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460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
山内溥
山内溥
瑞·米尔顿·杜比
瑞·米尔顿·杜比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BOSE博士
BOSE博士
朱利亚斯·布兰克
朱利亚斯·布兰克
菲罗·范斯沃斯
菲罗·范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大卫·华尔兹
大卫·华尔兹
杰克·特拉梅尔
杰克·特拉梅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乔治·帕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乔治·帕克(George Pake,George E. Pake),PARC创始人兼第一任主任。

杰克·戈德曼(Jack Goldman)、乔治·帕克(George Pake)和鲍勃·泰勒(Bob Taylor)

  戈德曼提出创建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Facility,PARC)的想法,帕克是PARC的负责人,而泰勒PARC全盛时期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管。

目录

[显示全部]

主要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George Pake

(图)George PakeGeorge Pake


Born April 1, 1924
Kent, Ohio
Died March 4, 2004
Tucson, Arizona
 
Fields Physicist
Institutions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Xerox PARC
Alma mater 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Doctoral advisor Edward Mills Purcell
Doctoral students Richard Hamilton Sands
Notable award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87)

纪念网页:http://www.academyvillagers.org/InMemoriam/George.htm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George Pake (April 1, 1924 – March 4, 2004) was a physicist and research executive primarily known for helping found Xerox PARC. Pake earned his bachelors and masters degrees from the 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is doctorate in phys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48.

(图)George Pake年青时候George Pake年青时候

A rather serious case of scoliosis kept Pake out of the U.S. Armed Forces during World War Two.

Pake was raised in Kent, Ohio; his father was an English instructor at Kent State. Though he never again lived in Kent after his childhood, George Pake retained deep feeling for the city of Kent, and was pleased to be asked in later years to deliver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Kent State.

After four years as a physics professor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Pake became the head of the physics department at age 28. He later went on to become provost of the university from 1962 to 1970 before leaving to serve as founding director of Xerox PARC.

PARC assembled a first-rate collection of research talent,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computer science. During Dr. Pake's years running Xerox PARC, the research center invented the laser printer and pioneered the use of a computer "desktop" which functioned by clicking on "icons." This has since become the computer industry standard.

If the Xerox Corporation never chose to open a computer division, it was through no lack of advocacy by George Pake. Nevertheless, the failure of that advocacy is well-known in Silicon Valley circles.

Pak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in 1987 and continued to visit PARC long after his 1986 retirement from Xerox.

George Pake died of multiple systems failure on March 4, 2004 in Tucson, Arizona.

Late in life, Pake began writing two different books, both with the collaborator Andrew Szanton. One of Pake's books was a life memoir, the other a book of advice for those running research centers, "think tanks" or other small groups of highly intelligent and independent people, and trying to coax them to work collectively to achieve organizational goals. George Pake's death interrupted both book projects.

PC革命圣地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9 年,是Apple脱颖而出的传奇性的一年,这个传奇与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有关。当时,PARC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不仅世界领先,而且具有革命性。早在1967年,Stanford研究院的 Douglas Engelbart就发明了鼠标。在这基础上,PARC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整套称为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技术。但是施乐公司的高层领导对这些技术不感兴趣。当时施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复印机,高层领导们认为,只有与复印有关的技术,才是有前途的技术。当他们看到GUI包括鼠标的演示时,他们的态度是,“ 如果不是为了复印,那要点击做什么?(If there is no paper to be copied, where is the 'click'?)”

(图)George PakeGeorge Pake

除了GUI和鼠标,PARC还在激光打印机,以太网,Email,OO语言Smalltalk。这些当今人们司空见惯的技术,在短短30年前,都曾经是前所未有的前沿技术。Steve Jobs带着Apple一干人马,兴致勃勃地去PARC参观,不料却被PARC的研究人员挡在门外3个多小时,怎么回事呢?

PARC的研究人员很清楚这些技术的潜在价值,所以他们坚决认为,这些革命性的技术成果不应当轻易示人。但是施乐的高管们看不到这些技术的潜力,他们眼中,更重要的现实的利益。1979年,Apple锋芒初露,正在第二次筹集私募基金,想投资给Apple的人很多,而Apple挑三拣四,一幅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势。为了参观PARC这些技术,Steve Jobs很大气,允诺施乐公司,让它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购买10万股。

施乐公司的高管不傻,知道Apple即将上市,这100万美元的投资回报率将会很高。再说了,只是看一看演示而已,并没有透露技术细节的义务。而且这些技术成型已经好几年了,仍然被施乐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商品的打算。所以,当施乐高管得知Apple的参观团被拒之门外以后,打长途电话给PARC,强令他们接待Steve Jobs一群人。

施乐给Apple的100万美元的投资回报率的确很高。一年以后Apple上市,施乐手中这些Apple股票,价值17600万美元。但是更高兴的是 Steve Jobs,据说当他看到GUI和鼠标的时候,兴奋得手舞足蹈。Steve Jobs看到的,不仅仅是GUI,而是让Apple成为PC霸主的技术法门。Apple并没有从PARC得到技术细节,而只是灵感。但是灵感已经足够了,因为Apple从此明白了前进的方向。“正如俄国人与原子弹,一旦他们知道可行,就非常迅速地造了出来”,PARC当时的主任George Pake这样评论道。

从1979年到2009年,30年过去了,技术热潮从PC转移到手机上。手机操作系统与PC的有什么不同?Palm似乎在用行动告诉大家,“用户界面要革命”。

轮回,技术也不例外吗?

错过大好江山的全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计算机产业历史上的一段曲折
  编按:YMBA为你献上一本兼具历史阅读乐趣及产业智慧启发的新书《鬼才2.0.1》;这本书为你细数了早年的计算机及网络发展的风流事迹,且来看看曾经有机会踏进PC圣殿的全录,是如何错估形势。

(图)George Pake中年照片George Pake中年照片

研究圣地落脚

  梅特凯菲(Bob Metcalfe)是著名的以太网络发明人之一,他仍是研究生时就曾参与ARPA网的工作,后来这位哈佛博士又创办了著名的通讯科技公司3Com。

  梅特凯菲于一九七三年登场,那时他刚获得哈佛博士,并且才在夏威夷晒了一身黝黑的皮肤,同时也从夏威夷带回一本满是无线封包网络概念的笔记本。带着愉快的心情,他回到PARC全录中心上班,思考一些先进的概念。

  一九五八年以前,全录叫做赫罗德公司(Haloid Company),之后的三年改名为「赫罗德—全录公司」。在推出第一部真正有效率又现代化的全录九一四型复印机时,又改名为全录公司。

  整个一九六○年代,该公司每年销售额的增加幅度为三○到五○%,从五九年的三千两百万美元到六八年销售额超过十亿一千万,而利润高达一三八○万。这是一家在利基市场上占有极大优势的绩优公司,并且有充裕的资金来寻求新产品线的开发。

  设立全录研究中心出自后来变成该公司执行长的麦科洛夫(Peter McCoulough)之手,他希望全录能有一个像贝尔实验室风格的机构,一个由全国顶尖人才进行纯粹的研究工作,不必考虑短期利润的地方。

开拓未知的温床

  PARC的第一位主管是佩克(George Pake),当全录力邀时,他才刚辞去一所大学的行政职。佩克一就任新职,就邀请泰勒担任这家研究机构在规划及人才延聘方面的顾问。泰勒于一九六九年离开五角大厦,并在犹他大学待了一年左右。泰勒在创立ARPA网那段期间,曾招揽许多一流人才并负责管理,对延聘人才以及如何吸引这些人颇有办法。他主张机构设立的地点必须靠近拥有优秀计算机学系的名校,而且应该设在加州,因为这个地方最容易吸引各地的人才。

  地点选择变得非常简单:全录PARC就设在史丹福研究园区。

(图)George PakeGeorge Pake

个人计算机网络的先行者

  在泰勒推荐下,也延聘了于七一年离开BBN的艾尔坎德(Jerry Elkind)。他与泰勒是NASA同僚,后来又接受泰勒的ARPA研究资金赞助。艾尔坎德被任命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经理,而泰勒则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副理(也就是说他雇用了他的上司)。泰勒和艾尔坎德不同,他没有受过计算机学方面的训练,八年后他正式升为经理。但是他在管理及延揽人才方面的长才,让PARC成为开拓计算机科学未知领域的温床。

  泰勒亲手挑选的计算机学者来这儿后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直觉或是执着行事,而且研究经费从不匮乏。

  结果,根据梅特凯菲的说法,他获得他们完全忠诚的回报,「泰勒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精神领袖。是他招揽我们所有人,并且照顾我们。他自己并不是一位计算机学家,但他有种本事,可以做出精准的判断,并且吸引科学家来,保护他们免于外界的干扰。能在他领导下的实验室中工作是种荣幸」。

  全录对研究未来办公室的「信息系统」有强烈企图心。计算机可能创造出「无纸张办公室」的想法正广泛流传,办公室将变成一个很难销售复印机的地方。但是,如果全录可以站在科技的最前线,就能一直领先竞争者;也就是利用办公室中的计算机科技,让办公室更好、更有生产力,成为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一九七三年四月,大约是梅特凯菲刚到任时,PARC创造出一部叫做「奥图」的个人计算机。它是由兰波森(Bulter Lampson)及萨克(Chuck Thacker)设计的,他们也都是泰勒于七一年延聘的人才,当时这两人创立的柏克莱计算机公司正急速走下坡。

  到七三年底,PARC大约生产了十部奥图计算机,一年之后则到达四十部。这是第一部现在我们所谓的个人计算机的具体,也就是放在办公室大楼的每张办公桌上,只企图服务一个人,并且与其它的奥图计算机相连接。它有键盘、鼠标及屏幕,他们称它为「个人分布式计算机」,与里克莱德为了节约及效率而「分散」计算机资源的概念相呼应。因为做到了个人化,所以他们也达到「人与机器共生」的要求。

  奥图计算机比拙劣又复杂的天鹰座计算机早一年诞生。IBM的个人计算机直到一九八一年才问世,而第一部内建联网功能的麦金塔计算机,于八四年才诞生。至于价格达二十万美元以上的奥图计算机则早已经上市了,根据梅特凯菲的说法,这部计算机是未来的象征。

  八○年代中期后,PARC的研究学者开始着手创造个人计算机网络,或是梅特凯菲所说的「个人计算机的因特网」。PARC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因特网,比世界上其它机构早了十年。

(图)PARCGeorge Pake

漏接未来的PC圣地

  在梅特凯菲到任时,PARC就已经以诺瓦微电脑((Nova minicomputers)为基础,建造了数部实验性质的个人计算机,约为微波炉般大小,他们甚至有简陋的局域网络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一旦达到十五部计算机,则局域网络就可以用电缆线连接起来。其中一位常驻的网络研究学者是西蒙伊(Charles Simonyi),早在十几岁时他在家乡匈牙利的一家计算机中心当警卫,自此展开他的计算机职业生涯,毕业后,他获得免费学习程序设计的机会。

  梅特凯菲记得,「他正在从事类似ARPA网的设计,但比起真正的ARPA网(最早的网络,由美国国防部支持,并以大型主机互联为主)运作要快上一千倍,只不过它是将某个区域中所有的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运作。当我到任时,他们赋予我这个项目计划,这样西蒙伊就可以离开,去编写一种Bravo文字编辑器,这个编辑器后来变成微软的Word」。

  Bravo文字编辑器变成微软Word,是全录PARC核心问题的一个范例。几乎从各个角度观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个人计算机,其科技根源都可追溯到全录PARC。它就是个人计算机科技及创作力的罗马、耶路撒冷、麦加圣地。然而,除了占有率节节败退的激光打印机外,却没有一项科技或产品与全录扯得上关系。一本有关全录PARC的书籍,动人心弦的标题《漏接未来》(Fumbling the Future)说明了其中缘由。

  Bravo文字编辑器是最早的文字处理程序,由全录出资,在PARC由全录的员工开发出来,结果却不是由全录推入市场。全录并没有涉足软件事业。最后,当西蒙伊被微软聘用后,这项产品的概念跟着他到了新公司,而微软Word也问世了。

  奥图计算机也开发一项关键的创新科技,就是知名的位对映(bitmapping)。位对映是一项可以将屏幕上的影像储存在内存中。每个内存的位都是二进制的开(on)或关(off);而每个像素与屏幕上每个小点相对映。藉由将内存位对映在屏幕上,影像由数千个小点形成,不论文字数据或图形数据皆然。

  利用鼠标来操作计算机的重心,就是利用位对映来显示,使屏幕上不但能显示文字,也能显示影像。尤其每一个像素或是小点都有内存中的一个位相对映,而当时内存的成本非常高,一九七六年加入PARC的ARPA老兵欧斯坦指出,使用那么多的内存是很大胆的举动。

  但是PARC的每个人都知道摩尔定律,「这需要胆量。在计算机领域中,胆量通常比天资还重要。在这个案例中,他们知道内存的成本将会下降,使得你能够以如此挥霍无度的方式制作,却依然负担得起,因为终究会变得很便宜」。

(图)PARCPARC

  第一个屏幕上的重迭窗口,由PARC的研究学者英格理斯(Dan Inglis)于一九七六年开发出来。他发明了在屏幕上移动整块位的程序,他称为「位迁移」(Bit Flit)。整个区块位移动的结果是让重迭的窗口可以堆栈在屏幕上,这也是日后麦金塔计算机与微软Windows的使用者接口基础。但这时才一九七六年哪!

  随着激光打印机及post-script程序语言软件的开发,位对映与位影像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西蒙伊记得,PARC的研究学者开发出「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也就是打印机可以印出与屏幕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成品,「我们将透明的股票图样输入激光打印机,印出透明的股票投影片,并将其与屏幕对照,印证了它们是一模一样的」。

  同样的故事一再重复发生,一个产品接着一个产品,直到非常著名的「全录图形使用者接口」、窗口和位对映显示,全都像批发出售般地被盗用了,成就了苹果麦金塔计算机。

全录愿景:「他人的江山」?

  全录的管理阶层似乎对办公室的未来从不在乎,研究人员之一沃诺克(John Warnock)说,「当成果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没有将这些概念转变成真实产品的机制。这真令人沮丧,部分是因为你告诉他们愿景时,就好像对牛弹琴,然而PARC内部每天都在创造愿景,却无人认真地看待愿景」。

  一九七五年,时机已经有些延误,全录总部核准成立系统开发部门,企图将PARC设计的发明变成产品。这个新部门就设在PARC的对街,聘请了数字科技界的先驱担任产品经理,包括梅特凯菲(以太网络)、西蒙伊(Bravo文字编辑器)以及萨克(奥图计算机)。不幸的是,这个新方向却在全录遇上了产业景气及获利都严重下滑时。

  首先,他们被联邦贸易委员会以反托辣斯法起诉,它杰出的成功被指称为有独占之嫌。利润不但受到影响,同时也因为心怀不满的竞争者想对这个大企业落井下石,引发不胜枚举的私人诉讼,而使获利情况雪上加霜。一九七四年普遍的景气衰退到了探底的地步。而全录又花费超过十亿美元收购科学数据系统公司,这是个企业史上知名的错误。对全录而言,这不是投入一个全新方向的好时机。因此,他们将此计划全部搁置。

  PARC里自相矛盾的是,当公司的名称变成影印的同义字,而复印机也是该公司最重要也最获利的产品时,他们却大笔投资在可能会取代复印机地位的科技上。虽然这项投资深入未来,但照贾伯斯的看法,全录的管理阶层却自满于他们既有的成功技术,「PARC的人以前都称全录的经营团队为色粉头儿(toner heads),这些色粉头儿会到全录PARC巡视,但对所见到的成果就是没有任何概念」。

  西蒙伊有一次被要求将Bravo文字编辑器展示给董事长麦科洛夫看。数周后,一位PARC的同事,从公司总部回来,他在那里曾与麦科洛夫共进晚餐,还请他解释那次的展示是什么「麦科洛夫表示:我从来没看过打字那么快的人」。

  如果他所看到的就是这些,PARC未来的愿景已经身陷泥淖了。另一方面,麦科洛夫担任全录执行长已经将近十二年了,在这段时间里,该公司的收益成长了十倍;也难怪全录管理阶层就是看不出有追求另一个全新、至今尚不存在的行业需要。就像PARC里许多人一样,梅特凯菲开始领悟,「我们在一家复印机公司的研究中心里。当时,我们不了解这很致命。我们自以为是在一家信息科技研究中心,而且一旦我们研发计算机成绩斐然,全录会像他们成功建立复印机事业一样,将我们的成果推展地轰轰烈烈。我们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了解,我们这些概念和全录之间,总是无法融合」。

  虽然如此,PARC里并不缺乏企业家的直觉。因为挫折感以及由史丹福大学、创投家和加州精神的助长,使得企业家文化变得相当普及,导致PARC的研究学者陆续向外寻找他们的未来。在PARC的经费协助下,多年来,使得他们理论化的概念经过实验及测试,已有了成果。

  一九七二年就到任的首批PARC计算机学研究员之一杰斯凯伊(Chuck Geschke)与沃诺克于一九八二年辞职,另开一家奥铎毕系统公司,是以雷射打印为主的软件创业公司,而且是苹果麦金塔计算机最后开发出桌上排版革命的关键。后来许多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像编写文书处理程序的西蒙伊,后来更进一步地重新编写成微软Word,结果成为亿万富翁及科学慈善家。素有现代达尔文美誉的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后来在牛津大学接手西蒙伊的职位,执教普通科学。

  批评全录任由那么多具有高获利价值的产品从指间溜走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该公司仍值得推崇,正如泰勒指出的,全录PARC开发的激光打印机,是最接近它核心事业的产品,「我们制造了第一部激光打印机,正确地说,全录人因为这件产品而受益,其收益完全超出他们为研究一再付出的投资经费,因为单这一件产品就为他们建立了十亿美元的事业。任何的争论往往都有两面。你可以谈论他们因此受益的事物,或是谈论他们不屑,而升阳、苹果计算机、阿波罗(Apollo)、迪吉多和微软全都受益良多的事物」。

  然而,即使是泰勒最后也走人了。迪吉多在帕罗奥图的心脏地带设立一家系统研究中心,而泰勒推论,以研究计算机而言,一家计算机公司的研究中心应该会比一个复印机(及打印机)公司的研究中心更好。旧日PARC的成员中,追随泰勒离开的也不少。

  全录做过较聪明的商业决策之一是,透过它的创投部门适度地投资了苹果计算机。因为这层特殊关系,加上PARC与苹果计算机总部往来频繁,贾伯斯受邀拜访全录的研究团队,企图将未来的计算机变成事实。

  贾伯斯于一九七六年成立苹果计算机。第一部大众化的个人计算机Apple II一上市就大为轰动,而且让贾伯斯成为一个全新产业的知名人物。苹果计算机第一阶段的成功于七九年十二月达到高峰,贾伯斯满二十二岁时有幸受邀参观全录PARC,观看奥图计算机以及那儿所有新发明。泰斯勒是参与者之一,「因为全录的投资条件中有一项承诺,苹果计算机的人员可以来参观PARC进行的研究。让这些曾经是我们的竞争者进来,许多人对此相当恼怒,因此他们很难找到人愿意做示范」。

  苹果计算机里有好几个人一直催促贾伯斯「赶快到全录PARC,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于是,他做了第一次拜访,然后回来与全录创投伙伴及他的苹果计算机开发团队坐下来研究,全力投入开发「莉萨计算机」,这是计划中继Apple II之后更高阶的办公室系统。但是第二次的示范却因为争论横生,拖了很长的时间。

(图)George PakeGeorge Pake

伟大的剽窃

  研究员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被指派做示范,而且故作庄重,「贾伯斯请求——但事实上是要求让他整个程序设计小组都能看到Smalltalk系统(一种高阶程序语言环境)示范。然后,科学研究中心的主管请我做示范,我回答:『恕难照办。』我和全录的执行主管大吵一架,我告诉他们这等于是将全部的技术拱手让人。我表示除非是命令,否则我不做示范,因为这的确是他们的职责,而他们真的就下了命令。因此我为他们展示整套的Smalltalk。我和他们小组中的一名成员是熟识,他后来告诉我,他们回去将他们本来要制造的产品彻底地重新设计」。

  Smalltalk程序语言开拓了苹果麦金塔计算机的图形使用者接口,它第一次出现商业上的屏幕图标(icon)。贾伯斯还记得那次场景,「其实,他们向我展示了三样东西。但我完全被第一个东西吸引住,根本没有注意另外两项东西。我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第一样图形使用者接口。我认为那是我一生所看过最好的东西,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我就很清楚,有一天,所有的计算机族都将使用它操作计算机」。

  莉萨计算机设计小组的成员哈特金森(Bill Atkinson),后来也加入麦金塔计算机设计小组,他还记得:「我们在那一个半小时中获得启发,基本上,这对我们所坚信的理念是种支持,这个理念就是以更图形化的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让商业计算机更容易使用」。

  对泰斯勒而言,显然这位苹果计算机年轻的创办人,行事作风与全录的执行主管完全不同,「贾伯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在看了一个小时的示范后,他们就了解我们的技术,这表示他们比那些已经看了数年示范的全录高阶主管了解得还要多。而在当下那一刻,我心里想着『我选错公司了』。我需要到一家像苹果计算机这样的公司」。

  几个月之后,泰斯勒就真的跳槽到苹果计算机,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且一待就是了十七年。现在,贾伯斯对图形使用者接口所做的努力,使外界封他赢得了计算机书呆子的圣杯。贾伯斯「棒得不得了」的麦金塔计算机,在早期也曾饱受许多的错误之苦,但最终还是于一九八四年在强势宣传下问世,结果直接打击到全录从未上市或普及化的奥图计算机。

  正如贾伯斯所言「基本上,他们是复印机的巨人,对计算机或计算机的功效根本没有概念。他们在这次计算机业大胜利中挫败。全录原本可以拥有今天的整个计算机业,原本可以是一家比它现在规模大十倍的公司,可以成为九○年代的IBM,甚至可能成为九○年代的微软」。

  也许,全录因为反托辣斯法的严重束缚,致使规模无法更大,或者无法在一个新领域中同样支配着市场。虽然他们并没有因为PARC所发明的科技(除了激光打印机),而增加获利,然而个人计算机产业却使得这些科技的发明能够被世人所用。

  贾伯斯喜欢引用毕加索左证这段史实,「毕加索有句名言:『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则是剽窃。』(毕加索这句话,也是剽窃诗人艾略特所写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他人;成熟的诗人则是剽窃他人。」)我们对剽窃伟大的概念一直不觉得有什么羞耻,而且我认为麦金塔计算机之所以那么出色,部分是因为……他们将一种非常自由的艺术气息带进这项成果中,希望将其它领域中最好的东西吸收到这个领域来」。


──摘自台湾版《鬼才2.0.1》第七章

创新未酬 Dealers of Lightning编辑本段回目录

MIS Book Report

(图)George PakeGeorge Pake


《创新未酬》Dealers of Lightning

内容介绍:
  全录帕洛奥图研究中心(PARC, 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在三十多年前开始,不断孕育出影响现代的重大发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以太网络(Ethernet)、雷射印表(Laser Printer)、图形使用者接口(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计算机绘图、所见即所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和Smalltalk(第一个对象导向程序语言Object Orient Programming)等等。但全录没有善用这些发明,称霸信息界,而是一次次地错失机会,使得创新而未酬。本书从PARC成立开始,最精彩的十五年间,对各项发明的经过,和一次次的商业化失败,作完整的纪录。
  全书分成三部,第一部”天才”,叙述PARC成立的过程,早期人才的招募和PARC的第一个发明”MAXC计算机”。
  本书第一章先介绍本书的主角之一”泰勒(Robert W. Taylor)”,他是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副主任,也是PARC许多发明的幕后推手,他主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内部的运作,管理旗下一群天才,展现他们的才华,却也对他的上司带来不少麻烦。他对计算机的信念:我从来就没有把计算机当成一种运算工具;我把它当成一种沟通工具P7。正说明了他的不凡见解,也成为PARC发明能影响世界的原因。
  第二章”麦科洛的蠢事”开始,说明PARC成立的过程:全录执行长麦科洛(C. Peter McColough)在从未咨询专家的意见下,独自决定买下科资系统(SDS, Scientific Data Systems),一家将走入末路的计算机公司;这件事却意外地促使全录成立新研究机构,一个有活力的新科学机构。随后帕克(George E. Pake)同意出任新实验室主任,全录位在帕洛奥图,靠近史丹福大学的帕洛奥图研究中心,也在1970年7月1号正式成立。
  PARC成立之后,一连串的人才招募随之开始,帕克找来泰勒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网罗人才,泰勒凭着过去在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APR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的人脉找来了当时一流的菁英,而他们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选择他们自己的计算机,却由于全录的公司政策,使他们不得不放弃首选:科资竞争对手迪吉多的PDP-10计算机,却因此使他们有为自己建造计算机的构想;随后十八个月,PARC的坚强团队,合力仿照PDP-10计算机,做出了更优秀的计算机MAXC,而这件事也是PARC与全录总公司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的开端。
  第二部”发明者”,叙述PARC各项发明的经过:史塔克威瑟(Gary Starkweather)发明雷射打印的技术,和用雷射光在遥远的建筑传递数据;PARC发明第一个实际使用的个人计算机”奥图计算机(Alto)”;博格斯(David Boggs)和梅特卡夫(Bob Metcalfe)发明以太网络;三张黄色网格线纸(兰普生Butler w. Lampson的构想)与三个适应不良的人(西蒙尼Charles Simonyi、特斯勒Larry Tesler和莫特Tim Mott),所创造出的桌上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凯伊(Alan C. Kay)所领导的学习研究小组所发明的Smalltalk(Object Orient Programming)和图形使用者接口(GUI);舒普(Dick Shoup)发明的计算机绘图技术”超彩(Superpaint)”,它堪称史上唯一对PARC而言都太过有远见的发明,因为它是彩色的!它也为舒普和全录带来技术类艾美奖;和生不逢时的全录之星(Xerox Star)。在第二部中,也对PARC的文化作了鲜明的介绍:庄家会议的无情批评、汤姆游戏的热情合作和主要人物的描写和互动。
  第三部”信使”,描写全录在面对外在竞争着的强大压力和内部僵化的企业文化时,却一再地失去利用PARC的发明,来扭转局势的机会。在IBM PC上市前三年,PARC早就准备把功能更强大的奥图三代,推出到大众市场;却在全录内部的政治文化下受阻,原因却出在螺丝钉,硬被说是成本有问题!
  第三部也叙述了其它的发明:在PARC内部网络,创造出网络上的第一条虫(Worm)和TCP/IP的许多原始概念;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发展;最早的可提式的”记事本计算机”。之后对贾伯斯(Steven Jobs)参PARC的描述,也点出了PARC发明的前瞻和卓越,更对现代造成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最后,描写PARC就像超新星:明亮耀眼的星星,最后一定会爆炸。IBM PC的推出,使得全录之星面对挫败,便宜的个人计算机大为流行,全录也错失了良机。而全录内部人事的变动,也影响PARC的发展,PARC为此一分为二,而造成研究员间的隔阂和冲突,为此PARC想以人事变更来解决问题,却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的外流,到此PARC最精彩焕发的岁月到此结束。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全录是否把事情搞砸了?”,对全录的种种作法,和当时的时空背景,作了透彻的分析,及点出了关键的问题所在:计算机科技的善变和难以捉摸、全录本身的巨大组织难以转变、当时全录面对的商业环境和PARC的自由研究。

(图)George at the 2003 Valentine party George at the 2003 Valentine party

心得:
PARC内部的自由和活力气息,造就了一次次的发明;全录高层的官僚和僵硬作风,错过了一次次的机会。PARC具有成功研究中心的各种特质:一流的顶尖人才、成功的领导、合作无间的团队、充裕的资金和前瞻的想法。但也不是全无缺点:全录总公司的传统文化对PARC的限制;单一理念的强势领导,使研究的方向和范围被限制;对非主流的个人玩家的忽视,和使PARC对如贾伯斯等人的发展一无所知。但PARC自由的研究风气,却有着特殊的影响;它使得PARC的研究员能自由发挥,表现出最出色的成果,却使研究成果和商业化脱勾。
全录对PARC态度的矛盾,想在借PARC的研究成果进入信息界;却不断因传统的企业文化和庞大僵硬的组织,而错失机会。这也是许多大型的传统企业,面对快速发展和多变的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指出创新、领先的科技,并不是绝对的成功,还必须包含适当的管理、对市场的观察、出色的营销和完整的商品化,才具备成功的机会。
本书对各种发明过程的详细描述,可以说对信息科技所包含的许多观念,作了最生动的解释,不但说明的各项重要技术的概念,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过程,有清楚的交代。如time-sharing对多任务和使用者互动发展所造成的影响;BitBlt所克服的问题,对图形使用者接口的发展有重大的进展;和Smalltalk发展的来龙去脉,对对象导向程序语言的概念源由,有清楚的描述。

George Pake辞世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年3月消息: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在技术革新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激光打印机 、以太网技术、图形用户界面及客户端服务器计算。该中心创始人、著名科学家George Pake与世长辞。惠普实验室副总裁Kris Halvorsen表示:“通过创建PARC研究中心,George给整个硅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

施乐PARC的创始人乔治·帕克于·去世,此时距80周岁不到一个月。从1970创立到1978期间,帕克一直负责PARC实验室。在他的帮助下,前沿的研究技术发展成为当今的很多关键技术,包括激光打印、以太网、图形用户接口和客户服务器等技术。大量的研究和创新技术,为硅谷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同事眼里,帕克是一个知人善用和稳重的人,他能营造创新的氛围。他的下属十分尊重他。正是他的远见卓识,PARC才落户硅谷,而不是其他候选地方。

  80年代,他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两个相邻核磁体的相互作用,并且提出了帕克双子理论,为今天广泛应用在医学诊断中的核磁共振成像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6年,从施乐退休之后乔治·帕克加入学习研究协会,探索学习这种基本的社会活动。

  1987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授予乔治·帕克全国科学奖章。

PARC悼文编辑本段回目录

Dr. George E. Pake, the founder of the 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ssed away on March 4, 2004 after a prolonged illness. The world lost a preeminent research leader, an accomplished scientist, and an extraordinary human being.

Dr. Pake is best known for leading the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 from its inception in 1970 until 1978 and overseeing Xerox Corporate Research from 1978-1986. He was responsible for fashioning an institution whose unique and enduring culture spawned such innovations as laser printing, Ethernet, th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and many of the ideas that define modern computing.

In a 1985 IEEE Spectrum article, Dr. Pake examined the factors that had made PARC successful -- hiring the best and most creative researchers, emulating the environment found at the best universities, allowing researchers the opportunity to initiate and recommend areas of inquiry and tuning research direction through “selective budgetary preferences.” Indeed, his progressive management style came to be a model for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has, in the past decade, been adopted more broadly within general corporate management. In his own words:

“Little success is likely to come from showing researchers to a laboratory, describing in detail a desired technology or process not now existent, and commanding: ‘Invent!’ The enterprise will go better if some overall goals or needs are generally described and understood and if proposals for research are solicited from the creative professionals. Managing the research then consists of adjusting the budgets for the programs to give selective encouragement.”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awarded Dr. Pake 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in 1987 for “his commitment to creative excellence in support of institutional purpose.” In 1983,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for which Pake was President (1977) and Vice-President (1976) established the George E. Pake Prize, an award to recognize and encourage outstanding work by physicists combining original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with leadership in management of research or development in industry. In the same year, he was honored with the Search Award of the Eliot Society,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fter retiring from Xerox Corporation in 1986, Dr. Pake founded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with backing from Xerox Corporation. The Institute viewed learning as a fundamentally social activity. Here, his projects were about mak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 positive, hands-on learning experi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1948 and 1967, Dr. Pake served in university posts with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issouri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lifornia. He was executive vice chancellor and provost, and professor of physics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from 1967-1969. In 1969, the university named him Edward Mallinckrodt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physics. During this period, he was appointed to President Johnson’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on which he served during both the Johnson and Nixon administrations.

Dr. Pake received a Bachelor of Science and a Master of Science from 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w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in 1945 and his 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48. Over his career, he was recognized with honorary degre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Rolla, 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Kent State University.

His doctoral thesis focused on a phenomenon involving the magnetic interaction of two closely spaced nuclear magnets, a theory that later became known as “Pake doublets.” His research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hysics in the 1940s helped others later develop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 important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used by the medical profession. He was author or co-author of three books and published more than 50 papers.

Dr. Pake was born in Jeffersonville, Ohio in 1924 and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and four children.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乔治·帕克 George E. Pake George Pak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