星期五下午,你坐在那里,看着你的老板把你的朋友或是同事一个个的叫进办公室。有的人离开的时候略显疯狂,有的人则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有的人走的时候满含泪水。他们都被保安强行带离,幸运的还可以拿张支票。就在几个月前,他们是还相信这他们可以改变世界的一代人,而现在,他们只能咽下在资本主义的美国谁都可有可无这个难以接受的事实。而且,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尽头。
“.com”们成为了最易攻击的对象。它们愚蠢,贪婪,无用,无视传统。超级杯赛(Super Bowl)的那些200万美元的广告看起来不再有趣,他们看起来怪诞荒谬。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去过《产业标准》每周举行的屋顶派对,也没有人再吹嘘自己比父母赚了更多的钱。在这场互联网泡沫的余波中,伴着依旧明亮的灯光,经常乘坐公车往返101高速公路的人可以轻易看见Excite@Home公司如巨穴般深而空洞的园区,但是却窥不见里面的状况。Excite@Home也会因为浪费能源而收到抱怨的信件。有人一把火烧了《福布斯》(Forbes)那写着“迅速猛增的资本主义”的广告牌。
风投家也容易受到指责。参与这一切的金融家们,难道他们不应该更清楚吗?有人认为他们只是和美国的股票持有人玩了一个棘手复杂的游戏,他们清楚的知道那些公司一文不值,在崩盘之前,他们把这些公司扔给我们,获利离开。由于这股愤怒的觉醒(也许人们过于相信这个假说,这只能使他们自己难堪),许多风投家都决定不接受媒体采访。而其他风投家则全以“我们对事情的整个过程并不知情”开始他们的会议。他们所资助的公司名字连同资助合伙人的名字一起从他们的网站上消失了。那些在泡沫破裂前最坚信新模式的人成为了最大的笑柄。
比损失金钱,丢掉工作更糟的是他们相信过新模式的事实。他们全是受骗者。这是一个骗局,而他们竟然全都相信了。根本没有什么新经济,那些唱反调的人,以前被他们指着鼻子嘲笑,现在看来似乎他们才是对的。如果那么多的人当初没有相信那一套的话,现在接受起这个炼狱般的事实然后重新振作会容易许多。下一次,他们这样告诫自己,下一次他们一定会小心谨慎。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当一个互联网公司有些新想法的时候,硅谷的记者、分析家、律师甚至是那些风投家会开始心跳加速吗?没有人有那种心情再去相信一次,即便是在六年之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泡沫破裂的许多年后,那些是硅谷改变最多的地方。一些关键的秘方使硅谷连续40年都是科技创新的中心。其中一个秘方就是比任何地方都要多的风投资金。其次是聪明的高智商人数众多,这归功于硅谷里数量众多的大型高科技公司和大学。第三个秘方是配备律师、会计、善于利用游击战术来推销的宣传人员,这对白手起家的公司来说尤其重要。第四个是其他大多数地方都无法复制的冒险主义文化,这也是在2000年后,唯一真正消失的一个。硅谷仍然充斥着现金和人才,只是所有的人都不敢再冒险去用。
或者说是几乎所有的人,本书讲述的就是那些依旧有着冒险主义精神的勇者的故事。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amazon.com/Once-Youre-Lucky-Twice-Good/dp/B001LF4ASQ/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99658293&sr=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