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44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3-01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
李锂
李锂
厄尔·格雷夫斯
厄尔·格雷夫斯
吉姆·凯斯
吉姆·凯斯
卢英德
卢英德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张富士夫
张富士夫
余楚媛
余楚媛
荣毅仁
荣毅仁
井深大
井深大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高盛全球董事长兼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也译为“布兰克费恩” 
  2年前接任高盛董事长兼CEO的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被视为如今华尔街最耀眼的人物。2007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花旗、摩根、美林等金融巨头纷纷亏损,花旗和美林CEO甚至因此黯然去职,但是布兰克费恩和他引领的高盛却安享一种岿然不动的从容,不仅成功避开次信贷危机的影响,而且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布兰克费恩本人的年收入更是达得到了6790万美元,薪酬纪录创华尔街新高。
  布兰克费恩从哈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税务律师,干了3年后,他跳槽进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商品贸易公司J.Aron做业务员。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到一名金牌销售员,布兰克费恩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在短暂的时间内看到了自己生命宽度的快速拓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让年轻的布兰克费恩更加意气风发。但是他没有想到,不久J.Aron因为总体颓势无法扭转被高盛并购。就这样,布兰克费恩连同J.Aron都变成了高盛的一部分。
  被纳入高盛体系下J.Aron公司的业务有待调整和恢复,布兰克费恩在这一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业务扩展到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J.Aron所创利润已经占到高盛财团总利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1994年,布拉克费恩被任命为高盛大宗商品部门联席主管,并于1997年被调往伦敦,出任固定收益部门联席主管,其间他在该投行应对1998年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作用。其后几年,他悄然超越了投行业务部门更为高调的竞争者,并在保尔森离开高盛、出任美国财政部长之后,轻松赢得了该投行的最高职位。
  在次贷危机中的成功更提升了布兰克费恩在华尔街的地位,高盛分析师的一句话,都将对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
目录

[显示全部]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Lloyd Craig Blankfein 
Born September 20, 1954 (1954-09-20) (age 55)
Bronx, New York, USA 
Residence New York, New York 
Nationality American 
Alma mater Harvard Law School
Harvard College 
Occupation Chairman & CEO of
Goldman Sachs (2006-) 
Salary US$ 27,585,474 (2007)
Total: US$ 70,324,352 (2007)[1] 
Predecessor Henry Paulson 
Political party Democratic 
Board member of Rockefeller family's Asia Society
Robin Hood Foundation 
Lloyd Craig Blankfein (born September 20, 1954) is the current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nd Chairman of Goldman Sachs. After the May 31, 2006, nomination of former CEO Hank Paulson a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Blankfein was announced as his replacement.

劳尔德·贝兰克梵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4年,贝兰克梵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斯区,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邮件分拣员,住在布鲁克林的廉租房区长大,那是纽约市最糟糕的廉租房区之一。曾经贫困杂乱的成长环境和贝兰克梵今天在华尔街顶级金融巨头高盛的工作环境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让人不敢想象,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然后就是这样让人不敢想象的距离被贝兰克梵成功的跨越了。 
  是金子总会放光的,贝兰克梵也是这样。凌乱、破旧、困苦的生活并没有遮蔽贝兰克梵的才智,在和自己处于同样条件的孩子群中,年幼的贝兰克梵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做游戏他是最快取胜的那一个,而伙伴们遇到疑问时也都会自然而然地来请教聪慧的贝兰克梵。16岁时贝兰克梵成功申请哈佛大学并获得奖学金入校学习。对于平常人而言成功申请哈佛大学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因为哈佛是世界一流的学府,那里汇聚最智慧的火花。可是贝兰克梵并不因为这些选择哈佛,而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听说有一个大学的名字叫哈佛。简陋闭塞的生活条件也许没有给与他较多了解外界的可能,他不了解哈佛,不知道哈佛的地位,因为要上大学就申请了一个自己知道的学校,仅此而已。 
  靠着奖学金贝兰克梵很顺利地完成在哈佛法学院学习,于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又于1978年获得哈佛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踏上工作岗位。1978年大学毕业他找到了一份税务律师的工作。和许多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一样,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让贝兰克梵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他在寻找跳槽的机会。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高盛的招聘信息,贝兰克梵的内心在跃跃欲试,于是他递出了自己的简历。这一次应聘,这位聪颖思维敏捷的哈佛高材生并没有得到高盛的青睐,相反他被拒之门外。1981年贝兰克梵从税务律师的岗位脱离出来,进入一个鲜为人知的商品贸易公司J.Aron工作,成为一名业务员。 
  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到一名金牌销售员,贝兰克梵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在短暂的时间内看到了自己生命宽度的快速拓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让年轻的布兰克费恩更加意气风发。但是他没有想到,不久J.Aron因为总体颓势无法扭转被高盛并购。就这样贝兰克梵连同J.Aron都变成了高盛的一部分。 
  当初应聘高盛被拒,如今却通过这种方式“歪打正着”地成为了高盛的一名员工,贝兰克梵的心里似乎还有些疑虑,“当我最初加入这个公司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怎么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于是我问自己我是不是能让我所负责的工作领域成为公司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我非常在意这一点”,贝兰克梵回忆说。高盛一直以来给外界一个毫不留情的印象,它总以惊人的速度将精英吸纳进来,又会以惊人的速度将其扫地出门。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贝兰克梵急需快速找到自己在这个庞大的金融机构里的定位。 
  被纳入高盛体系下J.Aron公司的业务有待调整和恢复,贝兰克梵在这一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业务扩展到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初J.Aron所创利润已经占到高盛财团总利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J.Aron在高盛内部成为了一个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地方。伴随着J.Aron的崛起和快速发展的还有贝兰克梵,他在这期间的表现越来越受到高盛高层的重视。贝兰克梵当初的目标达到了,在高盛他不仅站稳了脚跟,还为自己日后的跃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贝兰克梵真正在高盛集团脱颖而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在2002年,这一年贝兰克梵所掌管的高盛的支柱部门——固定收益商品部创造了高达1270万美元的收益,而当时高盛董事长兼CEO的亨利·鲍尔森所负责部门产生的收益也不过只有960万美元。一时间贝兰克梵的名字变得响亮厚重起来。 
  鉴于J.Aron在高盛集团内部的位置越来越重要,1997年高盛将J.Aron与其固定收益业务合并,建立了固定收益商品部(简称FICC),贝兰克梵被任命为这部分业务的主管。贝兰克梵的领导大大增强了FICC的交易能力,且使其保持着快速恒定的增长态势, FICC的收入从1999年28.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55.9亿美元,至今FICC都保持在高盛内部主干的作用。2003年初,贝兰克梵成为高盛上市后的第一位也是唯一意味进入公司董事会的员工。
  在这之前鲍尔森有两位公认的接班人,一个是野心勃勃的约翰·桑顿,他曾将高盛的业务成功打入欧洲和亚洲市场,而另一位是约翰·赛恩(2003年出任纽交所CEO,2007年末就任美林证券CEO)。没有人关注到贝兰克梵,但是FICC的接连佳绩,以及高盛集团的总收入对FICC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有观察家认为如果高盛继续保持对FICC的高度依赖那么贝兰克梵就是那个等待接替鲍尔森的最佳人选。果然不久之后这个预言被证实了。2003年12月贝兰克梵成为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而两位早就被看好的接班人桑顿和赛恩则于2003年底先后离开了高盛挂冠而去。
  有分析认为贝兰克梵的成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他懂得如何通过公司的自营交易而不是通过兜揽高端客户来创造利润,这是贝兰克梵的一个特长,另一个原因则是自营交易近年来已经形成潮流,贝兰克梵所具备的特长正式顺应了这种潮流的需要。善于发现机遇并且能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并将其充分利用,这是贝兰克梵的一个重要特质。2003年第四季度,FICC的收入达到11亿美元,约为高盛集团同期净收入的1/4。更为重要的是,据分析师们称,该子公司对高盛利润的贡献率更要高得多,约为35%。因为在FICC出色的表现,2002年布贝兰克梵的薪酬就占据了高盛的至高点,2003年底高盛公司宣布,布兰克费恩当年的薪酬是2000万美元,少部分是限制性股票,多数为现金。 
  2006年6月时任高盛集团CEO的亨利·鲍尔森被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为财政部长职务,自然贝兰克梵成为鲍尔森的不二人选。6月2日,高盛董事会宣布,任命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贝兰克梵为新任CEO兼董事长。凭借优秀的交易技能,贝兰克梵走到了高盛集团的最高位置。2006年因为带领高盛继续乘风快速前进,贝兰克梵本人再获丰厚回报,年终奖高达5340万美元,也创下了华尔街投资银行年终奖金的新纪录。凭借2007年的出色发挥(2007年高盛集团股价上涨约5%,虽看来一般,但和华尔街的同行相比已非常优秀:摩根士丹利、美林、贝尔斯登、花旗集团股价下跌20%甚至更多),贝兰克梵从高盛拿到6790万美元的收入,包括268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4110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分红,从而成为去年华尔街最阔气的“打工仔”。与此同时,2007年《财富》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贝兰克梵排在苹果集团的乔布斯和新闻集团的默多克之后,高居榜单第三。 
  可以说,如今的贝兰克梵称得上华尔街的财神爷。但若了解他的出身背景,那么贝兰克梵的奋斗历程也可说是一个典型的“华尔街神话”。 

最聪明的CEO 编辑本段回目录

  时至今日,贝兰克梵在高盛工作了近26年,高盛每个业务部分几乎都有他涉足的痕迹。从一个金牌销售员到公司总裁,贝兰克梵的经历真有些戏剧般的感觉。几年前人们还总能看到他不时地进行高尔夫休闲之旅,穿着及膝的袜子,就着冰淇淋奶酪吃百吉饼时还总是背着一个塑料包,里面放着他的黑莓手机,体重比现在重很多。而如今布兰克费恩总是一身正装出现在自己华尔街的办公室里,神态里多了从容和镇定。 
  2007年当美林、花期、摩根等金融巨头纷纷被卷入次信贷危机而苦不堪言时,高盛集团却在贝兰克梵的带领下显得平定和超然,在其他金融巨头焦头烂额之际,贝兰克梵却从这场危机中敏锐地发现了机会,看空美国次级房贷相关资产担保证券,及时采取逆向投资手法使高盛集团骄人盈利。贝兰克梵善于洞察机会且长于风险控制的才智折服业界,因此他被誉为“华尔街最聪明的CEO”。事实上的确如此,贝兰克梵的睿智、博学和对贸易的深刻洞察让他显然与其他身怀绝技的华尔街巨头们截然不同。 
  “贝兰克梵懂得如何冒险和规避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他所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很多公司想仿效高盛但是他们既没有高盛所创建的文化,也没有风险管理的专长,还缺乏对高层房地产资本市场的洞悉,”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Citadel投资集团的高管肯尼斯·C·格里芬如是评价。的确,贝兰克梵对风险的洞察和缓解能力让他能够不贸然行事,而是恰到好处扮演者2007这场金融风险中华尔街高级管理人士的角色。 
  当华尔街依然不断铸造钱币力劝公司企业进行并购并把他们带入公众视野时,真实货币也就是那些数目惊人的钱币却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资本投放在那些高集成全球性的产品和十年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战略规划上。那些涉及如此复杂领域的金融机构们在保证自己的底线的基础上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在运行着,业务甚至延及世界上很偏远的角落。但是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在这方面能出高盛之右,这也使得高盛在过去的五年里完成了一次自我重塑,把高盛从以咨询为中心转变为能够更加控制风险吸纳更多交易的公司,这包括私人股权投资,资产交易,同时还利用公司本身的资本使复杂的客户交易方式过程简便化。 
  高盛的这场转变,贝兰克梵充当了总设计师的角色。他表示这样做的促动力是因为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止,这种萧条时期的法令禁止公司同时提供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服务。它的废止保护了如高盛这样小型咨询公司的核心业务使得高盛不需要像花旗这些金融巨头进行借贷。在这场转变中高盛的股东们、员工以及客户们都获得了高收益的回报。2006年高盛集团为员工开出的工资、红利和津贴总额达到165亿美元,平均每名员工收入超过62万美元。 2007年高盛全体员工的薪资与红利总额增加23%,达到202亿。 

“我是一个焦虑者而并非一个斗士” 编辑本段回目录

  尽管高盛已经是世界上最让人羡慕,最让业界急于仿效的投资银行,贝兰克梵这位2006年初才上任的新CEO仍然卖力地工作着,向整个世界证明着自己和自己的公司。他很幽默地说:“I am a worrier(焦虑的人) not a warrior(斗士)”(全句意思是我是一个焦虑者而并非一个斗士)。贝兰克梵的话让人感觉到高盛CEO这个华尔街乃至全世界都备受关注的角色演绎起来并非那么轻松。 
  2003年底贝兰克梵称为高盛总裁以后,就开始研究并关注高盛业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过去这几年我不得不让自己深入以前在高盛未曾涉及的业务领域,集团内部有很多我过去没有遇到过的要处理的问题”,贝兰克梵说。对于高盛内部的员工而言,经常在凌晨两点收到这位年逾半百的CEO的工作邮件是常有的事,随着贝兰克梵工作的深入,每天在凌晨接到他邮件的员工群体开始越来越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巨头KKR集团创始人亨利·R·克拉维斯回忆说,四年前他和贝兰克梵第一次见面,那时贝兰克梵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一无所知,不过“我们之间有一长非常愉快的谈话”。现在这两位巨头每隔几个月都会碰头交流相关业务领域及其他新的想法和观点。 
  贝兰克梵依然雄心壮志,他打算开拓以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主及其它新兴市场的业务,他说:“在‘金砖四国’的经济体系,我们已经有很明确的拓展策略和规划,不只是因为它们的公司和经济越来越强劲,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家正踏向全球舞台”。贝兰克梵每天都在忙碌的填满自己的时间缝隙,不久前他开始了新的世界之旅,会见政要,高管。2007年早中期,他还分别到俄罗斯、中国、土耳其、中东视察业务,考察市场。 
  对于高盛目前的市场状况,他很乐观,和任何一个精明的交易者一样,他也在寻求交易损失的最小化。他说:“该发生的一切总会到来,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正确地评估潜在的风险,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须具备忍耐风险的能力。”但是布兰克费恩常常因为那些无法预测到的风险而夜不能寐,他说“当不可预见的事发生时”,你很难想象情况会有多坏。” 
  全面洞悉高盛的业务之后,贝兰克梵的工作重心慢慢发生了转移,如今高盛的日常事务由另两位高管加里·科恩和乔恩·温科尔来德负责,贝兰克梵则将经历集中在高盛的客户群体和经营战略上,“希望把自己有限的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高盛内部有人对贝兰克梵的表现表示担忧,因为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用于经营和维持与高端客户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管理艺术,它曾经帮助贝兰克梵之前的几位前辈能够在政府部门或者参议院某得高就。但是对贝兰克梵而言,高端客户固然重要,但是全力感受客户群体的需要和体验则是自己目前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 
  贝兰克梵直到如今才意识到在一些人的眼中,自己的管理风格有些太过卖力了,但是他认为作为一个决策者,是需要严密严谨地去分析判断的,“过去如果我有一个想法的话,比如说我想把我的公司比如成一条航船,我想把它向右舷转30度,我就会使上500英镑重的力气,因为我预测在我转动它的时候会遇到阻力,我必须使用一种最有效抗拒一切阻力的方法。”这也许就是布兰克费恩比别人有更多焦虑的原因,但是这个焦虑者很自信地说他将确保高盛多年辛苦打拼获得的荣誉完好无损。

高盛CEO布兰克费恩:权倾白宫的华尔街大佬编辑本段回目录

  谁是当今全球最有权势的人?高居美国杂志《名利场》公布的“2009年信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榜首的,是依然屹立在华尔街的高盛集团的掌门人布兰克费恩。他带领的高盛帝国,上可通天影响白宫,一声号令可在全球攫取资产。

  
高盛CEO布兰克费恩:权倾白宫的华尔街大佬(组图)

  2008年10月13日,布兰克费恩出席时任美国财长的保尔森召集的部分顶级银行高管会议。

  
高盛CEO布兰克费恩:权倾白宫的华尔街大佬(组图)

  2003年底,布兰克费恩升任高盛总裁,他的画像出现在纽约商业街。谁是当今全球最有权势的人?高居美国杂志《名利场》公布的“2009年信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榜首的,是依然屹立在华尔街的高盛集团的掌门人布兰克费恩。他带领的高盛帝国,上可通天影响白宫,一声号令可在全球攫取资产。编译·章元佳很多人以为华尔街时代已经仓皇落幕,可就在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竟然压倒政界、商界、娱乐界等众多名人,甚至盖过了风头正劲的苹果CEO乔布斯,高居美国杂志《名利场》公布的“2009年信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榜首,成为今年最有权势的人。这个结果耐人寻味,聚光灯也再次照在这个谢了顶、55岁的中年男人头上。微微有些发福的布兰克费恩每天总是西装革履地准时出现在华尔街的办公室,开始新一天忙碌的工作。雷厉风行的他引领高盛仅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如有神助般还清了政府的100亿美元救援资金,并很快回到盈利之路—今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37.6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3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即使最乐观的分析师也对这一数字表示吃惊,一时间美国金融业惟高盛马首是瞻。在华尔街曾经呼风唤雨的金融大佬纷纷落马之后,外表谦和、内心强硬的布兰克费恩显出非一般的驾驭能力,已然是这个行业的领军者。在他的掌舵下,高盛正在成为华尔街硕果仅存的“恐龙”。一路走来,在顺境中力拔头筹;在逆境中化险为夷。布兰克费恩究竟如何带领高盛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在华尔街的残砖碎瓦中彰显出强大的面貌?

  独具慧眼的转型

2008年9月21日,就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的一周后,高盛宣布从投资银行转型为普通银行控股公司来换取政府100亿美元的援助。公司性质的改变不仅意味着要接受美联储严格的监管,而且从前高风险高利润的日子也将一去不复返。但布兰克费恩明白想要度过危机,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公司就要目光长远,不能害怕变革。他在宣布高盛转型的发言中,慷慨激昂地说道:“很大程度上,改变就是今天的命令。”事实很快证明这一决策的英明。转型后的高盛不仅得到政府救济金,还从陷入困境的银行收购存款,获得比以前更为稳定的融资来源,而且投行和固定收益业务也并未在转型后受到实质性的削弱。有人说,布兰克费恩是个聪明的决策者,懂得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如何冒险。尽管转型让高盛稍缓一小口气,但面对持续下滑的股价,布兰克费恩深知公司远未走出困境。为了提振资本状况,高盛急需通过成功的公关来注入“新鲜血液”。就在转型后的那个周二,沃伦?巴菲特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数月,巴菲特就不断接到多家华尔街公司和其他投资者邀请他参与救援的电话,包括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但都他被拒之门外。此刻电话那头是与巴菲特打过多年交道的高盛副董事长特洛特。特洛特开门见山地问巴菲特:“告诉我们,你会考虑以哪种方式投资高盛,公司会想尽办法促成交易。”这通爽快的电话背后是布兰克费恩的彻夜未眠。那个夜晚,面对人心惶惶的流言,他召聚高层商讨筹资的途径和策略,众人列出十几个顶级投资者的名单。巴菲特和高盛的关系向来不错,他控股的公司以前在做交易时就会聘请高盛担任投行;巴菲特雄厚的资产和良好的声誉也能给其他投资者带来他们需要的定心丸。布兰克费恩善于发现机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充分利用,于是第二天他就火速派遣特洛特一定要拿到巴菲特这块“金字招牌”。素以凭藉直觉迅速做出投资决策而闻名的巴菲特,在没看高盛账本的情况下,就抛出50亿美元购买了股息率为10%的高盛优先换股债券。第二天,市场一片哗然。更有传闻说是美国政府要求巴菲特作出这次投资行为。事后,高盛出来澄清谣言。巴菲特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充分相信高盛,它的管理团队的素质以及公司的声誉促使我决定做这笔交易。”巴菲特的决定至少显示了,他将高盛视为一个幸存者。在巴菲特投资的第二天,高盛又成功从市场筹到57.5亿美元,化险为夷。 登上金字塔尖当布兰克费恩三年前从上任CEO即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手中接过高盛权杖之时,高盛正处于鼎盛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司的交易及投资战略,而此前作为高盛固定收益部主管,布兰克费恩一直负责这一领域。保尔森曾经这样评论高盛,这是一个很难进去,进去了很难升迁,同时很难待下去的地方。而在高盛摸爬滚打27年,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都留下了布兰克费恩的足迹:从小业务员到金牌销售员再到公司掌门人,并屡次刷新华尔街的年终奖纪录。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差点与高盛失之交臂。出生于普通邮政工人家庭,在纽约最糟糕的廉租房社区长大,凭全额奖学金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的布兰克费恩,第一次应聘高盛就没被录用。若不是之后效力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几年后被高盛收购,布兰克费恩可能没有机会在高盛书写自己的传奇。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自我奋斗的社会,布兰克费恩的经历就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励志片。即便身居高位之后,他的勤奋也比急于想要升职的业务员更胜一筹,对于高盛很多员工而言,在凌晨两点收到这位年逾半百的CEO的工作邮件是家常便饭。2003年底,布兰克费恩升任高盛总裁以后,就开始研究并关注高盛业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过去几年,我不得不让自己深入以前在高盛未曾涉及的业务领域,集团内部有很多我过去没有遇到过的要处理的问题。”布兰克费恩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巨头KKR集团创始人克拉维斯回忆说,五年前他和布兰克费恩第一次见面,那时布兰克费恩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一无所知,而现在这两位巨头会定期碰头交流相关业务领域的想法和观点。由于他带头做“劳模”,整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的献身精神在业界有口皆碑。“我们就怕不被客户喜欢和信任。”这句话被高盛员工奉为座右铭,尽管高盛已经是目前最让人羡慕,最让业界急于仿效的对象,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迫使所有高盛人在布兰克费恩的带领下不能有丝毫懈怠。他不仅懂得冒险,也知晓如何规避风险。法学院的素养,使得他一直在寻求交易损失的最小化,确保能够拥有大量的现金流。2007年,当美林、花旗等纷纷被卷入次贷危机而苦不堪言时,高盛集团却因着布兰克费恩的谨慎而成功躲避次贷危机,并从危机中敏锐地发现机会,看空美国次级房贷相关资产担保证券,及时采取逆向投资手法使高盛获得骄人盈利。这次成功不仅让布兰克费恩拿到丰厚的奖金,在他作为风险管理者的记录上也添上有分量的一笔。从商业的角度来讲,今年第二季度获得如此出色盈利报表的部分原因,是高盛从最有力竞争者的消亡中获利,有了定价权优势后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高盛前合伙人、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伊?史密斯做了个幽默的比喻:“眼下,高盛是沙滩上为数不多的男人,因此虏获沙滩上所有女人的芳心就轻而易举。”而高盛素来就有政商通吃的渊源,美国政府里众多“高盛帮”成员身居要职,在各种政治活动中,高盛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赞助。去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高盛员工是奥巴马竞选运动最大捐助者,捐款高达69万美元。在内部管理中,高盛甚至还把横跨政商两界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来宣扬。于是,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认定高盛如今的成就与美国政府对高盛的倚重密切相关。布兰克费恩和他的团队仍然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想向外界证明自己和公司不仅靠运气靠背景,更靠实力。 焦虑的乐观主义者布兰克费恩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平凡的外表和众人想象中的CEO相去甚远,但正如高盛前股东萨斯金德所说:“布兰克费恩具有一种使你愿意与之共事的亲和力。他风趣幽默,能让你放声大笑;但也言简意赅,有极为严肃的一面。他像海绵般吸收信息,工作极其努力;也能够协调上下两方面的关系,如鱼得水。”所以无论是公司的200多位合伙人,还是普通雇员,都不只把高盛当作打工赚钱的地方,他们有很强的归属感。绝大多数人都把薪水、奖金留在公司的投资账户里,看中公司的长期利润,而不是捞一把就走。一位布兰克费恩的老同事这样描述他:“具有很大的同情心,同时也非常强硬。”而这两种面孔通常不会同时显现。布兰克费恩喜欢慈善家这个角色,他清楚自己卑微的出身,所以在取得辉煌成就之后知道回馈社会。他担任非营利组织罗宾汉基金会的董事,这家机构的重点是消除纽约的贫困,那些穷苦人的日子他都经历过。另一方面,对权力强有力的掌握又让人看到他在高盛锻炼出来的凌厉作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他鼓励许多高管离职时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就让人惊讶。他经常说自己是焦虑的乐观主义者。在巨大成功面前,他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当高盛利润巨大的时候,他似乎也还是忧虑,而不是傲慢。他总是幽默地说:“Iama worrier, not a warrior.”(我是一个焦虑者,并非一个斗士。)布兰克费恩的管理风格一直让人觉得有些太过卖力,但是他认为作为一个决策者,需要严密地去分析判断。他喜欢把公司比成一条航船,若想把它向右舷转30度,要使上500磅重的力气,因为他预测在转动的时候会遇到阻力,所以必须使用一种最有效抗拒一切阻力的方法。这也许就是布兰克费恩比别人有更多焦虑的原因。“迄今,在其他投行遭遇较大困难时,我们可能还表现不错。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家机构能够一直拥有出众表现,在这样一个动荡的行业,任何人都有走背运的可能。因此,我们在经营方面必须保守一些,争取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对于高盛目前的市场状况,他很乐观,并自信将确保高盛多年辛苦打拼获得的荣誉完好无损。在中国放长线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约顾问,布兰克费恩在经济逐渐复苏之际继续带领高盛大举进军中国,贯彻着他的前任保尔森定下的国际化战略。早先,高盛便通过收购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合作证券公司等业务,顺利获取了撬开中国市场的各项资源。在中国公司通过海外进行的股份化过程中,诸如中移动IPO、中石油IPO以及此后的中国银行、中国平安等等,几乎都少不了高盛的影子。次贷危机以来,从“养猪”事件到近期3.3亿美元“下注”吉利汽车,高盛布局中国的脚步并没有放慢。风暴过后,布兰克费恩指挥的高盛帝国继续在全球逐利。他雄心勃勃,看好“金砖四国”和其它新兴市场的业务。“不只是因为它们的公司和经济越来越强劲,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企业家正走向全球舞台”。但如果看到高盛此前在国际石油市场扮演的超级炒家角色,深南电等对赌协议背后的高盛身影,当布兰克费恩出现在中国时,我们看待这个华尔街大鳄,恐怕又将会是一个复杂的心情了。

布兰克费恩:何以权势无双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著名生活杂志《名利场》杂志日前推出了2009年“信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排行榜,名列首位便是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没听错,就是这位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在以竞争对手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为起点的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被《名利场》评为今年最有权势之人。
  在这次发端于华尔街泛滥于全球的金融海啸中,昔日的投行大佬,如雷曼兄弟的福尔德、贝尔斯登的凯恩以及美林的奥尼尔之流,全都黯然出局。但由布兰克费恩掌舵的高盛集团不仅冲出了完美风暴,而且乘风破浪驶向幸福的彼岸。一时间美国金融业皆以高盛马首是瞻,布兰克费恩本人也一言九鼎,权势无双。

  权力阶梯
  布兰克费恩的前任、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曾说,高盛是一个很难进去,进去了很难升迁,同时很难待下去的地方。
  由此想来,能够进入高盛并终于爬上权力阶梯最高一级的,当属极品中的极品,精英中的精英。55岁的布兰克费恩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一个绝顶聪明而没有家世背景的人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的。
  布兰克费恩来自纽约邮政工人家庭,靠奖学金拿到了哈佛大学一纸文凭,曾向高盛申请过一个职位竟未被录用。之后其效力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被高盛收购,布兰克费恩才翻开了自己职业生涯颇有传奇色彩的一章。
  1994年,布兰克费恩成为高盛大宗商品部门联系主管,3年后被派往伦敦,负责固定收益业务,并在一年之后应对由卢布崩溃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作用。那场金融危机令高盛九死一生,却成为布兰克费恩日后壮胆的老酒。之后几年,布兰克费恩面对的挑战更为棘手,但他却把“打1998年7月起我的感觉还从未像现在这么好”挂在嘴边。
  过来人就是过来人,赶上本次这么大的金融海啸,还闲庭信步一脸淡定,这修为装是装不出来的。或许,有些谢顶有些发福、外表和善内心强硬的布兰克费恩,在1998年那会儿已经把什么都想明白了,现在也就大无畏了。

  权顷美国
  亨利·保尔森2006年出任美国财长,高盛集团的领导权转到时任总裁兼首席运营的布兰克费恩掌中。当年的漂亮财报让他拿到了一个价值1亿美元的超级红包,但这在本轮危机的前夜,除了数额巨大外,并不能证明其过人之处。
  真正的考验来自2007年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在其他对手还在购买次级贷款的时候,高盛反其道行之。大举沽空的做法不仅令其斩获颇丰,而且幸运地在次贷危机中躲过一劫。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金融危机压垮了华尔街,但高盛公司仍幸存了下来,虽然宣布转型为接受更严格监管的银行控股公司,但其投行和固定收益业务却未受到实质性削弱。有人评价说,布兰克费恩懂得如何冒险,其他公司虽想仿效高盛,但其领导者并不具备布兰克费恩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也没机会领悟其松紧相宜的管理风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这样评价布兰克费恩和他治下的高盛公司:它在美国金融化过程中的作用类似于其他参与者,只有一点不同:高盛不相信自己天花乱坠的宣传。其他银行大量购买了不受约束地卖给公众的同样有害的垃圾产品。众所周知的是,高盛靠销售次级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大赚了一把,然后又在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价值崩溃前夕一举卖空再赚一把。这一切都完全合法,但是实际结果就是高盛公司把我们其余的人都当成笨蛋玩弄于股掌之间,获取利润。
  过去,高盛分析师们对经济趋势和市场价格的判断总会受到华尔街同行的挑战,雷曼兄弟公司在油价上,摩根士丹利在人民币汇率上,都曾发出“不和谐”的音符。金融海啸淹没了它们的声音,现在华尔街上空只有高盛的声音振聋发聩,只有布兰克费恩头顶上还环绕着胜利者的光环。而这一切,皆拜金融海啸所赐,它成全了高盛和布兰克费恩,人们怀疑白宫中人脉极广的高盛已经成为“政府之盛”,而赌徒们也开始考虑为布兰克费恩未来的仕途下注,他或许会像前任以及更靠前的几位一样骄傲地行走于白宫。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指出,过去数年中,高盛接管了大部分美国联邦政府,未来数年,他们可以接管整个美国。
  高盛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高盛营业收入137.6亿美元,净盈利34.4亿美元。净盈利较去年同期增长65%。其盈利主要来自固定收益、商品期货、货币交易和融资收入。按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说法,高盛第二季度盈利超过分析师预期,显示这家公司在美国经济衰退大背景下一枝独秀的影响力。该报分析说,高盛盈利部分缘于竞争对手乏力。高盛前合伙人、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伊·史密斯说:“眼下,(高盛是)沙滩上为数不多的男人,因此虏获(沙滩上)所有女人的芳心。”
  套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句式,令布兰克费恩苦恼的不是赚钱,而是寂寞。

  难负盛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布兰克费恩虽然寂寞于没了同等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但却少不了饱受指责的痛苦。
  《纽约时报》曝光了超过20份前财长保尔森和布兰克费恩的通话记录,全部发生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向政府乞援遭拒后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的那段时间,而同样陷入困境、与高盛关系密切的美国国际集团却得到救助而捡了一名。当时由保尔森领导的财政部被认为在这一系列决策中起到重大作用,高盛也被猜测从中“捣鬼”,不仅借机除掉了对手,还确保了自己的利益。
  此外,高盛集团的“污点”被逐一挖出来鞭挞。其一是在接受政府援助的那段时间中,公司高管们纷纷抛售本公司股票,批评家们认为此举之影响相当恶劣,无异于趁火打劫,在纳税人身上“揩油”。其二是高盛宣布季度盈利超预期后,准备大幅提高员工薪酬,虽然已然归还政府援助金,但顶着全球要给银行高管限薪的呼声去填充自己的腰包,这样的做法自然招来一片骂声。
  英国《金融时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次贷危机以来所发生的事情令美国投行高盛公司在该国民众中的声誉下降。调查同时显示,高盛的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虽然声誉也有所下降,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却好于高盛。
  这一切都需要布兰克费恩去化解。对此布兰克费恩早有准备,他曾对同僚说:“我时常在想,当我们把事情搞砸之后,新闻报纸的头版头条会对我们进行多么糟糕的报道。”不过,高盛内部充分信任其“危机公关”的能力,因为任何问题在他手中就像钻石一样,他会拿在手里翻来覆去,从每一个角度去观察。
  令人踌躇的是,布兰克费恩和他的前任保尔森一样,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前者多次访华还力促人民币升值,后者则加快在中国布局。鉴于高盛以往在国际市场中的超级炒家行径,详情请参照原油市场的大起大落和越南股市的狂涨巨跌,就很难以善意的思维去揣度他们的战略意图。
  因此,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作为一个爱国人士,与布兰克费恩会面,不知是该握手,还是放狗?

高盛CEO布兰克费恩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其它情况下,这本应是回味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长期快速升迁的一年。他执掌高盛(Goldman Sachs)3年以来,高盛不仅比华尔街其它金融机构更好地度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且即将实现创纪录盈利,并向其3.17万名员工支付至多230亿美元的奖金。

贝兰克梵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获得过哈佛大学奖学金。他在高盛的第一份金融工作,是在该行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门销售金币。如今,高盛已经达到了10年前上市时难以想象的高度,其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各地,从纽约和伦敦,到上海和圣保罗。

高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贝兰克梵。贝兰克梵是一位坚强、聪明、风趣的金融家(所有人都说他不做作、爱说俏皮话)。他调整了高盛的发展方向。在他的领导下,交易和冒险扮演主要角色,降低了投行顾问的影响力。

然而,2009年华尔街面临了一波公众的怒火:只是凭借纳税人援助才生存下来的银行,似乎不知悔改。鉴于其强劲的盈利能力,以及人们怀疑它凭借与各国政府的密切关系而获得了不公平的优势,高盛成了华尔街贪婪和过度的象征。《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作家马特•泰比(Matt Taibbi)将高盛描述成“一只缠绕在人性面孔上的巨大吸血乌贼”。

贝兰克梵难以有效地反驳这些批评。一开始他坚称,高盛即使没有美国财政部的帮助也会生存下来,后来改口为该行的行为道歉,最后宣称它是在“做上帝的工作”(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采访结束之际典型的打趣话语)。

然而,他也精明地带领高盛度过了危机,正确地押注(在政府的帮助下)全球投行将从危机中生存下来,而且不会被监管机构拆分。实际上,高盛保留了实力,坦然地利用低利率和危机过后的竞争减少,获得了巨额的交易利润。

基于所有这些积极和消极的理由,英国《金融时报》把贝兰克梵评选为2009年“年度人物”。在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具考验性的时期,贝兰克梵的工作和个性,使其成为华尔街的公众形象。

这并不是对贝兰克梵或高盛的全盘肯定(在过去一年里,英国《金融时报》有时也批评他们),而是承认贝兰克梵以及高盛已在金融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而其它机构则狠狠地跌了一跤。

贝兰克梵拒绝就本文接受采访。他与乏味的银行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对自己的机敏应答感到自豪,同事们称,激怒他的最简便方法就是告诉他,高盛最风趣的人不是他。

与高盛最接近的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长麦晋桁(John Mack)表示:“劳尔德聪明、真的很投入、精力充沛、风趣、反应快——很快。他擅长分析,并能做出决定。”

贝兰克梵最有价值的性格特点是他的适应能力,这使他在高盛内部快速升迁,还在危机爆发前帮助了高盛——该公司当时发现,次级证券在日益恶化,因此削减了头寸,而其它机构则告诉自己,市场错了。

私人股本集团百仕通(Blackstone)的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表示:“劳尔德学习能力极强,适应能力非凡。他基本上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看待世界。我认为,这种能力源自他的个人背景。”

贝兰克梵出生于1954年,他的父亲西摩•贝兰克梵(Seymour Blankfein)是布朗克斯的一名邮局职员。贝兰克梵家族在19世纪80年代从东欧移民至美国,最初在纽约服装业发家致富,但随后受到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冲击。

他的父母搬到了东纽约(如今是布鲁克林区一个破旧荒凉的地段),住在林登屋(Linden Houses),这是一个公共住房项目。贝兰克梵上过的学校包括托马斯杰斐逊高中,他在那里被哈佛录取并获得奖学金。

对贝兰克梵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件事是:他发现,父亲从美国邮政退休,到佛罗里达州去安度晚年后,他的岗位被一台分拣机取代。贝兰克梵后来经常想起父亲努力工作时的形象,而这种工作早已变得冗余了。

贝兰克梵的背景在高盛并非完全不同寻常。1869年,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创立了这家商业票据交易商。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在讲述高盛历史的《合伙制:高盛是怎样炼成的》(The Partnership: The Making of Goldman Sachs)一书中写道,高盛最有影响力的早期合伙人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乘坐纽约地铁,并自豪地称:“我只是一名来自13校(公共学校)的布鲁克林男孩。”

从哈佛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毕业后,贝兰克梵在一位亲英派人士创立的律师事务所Donovan, Leisure, Newton & Irvine获得了第一份工作。这位亲英派人士保留了每天下午喝茶、吃饼干的传统。在那里干了4年后(包括两年在洛杉矶为好莱坞公司提供税务咨询服务),他对金融产生了兴趣。

贝兰克梵在申请加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时遭到了拒绝。但在被大宗商品交易公司J. Aron聘用时,他发现了通过其它途径进入投行的方法。1982年,在高盛收购J. Aron之后,他加入了高盛。

随着交易部门为高盛贡献的收入越来越多,贝兰克梵不断晋升,最终在2006年接替被任命为美国财长的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出任高盛首席执行官。贝兰克梵当时主张,高盛应打破投资、顾问和交易业务之间的界限。

高盛按照他的策略前进,并从中获益匪浅:到2007年,高盛净收入达到460亿美元,其中310亿美元来自交易和自有资本投资,而贝兰克梵的薪酬达到5400万美元。成为高盛“合伙人”(400名高级董事总经理之一)成为在华尔街获得巨额财富的最可靠途径。

贝兰克梵并不特别奢侈。他的大部分财富都投入了高盛股票——目前其持股价值约6.15亿美元——尽管他住在中央公园西路15号的一套价值2600万美元的公寓里,这栋公寓楼是华尔街大亨们喜欢的。1995年,他还在汉普顿的Sagaponack买了一套房子。

贝兰克梵几乎没有业余爱好,但他大量阅读——他在哈佛时专修历史,现在仍是一名历史迷——并且是英国《金融时报》和高盛“年度商业书籍奖”(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Award) 的热情评委。为了保持体形,他经常游泳和跑步,尽管他的体重经常波动。

他抽出一些时间从事慈善活动,包括在哈佛大学领导一个助学金工作组。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表示:“他对助学金的涵义有深刻见解。他所受的教育对他的一生意义重大。”然而,贝兰克梵把大部分精力和智慧都倾注在工作上。麦晋桁表示:“作为高盛的掌门人,他觉得责任重大,谁都会这样。”

即使在危机爆发前,高盛对交易的侧重就引起一些人不安。目前高盛的总裁加里•科恩(Gary Cohn)也曾在J. Aron干过,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史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和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联手领导高盛时的那种银行和交易业务之间的平衡,已被冲淡。

危机使一些人的疑虑升级为公众愤怒,尤其是保尔森决定结清高盛以及其它机构与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之间持有的巨额信贷违约互换合约,而没有迫使任何机构承受任何亏损。包括保尔森和鲁宾在内的许多高盛合伙人在离开高盛后出任公职,让人们更加怀疑该公司与政界人士有着过于密切的关系。

贝兰克梵似乎继续得到手下高管的支持。今年高盛创纪录的利润有所帮助,尽管其业绩是不均衡的:今年前9个月,高盛从交易和自营投资部门获得了238亿美元净收入,但投行业务的收入只有32亿美元。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高盛前合伙人罗伊•史密斯(Roy Smith)表示,贝兰克梵在金融危机中反应镇定,获得了许多前合伙人的信任。他回忆起一年前贝兰克梵在纽约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史密斯表示:“他说这是可怕的时期,但公司仍有许多聪明、敬业的员工和所需的全部资本。高盛可能不得不在许多方面进行适应,但它以前就这么做过。那番话得到了高盛元老们的强烈支持。”

问题是他今后将把高盛带向何方。2009年,贝兰克梵表达了对过去的悔悟——在11月份的一次演讲中,他表示:“我们参与了明显错误的事情,有理由感到后悔。我们为此道歉。”他对公众对薪酬的愤怒做出了回应:改变高盛高级管理人员的奖金结构,用股票来奖励他们,这些股票在5年内不能出售。

然而,迄今为止,他没有显示出改变高盛根本战略(或想要减少员工薪酬)的迹象。美国国会(以及巴塞尔的国际银行监管者)提出的监管改革方案,可能要求那些被认为“太大而不能倒闭”的银行提高资本比率,并且更严格地执行此类标准。史密斯表示:“高盛或许不得不进行一些经典的适应,将一些东西剥离出去,而不是将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受到限制的资产负债表上。”

贝兰克梵比其他人更明白适应环境变化是怎么回事。他的父亲以前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他曾经就学的东纽约的高中,由于学生成绩不佳而在2007年关门。他以前在曼哈顿工作过的律所,因为无力竞争而在1998年解散。不能改变就无法持久,即使高盛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Lloyd_Blankfein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0498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Lloyd Blankfein 劳尔德·贝兰克梵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Lloyd Craig Blankfein,Lloyd C. Blankfein,Lloyd Blankfein,布兰克费恩,劳尔德·贝兰克梵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