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简介: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从开始做设计到现在,就一直在思考设计的意义。我发现这个问题愈想就愈有意思,而设计师的工作亦应该包含这些思考。”
我们一直认为,生活跟时间就好像是一系列整数——1,2,3,4——顺序地进行,顺序地过去,但我却认为生活可是点数——2.1、2.2、2.3……当中有着无尽可能。设计要进行创新,不一定是向下一个顺序发展,而是在已有的东西中找到我们从前看不见的地方,就是那些点数——找出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资源及讯息,然后做出修改、改良。
优良的设计是有企图地、计划性地编辑资讯,抓住事物的本质,将各种资讯有系统地构筑起来,再以美观、合理的外形将筑构好的资讯表现出来。
2008奥运标志"搏动的行星"
资讯建筑——以五感为设计方向——沟通设计
人的五官、五感是很喜欢受刺激的,能够让五感愉快地讯息,必定是愈多愈好。了解人的感觉及感受形式,然后利用设计让受众得到并不了解讯息,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新方向。梅田医院以轻柔、舒适、温暖的白棉布做为指示系统素材这一实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巧用人类的“五感”及感觉经验的记忆,引出指示标志于引导之外的另一种沟通方式。
原研哉在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力,他往往能够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讯息,再将这些无形的讯息转化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影像,这一种能力不是一般的设计师所拥有的。
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园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或是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们在强调团队的使命及共性的时候,团队个体的使命及思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做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总共6000多个项目的MUJI,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
保持原创性并不意味着扼杀异类,不同文化语言固之然应该多作交流;而且愈多的往来,就会了解自身的原创性是在什么地方。但千万不能将异同混合,那不只能落得一塌糊涂。
我真的非常地忙,现在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也没有时间给家庭,可是我认为设计师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同时有多个项目在手,就要像耍杂技一样,左右手不停地转不停地接。可是设计师就是要了解社会,跟社会保持一定密度的接触。而且对于我们说,没有说工作就是“开”,休息是“关”,工作之中包含有休闲、休闲之中又不忘工作。而且,当做出一个好作品,也就是生活中的最好时刻。
原研哉设计作品选:
MUJI形象广告:2003年度东京ADC赏的全场大奖
梅田医院的导向系统和VI
原研哉:打开感官的世界地图编辑本段回目录
演讲主题:原研哉:打开感官的世界地图
时 间:2007年11月10日9:00
地 点: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展厅
实录内容:
由王序、史建策展,华侨城主办的“21,设计之上”OCT—LOFT07创意节,将邀请到原研哉、深泽直人、格力·艾米和约翰·丹顿,他们将站在设计之上看待设计,展示在这个疯狂的跨界时代不断刷新的设计意念。
昨天是创意节的第一天,已经进行了“可见的乌托邦”的研讨,原研哉和深泽直人、格力·艾米和约翰·丹顿分别和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等四所大学的教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换意见和探讨。
今天上午进行的是原研哉和深泽直人的演讲,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原研哉先生。原研哉先生是平面设计师、日本武藏野艺术大学教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他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打开感官的世界地图。他的演讲分三个主题,其中一个是主题是触觉。第二是感性体。这两个主题是他最近举办的展览的基石。第三个主题是空白。为说明第三个主题,他以无印良品——他的客户的设想作为例子,原研哉先生现在负责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和传递设计。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原研哉先生。
原研哉:刚才我的新书也在欧洲出版了,新书里面有我要讲的两个话题。第一个是触觉,另外一个是感性体。我自己本人时不时会创作一些展览会。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展览会表现我个人的一些感受。HAPTIC是2004年一个展览会的主题。HAPTIC就是唤醒人的感觉,或者是感觉的觉醒。首先设计首先要选择一个你想设计的东西的形状、颜色的材料,但是有一个问题,你设计之后,怎么样让人们能够感觉到你设计的创意呢?这次的展览会有各种建筑家、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还有我们日本的优秀设计师都参加了这次展览会。
首先有一点想和在座的朋友说一下,你设计的时候,不能单纯的想一个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也就是说你要使你设计出来的东西,能够让人看见之后,心里为之一振。
比如说这个作品是我本人所做的。就是这个展览会的LOGO(影片),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不是说印刷,这个上面的毛是一根一根的植上去的。大家看了这个画之后,会不会心里为之一振的感觉?
(影片)这个是一个水杯,下面有一个防滑的垫。就像咱们生物研究室的载片反转过来的感觉。这个是用一种特别的硅所做成的。创造这个作品的设计者,自己本人曾经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有夏天的一天中午他在午睡的时候,觉得身上有一点痒,结果眼睛睁开一看,是一只蝴蝶在产卵,而且产的卵呈几何形的排列,他感觉非常惊讶。所以他就根据自己的这个生活体验创造了这个作品。
对话原研哉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6年底,日本设计师原研哉(KenyaHara)专门讨论设计思想的书——《设计中的设计》在中国出版,不久便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在这个设计师俨如偶像般备受追捧的年代,原研哉能够以一个非产品设计师的身份,且在日本之外没有任何设计作品的情况下,具有如此的号召力,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罕见的。在3月末举行的中国服装论坛上记者见到了原研哉。
在采访的过程中,原研哉一直平和,甚至过分冷静,只有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种“起劲”的表情。更多时候,他默不作声,陷入了深思,在脑海里搜索一个更精确的表达方式。
“我不是一个设计师”
经济观察报:很奇怪,你从未设计过一件商品,但却在中国产品设计界被称作大师,你怎么看待自己这个“非典型设计师”的身份呢?
原研哉:很多人称我是设计师,我个人觉得“设计师”这个词是从消费主义的角度来说的,我的工作并不是去做一件商品,因此,我不是一个设计师。对我来说,设计并不是你要卖东西,就把这东西弄的漂亮点的概念,不是这样的。我们活在环境当中,然后从环境之中所获得的智慧。这些智慧传到今天,变成人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全球人对这种价值产生认同。我现在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达的工作,也就是让设计慢慢的渗透到人的感官当中去,让人有所感觉,而不仅仅是被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
经济观察报:你提出的“RE-DESIGN”概念是对你所说的共同价值的诠释吗?
原研哉:是诠释之一吧。 “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对我来说,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为此我请了32名日本设计者对日常用品进行了RE-DESIGN的提案,有卫生纸、火柴、茶包。比如建筑师坂茂,他最擅长的是用纸做为建筑材料。这次日用品展上,他的作品是卷筒卫生纸。这种卫生纸中间的芯是四角形的,所以卫生纸卷上去的方式也是四角形的。这个设计的内涵就在于,当你拉扯四角形的纸卷的时候,阻力会让你的动作变得不便。这样一来,无形中就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另外,四角形的设计在排列的时候彼此之间没有空隙,节省了空间。还有面出熏设计的用自然界的树枝做成的火柴。
经济观察报:几乎所有的设计都选择了简约、一目了然的表达方式。
原研哉:是的。我相信要达到那种我希望的“认同”,简约的设计是必要的。
“文化自信心的建立需要过程”
经济观察报:在你指导之下的MUJI奉行的也是这样一种极简风格。
原研哉:我想澄清一下。MUJI虽然在产品外观上简单、朴实,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倡导极简的设计风格,而是要表达一种“空”的理念。以日本的传统房间模式——和室来举个例子,和室的面积不大,坐三、四个人进去就会差不多有点挤了,房间没有任何装饰,只有那种带挂轴的画,还有插花。我们在这个空间招待客人、喝茶。这种装饰非常少的空间可以让你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变得敏感。如果在茶杯里面放进去两片樱花,你就会产生正坐在樱花树下喝茶的感觉。那个让你产生想象力的地方就是空的空间。它跟简约是不同的。
经济观察报:有“禅”的意味。
原研哉:不错,对禅宗的信仰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这点你可以在很多日本设计中见到。它表现为一种俭朴、单纯、干净的外观。
经济观察报:日本的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保护很好。
原研哉:日本的文明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大量借鉴外国文明基础上的。日本有个记者叫高孟野,他写了一本书叫《世界地图的阅读方法》,其中谈到日本的位置时,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将世界地图顺时针旋转九十度,把欧亚大陆看成是“老虎机台”,那么位于最下面的日本就像一个接珠子的“盘子”。各种文化在日本交融在一起,变成日本独有的。因为这样,日本人不会完全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推断别的文化,而更重视对其本身的了解。
经济观察报:这和文化自信心也有关系吧。
原研哉:文化自信心的建立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日本也是如此。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锁国政策早就出了一种纯日本的江户文化,但是明治维新让日本经受了一次“西方”的洗礼,我无法想象当时日本文化在西方发达文化的冲击下经历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化又大举入侵日本,两种文化冲撞产生了很大的混乱,这种混乱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只是程度没有那么深了。我年轻的时候去了欧洲,一开始觉得什么都新鲜,令人兴奋的。但慢慢地我发现,日本自己的东西有些更棒。只有看过了,才会冷静地回头比较不同文化的优缺点,之后产生文化自信心。现在的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很像,需要一个过程来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何况中国的文化真的有很多特别棒的地方。
“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
经济观察报:在你了解了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后,便着手将其推向世界,比如你的WORLDMUJI计划。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像MUJI这样典型的日本设计可以在世界其他的地方被接受呢?
原研哉:我个人认为,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比如中国的北京烤鸭,有很多外国人喜欢吃,他们喜欢的就是地道的北京做法,中华料理不同于西餐的地方才是吸引他们的原因,如果为了让欧洲人喜欢把它用西餐的做法来处理,那么结果就是外国人又回去吃西餐了。设计也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下意大利的设计变成了北欧的风格那将会多么可怕?保持原创性不代表扼杀异类,不同文化固然应该多做交流,往来的愈多,就愈了解自身的原创性是什么,但千万不能将异同混合,那只会落得一塌糊涂。
经济观察报:你在书中告诫日本企业,“中国是有5000年文化的国家,不要随便去碰,如果没有搞清楚,会迷失自己。”但另一方面,你对中国又持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巨大购物中心”。
原研哉:中国有极其巨大的潜力,并且仍在成长,中国可能将获得一个比欧洲和日本都更光明的未来。大量富有智慧的中国青年涌向世界各地学习,然后带着先进知识返回中国,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又被中国蕴藏的无限可能而吸引,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时尚的角度来看,中国充满的活力和势头,都超越了西方和日本。中国需要做到,不是只把着眼点放在经济层面,还应当更好地管理其蕴藏于历史上的富有创意的传统和文化,把它们作为未来的资源。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一旦经济的繁荣已经达到时,如何建立提升文化的独创性,这是中国和日本都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链接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另于 “建筑家们的MACARONI展”、“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中担任总策划,让大家能从日常生活的观点中获得启发。
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为一代设计大师,原研哉追求设计日常化、虚空、白,崇尚万物有灵。毕生,他都在安静地挖掘日本的资源。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每次离开日本,我都为自己未能更加明晰地体现本土文化感到懊恼。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
3月11日,喜马拉雅美术馆分支机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的一间办公室内,摄影师刚刚举起相机。
突然,坐在沙发上的老人举起手,示意先不要拍。他站起身来,把三人沙发上的一个坐垫挪动了一下。这时,在场的所有人目光转向了坐垫:原来,沙发外缘有不到一厘米的坐垫凸了出来。
站起来的人重新坐下,平静地示意摄影师可以开始工作。
镜头中,老人穿着黑色棉质上衣,脖子系着深蓝色围巾,越发显出头发和胡子白了。
此时,一墙之隔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展厅内,“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上海”正式对公众开放,来自各地的“粉丝”一拥而入。
被拍摄的老人正是设计师原研哉——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
“思考”型设计师
继北京和秦皇岛之后,上海是“设计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的第三站。这个展览包括“设计的诸相”、“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和“展览会的展览会”三个部分。现场展示实物展品59组、平面展品51组、影像作品3组,共113组件设计作品。
其中,“设计的诸相”呈现的是原研哉最新工作中的各种设计作品;“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以原研哉在无印良品所做的工作为中心进行作品展示;“展览的展览”则集中再现原研哉策划的5个展览会。与之前两站相比,在上海的展览增加了原研哉设计事务所新完成的设计作品,如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的设计方案。这家书店2011年底刚刚开张。
原研哉出生于1958年,大学时代曾经在高田修也、石冈瑛子事务所工作。1983年,获得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硕士学位之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继田中一光等老一辈设计师之后,原研哉成为新一代日本设计师的代表。同时,他还被称作当下最具思辨能力的日本设计师。
重新落座之后,原研哉告诉《外滩画报》记者:“在本次展览会上,我希望能够以最自然的形态表现出我的思考过程。”譬如,1998年,原研哉应邀设计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节目册。接到邀请时,原研哉开始思考,怎样才能突出冬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想到自己童年时踏雪的经历:脚踩在松软的雪地上,脚印竟然变成半透明的,一直渗透到黑色的泥土里,给漫无边际的留下一串串记号……他想让观众触摸到节目册有类似的记忆,便让半透明的文字凹在雪白蓬松的纸面上,这个作品被原研哉称为“冰雪纸”。
建筑师隈研吾曾设计过山口县的梅田医院,那是一所产科和小儿科专科医院。事后,他介绍原研哉设计医院的标识系统。这次设计,原研哉把所有的标识都做成了布。“这里的大多人不是‘病人’,而是孕妇或者哺乳期的母亲,我想制造一种宜人的空间。”他说。最终,原研哉用最容易脏的白色棉布做了这些标识,让它们像浴帽一样容易拆装。这种做法让到访者切实感受到医院执行了最严格的卫生标准,为产前产后到这里的女性带来了极强的心理安慰。原研哉反复强调:“我虽然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但是我的设计不是‘物’,而是‘事’。”
爱写作的设计师
“作为一个设计师,你为何花费大量的时间写作?”2003年,原研哉的第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正式出版,很多人因为这本书认识原研哉,并开始理解设计。上海展开幕的同时,原研哉的经典著作《白》以及最新的书《欲望的教育》首发。
当现场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原研哉微微一笑,说:“或许你应该问我,如果你是一位哲学家,从事设计的话,会有什么不同?”早在学生时期,原研哉读得最多的不是设计的书,朋友里最多的也不是设计师,大多是建筑师和作家。他觉得建筑师需要立体思维,他喜欢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聊天;作家则可以实现语言的转换。原研哉与创作《未成年特攻》的小说家原田宗典是中学同学,上课时,原田宗典把巴掌大的纸藏在课本底下,挥动着钢笔一个个方格填满,原研哉成为他的第一个读者。
“说话是一种语言方式,但要把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必须要经过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要靠思维去整理。我希望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而写书就是思考的过程。”原研哉如是说。每天写作是原研哉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些日记和随笔并不是只言片语,往往有几千字,是一天的整理与记录。“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原研哉用这句话为《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开篇。
早在18年前,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设计师朱锷就已经结识了原研哉。从2006年开始,朱锷先后为原研哉8本书出版了中文简体版。“当时,原研哉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2006年,我第一次把他的书翻译、设计好之后,跑遍北京的出版社,没有一家肯出版,最后山东一家出版社出了,”朱锷说:“但就在短短几年间,原研哉厚积薄发,现在他的第一本中国版的书已经印了十几万册了,这对设计类书籍而言是个奇迹。”
设计即“空”
2002年1月,原研哉应无印良品的品牌缔造者、第一代艺术总监田中一光的邀请,开始担任该公司的艺术指导。三天之后,田中一光便去世了。十年间,原研哉和无印良品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作家原田宗典和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都曾建议原研哉重读唯美派文学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原田还送了一本给原研哉。谷崎在书中提到一种日本食物——羊羹。传统的日本屋子里面总是很暗,而羊羹是一种在黑暗中吃的甜食。如果嘴巴里含上一块羊羹,它会逐渐消失,融入室内的黑暗。和两位荐书者一样,原研哉深深地被这个细节触动了。他甚至认为,《阴翳礼赞》似乎在说他所从事的设计工作的状况——没有西方现代性的影响,日本的设计依然可以从自己的“黑暗”和阴影中演化出来。
于是,立足日本的本土文化,他赋予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空”(“EMPTINESS”),并希望将这个理念传播出去。如今,无印良品已经有超过七千种产品。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都没有太多的语言。无印良品成为将过剩的设计加以彻底省略的经典。
2003年,在讨论什么样的“容器”才能容纳人们对无印良品的所有认知时,摄影师藤井保提出了地平线。原研哉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寻找能够完美无瑕地把画面分割成上下两段的地平线。最终,他们锁定了两个地方:玻利维亚的乌尤尼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盐湖和蒙古的大草原。原研哉说,拍摄如此巨大的完美的地平线,是想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天道的普遍性,以及地球与人类之善的前提。
“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适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东西,让18岁的小单身和60多岁的老夫妇都觉得‘这个挺好’,”原研哉说:“这就是无印良品的质量。”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品外形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无关,无印良品一度被称作“无设计”。但使用者从中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无形的舒适,越来越多的人从而认识到什么才是设计的本质。“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工作、休息、共享今天这个星球的人:用现实的期望创造其生活空间,在其服饰上获得快乐,吃安全的食物,睡觉,偶尔旅行,面对顺境和逆境,欢笑和泪水的普通人,”原研哉说:“在我们的工作中,资本主义的逻辑被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
2010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曾经为原研哉办过一场名为“Emptiness(空)”的讲座, 现场主持的建筑师王澍向原研哉发问:“你已经设计了25年,不会烦吗?”
原研哉回答:“喝果汁很快就会烦,喝水就永远不够。”在原研哉眼中,设计也像写作,考验思维体系是否连贯。刚工作时,他给家里设计了一张木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做着同样的设计工作,还住在原来的家里,每天使用着同一张木桌。
认真玩的设计师
研究生时代,原研哉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顶级设计师,并且设计好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他要求自己“眼中有全景,手中有工作”。
“设计师不只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原研哉说。每天早晨8:30,他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要加班,他总是赶不上晚上的最后一班电车,要打车回家。“他是个非常用功的人,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他不断地看各种各样的书和展览,哪怕是去旅行,也一直在东看西看,”朱锷说,“我们俩一起坐飞机的时候,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吃饭时他可以把盘子和刀叉说一通,喝水时又研究纸杯。他永远在说,如果他来做这个事会做成什么样。他是一个完全活在设计里面的人。”
原研哉像园丁一样在设计的园子里忙碌。他力求设计好的产品,不断思考设计的本质,他以写作的方式传播设计理论,还策划各种设计展览 。
旅行是原研哉的嗜好之一,家里的楼梯下专门有个角落堆放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的东西。一次,原研哉到中国的景德镇旅行。他从那些已经变形的瓷器碎片中找到灵感,并且捡很多碎片回去。回到日本以后,他定制了精美的木盒子,并且写明这些瓷片的由来,包装好之后放在高档的店里,标出高昂的价格。结果,全部卖掉了。他说:“作为设计师,我是要告诉大家让人出钱来买,是处置废品的最好方式。”
一次,在意大利旅行时,原研哉发现那里的通心粉很有意思,有各种形状,就开始筹划日本通心粉展。这个创意让建筑师走进厨房,在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主题上展开竞争,从而体现建筑职业的创造性和各建筑师之间的理念差异。原研哉把这个背景告诉了20位日本建筑师、设计师,要他们拿出自己的设计。每个设计都以原尺寸20倍的模型展出,并配上一份食评家、插画家提供的配菜谱。后来,“日本建筑师通心粉展”成为一个经典的设计展览。
此后,原研哉又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在“RE-DESIGN——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中,司空见惯的火柴、手纸,都以全新而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坂茂设计了方形纸管的卫生纸,拉纸时不如圆纸管顺畅,他告诉人们原本被拉出的纸比实际需要的多;隈研吾用胶带做了捕蟑盒,这种胶带可以被折成一根方管,可以放置在橱柜缝隙等蟑螂出没的地方。
2009年,原研哉策划了“SENSEWARE”展,将人工纤维的各种可能性呈现给观众。人工纤维做的椅子可能是世界上最轻的椅子,但韧度非常强;清除垃圾的机器人底部装置上了纤维,可以自由地蠕动,把地板擦得很干净;原研哉也利用纤维材料亲自设计了“微笑洗车”,一改汽车原本冷冰冰的钢铁外表。
“我读到的原研哉的第一本书是关于通心粉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我先是以为这个作品只是某种玩笑。但原研哉是个相当认真的人,当我快速掠过书页时,我很喜欢这种把纯粹的日本幽默与建筑和人性状态的认真辨析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原研哉身上有一种‘认真玩’的精神。”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副研究主任前田约翰(John Maeda)这样评价。
“他的工作进程好像一棵树,他就是树根,衍生出主要的树枝,每根树枝上,又不断地发出更细小的枝杈。比如,连他写的书都是一脉相承的。后面的书是把之前没有说透的部分独立出来,详细阐释。”朱锷说:“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为他成为大师铺好了路。”
最美的设计是虚无的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2002年开始,原研哉介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当中。在此之前,他曾梦想过为这个自己深爱的品牌做一个精致的设计,直到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找到他并希望他能作为新生代的力量加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中时,他发现自己的预感变成了现实。
为了给无印良品做出最理想的海报,原研哉从东京出发,辗转来到南美洲人迹罕至的鸟狄尼市。他在这里找到了完整的地平线。一个巨大的干涸的盐湖和远处天际相交,目力所及,除了地平线外就是一片虚空。
在东京的深处对话在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让原研哉对日本和东京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理解。世界上很多设计师试图将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引入到他们所在的文化圈,结果发现,无印良品并不是一个世界品牌,它只是一个在日本能生根发芽的品牌。
“我每次出差都会选择最早的航班,因为我喜欢看着这个城市从沉睡中清醒的时刻。它热心地吸取着世界的养分,同时自己又像一个辛勤的耕耘者建造着他们衷爱的一切。我也是其中一个劳动者,渴望创造最纯粹的东西。”原研哉如是说。
还记得你第一份设计的工作是什么吗?
原研哉:那是我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在设计师高田修地先生的设计事务所做兼职,这是我第一份设计工作。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给百科全书做图片和地图编辑。高田先生和曾经在资生堂工作的石岗瑛子是同事,那时候石岗正在为开始自己的新事业而寻找合适的工作人员。于是我自告奋勇加入了石岗的团队,在那里工作一年之后离开了。
大学毕业之后,我高中时代的朋友—作家原田宗典告诉我设计中心(design centre)正在招募工作人员。此时的原田在广告公司工作,对广告业界非常熟悉。而我对广告一无所知,只知道绘制地图和编辑图片。但是日本设计中心不仅仅制作广告,同时还制作产品包装、日历,这些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日本设计中心。
设计中心的工作为你带来了什么?
原研哉:虽然开始不是很了解广告,但是在设计中心工作需要承接很多广告制作工作,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广告,并且努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广告,有些作品还获得了设计界的奖项。可以说,设计中心培养了我独立工作、设计的能力,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
在你的设计生涯中,哪些人对你影响很大?
原研哉:刚才提到的我的高中朋友原田宗典后来和我一起在设计中心工作,他负责文案,我负责视觉,我们配合得很好,可以说我对广告的理解他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他获得了日本一些文学奖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我和其他文案就很难合作到一起了。
还有我很喜欢的杉浦康平的设计理念对我一生都影响很大。第一次看到杉浦先生设计的图表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那是一种非常鬼魅、神奇而又充满韵味的设计图案。这种设计意图曾经一度深深嵌入我的脑海,甚至在大学时代我的设计都在刻意模仿他。但是很快,我意识到我不能重复前人的风格,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设计思想,到现在,我的设计风格和杉浦先生截然相反了,但是,不可否认,是杉浦先生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你的设计中总有种至纯至静的东西,你希望这种风格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呢?
原研哉:其实我的专业是信息传达,听起来是一个很前卫很先端的专业。而我认为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眼光,而是要慢慢渗透到人的五官当中去。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其存在的时候,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就已经悄然完成了。我相信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简洁、一目了然的设计来完成。
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设计有些误解。其实设计不是制造技术,而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设计和技术共同的未来。
这就是你所倡导的再设计(RE-DESIGN)?
原研哉:是的。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2000年4月,我曾经策划了一个“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在这次活动上,我收集了32名日本设计者对日常用品,比如卫生纸或者火柴进行重新设计的提案。他们的设计都别出心裁。
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原研哉:很多都印象深刻。比如建筑师坂茂,他最擅长的是用纸作为建筑物的材料而闻名世界。这次日用品展上,他的作品是卷筒卫生纸。这种卫生纸中间的芯是四角形,因此卫生纸也就是以四角形的方式卷上去的。这个设计的内涵在于,如果是圆筒的纸你扯断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声音,而四角形就会听到“喀哒”的声音,在提醒你,要节约资源。另外,四角形的设计在排列的时候彼此间没有空隙,更加节省了空间。
更多 原研哉 资讯/作品请致: http://www.ndc.co.jp/hara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333cn.com/graphic/llwz/9072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