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00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6-2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痛恨硅谷帝国
痛恨硅谷帝国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年龄歧视
硅谷年龄歧视
电视剧《硅谷》
电视剧《硅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硅谷华人企业家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硅谷的华人创业家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这个科技创业者的天堂,孕育了无数的早期高科技公司。其中,很多华人创业家,有的已经功成身退,更多的还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力打拼。Webex (NASDAQ: WEBX)、Netscreen (NASDAQ: NSCN)、GRIC Communications (NASDAQ: GRIC)、OmniVision (NASDAQ: OVTI) ,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不断的激励后来者向华人创业前辈那样,在硅谷这片天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SVASESDForum是硅谷最大的两家创业者组织,其各种活动中不乏华人创业者的身影。此外,硅谷还有多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创业论坛,其中影响最大的有SVCEFCINACSPASCEA几家。这些组织经常举办各种经验介绍、融资指导和聚会活动,帮助创业者建立社交网络,积累融资经验。CINA每年还举办一次大型创业展示活动,帮助创业企业与媒体接触,进行融资和市场宣传。这些组织的存在,很好的促进了创业者之间以及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交流,为早期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diigo_logo_v2.gifDiigo是一家提供社会化书签和注释服务的网站,由伯克利大学一位华人教授投资并兼任CEO。这家网站去年刚发布时,曾被Techcrunch报道,一跃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此类服务之一。在CINA的一次创业展示活动中,Diigo的创始人对优比客说,他做这个网站的原因,就是希望美国互联网市场中能出现华人开发的成功产品。目前,Diigo里这个目标已经不太遥远了。

gabbly_logo.gif在一次CSPA的聚会中 ,一个MIT毕业的台湾女孩引起了本客注意。她领导的创业团队,在2006年推出了一款在线聊天网站Gabbly。这个网站最大的特色是用户可以在任何第三方网站的页面上实时交流,用户界面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设计。Gabbly刚推出时,由于出色的功能和交互创新,在Digg上被大家追捧,网站也很快实现了天使融资。

socialpicks_logo.gifSocialPicks的创始人,是几个斯坦福大学的台湾学生。第一次知道这个网站是在CSPA组织的一次创业者向天使投资人兜售项目的演讲活动,年轻人的执着,与通过SNS选择股票的想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最近,这家网站也实现了天使融资,走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

硅谷可以给创业活动提供最宽松的环境,这里有各种技术天才、充满激情的创业伙伴和慷慨的天使投资人。但是,创业毕竟是一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活动,很多硅谷华人创业圈子里的朋友,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本客认识的几个创业者,都在一年前不约而同从公司辞职,来全职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到今天,他们当中有的已经经历过几个失败的项目,还在寻找新的机会;有的还没有实现融资,完全靠积蓄苦苦支撑。考虑到机会成本和家庭压力,创业需要付出的非常多,做出创业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幸运的是,硅谷容许失败,即便是失败的创业者,在这里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自豪的说,”At least we died trying”。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失败的总结,不如说是发起下一次冲锋的号角。正是这种创业家的精神,推动硅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和商业神话。

一位美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华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美国学术界,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城市区域规划系(City & Region Planning)的萨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教授是高科技区域开发领域的着名学者。她的专着《区域优势》(《Regional Advantage》)199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全美出版商协会(AAP)颁发的最佳学术专着奖。这本专门分析和研究硅谷的文化及竞争环境的书,被翻译为中文,先后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发行,在两岸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萨克瑟尼安教授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是亚洲新移民与硅谷高科技行业的关系,并成为这个领域公认的权威。她在1999年发表的长篇研究报告《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应该称得上是“及时雨”--恰好赶在高科技人才的H1-B工作签证数量日益紧缺问题引发激烈争议的敏感时刻,因而立即得到美国政、学两界的关注。这份研究报告,是为在朝野两方面都颇具影响力的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所做的一个项目,加上报告的内容详实而且有说服力,因此文中的一些统计数据和主要观点也被政治家、亚裔社会活动家、经济学者和全国各地报章杂志所广泛引用。 

    这份研究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以华人和印度人为主体的新移民,在硅谷高科技专业人员中占了非常高的比重,成为当地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主力,而且新移民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硅谷创业活动的主要角色,为当地增加了许多工作机会,表现极为出色。从更广泛的视角看,硅谷新移民不但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成为美国与其母国之间的桥梁,对美国贸易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鉴于此,美国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当局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将这种现实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 

    有专家认为,由民间智囊团体推出的这份研究报告,已经影响到美国舆论对亚裔新移民的看法,并可能对联邦行政当局和国会今后增加H1-B签证数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争夺人才的能力。对于在硅谷工作和创业的亚裔高科技人士而言,这份研究报告的结论也具有改善形象的正面意义。 

    以下是记者在萨克瑟尼安教授在柏克利大学办公室中的采访纪要。 

    记者:在我们e21times,有三位你们柏克利的毕业生:总编辑是MBA,两位英文编辑分别是历史系的博士和新闻系的硕士。应该说,柏克利和我们网站挺有缘份。请介绍一下你的教育和学术研究背景。 

    萨克瑟尼安:我在Williams College获经济学学士,然后在柏克利大学得到城市区域规划学硕士(M·C·P),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政治学博士后就来到柏克利教书。 

    记者:你的《区域优势》一书的中译本使你在两岸学术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知道这本书的中译本发行数量有多少? 

    萨克瑟尼安:大陆的中译本是上海一家出版社经办的,发行数量很小。台湾译本的数量要多一些。 

    记者:你写《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大约花了多少时间? 

    萨克瑟尼安:我的采访和写作从1998年开始,到99年完稿,跨了两年。除了采访各类人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个硅谷亚裔企业家组织和协会的会议,目的是从社会团体功能的角度来观察亚裔新移民在硅谷的工作和创业活动方式。在硅谷,我访问了100多位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和政策制定者,进行了一系列深度采访。我还专程到北京、台湾和印度做过研究调查,访问了60多位当地的政界和经济界的代表人物。到台湾的次数比较多一些。北京是去年4月去的。不过,我在1977年就第一次访问过中国大陆,当时我正好在香港教英文,曾到北京和上海去过。 

    记者:你在这份报告中引用的许多统计数据,都是19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经过最近10年来的变迁,硅谷新移民的人口以及其他状况肯定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我们是否能够比较准备地掌握目前到底有多少华人在硅谷高科技领域工作一类的重要数据? 

    萨克瑟尼安:我在撰写《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这份长篇研究报告时,首先要用国家人口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来做分析,这是最权威的数据。但是,美国的人口普查是每隔10年进行一次。今年要做一次全国普查,但最终的统计和分析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估计我们最快也要等到明、后年才能看到。此外,我也使用了专门订制的数据库,因此有些最新的数据是1998年的。 

    目前有多少华人在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工作,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首先就会涉及如何定义高科技行业和高科技专业人才。当然,最困难的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家人口统计局的普查资料。另外,也存在着如何界定硅谷范围的问题。(注:萨克瑟尼安在《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研究报告的附录中详细说明了“硅谷”的范围:Santa Clara County全郡。Alameda郡的Fremont、Union City及Newark三市的5个邮政编码区。San Mateo郡北至Foster City南至East Palo Alto等8市的15个邮政编码区以及Santa Cruz郡Scotte Valley市的2个邮政编码区。)我估计,现在硅谷高科技领域的雇员总数大约在35万,如果把旧金山湾区其他一些地方也算进来,总人数可能达到50万左右。在这些人中,现在到底有多少华人,还不清楚,只能等人口普查报告。 

    我在研究报告中引用了上次的普查数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当时在硅谷高科技业工作的员工总数大约20万人,移民占三分之一左右。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五万多人,移民也占三分之一,其中亚裔新移民有一万两千多人,占了三分之二。在亚裔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华人占了一半,印度人约四分之一。 

    记者:你为什么会对以华人和印度人为主体的硅谷新移民发生如此强烈的兴趣? 

    萨克瑟尼安:我从20年前开始研究硅谷的区域性经济发展问题。《区域优势》那本书,主要是讲硅谷的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新移民对硅谷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正如我在文中引用的那个流传很广的笑话:硅谷是IC建立起来的。I是Indian,印度人。C是Chinese,中国人。实际上,谁也无法否认这个现实--如果没有华人和印度人为主的这批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高度聪明才智的新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硅谷。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二十一世纪之后,新移民对硅谷和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将远远超出国界。从学术角度看,研究硅谷新移民这个课题不但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各种统计数据显示:华人和印度人不但在硅谷新移民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他们的创业活动也是最积极、最有成效的。 

    记者:你觉得硅谷华人和印度人有什么差别? 

    萨克瑟尼安:印度人与中国人的差别首先是语言。印度知识份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在这方面比华人更有优势。另外,印度长期是英国殖民地,尽管英国人已经在二战以后撤离了印度,但印度与西方的联系还是更紧密一些。相比之下,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离的时间太长久了,因此华人对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熟悉程度一般要比印度人差一些。在硅谷,似乎印度人的创业方向多集中在软件方面,这跟语言有一定关联。硅谷华人更倾向于创立IT行业的公司。不过,最近几年以来,华人也开始打入软件领域,如BroadVision的陈丕宏和AboveNet的段晓雷就是很杰出的例子。 

    记者:我看到有统计数字显示,最近两年印度人拿到美国H1-B签证的数量比华人要多。这是否意味着印度人进入美国高科技业的人数有超过华人的趋势?萨克瑟尼安: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华人是最早进入硅谷高科技行业的移民,在人数上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注:《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中详细介绍了华人移民硅谷的历史沿革。1965年,美国通过了取缔严厉限制亚裔移民的哈特--锡拉法案,台湾立即掀起了留学美国和高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大浪潮。1966年,从台湾移民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从前一年的47人猛增到1,321人。接下来,在60年代后半部和整个70、80年代,来自台湾的新移民一直在进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中占据统治地位。)最近几年进入美国的印度人高科技人才有上涨的趋势,但不一定会超过华人。因为早期华人新移民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比例非常高,进入高科技行业的人数也相当多,而作为美国公民的第二代华人可以直接进入劳务市场,根本用不着申请H1-B签证。从90年代起,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纷纷进入美国高科技劳务市场,涌进硅谷的人也非常多。只有这一类华人是需要H1-B签证的。 

    记者:你接触过许多来自两岸的硅谷新移民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你觉得他们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萨克瑟尼安:我想你们都能够立即断定一个硅谷华人是从台湾来的还是从大陆来的吧,因为你们可以从衣着、口音和举止等非常细微的地方形成一种类似直觉的判断。两岸因为历史的关系隔绝了很久,两边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都不一样,因此两岸的华人在气质上有一些区别应该是正常的。美国的西部人和东部人,南方人与北方人也是有差别的。硅谷的亚裔在社会团体组织、人际关系网、资本和技术的交流协作等领域都有一种自成体系的倾向,跟主流社会有距离。硅谷高科技领域的华人成立了许多社会团体和组织。但根据我的观察,来自两岸的硅谷华人大致上分成两个大的社会网络,而且基本上处于彼此不相往来的状态。不排除有个别人或个别公司,能超越两岸的政治分歧和文化差异,相互间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但硅谷华人群体中根据地域划分出来的这两大社会网络,却很明显地互不了解。我在两岸采访时也发现,双方的误解是很深的。两岸政治上的对立当然会产生影响,有时也会使在美国的华人处于比较为难的境地。中国大陆在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非常快。我最近到大陆访问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跟20年前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希望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双方的矛盾能有所化解,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从个人气质的角度看,来自台湾的硅谷企业家在美国时间比较长,创业时间也比较久,跟美国社会的接触更广更深一些,积累了很多商业和社会关系,因而他们就显得更自信一些。从大陆来的硅谷企业家们到美国的时间较短,年纪比较轻,在语言上还不太流利,也缺乏经验,因此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人目前还显得不是很自信。此外,大陆背景的创业者因为年龄比较小,冒险精神也就比较强一些,求成功的动力也比较强一些。不过,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和在硅谷呆的时间长短有关系,再过10到15年,两岸华人在外表和气质上都会更加靠近,甚至可能会达到很难加以区分的地步。记者:最近一年多,在硅谷创业的大陆人很活跃,已经有一些公司成功上市了。你认为他们在硅谷的发展机会比起从台湾来的先行者们怎么样? 

    萨克瑟尼安:我觉得,从大陆来的新一代创业者的机会可能要更好一些。首先这和硅谷的整体环境有关,比如现在这里的风险资金就非常充裕,这是早期创业的硅谷创业家们无法相比的。此外,大陆经济现在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经济的体制也大体上形成了,加上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些条件都可能为新一代大陆背景的硅谷企业家提供更多的机会。 

    记者:在撰写《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的过程中,你已经跟硅谷华人企业界和两岸许多政、经人物建立了关系。你今后是否会在这个领域中进行其他项目的研究? 

    萨克瑟尼安:经济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以硅谷的华人企业家群体来说,他们的公司在美国,但许多企业在海峡两岸有重大的生意来往,与当地经济界和政界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觉得,在硅谷的华人企业家的身份,有非常特殊的地方。今后,我有可能对来自海峡两岸的硅谷华人企业家网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试图发掘出这个群体对中、美、台三角关系的潜在影响力。这将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 。

硅谷在创新方面的优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种效仿的标记性体现就是一连串以“硅”作为称谓的创新集聚区域的呈现。仅以美国为例,最著名的就有纽约的“硅巷”(Silicon Alley),这里本来不过是百老汇周边的一条街道,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盛出生了一系列的网络企业,最 赚钱 的 生意,固然网络泡沫的决裂极大的影响了该地区网络产业的繁华,但是仍然有一批以Doubleclick.com为代表的公司发展起来,Google的第二大总部所在地就设在这里。此外还有波特兰的“硅森林”(Silion Froest),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邻近的“硅山”(Silicon Hill),亚利桑那州的“硅沙漠”(Silicon Desert)等十多个新兴的仿效硅谷得名的高科技产业区域。   

  这股以“硅”为名的风潮当然不局限于美国国内,在世界范畴内,英国的剑桥科技园被称谓“硅沼泽”(Silicon Fen),德国的德累斯顿被称为“硅萨克森”(Silicon Saxony),新西兰的惠灵顿被称为“硅靴”(Silicon Welly),而爱尔兰的都柏林,干脆被冠以“欧洲硅谷”(Silicon Valley of Europe)。但是,无论是从和硅谷的接洽、产业的活气以及区域的创新性来讲,这些区域都在亚洲的竞争者眼前略显逊色,最典范的有以色列的“硅壑”(Silicon Wadi),印度班加罗尔则由于均匀海拔913米而得名“硅高原”,以及中国的新竹和中关村。这里罗列这么多地名只是试图阐明,作为一个创新区域模式,硅谷代表了各国对于高技巧产业进行区域组织发展的趋势。这些被冠以“硅”区域,很多和半导体产业并没有亲密的联系(当地的上风产业可能是软件外包、互联网甚至是生物医药等等),得名的原因更多的反应出这些区域对于硅谷的区域创新模式的模拟和鉴戒。

  但是,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这些仿效者没有一个到达或超过了硅谷的成绩。正如《硅谷优势》第一章里开门见山所说的那样:“仅仅取个名字,或者搞几个孵化器,建几家半导体、软件公司,或是PC工厂,这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硅谷人有理由有着强烈的骄傲感:“硅谷成功的原因在于本地充分的日光” 。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硅谷是不可复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带着“天定命运”味道的论调并非毫无道理,难以想象有哪块区域能在几十年里一而再的像硅谷这样引领世界。尽管如此,反倒是中关村、新竹、班加罗尔以及以色列这些基础更加单薄的亚洲创新区域表示的更加抢眼一些。通过常年对于硅谷区域创新模式的研讨和亲身在硅谷的调研访谈,可以发明,这些区域的突起,大多和通过硅谷间的移民网络所建立的联系密切相干。同“硅谷的阳光”一样,这样的联系也几乎是自然的。 

  跨区域创业家与企业家社群 

  美国事一个移民社会,尽大部分移民在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刻几乎都是一样的空乏其身,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美国梦,到这里来所追寻的是相当更加充分的机遇,网络 创业。机遇对所有人都是公正的,但并非每个人应用机遇的才能同等,其中有个因素是“民族性”。这点在硅谷这个移民区域上表示的非常显明。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是一个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地方。但是各个少数族裔在本地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同日而语。 

  据硅谷指数统计,硅谷地域是一个典范的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地方。这里的白人只占人口的40%,而亚裔却占到了28%,西班牙裔占到了25%。而本地36%的居民诞生于外国,其中57%是亚裔,均远远高于美国全国均匀程度。以亚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数目优势,在大学里更加显著。斯坦福大学的研讨生院有占总数33%,亚裔占尽对多数的国际学生,以及13%的亚裔美国人,西班牙裔仅占4%。固然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但是依据美国学者萨克森尼安的统计,1995-1998年,华人和印度人分辨开办了硅谷高技术企业的20%和9%。除了华人和印度人之外,硅谷的犹太人在资本事域牢牢的把持者硅谷的命根子,这三个移民群体的创业行动不仅代表了硅谷奇特的区域构造,也通过自身群体的人脉联系使得硅谷的产业和创新辐射到了其他地方。 

  硅谷的华人是硅谷最早的移民者。在第一章追溯硅谷华人历史的过程中已经发明了华人和硅谷地域的错综庞杂的渊源。而对硅谷的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则主要是两拨留学生:六十七十年代到硅谷的台湾留学生和八十九十年代到硅谷的大陆留学生。这两拨留学生都是以理工科为主,本科往往就读于国内的顶尖大学,来到美国攻读专业范畴内的研讨生学位。由于硅谷地区产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使得两拨留学生主要工作和创业的范畴有必定的差异。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留学生多从事于电子、半导体等行业的工作和创业。遇上了个人电脑兴起的风潮,大量企业获得了高速成长,在硅谷和台湾新竹出生了一大量成功的企业,是硅谷第一批成功创业的华人主力。而八九十年代的大陆留学生多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创业,在硅谷成功的开办一批互联网软硬件及利用为主的企业同时,也通过鉴戒硅谷的模式和应用技术优势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中关村地域开办了大量互联网企业。 

  硅谷的印度人,20世纪末硅谷地区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印度优良技术移民,据统计每年多达十几万的印度人获得工作签证。与华人不同的地方在于,硅谷的印度人不光是留学生,大量在本国受教导后获得美国工作签证的技术移民是硅谷印度人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的民族意识和英国殖民教导的影响,印度移民更偏向于,同时也更合适在至公司里发展并逐步成为公司的高层治理人员。这样形成了华人创业者和印度移民企业家的主要差别。而这些印度移民企业家往往成为硅谷企业外包业务在印度开展的主要力气。 

  在美国无论是在纽约还是波士顿,中国商人往往在埋怨“埔贵而利低”,说“钱都被犹太人赚了”。由于他们的埔位库房往往都是犹太房东的,每月租金昂扬。犹太人自己往往在楼上廉租,做固定优质客户的生意。在硅谷也存在着相似情形。这里中国人和犹太人组成了两个金字塔:一个是中国在硅谷职员散布的正金字塔,最下层是工程师,上面是高管,再上面是企业家,最顶层是风险投资家,从下到上依次递减,而犹太人的职员散布的倒金字塔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尽大部分优良的中国人在给犹太人打工。实际上,在风起云涌的企业,一个明星创业企业成功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更多小企业的灭亡,这固然反应了硅谷蓬勃的性命力,同时也反应出了创业本身的高风险和高收益。但无论是多么胜利的企业,等到上市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作为开创人自身的股权往往已经被稀释摊薄,甚至在此后假如表示不好还有可能黯然离场的可能,用中国的说法,即是是“替人作嫁衣裳”,而这些坐拥股权,在幕后看着这些企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往往是这些犹太人。同其他处所一样,硅谷的犹太人牢牢的把握着资本的力气躲避着风险,享受着逾额的利润。甚至无法从统计数据上体现,只能从沙丘路上诸多和风险投资有关的合伙人企业名字中依稀识别出他们存在的痕迹。 

  硅谷的区域辐射 

  以华人、印度人为代表,硅谷的这些外来移民企业家最大的特色是,无论企业重心是在硅谷还是母国,都坚持和两个处所的亲密联系。这往往是其他族裔较为缺少的。这种联系既为硅谷供给了产业辐射的基地和有益弥补,更带动了母国的相应区域产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时晋升了几个区域的创新才能和产业上风。 

  以台湾出生的硅谷华人企业家为例,即便他们将工厂、研发中心乃至总部设在新竹之后,并不就此分开或者疏隔硅谷,相反,由于在业务、技术上对于硅谷产业的深深依附,反而是更加频繁的往来于两地之间。些经常往返旧金山和新竹两地的企业家往往被冠以“太空人”的称号。有人形容,这些企业家既不在新竹也不在硅谷,而是在旧金山机场的美联航的贵宾休息室里。正是通过价值链的密切联系和及其频繁的企业家往来,新竹在技术知识和组织模式上与硅谷树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加速了台湾的技术基本设施的升级以至于产业升级。 

  同样,那些主要在硅谷开辟事业的台湾留学生也时刻关注和依附着来自台湾的资源和机会。这是由于,在硅谷华人气力还很软弱的同时,来自台湾的关系纽带供给了非常可贵的人脉关系网络,从而为其创业所急需的资金、人员缺口进行了补充。这是一个硅谷新移民创业最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中,最为典范的例子就是玉山科技协会。玉山科技协会得名与台湾中心山脉的最高峰玉山,成立于80年代,在当时就活泼于硅谷创业的第一线直至本日。美国事一个市民社会水平很高的国度,各国留学生都有大量的协会来进行自组织,从而联络情感和获得生涯上的方便。而玉山科技协会的功效更是超出了这一起源,通过定期的组织创业研究会,以及稍后的田长霖讲座,将创业精力和创业信息在留学生当中进行漫步,更主要的是,与台湾确当地政府和工研院密切合作,从而有组织的将硅谷的留学生创业同新竹的产业发展联合起来。而在玉山协会的辅助下成功的一代硅谷创业者又投桃报李进一步赞助和赞助玉山协会的成长强大,形成了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可以说,这些来自台湾的华人创业者的成功,也是以玉山科技协会为代表的华人留学生协会的成功,并为中国留学生的后来者——大陆留学生供给了良好的借鉴。 


  大陆留学生登陆硅谷的时光较晚,重要呈现在中美建交之后的八十年代,而到了90年代以后通过奖学金来到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占了多数。相比当年的台湾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的经济基本和人脉网络更加的单薄,但是在台湾留学生的经验,以及两岸中国人血浓于水的纽带,使得这些大陆留学生得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快的融进硅谷的创业气氛当中。但是,在硅谷的两岸华人间的关系受政治影响很多,两岸关系缓和的时候,硅谷的两岸华人就在一起搞协会,两岸关系紧张时,硅谷的两岸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但在硅谷创业过程中,两岸华人却可以在商言商,展开合作。但不管政治局面如何风云跌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在硅谷创业的大陆留学生经常能获得来自台湾华人移民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例如谢青、金海同等人都沾恩颇多。而这些大陆留学生创业成功之后,在硅谷和大陆的投资过程中也会和这些台湾移民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例如陈大同、邓峰也都曾经是橡子园的天使投资人。大陆留学生也鉴戒了玉山科技协会的成功模式,一大量以大陆留学生为主的科技协会大批出现;同时也逐渐在由台湾留学生所创的协会中成为主流,例如华丽半导体协会的会长,即将有来自大陆的留学生担负。 


  推进两岸华人合作的动力不仅仅是在创业和技术范畴的良性互动,也在某种水平上因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得到增强。当下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发生了宏大影响,在硅谷觉得的冲击也尤其显明,但是在危机中全球最亮的点是大陆,大陆最亮的点是中关村。在这样的情形下,硅谷的两岸华人都不约而同的将眼光放到了中国大陆,尤其是中关村。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来自台湾的成功创业者和橡子园创投投资人,被称为“硅谷光纤之父”的龚行宪先生曾经这样说:“硅谷的情况不好的时候,硅谷华人可以应用亚洲的资源(重要指大陆和台湾),使得亚洲实际上变成华裔的腹地,这些华人回到亚洲做的非常成功。对最近十年来华人在硅谷的发展有很大的辅助。”实在早在2000年网络泡沫幻灭的时候,就有大批硅谷华人回中国大陆创业开拓,赞助一部分创业者胜利的渡过了低潮。例如橡子园创投的另一位合伙人王大成,就是在2001年开端登陆大陆的。针对这一趋势,硅谷最早的华人创业者李心培用美国开辟进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Young Men go West”来概括:美国的开拓是从欧洲人西进美国大陆开始,19世纪中开端西进太平洋海岸开拓,20世纪70-80年代跨过太平洋回到台湾,树立了台湾的半导体产业,90年代是大陆沿海开放特区和省份,而现在则要回到大陆深耕开辟,而高新技巧产业的桥头堡自然就是北京中关村。在硅谷能深深的感受到,“到大陆往”成为了两岸华人的共鸣。 

  很多回到大陆创业或者主要业务重心在大陆的留学生创业者,也并没有隔绝与硅谷的联系,他们每年都会数次回到硅谷,除了与投资人会晤或拓展业务之外,更主要的是接触硅谷技术的前沿发展,搜寻新的贸易模式和人才,发展在硅谷的人脉网络,感受产业的动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呼吸硅谷的创业空气”。换言之,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大陆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得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得以跟上硅谷前进的步伐,“与硅谷一起思考”。 

  硅谷的印度移民也在很大水平上具有这样的特色。与华人不同的处所在于,相比更多的企业高管来说,硅谷创业胜利的印度人要少一些。同样,印度移民企业家也通过本族裔的协会来联络团结宽大硅谷的印度移民。但与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印度协会力气更为集中,重要是通过印度企业家协会(TiE)这个协会来组织各专业社团运动。TiE下设的各种专业分会实际上扮演了硅谷华人专业性技术社团的角色。但由于有同一的和谐治理,无论是召募资金的财力还是社会影响力来说,比华人社团有着更加显明的上风,也施展更大的功效,事实上,在以班加罗尔为代表的印度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印度企业家协会扮演的角色更加显著。印度企业家协会目前树立了包含班加罗尔在内的12个印度城市同全球印度移民网络的亲密接洽,在硅谷印度移民企业家回回印度的进程中,扮演了低效、腐朽的印度政府所远远无法扮演的角色,极大的补充了作为发展中国度的印度因基本设施单薄的劣势。 

  同华人留学生企业家类似的是,印度软件外包业也出生了一大量印度的“太空人”,频繁的往来于班加罗尔和硅谷之间。除了这些人的身份更多是高管,而非创业者这一点之外。当然,班加罗尔和硅谷的联系不仅仅是通过频繁往来的航班。在20世纪九十年代,印度移民到美国所形成的“人才外流”一直没有削弱。但是随着网络泡沫的幻灭以及以班加罗尔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这些人又相继分开硅谷,回到印度发展,使得印度开端扭转智力流失的局势,据统计从2002到05年,每年有大约有5000在美国有超过5年工作经验的技巧职员返回印度。这些人不仅弥补了由于国度旺盛带来技巧上的差距,增强了业已大批业已存在的和硅谷的高科技上的接洽,同时也把美国硅谷的创业模式、甚至是风险投资带回了班加罗尔,使得班加罗尔也成为了创业热土。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ubikr.com/archives/5
http://edu.beelink.com.cn/20020715/1157837.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硅谷华人企业家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硅谷的华人创业家,硅谷华人创业家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