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029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24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银河Ⅱ型
银河Ⅱ型
DJS-200系列机
DJS-200系列机
DJS100系列
DJS100系列
DJS-140计算机
DJS-140计算机
第一台军用计算机
第一台军用计算机
441—B计算机
441—B计算机
DJS-130小型机
DJS-130小型机
中文译报机
中文译报机
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
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
“银河”仿真计算机
“银河”仿真计算机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录

103机让中国有了计算机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9年冬,有线电厂设计科合影:1963年11月工厂情报工作先进集体合影;北京航空学院学生到厂实习合影;先进工作者夏纪寅在北戴河疗养。(夏纪寅提供)

在中国初次制造计算机设备,调试极难,在莫根生、张梓昌(后为706所首任所长)、王行刚等组成的科研组努力下,在二、三个月里调试到成功,可计算小型数学题目。

第二台计算机用户为0682单位(后706所),工厂提供科研用硬件,用户自行调整。

第10台用户为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所,设备自行调整,1963年改造配备了

磁心寄存,光电输入、快速打印。1963年正式启用,至1969年完成航空测量等20余课题。

用户还有中科院一些地方分院,部队科研单位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

陈正清(哈工大计算机首届毕业生):1959年,我们12名哈工大毕业班(60届)同学在梁蕙荃老师带领下,到738厂实习,全面学习了两种计算机的系统总体、单元电路和逻辑结构。还到774、718厂参观实习。

磁芯存储器 原型为15所研制。738厂设计小组(组长黄孝康),攻克磁芯穿线、接插件,电子元件测试等难关。1963年,试制成功2048位磁芯存储器,103计算机运算速度从使用磁鼓的30次/秒,提高到1500次/秒,使整机速度提高50倍。

104机使用20万颗磁芯,从1000万颗磁芯中挑选3次才找到足够的合格品。

磁带存储器 华北电力设计院首先在161计算机上运用,738厂与该所协作,该单位后迁南京,建立水利电力研究所,马经国任所长。此程序可以解100阶左右方程(103机做到24阶)。

磁鼓 738厂为103机配接磁鼓,试制镍—钴溶液配方,记录密度33道,生产上千台,为多种计算机配套,使用到80年代。104机使的喷胶大磁鼓,磁头绕制和密封都用手工完成,电镀和喷胶改进后,合格率达六七成。

变电机组 电动发电机组,400周供电容量约为13千瓦,可供8百个电子管灯丝用电。由于功耗大,机房降温成为科研难题。有的单位只好在夏季停用2个月,计算机也放暑假。

输入输出设备 采用探针式电报输入机和东德的RFT-51型电传机,五单位速率50字节。

回忆103计算机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 梓 昌

1956年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计算技术的建立"列为新技术的重要项目之一。中科院迅速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派人去苏联考察和学习;抽调大学毕业班学生开办计算技术训练班;按"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集中一批在相近专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到计算所协作开创计算机事业。除了计算所本身的老同志外,还有主要来自二机部十局(后来的四机部)、总参、国防五院(后来的七机部)的科技人员以及其它单位的少量人员。新生力量来自训练班的毕业学员,相近的大学和专科应届毕业生,还有有关单位派来短期参加工作的人员。

工作很快地铺开。其中,尽快掌握整机技术是重点之一。计算所决定仿制苏联БЭСМ-Ⅱ大型计算机和M-3小型计算机作为掌握整机技术的突破口。仿制没有实样,是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作为蓝本,结合国情依靠国内的人力、物力进行生产、安装、调试而成的。

M-3比较小,1957年12月图纸开始分批运抵北京、工作立即展开,因而成为第一项整机任务。M-3是苏联的型号,我国在试制时称为"八一型"机,在工业生产时定名为103机。

我就是这个时候参加进来的。那时,我在通信兵部电子研究院工作,1957年11月底兵部主任王诤将军召我谈了四点:一.派我和另外8位同志去计算所协作一段时间,二.已经与计算所商定,我去后参加M-3任务,其他人服从计算所统一安排,三.电子研究院己纳入国防五院的建制,我们9个人将来都回到五院二分院;四.明天或后天就去报到。

中国计算机进化论:不断赶超自我

103机

一、M-3工程组

报到后我和同去的李祖熙、曲礼慧三人被分配参加M-3的工作。四机部莫根生同志已经先我们而在。他曾经参加去苏联的考察活动并且翻译了一本介绍M-3的书籍。那时计算所的科研楼还没有建成,临时租用西苑旅社的客房作为办公室,我们在7号楼。12月训练班毕业学员开始报到,分配来参加M-3任务的有王乃泉、王行刚、费廷和、胡宗藻、梅协英、董占球、舒贻庆等。所里正式宣布成立了M-3工作组,莫根生担任组长,我担任副组长。客房里不能做实验,大家集中精力学习资料。

1958年1月下旬计算所在中关村的科研楼正式交付使用,大家情绪高涨,迅速建立了试验室,一面消化资料,一面进行必要的实验。

这时计算所本身的科技人员继续增加,M-3工程组又增加了王玉珊、张淑亚、秦鸿龄,同时国内热心于计算机的单位不断派人来组里协作;协作期比较长的有铁道科学院的居兆林,机要局的刘从信,哈工大的徐则琨和李学诗等。短期协作人员更多一些,来去匆匆川流不息。

面对工作开展和人员增多的情况,工程组内部又分设了五个小组:电源小组由徐则琨负责,运算器小组由董占球负责,控制器小组由曲礼慧负责,磁鼓小组由所内的外围设备工程组协作,他们派柳浦生负责,输入输出小组由李袓熙负责。全面工作由莫根生负责,侧重抓试制生产,我负责技术和机房工作。学术秘书由居兆林担任。

当时计算所没有生产力量,试制生产工作由四机部738厂(北京有线电厂)承担协作。

二、M-3的技术概貌

M-3属第一代计算机,大约使用了800个电子管,2000个氧化铜二极管,10000个阻容元件,分装400个插件插入3个机柜,其中主机柜是特宽型的。全机约有10000个接触点和50000个焊接点。用磁鼓作内存的容量为1024字,字长32位,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改用磁心作为内存后运算速度为每秒2500次。机器是裸机。

技术问题大致分三类:一是整机逻辑;二是单元电路;三是组装带来的机电问题。第一类问题对我来说是新问题,虽然以前也曾经读过一些计算机的文献,总感到语焉不详。直到学习苏联资料在1958年2月份走通M-3的全部逻辑以后才建立起清晰和完整的概念。对第二类问题我心中有底,因为近三年来我完成了两种数字仪器的研制任务,涉及单元电路的指标比M-3的高出一个量级。对第三类问题心中也有数。

就全组而言,新生力量急待锻炼实践能力,所以在建立试验室以后工程组抓紧组织大家进行单元电路的实验。通过实验一方面更好地消化苏联资料,一方面为结合国情及时修改苏联图纸作好准备,以免修改不及时而影响738厂试制生产的正常进行。

1958年2月,苏联资料大部份已经到达。工程组制订了计划:6月30日,738厂试制完毕,7-12月调机,1959年1月试算。

试制的M-3完全按苏联的逻辑设计,电路和元件有若干处修改,有少量的工艺资料来晚了,赶不上试制进度就自行设计了一些。试制期间组员们一面继续实验,一面去738厂配合试制,一面做调机前的准备工作。

三、"大跃进"

1958年春天全国开始"大跃进",口号一个接着一个:"三年超英,二年赶美","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全国上下大哄大嗡,中科院也不例外。计算所召开了几次"打擂台"大会,各个室组之间争相挑战,把完成任务的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提前。M-3的试制被提前到5月底完成。调机计划提前到7月底完成,向八一建军节献礼。机器的名称也改为"八一型"计算机,以表示决心。

738厂也在"大跃进",我抽检了部分产品的焊接质量,估算全机可能存在数百处虚焊,加上接触不良的接点,调机的难度和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而调机的时间却从半年削减到2个月,感到情况十分严峻。

我没有参加"打擂台"但也不是"秋后算帐派"。打完"擂台",我在组内把技术状态分析后提出按正常的调机步骤7月底肯定调不完;另一个办法是调机的时候先解决逻辑正确性问题,把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凡是能放的暂时都放下,这样到7月底"八一型"机可能作为一台计算机而运转,完成献礼任务。然后再对大量的遗留问题进行返工,真正投入试用的时间估计反而比原计划要晚。大家赞成这样做,所领导也同意。

组员们热情很高但缺乏实践知识。调机工作一旦铺开难免手忙脚乱浪费时间。为避免这个情况工程组在调机之前作了仔细的技术准备:选定了分调和联调的路径以及各路的关键测试点位并且画出了各点位应该出现的正确的逻辑波形,分发给组员作为调机参考的技术指南。开始调机后使组员们很快进入了各自的角色,忙而不乱。剩下的是事先无法预知的技术性故障,这只能在现场个别地解决。

调机的第一阶段是分调。主机柜的上半柜是运算器,下半柜左边是脉冲分配器(控制器),右边是局部控制器。为了避免三个部件的分调人员互相拥挤妨碍工作,我们在柜前用木板搭了一个1.1公尺高的平台,运算器的分调人员蹲在台上工作,控制器和局部控制器的分调人员只能分左右蹲在台下工作。一天24小时组员们分三班倒;我把时间错开,三班都匀到。 

那时候"大跃进"如火如荼,M-3工程组除了调机外还要去十三陵水庫参加劳动,参加民兵演练,到马路边检废铁支援"全民炼钢",为"除四害"而打苍蝇赶麻雀。全组热情高,干劲大,到7月30日"八一型"计算机确实作为一台计算机而运行了一段很短的程序。中科院张劲夫副院长来看了演示并且风趣地给机器取了个小名,叫做"有了",因为中国从此有了计算机。全所敲锣打鼓祝贺M-3工程组完成了"献礼"任务。我的心情是高兴、惭愧、无奈交织在一起。解放军报对八一型计算机作了报道。

这个时候工程组有下列技术人员:莫根生、张梓昌,于荡、王乃泉、王玉珊、王行刚、刘从信,曲礼慧、汤蓉文、李学诗、李祖熙、李世伟、居兆林、费延和、胡宗藻、徐则琨、钱凌雪、秦鸿龄、梅协英,董占球、张淑亚、舒贻庆(可能还有其他同志,一时回忆不全了)。

四、献礼以后

献礼以后理应仔细返工,但是"大跃进"还在进行之中,组内外都有一些同志对返工的必要性不理解,总想侥幸算题但是总也不顺利。统一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9月初,苏联专家Г·П·拉巴多来组里指导工作,他肯定了全机的逻辑波形是正确的,对所作的修改表示同意。他主张必须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调试以后才能够开始试算。组内外的思想很快得到统一,工作便扎实了。1958年底除了磁鼓读出波形的相位有失真以外其它各部件都达到了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对于磁鼓,拉巴多坚持认为738厂的电镀工艺没有过关所以磁性能不合格,1959年2月拉巴多回国的时候仍末解决。那时上海有线电厂也在生产同样的磁鼓,我们也从上海买了一台,性能虽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显,进行试算仍然十分勉强。其实问题在于磁头线圈的谐振频率与读出信号的频率很接近从而引起了信号波形的畸变,只要把线圈的匝数减少3匝,问题就迎刃而解,此是后话。

拉巴多回国的时候,组内技术人员有莫根生,张梓昌、王玉珊、王行刚、胡宗藻、钟崇芳、秦鸿龄、梅协英、董占球、舒贻庆、张淑亚、还有俄语翻译陆业才。

计算所为八一型计算机配置了1台磁芯存储器。1958年12月生产完毕,1959年4月调试完毕并与主机联调成功。5月,全机通过检查程序,开始试算,1959年8月投入正式运行。之后又进行了全机的整固工作,採用光电阅读机提高了输入的速度,全面整理了图纸资料,编写了《八一型计算机调机技术总结》。

1959年第四季度组内技术人员有张梓昌、王玉珊、王行刚、胡宗藻、钟崇芳、秦鸿龄、梅协英。1959年12月《总结》脱稿后我回到了原单位--国防五院二分院。

738厂生产了30余台八一型计算机,并且改名为103型计算机供国内一些单位使用。

五、怀念

回想过去,我的工作原本是电子技术。M-3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工作,改行成为一名计算机工作者。四十多年过去了,M-3的往事还历历在目,这些年来不时会勾起我一阵怀念。

当年领导作出"先集中后分散"的决策是毫不令人意外的。使我感动的是,后来参与执行这个决策的人是许多普通人。M-3工程组"集中"来的人员都不带各自本单位的任何色彩,以个人身份衷心地团结起来完成计算所的任务。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和协作时间长短都在一起"摸爬滚打"。任务就是命令,一鼓作气投入工作。组内的气氛是人与人真诚相处,没有隔阂,工作紧张,心情愉快。全所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后分散"也很成功。我们来自国防五院的9个同志回去的时候计算所抽调了经过大协作锻炼的8位训练班毕业学员支援国防五院,使我们具备了基本的骨干力量,顺利地筹建了706所。

以后,我参加过很多大型的协作活动,每当遇到扯皮和暗礁的时候我就会怀念在计算所工作的那段时光。

计算所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M-3使用了2000个氧化铜二极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但是经过测试发现其参数不稳定,多片叠成带来了明显的不安全性,并且响应速度太慢与其它电路不匹配,理应改用晶体二极管。不过当时对苏联设计作大的更改是有政治风险的,工程组把情况向所里报告后得到所领导的果断支持,消除了顾虑。再例?quot;大跃进"运动中M-3打完"擂台"以后所领导要求既有冲天干劲又要实事求是,并且不轻言提到政治的高度如何如何,实际上是一种冷处理。因此M-3为"大跃进"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欲速则不达",这是全国形势促成的后果。但是M-3工程组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搅乱,这是所领导对政治运动和科技工作的关系妥善处理的结果。以后每当我遇到政治和科技关系的难题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计算所对M-3工程组的领导。

我更怀念的是从M-3(更重要的是БЭСМⅡ)开始的独立自主发展计算机事业的那些年代。用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来看,M-3就象今天的机械师看石器时代的石锤石斧一样地原始。但是如果加上历史的角度,那么M-3(以及БЭСМⅡ)所开始的那些年代是值得怀念的。现在的计算机生产单位可以不生产中央处理器,但是那个时候绝对不行。仿制这两台计算机正是为了尽快掌握整机技术,特别是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的技术。两台计算机使用的是国产材料和器件,因此我们掌握了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两台计算机完成以后按"后分散"的方针国内有关部门迅速建立了计算机研究所和工厂,逐步形成了产业。在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图强,展开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研究和生产工作。虽然我们的技术相对落后,但是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的初期。今天,两弹一星仍然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但计算机不然,问题的焦点在芯片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向顶峰挺进,恢复计算机知识产权的独立自主势将成为必要的条件。今天在庆祝中国计算机自主知识产权的发祥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建所四十五周年之际,作为M-3任务的参加者,我怀念我国计算机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盼望重行掌握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1958年8月1日 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它的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凝聚了我国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此时,我国的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都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中。

  在大师们的努力和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原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在1958年交付使用。随后,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M104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在M104机上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也于1961年试验成功。

  M103/M104机相继问世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此后,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计算机研发水平发展迅速。

  在103机、104机研制成功之后不久,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而且成功运转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问世。107计算机是一台小型的串联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机器主频62.5kHz,平均每秒运算250次。这台计算机共有各种程序100多个,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标准子程序、标准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07计算机为依据,编写了《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讲义》,作为该校计算机专业、力学系、自动化系、地球物理系的教材。同时,104机负责人之一的吴几康,也率领团队担负起自行设计119型大型通用计算机的重任。终于,在1964年4月,119型机研制成功。它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与每秒运算1万次的104型机相比,运算速度快5倍,内存容量大8倍,外部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性能均有明显改进。

  后来,我国又开始致力于计算机微型化的研究。1983年3月,浪潮率先开发出第一台“浪潮”牌微型计算机0520A;1986年8月7日,长城0520C-H高级中文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在我国普及的序幕由此拉开。

  M103/M104机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

  [链接]

 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们

  华罗庚:中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

  在美国时,华罗庚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巨大潜能,心里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956年春天,周恩来亲自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算技术被列入四项紧急任务。华罗庚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

  王正: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

  1956年7月,王正受命以副团长身份率中国计算技术考察团赴苏联进行考察。回国后,王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组织研制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研究人员在使用M103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90916/1888631_1.html
http://www.ciw.com.cn/newsdemo/ciwnews/200909/20090914165004.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103计算机 103机 103型计算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103机,103型计算机,M103,DJS-1型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