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152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9-05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
山内溥
山内溥
瑞·米尔顿·杜比
瑞·米尔顿·杜比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BOSE博士
BOSE博士
朱利亚斯·布兰克
朱利亚斯·布兰克
菲罗·范斯沃斯
菲罗·范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大卫·华尔兹
大卫·华尔兹
杰克·特拉梅尔
杰克·特拉梅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Bob Miner,Oracle共同创始人之一。回顾Oracle公司的历史,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不同的团队带领该公司走向成功。Larry Ellison推动Oracle公司的发展,而Bob Miner则推动了Oracle产品的发展。
1977年,拉里·艾里森和Bob Miner、Ed Oates一起创建一家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开发当时新型的数据库技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并将第一个产品命名为“Oracle”,意为“智慧之源”。1978年软件开发实验室更名为关系型软件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 Inc. (RSI)),1982年,关系型软件公司更名为Oracle系统公司(Oracle System Corporation),以产品的名称来命名Oracle。1986年3月12日,Oracle股票正式挂牌上市,在这一年,Oracle推出了第一个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1987年,Oracle的年收入达到了1.3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公司。1999年,Oracle正式提供世界上第一个Internet数据库--Oracle8i。2000年,Oracle推出这是业界第一款完整、集成的电子商务应用产品套件电子商务套件(E-Business Suite),并通过应用使用自己的电子商务套件成功开展电子商务。
目录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Robert Nimrod "Bob" Miner (December 23, 1941 – November 11, 1994) was a co-founder of Oracle Corporation and architect of Oracle's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From 1977 until 1992, Bob Miner led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Oracle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In Dec., 1992, he left that role and spun off a small, 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 within Oracle. He was an Oracle board member until Oct., 1993.


    图1 左起 Ed Oates、Bruce Scott、Bob Miner、Larry Ellison
Early life
Bob Miner was born in Cicero, Illinois to an Assyrian family. Both parents came from Ada, a village in the northwest of Iran near Lake Urmia, but fled to America during the Assyrian Genocide. Bob Miner graduated in 1963 with a degree in mathema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areer
In 1977 Bob Miner met Larry Ellison at Ampex, where he was Larry's supervisor. Bob Miner left Ampex soon thereafter to found a company called 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 with Ed Oates and Bruce Scott, with Larry Ellison joining the company several months later.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Ed Oates[4] introduced Miner and Ellison to a paper by E. F. Codd on the relational model for database management. IBM was slow to see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Codd's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RDBMS), allowing Miner and Ellison to beat them to the market.

In the start-up days of Oracle Bob Miner was the lead engineer, programming the majority of Oracle Version 3 by himself.[6] As head of engineering Bob Miner's management style was in stark contrast to Larry Ellison, who cultivated Oracle's hard-driving sales culture. Although he expected his engineers to produce, he did not agree with the demands laid upon them by Ellison. He thought it was wrong for people to work extremely late hours and that they should have the chance to see their families. According to Ellison, Miner was "loyal to the people before the company."
Illness and Death
Bob Miner was diagnosed in 1993 with Mesothelioma, a form of lung cancer caused by exposure to asbestos. He died on Friday, 11 November 1994 at the age of 52, surrounded by family. He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Mary, and their three children.

Oracle早期发展阶段

在合伙创建Oracle之前,Bob Miner是Larry Ellison的经理,两个人在Ampex中就职,并且共同开发代号为“Oracle”的CIA项目。Larry选择Bob作为他的经理,这是因为相比于以前的经理Ed Oates(Oracle的另一个创办者),Larry更喜欢和Bob共事。Ed Oates某天碰巧走过Bob Miner办公室的房门时,Larry Ellison提到了他妻子的名字,而他妻子正好是Ed Oates在大学时的实验室助手。Bruce Scott在Oracle公司创办之初就被雇佣,他是scott/tiger中的“Scott”(tiger是指Bruce女儿的小猫)

Larry继续在Precision Instruments(精密仪器)公司就职时,他发现Precision Instruments需要执行一项价值40万美元的咨询项目。对于3~4个工程师来说,这是很大数目的一笔金钱,因为工程师当时的薪水大约只有这个数目的1/10。Larry获得了这笔生意。当新公司创立时,Larry并不是其中的成员,他仍然在Precision Instruments就职。新公司称为Software Development Labs(软件开发实验室,简称为SDL)。在1977年8月份创办该公司时,只有3个雇员。Bob Miner是总裁,而我和Ed Oates是软件工程师。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中,我们完成了这个两年期项目90%的工作,因此接下来的一年我们致力于发展Oracle。Ed Oates在这一年中完成该项目剩余10%的工作,而我和Bob Miner开始编写Oracle数据库。

完成Precision Instruments的这个项目之后,我们的银行户口中增加了20万美元。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产品公司,而不仅仅是成为一家咨询公司。Bob希望为PDP 11构建ISAM产品,他觉得市场上有访问层方面的需求。Larry则对此完全不感兴趣。Larry一直关注IBM的工作,并且于1970年偶然读到了Edgar Codd教授关于关系数据库的论文,这篇论文中描述了SQL语言,该语言在当时称为SEQUEL/2。Larry向我们展示了这篇论文,并且询问我们是否可以构建这种数据库。我们认为很容易就能构建这样的数据库,因此开始着手进行工作。我当时24岁,在1982年离开Oracle(在该公司工作了大约5年半)时,我们已经完成了该数据库的第三版。该版本中大约有一半代码是我编写的,而其他代码则由Bob编写。我相信当前数据库中的许多分析器代码仍然是我编写的代码。Bruce Scott说过,他最美好的一天是Oracle第一次的用户讨论会,这是我们于1982年发起的一次顾客讨论会,这个讨论会吸引了25到50个人参加。这是Oracle公司受人关注的开端。

1998年的Nicole Ricci见面会中,Larry Ellison说道:“实际上,当我创办Oracle时,从来没有制定过发展为大型公司的目标。在当时,我们的最高目标只是让公司里的50个员工过上更好的生活。公司发展5年后,事情变得非常明显:我们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唯一的限制在于我们自己。”

Oracle公司的传奇编辑本段回目录

  很难想象,Oracle公司的这一段传奇居然要从IBM开始。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考特 (Edgar Frank Codd) 在 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要知道,当时还是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从这篇论文开始,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的序幕。

  虽然早在1970年就诞生了关系模型理论,但是市场上迟迟不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推出。主要原因是很多反对者认为关系型数据库速度太慢,比不上当时的层次式数据库。值得好笑的是,IBM虽然1973年就启动了System R的项目来研究关系型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也没有及时推出这样的产品,因为当时IBM的的IMS(著名的层次型数据库)市场不错,如果推出关系型数据库,牵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庞大复杂的官僚机构处在决策上远不那么灵活。

  1977年6月,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公司创立之初,Miner是总裁,Oates为副总裁,而Ellison,因为一个合同的事情,还在另一家公司上班。没多久,第一位员工Bruce Scott(用过Oracle数据库软件的人都知道有个Scott用户的吧?没错,就是这个Scott,至于Scott用户的密码Tiger,那是Scott养的猫的名字)加盟进来,在Miner和Oates有些厌倦了那种合同式的开发工作后,他们决定开发通用软件,不过们还不知道自己能开发出来什么样的产品。Oates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的那篇著名的论文连同其他几篇相关的文章并推荐Ellison和Miner也阅读一下。Ellison和Miner预见到数据库软件的巨大潜力(跟着IBM走,没错),于是,SDL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图1 左起 Ed Oates、Bruce Scott、Bob Miner、Larry Ellison

  很快他们就弄出来一个不太像样的产品,或者具体的说,更像一个Demo。根据Ellison和Miner他们在前一家公司从事的一个由中央情报局投资的项目代码,他们把这个产品命名为Oracle。因为他们相信,Oracle(字典里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1979年,SDL更名为关系软件有限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Inc.,RSI),毕竟“软件开发实验室”不太像一个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产品,RSI再次更名为Oracle。

  图2 美国 Oracle 公司总部一瞥

  发展与壮大

  RSI在1979年的夏季发布了可用于DEC公司的PDP-11计算机上的商用Oracle产品,这个数据库产品整合了比较完整的SQL实现,其中包括子查询、连接及其他特性。但不得不说,软件不是很稳定,并缺少事务处理这样的重要功能。出于市场策略,公司宣称这是该产品的第二版,但却是实际上的第一版。之所以被命名为第2版而不是第1版,是因为Ellison认为潜在的客户更愿意购买第2个版本,而不是初始版本。(虽然这样做有些不太诚实,还是要承认这是个十分高明的技巧。到现在还有一些公司把自己卖给客户的版本叫做1.0 ,学学1979年的Oracle吧!)多年以后的今天,Oracle公司声称是他们第一个提供了第一个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虽然软件不是很好,但是客户还是有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迫不及待的想买一套这样的软件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在咨询了IBM公司之后发现IBM没有可以商用的产品,他们联系了RSI。于是RSI有了第一个客户。在当时,政府和军方的机构往往同时有几种计算机,而那时还没有什么“软件可移植”这样的说法,当然,也几乎没有具有这样的能力的应用软件。也就是说,给PDP-11开发的Oracle数据库不能用在IBM主机和DEC的VAX上。很快用户就表现出来这样的需求:Oracle能否同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这给RSI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是Miner和Scott)。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的软件一般都设计成在单一操作系统上运行,具有可移植能力的软件很少。

  1983年3月,RSI发布了Oracle第三版。Miner和Scott历尽艰辛用C语言重新写就这一版本。要知道,C语言当时推出不久,用它来写Oracle软件也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很快就证明了这样做是多么的正确:C编译器便宜而又有效,还有很好的移植性。从现在起,Oracle产品有了一个关键的特性:[可移植性]。Oracle第3版还推出了SQL语句和事务处理的“原子性”--SQL语句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事务处理要么全部提交,要么全部回滚。Oracle第3版还引入了非阻塞查询,使用存储在"Before Image File"中的数据来查询和回滚事务,从而避免了读锁定(read lock)的使用(虽然通过使用表级锁定限制了它的吞吐量)。同样是1983年,IBM发布了姗姗来迟的Database 2(DB2),但只可在MVS上使用。不管怎么说,Oracle已经占取了先机。

  在开发第三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Scott离开了Oracle。当时用C语言改写Oracle的压力很大,无休止的软件调试终于让Scott不堪重负,选择了一走了之。把剩下的重担交给了Miner一个人。在出售了自己的%4的股票之后,Scott 后来创建了Gupta公司(现更名为Centura Software)和PointBase公司(提供百分之百纯Java嵌入式数据库),都是开发和数据库相关的产品。多年后有人问到他的%4的Oracle股票的时候,Scott,这个曾经给Oracle写出第一行代码的技术高手,也只能报以一笑了。如果能坚持下来,那是一笔几亿美金的财富。不过当时的Scott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他只是太累了。

  图3 Bruce Scott 现在是PointBase公司的创办者之一

  Oracle最先将其软件移植到DEC VAX计算机上的VMS操作系统上。早在1979年公司就已经雇了一位DEC公司的技术高手Robot Brandt进行VAX上Oracle的开发。开始的时候资金有限,只能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蹭机器进行开发,后来好一些,但机器也是借来的。尽管困难重重,Brandt还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移植工作。随着VAX小型机的大量销售乃至供不应求,Oracle软件也成为VAX上最受欢迎的程序。这一点要归功于Larry对市场的先知先觉。如果说,是IBM引领着Oracle公司走上数据库的大船,那么DEC公司的VAX就是带着他们扬帆出海了。短短的几年之后,Oracle数据库被移植到各种主要平台之上。Oracle产品也一直因为有可移植性这个关键特性而被那些潜在的客户关注。

 Oates这个时候因为婚姻趋于破裂而情绪沮丧,已经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到公司上,不得不离开公司。几年后,他又重返公司,重新为Oracle做出巨大的贡献,他许下诺言,在公司员工超过1万人的时候会再度离开。1999年,他完成了心愿。现在他正在纵情于音乐,自得其乐。

  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研发由Miner独力承担。Miner视金钱如无物,为人低调,和Ellison的锋芒必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公司里,大家一致认为他是老好人,他也深受员工爱戴。Ellison是公司的大脑,Miner则当之无愧的成为公司的心脏。他是个沉默的英雄,正如Steve Jobs背后的Steve Wozniak一样。

  1984年10月,Oracle发布了第4版产品。产品的稳定性总算得到了得到了一定的增强,用Miner的话说,达到了“工业强度”。但是还不够令人满意,用户对产品的抱怨似乎永无休止。这一版增加了读一致性(Read Consistency),这是数据库的一个关键特性,可以确保用户在查询期间看到一致的数据。也就是说,当一个会话正在修改数据时,其他的会话将看不到该会话未提交的修改。可以看到,在Oracle第四版之前,产品始终是不稳定的,但是Oracle的这群销售人员,主要是Ellison,他在宣传Oracle的时候总是要夸大其词,但他就是有能力把软件卖出去,而且,还卖得很好,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有些神奇。让我们看看1984年软件市场的情形,在数据库市场上的霸主是Asnton-Tale公司,他们的拳头产品是刚推出不久的dBase III(确切的说dBase是PC上的数据库软件霸主),刚刚成为全球第三大的独立软件公司(第一和第二分别是微软、Lotus,Oracle在当时还排不上号),这一年,也是苹果公司Macintosh诞生的年度,Steven Jobs用这个拳头产品挑战老大哥IBM。同样在这一年中,Oracle公司的开发人员刚刚把产品移植到PC上。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数以千计的小公司在软件领域里争斗不休,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Oracle如何才能于不败之地?

  在1985年,Oracle发布了5.0版。有用户说,这个版本算得上是Oracle数据库的稳定版本。这也是首批可以在Client/Server模式下运行的的RDBMS产品,在技术趋势上,Oracle数据库始终没有落后。这意味着运行在桌面PC机(客户机)上的商务应用程序能够通过网络访问数据库服务器。1986年发布的5.1版还支持分布式查询,允许通过一次性查询访问存储在多个位置的数据。

  那是在1985年,当时曾经的最大的独立软件公司Cullinet(主要销售网状数据库)已经如流星般陨落。Oracle的主要竞争对手是Ingres数据库。Ingres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诞生,主要的设计者是当时鼎鼎大名的Michael Stonebraker教授。可以说Ingres数据库软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技术上最好的数据库,Ingres市场分额的快速增长已经给Oracle早成了很大的压力。巧的是,这个时候,IBM公司再一次伸出“上帝之手”。

  Ingres使用的是Stonebraker 发明的QUEL(Query Language))的查询技术,这和IBM的SQL大不相同。在某些地方QUEL甚至要优于SQL。IBM当时担心Ingres把QUEL变成标准会对自己不利。经过一番衡量,决定把自己的SQL提交给数据库标准委员会。而Stonebraker教授可不打算把QUEL提交给数据库标准委员会,学院派的他认为这麽做实际上是扼杀了创新精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Oracle看到并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大肆宣布Oracle全面与SQL兼容,加上Oracle当时对Ingres PC上的版本的攻击(弱化对手优势,化解自己弱势是他们最拿手的本领),再加上Oracle公司销售上的强势,Ingres不断丢城失地,等到后来推出支持SQL的数据库的时候为时已晚。紧跟IBM让Oracle得以成长、壮大,拥抱标准,拥抱开放,拥抱变化,让Oracle立于不败之地。

  1986年3月12日,Oracle公司以每股15美元公开上市,当日以20.75美元收盘,公司市值2.7亿美元。3月13日,微软以每股21美元的发行价上市,以28美元收市,公司市值达到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Oracle。成功的光环的微软和盖茨遮盖住了Oracle和Ellison的光芒,可能这也是Ellison敌视微软的开始。

  图4 桀骜不驯的Larry Ellison

  经受挫折

  Oracle第6版于1988年发布。由于过去的版本在性能上屡受诟病,Miner带领着工程师对数据库核心进行了重新的改写。引入了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这个重要的特性,也就是说,执行写入的事务处理只锁定受影响的行,而不是整个表。这个版本引入了还算不上完善的PL/SQL(Procedural Language extension to SQL)语言。第6版还引入了联机热备份功能,使数据库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创建联机的备份,这极大地增强了可用性。同时在这一年,Oracle开始研发ERP软件。

  公司发展看上去比较顺利,不过,噩梦才刚刚开始。

  由于过去对软件测试重视的程度不够--那个时候公司规模小,基本上都是客户帮助免费测试的。在第六版刚发布之后,很多迫不及待开始使用的用户就怨声载道。这是个根本就没有测试好就进行发布的产品(也怪Ellison,大话总要说在前头,只好自尝苦果)。用户开始对Oracle大肆抨击,Oracle的一些对手也开始落井下石,针对Oracle产品的一些弱点进行攻击。开发人员一面应付愤怒的用户,一面加班加点地对程序进行接连不断的修正,最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版本,暂时平息了用户的愤怒。

  但是,实际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几年来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隐患,1990财年第三季度报表的公布引爆了一切。财务人员发现了1500万美元的坏帐,并且公司利润距离预期相差甚远。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公司病的诸般症状接踵而来,面对股东的指控,股票一落千丈,公司前景暗淡,甚至面临破产。一度靠贷款来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也不变卖股票的Ellison也快撑不住了。公司下大力气整顿财务(财务主管杰夫·沃克从某种程度上解救了公司)。公司宣布削减开支,裁退大量销售人员,同时聘用了专门的管理人才。

  噩梦延续到Oracle第七版的推出而结束。这个公司已经空谈了好几年的新版本(一度被讥讽为不过是Ellison的故计重施而已),直到1992年6月才终于闪亮登场,这一次公司吸取了第六版匆忙上市的教训,听取了用户的多方面的建议,并集中力量对新版本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测试。该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的性能特性:分布式事务处理功能、增强的管理功能、用于应用程序开发的新工具以及安全性方法。Oracle7还包含了一些新功能,如存储过程、触发过程和说明性引用完整性等,并使得数据库真正的具有可编程能力。还有一点必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版本在原有的基于规则的优化器(RBO)之外引入一种新的优化器:基于开销的优化器(Cost-Based Optimizer , CBO)。CBO根据数据库自身对对象的统计来计算语句的执行开销,从而得出具体的语句执行计划。在以后的几个重大版本中,Oracle的工程师们逐步对这个优化器进行改进,CBO逐渐取代了RBO。

  Oracle 第七版是ORACLE真正出色的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版本的出现真是好时机,当时Sybase公司的数据库已经占据了不少份额,Oracle借助这一版本的成功,一具击退了咄咄逼人的Sybase。公司的销售人员这次算到了给用户兑现空头许诺的时候。公司经过两三年的治理,终于摆脱了种种麻烦,重新开始健康发展,销售额也从92年的15亿美元变为四年后的42亿美元。

   跨上巅峰

    “搅浑水”是Ellison的一项绝技。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Ellison在即兴演讲中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NC)的概念,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最为重要的是,它不需要操作系统,或者更准确的说,不需要微软的操作系统。Ellison希望借此来抵制微软的强势。很快,Oracle联合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了网络计算机的标准,但事实上人们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一台真正的NC生产出来。这次的演讲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通过这个事件,Oracle公司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同时也让人们看到Oracle公司对于网络的巨大信心。

  1997年6月,Oracle第八版发布。Oracle8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及新的多媒体应用,这个版本也为支持Internet、网络计算等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版本开始具有同时处理大量用户和海量数据的特性。这个版本也算可圈可点了。

  1998年9月,Oracle公司正式发布Oracle 8i。“i”代表Internet,这一版本中添加了大量为支持Internet而设计的特性。这一版本为数据库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Java支持。Oracle 8i成为第一个完全整合了本地Java运行时环境的数据库,用Java就可以编写Oracle的存储过程。对,Java,只要是能够打击微软的武器,Oracle都要派上用场。Oracle8i 添加了SQLJ(一种开放式标准,用于将SQL数据库语句嵌入客户机或服务器Java代码)和Oracle interMedia(用于管理多媒体内容)以及XML等特性。同时,Oracle 8i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伸缩性、扩展性和可用性以满足网络应用需要。接下来的几年中,Oracle陆续发布了8i的几个版本,并逐渐添加了一些面向网络应用的新特性。面对开源运动的蓬勃发展,Oracle自然不甘落后,1998年十月Oracle发布了可用于Linux平台的Oracle 8 以及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4.0,随后不久,Oracle又发布了Oracle 8i for Linux。在 .com大潮中,Oracle是站在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在2001年6月的Oracle OpenWorld大会中,Oracle发布了Oracle 9i。在Oracle 9i的诸多新特性中,最重要的就是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RAC)了。说起Oracle集群服务器,早在第五版的时候,Oracle就开始开发Oracle并行服务器(OracleE Parallel Server ,OPS),并在以后的版本中逐渐的完善了其功能,不过,严格来说,尽管OPS算得上是个集群环境,但是并没有体现出集群技术应有的优点。在完全吸收了Rdb(Oracle在1994年收购了Compaq公司的Rdb数据库,此前Rdb属于DEC公司,DEC公司在VAX上实现了第一个可以商用的Rdb集群数据库)的一些技术优势之后,Oracle终于推出了真正的应用集群软件。RAC使得多个集群计算机能够共享对某个单一数据库的访问,以获得更高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经济性。Oracle 9i的RAC在TPC-C的基准测试中打破了数项记录,一时间业内瞩目。这个新的数据库还包含集成的商务智能(BI)功能。Oracle 9i第2版还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改进,使Oracle数据库成为一个本地的XML数据库;此外还包括自动管理、Data Guard等高可用方面的特性。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击败敌人

  2003年9月8日,旧金山举办的Oracle World大会上,Ellison宣布下一代数据库产品为“Oracle 10g”。Oracle应用服务器10g(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10g)也将作为甲骨文公司下一代应用基础架构软件集成套件。“g”代表“grid ,网格”。这一版的最大的特性就是加入了网格计算的功能。何谓网格计算?网格计算可以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各地的计算机资源通过高速的互联网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通过合理调度,不同的计算环境被综合利用并共享。Oracle宣称10g可以作为网格计算的基础,矛头直指最大的敌人IBM的“随需应变”!看来,Oracle公司已经把这一次的“赌注”押在了网格计算的大市场上。但前景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说,IBM是IT产业中的一头巨鲸,那么Oracle一定就是一条大鲨鱼:咄咄逼人,善于进攻。就在2003年6月初,Oracle突然宣布51亿美金收购仁科(PeopleSoft),业内再次震动。此举又一次露出Oracle 一贯善于进攻的本性。要知道,Oracle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对企业进行收购的,那么收购仁科目的何在?首先,Oracle觊觎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已久,但苦于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分额,尤为重要的是,一旦成功,可以直接对最大的敌人IBM进行打击,还可以阻击SAP等巨头的强势。时至今日,Oracle依然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和仁科缠斗,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击败敌人",Ellison一定很喜欢这句话。

  2007年10月9日,甲骨文向BEA董事会提交报价,希望以每股17美元现金收购BEA,也就是以6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EA公司,这一交易是甲骨文自2006年早些时候60亿美元收购Siebel系统公司以来公司最大的收购。BEA拒绝了甲骨文的收购请求,认为BEA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

  虽然很多人都抨击甲骨文对收购技术和产品的整合与消化能力不足,但今天依然没有看到甲骨文在整合上的失误和问题。收购使其应用软件夺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也有效地削弱了对手的实力。虽然上帝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拉里·埃里森。但埃里森却一直在为这个理想下赌注。

  历史还在继续

  2007年11月11日至15日甲骨文公司在旧金山莫斯克尼会议中心举行2007年度全球商务和技术大会。今年时值甲骨文公司成立三十周年,因此今年的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大会,与会者超过42000名,与会的企业阵容强大,包括来自AMD、戴尔、惠普、英特尔、甲骨文和Sun等著名企业的业界领袖。

狂妄的甲骨文公司(Oracle)CEO拉里·埃里森编辑本段回目录

 “换了十几家公司,还是一事无成”
  
  几年间Ellison陆陆续续换了许多公司,1973年Ellison在Amdahl工作,Amdahl是和IBM竞争的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有45%的股份是日本富士通的,所以Ellison有机会去日本出差。在日本,他被京都典型的异国情调给迷住了,日本的禅学和文化给Ellison以深刻的影响,从此他成了一个日本文化艺术的终身爱好者。
  
  离开Amdahl公司后,Ellison加入Ampex,这是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在那里他认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Bob Miner和Edward Oates。当时他俩在一起研究如何有效存储读取海量的数字信息,Ellison转向了市场销售工作。他俩的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了,Ellison将这归咎于公司管理不善,“我比公司的头儿们懂技术,也比他们懂市场,如果他们能经营公司,我也能。”就这样他动了自己办公司的念头。
  
  创立Oracle
  
  就在他们打算成立公司时,另外两个传奇式的公司诞生了,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微软。虽然这三个公司的产品、理念、文化完全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模式:创立者的构成都是一个有梦想精神的技术企业家加一个技术天才:Bill Gates有Paul Allen,Steve Jobs有Steve Wozniak,Larry Ellison有Bob Miner。
  
  1977年6月,Ellison他们三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研究公司,Ellison拥有60%的股份。Ellison之所以占这么多股份,是因为公司完全是由Ellison鼓动成立的,而且他当时有一个40万美元的项目合同。这一年他32岁。
  
  “当我创立Oracle时,我想建立一个让我喜爱的工作环境,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但没想到会像现在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真的是想和我喜欢或者佩服的人一起工作。Oracle招聘有一个原则:如果这个人你不喜欢一周有三次和他一起午餐,就不要让他加入。”
  
  “上百亿美元的错误”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Ellison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为之深深震动,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Ted Codd十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就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Ellison看完后,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
  
  那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因为速度太慢,不可能满足处理大规模数据或者大量用户存取数据。关系数据库理论上很漂亮而且易于使用,但不足就是太简单,实现速度太慢。Ellison却就此看到了他们的机会:他们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Oracle,这个名字来源于他们曾给中央情报局做过的一个项目。不过也不是只有他们独家在行动,Berkeley大学也开始开发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
  
  IBM自己却没有计划开发。为什么“蓝色巨人”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因为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还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推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会影响IMS的销售人员工作。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而Ellision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
  
  Ellison曾将IBM选择Microsoft的MS-DOS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比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流失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发表R系统论文,却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的错误可能仅仅次之,Oracle的市值在1996年就达到了280亿美元。
  
  “聪明的市场策略”
  
  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发了Oracle1.0,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除了完成简单关系查询外不能做任何事情。他们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Oracle有用,维持公司运转主要靠承接一些数据库管理项目和做顾问咨询工作。
  
  Oracle数据库的头两个用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他们使用完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中央情报局用的是IBM大型机,海军用VAX机,而Ellison和Miner开发Oracle用的是Digital的PDP机。这迫使他们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新版本3.0全部用C语言开发,因为C语言是所有机器支持的,而且C编译器很便宜。
  
  Ellison向客户宣称Oracle能运行在所有的机器上,事实上当然不可能,但这是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大型公司和机构都拥有各种类型的电脑和操作系统,他们愿意购买一种能通用的数据库。
  
  Oracle的成功除了有IBM的友好帮助外,还要记上Digital的一份功劳。IBM向Ellison提供了关系数据库理论,DEC提供了表演的舞台:VAX电脑。VAX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小型机。
  
  “出色的市场推销员”,程序充满了错误,用户抱怨不断,但Ellison坚信较早占领大块市场份额是最主要的。“当市场已建立好,你知道百事可乐要花多少钱才能夺得可口可乐1%的市场?非常非常昂贵。”IBM的作风则大相径庭,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不会推出新产品。Oracle直到1986年的5.0版本才算得上是基本可靠的运转系统,不过有趣的是早期的用户并不在意损失金钱和数据,即使是中央情报局,也没有不高兴,他们需要的是技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Ellison为他们描述了产品将能达到的美好功能,虽然现在没有达到,但他们愿意支付费用。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ajava.org/readbook/db/ora10yhytz/16178.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b_Miner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Bob Miner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Robert Nimrod Miner,Robert Miner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