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062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7-0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
山内溥
山内溥
瑞·米尔顿·杜比
瑞·米尔顿·杜比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BOSE博士
BOSE博士
朱利亚斯·布兰克
朱利亚斯·布兰克
菲罗·范斯沃斯
菲罗·范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大卫·华尔兹
大卫·华尔兹
杰克·特拉梅尔
杰克·特拉梅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John Cullinane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John Cullinane,,Cullinane公司创始人,1968年创办,销售IDMS数据库系统,并且是历史上第一家公开上市的软件公司(1978年)。1973年,由John J.Cullinane领导Cullinane公司开发了IDMS——一个针对IBM主机的基于网络模型的数据库。
Software products industry pioneer John Cullinane begins by discussing his education and his first jobs in computer operations and programming at Arthur D. Little, C-E-I-R, and Philip Hankins & Company. He relates how these experiences led him to form a software products firm, Cullinane Corporation, and raise venture capital. He discusses the firm's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a number of new software products, including Culprit, Library Update System, EDP Auditor, and IDMS, and IDMSDC, and relates how the Cullinane Corporation transitioned from selling individual report generator programs to suites of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that included database software and other applications. Much of the interview focuses on the firm's evolving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led to its long-term financial success. Cullinane also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occurred after he left the a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the sale of Cullinet (the firm's new name) to Computer Associates, and his subsequent business and philanthropic activities.
目录

Cullinane公司编辑本段回目录

软件业早期第一批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是Cullinane公司,由一名前IBM数据库专家卡林纳(John Cullinane)创立于1968年。Cullinane公司是新软件产品市场典型的新来者,它完全是产品导向的,并不进行软件承包或计算机服务。作为其他新成套软件公司的典型,Cullinane公司由精通技术并和风险资金接触的企业家所组织。 

The company was originally started by John Cullinane and Larry English in 1968 as Cullinane Corporation. Their idea was to sell pre-packaged software to mainframe users, which was at that time a new concept in an era when enterprises only used internally developed applications or the software that came bundled with the hardware.
Rather than write its own products, Cullinane approached IT departments of major enterprises, particularly banks, to identify internally developed applications that he felt had potential to be productized and licensed to others. However, it proved difficult to sell these applications because most weren't generalized and supportable systems. As a result, the company had to create its own utility packages. The first was a tape based source code management system, TMS, that competed with Pansophic's (PanDA) and UCC's products (UCC-1) in the space. TMS had the handicap of being "tape" and not "disk" based so it was never successful. The first breakthrough product was a report writer named Culprit, actually developed in-house by Gil Curtice and Anna Marie Thron, who had built the PHI payroll system. The product competed with Mark IV from Informatics but was perceived as a late entry in the report writer category.

The company struggled with financial stability until it branded a variation of Culprit, EDP Auditor,which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second name for the same product with a collection of predefined reports, but more importantly, special services aimed at the new discipline of EDP Auditing including the first EDP Auditors User, special support to give auditors independence of data processing which was very important to them.[1] What was remarkable is that many corporations licensed essentially identical products. This led to serendipitous prosperity for Cullinane. As EDP auditors developed knowledge about business systems and computers, they could invariably produce reports faster than slower-moving internal IT departments. As a result, MIS departments would feel compelled to buy the Culprit version for their own use — to compete.

As the company prospered in the early '70s it was approached by a consultant to BFGoodrich, Naomi O. Seligman, to consider taking over development of a Honeywel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called IDS that had been modified to operate on IBM and IBM compatible (RCA) mainframes . Actually IDS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General Electric, and a Bill Curtis had supposedly gotten the rights to convert the system to run on IBM equipment.[dubious – discuss] The decision was made in early 1973 — primarily by John Cullinane, Jim Baker and Tom Muerer — to bet the company on the effort. Several executives joined the effort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including Andrew Filipowski, Robert Goldman, Jon Nackerud, Ron McKinney, William Casey, Bob Davis, Bill Linn, and Ray Nawara. IDMS was to be a great bet for the company as it became the leader among many capable and popular products of the mainframe era. It competed with Cincom's Total, Software AG's ADABAS, Applied Data Research's DATACOM/DB, Computer Corporation of America's Model 204, MRI (later Intel's) System 2000 and IBM's IMS & DL/1.[2]
John Cullinane mentored a series of future entrepreneurs and software industry executives. One of the early executives was Andrew 'Flip' Filipowski, who later founded Platinum Technology, Inc.. Another was Robert Goldman who became the CEO of several public software companies including AICorp. Jon Nackerud was a co-founder of Relational Technology, Inc., formed to commercialize the Ingre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Prior to becoming a public company in 1978 the company's name was changed to Cullinane Database Systems, Inc. The company changed its name again to Cullinet Software in 1983, partly because John Cullinane wanted to distance his name from the personal connection to the business when he turned the company over to Bob Goldman, and also in a nod to 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 networking. Joe McNay, a board member,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egarding the company's IPO, the first ever in the software products industry. Of note is that Greylock purchased some shares from John Cullinane in 1977 less than a year before the company was to go public. It was to be the early foundation on which their Greylock's software technology investment prowess rested. It was Greylock’s first investment in a software company.

Cullinane's public offering was of note as it was the first successful offering of a pure software products company ever and the first software company Hambrecht & Quist ever took public. Cullinet was also the first software company to have a billion dollar valuation, and the first to do a Super Bowl ad. Specifically, Cullinane Database Systems, Inc., went public in 1978. On April 27, 1982 the company became the first computer software firm to be listed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nd later, the first to become a component stock of the S&P 500 Index. However, two quarters after the company went public IBM introduced its 4300 series. Its salesmen told all mutual clients that IDMS didn't run on the 4300 series and that all IBM software of the future would be built with IMS/DL1. This caused a major problem as every IDMS customer went ballistic and every prospect went on hold. The company only had three months to solve this marketing problem, and technical problem, and remarkably, they did. Technically, it only required the modification of one instruction to get IDMS running on a 4300. The solution to the company's revenue problem turned out to be its new Integrated Data Dictionary[dubious – discuss]. By moving very fast, the company used it to put IBM on the defensive and made its numbers[clarification needed], no small accomplishment. It then went from winning one out five competitions to winning four out five and this fueled its growth.

Beginning in 1979,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less dependence on the database sales alone, Cullinane fully integrated financial and manufacturing applications with IDMS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another first. The company acquired financial applications from McCormack & Dodge, a financial software company (which was bought by Dun & Bradstreet later in 1983) and completely rewrote them using IDMS. They also acquired an MRP system from Rath & Strong and completely rewrote it using IDMS. Thus, Cullinet had a suite of integrated financial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the first on-line database driven applications, and was a major competitor in what is now called ERP. The company had become a software power house. Eventually, it acquired a small Boston-based company called Computer Pictures whose graphics-focu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had already been integrated with IDMS and was very successful. This team developed Goldengate, a Lotus Symphony-like PC product.

Goldengate was a part of Cullinet's flawed ICMS (Information Center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mise of ICMS was the ability to move data between the mainframe and PC desktop. Apple Computer was supposed to do the same for the Apple Lisa, but never delivered. ICMS was unveiled in 1983 as part of a splashy 20+ city closed circuit TV broadcast that focused on IDMS/R and fueled the market for Cullinet for the next two years, but it was obvious that it was getting harder to maintain its unbroken string of quarters with sales and earnings in excess of 50%.

Goldengate was a mistake. The company should have developed PC based IDMS development tools, instead. Ironically, it had the technology under development which was later to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PowerBuilder at Powersoft. In fairness many failures mark the landscape in that space and era including the infamous Ovation product introduced with great fanfare by Ovation Corporation in a race with Lotus's Symphony suite attempting to create the early office suites now dominated by Microsoft Corp.

Goldengate's other flaw was that it was built pre-Windows which was expensive for Cullinet because of all the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 of PC hardware and memory configurations.

In 1983 John Cullinane, after 25 years in the software business, handed over the helm of Cullinet to Bob Goldman while he began to pursue other interests. Things continued to go well but eventually the company ran into trouble and Cullinane brought in a recent acquaintance, David Chapman, as CEO of the company. At the time, Cullinet had some $50,000,000 in cash reserves. David Chapman, a veteran IBM and Data General executive, started an aggressive campaign to acquire technology from other companies. The reason for bringing in Chapman was that the company had got hung up on the open architecture and relational issues. In other words, a company with an unparalleled record of outpositioning competition every two years, for sixteen years, including IBM, allowed itself to get outpositioned by IBM, and others, with the help of E. F. Codd and C.J. Date. This was the company's fault, not theirs.

In 1986-87, David Chapman attempted to move the company to the more and more powerful minicomputers such as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s VAX line of computers. In the process, Cullinet acquired some very questionable VAX companies but one had an outstanding relational DBMS but by then it was too late, the company's $50 million nest egg had been burned.

In 1988, John Cullinane returned to Cullinet, fired Chapman, and tried to salvage the company. By repositioning the company's product line with a new product called Enterprise Generator, he solved the open architecture problem and the company was able to return to profitability by the fourth quarter,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negotiate a deal with Charles Wang, head of Computer Associates.

In 1989, Wang bought the company for $330,000,000 in stock. It was a good deal for investors,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shares of CA increased in value ten times. It was a good deal for John Cullinane, too.

Nowadays Computer Associates actively markets and supports the CA IDMS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 for IBM z/OS, z/VSE and z/VM, Fujitsu Siemens BS2000/OSD, Linux (CA IDMS Server), UNIX (CA IDMS Server) and Windows (CA IDMS Server).

实时数据集成公司编辑本段回目录

实时数据集成公司1991 年在BOSTON 由数位哈佛和麻省理工的优秀毕业生设立。公司的董事会主席Mr.John J. Cullinane 是美国软件界的先锋人物,他创立的Cullinet Software 1983 年便在华尔街上市。实时数据集成公司在电力,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实时监控和集成方面有独特的技术和强大的实践经验。客户包括世界财富 500 强的公司和美国政府。该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可靠稳定的实时数据集成的技术方案,而且是一个强大的便于商务决策的信息化平台。强大的智能系统,不仅帮助客户收集,管理和集成巨大的运行数据流,还可以无缝地和客户现有的管理系统相连,让客户以最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最快地进行科学的商业决策,因而能有效地节约成本和避免风险。简言之,该公司拥有世界上顶级的监控解决方案。 该公司同时又是IEC61850 标准编写组的成员,其产品在世界上第一个得到IEC61850 认证。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上奠定了在IEC61850 上的世界领导地位。而IEC61850 则是数字化电网和今后工业通讯的基础,系统是完全面向对象的开放系统,在理论上,可以和任何系统进行实时连接,不仅仅本身具有强大的功能,而且能够让客户根据特殊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在某种意义上,该系统就相当于在自动化领域的VB 语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可视化和它的开放体系。 

软件业历史 编辑本段回目录

霍克(Hoch,D.J)、勒丁、帕克特、林德纳、米勒

意识到软件业的历史要追溯到50年前很令人惊异,它有半个世纪的发展,而我们许多人还将其设想为现代的奇迹。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现在还活跃着的公司,以及一个改变全世界范围工业区运作方式的行业之根源。

软件业是按阶段发展的:第一阶段,大的客户定做软件项目;第二阶段,独立软件产品的出现;第三阶段,企业解决方案公司的兴盛;以及最终大众市场的“收缩——隐蔽”软件。

第一代:早期专业服务公司,1949——1959

小结:第一批独立于卖主的软件公司是为个人客户开发定制解决方案的专业软件服务公司。在美国,这个发展过程是由几个大软件项目推进的,这些项目先是由美国政府,后来是由几家美国大公司认购的。这些巨型项目为第一批独立的美国软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并使美国在软件业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1942~1962 SAGE防空项目:举个例子,开发于1949年到1962年间的SAGE系统,是第一个极大的计算机项目,总开支最终达到了80亿美元。1959年,兰德公司(Rand)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系统开发公司(SDC),以进一步开发这个据估计需要100万行代码的软件。

SAGE软件开发计划成了软件工程开发中最“崇高”的事业之一。当时美国程序员的数目为大约1200名,有700人为SAGE项目工作。

1954~1964:SABRE飞机预订系统开发:1954年,当美国航空公司要求IBM开发SABRE飞机预订系统时,第一个工业资助的软件项目启动了,这是个雇用了大约200名软件工程师、耗资3000万美元的项目。它于1964年完成。系统从那时起发展成了一个3万多家旅行社、300万在线客户的网络。

美国软件业早期的至高无上地位:SAGE和SABRE系统都成了“程序员的大学”。此后许多程序员散布全国,用在这些大项目上学到的知识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由于没有这些大项目的欧洲或亚洲的对应物,它们奠定了美国软件业至高无上地位的基础。

虽然大型计算机生产商为它们的大客户承接大的软件项目,它们没有足够的资源为中等规模的客户开发软件。第一批编程企业冲进去填满的正是这个市场真空。

第一家软件公司CUC的第一个项目:1955年,甚至在“软件”这个术语尚未被杜撰出来的时侯(它首次被使用是在1959年,),两位前IBM同事创立了计算机惯用法公司(CUC),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独立于卖主的软件(编程)服务公司。利用4万美元创业资金,他们开始为不止一个平台提供软件服务。CUC的第一个项目,是为加利福尼亚研究公司做的,完成于1955年,它是一个可以模拟石油流动的程序。他们接着为保险及零售连锁公司开发软件,所以这些都是一个时间为一个客户定做。

不久其他人跟上了:到了1959年,CUC有了59名员工,下一年它上市了。到1967年末,公司在全国有12个办事处,700多名员工。

不久,其他企业家追随了CUC的榜样。计算机科学公司(CSC),比方说,由琼斯(Fletcher Jones)和纳特(Roy Nutt)于1959年创立。到1963年,CSC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计算机服务公司,收入接近400万美元。1997年,CSC仍是全球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之一,总收入63亿美元。

在这个时期成立的其他成功的公司有:1959年成立的应用数据研究公司;1962年的EDS;1963年的管理美国科学公司(MSA,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次破产之后将其重点转向了软件产品);1962年的加州分析中心公司(CACI);以及1965年的基恩公司(Keane)。大多数现在还在行内。

60年代初专业软件服务公司迅速发展:在60年代的上半叶,软件服务迅速发展。计算机的速度、大小和数量都有了巨大的提高。这产生了一个对软件如饥似渴的环境,计算机生间商们将自己的软件开发项目大部分转包出去。比方说,CUC有一支20人的队伍为IBM/360系统的软件工作,而CSC是Honeywell的一个主要的软件分承包商。

到1965年,在美国有大约45个大软件承包商。有些雇用了超过100名程序员,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在它们下面是无数小软件承包商,往往只有几个程序员。1967年,据估计美国有2800家软件服务公司。

欧洲落在了后面:在欧洲,几家大软件承包商也在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起来了。但总体上,比美国发生的这种进展晚了几年。

SEMA:在法国,比方说,SEMA作为Marcel Loichot管理顾问公司和巴黎银行的合资企业于1958年成立。早期的客户包括炼油和炼糖业,以及防务机构。这些业务中有许多要求对本地有特殊了解,或者是防务相关的,这有效地排除了海外竞争者。到60年代初,SEMA已经有了差不多120名员工。

CAP和Logica:在英国,除了几家计算机服务公司外,两家大软件服务公司于60年代初成立:计算机分析员和程序员公司(CAP)成立于1962年,1988年和SEMA合并成Sema集团公司;以及成立于1968年的Logica,它于1970年参加了一项由规划研究公司在美国建设的房屋预订系统的欧洲终端大型项目。这两家公司今天依然活跃。

第二代:早期软件产品公司,1959——1969

小结:在第一批独立软件服务公司成立10年后,第一批软件产品出现了。它们被专门开发出来重复销售给一个以上的客户。一种新型的软件公司诞生了,这是一种要求不同管理技术的公司。

第一批软件产品是定制的,或者免费发送:在60年代,传统的常识是没有人能单靠卖软件赚钱。它得为每个客户专门编写,或者由计算机生产商分发。

比方说,IBM有一个包含在其1401计算机里供保险公司用的程序CFO(统一化普通功能)。CFO软件包到1964年已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实际上成了当时最成功的保险业软件。

大多数计算机经理人相信不会存在一个有意义的软件产品市场。但是有几个企业家不同意。他们相信有可能为多次使用而编写软件,它能被重复出售给数百个客户。

ADR,第一家软件产品公司:1964年,硬件生产商RCA找到了1959年由7名程序员创立的ADR,要他们开发一个可以在一个程序里形象地代表设备的逻辑流程的流程图程序。最终,这个软件成了第一个真正的软件产品,不但一次又一次重复销售给许多客户,还导致了一家围绕软件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而组织的公司。

Autoflow的成功:由于RCA对这个程序没有显示一点兴趣,ADR试图通过直接向RCA 501计算机的100个用户发放许可证来收回大约1万美元的最初投资。但只有2个用户以其销售价2400美元购买了程序。ADR然后改变了策略,为IBM 1401计算机,后来又为IBM/360系统重写了程序。这获得了成功,在几年里数千台IBM计算机使用了ADR软件。

一个长时间里最成功的软件产品:Mark IV:1962年3月,3名Ramo-Wooldridge公司的员工创立了Informatics,一家以一个称为Mark IV软件产品的开发而著名的公司。新软件于1967年11月发布,以3万美元销售。一年里,销售额突破了100万美元。后来,它成了第一个累积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产品。

如何给一个软件产品定价?:Informatics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确定将什么包含在售价之中。受到IBM将大量客户服务包括在其计算机的售价之中的政策影响,Informatics最初提供免费产品维护和升级。但4年后,Informatics看到了这些服务的真正成本并开始给它们标价。

如何保护一个软件产品?:关注到产品未经授权的复制,ADR和Informatics都在寻找一种方法以保护它们的所有权利益。

戈兹,ADR的产品经理,决定为Autoflow申请一项专利;它成了第一个专利软件产品。

第一个软件专利:Informatics同时发展了一个许可证协议,它给了客户使用软件的永久许可——但程序代码的所有权仍属于Informatics。这成了软件业的模式,而且,除了极少数例外,今天还在使用。

第一个软件许可证协议:这些60年代的软件先驱设立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础。它们包括了一个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它的定价;它的维护;以及它的法律保护手段。更进一步,它们证实了软件项目和软件产品企业是两个很不同的行业。

但是,软件产品业还处在幼年。晚至1970年,软件产品销售估计不超过2亿美元。

IBM/360:第一个行业标准平台:IBM为一个大得多的软件业建立了基础。1964年4月,它发布了IBM/360系统,第一个使用可交换软件和边缘设备的计算机“家族“。很快它就成了第一个稳定的行业标准平台,在1969年到1971年间始终拥有大约80%的市场份额。现在一家公司可以编写一个能在大约5万台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程序了。对IBM来说它也是一个大赢家。360系统为公司带来了总共260亿美元收入和60亿美元利润。

尽管有这个行业标准,大多数软件还是由IBM开发的——而且免费和包含在硬件一起。

第三代:强大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1969——1981

小结:IBM给软件与硬件分别定价的决定再次证实了软件业的独立性。在随后的岁月里,越来越多的独立软件公司破土而出,为所有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新产品——可以看出它们超越了硬件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最终,客户开始从硬件公司以外的卖主那儿寻找它们的软件来源并确定为其付钱。

IBM的分拆决定:60年代末,又是IBM再次加速了独立软件业的发展。1969年6月23日,该公司宣布从1970年1月起将为软件和服务与硬件分开定价。尽管从未确切明白在这个决定背后是反托拉斯法的压力还是商业战略,它对正在生长的软件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保险公司的应用市场:虽然软件产品在1969年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但IBM的“分拆”使独立软件公司开发和营销他们的产品变得更容易了。不管怎么说,客户现在得为软件付钱。即使它来自他们的硬件卖主。

保险业的软件应用市场是被IBM的分拆决定改变了的第一批市场中的一员。在1969年前,保险公司或者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使用IBM的CFO’62,它与其硬件一起捆绑而来。这给独立软件公司留下极少的空间。但是,在IBM的分拆决定后,新的软件公司几乎立刻兴起。Cybertek计算机产品公司,作为一个例子,由包括一名IBM CFO’62编程队伍成员在内组成一个团队于1969年创立。另一个例子是Tractor计算公司(TCC),成立于1969年,拥有Life 70,一个与IBM产品竞争的统一化功能系统。

70年代早期的数据库市场是最活跃的:到1972年,无数软件包已由独立公司开发出来。正如1972年的一份软件目录所反映的,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数是保险业用的软件产品。

大多数其他行业仍然依赖于与硬件一起供应的软件。但是,这种情形即将改变。

原因之一是独立数据库公司的出现。数据库系统在技术上很复杂,而且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它。但自从由计算机生产商提供的系统被认为不够完善以来,独立的提供商侵入了这个市场,使其成为70年代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Cullinane公司:第一批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是Cullinane公司,由一名前IBM数据库专家卡林纳(John Cullinane)创立于1968年。Cullinane公司是新软件产品市场典型的新来者,它完全是产品导向的,并不进行软件承包或计算机服务。作为其他新成套软件公司的典型,Cullinane公司由精通技术并和风险资金接触的企业家所组织。

Software AG:欧洲的公司同样进入了这个市场。196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南边一个中等城市达姆斯塔特的应用信息处理研究所的6名成员,创立了Software AG。新公司开发和营销其数据库系统ADABAS(可改写的数据库系统)——一个非常有弹性的数据库存管理系统。到1972年,它已进入了美国市场,而且此后不久,就在全世界销售它的主打产品。

其他软件公司跟了上来:其他在这个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统公司(成立于1968年)、计算机联合(CA)公司(成立于1976年)、Oracle(成立于1977年)和Sybase(成立于1984年)。在早年,所有这些公司都在商业杂志上和通过直接邮寄来为它们的产品做广告。

计算机联合公司:在所有那些公司中,计算机联合公司有着最独特和成功的公司战略。1976年由前大学计算机公司的经理组建的该公司,是第一批确定了将合并和收购以获得增长作为公司战略的大公司之一。所有计算机联合公司的行动都瞄准于获得“拥有很大销量的产品”而不是技术最有能力的。确实,CA公司通常雇用它获得的公司的一半员工。到1987年,CA公司已经收购了15家公司,包括那时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大学计算公司(那时称为Uccel),用了6.29亿美元。接着又有无数其他收购,包括ADR、Panasophic和Cullinet。到1992年,CA公司成了少数转向个人计算机软件新市场的传统企业软件供应商之一——而它是通过收购做到这一点的。

对标准企业应用程序的需求:尽管大软件服务公司继续向客户提供定制的应用服务,可以感觉到对标准企业解决方案应用套装的需求不断增长。标准化意味着软件开发者在为一些常见的任务——如会计收支、工资、订单和物资管理——编制软件时,就不用总是从草图开始了。

1972年:SAP创立:它们中最成功的是SAP(系统、应用和产品),由5名前IBM的同事于1972年春天成立。他们相信依靠一个可以被许多公司使用的新产品,他们可以更快、更便宜地开发软件。

SAP的成功故事:8年后,SAP的收入达到了大约6000万美元,它还有77名员工;此外,德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里的50家是SAP的客户。8年后,当SAP上市时,其收入为大约2亿美元,有差不多1000名员工。今天,有了R/3产品,它是这个市场分支明显的市场的领导者。

Bann:Bann,一家由两兄弟詹·巴恩(Jan Bann)和保罗·巴恩(J.G.Paul Bann)于1978年创立的荷兰顾问公司,有着相似的成功经历。该公司在1982年发布了它的第一个企业解决方案产品,后来又大量投资于树立一个非欧洲的表现。1996年,它拥有3.88亿美元收入。

Oracle:第三个成功者由埃里森于1977年以关系软件公司的名义创立,它就是Oracle。

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台:在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从大型计算机专有的操作系统平台转向诸如Unix(1973年)、IBM OS/2和微软NT等新的平台。这个转变通常使这些公司从使用它们自己所有的软件中赢得了暴利。

Peoplesoft,一个新的未继承遗产的企业解决方案公司:朝向更新的操作系统平台的转变允许其他的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其中之一是Peoplesoft,由杜菲尔德(Dave Duffield)和莫里斯(Ken Morris)成立于1987年。他们是Integral系统公司出来的两个软件工程师,看到了基于个人计算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软件的潜力。

Peoplesoft能够在HRMS之下通过收购开发许多垂直功能市场(诸如健康保健和财务服务),使自己成了传统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竞争者。

辅助合作者:大多数EPR公司严重依赖于合作者们以辅助和改制它们的产品。这些合作者们通常在一个大的系统安装中获得2至6倍于EPR卖家的收入。这样,两边都从90年代初以来的巨大市场增长中有所获益。

在EPR合作者的阵营里,特别是大会计公司,一种相当活跃的合并——集中化在80年代和90年代里发生了。1987年KPMG的合并,以及更近的1998年普华/永道合并,似乎是全球范围专业软件服务工业化的一个信号。

第四代:客户大众市场软件,1981——1994

小结: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软件: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大众市场提交了它们的产品。这呼唤着极其不同的营销和销售方法。

PARC为今日的PC确立了技术基础:由施乐1969年创立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用突破性的革新,诸如黑白屏幕、位映射显示、按钮、激光打印机、字处理器和网络(最值得一提的是以太网),为个人计算机革命奠定了基础。在PARC工作的科学家有些后来为苹果公司及微软工作,或者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

第一批个人计算机:1975年,第一批“个人”计算机之一的Altair 8800,由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家小公司模型仪器遥感系统公司(MITS)公布并通过邮购订单销售。提供了多得多的功能的苹果II型计算机,于1977年上市。

VisiCalc:1979年布里克林和弗兰克斯通为苹果II型计算机开发了VisiCalc,第一个电子表格程序,以及“王牌应用程序”。

但这两个平台都未能成为持久的个人计算机标准平台。

IBM PC的引入:相反,1981年8月12日发布的IBM个人计算机(IBM PC),成为领先的平台。有了IBM PC,一个新的软件时代开始了。

真正独立的软件业的诞生:它也是真正独立的软件业的诞生,以及收缩——覆盖的成套软件引入的开端。

微软:无疑,微软是这个时代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软件公司。微软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这对伙伴于1975年创立,1981年成为有限公司,并于1986年公开上市。

IBM1981年决定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外放给微软开发的决定为这个位于雷德蒙德的公司极其巨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微软甚至没有开发这个产品核心——它是从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买来的,在这场世纪交易中,用了仅仅5万美元。

MS DOS微软的领导地位:微软的MS DOS,以及后来的Windows,成为领先的市场标准,并为公司提供了更加强化其在几个个人计算机市场中的地位的收入。后来微软也用其高级终端操作系统NT进入了企业解决方案行业。

新的IBM平台吸引了大量新软件引用程序的创业者。事实上,大多数个人计算机软件分支迅速被新来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另一方面,已有的卖主们,反而很少作出向大众软件市场的成功转变。

成功的新来者中,有一些就是Adobe、Autodesk、Corel、Intuit和Novell。

Lotus:1982年,卡帕(Mitch Kaper)创立了Lotus发展公司,并设计了Lotus 1-2-3,这使IBM PC成了商业用户的选择。

Novell:局域网的领导者:成立于1983年的Novell,开创了计算机网络时代。1989年,它发布了多通道局域网络系统,运行于主要的操作系统,包括IBM的OS/2、Unix和苹果的Macintosh。

Intuit:Intuit是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市场新来者。这由库克(Scott Cook)和普鲁克斯(Tom Proulx)于1983年创立,1984年发布了它的个人财务软件Quicken,它仍然以其产品领导着市场。

总之,人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软件业以激动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长率发展。美国公司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长到100亿美元,在1985年则为250亿美元——比1979年的数字高10倍。

第五代:互联网增值服务,1984——08

小结:提供无限联网容量的互联网的腾飞,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软件公司的大部分还将进一步面临多个不同标准和平台共存的挑战,软件业也许将会受到新的万维网商业机遇和集中趋势的强烈影响。

比其他公司更多地塑造了互联网时代的公司也许就是网景。

网景:克拉克(James H.Clark)和安德烈森(Marc Andreesen)在1994年创立了网景。两年前,安德烈森已经创造了NCSA Mosaic,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它的用户图形界面在根本上简化了互联网的航行。这家公司成长得几乎同新技术一样快。仅仅在其成立16个月后,它就上市了。又过了两年,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雇用了2000多名员工。

这家公司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行业的新步伐。互联网技术和易于使用的图形化万维网浏览器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和服务机遇。新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冒出。

新的公司提供电子商务软件:为电子商务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公司是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企业家抓住了这个机会,并成立新公司以提供这种软件。BroadVision、iCat、Intershop通信公司、Open Market和Commerce Wave就是一些这样的公司,这里只提到了几个。同样,年轻的专业服务公司也利用了这些机遇。

集中趋势:但是,互联网不仅仅是个软件业的奇迹。通信、媒体和最终消费电子业将同样深深地卷入其中。这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方面,并可能引致软件业和其他行业的集中。

共存挑战:另一个奇迹是并将是贯穿这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共存挑战。今天,几个平台、编程语言和强大的关键标准共同存在,并常常不得不平行处理。这些强大的标准里有大型机系统用MVS和OS/390、中型机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用的Unix、NT和Windows,以及嵌入软件用的微软CE,这里只举几个名字。

迄今为止,没有另一个时代曾经经历了一个相似的从共存的信息技术和交流结构而来的高度复杂性。软件公司经常在几个平台上提供其产品,这仍然有待掌握。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Cullinet
http://www.cbi.umn.edu/oh/display.phtml?id=351
http://cullinet.net/john_cullinane.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John Cullinane John J. Cullinan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John J. Cullinane,Cullinane公司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