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1389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1-29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国际无消费日
国际无消费日
中国网民节
中国网民节
贺岁
贺岁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
圣诞树
圣诞树
修殿节
修殿节
节期
节期
崇圣日
崇圣日
1988年5月31日
1988年5月31日
肺结核防治日
肺结核防治日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国际无消费日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国际无消费日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无消费日(Buy Nothing Day)是每年的11月24日,刚好是美国感恩节的后一天,传统上也是美国圣诞购物潮的第一天。这个运动是在1993年由加拿大的一个「广告克星 (Adbusters)」组织所发起的。往年感恩节到圣诞节这段期间,整个北美陷入一片购物潮,为了赶过节送礼,人们纷纷涌到大型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瞎拼一番。这个情况有点像是台湾春节前夕办年货的情况,不论年冬好坏,每个家庭都会大肆采购。
  这项无消费运动首先获得加拿大环保和消费团体的认同,逐渐扩散到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等30多国。往年多由各国独立举办,但2001年911 恐怖攻击后,各国特别将和平运动和简约消费主义结合起来,让人们一同思考全球化的经济现状所造成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个运动的本质,以鼓励人们在这一天不要花钱买任何东西的方式,使参与者觉知自己的花钱习惯,并思考消费主义对世界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无消费运动」回应到媒体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检视传播媒体如何结合资讯与行销手法来进行各种促销活动。透过媒体教育使学生与社会大众省思传播媒体的商业行销对自身消费行为的影响。举例来说,加拿大的中小学校常利用这一天举办各种「无消费」主题的比赛和活动,如推广「非消费主义」的社区海报比赛,或是上演「消费主义与年轻世代」主题的戏剧,甚而让儿童亲自动手制作面包和手工物品,体验物力维艰与各种自然资源的运用情况,激发儿童珍惜资源的意识。

无消费日——反消费新文化的开始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消费日首页——亚马逊网站的讽刺。 

若问一组有代表性的人物二十一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威胁是什么你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其中可能有恐惧活动、饥饿、贫穷和流行性疾病。但是很少会有人说我们的消费方式应该位居榜首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事实上这才是正确的答案——尤其是现在在英国官方“无消费日”的前一天。

原因很简单。尽管老于世故我们的现代文化及其支持者主流经济并没有为自然定个价——而我们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叶的过程中自然被设置为人类进步和幸福的终极限制因素。在某些方面自然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因为我们消耗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威胁了气候的稳定性。 

我们粗暴对待自然世界的程度比这还严重得多。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科斯坦萨及其同事公布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说明了这种情况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他们着手估算替换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庄稼授粉、土壤恢复肥力和废物回收。

国际无消费日:对消费主义至上的反思运动编辑本段回目录

你能忍受一天不消费吗 就在今年的11月30日,台湾有一些人将响应国际同步的无消费日活动,用一天不消费的行动来思考现代社会人们过度消费的行为. 

过度消费与地球危机 

由於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地球已经面临了气候变迁,温室效应等环境危机.著名生态学家威尔逊(E. O. Wilson)警告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将有可能面临第六次大灭绝…我们正在将地球的生态平衡推向极限.就在我们花钱买东西的同时,我们也在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因此,适度的消费行为,甚至简朴的生活代表更多的森林资源更多物种以及矿物能够被保存下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与破坏.为了我们的未来,也为了地球,我们应该检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习过著较为简朴的生活,让地球有喘息的机会.

你消费就能挽救经济 --- 日益扩张的贫富差距 

无消费日这一天让我们有机会去省思全球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并且思考为什麼现有的经济体系没办解决这个失衡的现象.现今全球十个最富裕的跨国企业资产总和比全球最贫穷的100个国家财产总和还要高.根据联合国的估计,要供应全球所需的用水,教育,居住以及基本医疗照必须花费约250亿美元, 但是全世界富裕国家的人每年光在高尔夫球活动上就已经花掉相同额度的金钱.想一想当我们疯狂购物谁是真正的最大获利者 如果我们不断消费就能够挽救经济并解决社会问题,为什麼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贫者愈贫而富者愈富 健全的经济体系建立在健康的自然资源上,当地球资源日益耗竭,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均,甚至因争夺自然资源而引起战争,我们怎会有健全的经济体系呢 

广告的制约 

无消费日也提醒我们,过度依赖所谓的全球市场经济而盲目听信媒体与广告是颇为危险的.广告不断告诉我们 我们"需要"这个…我们"需要"那个…但事实上,当我们冷静思考,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麼多物质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是全球市场经济需要我们,我们并不需要依赖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做到一天不买东西,但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采取这样的行动,各大企业将会著急起来,因为它们将会损失上亿的收入,而我们消费者呢 我们却可以赚到和家人情人相处的愉悦和快乐…一颗远离消费主义制约的轻松心情… 

无消费日於1992年起源於加拿大 过去十年间无消费日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运动,同时全世界有愈来愈多国家的群众开始响应这个提醒我们省思过度消费主义日子 这一天让我们静下来思考 盲目的消费是不是真的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是不是真的为我们带来快乐…. 

资料来源:http://buynothingday.ngo.org.tw/2001article.htm

它山之石-Buy nothing day

西元2001年的11月24日,台湾第一次举办了「国际无消费日」(Buy Nothing Day),提倡在这一天里不作任何消费,鼓励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珍惜资源.对经济景气低迷,而大型购物商场仍不断开张营业的台湾来说,这个具特殊意义的日子实在值得我们来认识.

「国际无消费日」(Buy Nothing Day)是每年的11月24日,刚好是美国感恩节的后一天,传统上也是美国圣诞购物潮的第一天.这个运动是在1993年由加拿大的一个「广告克星(Adbusters)」组织所发起的.往年感恩节到圣诞节这段期间,整个北美陷入一片购物潮,为了赶过节送礼,人们纷纷涌到大型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瞎拼一番.这个情况有点像是台湾春节前夕办年货的情况,不论年冬好坏,每个家庭都会大肆采购.在台湾,更贴切的例子是西洋情人节,在媒体大肆报导下,整个社会的男男女女都有送礼及收礼的压力与期望.而儿童与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也陷在这些集体消费的漩涡里.

◎无消费运动的源起

这项无消费运动首先获得加拿大环保和消费团体的认同,逐渐扩散到美国,英国,日本,义大利,以色列等30多国.往年多由各国独立举办,但2001年911恐怖攻击后,各国特别将和平运动和简约消费主义结合起来,让人们一同思考全球化的经济现状所造成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个运动的本质,以鼓励人们在这一天不要花钱买任何东西的方式,使参与者觉知自己的花钱习惯,并思考消费主义对世界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媒体教育的关切与观点

从「无消费运动」回应到媒体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检视传播媒体如何结合资讯与行销手法来进行各种促销活动.透过媒体教育使学生与社会大众省思传播媒体的商业行销对自身消费行为的影响.举例来说,加拿大的中小学校常利用这一天举办各种「无消费」主题的比赛和活动,如推广「非消费主义」的社区海报比赛,或是上演「消费主义与年轻世代」主题的戏剧,甚而让儿童亲自动手制作面包和手工物品,体验物力维艰与各种自然资源的运用情况,激发儿童珍惜资源的意识.

反思这个国际无消费日对台湾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时间因为台北几家大型购物广场接连开张,媒体新闻报导热热闹闹地炒了好一阵子,不但详细介绍购物广场的设备和厂商的家数,甚至连营业时间延长,价格折扣战等讯息都成为报导焦点,标榜这些大型商场不但是休闲新地标也是青少年新兴去处…..凡此种种都是藉由传播媒体进一步刺激儿童青少年产生逛大型百货商场购物消费是一种流行文化的观点.可见媒介在报导的同时,也在持续建构一种生活形式和文化.

因此藉由这个「无消费日」(Buy Nothing Day )的概念,老师与家长们可以整合社会和生活学习领域与媒体教育进行教学,并与学生互动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我们每天买的东西,是否比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多 请列出一张你家每天需要买的东西,并计算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2.想一想,你家曾经有一天没有花钱吗 那是在什麼情况 你们没有消费的日子在做些什麼 

3.你一个月花多少钱 买些什麼 你怎样控制自己的预算 

4.你认为广告会让我们去买一些不是真的很需要的东西吗 为什麼 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5.请花一天的时间观察,生活四周拥有哪些商业资讯和广告可能刺激你去消费 你认为消费对我们的社会重要吗 它是会帮助社会经济,还是也会伤害自然环境 你有什麼方法来求取均衡 

透过这些讨论,分析思考,可以协助儿童和青少年厘清媒体上大量散布的消费资讯,为将来的消费决定建立多元的观点,做出明智的选择,远离被动接受媒体资讯而不自觉的困境.

国际无消费日不亚于所有的消费性节日编辑本段回目录

明天(24日)是国际无消费日。这个节日(运动)是加拿大的一个简约消费或免费主义组织在1993年发起的,鼓励人们在这一天不要花钱买任何东西,在当地获得认同,加拿大的中小学校常利用这一天举办各种无消费主题比赛和活动,让儿童亲自动手制作面包和手工物品,激发儿童珍惜资源的意识。之后,国际无消费日逐渐扩散到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等30多国。就像无车日一样,其实质是让人们一同思考过度消费行为对世界的影响。

近日的《环球时报》报道了一位免费族的生活状况,他是爱尔兰经济学者马可.博伊尔,在去年的国际无消费日,他决定挑战节俭的极限:不花一分钱过一年。他找了一辆旅行拖车当房屋,住在一个农场里,使用太阳能手机和笔记本,打野味,自己种粮食,和别人交换食物以及吃别人浪费的食物,骑自行车健身,利用当地免费发放的报纸做手纸,用清洗过的乌贼骨头当牙刷,用野茴香籽当牙膏。现在,马可.博伊尔已经成功地度过了一年的零消费生活。他说在这金融危机的一年里收获了很多,彻底摆脱了恼人的城市交通、账单、商业利益,除了偶尔怀念城里的啤酒外,已经不再对现代消费生活感兴趣。

像马可.博伊尔这样的免费族在国外不断壮大其队伍,还拥有自己的网站。但在国内,国际无消费日竟鲜有所闻,也不见潮人们组织免费族行动。这恐怕不是由于信息失灵,而是因为在众多人看来,国际无消费日不合国情,与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的目标有严重的冲突。我曾经把一本讲述简单生活和免费主义的书介绍给某女士,却遭到奚落:“这是大款们吃饱了饭后的玩场,你凑什么热闹。”

但马可.博伊尔已经成为我的偶像,我倒很想选择一个周末过个无消费日(平常总得买饭吃,离不开消费),却发觉很难。实际上,不少家庭的周末都是疯狂消费日。我在周末正做着“无消费达人”梦,就被消费的声音吵醒——家人又把几个家政公司的人叫来打扫卫生了。我已经表达过严重不满:家里够干净的,因为我每天都进行“无消费打扫”,周末花百元左右的人民币打扫一下卫生完全是过度消费,是“病态创卫”,但家人根本听不进去。我看着家政人员忙里忙外,突然顿悟,觉得零消费生活主张是对他们的剥夺——是啊,都做铁公鸡,内需怎么拉动,家政公司的人岂不是要失业?

在我们的社会中,绝对的免费主义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我只好对消费主义妥协,但我仍然不怀疑国际无消费日在当下的意义,不怀疑被称为国家清道夫的免费族,与失控的消费主义保持距离的意义。

我们至少可以在两方面倡导零消费,一是在公务方面。在国际无消费日的起源地加拿大,已经在公款吃喝方面实现了政府零消费。据媒体报道,在招待费方面,加拿大政府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除了政府首脑来访外,来了外国客人连三菜一汤都不请,有的部门仅提供招待咖啡,但招待咖啡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报,来几个人申请几杯咖啡。这样的零消费,倒值得我们作为政治文明资源引进来,尽力“消费”一番。

国际无消费日还可以引导在经济困境中那些并非过度消费的人群,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实践零消费或低消费。《环球时报》还报道了年轻的日本建筑设计师坂口恭平坚信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居住方面不花一分钱生活是可能的。这种信心源起于坂口恭平在东京市内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无家可归者铃木先生的太阳能小屋。他惊讶地发现,这座手工搭建的小屋子里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完全由太阳能供电。铃木先生和他同住的女子靠捡废品为生,每个月的生活开销接近于零消费。坂口恭平认为,这些凝结着智慧的零消费临时小屋像摩天大楼一样有推广的价值。

我这样想,如果我们的政府能为日益壮大的“虾米族”、“蜗居族”提供这样的太阳能小屋,那么他们的生活即使接近零消费,也是充满阳光的。

总之,请相信国际无消费日的意义不亚于所有的消费性节日,适当地“无消费”一把,不会影响拉动消费的大局。

专家:我国应借鉴“无消费日”理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是国际无消费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杜鹏飞、北京环保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政协委员汤大友今天上午作客人民网“人民议事厅”,与广大网友交流环保话题。针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倡导“无消费日”是不是与我国当前拉动内需的基本政策相矛盾,两位专家表示,“国际无消费日”更多是针对西方式的过度消费的,我国应该借鉴的是它的理念。
  杜鹏飞认为,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点滴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国际无消费日”的本意。从这个本意来讲,从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拉动需求、拉动内需不矛盾,完全是两个层面上谈事情。金融危机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某种程度上的是生产的过剩和需求的不足。的确对于中国发展中国家当前这个发展阶段如果不想办法克服这种消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必然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受损或者崩溃,最终是国计民生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大于环境保护的。我们环境保护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民生、以人民的福利为本。
  据了解,国际无消费日是在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西方的消费习惯是,感恩节开始到圣诞节,是一个很长的疯狂购物季节。杜鹏飞还举了他上周在巴黎的亲身经历。杜鹏飞在巴黎时刚好赶上巴黎春天百货为了迎接圣诞季的盛大开幕仪式,像北京奥运会一样,放了很多很多的焰火,有很多很多表演。杜鹏飞认为,国际无消费日恰恰是为了反对这种过度的消费,抵制过度消费,倡导一种合理的消费理念,才确定的节日。
  汤大友也表示认同杜鹏飞的观点,他表示,国际无消费日是一种提倡不要过度消费的理念。这个理念非常好,也是值得我们大家遵守的。但是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太一样。我们国家绝大部分是农民,从消费来讲还是一个基本生存消费,和西方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消费理念。国情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消费理念可能和西方消费理念差异很大,发展的阶段不一样。西方所谓的那种过度消费确实是过度消费,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大部分的国民来讲,还是一种很适度消费,甚至很低下的消费。
  据了解,国际无消费日设立于1992年,现在影响日益扩大,至今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百万人参与这个节日。无消费日是反对过度地消费,倡导节能环保,甚至有人称之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节日。 

海外掀起“无消费日”风潮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感恩节后的翌日,又称为“黑色星期五”,是传统圣诞购物季节的开始,不少美国人会在当天到大减价的百货公司抢购。中国台湾地区各大百货业者从10月开始到农历新年这一段期间,轮流展开周年庆促销活动,吸引大批消费族群。而中国大陆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和传统新年前后更是消费的旺季,各种促销让利活动层出不穷。商人成功地结合了节庆的添购送礼,让民众陷入过度采购而不自觉,达到自己盈利增收的经营目的。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促进民众消费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说法更是博得政府青睐。
就在这消费火红的当下,一股反对过度消费的风潮从加拿大席卷而来,提倡者呼吁人们过一天“Buy Noting Day”(无消费日),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保护地球和环境。
历史上第一个“无消费日” 是加拿大艺术家Ted Dave在1992年发起的,最初是针对广告所呈现的消费意识提出反思——到底我们买到了“需要”,还是满足了“欲望”?迈入第13个年头的国际无消费日运动,在芬兰、荷兰、挪威、英国、法国、德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等全球各地引起回响,提供人们反思过度消费的病态惯习,从消费至上的主流经济迷思中苏醒,抗拒过度消费的横流物欲及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无消费日”当天,支持者们来到街上游行、宣传、开展现场示范和服务。他们鼓励大家以物易物,各取所需,而不是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扔掉;他们义务提供修伞、衣服缝补等服务;他们现场展示再生纸的利用和废弃物的艺术创作活动。当然,“无消费日”的拥护者们在当天24小时内不能买任何物品,以体验离开消费的感觉。
拒绝消费主义
在“无消费日”里,一个人可以冷静下来想一想:我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购买他们的确给我带来了愉悦吗?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物质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些人甚至发现自己陷入了工作→赚钱→消费→工作…这种无止尽的循环。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不可否认,在当代社会,人们多多少少的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鼓吹一种炫耀性与挥霍性的大众化的高消费。商家在推销产品的时候,把美好生活、高品位、亲情、感官快乐等附着于商品之上,这种审美化趋势,往往淡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强调其象征意义,使人们在对物进行消费时,同时激发自我想象和生理、精神的愉悦。所以受到消费主义影响的消费者们购买商品的动机,与此说是物质上需要,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上的“欲望”。
被消费主义“绑架”的人接受了商家通过商品灌输的审美和观念,最典型的想法就是“拥有一个LV包才代表我是一个成功女性”。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人通常都过度消费,购买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失去消费的能力(如减薪,失业),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中国台湾的“无消费日”的拥护者说,我们应该彻底抛弃消费主义,“阿爸阿妈”的那个年代并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好买,可是他们照样过得很幸福。
重拾俭朴生活,让地球喘气
在台湾人推广“无消费日”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对自身的消费行为的反省和检讨。网站上刊登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台湾地区人均消费行为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是全球平均值的3.42倍,居世界第一(美国以2.74居次),也就是说,一个台湾人就消耗了3.42个一般人的消费量,而每个经济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消费行为×人口数),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17位(中国大陆居首位)。
在人们花钱买东西的同时,也在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因此,适度的消费行为,甚至简朴的生活代表更多的森林资源更多物种以及矿物能够被保存下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与破坏。
与此同时,“无消费日”的支持者和一些国际环保组织对发展中国家进口到发达国家的廉价商品提出质疑。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榨取资源的方式以及商品的制造方法,都在不同程度地破坏生态系统和污染环境,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英国的“无消费日”的支持者认为,这些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低廉有两个原因:一是生产者们无须为自己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支付成本;二是当地的工人拿着低廉的工资并且没有像样的福利和保障,使得人力成本低廉。
这些支持者们认为,购买这样的低价商品,实际上是在鼓励生产商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享受比他们更穷的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一步讲,这会造成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相关链接
http://adbusters.org/metas/eco/bnd/ 全球“无消费日”网站
http://www.buynothingday.co.uk/  英国“无消费日”网站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cif-green/2009/nov/27/buy-nothing-day-climate-consumer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49269/71378
http://www.fubon.org/Uploads/%7B829CC90F-4804-490D-938B-608DAD52D673%7D_SeeSee10.doc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国际无消费日 Buy Nothing Day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Buy Nothing Day,无消费日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